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恆成紙業辦公空間!工業區藝術正發生,專訪恆成紙業負責人鄭宗杰與團隊

恆成紙業

黑夜中林強的實驗電音響起,誰能想到紙業倉庫也能辦實驗音樂 Party?國產紙維納斯系列「凝雪映畫」業界無人不曉,推手恆成紙業不斷為用紙人尋找合宜的紙張,更透過藝術與活動引領美術紙初心者一窺這個封閉數十載的傳統產業。這次我們直擊這座平日低調、藏身新北市新店老工業區,卻能變身展場與派對現場的辦公空間。 

恆成辦公室內部以簡單的白色為主要色調。
恆成辦公室內部以簡單的白色為主要色調。(攝影:KRIS KANG)

恆成紙業負責人鄭宗杰表示以前沒想過活動能直接在自家倉庫或辦公空間發生,得到的反饋大都是覺得很跳tone。一切都是誤打誤撞,2021年與藝術家林冠名合作的錄像裝置作品,原本是想在台北國際書展展出推廣用紙,然卻遇上疫情停辦。不願付出的心血成為一場空,有了第一回合的經驗後,更在2022年底與立方空間合作「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邀請各國藝術家齊聚實驗音樂派對。 

恆成紙業的發展足跡可從鄭家三代於南投埔里經營造紙廠的家族事業說起,鄭宗杰的父親於1977年開始進口紙張貿易,隨台灣經濟發展等用紙需求,進而代理推廣高品質的國產文化印刷用紙「維納斯美術紙」。威嚴的企業主父親、日光燈下的傳統隔間(cubical)辦公室與穿梭廠房間的機具,再傳統不過的中小企業是鄭宗杰從小對恆成的印象。2007到2015年他長期在香港工作,回台灣不久的5年前父親驟逝,他便接手恆成。同時間,台灣的出版業也面臨數位化的衝擊,網路的資訊傳遞更效率,文化用紙如道林紙、銅版紙整體使用量逐年降低, 紙張作為媒介的角色正產生變化。 「改裝辦公室也許能夠帶來重新啟動的感覺。」紙業不能再像以前, 除了使用社群媒體溝通「紙張大小事」、更新網站平台、企劃自製作品等,他也著手改造辦公空間。 

曾經倉庫的位置現在則換 成辦公室,大面窗戶讓自然光引進室內,讓空間感更加通透。
曾經倉庫的位置現在則換成辦公室,大面窗戶讓自然光引進室內,讓空間感更加通透。(攝影:KRIS KANG)

這個工業區的廠房很不傳統

鄭宗杰與建築師何以立、鍾靜嘉共同翻新這老空間,廠房主要區分兩塊,辦公區在外面靠馬路方便接待客戶, 而倉儲廠房則藏在內緣,大面窗戶因為紙材怕光照與高溫必須長年封住。何以立最初即觀察到這一點遺憾,於是重新分配布局,辦公區、倉儲改為分置左右,而辦公室換到有窗那面,便能開窗將明亮陽光引入室內。而原先覆蓋地面的塑料裝潢被揭開,現出漂亮的傳統磨石子地板。鍾靜嘉補充,以前曾被摒棄的磨石子在近兩年因文化型態的轉變而成為市場主流,但對恆成來說,磨石子地板代表的是一間公司從無到有的歲月痕跡。 

此外,何以立說明工業區因法規與對作業空間的需求,恆成可以挑高設計處理辦公空間,利用高度營造視覺上的開闊感受,整體色調以簡約漆白為主,自然不需再透過複雜的材質或佈局來空間的窄仄感。他們更拿掉傳統隔間,打造開放式的辦公空間。「我剛接手恆成的時候,部門間的互相溝通其實有點隔閡。」鄭宗杰希望增加團隊間互動,也將自己的辦公空間拉到團隊共同工作的大桌上。兩位建築師曾擔心新設計無法順利融入恆成的 工作文化,但他們感受到鄭宗杰的全然信任,「儘管公司中大多員工都比他資深 ,但他很了解恆成現在要的是什麼。」鄭宗杰表示,改變空間對許多公司來說,常因龐雜的作業流程與企業文化無法達到實質上效果,但在恆成與他身上反而靈活地相互適應了。 

恆成 的藝術收藏,石內都《Innocence》#5、#9 黑白照片系列。
恆成的藝術收藏,石內都《Innocence》#5、#9 黑白照片系列。(攝影:KRIS KANG) 

《散落物》展前導派對開放辦公室,讓大家一覽愛紙成痴的工作空間。
《散落物》展前導派對開放辦公室,讓大家一覽愛紙成痴的工作空間。(攝影:KRIS KANG)

辦公空間與藝術場域交會 

開放的空間讓業務、會計與行銷免去走到彼此區塊的麻煩,可以快速、有效率地溝通。在拿掉隔板後的空間工作,恆成的業務雅萍分享,「以前我們都躲在自己隱密的隔板後面,剛開始也覺得左右好靠近,但在更明亮舒適的新環境中,很快就習慣了。」這不是一味開放,業務博名補充,「因為每個人的桌寬足夠,不會太貼近彼此,跟對面同事之間還有矮隔板, 不影響空間的寬闊感,又可保有自己的隱私。」大家放上各自喜歡的書刊雜誌,或是水晶等招財、療癒小物,空間在開放與私密性之間的平衡讓團隊感到自在。 

此外,雅萍笑說:「有時客戶來訪的時候,還會覺得我們公司很像藝廊。」環視辦公室,專門訂做的紙層架將紙材如同藝術品般展示出來,而周遭藝術收藏全由恆成團隊親自挑選。鄭宗杰本身熱愛藝術,香港、台灣近幾年的快速變化,讓他對所處時代與藝術家之間的關聯性有著很深的感觸,「藝術收藏等於是對一個時代與藝術家的紀錄,映現出他們個人變化跟整個社會的脈動。」於是恆成開始支持台灣年輕一代的藝術創作,從謝牧岐、鄭帛囱、許尹齡、陳敬元的畫作,到行為藝術家陳俊宇的演出,再到林冠名、許家維的錄像作品等,近期還會有周育正的裝置作品〈電鍍金〉進駐辦公空間。 

「聲波薩滿:立方論 壇音樂祭」活動其中一場由林強演出實驗音樂。
「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活動其中一場由林強演出實驗音樂。(攝影:KRIS KANG)

「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藝術家李傑與Candy Bird 於恆成倉庫現場演出。
「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藝術家李傑與Candy Bird 於恆成倉庫現場演出。(攝影:KRIS KANG)

                                                                        

打開空間,藉由紙張成為溝通橋樑

問起未來會不會變成藝廊常態開展,鄭宗杰回應:「我們在做藝術收藏其實不是重點,更重要的是藉由『收藏』這個動作 來影響身邊的人。」從工作空間開始,讓每一個人都自然浸淫在這個氛圍之中,而當有客戶或不同合作的工作者到這個空間時,可以親身感受恆成的轉變。「你會發現藝術家跟設計師、出版編輯都是紙的使用者,可是彼此之間還是有點隔閡。」至於讓辦公室變成藝術展演空間的意外,他說當初還怕沒人來工業區看《散落物》展,弄了小餐車和前導派對, 結果發現效果不錯,還能搞更大,後面超過200人參加「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因為工業區在下班後就是一座空城,可以盡情玩耍,不用擔心聲音太大會影響到其他人。「無論是策展活動或是打開倉庫等等,我們都是把自己當成是橋樑,那比較接近想跟好朋友分享有趣事情的感覺。」他笑說恆成是「容易膩」的團隊,不敢保證辦公室或倉庫會一直打開。現在人們堅持用紙更多可能是情感的依存,不再單純是傳遞資訊這種工具性的目的,所以藉由各式挑戰性的企劃、活動讓不同專業的人產生交集,為各個產業搭起橋樑,會是他們一直堅持的事。                                                       

文|吳哲夫

攝影|KRIS KANG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更多精彩專題請見 La Vie 2023/3月號《理想的工作空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Aesop用「花磚」重現老台北城市記憶!攜手台灣在地團隊「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花磚」常見於台灣老屋,這些瓷磚不只是裝飾,更裝載著職人手藝和城市記憶。儘管傳統工藝逐漸凋零,仍有職人傾心守護這些屬於台灣的故事。

最近,Aesop與瓷磚工作室「爿爿花」攜手,以上千片手工花磚打造台北復興SOGO店空間,將老台北的記憶嵌入當代日常,讓傳統工藝在青瓷綠的溫柔光澤中,折射出嶄新的生命力。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延續花磚工藝,守護城市記憶

漫步台北舊街區,多處可見老屋外牆上傳統花磚的身影,這些瓷磚或重現動物花紋意象、或描繪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每一塊都是時光與記憶的切片。數十年來,儘管台北歷經多次都更,城市樣貌劇烈變動,仍有職人細心保存花磚,及其所乘載關於家與回憶的故事——台灣在地瓷磚工作室「爿爿花」就是這樣的「記憶守護者」。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Aesop台北復興SOGO店,以手工花磚濃縮老台北光景

1950年代老磚廠陸續歇業,傳統製磚工藝幾近失傳。為了將珍貴的老花磚帶入當代生活,爿爿花走進台北街頭巷弄,拍攝記錄各式老瓷磚圖騰,嘗試拼湊其歷史脈絡;同時延續傳統工藝,採手工製作花磚,以延續在地美學。此次爿爿花與Aesop合作台北復興SOGO店空間設計,正是對花磚所乘載的文化記憶,所提出的溫柔回應。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整間店鋪被青瓷綠籠罩,色彩靈感源自亞洲陶藝的經典色系,溫潤、沈穩且耐人尋味。爿爿花為Aesop手工打造約1,700片花磚,覆蓋店鋪的天花板、牆壁及地面,瓷磚紋樣發想自台北老宅騎樓柱子常見的花紋,將城市記憶濃縮於店內。空間中也融入錘紋與霧面玻璃材質,平衡瓷磚的堅實質感,為店內注入些許輕透感;邊角則採圓角設計,讓空間輪廓更加柔和。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以全新工法呈現經典花磚

值得一提的是,爿爿花打造瓷磚時,有別於早期乾式機械化的量產方式,改採濕式成形製法——真空加壓原土,壓入3D列印模具,再由手工切割、800°C素燒、上釉,並以1230°C高溫完成釉燒。在延續傳統工藝的同時,亦融入當代技術帶來有別以往的詮釋。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現代主義設計大師Charlotte Perriand作品妝點空間

店內的家具選品也值得一看,尤其是點綴水槽上方的銀色圓形壁燈,這盞鋁製燈具為20世紀現代主義設計大師Charlotte Perriand之作,約誕生於1960年代,採用實心鋁金屬製成,以簡潔線條構成扁平圓盤造型,打破傳統燈具印象,至今看來仍相當前衛。如果是Aesop忠實粉絲,應該對Charlotte Perriand一名不陌生——Aesop超人氣的木質玫瑰調「Rōzu 馥香水」,正是以她為繆思!

Aesop復興SOGO店用「花磚」重現老台北記憶!「爿爿花」以上千片手工瓷磚打造店鋪
(圖片提供:Aesop)

Aesop向來擅長透過店鋪空間轉譯街區故事,此次以花磚為引,將老台北城市記憶揉入店中,靜靜訴說台北建築的前世今生。下回造訪店鋪,不妨悉心感受藏於瓷磚中的職人手工與細膩故事。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春池玻璃新場域「春場」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揭開「透明孵育地」的工藝秘密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玻璃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你可曾好奇這抹「透明」如何誕生?

春池玻璃將於12月打開擁有半世紀歷史的玻璃工廠,啟動全新場域「春場 SPRINGPOOL ORIGINAL FACTORY」,一處以60年玻璃實業經驗為基礎、置循環設計於核心,介於生產與展示、工業與工藝之間的開放平台。串連8大展區,集結材料、製造現場及上百件玻璃工藝品,春場領你走上從「透明之前」、「透明之間」一路行至「透明之後」的工藝之旅,窺見傳統製造業於當代發展出的嶄新樣態與價值。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打開玻璃工廠,導入設計思維領民眾一探「透明孵育地」

繼以玻璃為核心,集結展演、選物、餐飲、零售等功能於一地的「春室」品牌版圖底定後,春池玻璃再推全新實體場域「春場」。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春場以玻璃工廠為基地,貫徹「一半開放,一半生產」概念的場域,由彡苗空間實驗及無氏製作合作空間設計。團隊打破製造現場及展示空間之間的界線,兩者之間僅以一面玻璃相隔——觀者一面看展,一面能隔著玻璃望見窯爐中燒紅的玻璃膏,觀察老師父們熟練俐落的工作姿態。在此,玻璃串連了產業與生活,實業與文創和諧共存一地,共築一個兼具技藝傳承、設計交流、循環教育等功能的空間。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延續工業符號,創造新舊混融的空間

舊與新在春場中無縫銜接,設計團隊一方面保留工廠原有的鋼構、管線與混凝土地坪,揉歲月痕跡於場域;另一方面則透過新介入的玻璃、金屬與木材結構,輕盈地回應空間本身的工業語彙。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展示道具也滿載設計巧思,玻璃製程中的耗材不再隱形,而是成為反映場域特質的展場質地,比如玻璃吹製管化為展架結構,耐火磚與平板玻璃被重新整理、堆疊,構築可調整的層架與平台。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考量到春場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活動,舉凡設計講座、品牌活動、實驗劇場等等,設計團隊在其中融入許多彈性、可變的設計,便於日後根據需求營造不同情境。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從「透明之前」到「透明之後」:揭開玻璃工藝秘密

春場也透過「玻璃鵝卵石」串起導覽體驗。每年,春池會回收超過15萬噸的廢棄玻璃,品牌將每100公克視為一「春池單位」,將被丟棄的材料重新塑形,轉化為一顆顆玻璃鵝卵石,成為春場訪客的參觀嚮導。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玻璃鵝卵石」以回收玻璃製成。(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導覽旅程以「透明之前」為始,聚焦於玻璃材質的潛能,接著推演至「透明之間」及「透明之後」,從樣品室的色料實驗、模具室的金屬肌理,到展示廳的光影折射,揭開玻璃從原料搖身一變為工藝品的歷程。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從春池玻璃轉型,看傳統製造業的當代轉機

春池玻璃是傳統產業轉型值得參考的案例,創辦人吳春池於1981年成立公司,以廢棄玻璃回收處理為核心,執行代工、回收材料應用等業務,奠定注重「永續」的企業文化;而後於2011年邁入轉型,成立「春池綠能玻璃觀光工廠」,打開民眾認識循環玻璃產業的新窗口,同時透過「W春池計畫」與設計師、藝術家跨界合作,為產業注入更多創意動能及文化價值。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春場的誕生,不只是延續玻璃產業輝煌時代的光輝,也是一次對傳統製造業的重新檢視——以「開放工廠」為本質,持開放思維迎接未來每一個合作、再造的可能,讓曾被視為夕陽產業的玻璃製造業,在當代綻放新貌。

新竹「春場」春池玻璃全新場域誕生!半世紀玻璃工廠華麗轉身
(圖片提供:春池玻璃|春場/攝影:林祐任 Youren Lin)

春場

地址|新竹市香山區牛埔南路372號

試營運營業時間|2025.12.01起,週一至週六 09:30-17:30

導覽票價|自助語音導覽 現場購票$200/專人導覽 預約制$250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