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校貓、校犬打造舒適新家!台北復興高中「小動物學院」尊重動物習性的開放式學習場域

學美・美學4.0

在你的求學過程中,也曾有過校園小動物的陪伴嗎?透過與牠們的正確互動,有助於學生培養責任感、尊重生命的價值與差異性,同時從中獲得療癒。然而,對於牠們的付出,我們是否有回報以適當的飼養環境及照護呢?


台北復興高中校園改造小動物學院_02復興高中「小動物學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台北市復興高中近年透過收養流浪犬貓,積極推動校園生命教育,目前共有5隻毛小孩常駐校園,分別為個性穩定的黑色米克斯犬「復校長」、生性害羞的黃色米克斯犬「麥麥」、活潑親人的虎斑貓「姐姐」,以及2隻遭遺棄的乳貓「四月」和「白襪」,和師生有著深厚的感情。為了提供牠們更寬敞舒適的生活環境,在學美・美學4.0計畫的協助下,由「日衍規劃設計」操刀,將校園中央的閒置地帶打開,成為一師生和動物共榮共好的開放場域。


台北復興高中校園改造小動物學院_03左為復校長,右為麥麥。(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BEFORE|遭冷落的校園心臟地帶 

過去毛孩們的生活區域,主要為設置在學務處走廊外的木造犬/貓舍,其由校工與學生親手打造,無疑充滿了愛心,卻因放置位置不佳,為環境帶來混亂,人來人往的區域,也並不適合動物們安心休息。


台北復興高中校園改造小動物學院_04校犬與校貓的舊生活區域位於學務處外的走廊上。(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另一方面,改造基地位處圖書館與教學樓中間,是一個相對低窪的半戶外場所,其外側為一扇形區塊,以前曾鋪設木棧板,增加地面落差之餘,更阻斷了動線,使得內側區域更人煙罕至,成為校園心臟地帶的閒置空間。


台北復興高中校園改造小動物學院_05扇形廣場的木棧板阻斷了通往內側的動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台北復興高中校園改造小動物學院_06此低窪區域雖位處校園中央,卻因不易到達、陰暗潮濕等問題遭到閒置。(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台北復興高中校園改造小動物學院_07內側區域過去僅用來堆放雜物。(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AFTER|師生與動物們共好的交流 

貫通空間流通性

改造的首要任務,無非是將動線打通,為此,設計團隊將原木棧板拆除,恢復為草地,並於內側加設階梯,串連上方教學樓區域,同時作為授課的臨時座椅。再往內至最深處,則是新的犬、貓舍所在地,其隱蔽性為毛孩們提供最合適的安棲之所。


台北復興高中校園改造小動物學院_08扇形區域恢復成草地後,成為師生和動物們互動的開放場域。(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台北復興高中校園改造小動物學院_09為狗狗們新設置的洗澡區域。(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台北復興高中校園改造小動物學院_10新設的階梯不僅打通前往教學樓的通道,更可做為教學的座位區使用。(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恢復成草地的廣場地帶,在陽光和煦的照射下,除了能讓毛孩及師生盡情跑跳、互動,就連校園中的鳥類也常常在此歇息;一旁的牆面則整合了水電設備及新設的噴砂磨石磚平台,校犬們從此便有了寬敞的浴室。


台北復興高中校園改造小動物學院_11「小動物學院」指示牌。(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台北復興高中校園改造小動物學院_12除了狗狗外,鴿子們也很享受這片新天地。(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從動物習性出發的設計細節

為保有動物們適應新生活區域的彈性,房舍家具均設計成可移動式,若未來動物數量有所增減,亦可配合調整;房舍本身更是以日本檜木及瓦片建造,擁有良好的透氣及遮蔽性,冬暖夏涼。此外,周圍的植栽亦是根據貓狗的喜愛而栽種,有助維持牠們的身心健康。


台北復興高中校園改造小動物學院_13新的房舍放置於內側隱蔽地帶,圖中的貓咪為姐姐。(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台北復興高中校園改造小動物學院_14改造後的空間為互動創造更多視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台北復興高中校園改造小動物學院_15樓梯下方隱藏了收納空間,另一側則為貓砂盆。(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資料、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