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入圍名單!女性視角、新世代攝影師鏡頭裡的多元議題

2022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入圍名單!女性視角、新世代攝影師鏡頭裡的多元議題

第42屆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累計收到來自34個國家、約60名攝影權威提名的作品,共有12位攝影師入圍,其中 LOBA 新人獎也首次與15個國家的大學合作,對年輕攝影師的作品進行評選。所有入圍攝影師的作品均可在官方網站查看。

頒獎典禮結束後,所有入圍作品將於徠茲博物館(Ernst Leitz Museum)進行展出,而後巡迴世界各地的徠卡畫廊與攝影節。今年的作品涵蓋多元的題材、並且有許多年輕及女性攝影師入圍。

LOBA 2022 入圍作品

◆ 琳賽·艾達里歐(Lynsey Addario)《氣候變化戰場前線的女性》(Women on the Frontline of Climate Change)

這位美國攝影記者從四個視角展現氣候變化導致的後果:北加利福尼亞州的女性消防員、巴西亞馬遜地區反抗植被破壞與土地徵用的女性原住民、生活在南蘇丹水災地區的女性,以及在衣索比亞旱災肆虐地區求生的女性。這些照片給人以極大的視覺衝擊,直觀展現了隨著氣候變化加劇,非洲與南北美洲等地人們的生活面臨了何種威脅與破壞。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氣候變化戰場前線的女性》© Lynsey Addario _ Women on the Frontlines of Climate Change_2
《氣候變化戰場前線的女性》© Lynsey Addario _ Women on the Frontlines of Climate Change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氣候變化戰場前線的女性》© Lynsey Addario _ Women on the Frontlines of Climate Change_1
《氣候變化戰場前線的女性》© Lynsey Addario _ Women on the Frontlines of Climate Change

◆ 愛琳·巴里安(Irene Barlian)《海之陸》(Land of the Sea)

全球最大的島國印尼因氣候變化不斷升級而遭受嚴重影響。數百萬人的生計受到威脅,許多人長期流離失所。此外,首都雅加達已被列為全球陸地下沉速度最快的大都市。巴里安的攝影作品為人們敲響了警鐘,用鏡頭記錄了該國沿海地區所面臨的人道主義危機與自然災害的衝擊。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海之陸》© Irene Barlian_Land of The Sea_2
《海之陸》© Irene Barlian_Land of The Sea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海之陸》© Irene Barlian_Land of The Sea_1
《海之陸》© Irene Barlian_Land of The Sea

◆ 亞歷山德羅·辛克(Alessandro Cinque)《病入膏肓的秘魯》(Peru, a Toxic State)

時至今日,秘魯的採礦業依然由新殖民主義結構引領。這組黑白照片記錄了毫無節制的採礦對秘魯當地人造成的嚴重衝擊。由於秘魯礦產資源歷來豐富,採礦業自然是國家的重要經濟來源,但即便如此,當地原住民不僅未能脫離赤貧,甚至所擁有的重要資源也遭到了破壞。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病入膏肓的秘魯》© Alessandro Cinque_Peru, A Toxic State_1
《病入膏肓的秘魯》© Alessandro Cinque_Peru, A Toxic State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病入膏肓的秘魯》© Alessandro Cinque_Peru, A Toxic State_2
《病入膏肓的秘魯》© Alessandro Cinque_Peru, A Toxic State

◆ DOCKS Collective《德國西部的洪水》(The Flood in Western Germany)

2021年7月,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與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發生異常強降雨與洪水,整片地區遭到嚴重破壞。數月以來,德國攝影團體 DOCKS 對該地區遭受的破壞與重創,以及艱難的重建工作開展了詳細的記錄。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德國西部的洪水》© DOCKS Collective_The Flood in Western Germany_2
《德國西部的洪水》© DOCKS Collective_The Flood in Western Germany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德國西部的洪水》© DOCKS Collective_The Flood in Western Germany_1
《德國西部的洪水》© DOCKS Collective_The Flood in Western Germany

◆ 瓦倫丁·戈佩爾(Valentin Goppel)《停擺歲月》(Between the Years)

該系列作品聚焦新冠時代的年輕人:這位德國攝影師生於2000年,記錄了新冠疫情對他這一代人的影響。作為記錄者本人,他也同樣經歷過對舊有習慣的打破與對環境的無所適從,感受到自己未來的每一個計畫似乎都因此而改變。戈佩爾對未來的迷茫似乎因新冠的到來而雪上加霜,而攝影能讓他更好地理解內心的思緒與顧慮,用圖像展現自己孤獨的愁思。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停擺歲月》© Valentin Goppel_Between the Years_2
《停擺歲月》© Valentin Goppel_Between the Years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停擺歲月》© Valentin Goppel_Between the Years_1
《停擺歲月》© Valentin Goppel_Between the Years

◆ 琪亞娜·海耶裡(Kiana Hayeri)《諾言刻於冰上,融於日光之下》(Promises Written on the Ice, Left in the Sun)

2021年夏季,阿富汗的局勢歷經劇變,人們再次面臨對於言論自由、女性權利與教育的恐懼與不安。這位在加拿大長大的攝影師生於1988年,現已在阿富汗生活了超過七年,她的作品屢次聚焦女性艱難的生存環境。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諾言刻於冰上,融於日光之下》© Kiana Hayeri_Promises Written on the Ice, Left in the Sun_1
《諾言刻於冰上,融於日光之下》© Kiana Hayeri_Promises Written on the Ice, Left in the Sun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諾言刻於冰上,融於日光之下》© Kiana Hayeri_Promises Written on the Ice, Left in the Sun_3
《諾言刻於冰上,融於日光之下》© Kiana Hayeri_Promises Written on the Ice, Left in the Sun

◆ 南娜·海特曼(Nanna Heitmann)《剛果泥炭地的守護者》(Protectors of Congo’s Peatland)

本系列作品對準了剛果民主共和國 Lokolama 村的村民,他們積極的氣候保護行動引發了全球回應。該地區是全球最大的熱帶泥炭地之一,儲存著數十億噸碳的生態奇跡,迄今尚未遭受任何破壞,在森林砍伐與資源開採的威脅下,村民們決心成為這片泥炭地的守護者。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剛果泥炭地的守護者》© Nanna Heitmann_Protectors of Congo_s Peatland_2
《剛果泥炭地的守護者》© Nanna Heitmann_Protectors of Congo's Peatland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剛果泥炭地的守護者》© Nanna Heitmann_Protectors of Congo_s Peatland_1
《剛果泥炭地的守護者》© Nanna Heitmann_Protectors of Congo's Peatland

◆ 穆罕默德·基利托(M’hammed Kilito)《消逝前夕》(Before It’s Gone)

綠洲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生態緩衝帶,也是生態多樣性的代表。除了豐富的水與優良的土壤外,棗椰樹也是綠洲的重要資源。如今,由於氣候變化與人類干預,這些資源的平衡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這位摩洛哥攝影師不僅帶來了對這一脆弱生態系統的洞察,也記錄下其祖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遊牧文化。

《消逝前夕》© M_hammed Kilito_Before It’s Gone_1
《消逝前夕》© M'hammed Kilito_Before It’s Gone

《消逝前夕》© M_hammed Kilito_Before It’s Gone_3
《消逝前夕》© M'hammed Kilito_Before It’s Gone

◆ 萊昂納多·龐戈(Léonard Pongo)《地球之始》(Primordial Earth)

該系列作品靈感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傳統、工藝與神話傳說,並聚焦該國度的自然風光。這位比利時攝影師兼視覺藝術家採取了十分主觀的創作方式,超越了攝影的物質限制,圍繞剛果為中心,以開闢、災變與永恆的輪回為主題,打造了一則關於人類與地球歷史的寓言故事。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地球之始》© Léonard Pongo_Primordial Earth_1
《地球之始》© Léonard Pongo_Primordial Earth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地球之始》© Léonard Pongo_Primordial Earth_2
《地球之始》© Léonard Pongo_Primordial Earth

◆ 維多利亞·拉佐(Victoria Razo)《海地移民危機》(Haitian Migration Crisis)

本系列作品記錄了來自海地的 Dorjean-Desmornes 一家移民美國的經歷,在漫長的旅途中,攝影師陪伴他們走過了兩個半月的時光。他們的命運是對現實的映射,即使這段漫長的旅途意味著數年的艱辛與失去生命的風險,像他們一樣的人依然會選擇孤注一擲,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加入移民美國的浪潮。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海地移民危機》© Victoria Razo_Haitian Migration Crisis_1
《海地移民危機》© Victoria Razo_Haitian Migration Crisis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海地移民危機》© Victoria Razo_Haitian Migration Crisis_2
《海地移民危機》© Victoria Razo_Haitian Migration Crisis

◆ 費利佩·羅梅羅·貝爾特蘭(Felipe Romero Beltrán)《布拉沃河》(Bravo)

在本系列作品中,這位哥倫比亞攝影師將美國與墨西哥北部的邊境地區作為焦點。貫穿該地區的布拉沃河不僅是河流,也是國界。這一攝影作品始於布拉沃河的墨西哥河岸,至今仍未完結。當地的一切人、物乃至建築,似乎都處於動盪中。一切均隨著邊境狀況而搖擺不定。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布拉沃河》© Felipe Romero Beltrán_Bravo_2
《布拉沃河》© Felipe Romero Beltrán_Bravo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布拉沃河》© Felipe Romero Beltrán_Bravo_1
《布拉沃河》© Felipe Romero Beltrán_Bravo

◆ 拉斐爾·維萊拉(Rafael Vilela)《森林廢墟:美洲大都市的土著生活與環境危機》(Forest Ruins: Indigenous Way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Crisis in the Americas’ Largest City)

巴西沿海的一片遼闊區域曾是茂密的森林,也是瓜拉尼原住民曾經的居住地,現在,這裡已建起美洲大陸最大的幾個都市。如今,聖保羅周邊地區尚存的少數幾個地塊還保留著六個村莊,生活著約700名瓜拉尼原住民,這些村莊是由政府劃定的、面積最小的巴西原住民聚居區。這位巴西攝影師將鏡頭對準這一原住民群體,在氣候變化的現狀下,對標準的城市發展模式發出質疑。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森林廢墟:美洲大都市的土著生活與環境危機》© Rafael Vilela_Forest Ruins_2
《森林廢墟:美洲大都市的土著生活與環境危機》© Rafael Vilela_Forest Ruins

徠卡leica奧斯卡巴納克攝影獎LOBA《森林廢墟:美洲大都市的土著生活與環境危機》© Rafael Vilela_Forest Ruins_1
《森林廢墟:美洲大都市的土著生活與環境危機》© Rafael Vilela_Forest Ruins

文字整理|Lucinda Chen

資料提供|Leic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5張影像帶你看展!德國藝術家Wolfgang Tillmans個展成龐畢度閉館作:橫切40年創作歷程,從天文到人文構築脆弱之境

25張影像帶你看展!德國藝術家Wolfgang Tillmans個展成龐畢度閉館作:橫切40年創作歷程,從天文到人文構築脆弱之境

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即將閉館5年整修,德國藝術家Wolfgang Tillmans個展《我們對此毫無準備 - 我們對此萬般準備》作為落幕之作,即日起至2025年至9月22日進駐中心內公共資訊圖書館,以其標誌性策展概念「自剖」近40年創作歷程,展示多樣化藝術實踐。同時,展覽合作夥伴Celine首度與中心攜手推出在特定日期向公眾免費開放的「Accès Libre par Celine」計畫,邀你7月3日、8月28日及9月22日共赴這場毫(萬)無(般)準備之旅。

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由已故英國建築大師Richard Rogers、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Renzo Piano設計的原始建築,即將於2025年至2030年閉館改造,並在此前請來了德國藝術家Wolfgang Tillmans呈獻意義非凡的最後一舞。龐畢度中心3館之一的公共資訊圖書館(BPI)2樓、總面積達6,000平方公尺的空間,於是全面交到這位當代影像藝術家手中,憑他的原創性構想開辦個展:圍繞圖書館兼備的「建築」和「知識傳播場所」雙重身分展開創作與對話,打造能與作品相互呼應並激發思考的沉浸式空間。

德國藝術家Wolfgang Tillmans為龐畢度中心帶來「暫別」之作,亦是他個人睽違20餘年再度登上巴黎機構級別場館舉辦個展。(圖片提供:Celine / Wolfgang Tillmans à la Bpi, janvier 2025 © Centre Pompidou)
德國藝術家Wolfgang Tillmans為龐畢度中心帶來「暫別」之作,亦是他個人睽違20餘年再度登上巴黎機構級別場館舉辦個展。(圖片提供:Celine / Wolfgang Tillmans à la Bpi, janvier 2025 © Centre Pompidou)

Wolfgang Tillmans近年陸續進駐多個全球頂級藝術機構舉辦重要回顧展,如2017年於倫敦泰德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2022年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2018至2022年間更在非洲進行了一場名為《Fragile》的大型巡迴展,作品足跡遍及金夏沙、奈洛比、約翰尼斯堡、阿迪斯阿貝巴、雅溫德、阿克拉、阿比讓、拉哥斯等城市。

此次睽違20餘年回訪巴黎機構級別場館,展覽題名《我們對此毫無準備 - 我們對此萬般準備(RIEN NE NOUS Y PRÉPARAIT - TOUT NOUS Y PRÉPARAIT)》,由法國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龐畢度中心3館之二)主任策展人Florian Ebner,偕Olga Frydryszak-Rétat、Matthias Pfaller兩位助理策展人共同規劃。全區展品橫跨Wolfgang Tillmans將近40年創作歷程,一步步將觀者「誘入」他以多樣化藝術構築的迷人之境。以下分3大關鍵字簡析其作品脈絡,並穿插帶來編輯精選的25張影像。

Power Station (Low Clouds), 2023.(圖片提供:Celine)
Power Station (Low Clouds), 2023.(圖片提供:Celine)
Freischwimmer 93, 2004.(圖片提供:Celine)
Freischwimmer 93, 2004.(圖片提供:Celine)
Sendeschluss / End of Broadcast VI, 2014.(圖片提供:Celine)
Sendeschluss / End of Broadcast VI, 2014.(圖片提供:Celine)
Work A for Blutsturz Party at Front, Hamburg, 1988.(圖片提供:Celine)
Work A for Blutsturz Party at Front, Hamburg, 1988.(圖片提供:Celine)

#01 自剖

轉化空間結構,突出展品意涵

此次展覽揭示了Wolfgang Tillmans攝影作品的一個橫切「面」,呈現順序依循的是空間結構,而非「線」性時間。展出內容融合錄像、音樂、聲音作品,以及龐大的印刷品收藏和個人物品。Wolfgang Tillmans巧妙利用圖書館本身的基礎設施,突出其創作與此一知識多元共存場所之間的相似性,更勝以往地體現了藝術家對空間的直接介入——這是他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的策展標誌:一方面轉化現有結構,一方面發明出全新展示形式,藉此構造出一個包羅萬象的裝置場所,重新定義攝影展覽的可能性。

himmelblau, 2005.(圖片提供:Celine)
himmelblau, 2005.(圖片提供:Celine)
Quelle est la probabilité que je sois le seul à avoir raison à ce sujet, 2017.(圖片提供:Celine)
Quelle est la probabilité que je sois le seul à avoir raison à ce sujet, 2017.(圖片提供:Celine)
Junger Hausrotschwanz, 2022.(圖片提供:Celine)
Junger Hausrotschwanz, 2022.(圖片提供:Celine)
The Cock (kiss), 2002.(圖片提供:Celine)
The Cock (kiss), 2002.(圖片提供:Celine)
Miss Kittin, 2001.(圖片提供:Celine)
Miss Kittin, 2001.(圖片提供:Celine)

#02 尋根

捕捉物質世界的脆弱不安,以自有審美語言追探人文主義

1968年出生於德國雷姆沙伊德的Wolfgang Tillmans,在其藝術生涯中不斷挑戰可見性邊界,捕捉物質世界既脆弱迷人、又令人不安的瞬間。他也進行無相機攝影,致敬將被淘汰的感光材料所擁有的純粹性或不純粹性。從早期對天文現象的觀察,到對1990年代次文化的記錄,再至如今融合錄像和音樂等多元創作,Wolfgang Tillmans形塑出自成一體的審美語言;而這種緊貼時代的探索,不僅推動他不斷追探人文主義與共存的當代表達形式,亦對當代藝術以外的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Sahara reflex, 2018.(圖片提供:Celine)
Sahara reflex, 2018.(圖片提供:Celine)
Stauchen eines Blocks auf einer Freiformschmiedepresse, Dirostahl, Remscheid, b, 2024.(圖片提供:Celine)
Stauchen eines Blocks auf einer Freiformschmiedepresse, Dirostahl, Remscheid, b, 2024.(圖片提供:Celine)
Lighter 83, 2010.(圖片提供:Celine)
Lighter 83, 2010.(圖片提供:Celine)
Panoramabar morning, 2002.(圖片提供:Celine)
Panoramabar morning, 2002.(圖片提供:Celine)
左上 Markt (c), 1989 / 右上 Markt (a), 1989 / 左下 Markt (g), 1989 / 右下 Markt (b), 1989.(圖片提供:Celine)
左上 Markt (c), 1989 / 右上 Markt (a), 1989 / 左下 Markt (g), 1989 / 右下 Markt (b), 1989.(圖片提供:Celine)

#03 反思

今昔之作並呈——我們對此毫(萬)無(般)準備

通過將早期檔案與最新創作並呈於展覽中,Wolfgang Tillmans回應了自1989年以来持續主導全球局勢的辯證狀態:那些曾經艱難爭取來的社會進步與自由,如今再次面臨質疑。展覽標題「我們對此毫無準備 - 我們對此萬般準備」作為藝術家自身多年來珍視的一種表達,可被理解為對我們對時間、現實,以及如何塑造現實,這般複雜感知的反思。

Christopher Street Pier Summer, 1995.(圖片提供:Celine)
Christopher Street Pier Summer, 1995.(圖片提供:Celine)
Frank, in the shower, 2015.(圖片提供:Celine)
Frank, in the shower, 2015.(圖片提供:Celine)
Lüneburg (self), 2020.(圖片提供:Celine)
Lüneburg (self), 2020.(圖片提供:Celine)
Lacanau (self), 1986.(圖片提供:Celine)
Lacanau (self), 1986.(圖片提供:Celine)
Echo Beach, 2017.(圖片提供:Celine / Courtesy Galerie Buchholz,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Maureen Paley, London, David Zwirner, New York)
Echo Beach, 2017.(圖片提供:Celine / Courtesy Galerie Buchholz,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Maureen Paley, London, David Zwirner, New York)
Empire (US / Mexico border), 2005.(圖片提供:Celine)
Empire (US / Mexico border), 2005.(圖片提供:Celine)
The Glove That Fits, 2024.(圖片提供:Celine)
The Glove That Fits, 2024.(圖片提供:Celine)

集藝術家文本與訪談,《Tillmans Reader》同步發行

《我們對此毫無準備 - 我們對此萬般準備》為Wolfgang Tillmans自2002年在東京宮(Palais de Tokyo)進行大型裝置後,睽違23年於巴黎機構級別場館的首個個展。展覽將配套發行圖錄,以及匯集藝術家多篇文本與訪談內容的擴展版《Tillmans Reader》法文出版物。

Panoramabar, links, 2006.(圖片提供:Celine)
Panoramabar, links, 2006.(圖片提供:Celine)

Wolfgang Tillmans個展《我們對此毫無準備 - 我們對此萬般準備》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至9月22日(Accès Libre par Celine|7月3日、8月28日、9月22日11:00-23:00免費開放)
  • 地點: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公共資訊圖書館2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攝影攻略!攝影師蔡耀徴親解,如何拍出獨特視角的場館與現場氛圍?

2025大阪世博攝影攻略!攝影師蔡耀徴親解,如何拍出獨特視角的場館與現場氛圍?

2025大阪世博於4月13日~10月13日登場,為期半年的展期,無疑是今年極具規模與吸睛度的國際盛事。而大家前往世博勢必會拍照留念,但在人潮眾多、天氣不可控等狀況下,該怎麼克服?面對各個場館,又要如何找到自己的獨特視角?這次攝影師蔡耀徴親自前往現場取材,不藏私分享拍攝經驗與技巧!

若問2025大阪世博是否「好拍」?答案為是,但也不完全是。以設計「大屋根」的藤本壯介為首,到獲普立茲克建築獎的伊東豊雄、坂茂、SANAA,再到隈研吾、平田晃久、Foster + PartnersLina Ghotmeh等一線建築師,每一座場館映寫在相機裡都獨具特色。

但世博現場人潮眾多,天氣亦不可控,實則考驗拍攝者的現場應變與取景技巧。加上根據世博官方規定,會場不得攜帶大型行李(以600mm×400mm×900mm為限),且有輪子的行李箱、相機腳架皆被禁止。然而現場值得拍攝的畫面非常多,舉凡場館、表演、世博大景等等,白天與夜晚亦有不同景致,因此在能帶入的攝影器材有限的狀況下,設備的選擇就得非常精準。

荷蘭館。(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荷蘭館。(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世博拍攝的行前準備

此次蔡耀徴選擇以Sony α7R V作為主力機身,其具備雙卡槽、高畫素等特點,能給予專業攝影師穩定支援;加上AI對焦、防手震、四軸多角度翻轉螢幕等多元功能,亦讓取景更靈活。鏡頭則以3種不同焦段搭配使用:16-25mm的廣角鏡頭,可以同時容納展館和人潮,呈現世博各場館的氣勢與張力;中長焦選擇70-200mm,能壓縮景物作為畫面的前景或點綴;而針對現場的多變狀況,40mm的定焦鏡機動性高,且定焦鏡的特性能凸顯被攝主體,成為拍攝細節的好幫手。

拍攝展館前,先觀察建築特性

來到世博,每個人首先想拍攝的莫過於「場館」。蔡耀徴觀察,本屆世博許多場館色系都偏白、灰,甚至選用鏡面材質,這類顏色與材質的建築會反映天空色調,善加運用則能拍出不單調的場館照。例如「泰國館」就有一面偌大鏡面,彷彿建築與天空融合在一起,就算遇到陰雨,也能在不同的天空顏色映照下,形成晴天拍不出的氛圍。他也補充,這張照片拍攝於傍晚,快門非常慢,此時相機的防手震功能就很重要。

泰國館。(機身α7R V,鏡頭SEL1625G)
泰國館。(機身α7R V,鏡頭SEL1625G)

而在拍攝「韓國館」時,為呈現外牆上裸視3D的震撼效果,他選用16-25mm的廣角鏡頭,且蹲在地上拍攝,運用翻轉螢幕得以輕鬆取景。

韓國館。(機身α7R V,鏡頭SEL1625G)
韓國館。(機身α7R V,鏡頭SEL1625G)

在展館拍攝上,蔡耀徴也建議,「視線不要只放在單一場館,可以試著將周圍元素放入構圖。」同樣以「泰國館」為例,他在拍攝途中發現鏡面在某個角度下,可以反射出旁邊的「西班牙館」,因此有了這張「看似後製、其實是實拍」的兩館合影。

左為泰國館,右為西班牙館。(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左為泰國館,右為西班牙館。(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靜態展覽與動態表演的不同技巧

進到展館室內,展覽又是另一項拍攝重點。蔡耀徴此次在展場內多搭配40mm的定焦鏡,他解釋,介於廣角與中長焦之間的40mm焦距,很適合在有限的室內空間裡發揮,且不會容納太多不必要的資訊。「定焦鏡的特性還能使物件的邊緣更為銳利,使主體更容易地被聚焦、凸顯。」他說,拍攝「瑞士館」展覽時,裝置藝術的光線就在定焦鏡下粒子分明。

瑞士館。(機身α7R V,鏡頭SEL40F25G)
瑞士館。(機身α7R V,鏡頭SEL40F25G)

場館裡面可不只有展覽,在世博主場館「EXPO Hall」亦有表演可以預約欣賞,各國家館也會不時在戶外空間展演,成為走逛世博的驚喜。若想捕捉表演者的畫面與動作,蔡耀徴建議可以開啟相機的AI對焦功能。此次他就在「EXPO Hall」欣賞演出時,就在台上眾多舞者中,快速對焦到主角。

EXPO Hall館內演出。(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EXPO Hall館內演出。(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巧妙運用人潮與前景,創造氛圍大景

除了將眼光放在各個場館,來到這個5年一度的國際展會,勢必會想拍下屬於世博現場氛圍的照片。蔡耀徴說,世博現場免不了人群眾多,若想拍出熱鬧但又不雜亂的大景,建議在會場尋找制高點,並使用70-200mm的中長焦鏡頭容納整體視野。

世博現場大景。(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世博現場大景。(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蔡耀徴也強調,不需要一味地把人潮當作「需要避開」的劣勢,善加利用反而能為畫面加分。其中,讓人群變成「剪影」就是個好方法。例如他運用「電力館」的純白外觀,與黑色人群剪影形成對比,以廣角鏡頭呈現人潮走逛世博的有趣畫面。

電力館。(機身α7R V,鏡頭SEL1625G)
電力館。(機身α7R V,鏡頭SEL1625G)

而最能代表本屆世博的建築「大屋根」,除了單純拍攝其木構之美,蔡耀徴此次使用中長焦鏡頭壓縮景物,讓大屋根通透的木頭結構成為前景,造就獨特視角。

大屋根。(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大屋根。(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夜晚拍攝要注意什麼?

最後不可錯過的是夜晚,開放到晚上10點的世博,幾乎每個場館都有針對夜晚設計燈光,且戶外空間也固定會有水舞秀演出。蔡耀徴說,拍攝夜景時,機身的對焦需要精準,且拉高ISO後畫面品質也要維持水準;加上夜拍經常需要透過後製調整,因此相機的性能十分重要。善用器材加上現場觀察,就能讓世博迷人且多樣的夜晚姿態,以照片的形式定格留存。

水舞秀。(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水舞秀。(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