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左營舊城「見城之道」啟用!登步道遠望龍虎塔,感受古城經300年時光淘洗的歷史風華

如果熟悉高雄,會知道高鐵站所在的左營區有新、舊之分,其中「舊左營」涵蓋蓮池潭、果貿社區等知名景點,區內又因坐擁舊城遺跡、戰後興建的大量眷村,形成獨特的人文風貌,而台灣歷史上第一座石城——清代鳳山縣舊城——也坐落於此。如今造訪左營舊城,不妨登上新啟用的「見城之道」,遠望龍虎塔與半屏山,沿途撿拾隨處可見的古城歷史碎片。


FotoJet (7)左營舊城城門。(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見城之道」成果影片截圖)


337700532_180058071040486_6287824148401710315_n左營舊城見城之道2023年3月26日第一階段啟用。(圖片來源:高雄市文化局 Facebook)



重建左營舊城人文地景

1826年,鳳山縣城改建石城,東南西北四座城門串起城牆、護城河流於四周,以抵禦戰禍入侵保民安居;歷經數百年,期間朝代更迭,左營舊城已不復完整,城牆之間因城市道路開發而斷聯,城門各自散落於現代都市場景之中,彷彿時光的碎片。


FotoJet (13)高雄舊城南門,1920年。(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見城之道」成果影片截圖)


FotoJet (12)高雄舊城南門,1960年。(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見城之道」成果影片截圖)



為了讓大眾得以一探台灣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之風華,高雄市政府於2016年起推動「見城計畫」,以串接舊城為概念,重建也重見舊城的人文地景。


FotoJet (8)左營舊城北門。(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見城之道」成果影片截圖)



重現「圍龜放蛇」舊城形勢

作為見城計畫中的一大亮點,「見城之道」縫合了1930年代因道路開闢而被分為兩半的大小龜山,目前長770公尺的路線從北門見城館外開始,向北沿著舊城牆穿越樹林、停車場,並跨越勝利路,修補了龜山被「切斷身首」分離百年的情況,重現昔日「圍龜放蛇」形勢。


337664688_1234637630516967_4657899840458573458_n見城之道連接大小龜山。(圖片來源:高雄市文化局 Facebook)


337739524_764779498417904_2150449895839697930_n晚間的見城之道。(圖片來源:高雄市文化局 Facebook)



步道設計無論是色彩、量體、高度都講求與周遭地景融合,比如高度模擬原始城牆,讓人們猶如步行在雄偉城牆上俯視四周;欄杆則選擇深棕色,如舊城的大石般內斂,若從步道下方往上看,會發現欄杆形如格柵,呼應城牆輪廓。白天有日光、樹影相伴,夜晚則有燈光點綴,呈現截然不同的風貌。


337812539_1621654961595834_6064045739365693674_n見城之道考量交通安全,特意將跨越勝利路段拉高至6公尺高。(圖片來源:高雄市文化局 Facebook)


337544597_1983407371829548_8829887470456107474_n見城之道。(圖片來源:高雄市文化局 Facebook)



左營舊城回歸進度

見城計畫執行至今已過7年,期間陸續完成護城河通水、見城館設置、城牆修復、城門遺構再現、遺址公園等建設,新興歷史文化場域逐漸成形。


其中,東門護城河整治時引蓮池潭水,既恢復水系,同時再現護城河水岸風貌,離城門不遠處更設有「見城館」保存舊城歷史;西門設置遺址公園,馬道上佇立著日本海軍震洋神社的基座、戰時的防空壕仍屹立不搖,邀請人們前來搜集台灣史前、清領、日治與戰後歷史的遺留線索;北門則有門神護衛。


FotoJet (10)左營舊城護城河。(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見城之道」成果影片截圖)


FotoJet (11)日本海軍震洋神社基座。(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見城之道」成果影片截圖)


FotoJet (9)見城館中的動態模型。(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見城之道」成果影片截圖)



南門賦歸

東、西、北,那南門呢?因道路開發,南門百年來皆孤懸於圓環中央,未來則將透過路型改造,讓南門與西門遺址公園互相連結,再度「回歸」舊城。此外,不只串接陸路,見城計畫的下一步也期望打通水路,從鳳山曹公圳通到左營舊城、凹子底、愛河,真正的重建歷史。


FotoJet (4)南門復歸前。(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見城之道」成果影片截圖)


FotoJet (3)南門復歸後,此為模擬圖。(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見城之道」成果影片截圖)




資料、圖片|陳其邁 Facebook、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