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培英國中嶄新開放式圖書室!「ST space思倍皓室」直面自然的閱讀風景

新竹培英國中ST space 思倍皓室_01

閱讀總能帶來比課本中更豐富多元的知識,也因此,圖書室在校園中有著無可取代的珍貴地位。鄰近清華大學的新竹培英國中,是一間校齡超過65年的升學熱點學校,然而在如此重視學習的校園中,唯獨缺少了圖書閱覽空間,於是在學美3.0的推行下,由陽明交大JHStudio、工式建築有限公司操刀設計,將校園老舊教室改造為嶄新閱覽空間「ST space 思倍皓室」。

新竹培英國中ST space 思倍皓室_02
室內與室外的界線互相串連,放大教育環境的視野。

 BEFORE 

創校已久的培英國中,正面臨校園建築老化的問題,除了安全性考量之外,其機能是否能達到現今教學需求,也是一大問題。

新竹培英國中ST space 思倍皓室_03
原舊教室入口處。

為了讓培英國中擁有自己的圖書閱覽空間,舊校舍中的兩間獨立教室成為了改造對象,由陽明交大JHStudio、工式建築有限公司擔任設計團隊,試圖將原封閉的閒置空間,轉化成師生喜愛且能活用的共榮之地。

新竹培英國中ST space 思倍皓室_04
原舊教室內一景。

從改造前照片可以發現,舊校舍前方即是一片綠地,然而從戶外到室內,卻被層層的圍牆所阻隔——走廊外圍牆、教室牆面、甚至是窗戶上防盜的鋁窗等,不僅阻擋了自然光與新鮮空氣進入,在視覺和心理上也會造成窒礙感。

 AFTER 

解放圍牆!直面自然的閱讀空間

改造的第一步,無疑是將重重圍牆解放。設計團隊首先移除了面向廣場一側的牆面與舊梯井,並以自地面一路向上的大面木質階梯,鋪墊一條向人群與自然敞開的來往道路。

新竹培英國中ST space 思倍皓室_05
延伸至校園廣場的大木平台,有效放大學生與校園環境的互動關係。 

拾級而上,原冰冷的教室圍牆被活動式木拉門所取代,當門全開啟時,圖書室便成為了半室內空間,大片陽光灑入、微風恣意流淌,自然不再只存在於教室之外。

新竹培英國中ST space 思倍皓室_06
大木平台成為學生校園生活的新場域。

新竹培英國中ST space 思倍皓室_07
學生不受拘束自由閱讀的閱覽環境。

踏入閱覽室後,作為空間主體的木質階梯書櫃,亦呼應門前的大片階梯,讓一路向上的空間語彙得以延續,並利用高低差,同時創造了書本的收納空間以及學員閱讀的舒適座位。

新竹培英國中ST space 思倍皓室_08
多功能的燈具切換,滿足多元的教育需求。

溫暖大地色調串起連續地景

除了立體構造上的連貫外,團隊亦於視覺上下了巧思,從距離門口最近的淺色地面,隨著具有律動感的弧形線條向內遞進,逐漸染上了深沉的木質色調,再加上深咖啡色的階梯書櫃,營造從戶外明亮、開闊的空間,慢慢走入室內安穩、私密的感受,完整了室內、外的連續地景。

新竹培英國中ST space 思倍皓室_09
階梯式的書櫃拉近書本與學生的距離。

另外,於燈光也同樣融入了漸進的概念——格子狀的天花板同時也是閱覽室的主要照明,有別於外表整齊劃一的構造,點亮的分段卻是不規則,為整體空間增添了有機感與柔和的氛圍。

新竹培英國中ST space 思倍皓室_10
室內與室外的界線互相串連,放大教育環境的視野。

創造1+1>2 的彈性空間運用

「ST space 思倍皓室」的主要功能便是作為圖書閱覽空間,因此,藏書的機能性、閱讀時的舒適度都成為改造的重點考量。貫穿整體設計的弧形線條,其實是出自生物多孔隙棲地的原理——透過製造一些不規則的凹凸起伏,讓生物自行找到安棲的角落,

新竹培英國中ST space 思倍皓室_11
學生們可自由找到舒適的閱覽方式。

新竹培英國中ST space 思倍皓室_12
階梯狀書櫃讓空間使用更不受限。

藏書空間則集中於階梯櫃體的垂直面,微微傾斜的方塊隔板結構,使得書本可以藏入書櫃中,降低視覺上的雜亂感,而櫃體深度也依據階層的不同有所調整,如最下層的櫃位為了方便識別與拿取,採單一書本陳列或是較淺的設計。另外,若仔細觀察,右下角共設置了5個抽屜,可作為小凳子的收納空間。

新竹培英國中ST space 思倍皓室_13
傾斜的書櫃構造讓視覺更統一。

新竹培英國中ST space 思倍皓室_14
抽屜可作為收納座椅的空間。

除了圖書閱覽室的功能外,「ST space 思倍皓室」亦可當作本土語教學空間,若將桌椅收納,更成為一個空曠的活動場域,當木拉門敞開時,師生更能直接走出戶外,與自然共學。

新竹培英國中ST space 思倍皓室_15
去除圍牆,接觸自然不再受到阻礙。

文|Carol Chien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留白中的綠意與光影!七三茶堂 × 穆得設計的場域再生實驗

在當代空間設計中,自然元素不再只是背景,而是成為敘事的核心語彙。透過模組化道具的靈活組構,融合茶文化的靜謐氣質,我們試圖創造一種能呼吸、能感知的場域——讓設計不僅承載功能,也成為文化與感官的橋樑。這場空間敘事,既理性又詩意,邀請人們在自然與設計的交會中,重新定義日常的體驗方式。

在老屋裡,泡一盞關於茶與時間的展演場景

走進華山文創園區某座靜謐的歷史老屋,光影與茶香錯落交織,時間像被放慢了節奏。在這裡,「七三茶堂」與「穆得設計」攜手合作,將一場屬於茶文化的空間對話,靜靜寫進歲月的牆面與空氣的流動中。

這不只是茶的展示空間,更是一場五感共構的文化體驗。我們希望,在這個設計裡,茶不再只是產品,而是回應自然節奏、蘊藏人文意象的媒介。而穆得設計,也再次將設計還原為「感知的容器」,讓空間說話,讓茶被看見,也被感受。

md
走進華山一隅靜謐老屋,「七三茶堂」攜手「穆得設計」共構五感交融的茶空間,讓光影、茶香與模組化設計語彙交織,展現自然與人文共鳴的詩意場域。

留白之間 有更多空間發生

七三茶堂一直強調「留點空間,更有空間」的品牌精神。對我們而言,這不僅是對品茗生活的詮釋,更是空間設計的出發點。穆得以大量「留白」呼應品牌語彙,保留老建築原有的牆面紋理、樑柱痕跡,讓歷史的呼吸自然流動;在其中植入模組化展示道具,使場域擁有足夠彈性,能隨著品牌活動自由轉化、擴展、延伸。

茶文化從不喧嘩,它總是在靜中流轉,因此,設計團隊選擇讓道具與材料退一步,讓光影與茶本身成為主角。藤編、夾板、壓克力——這些自然與輕透的材質語彙,成為空間節奏的引導。

md
七三茶堂以「留點空間,更有空間」為核心精神,透過大量留白與模組化道具,保留歷史痕跡並賦予空間彈性。設計退去喧囂,讓光影與茶成為場域主角,輕透材質引導出茶文化的靜謐節奏。

在茶園梯田中陳列 在茶山色階中呼吸

展示平台選用具有自然紋理的茶山綠調飾面材,靈感源自山中茶樹的植被層次與生機紋理。材質細節如葉脈般綿延,輔以高低錯落的平台堆疊,形塑出如梯田般起伏的產品展示地景。從精品茶葉、研磨粉、茶炭方用品,到茶包與文化物件,都得以自然嵌入這片「茶的山景」。

我們相信,材質不只是承載平台,它同時也是情感語言。茶,不該只是陳列;茶,應該是被理解、被感知、被呼吸的。

mb
以茶山綠調飾面材構築展示平台,紋理靈感取自茶樹葉脈與山林層次,透過高低堆疊,勾勒如梯田般的產品地景。從茶葉、茶具到文化物件,自然嵌入,讓茶被感知、被呼吸,而非僅僅陳列。

穿透與層次 讓光也參與設計

為了營造更強烈的視覺節奏,展示牆體刻意以輕量結構與穿孔系統構成,結合透明壓克力材質,透過光影與材質的反射、滲透,塑造多點式視覺引導。展品不再是靜止地「被看見」,而是透過節奏性的排列與光的參與,與觀者進行動態的視線互動。

從茶的包裝設計到品牌圖像,每一件展品都像是參與空間展演的角色,靜靜被光點亮,也輕輕說話。

md
輕量穿孔牆體結合透明壓克力,運用光影與材質互動,打造節奏感視覺引導;展品如光中角色,參與空間敘事,與觀者產生動態對話。

一場關於感官與文化的共鳴旅程

「七三茶堂」不只販售茶,更是透過空間重構對茶的理解。在這座老屋中,我們延伸品牌原有的「茶風味輪 Tea Flavor Wheel」概念,將香氣、苦韻、甘甜與發酵語彙,轉化為色彩、材質與結構,讓茶的風味語言穿越感官、與空間語彙對話。

這不只是設計,也是一種跨文化的溝通實驗。穆得與七三品牌團隊反覆討論每一件展示道具與動線細節,讓「喝茶」這件事從五感體驗升級為心靈的對話方式,讓國際旅人與在地飲者都能在這裡重新遇見台灣茶文化的當代表達。

md
延續「茶風味輪」概念,將茶的香氣與風味轉化為空間語彙,以色彩、材質與結構重塑老屋;讓喝茶成為五感與心靈的當代表達,串聯在地與國際文化視角。

茶的節奏 設計的回聲

穆得設計一直關注空間如何與文化共鳴,在本案中,我們以「道具即場景、空間即展演」為設計主軸,讓每個被看見的物件,背後都藏著不被察覺的設計細節。七三茶堂的品牌理念與我們設計思維之間,有著相似的氣質與節奏感:都相信簡約裡藏有深意,留白中蘊含可能。

當茶香緩緩散開、光線輕輕流動,我們知道,這不只是一次空間改造,而是一次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再編織。穆得設計,為茶而設,也為時間留下餘韻。

 

資料暨圖片提供|穆得室內裝修設計

md
「道具即場景,空間即展演」——穆得設計以細節串聯文化語境,與七三茶堂共構簡約而深意的場域,讓茶香與光影共譜生活的餘韻。

英國國家美術館「好友之家」現已開放!結合奢華餐飲的時髦藝文沙龍,打造會員限定俱樂部

英國國家美術館「好友之家」現已開放!結合奢華餐飲的時髦藝文沙龍,打造會員限定俱樂部

今年是英國國家美術館成立200週年,除了眾多展覽計畫與慶祝活動外,館方也宣布開放會員與贊助者限定的「美術館好友之家」,兼具頂級餐飲體驗、社交空間與文化沙龍,希望為藝術愛好者打造休憩和交流的優雅空間。

一座真正的「博物館好友之家」

許多博物館都設有會員專屬空間,提供休憩與餐飲服務等,但英國國家美術館好友之家(Supporters' House)的企圖不止於此。館方表示:「我們很幸運地擁有足夠的空間,能夠正大光明地稱它為一座『House』。」這座「好友之家」由原本的策展辦公室改建而成,並設有專屬出入口,透過高窗還能眺望倫敦天際線與一片綠意風景,彷彿與館藏中的風景畫相互呼應。

英國國家美術館「好友之家」現已開放!結合奢華餐飲的時髦藝文沙龍,打造會員限定俱樂部
英國國家美術館(圖片來源:National Gallery)
英國國家美術館「好友之家」現已開放!結合奢華餐飲的時髦藝文沙龍,打造會員限定俱樂部
「好友之家」擁有獨立的出入口(圖片來源:National Gallery)

以四季為靈感的色彩配置

「好友之家」的室內設計由荷蘭團隊Studio Linse擔綱,整體設計主軸圍繞北歐風景畫常見的「四季」主題展開,位於中央位置的餐廳以透納筆下的夕陽為靈感,呈現古銅色調;春日的繽紛花朵色彩點亮了休憩區;沙龍區域呼應1850年代風格的夏日氣息;酒吧充滿著琥珀色的秋季氛圍;另一間餐廳區域則以藍色系帶出溫暖冬景。

英國國家美術館「好友之家」現已開放!結合奢華餐飲的時髦藝文沙龍,打造會員限定俱樂部
餐廳以透納筆下的夕陽為靈感,呈現古銅色調(圖片來源:National Gallery)
英國國家美術館「好友之家」現已開放!結合奢華餐飲的時髦藝文沙龍,打造會員限定俱樂部
帶著春日繽紛色彩的休憩區(圖片來源:National Gallery)
英國國家美術館「好友之家」現已開放!結合奢華餐飲的時髦藝文沙龍,打造會員限定俱樂部
另一間餐廳則為藍色系(圖片來源:National Gallery)

這些色彩不僅表現在牆面,也延伸至窗框、窗簾與挑高的天花板。Studio Linse創辦人Paul Linse表示:「我想從美術館本身汲取靈感。這些畫作中反映了生活與真實世界,而我們也將這些元素帶進空間設計中,讓造訪者有如置身於美術館的中心。」為呼應展間,「好友之家」選用高光油漆保留原始紋理,呈現如油畫般的筆觸;而織品如絲綢壁紙、大馬士革窗簾則與館藏形成獨特的紋理對話。

英國國家美術館「好友之家」現已開放!結合奢華餐飲的時髦藝文沙龍,打造會員限定俱樂部
「好友之家」運用空間中的紋理與材質來呼應美術館展間(圖片來源:National Gallery)
英國國家美術館「好友之家」現已開放!結合奢華餐飲的時髦藝文沙龍,打造會員限定俱樂部
「好友之家」運用空間中的紋理與材質來呼應美術館展間(圖片來源:National Gallery)

昔日館內家具重製再生

Studio Linse團隊也透過家具選用,賦予空間濃厚的經典英倫氣質。他們從國家美術館的檔案庫中,尋找過去曾用於辦公室與展廳的家具,並加以重製、改造。其中包括一張布面沙發椅、餐廳裡的木質圓桌、深色矮櫃,以及沙發區的一座古董落地鐘。

英國國家美術館「好友之家」現已開放!結合奢華餐飲的時髦藝文沙龍,打造會員限定俱樂部
Studio Linse團隊也透過家具選用,賦予空間濃厚的經典英倫氣質(圖片來源:National Gallery)

空間中的訂製家具,也皆以館內設施為靈感,例如吧台前的皮革長椅等。除此之外,家具的配置擺放上也別具巧思,例如餐廳採用標準座椅高度,而沙龍與休憩區則以較低的椅子營造出放鬆的環境氣氛。

英國國家美術館「好友之家」現已開放!結合奢華餐飲的時髦藝文沙龍,打造會員限定俱樂部
空間中的訂製家具皆以館內設施為靈感(圖片來源:National Gallery)

成為倫敦最新潮的文化沙龍

國家美術館「好友之家」還致力於成為倫敦新興文化社交沙龍。自開幕起,一系列活動將輪番登場,包含策展人對談、作家講座與創意大師課等,期望建立起美術館會員間的交流。沒有舉行活動的日子,會員也能在此享用由義大利星級主廚Giorgio Locatelli設計的菜單,享受沉靜、奢華的城市生活時光。

英國國家美術館「好友之家」現已開放!結合奢華餐飲的時髦藝文沙龍,打造會員限定俱樂部
「好友之家」將舉辦豐富的交流活動,致力於成為時髦的文化沙龍(圖片來源:National Gallery)

如何進入國家美術館好友之家?

此空間僅對國家美術館會員、George Beaumont Group與Circle贊助人、Young Ambassadors、捐款人與企業支持者開放。國家美術館會員制度雖成立僅僅十年,卻已成為館方經濟來源的重要一環。為了強化這層連結,國家美術館也於近期同步更新舊有會員制度,讓更多人能依照自身偏好與能力支持藝術機構。

資料來源|National GalleryDesign Week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