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城市的氣息,演繹記憶中、想像中、現實中的小世界:專訪2023台北雙年展主視覺設計團隊Wkshps

MV導演郭佩萱的美學進化論:不只眼前所見,動靜之間既展演風格也凝結情感!

席捲全球近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幅改變人們看待世界的觀點,而在疫後的如今,第13屆台北雙年展便以有別過往的弘大命題,而是以「小世界」之名,回望疫情下人們如何在封閉國界裡,看待自己的小世界,這樣的小世界又將如何縮放人們的心理距離?「小世界看似以輕巧的方式觸及當代社會所面臨的問題,但同時又深切詰問當時間和空間條件不斷被重新定義時,人們如何定位自己。」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如此形容。

從世界出發,拼接出台北氣息

呼應這輕巧詩意,卻又饒富深度與意義的命題,第13屆台北雙年展邀請設計師吳承桓操刀,結合「小世界」命題及台北城市氣息,凝練出記憶中、想像中、現實中的此地。「其實我們從去年二月開始,就不斷跟策展人周安曼、穆柏安(Brian Kuan Wood)和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討論視覺方向。也因為發展展覽內容時一度涉及『躺平文化』,所以我們也曾想過乾脆連主視覺設計也『躺平』,輕鬆省力地做掉算了。」Wkshps創意總監吳承桓笑道。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主視覺構成元素設計設計團隊_ Wkshps(紐約)。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主視覺構成元素設計設計團隊_ Wkshps(紐約)。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主視覺。設計團隊_ Wkshps(紐約)。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1)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主視覺。設計團隊_ Wkshps(紐約)。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然而,一來因為展覽概念轉換,二來出於台灣人「頂真」性格使然,最終版本的主視覺不見一絲「擺爛」,反而以多款帶有台北意象的攝影作品拼貼、並置,呈現從台北看出去的小世界,光看畫面就能想像到過程中的「厚工」。至於想像不到的則是,這些看似源於台北一隅的畫面,並不完全來自台北。「其實這次使用的圖像90%不是台北景觀,卻都能表現出這座城市的氣息。」吳承桓舉例,讓人聯想到「大稻埕」的香料堆源於摩洛哥馬拉喀什市場的香料攤;看似街頭選舉即景的驚鴻一瞥,其實是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2000年造勢的開源新聞照片;顯示台灣生技發展的顯微鏡影像,其實來自美國麻州的實驗室⋯⋯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主視覺。設計團隊_ Wkshps(紐約)。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主視覺。設計團隊_ Wkshps(紐約)。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其實這些圖片的堆疊與拼接,並不是一個縝密的路線,而是更有機的連結。我們原本也想過以兩張圖片拼接出主視覺,但是若只有兩個圖片,指涉意味太明顯,因此我們後來決定以三幅圖片為基底,用更抽象並多角度的方式捕捉台北的氣味。」Wkshps設計師游明勳補充。

TB23-Master-Comp-2308215
TB23-Master-Comp-2308215

以奇詭的融合,表現出台北的「道地」

這樣以三幀各異的照片為背景打造的2023台北雙年展主視覺,不只幻化出豐富的台北街頭氣息,更層疊出台北獨特的城市表情。而在主視覺應用上,Wkshps團隊更組合多重影像,遍布在桃園機場、捷運月台和你我生活的周邊,可以看見水力發電廠建築鋼骨、太陽閃焰與摩洛哥香料攤圖景;或是以乾辣椒、荷蘭18世紀的靜物畫、基隆路夜景拼接而成的蒙太奇,乍看奇詭地融合為一,卻又如此「道地」。源於世界的拼貼,卻能讓人看見台北氣息,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台北與世界的連結,以及從台北為中心輻射出的「小世界」。「我們常說台灣要國際化、要跟國際接軌,但是或許實際上,我們早就已經接軌了。」吳承桓如此表示。

劍潭
捷運士林站。圖片由幅銳瑪弗勒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士林站
捷運劍潭站。圖片由幅銳瑪弗勒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有趣的是,其實由吳承桓與Prem Krishnamurthy共同成立的設計工作室「Wkshps」中,本就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成員。團隊曾主導多項國際多語的設計案,如2009年為土耳其伊斯坦堡藝術機構SALT Istanbul發展的視覺識別系統、2010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Bozar Brussesls博物館的「Buidling for Brussels」展覽、2014年香港M+博物館「構。建M+: 博物館設計方案及建築藏品」展覽、2019年阿聯酋首屆平面設計雙年展(FIKRA GRAPHIC DESIGN BIENNIAL 01),合作客戶更包含紐約大都會美術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等知名博物館舍。而在參與世界各地的設計計畫後,此次工作室中來自台灣、現居紐約的吳承桓與游明勳,終於有機會為台灣設計,正如許多參與「第13屆台北雙年展」的藝術家一樣,身在異地,終於有機會訴說家鄉。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主視覺。設計團隊_ Wkshps(紐約)。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3)
「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主視覺。設計團隊_ Wkshps(紐約)。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吳承桓與游明勳也不約而同地說道,正是在操刀第13屆台北雙年展主視覺的過程中,旅美多年的倆人才終於得以更深地看見台灣與世界、與自己的連結。「設計台北雙年展主視覺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跟台北從來沒有那麼近過。」吳承桓笑道,也以這一幅幅充滿台北氣息的設計作品,作為給台北的情書,述說著世界的台北、台北的世界,如何在此時此地,持續交疊變幻著。

「2023台北雙年展 Taipei Biennial 2023」 小世界 Small World

時間:2023.11.18 - 2024.03.24

地點:北美館 一樓、二樓、地下樓展覽室

網站: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3

文 | 郭慧 圖片提供 | 北美館、幅銳瑪弗勒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走進大阪百年古蹟看展!《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以6大主題呈現多時代的文學樣貌

走進大阪百年古蹟看展!《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以6大主題呈現多時代的文學樣貌

走進大阪市中央公會堂(Osaka City Central Public Hall)的三樓特別室,彷彿踏入一個時空交錯的劇場。挑高的格局裡,華麗的拱形窗景與天花板壁畫交相輝映,而在這座承載百年歷史的建築空間中,一場關於台灣文學的魔幻之旅正在上演。《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選在盂蘭盆節期間於此登場,彷彿呼應著東亞文化中對於靈異世界的共同想像。即日起至8月20日,展覽將台灣文學中那些充滿神魔色彩的故事,帶到這座紅磚與白色飾帶交織的典雅建築裡。

設計靈感來自臺灣傳統宗教中的酬神戲臺,基座運用鏡面材質,映射出漂浮的視覺效果。(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設計靈感來自臺灣傳統宗教中的酬神戲臺,基座運用鏡面材質,映射出漂浮的視覺效果。(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戲臺上的文學劇場

策展團隊以3組戲臺作為主要展示結構,這個設計巧思來自台灣傳統民俗中的酬神戲臺概念。每座戲臺雙面展開不同主題內容,層層疊疊的構圖營造出劇場般的空間感。觀眾在觀展時,能隔著戲臺看見對面的人影,形成若隱若現的對望之感,這種空間安排本身就充滿了魔幻氛圍。

透過翻閱文字、觀賞影像,都能在多重感官的交錯中,重新認識臺灣文學的神秘面貌。(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透過翻閱文字、觀賞影像,都能在多重感官的交錯中,重新認識臺灣文學的神秘面貌。(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戲臺基座更運用鏡面材質,映射出漂浮的視覺效果;頂部則展示角斯角斯的畫作《怪生島》,與特別室天花板描繪的日本創世神話壁畫在色彩與構圖上形成奇妙呼應。現實與幻想在此交錯,建築本身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

頂部展示插畫家角斯角斯的畫作《怪生島》,與特別室天花板描繪日本創世神話的壁畫在色彩與構圖上形成奇妙呼應,讓現實與幻想交錯。(圖片提供:文化部)
頂部展示插畫家角斯角斯的畫作《怪生島》,與特別室天花板描繪日本創世神話的壁畫在色彩與構圖上形成奇妙呼應,讓現實與幻想交錯。(圖片提供:文化部)

6大主題「戲演」原住民神話到當代小說

展覽設定6大主題,完整呈現台灣多族群、多時代的文學樣貌。「原住民文化」單元展現了島嶼最初的神話世界;「日本文化的影響」則回望殖民時期文學的複雜面貌;「台灣民俗再發掘」挖掘在地傳統中的靈性力量。在「當代通俗文學」單元中,司馬中原的鬼故事集、軍中鬼故事,以及臺大醉月湖女鬼等膾炙人口的校園傳說,帶著濃厚的時代氣息與在地色彩。這些故事長年在坊間流傳,承載著集體記憶中的恐懼與想像。

「臺灣民俗再發掘」展區,展出許丙丁1931年發表的《小封神》,描寫臺南各大寺廟的神怪趣談。(圖片提供:文化部)
「臺灣民俗再發掘」展區,展出許丙丁1931年發表的《小封神》,描寫臺南各大寺廟的神怪趣談。(圖片提供:文化部)
《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展出日治時期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的《女誡扇綺譚》,作品中等待未婚夫的千金所說「汝哪毋較早來咧」,恰巧與展覽意象「爾來了」巧妙對應。(圖片提供:文化部)
《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展出日治時期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的《女誡扇綺譚》,作品中等待未婚夫的千金所說「汝哪毋較早來咧」,恰巧與展覽意象「爾來了」巧妙對應。(圖片提供:文化部)

「小說的魔幻與寫實」單元則聚焦當代台灣知名小說,包括已譯為日文的《鬼地方》與《天橋上的魔術師》。展場設計了互動裝置,讓觀眾拍攝與書籍封面結合的照片,寓意「閱讀文學,映照自己」——文學不只是文字,更是一面反映內心世界的鏡子。

小圖015. 「小說的魔幻與寫實」單元則呈現當代臺灣知名小說,包括已譯為日文的《鬼地方》與《天橋上的魔術師》,並透過互動裝置,讓觀眾拍攝與書籍封面結合的照片,寓意「閱讀文學,映照自己」。(圖片提供:文化部)
小圖015. 「小說的魔幻與寫實」單元則呈現當代臺灣知名小說,包括已譯為日文的《鬼地方》與《天橋上的魔術師》,並透過互動裝置,讓觀眾拍攝與書籍封面結合的照片,寓意「閱讀文學,映照自己」。(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覽不僅展出文學作品,更跨界融合多種藝術形式。角斯角斯的《怪生島》畫作以濃烈色彩與奇幻造型,描繪出神祕的島嶼意象;土偶藝術家陳瑋軒帶來充滿怪誕氣息的精靈土偶,與文學中的神魔世界相映成趣。現場的環場音效設計也別具巧思,《鬼地方》、《夜官巡場》等著作的封面圖像與聲響交織出沉浸式氛圍。觀眾在視覺與聽覺的包覆中,能更深刻感受台灣文學所蘊含的情感與能量。

土偶藝術家陳瑋軒所創作的充滿怪誕氣息的精靈土偶,與文學中的神魔世界相映成趣。(圖片提供:文化部)
土偶藝術家陳瑋軒所創作的充滿怪誕氣息的精靈土偶,與文學中的神魔世界相映成趣。(圖片提供:文化部)
觀眾可點選螢幕中的文學作品,藉由影像與文字,認識臺灣文學的神秘面貌。(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觀眾可點選螢幕中的文學作品,藉由影像與文字,認識臺灣文學的神秘面貌。(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百年建築中的文化對話

選擇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作為展場,本身就是一個富有象徵意義的決定。這座建築見證了大阪的歷史變遷,而今成為台灣文學與日本觀眾對話的橋樑。在「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的大框架下,這場展覽不只是文化展示,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交流。

從山林、海洋到街弄巷道,從民俗、傳統到宗教儀式,這些生活元素在創作者的轉化下,化為小說、詩歌等作品中的靈性力量,構築出獨屬於台灣文學的神祕魅力。而在這座百年建築的氛圍中,觀眾將與人、與鬼、與歷史展開對話,體驗一場專屬於台灣的文學盛宴。

台灣文學作品中的「妖、魔、鬼、怪、神、靈」齊聚大阪中央公會堂,邀請民眾在盛夏來場具有「寒意」的臺灣神怪聚會。(圖片提供:文化部)
台灣文學作品中的「妖、魔、鬼、怪、神、靈」齊聚大阪中央公會堂,邀請民眾在盛夏來場具有「寒意」的臺灣神怪聚會。(圖片提供:文化部)

《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

展覽日期|2025810日(日)~820日(三)
展覽地點|大阪市中央公會堂3F特別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大師筆記本公開!Moleskine巡迴展《Detour》在日本,看見塩田千春、nendo佐藤大、隈研吾等人的創意軌跡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一件驚艷世界的藝術品、一道銷魂的菜、一幀絕美的電影畫面,在真正被實現之前,或都只是紙上的飛舞字跡和隨筆草圖。筆記本乘載了私密的日常點滴、偶發的創意靈光,是記憶和靈感的結晶。義大利文具品牌Moleskine有感於此,策劃《Detour》國際巡迴展,蒐羅藝術家、建築師、主廚、電影導演、設計師、音樂家、作家……各領域名人的筆記本,邀觀者在被填滿的紙頁上,探索他們的創作歷程。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圖片來源:Moleskine)

適逢2025大阪世博,《Detour》現正巡迴至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將展至8/23;其後將移師東京21_21 DESIGN SIGHT,自9/10展至9/23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於大阪、東京展開。(圖片來源:Moleskine)

大玩「紙上策展」的文具品牌Moleskine

相信文具迷對Moleskine都不陌生,這個來自義大利、全球知名的文具品牌,前身其實是一間米蘭小型出版社「Modo&Modo」,其出產的筆記本據說曾受梵谷、畢卡索、海明威等藝術家及文豪愛用。1997年,出版社將這款原版筆記本帶回市場,並註冊了「Moleskine®」商標,從那時起逐漸擴展產品線,從筆記本、日誌、行李包袋、書寫及閱讀工具等,建構起以傳遞知識、激發創意為核心的品牌宇宙。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圖片來源:Moleskine)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圖片來源:Moleskine)

致力傳承印刷及裝幀工藝的同時,Moleskine亦與時俱進,開發數位工具「Moleskine Smart」將紙頁與螢幕連結,讓創作與工作流程更能無縫銜接。品牌旗下的Moleskine基金會,則致力推動創意教育,深入社會各角落,啟發並教導年輕人掌握創意技能,鼓勵他們運用所學推動社區甚至是社會的改變,本篇介紹的《Detour》巡迴展覽即是基金會自2006年起推動至今的長期計畫。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圖片來源:Moleskine)

《Detour》公開名人筆記本創意軌跡

Detour》所選的筆記本展品,多出自Moleskine基金會中超過1,600件館藏,當中除了有藝文、設計、影視、建築、飲食等領域名人親自填寫和裝飾的筆記本,包含普立茲克建築大師伊東豊雄、《雲端情人》電影導演Spike Jonze等人都曾響應;另有來自全球各地學生、文化團體和新銳創作者的捐贈。目前《Detour》已巡迴過倫敦、上海、巴黎、紐約和米蘭,最新站點則是大阪和東京;每到新的展覽地點,館方都會依當地文化脈絡挑選適合的作品展出,將多元視角冶於一爐。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圖片來源:Moleskine)

有趣的是,《Detour》展出的每一本筆記本都經歷了繪畫、剪裁、拆解、重構等使用和創作過程,有的充滿字跡和豐富插畫,有的甚至跳脫書型原貌,轉化為如同雕塑般的立體作品,迎來嶄新生命。無論表現形式為何,它們都具象化了創作者們的所思所想。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Detour》參展作品:塩田千春。(圖片來源:Moleskine)

《Detour》日本站陣容華麗,塩田千春、隈研吾、佐藤大⋯⋯都在列

Detour》日本大阪、東京雙站接力開展,選品聚焦於日本和義大利創作者,日本多位大師級人物如建築界的伊東豊雄、隈研吾、SANAA組合妹島和世及西澤立衛、青木淳,設計界代表深澤直人、nendo佐藤大、原研哉、川崎和男,及知名藝術家塩田千春、蜷川実花,再到名導押井守等人,都參與其中,陣容十分華麗。若想一睹這些創意人的創作軌跡,近日造訪日本不妨多安排一站!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Detour》於2024米蘭設計週展出。(圖片來源:Moleskine)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Detour》參展作品:伊東豊雄、隈研吾。(圖片來源:Moleskine)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Detour》參展作品:塩田千春、MuSuHi。(圖片來源:Moleskine)

Moleskine《Detour》日本站

大阪|即日起至2025.08.23,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將展至8/23;

日本|2025.09.10-09.23,東京21_21 DESIGN 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