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看劇】當傳統戲曲遇上性別平權的神仙戲碼——黃懷德《扮仙》

當傳統戲曲遇上性別平權的神仙戲碼——黃懷德《扮仙》

舞台上奪目的紅色燈光,映照著舞台下一張張辦桌會出現的紅色塑膠椅,臺北表演藝中心大劇場瞬間宛若熱鬧廟會現場,然而當紅光漸暗成黑,北管樂曲旋律劃破劇場寂靜,每個人仿若闖進平行時空仙境,走進一場融合傳統與當代藝術的《扮仙》宇宙。

 

作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of France,CND)與香奈兒共同推出的2023 Camping Asia表演計畫之一,由闖劇場團長兼編舞家黃懷德構思的《扮仙》,其靈感正是源自傳統漢族戲曲文化中「扮仙 醉八仙」戲碼。

 

圖2:黃懷德(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黃懷德(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扮仙是什麼?

早年臺灣戲劇在進行廟會活動或傳統戲曲前,必定有扮仙戲例行公事,藉此以聲聚集民眾外,也具答謝神明、祈求平安之功用。可是隨著時代變遷,扮仙戲從現場演出轉為錄製播放形式,更因新興世代不再祭祀神明,本土活動被數位影視、網路媒體所取代而漸受淡忘。那麼是否有屬於當前世代的扮仙戲,《扮仙》正是透過結合能夠彰顯線條美與力量的現代舞蹈,搭配傳統味濃厚的樂曲,來回答這道被時間浪潮所推進的文化課題。

圖3:黃懷德《扮仙》將傳統戲曲融合現代舞蹈(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Grace Lin)
黃懷德《扮仙》將傳統戲曲融合現代舞蹈(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Grace Lin)

融入傳統藝術與當代舞蹈的新世代扮仙

沒有傳統戲曲繽紛華麗的舞台搭景,取而代之的是藉由近距離的三面式劇場舞台,呈現出早期眾人聚首廟宇野臺戲前的氛圍。隨著鑼鼓聲響起,燈光漸暗,當一束光自舞台上方灑下,宣告眾神即將到來。扮仙好戲以壯碩男舞者揭開序幕,其不時變化姿勢展現肌肉力與美線條的健美姿態,看似滑稽卻堅毅十足;緊接著身穿紅色舞衣的女子出現,不停地以探戈舞步遊走於舞台,嫵媚的神情與身體律動,像是勾了台下眾人之魂。

圖4:壯碩男舞者成為第一位登場的「扮仙」(創作者:黃懷德、攝影:楊子逸)
壯碩男舞者成為第一位登場的「扮仙」(創作者:黃懷德、攝影:楊子逸)

 

圖5:襯著北管樂曲節拍跳著探戈的舞者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PAUL CHAO)
襯著北管樂曲節拍跳著探戈的舞者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PAUL CHAO)

圖6:當兩位神仙相遇, 各自獨立卻又能夠彼此融為一體。(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Grace Lin)
當兩位神仙相遇, 各自獨立卻又能夠彼此融為一體。(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Grace Lin)

隨後,在嘉義北管團隊所演奏那令人印象深刻,卻重複性極高的戲曲旋律中,太極、流行街舞、舞綢、鋼管、高跟鞋舞蹈等,象徵現代社會中不同群體的眾神接連登場,對比最一開始傳統男女形象鮮明的神仙,像是一步步堆疊編排,破除性別刻板印象,最終迎來更加多元包容形象的神。

圖7:《扮仙》表演現場照(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PAUL CHAO)
《扮仙》表演現場照(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PAUL CHAO) 

圖8《扮仙》舞綢表演(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Grace Lin)
《扮仙》舞綢表演(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Grace Lin)

 

圖9:《扮仙》高跟鞋舞表演(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楊子逸)
《扮仙》高跟鞋舞表演(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楊子逸)

60分鐘的演出,由簡至繁慢慢推進,不僅勾勒出呼應現代社會的眾神個性,也由於每個神都極其獨特,看似「神仙打架」的舞台效果,卻在舞者踏出每一步伐逐漸理解,悟出其中的和諧美妙,正如最終從天而降的桃色彩帶,宣示著讓我們好好慶祝,擁抱彼此每個人心中的神。

 

圖10:眾神相聚有如神仙打架般精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PAUL CHAO)
眾神相聚有如神仙打架般精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PAUL CHAO)

 

圖11:舞至最高潮,從天而降宛如慶祝意味的桃色紙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Grace Lin)
舞至最高潮,從天而降宛如慶祝意味的桃色紙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Grace Lin)

《扮仙》交錯歷史記憶、性別認同與傳統藝術的多重思考,啟發了一項當代的發明工程,借助人類尋求精神安托的傳統表演形式,標記一個重大的時代脈絡,從對「扮仙」戲的破立,讓創作者與觀眾們有機會與傳統對話,重新認識傳統文化之餘,也反思所處的當下,傳統藝術在未來該如何被觀看?社會是否真能如舞台最終祈願「國泰民安,性別平權」?

 

圖12:《扮仙》最終降下「國泰民安,性別平權」對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楊子逸)
《扮仙》最終降下「國泰民安,性別平權」對聯。(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楊子逸)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歌劇院獨家上演!坎城金棕櫚獎得主阿比查邦首部VR作品《與太陽對話》,帶領觀眾穿梭夢境與現實

11月的臺中國家歌劇院星光熠熠,前有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演出舞台劇《貝芮妮絲》,後將迎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得主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於11月21至23日獨家呈現他的首部VR作品《與太陽對話》。本次作品演出形式相當特別,讓觀眾在中劇院「舞台上」穿梭睡與醒、生與死之間的邊界,票券啟售即引起搶票,32場頃刻宣告完售。

阿比查邦有泰國電影詩人之稱,作品中經常運用光與暗的強烈對比,串聯起睡眠及夢境,也與信仰及歷史對話。20042021年分別以《熱帶幻夢》、《記憶》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2010年更以《波比叔叔的前世今生》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近日宣布將和《記憶》女主角蒂妲.史雲頓再度合作,籌拍新片《Jenjira's Magnificent Dream》。

阿比查邦的首部劇場作品《熱室》,2018年曾到歌劇院演出,打破電影與劇場的界線,利用影像、聲音、煙霧等元素,讓觀眾宛如身處一座洞穴。即將上演的《與太陽對話》(VR)透過虛擬實境等科技技術,編織出介於夢境與現實、生死與宇宙之間的沉浸體驗。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已故作曲家坂本龍一以其獨有的音樂語言,回應阿比查邦關於光、夢境與記憶的提問。(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起初,我認為虛擬實境不過是電影演進過程的下一步。」阿比查邦表示,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就如同我們的夢境。但在創作這部VR作品的過程中,他意識到虛擬實境是一種融合戲劇、電影,以及介於兩者之間一切形式的綜合體,對我們定義現實的理解至關重要,「對我來說,虛擬實境是個蘊含強大思考與反思潛能的媒介。」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透過虛擬實境技術,編織出介於夢境與現實、生死與宇宙之間的沉浸式體驗。(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習慣以鏡頭視角構思畫面的阿比查邦,發覺將想法轉化成虛擬實境相當不容易,因此找來VR創作者谷口勝也合作,放手讓他自由詮釋分鏡圖,實驗各種可能性。音樂則攜手已故作曲家坂本龍一,阿比查邦表示:「他的音樂幾乎可說是我的人生配樂,我特別向他強調了『無限』的概念,及進入空寂狀態時的喜悅,最終共同完成了一件非常美麗的作品。」

歌劇院日前也舉辦大師講座「睡眠、夢境、光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從電影、劇場到VR的藝術實踐」,邀請阿比查邦分享創作歷程,吸引5百多位觀眾報名參與,見證大師魅力。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在劇場舞台上打造多重觀賞體驗,帶領觀眾穿梭睡與醒、生與死之間的邊界。(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2025 NTT遇見巨人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與太陽對話》(VR

時間:11/21()-11/23()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節目詳情請上OPENTIXhttps://npacntt.tw/n09aA7nu

資料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不只是演出,而是「成為」角色!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帶來令人屏氣凝神的《貝芮妮絲》

囊括無數影后頭銜的「伊莎貝.雨蓓」,今年除了將在金馬影展的新片《女富豪的美麗與哀愁》中演繹,也再度重回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貝芮妮絲》,與名導羅密歐.卡士鐵路奇首度合作,飾演一位被遺棄,仍燃燒炙熱情感的女王。

經常挑戰極端情緒、性別邊界與道德模糊地帶角色的「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出道以來演出超過120部電影與戲劇作品,表演風格冷靜卻爆發力驚人,她所飾演的角色多半不易親近、甚至令人不安,無懼道德界線的情節,更讓觀眾既震驚又無法移開視線。

繼2023年的《櫻桃園》演出,伊莎貝.雨蓓將於11/14~11/16重回臺中國家歌劇院,與名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合作《貝芮妮絲》(Bérénice),這部改編自法國劇作家拉辛的同名悲劇,將一段糾纏難解的三角戀情搬上舞台,由伊莎貝.雨蓓完美詮釋角色的內心絕望與自身演員力量的融為一體,為觀眾帶來一場令人屏息的冷冽美學,本次歌劇院獨家演出,邀請觀眾一起進劇場感受影后的強大氣場。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法國影后雨蓓獨挑大樑,以細膩的獨白詮釋承受遺棄責難的孤寂感。(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極簡冷冽的導演手法,作品如魔鬼般懾人

有劇場魔術師之稱的導演羅密歐.卡士鐵路奇,劇場作品經常挑戰觀眾感官極限,他曾在戲劇中塗鴉、毀損耶穌畫像,遭宗教團體示威抗議;也曾在改編《創世紀》時加入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場景,讓一群修女演出《伊底帕斯王》;更在著名的但丁《神曲》改編三部曲之一——《地獄》,本人以穿著厚外套上台自介,隨即遭受一群狼狗凶狠的啃咬攻擊開場。卡士鐵路奇習慣減少原著對白和複雜情節,以模糊曖昧的導演手法展現獨特的劇場美學。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原著為17世紀法國劇作家拉辛的經典悲劇《貝芮妮絲》,以優美、充滿情感的亞歷山大詩體對白聞名,敘事一段充滿內心掙扎與痛苦的三角戀情,體現古典主義戲劇的語言精緻與情感深度。但卡士鐵路奇僅保留貝芮妮絲的完整台詞,將其他角色模糊化,突顯她無法透過語言溝通、獨自承受遺棄責難的孤寂感。2024年在巴黎首演時果然激怒了部分觀眾,但雨蓓獨挑大梁的演出仍大獲好評。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導演卡士鐵路奇擅長以極簡抽象畫面呈現出劇場作品獨特的感官衝擊張力。(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貝芮妮絲》角色由她而生

1978年伊莎貝.雨蓓在電影《維奧萊特.諾齊埃爾》扮演從事性交易、毒害親生父母的少女,獲得坎城影后;1995年在《儀式》中詮釋表面順從卻因階級怨恨血洗上流家庭的女傭,獲得威尼斯影后與凱薩獎影后。2001年飾演沉迷虐戀幻想、壓抑自殘的《鋼琴教師》,二度獲得坎城影后;2016年在《她的危險遊戲》中演出被性侵後展開扭曲復仇的女企業家,獲得金球獎影后。這些驚世駭俗的電影角色透過雨蓓的演繹,讓我們得以感受每個角色在勇於挑戰社會禁忌背後的內心掙扎,看見隱藏在故事裡過於真實的人性黑暗面。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貝芮妮絲》故事描述巴勒斯坦女王貝芮妮絲、羅馬皇帝提圖斯與友人安提歐克斯的三角戀情。貝芮妮絲與提圖斯相愛,卻因羅馬元老和人民反對而被迫分開。貝芮妮絲悲痛欲絕而起了輕生之念,最終選擇離開羅馬,放棄此生摯愛。第一幕展現政治與愛的衝突,提圖斯在象徵皇權、壯觀而空曠的舞台上,面對江山與美人選擇的兩難;第二幕呈現貝芮妮絲的孤獨與沉痛,她彷彿被封印在時光之牆中,以影像與微弱動作傳遞情感;第三幕則是安提歐克斯的沈默愛戀與犧牲。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11月14日至16日,臺中國家歌劇院獨家呈現義大利名導卡士鐵路奇與法國影后雨蓓首度合作的舞台劇《貝芮妮絲》。(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攝影:Jean Michel Blasco)

「這是一齣以伊莎貝.雨蓓為焦點的《貝芮妮絲》,透過她,將呈現戲劇最熾烈的核心。」卡士鐵路奇表示,貝芮妮絲是顆恆星,她是混亂之中靜止的核心,是暴風之眼。所有角色都圍繞著她,由她而生。「我始終懷疑拉辛語言所呈現的美好光明,那勢必也有不少陰暗面,這一次,我將賦予這些陰影應有的重要性。」以經典悲劇《貝芮妮絲》為基礎改編,卡士鐵路奇希望創作一齣充滿哲思與詩意視覺的劇場作品。

全劇透過音樂、聲響和被刻意處理的扭曲獨白貫穿其中,直面貝芮妮絲在這段三角戀的心理衝突與拉扯,觀眾不只是觀看,而是被拉進一個沉思的空間,感受「說不出口的情傷」所帶來沉重壓抑與張力。

2025 NTT遇見巨人—羅密歐.卡士鐵路奇《貝芮妮絲》

時間:11/14 (五) 20:00、11/15 (六) 15:00、11/16 (日) 15:0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大劇院

購票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