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衛《花樣年華》未曝光片段將以NFT形式販售!香港蘇富比曝光10秒珍貴畫面

王家衛《花樣年華》未曝光片段將以NFT形式販售!香港蘇富比曝光10秒珍貴畫面2

非同質化貨幣(NFT)在今年席捲藝術圈,一則貼文、一段音樂、看得見穿不到的衣服鞋子⋯⋯等,各種你想得到或想不到的事物,都能以NFT形式交易與收藏,這股炫風也吸引不少知名數位藝術家、精品品牌如Louis Vuitton、Gucci投注心力於此。此外,拍賣場上也不乏以高價成交的NFT作品,近日最受關注的相關消息莫過於,香港蘇富比(Sotheby's)將於10月9日舉行的現代藝術拍賣,邀請到當代名導王家衛跨界合作,而他所帶來的兩件珍稀拍品,其中一項就將以NFT形式販售。

▶交易屢創天價的NFT新型態收藏是什麼?專訪佳士得線上拍賣專家Noah Davis

Wong-Kar-Wais-Portrait-©️Jettone-Films-澤東電影-2-1350x1800
王家衛導演

《花樣年華》未曝光片段以NFT形式販售

將於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登場的NFT作品《花樣年華—一剎那》,由王家衛本人親自命名,影片將呈現《花樣年華》開拍首日所留存的絕密劇情,總時長約1分31秒。昨日,蘇富比也於官方Instagram搶先釋出10秒靜音版預告,畫面中可見張曼玉所飾演的蘇麗珍,對著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說道:「現在我知道什麼叫愛情了,今晚來我家吧。」這段未出現在原片中的對白,也讓觀者更好奇主角間不為人知的情感牽扯。

「在區塊鏈的世界裡,歲月不老。願未來更多人去體會,去追尋,那靈光乍現的剎那。」這是王家衛為自己首件NFT作品所下的註解,即便是形容艱深區塊鏈概念,言語間也盡帶如執導電影中透出的幽微浪漫,讓人越發期待《花樣年華—一剎那》內容究竟為何。

下載_3

ITMFL_Day1_ScreenCap_01-©Jet-Tone-Films-©澤東電影-1800x1013
《花樣年華》劇照

24年前《春光乍洩》黃皮衣也將成拍品

王家衛帶來的另一件拍品,則是「哥哥」張國榮在《春光乍洩》中穿過的黃皮衣,它在電影於1997年拍畢後,就一直被保存於「澤東庫藏」,如今仍完好如初。「我一直留著這件黃皮衣,因為它象徵著曾經的存在,溫柔、叛逆和煙花背後的落寞。」王家衛親述這件皮衣對自己的意義,也表示張國榮在《春光乍洩》中所飾演何寶榮一角,與黃皮衣之間的親密關係,已是影迷們心中的經典符號,猶如李小龍與黃色運動衣、瑪麗蓮夢露之於嫵媚的開襟白洋裝,都是無可取代的影劇符碼。

下載 (1)
張國榮在《春光乍洩》中的身影

蘇富比邀請王家衛親選30件電影藏品舉辦拍賣專場

本回拍賣會上,王家衛不只提供上述兩件拍品,更將在「王家衛與現代大師」拍場化身策展人,詮釋兩位東西方藝術大師作品,雖目前詳細內容尚未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結合影壇與藝壇巨擘的呈現方式,在拍場上是前所未見的,創新想法值得關注。除此之外,蘇富比亦將舉辦「念念不忘:王家衛X澤東電影三十周年」拍賣專場,王家衛將身份由策展人轉換為收藏家,挑選30件涵蓋服裝、道具、造型、攝影、海報等電影珍藏參與拍賣,當中不乏杜可風、夏永康兩位知名攝影師的作品,以藏品呈現電影從製作到面世的不同工序。若你是王導影迷,不妨持續鎖定「王家衛X蘇富比」活動相關消息,即便未能親身參與拍賣,也能透過這場藝術跨界合作,看見不同面向、更為豐富的王家衛。

FotoJet (8)_31

FotoJet (7)_44
杜可風、夏永康與王家衛合作多部電影作品,上圖分別為《重慶森林》與《墮落天使》劇照

資料、圖片|蘇富比Sotheby's、澤東電影、IMDb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當設計不只是作品,更是未來城市的美好雛形!2025臺北設計獎,徵件倒數中

在這個世界上是否有一種可能性,是用一張海報展開社會議題對話?以一座廣場重構城市與人們的關係?透過一項產品設計,消彌許多人生活中的不便利?對於臺北設計獎而言,答案始終是肯定。

事實上,在設計日益被賦予更多社會角色的此刻,設計的價值也正在被重新定義,作為全台唯一獲得「世界設計組織」(WDO)、「國際設計社團組織」(ICoD)、「國際室內建築師設計師團體聯盟」(IFI)三大國際設計組織認證的國際設計競賽,走過18年的「2025臺北設計獎」即日起~7月31日開放徵件,以「讓設計成為形塑美好未來的驅動力」為願景,邀請設計師用創意回應真實世界的議題。

橫跨四大洲設計巨擘齊聚,找出設計的最佳共識!

2025臺北設計獎國際競賽設有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與公共空間設計三大類別,「臺北城市設計選拔」(Taipei Impact Design Award)則以「永續.共融」為題,鼓勵設計納入永續發展、韌性城市、淨零碳排、人文關懷、共享共融等創新概念,為城市提出前瞻解方。

為了從來自全球優秀作品中,評選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提案,今年評審團橫跨四大洲、12個國家的28位專家,將應用性、創意性、技術性與藝術性四大面向,透過不同文化背景及產業前線、教育現場等多元視角,找出對於「好設計」的共識決。

臺北設計獎
2025臺北設計獎全球徵件中,邀請設計師一起讓設計,成為形塑美好未來的驅動力!

其中工業設計類由WDO理事長Thomas Garvey、Google德國穿戴設備團隊的工業設計主管Christoph Gredler 與Amazon 首席設計師 Xiaobi Pan 等設計巨擘,帶來對設計趨勢與技術應用的視野;視覺傳達設計類則由ICoD理事長,也是土耳其平面設計師協會(GMK)的董事會成員兼秘書長 Melike Taşcıoğlu Vaughan,知名策展人暨Studio Ivanova創辦人暨執行總監Annie Ivanova與台灣電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創意長周麗君等專家,共同選出傳遞文化與觀點的設計作品;公共空間設計類,則有曾獲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殊榮的荷蘭MVRDV創辦人及主持建築師Winy MaasGensler建築事務所紐約辦公室Vivian Lee設計總監與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劉培森等重量級創意人發掘永續環保的空間設計專案。至於臺北城市設計選拔則由台灣設計研究院董事張光民、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名譽教授林曼麗、台達電子永續長周志宏等領域專家,負責評選出創意與執行性兼具的城市設計方案。

臺北設計獎
橫跨來自四大洲、12個國家的28位專家齊聚一堂,為2025臺北設計獎評選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優秀作品。

當設計不只是作品,更是未來社會的美好雛形

在28位領域專家評選下,脫穎而出的金、銀、銅、循環設計獎、社會創新獎與多項國際設計組織特別獎(ICoD、IFI、WDO)得獎者,將能獲得總額高達450萬元獎金,最高榮譽全場大獎獎金更達新臺幣60萬元。而在獎金鼓勵外,得獎作品也將透過官方資源被全世界看見。如果你是有志於以設計解決問題的創意人,別忘了把握7月31日前的截止日,讓設計不只是作品,更成為未來社會的美好雛形。

臺北設計獎
Web/www.taipeidaward.taipei
Tel/1999(外縣市02-27208889)轉6557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在倫敦薩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的樓梯間,一場輕盈卻深刻的相遇正悄悄上演。由隈研吾發起的實驗團隊SEKISUI HOUSE – KUMA LAB,透過「Paper Clouds(紙雲)」這座漂浮的和紙裝置,把日本工藝、自然意象與未來建築研究一同帶進2025年倫敦設計雙年展,邀請人們重新想像材料與空間的邊界。

和紙雲朵飄進18世紀英國建築

走進由William Chambers設計的古典石階,你馬上就會被一片片的雲朵吸引目光。共約70片的雲朵以紙纖維製成,再用金色絲線輕輕懸掛,自樓梯最高處如雲瀑般垂下。

「Paper Clouds」作品靈感來自日本繪畫中「すやり霞(Suyari-Gasumi)」的技法,創造出如薄霧般若隱若現,卻又能呈現具體的質感。看似輕盈的裝置,背後卻承載建築材料創新的實驗精神:要如何在極致輕薄中,依然保有足夠的結構強度?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共約70片的雲朵以紙纖維製成,再用金色絲線輕輕懸掛,自樓梯最高處如雲瀑般垂下(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傳統工藝的當代技術突破

為了達成這種「有重量感的輕盈」,KUMA LAB開發了一種嶄新的和紙工藝,使用與傳統和紙相同的楮樹纖維,但卻不是製作液體狀的紙漿,而是製成濃稠的糊狀物,再以手指壓出格狀紋理,創造剛性與立體感。而每塊乾燥後的「雲朵」擁有如淺碗狀的造型,其輕如羽毛,卻具足夠強度懸掛於空中。KUMA LAB計畫將這項技術擴展到更多實驗,例如3D列印和耐候性塗料,希望未來能運用在永久性建築中。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KUMA LAB開發了一種嶄新的和紙工藝,使用與傳統和紙相同的楮樹纖維,但卻不是製作液體狀的紙漿(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雲朵上的格狀紋理,是以手指壓出來的(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材料、文化、藝術的交會點

「Paper Clouds」不只是一個視覺裝置,它也觸及聽覺與身體感知。本計劃邀請到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小町碧為此創作全新作品,錄音過程中還特別捕捉了和紙貼近肌膚所產生的摩擦聲。共同策展人Clare Farrow認為,這是東西方之間的一場對話——從和紙、金線到18世紀石階,材料跨越時間和文化,日式工藝的輕盈感與英國古典建築的厚重彼此對照、也互相映襯。

即便隈研吾事務所(KKAA)已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建築團隊之一,其仍然堅持透過這些小型計畫,找到持續創新的能量。隈研吾曾表示:「大多數業主都非常注重安全,希望重複既有的設計方式,只有在這些小實驗中,我們才有機會挑戰未知或是測試新材料。」

隈研吾實驗計劃「和紙雲朵」亮相倫敦!飄進18世紀古典建築,展開一場東西方對話
「Paper Clouds」展出現場(圖片來源:Toshiki Hirano)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