西門紅樓「尋人:西門少女」特展!情境式展出城西5件文學風貌

「西門紅樓文學櫥窗」情境式展出城西5件文學風貌!「臺北文學館籌備處」同步啟動

「西門紅樓文學櫥窗」於2022年7月20日至12月30日、在西門紅樓2樓,舉辦「尋人:西門少女」特展,透過5件重要文學作品,以情境式場景呈現西門町變遷地景。這個活動,也同時是正式啟動位於張榮發大樓的「臺北文學館籌備處」的暖身場,更期望未來能從這裡開始,串聯臺北藝文界的豐沛能量,將文學用更多元、有趣的形式,推廣到城市的每個角落。

西門紅樓文學櫥窗特展「尋人:西門少女」

西門町一帶不僅是60-70年代文人雅士的聚集場所,亦是眾多作家成長過程中不可遺漏的風景。除了文學作品反覆出現的中華商場、冰宮,也有吸引林懷民、白先勇、席德進等藝術創作者的「野人咖啡室」等。若說城南是文人作家寫作、滋潤養分的文學培育之地,那麼城西就是他們生活、遊樂甚至尋覓靈感的文化撞擊之處。

目前於西門紅樓文學櫥窗的特展「尋人:西門少女」,選出五位不同年代作家的文學讀本,透過文學呈現西門町隨時代變遷的地景,同時也映照出跨越年代的情感與文學心靈。展區以「尋找」為命題,以文本折射出各種追尋背後,所呈現出千萬姿態的生命印記,包含白先勇《孽子》經典的無家同志、林懷民〈蟬〉中的青春追尋、林佑軒〈紅CK〉探討的性別難題、張郅忻《海市》開頭的少女思索、寵物先生《虛擬街頭漂流記》呈現的科技與推理。

西門紅樓文學櫥窗_尋人西門少女_入口主視覺
「尋人:西門少女」入口主視覺

西門紅樓文學櫥窗_尋人西門少女_互動區歡迎民眾以筆留下留言,為尋找西門少女劃下逗點
互動區歡迎民眾以筆留下留言,為尋找西門少女劃下逗點

西門紅樓文學櫥窗_尋人西門少女_展區外長廊展出曾以西門町一帶為內容的文本與電影
展區外長廊展出曾以西門町一帶為內容的文本與電影

「西門紅樓文學櫥窗」情境式展出城西5件文學風貌!「臺北文學館籌備處」同步啟動
西門紅樓展出尋人:西門少女

除了文字作品的展出,「尋人:西門少女」也使用聲音演出搭配影像的情境式引導,透過不同的媒介,以各種角度融入、欣賞文本。一樓特別設立的親子閱讀區,也以兒童文學大家林良為題策劃「家具會議──林良爺爺動物童詩展」特展,展現兒童文學的魅力。

西門紅樓文學櫥窗_尋人西門少女_展區一重現《孽子》文本特色
「尋人:西門少女」展區一重現《孽子》文本特色

西門紅樓文學櫥窗_尋人西門少女_展區二特意營造1960年代野人咖啡室氛圍
「尋人:西門少女」展區二特意營造1960年代野人咖啡室氛圍

西門紅樓文學櫥窗_尋人西門少女_展區三以散落的化妝品與自拍補光燈營造少女房間氛圍
「尋人:西門少女」展區三以散落的化妝品與自拍補光燈營造少女房間氛圍

西門紅樓文學櫥窗_尋人西門少女_展區四:尋找,伴侶
「尋人:西門少女」展區四:尋找,伴侶

西門紅樓文學櫥窗_尋人西門少女_展區五透過方塊營造西門町地景與小說文本的命案現場
「尋人:西門少女」展區五透過方塊營造西門町地景與小說文本的命案現場

「臺北文學館籌備處」正式掛牌運作

臺北文學早有豐厚累積,無論是自六、七零年代白先勇描繪臺北的經典作《臺北人》、王文興以紀州庵為場景的代表作《家變》;八、九零年代張大春新寫臺北的《公寓導遊》、朱天心重遊臺北的《古都》;甚至是近期改編影視、重現中華商場風貌的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多位作家共寫的《我臺北,我街道》等,都是臺北文學風景的繁盛與碩果。

「臺北文學館籌備處」透過與民間合作,凝聚對文學館的想像與共識,為首都文學館的籌備踏出重要的一步,也找來專家學者對於文學館的定位、選址及營運模式來進行討論。本次展出白先勇《玉卿嫂》電影改編手稿、《臺北人》及《孽子》與林海音《城南舊事》不同年代版本、吳濁流慶賀《台灣文藝》十周年墨寶,以及葉石濤於東京大學演講的珍貴日文手稿。

此外,掛牌活動也邀請到作家郭強生主持,並由書法名家董陽孜為「臺北文學館」題字;更邀請到5位來自不同城市的華文文學代表,一同以影片形式慶賀,包含美國華文作家韓秀、日本愛知大學黃英哲、新馬代表王潤華、上海復旦大學陳思和、臺灣作家白先勇,象徵臺北作為國際城市,與世界華文文學的連結。

● 臺北文學館籌備處 參觀資訊 

開放日期|2022年7月20日至12月30日

開放時間|9:30-17:30(週六日、國定假日休息)

參觀地點|張榮發基金會大樓B2(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

優惠資訊|臺北市市民出示身分證件,即可免費入館

● 「尋人:西門少女」特展 

展覽日期|2022年7月20日12月31日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五 11:00-20:00、週六 11:00-22:00、週日 11:00-21:30

展覽地點|西門紅樓2樓(臺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號)

文字整理|Lucinda Chen

資料提供|台北市文化局

展場攝影|汪正翔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這些畫「有聲音」!英國藝術家Oliver Beer以聲響震動創造靈動波光,個展《新手運》在台展出

TAO ART英國藝術家Oliver Beer《新手運》

這些畫有聲音!英國藝術家Oliver Beer台灣首個展《新手運》(Beginner’s Luck)現正於台北藝廊TAO ART展出。

《新手運》現場集結Oliver Beer三大重要系列作品:視覺化聲響的《共振繪畫》(Resonance Paintings)、將聲音凝練為永恆的《重組》(Recomposition),以及作為展覽配樂的聲音裝置《家神(母親)》(Household Gods)。藉由深入探索形式、音樂與圖像之間的關係,Oliver Beer讓聲中有畫、畫中有聲,創造別具一格的藝術體驗。

TAO ART英國藝術家Oliver Beer《新手運》
TAO ART Oliver Beer個展《新手運》展覽現場。(圖片提供:TAO ART)

《共振繪畫》:與聲響一同作畫,為畫布染上靈動波光

步入展間,很難不被一片藍澄澄、如波光蕩漾、氣質靈動的〈Lakeside 1吸引,這幅畫出自《共振繪畫》,留下了Oliver Beer與「聲響」一同創作的印記。

TAO ART英國藝術家Oliver Beer《新手運》
Oliver Beer|Resonance Painting (Lakeside 1) 《共振繪畫(湖邊 一)》|2023 © Oliver Beer

藝術家在拉伸的畫布表面塗上超細顏料,同時在畫布下方用揚聲器播放譜寫的和聲,讓聲響的震動推動空氣與顏料,形成我們看到的水波紋效果,彷彿硬幣投入湖水後的漣漪,這就是空氣中的聲波形狀。有趣的是,為這些畫作發出聲響的物件,正是來自Oliver Beer另一系列作品《家神(母親)》。

TAO ART英國藝術家Oliver Beer《新手運》
《共振繪畫》系列展區。(圖片提供:TAO ART)

《家神(母親)》:穿越千年,深度聆聽

這組聲音裝置誕生於2019年,Oliver Beer在其中埋入了屬於他母親生活中、或讓他想起母親的各種元素,包含彩繪木雕、古典木櫃等,這些元素來自不同時代與文化——從西元前的古埃及前王朝時期,跨至20世紀的墨西哥;不過,它們之間有個共通之處,那就是都是「空心」的。

Oliver Beer將微型麥克風放入物件的空洞內,好放大物體內部的共振頻率,「我們所聽到的聲音,是從這些物體內的空隙中,自由輕柔地共振出來的純淨、溫暖音調。」這些聲響也成為展覽的配樂。

TAO ART英國藝術家Oliver Beer《新手運》
《家神(母親)》系列展區。(圖片提供:TAO ART)

來自不同地區、歷史時期的物件共同和諧地發聲,產生了一個和弦,類似於管弦樂團中弦樂器的空弦(open strings)和聲,Oliver Beer進一步解釋,「對管弦樂團的音樂家們來說,這是一個自我省思、自我修正、校準與深度聆聽彼此的時刻。」而《家神(母親)》之於走入展間的訪客,也是如此。

《重組》:透過摧毀行動,為物件賦予「存在的證明」

如果說《共振繪畫》讓靜態畫作從無聲變得彷彿有聲、也有生;與之相對的《重組》系列,則讓小提琴、琵琶、吉他等以發出聲響為使命的樂器,變得完全靜止無聲。這是怎麼一回事?

TAO ART英國藝術家Oliver Beer《新手運》
《重組》系列展區。(圖片提供:TAO ART)

Oliver Beer將一層精確上色的樹脂倒入模具中,再將樂器、歷史文物、個人物品等的碎片置入樹脂中,形成凝固、靜止卻紊亂的視覺感,頗有畢卡索標誌性的立體派風格;其中一件作品〈飛天〉(Flying Apsaras)靈感來自敦煌壁畫,畫框封存了蓮花、念珠與小提琴、琵琶弦碎片,有種別樣的詩意。

TAO ART英國藝術家Oliver Beer《新手運》
Oliver Beer|Recomposi-on (Three Graces, aVer Picasso), II,) 《重组(美惠三女神,繼畢卡索之後)二》|2023 © Oliver Beer

「這個創作手法既摧毀了這些物件,也使它們成為永恆。」Oliver Beer說道。他透過奪走樂器的聲響、歷史文物的時間性,讓物品展現出純粹的物質性,並轉變為自身「存在的證明」。

TAO ART英國藝術家Oliver Beer《新手運》
Oliver Beer|Recomposi-on (Beginner’s Luck) 《新手運》|2022 © Oliver Beer

探索音樂啟發、凝聚人類意識的潛力

擁有音樂作曲、電影雙重背景影響的Oliver Beer,在視覺藝術的表現上,時常被認為蘊含「聯覺」(synanesthesia)概念。聯覺是什麼?或許你曾有過「聽到」某種聲音,就會「看見」特定色彩的經驗,像這樣一種感官受到刺激後,導致第二種感覺或認知的「非自願」經歷,就是聯覺的表現。

TAO ART英國藝術家Oliver Beer《新手運》
TAO ART Oliver Beer個展《新手運》展覽現場。(圖片提供:TAO ART)

然而,TAO ART認為Oliver Beer跨越多種學科的藝術實踐,超越了聯覺所指的不同感官之間的聯繫——從母親的記憶敘述、稍縱即逝的聲響,再到物質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他的作品探索了音樂跨越歷史、世代與文化所能凝聚人類意識的潛力。親自到《新手運》展覽現場,更能感受其中意趣。

TAO ART英國藝術家Oliver Beer《新手運》
英國藝術家Oliver Beer。(圖片提供:TAO ART)

Oliver Beer個展《新手運 Beginner’s Luck》

展期|2024.05.08-07.13

地點|TAO ART(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79-1號8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1:00-19:00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這五本經典雜誌值得深入認識!臺北文學季特展《編輯招募中》解密時代社會背景與一份刊物的誕生

這五本經典雜誌值得深入認識!2024臺北文學季特展《編輯招募中》解密時代社會背景與一份刊物的誕生

2024臺北文學季期間,特展《編輯招募中:觀點、技術與對話》也同步於剝皮寮歷史街區登場,透過五份台灣近代歷史中的重要刊物《劇場》、《漢聲》、《人間》、《島嶼邊緣》、《騷動》,解析各自聚焦的議題內容、編輯風格與過程,以及當代視角的重新反思,邀請觀眾成為編輯團隊的一員,重新思考編輯角色與刊物之於時代的影響。

這五本經典雜誌值得深入認識!2024臺北文學季特展《編輯招募中》解密時代社會背景與一份刊物的誕生
《編輯招募中:觀點、技術與對話》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北文學季)

01|你最適合哪一組編輯團隊?

《​​編輯招募中》首個展區以發刊詞引領觀眾,再進入「編輯性格測定」互動牆,邀請觀眾依據自己偏好的工作模式、操作專長等個人取向,從轉譯新文藝的破風手《劇場》、尋根文化的田野行動家《漢聲》、見證社會現實的倡議者《人間》、另翼的邊緣游擊陣線《島嶼邊緣》、攪動異性戀父權的先聲《騷動》之中找到可能最適合自己的編輯團隊。

這五本經典雜誌值得深入認識!2024臺北文學季特展《編輯招募中》解密時代社會背景與一份刊物的誕生
首個展區以發刊詞引領觀眾,再進入「編輯性格測定」互動牆。(圖片提供:臺北文學季)
這五本經典雜誌值得深入認識!2024臺北文學季特展《編輯招募中》解密時代社會背景與一份刊物的誕生
觀眾可依據自己偏好的工作模式、操作專長等個人取向,找到可能最適合自己的編輯團隊。(圖片提供:臺北文學季)

02|一定要認識的五本經典刊物

接著,觀眾將逐一認識這五本刊物,藉由時代背景、創刊故事、編輯群所關注的議題,感受當時一代又一代掀起的文化浪潮。展區除了展出當時的照片影像、相關人士訪談,還蒐集到許多現已絕版的珍貴雜誌,更展示國家文藝獎得主莊靈的實驗電影、「中國結之母」陳夏生的藝術創作、攝影師關曉榮八尺門的紀實影像等重點展品,邀請大家一起細看歷史與文化的激盪。

這五本經典雜誌值得深入認識!2024臺北文學季特展《編輯招募中》解密時代社會背景與一份刊物的誕生
觀眾將逐一認識這五本刊物,感受當時一代又一代掀起的文化浪潮。(圖片提供:臺北文學季)
這五本經典雜誌值得深入認識!2024臺北文學季特展《編輯招募中》解密時代社會背景與一份刊物的誕生
《編輯招募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北文學季)
這五本經典雜誌值得深入認識!2024臺北文學季特展《編輯招募中》解密時代社會背景與一份刊物的誕生
《編輯招募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北文學季)

這五份誕生於不同年代間的刊物,有的至今仍然存在、有的僅僅發行了5期,卻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莊靈於開幕代表致詞時表示,《劇場》作為本次展覽最早出版的刊物,社會條件並不完備,團隊人員組成多數由國立藝專或電影公司出身,雖然短短兩年出刊九期,卻對後輩藝文工作者產生深遠影響,也是自己與同輩人所始料未及的。

這五本經典雜誌值得深入認識!2024臺北文學季特展《編輯招募中》解密時代社會背景與一份刊物的誕生
《編輯招募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北文學季)
這五本經典雜誌值得深入認識!2024臺北文學季特展《編輯招募中》解密時代社會背景與一份刊物的誕生
展區除了展出當時的照片影像、相關人士訪談,還蒐集到許多現已絕版的珍貴雜誌。(圖片提供:臺北文學季)

03|一本雜誌是如何生成的?

第三個展區則為觀眾詳解雜誌生成術,分別介紹《劇場》、《漢聲》、《人間》、《島嶼邊緣》、《騷動》五份刊物的製作流程,從其不同之處點出每份刊物的編輯風格特色。此外,也邀請到五位當代媒體人,以當代視角回望這五份刊物的開拓與困境:專攻前衛藝術的《劇場》由藝評人、影像研究者陳佳琦剖析;鄉土草根的《漢聲》由《地味手帖》總編輯董淨瑋探討;為弱勢發聲的《人間》由《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深掘;眾聲喧嘩的《島嶼邊緣》則由《週刊編輯》、《大誌》創辦人李取中拆解;翻轉性別權力的《騷動》透過女人迷內容顧問張婉昀重思。

這五本經典雜誌值得深入認識!2024臺北文學季特展《編輯招募中》解密時代社會背景與一份刊物的誕生
該展區為觀眾詳解雜誌生成術,分別介紹五份刊物的製作流程。(圖片提供:臺北文學季)
這五本經典雜誌值得深入認識!2024臺北文學季特展《編輯招募中》解密時代社會背景與一份刊物的誕生
五份刊物都有各自獨特的編製流程,凸顯其側重的面向。(圖片提供:臺北文學季)

《​​編輯招募中》開展現場,也邀請到解構人李取中,特別提及《島嶼邊緣》作為解嚴之後的雜誌,因應社會發展,對外呈現出共同的歷史脈絡、具備各式各樣的議題,尤其是特殊的圖文編排以戲謔方式呈現。

這五本經典雜誌值得深入認識!2024臺北文學季特展《編輯招募中》解密時代社會背景與一份刊物的誕生
展覽也邀請到五位當代媒體人,以當代視角回望這五份刊物的開拓與困境。(圖片提供:臺北文學季)
這五本經典雜誌值得深入認識!2024臺北文學季特展《編輯招募中》解密時代社會背景與一份刊物的誕生
《編輯招募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北文學季)
這五本經典雜誌值得深入認識!2024臺北文學季特展《編輯招募中》解密時代社會背景與一份刊物的誕生
《編輯招募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北文學季)

04|當代創作者的「理想刊物」提案

《​​編輯招募中》展覽最後攜手跨領域的六位當代創作者,包含作家何玟珒、寫作者蕭詒徽、新聞編輯許伯崧、時事YouTuber張志祺、作詞人王小苗、歌手陳嫺靜,為自己的「理想刊物」提案。其中,作家蕭詒徽分享自己的「理想刊物」,指出當代的編輯與作者不斷面臨被AI取代、社群平台崛起導致閱讀習慣改變等威脅,因此他希望創作性文字能像「乾淨透明的載玻片」被仔細閱讀。最令人期待的是,蕭詒徽更預告自己已經完成這本「理想刊物」的徵稿,並將進行雜誌發表會,見證一本「空想雜誌的實踐」。

看完創作者的提案後,觀眾也受邀在現場創作屬於自己的「理想刊物提案」,並為其設計封面,貼在展牆上與大家分享,開啟對雜誌出版品未來想像的對話。

這五本經典雜誌值得深入認識!2024臺北文學季特展《編輯招募中》解密時代社會背景與一份刊物的誕生
《​​編輯招募中》展覽最後攜手跨領域的六位當代創作者,為自己的「理想刊物」提案。(圖片提供:臺北文學季)
這五本經典雜誌值得深入認識!2024臺北文學季特展《編輯招募中》解密時代社會背景與一份刊物的誕生
看完創作者的提案後,觀眾也受邀在現場創作屬於自己的「理想刊物提案」,並為其設計封面。(圖片提供:臺北文學季)
這五本經典雜誌值得深入認識!2024臺北文學季特展《編輯招募中》解密時代社會背景與一份刊物的誕生
觀眾們的「理想刊物」封面提案展示。(圖片提供:臺北文學季)

2024臺北文學季主題特展《編輯招募中:觀點、技術與對話》

展覽期間|2024/5/4-5/26(週一休館)
開放時間|10:00-17:30
展覽地點|剝皮寮歷史街區(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35、37、39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