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恆成紙業辦公空間!工業區藝術正發生,專訪恆成紙業負責人鄭宗杰與團隊

恆成紙業

黑夜中林強的實驗電音響起,誰能想到紙業倉庫也能辦實驗音樂 Party?國產紙維納斯系列「凝雪映畫」業界無人不曉,推手恆成紙業不斷為用紙人尋找合宜的紙張,更透過藝術與活動引領美術紙初心者一窺這個封閉數十載的傳統產業。這次我們直擊這座平日低調、藏身新北市新店老工業區,卻能變身展場與派對現場的辦公空間。 

恆成辦公室內部以簡單的白色為主要色調。
恆成辦公室內部以簡單的白色為主要色調。(攝影:KRIS KANG)

恆成紙業負責人鄭宗杰表示以前沒想過活動能直接在自家倉庫或辦公空間發生,得到的反饋大都是覺得很跳tone。一切都是誤打誤撞,2021年與藝術家林冠名合作的錄像裝置作品,原本是想在台北國際書展展出推廣用紙,然卻遇上疫情停辦。不願付出的心血成為一場空,有了第一回合的經驗後,更在2022年底與立方空間合作「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邀請各國藝術家齊聚實驗音樂派對。 

恆成紙業的發展足跡可從鄭家三代於南投埔里經營造紙廠的家族事業說起,鄭宗杰的父親於1977年開始進口紙張貿易,隨台灣經濟發展等用紙需求,進而代理推廣高品質的國產文化印刷用紙「維納斯美術紙」。威嚴的企業主父親、日光燈下的傳統隔間(cubical)辦公室與穿梭廠房間的機具,再傳統不過的中小企業是鄭宗杰從小對恆成的印象。2007到2015年他長期在香港工作,回台灣不久的5年前父親驟逝,他便接手恆成。同時間,台灣的出版業也面臨數位化的衝擊,網路的資訊傳遞更效率,文化用紙如道林紙、銅版紙整體使用量逐年降低, 紙張作為媒介的角色正產生變化。 「改裝辦公室也許能夠帶來重新啟動的感覺。」紙業不能再像以前, 除了使用社群媒體溝通「紙張大小事」、更新網站平台、企劃自製作品等,他也著手改造辦公空間。 

曾經倉庫的位置現在則換 成辦公室,大面窗戶讓自然光引進室內,讓空間感更加通透。
曾經倉庫的位置現在則換成辦公室,大面窗戶讓自然光引進室內,讓空間感更加通透。(攝影:KRIS KANG)

這個工業區的廠房很不傳統

鄭宗杰與建築師何以立、鍾靜嘉共同翻新這老空間,廠房主要區分兩塊,辦公區在外面靠馬路方便接待客戶, 而倉儲廠房則藏在內緣,大面窗戶因為紙材怕光照與高溫必須長年封住。何以立最初即觀察到這一點遺憾,於是重新分配布局,辦公區、倉儲改為分置左右,而辦公室換到有窗那面,便能開窗將明亮陽光引入室內。而原先覆蓋地面的塑料裝潢被揭開,現出漂亮的傳統磨石子地板。鍾靜嘉補充,以前曾被摒棄的磨石子在近兩年因文化型態的轉變而成為市場主流,但對恆成來說,磨石子地板代表的是一間公司從無到有的歲月痕跡。 

此外,何以立說明工業區因法規與對作業空間的需求,恆成可以挑高設計處理辦公空間,利用高度營造視覺上的開闊感受,整體色調以簡約漆白為主,自然不需再透過複雜的材質或佈局來空間的窄仄感。他們更拿掉傳統隔間,打造開放式的辦公空間。「我剛接手恆成的時候,部門間的互相溝通其實有點隔閡。」鄭宗杰希望增加團隊間互動,也將自己的辦公空間拉到團隊共同工作的大桌上。兩位建築師曾擔心新設計無法順利融入恆成的 工作文化,但他們感受到鄭宗杰的全然信任,「儘管公司中大多員工都比他資深 ,但他很了解恆成現在要的是什麼。」鄭宗杰表示,改變空間對許多公司來說,常因龐雜的作業流程與企業文化無法達到實質上效果,但在恆成與他身上反而靈活地相互適應了。 

恆成 的藝術收藏,石內都《Innocence》#5、#9 黑白照片系列。
恆成的藝術收藏,石內都《Innocence》#5、#9 黑白照片系列。(攝影:KRIS KANG) 

《散落物》展前導派對開放辦公室,讓大家一覽愛紙成痴的工作空間。
《散落物》展前導派對開放辦公室,讓大家一覽愛紙成痴的工作空間。(攝影:KRIS KANG)

辦公空間與藝術場域交會 

開放的空間讓業務、會計與行銷免去走到彼此區塊的麻煩,可以快速、有效率地溝通。在拿掉隔板後的空間工作,恆成的業務雅萍分享,「以前我們都躲在自己隱密的隔板後面,剛開始也覺得左右好靠近,但在更明亮舒適的新環境中,很快就習慣了。」這不是一味開放,業務博名補充,「因為每個人的桌寬足夠,不會太貼近彼此,跟對面同事之間還有矮隔板, 不影響空間的寬闊感,又可保有自己的隱私。」大家放上各自喜歡的書刊雜誌,或是水晶等招財、療癒小物,空間在開放與私密性之間的平衡讓團隊感到自在。 

此外,雅萍笑說:「有時客戶來訪的時候,還會覺得我們公司很像藝廊。」環視辦公室,專門訂做的紙層架將紙材如同藝術品般展示出來,而周遭藝術收藏全由恆成團隊親自挑選。鄭宗杰本身熱愛藝術,香港、台灣近幾年的快速變化,讓他對所處時代與藝術家之間的關聯性有著很深的感觸,「藝術收藏等於是對一個時代與藝術家的紀錄,映現出他們個人變化跟整個社會的脈動。」於是恆成開始支持台灣年輕一代的藝術創作,從謝牧岐、鄭帛囱、許尹齡、陳敬元的畫作,到行為藝術家陳俊宇的演出,再到林冠名、許家維的錄像作品等,近期還會有周育正的裝置作品〈電鍍金〉進駐辦公空間。 

「聲波薩滿:立方論 壇音樂祭」活動其中一場由林強演出實驗音樂。
「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活動其中一場由林強演出實驗音樂。(攝影:KRIS KANG)

「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藝術家李傑與Candy Bird 於恆成倉庫現場演出。
「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藝術家李傑與Candy Bird 於恆成倉庫現場演出。(攝影:KRIS KANG)

                                                                        

打開空間,藉由紙張成為溝通橋樑

問起未來會不會變成藝廊常態開展,鄭宗杰回應:「我們在做藝術收藏其實不是重點,更重要的是藉由『收藏』這個動作 來影響身邊的人。」從工作空間開始,讓每一個人都自然浸淫在這個氛圍之中,而當有客戶或不同合作的工作者到這個空間時,可以親身感受恆成的轉變。「你會發現藝術家跟設計師、出版編輯都是紙的使用者,可是彼此之間還是有點隔閡。」至於讓辦公室變成藝術展演空間的意外,他說當初還怕沒人來工業區看《散落物》展,弄了小餐車和前導派對, 結果發現效果不錯,還能搞更大,後面超過200人參加「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因為工業區在下班後就是一座空城,可以盡情玩耍,不用擔心聲音太大會影響到其他人。「無論是策展活動或是打開倉庫等等,我們都是把自己當成是橋樑,那比較接近想跟好朋友分享有趣事情的感覺。」他笑說恆成是「容易膩」的團隊,不敢保證辦公室或倉庫會一直打開。現在人們堅持用紙更多可能是情感的依存,不再單純是傳遞資訊這種工具性的目的,所以藉由各式挑戰性的企劃、活動讓不同專業的人產生交集,為各個產業搭起橋樑,會是他們一直堅持的事。                                                       

文|吳哲夫

攝影|KRIS KANG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更多精彩專題請見 La Vie 2023/3月號《理想的工作空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新竹「大用食光」餐廳以回收材料構築!親愛愛樂學童參與打造,樂音悠揚、培養實作技能的實驗空間

新竹親愛愛樂園區「大用食光」餐廳以回收材料構築!音樂與永續理念交織

「親愛愛樂弦樂團」由一群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孩子組成,他們以南投奧萬大森林為起點,一步步走向各地音樂舞台,用悠揚琴聲感動人心,亦扭轉自身命運。「實作」是親愛愛樂長期信奉的理念,這群孩子懂演奏、也親自作曲,近日更親手打造樂團位於新竹竹東的新園區,裝修、鋪地、接電、煮飯等大小事都自己來!

新竹親愛愛樂園區「大用食光」餐廳以回收材料構築!音樂與永續理念交織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園內「大用食光」餐廳空間尤其值得一看,此由擅以回收材料發展創意設計的META Design受遠雄建設之邀,以「永續」及「共享」為關鍵字,融入親愛愛樂「製琴房」的空間語彙打造而成,小提琴、樂譜等音樂符號也在其中穿針引線。

新竹親愛愛樂園區「大用食光」餐廳以回收材料構築!音樂與永續理念交織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親愛愛樂用音樂、實驗教育扭轉偏鄉命運

親愛愛樂發源於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這片位於奧萬大森林深處、海拔900多公尺的谷地,雖坐擁得天獨厚的自然美景,卻面臨與多數山區部落同樣的困境——經濟居於弱勢,教育資源長期不足。2006年,王子建與陳珮文夫妻檔來此教書,並利用課後展開提琴教育,嘗試藉超越體制的模式,進行實驗性「混齡」教學,這正是親愛愛樂的起點。

新竹親愛愛樂園區「大用食光」餐廳以回收材料構築!音樂與永續理念交織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歷經十多年發展,親愛愛樂已是各項青少年樂團賽事中的常勝軍,樂團成員學齡橫跨國小至大學。兩位創辦人成功藉實驗性的教育模式,扭轉偏鄉部落的宿命;跳脫以傳統學科的考試成績定義孩子學業表現的模式,透過樂團合作所激盪出的動能,為學童創造強而有力的自發性學習氛圍。

新竹親愛愛樂園區「大用食光」餐廳以回收材料構築!音樂與永續理念交織
(圖片來源:親愛愛樂)

竹東音樂巷:親愛愛樂生活、學習的實驗場域

如果你聽過親愛愛樂的現場演奏,一定被孩子們自己作曲與演奏的音樂所感動。來到樂團緊鄰竹東火車站的「竹東音樂巷」,不僅能聆賞音樂會,更能看見這群孩子不只會拉琴,還會修屋、做木工、煮一桌好菜。這座園區是孩子們生活、練琴與學習的地方,也是他們與社會連結的起點。在此,孩子們用音樂陶冶性情,藉實作培養技能,透過表演、餐飲與商店營運,在實作中培養自立與合作的能力。 

新竹親愛愛樂園區「大用食光」餐廳以回收材料構築!音樂與永續理念交織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大用食光:音樂與永續理念交織的用餐空間

接下來讓我們聚焦於園區內的「大用食光」餐廳,這裡是人們用餐和相聚的場所,也是孩子們培養音樂之外第二專長的教育現場。透過餐飲現場的實作,他們學習烹飪、服務、管理與經營,培養未來進入社會的技能。

新竹親愛愛樂園區「大用食光」餐廳以回收材料構築!音樂與永續理念交織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餐廳空間由META Design操刀,延續團隊永續設計理念,貫徹「將既有資源做最有效運用」的信念,攜手遠雄建設一同運用老屋回收的木桁架、工地回收的板模、再生粒料、鋼筋、花崗岩餘料,打造餐廳空間與家具。前庭與後院的戶外用餐區,則利用台鐵提供的退役枕木搭建而成,構築一處以城鎮景色佐餐的愜意空間。

新竹親愛愛樂園區「大用食光」餐廳以回收材料構築!音樂與永續理念交織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新竹親愛愛樂園區「大用食光」餐廳以回收材料構築!音樂與永續理念交織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META團隊更以工地回收零件為材,拼貼出兩幅立體作品,分別是解構的小提琴與音符悠揚的樂譜,象徵音樂與永續理念在此相遇交織。綜觀「大用食光」餐廳,空間總計由22.8噸回收材料打造而成,由企業資源與善意、永續理念與教育實踐層層構築。

新竹親愛愛樂園區「大用食光」餐廳以回收材料構築!音樂與永續理念交織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新竹親愛愛樂園區「大用食光」餐廳以回收材料構築!音樂與永續理念交織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大用食光」已於2025111日正式開幕,邀請人們前去用餐、聆聽音樂會,認識這群用音樂與雙手改變生活的孩子。

竹東音樂巷 大用食光

地址|新竹縣竹東鎮東林路194巷8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逛進Marimekko巴黎瑪黑區旗艦店!工業元素為印花美學空間添新意,創意總監Rebekka Bay領軍打造「異鄉的家」

逛進Marimekko巴黎瑪黑區旗艦店!工業元素為印花美學空間添新意,創意總監Rebekka Bay領軍打造「異鄉的家」

打造一個在異鄉的「家」——芬蘭時尚與生活風格品牌Marimekko首間巴黎旗艦店落腳瑪黑區,拼貼印花、木作與工業元素,構築每個人都能輕鬆加入、盡情享受的歡樂美學空間。選址時尚重地中的重地拓展版圖,創意總監Rebekka Bay還將為我們帶來什麼驚喜?隨本文揭曉「Marimekko Le Marais」從佈局到陳設的種種設計巧思。

橫跨巴黎右岸第三和第四區,匯聚時尚、藝術與多元文化氣息,瑪黑區的歷史與人文魅力根本毋需言語贅述,林立中世紀風格巷道的藝廊、咖啡館和精品店早將人心擄獲;之於時尚迷、藝術愛好者而言,更無疑是能夠同時受古典與現代氛圍洗禮的必訪之地。而就在聖殿老街120號(120 Rue Vieille du Temple)這充滿活力的地段上,Marimekko擇一街邊轉角,首以旗艦店形式插旗巴黎——名為「Marimekko Le Marais」的獨立店鋪正式確立品牌扎根時尚之都、將北歐繽紛色彩揮灑法式優雅畫布的起始。

Marimekko巴黎旗艦店「Marimekko Le Marais」選址瑪黑區聖殿老街120號。(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Marimekko巴黎旗艦店「Marimekko Le Marais」選址瑪黑區聖殿老街120號。(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印花X木作X工業元素,構築剛柔並濟的風格舞台

全新專門店座落建築1樓、佔地約140平方公尺,為品牌獨一無二的印花美學搭起最佳舞台。整體設計自Marimekko位於赫爾辛基的傳奇紡織品印花工廠汲取靈感,透過結構表現主義(即「高技建築風格」,顧名思義多使用鋁、鋼、玻璃等新式材料,而不以混凝土之類的傳統建材為主)渡入工業元素,並延伸印刷網版布料推車等印花工廠設施的多重聯想,豐富店內軟硬裝。舉凡刻意裸露管線和燈軌的天花板、主要以寶藍和鮮紅展現對比美感的塗漆金屬欄杆,以及可移動的展示櫃及配備滑輪的包材車,無一不彰顯品牌歡快、明媚又帶點童心的生活態度。

裸露管線和燈軌的天花板尤為工業風裝潢的標誌性設計。(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裸露管線和燈軌的天花板尤為工業風裝潢的標誌性設計。(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塗漆金屬欄杆主要以寶藍和鮮紅展現對比美感,並交錯點綴空間。(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塗漆金屬欄杆主要以寶藍和鮮紅展現對比美感,並交錯點綴空間。(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展示櫃和包材車亦皆以鮮豔用色彰顯品牌歡快、明媚又帶點童心的生活態度。(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展示櫃和包材車亦皆以鮮豔用色彰顯品牌歡快、明媚又帶點童心的生活態度。(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恰如Marimekko創意總監Rebekka Bay所言,「在這個空間裡,Marimekko充滿歡樂的生活態度與積極正向的樂觀精神,與瑪黑區的活力氛圍完美交織。這家旗艦店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展示品牌迷人設計的窗戶,吸引人們探索Marimekko繽紛印花的藝術世界,並將芬蘭的特色風格與巴黎人的家庭和生活連接起來。我認為這個旗艦店生動詮釋了Marimekko的生活方式理念——打造一個在異鄉的『家』,誠摯邀請所有人和我們緊密的互動,以最貼近每個人生活的方式參與,沉浸感受與品牌的深度連結,我們已迫不及待要將Marimekko大膽的印花設計帶入巴黎朋友們的日常生活中。」

Marimekko透過實體店鋪詮釋其理念,進而與顧客產生緊密互動。(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Marimekko透過實體店鋪詮釋其理念,進而與顧客產生緊密互動。(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對於品牌在巴黎打造的這座「異鄉的家」,創意總監Rebekka Bay邀請人們用貼近自己生活的方式參與其中。(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對於品牌在巴黎打造的這座「異鄉的家」,創意總監Rebekka Bay邀請人們用貼近自己生活的方式參與其中。(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3大展示空間以鮮豔色彩區隔,靈活陳設易隨季節變換佈局

在經典印花簾幕垂掛窗邊、壁面,強化品牌世界觀的同時,時裝和家居系列由原木色調、粉橘色調裝飾做出大致區隔,讓顧客既能隨性穿梭其間、也能有條理地探索和選購Marimekko的多樣化商品。首先,開放式服裝區提供一套套造型參考,圍巾和Karla皮革包等穿搭配件則有專屬層架進行多色陳列;再者,餐廳區營造溫馨的居家氛圍,同時於亮麗桌面不對稱佈置各式餐具杯盤;最後,精選商品區集結日常實用小物,且定期推陳出新。調度上相對靈活方便的空間佈局與展陳裝置,讓店面可因應季節、搭配創意企劃或特別活動,變換不同風貌迎接顧客,持續體現品牌一貫的活潑自由。

經典印花簾幕垂掛窗邊、壁面,強化Marimekko世界觀。(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經典印花簾幕垂掛窗邊、壁面,強化Marimekko世界觀。(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開放式服裝區。(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開放式服裝區。(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餐廳區。(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餐廳區。(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精選商品區。(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精選商品區。(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期間限定店打頭陣,旗艦店再擴品牌全球版圖

事實上在旗艦店開幕前,Marimekko亦率先在樂蓬馬歇百貨(Le Bon Marché)、老佛爺百貨(Galeries Lafayette)以期間限定店的輕巧形式亮相,為進駐巴黎市場預熱。如今「Marimekko Le Marais」的揭幕,更加聚焦線下購物「體驗感」隨時裝、配件、包款乃至家飾家用一應俱全的商品系列登場,Marimekko同步祭出時髦視覺、趣味互動及個人化服務,邀顧客近距離感受品牌底藴深厚的印花藝術。

一應俱全的時裝、配件、包款及家飾家用等全系列單品,完整線下購物體驗。(圖片提供:Marimekko)
一應俱全的時裝、配件、包款及家飾家用等全系列單品,完整線下購物體驗;左上起Unikko游霓可花型掛飾 NT$1,790、Tumma印花及膝A字裙 NT$10,900、Joy縫線方形肩揹包 NT$7,190、Unikko游霓可印花針織開襟衫 NT$11,900、雙色Unikko游霓可印花側背包 NT$3,390、Tumma印花襪 NT1,290。(圖片提供:Marimekko)

作為國際市場拓展進程中的里程碑,巴黎全新旗艦店不僅將有效鞏固品牌定位、促進多元通路的長期成長,更是Marimekko提升知名度、擴大影響力的重要一步。繼於赫爾辛基、紐約、東京、香港、雪梨、哥本哈根及斯德哥爾摩等城市紛紛開設旗艦店後再下這一城,Marimekko現正運營全球約170家專門店。

「Marimekko Le Marais」已於2025年10月24日正式開幕。(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Marimekko Le Marais」已於2025年10月24日正式開幕。(圖片提供:Marimekko/攝影:Mikael Niemi)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