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貝母操刀伊聖詩20週年主視覺!6款揉合花果草樹姿態與植物香氣的盆景插畫

川貝母操刀伊聖詩20週年6款主視覺

川貝母替迎向20週年的集合式芳療保養品牌「伊聖詩芳療生活館」,繪製以「種⼀個願望」為題的20週年主視覺;而此次川貝母以「盆景」為構想,打造出6款全新主視覺,讓觀者隨之療癒身心。

B作畫如調香!川貝母詮釋植物氣味,創作6座繁美盆景園地
插畫家川貝母替伊聖詩20週年,繪製全新主視覺,他透過詮釋植物氣味,創作6座繁美盆景園地。

 

 插畫家川貝母操刀伊聖詩20週年6款主視覺

邁入20週年的伊聖詩,推出年度企畫「種一個願望」,並邀來插畫家川貝母創作6款主視覺,其結合了形態各異的花果草樹,以及植物、動物與人的形體,建構出充滿奇想、和諧且多樣的盆景,同時盼望藉由這些對於植物氣味的直覺與想像的插畫,讓人們從中獲得療癒能量。而在這「燦爛明亮」、「純淨自在」、「活力開朗」、「開闊踏實」、「安穩依靠」、「平靜安寧」的6幅盆景園地中,你我也能解讀身心,讓心中等待萌芽的願望,慢慢成長茁壯。

把植物香氣畫進6座絕美盆景!插畫家川貝母打造「伊聖詩20週年」主視覺限量週邊
川貝母此次打造「伊聖詩20週年」6款主視覺及限量週邊。

 

 

走進川貝母打造的6座繁美盆景園地!

 

燦爛明亮園地 

插畫中,以綻放的大馬士革玫瑰為主調,搭配純白優雅的橙花,展現出一個人自信、盡情綻放的姿態,而小巧的印度茉莉,也帶給人撫慰與再生的力量。同時意味著所謂的自信,也來自懂得接納自己的脆弱和勇敢。

主視覺1_燦爛明亮的園地
燦爛明亮的園地

 

 

純淨自在的園地

具有天然清淨能量的茶葉,能讓疲憊的身心獲得撫慰,一如畫作中的採茶人,需要讓一天被困住的身心,隨著茶葉慢慢釋放,而外皮如山巒起伏的佛手柑,同時也予人支持與親近感。

主視覺6_純淨自在的園地
純淨自在的園地

 

 

活力開朗的園地

插畫中的甜橙果實,蘊含著圓滿及豐收,橘黃色的果皮也給人充滿元氣的印象,搭配具有溫暖形象的葡萄柚,期盼當你我在煩悶時,能像去享受每一段時光累積的果實,透過猶如陽光般的能量,使自己慢慢恢復活力。

主視覺3_活力開朗的園地
活力開朗的園地

 

 

開闊踏實的園地

擁有獨木舟狀樹葉的澳洲尤加利樹,既散發出清新氣息,也帶來舒心感受,而看似不顯眼的植物,總是默默地陪伴大家,也提醒人們,如同青草綠葉每天進行光合作用、靜靜地呼吸,只要好好活在當下,每個今天都是全新的一天。

主視覺4_開闊踏實的園地
開闊踏實的園地

 

 安穩依靠的園地

高大堅實的絲柏樹,具有寧靜祥和的特質,同時予人安定支持的力量,也鼓舞著人們,即便遇到強風逆境,自己也能如同堅強的大樹,昂揚挺立著。而畫作中的大西洋雪松,同時傳遞出強韌的適應力與生命力。

主視覺5_安穩依靠的園地
安穩依靠的園地

 

平靜安寧的園地

畫中根部向下生長可達八英尺的岩蘭草,以及經數十年才能由木心開始散發香氣的檀香,帶來安心沉靜的感受,也意味著只要你我細細發覺內在的寧靜,便能找到平靜踏實的根源。

主視覺2_平靜安寧的園地
平靜安寧的園地

 

此外,伊聖詩也運用川貝母操刀的主視覺,推出6款限定園地香氛卡,並調配出不同花卉、果實、葉片等獨家氣味,讓乘載著療癒訊息的香味隨身帶著走。即日起在伊聖詩芳療生活館全台專櫃,消費不限金額,即可免費獲得。

川貝母操刀伊聖詩20週年6款主視覺
川貝母操刀的伊聖詩20週年6款主視覺,也同步推出6款限定園地香氛卡。

文字|Adela Cheng

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設計系統解析!專訪創意總監引地耕太,以生命為中心聯動會場設計、藝術與聲音景觀

2025大阪世博設計系統解析!專訪創意總監引地耕太,以生命為中心聯動會場設計、藝術與聲音景觀

搶眼的紅色與藍色,從logo延伸到各種以細胞為單位、拆解又組合的標誌與圖像——這套由引地耕太統籌的設計系統,形塑了全球民眾對於2025大阪世博的印象。透過專訪,他公開歷時3年的設計過程:如何定調世博的品牌個性並轉化為視覺?又是怎麼讓實體會場與虛擬體驗,擁有一致但深具變化的設計語彙?

2021年,引地耕太帶領設計公司「110」贏得2025大阪世博設計系統的比稿,展開為期一年的設計規劃。將共創及開放式設計植入設計準則中,精準呼應本次世博的精神與理念。之後他獨立創業,並與會場設計總監藤本壯介團隊合作,親手將自己創建的設計系統延伸,擴展至會場的設計、藝術及聲音景觀,更廣泛地落實設計理念。

會場拍照地標「EXPO 2025」字樣由引地耕太帶領團隊設計,他也在此與自己的作品合影。(攝影:蔡耀徴 © La Vie)
會場拍照地標「EXPO 2025」字樣由引地耕太帶領團隊設計,他也在此與自己的作品合影。(攝影:蔡耀徴 © La Vie)

定調大阪世博的品牌個性

這並非引地耕太首次操刀大型國際活動,2020東京奧運他就曾參與品牌開發,也從此汲取國際活動專案的方法論。因此在2025大阪世博,他一開始試圖依循經驗,為世博打造一個國際盛會該有的精緻形象。但他隨即察覺其中的違和感,並決定調整策略。

東門入口的吉祥物脈脈雕像,「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歡迎光臨)」書法字體由設計師三重野龍操刀,將和風融合脈脈的怪異活力感。(圖片提供:Expo 2025)
東門入口的吉祥物脈脈雕像,「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歡迎光臨)」書法字體由設計師三重野龍操刀,將和風融合脈脈的怪異活力感。(圖片提供:Expo 2025)

他說明:「東京奧運的品牌策略走向非常王道主流,光鮮亮麗。而大阪的城市氣質並非整齊劃一的精緻,更多的是充滿個性的活力。想起1970大阪世博中直聳天際的太陽之塔,那份強大直接的野性能量產生的震撼至今仍令人難忘。因此決定加入充滿個性與活力,並帶有渾沌美學的要素,作為設計系統及品牌塑造的發展方向。」

在「EXPO 2025」地標所在的廣場,引地耕太融合1970大阪世博標誌的「太陽之塔」、2005愛知世博吉祥物「森林小子」製成時間軸。(圖片提供:Expo 2025)
在「EXPO 2025」地標所在的廣場,引地耕太融合1970大阪世博標誌的「太陽之塔」、2005愛知世博吉祥物「森林小子」製成時間軸。(圖片提供:Expo 2025)

解讀生命、未來社會和設計的意義

在設計品牌形象時,引地耕太認為首要任務是「將品牌目標視覺化」,VIVisual Identity,視覺識別)若只著墨於logo的轉譯和排列等層級太流於表象。他分享了自己的發想過程:「這次世博的主題是『設計一個讓生命閃耀的未來社會』,我在將之視覺化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未來社會是什麼?這裡指的生命又是什麼?而人需要設計什麼?」

2025大阪世博logo的靈感來源為「細胞」。(圖片提供:Expo 2025)
2025大阪世博logo的靈感來源為「細胞」。(圖片提供:Expo 2025)

他說,在嘗試梳理人類思考和社會變遷的歷程時,發現可以分成以「自然」、「系統」(科技、社會運作等系統)和「人本」為中心的3個階段。3者之間有著許多對立和斷面,進而產生各種不協調。「解決一個課題時,往往會在另一個對立面產生新的課題。如同生命的最小單位——細胞在防衛機制下必然有區別他者的隔膜,但若將之視為融合的接點,從中尋求和解的契機,將能得到朝向同一個方向共創開拓的可能。」

世博會場有179幅旗幟飄揚,每一幅的圖樣皆不同。(圖片提供:Expo 2025)
世博會場有179幅旗幟飄揚,每一幅的圖樣皆不同。(圖片提供:Expo 2025)

他也提及,1970大阪世博的主題是人類的進步和調和,以國家為中心,彰顯社會的富足和科技的發展,表現出人類是高高在上的偉大存在。但到了2025大阪世博,則聚焦在生命與社會,旨在集結各國智慧去解決問題。「網路科技看似連結了整個社會和世界,實際上也導致了更多分化與排他。所以我將科技、AI等都視為生命,從科技、人類、自然3者的融合共創中,找到共生前進的美好未來,那個容許和各種世界創造新世界的世界。」

設計系統的延伸應用,散布在會場的地面、牆面,甚至大屋根上,成為走逛現場的另類樂趣。(圖片提供:Expo 2025)
設計系統的延伸應用,散布在會場的地面、牆面,甚至大屋根上,成為走逛現場的另類樂趣。(圖片提供:Expo 2025)

在引地耕太解讀下,「生命」不單指動植物,整個大自然、AI、生物科技下的再造生命體等,無論有機無機皆包含在內。這也表現在視覺設計的色彩設定上,以「紅色」代表人類、「藍色」代表自然、「灰色」代表科技系統,相互纏繞交織成我們所處的世界。他說,這種思維也呼應了日本的泛靈論,世間萬物各自不同但安好共處。而「設計」所扮演的角色則是將分斷的生命世界連結、融合,共創出以生命為中心的多元「未來社會」。例如設計讓人的能力因科技而擴張(如AI),也讓科技更人性化(如仿真機器人),讓社會前景更加美好。

設計系統以「紅色」代表人類、「藍色」代表自然、「灰色」代表科技定調。(圖片提供:Expo 2025)
設計系統以「紅色」代表人類、「藍色」代表自然、「灰色」代表科技定調。(圖片提供:Expo 2025)

5大準則統合方向 3D先行的設計過程

為了將對主題的解讀落實在設計系統中,引地耕太清楚定義出5個設計準則。這個作法可追溯到1970大阪世博。他提到,上屆大阪世博在啟動設計工作前,設計評論家勝見勝其實就已訂定設計準則,只可惜因為諸多因素,最終未能落實。而這也導致當時儘管有許多頂尖大師參與設計,海報、文宣、會場裝飾等一個個都精彩帥氣,但卻彼此分散、缺乏連貫性。因此這次雖然大會沒有要求,但為了確保品牌目標與理念能確實體現在後續的設計行為上,並讓更多人參與其中,他決定自行加碼提出5點設計準則:

1、表現生命的「有機」設計系統
2、跨越類比與數位、現實與虛擬界限,提供一致品牌體驗
3、探問未來設計的模式,兼具實驗性與創新性
4、展現大阪世博獨特的能量與特色
5、促進參與及共創,作為開放式設計的平台

東入口的地面可見「WELCOME」字樣,歡迎旅客到來。(圖片提供:Expo 2025)
東入口的地面可見「WELCOME」字樣,歡迎旅客到來。(圖片提供:Expo 2025)
「WELCOME」字樣若倒過來看,就會變成「GOODBYE」,依照旅客是從入口進入或離開的不同視線,將有不同意義。(圖片提供:Expo 2025)
「WELCOME」字樣若倒過來看,就會變成「GOODBYE」,依照旅客是從入口進入或離開的不同視線,將有不同意義。(圖片提供:Expo 2025)

而引地耕太不只是設計系統的創建者,也是應用與發展的實踐者。經歷橫跨平面設計到ARVR等虛擬體驗技術的他,在視覺設計的操作上顛覆了一般從平面發展成立體的順序。在生成式AI尚未成熟普及的2021年,他就利用Houdini軟體,經過參數設定後,創造出如細胞增生般的各種有機形體,再將之轉化為2D輸出。整個設計過程切換往來於2D3D之間。反映了他在一開始就意識到虛擬世界的必然性,著重現實與虛擬世界中在品牌視覺體驗上是否連貫。這一連串的操作也完整呼應了他自己所提出的設計準則:有機、跨越虛實、實驗性、共創。

西入口的脈脈雕像姿勢與東入口不同。(圖片提供:Expo 2025)
西入口的脈脈雕像姿勢與東入口不同。(圖片提供:Expo 2025)
脈脈雕像旁可見設計系統的延伸應用,宛如脈脈的腳印。(圖片提供:Expo 2025)
脈脈雕像旁可見設計系統的延伸應用,宛如脈脈的腳印。(圖片提供:Expo 2025)

提高品牌認知度後的擴張延伸

為強化品牌認知度,引地耕太採取的策略是「加快民眾識別世博的反應速度」。因此在視覺上,嚴謹地以紅、藍、灰3色彩定調。後期的活動及會場空間設計,則是以擴張變化與創新為目的。除了網路上掀起的二次創作浪潮如火如荼,他也啟動開放式設計專案EXPO WORLDs,邀請各界創作者一同共創會場的設計、藝術與音樂。專案包括邀請25位當代藝術家合作的「Co-MYAKU '25」、從設計系統延伸而成的「Co-MYAKU Sign」,促成散布在會場中眾多據點、數百個多采多姿的生命體「小小脈」(Co-MYAKU)的誕生。

ムネアツシ繪製的壁畫。(圖片提供:Expo 2025)
ムネアツシ繪製的壁畫。(圖片提供:Expo 2025)
(圖片提供:Expo 2025)
「Co-MYAKU '25」參與藝術家作品。左上:Masanori Ushiki。右上:みんな。左下:simo。右下:KAMI。(圖片提供:Expo 2025)

Co-MYAKU '25」計畫名稱取自「共創」(Co-Creation)的英文字首,加上象徵生命的世博吉祥物「脈脈」(ミャクミャク,Myaku-Myaku),透過與藝術家碰撞出的火花,讓小小脈變異出更多的可能性寄宿在會場之中。例如大河紀將小小脈擬態為傳統圖騰的招財貓,在東入口歡迎觀眾到來;葡萄牙館前方、通往大屋根的電扶梯則是前田豆以山、海洋、門為意象的創作;Takuya Kawaguchi的黑色植物和動物彼此纏繞的圖騰,則繪製於大屋根的木頭上⋯⋯。

大河紀將小小脈擬態為傳統圖騰的招財貓。(圖片提供:Expo 2025)
大河紀將小小脈擬態為傳統圖騰的招財貓。(圖片提供:Expo 2025)
前田豆コ以山、海洋、門為意象繪製電扶梯壁畫。(圖片提供:Expo 2025)
前田豆コ以山、海洋、門為意象繪製電扶梯壁畫。(圖片提供:Expo 2025)
Takuya Kawaguchi的黑色植物和動物彼此纏繞的圖騰,繪製於大屋根的木頭上。(圖片提供:Expo 2025)
Takuya Kawaguchi的黑色植物和動物彼此纏繞的圖騰,繪製於大屋根的木頭上。(圖片提供:Expo 2025)

身為創意總監的引地耕太在執行時明定選人準則,特別在乎藝術家是否具備在世博結束後,仍能繼續活耀的潛能。這是有感於1970大阪世博讓許多藝術家與建築師等新秀嶄露頭角,這次也希望提供舞台給新世代創作者,帶有交棒傳承的意義。

(圖片提供:Expo 2025)
「Co-MYAKU '25」參與藝術家作品。左上:conix。右上:杉野ギーノス。左下:ぬQ。右下:CASPER。(圖片提供:Expo 2025)
(圖片提供:Expo 2025)
「Co-MYAKU '25」參與藝術家作品。左上:原田ちあき。右上:オートモアイ。左下:横山裕一。右下:MASAGON。(圖片提供:Expo 2025)

明確定義才能凝聚創意

無論是自行加碼訂定設計準則或是確立藝術家選定標準,都可以看出引地耕太很重視初始方向性的設定,這也反映了他對於身為創意總監這個角色的見解。他表示:「為了體現共創,在接手會場裝飾設計後,就決定向外邀請各方好手進團隊。總共超過100人的平面、動態及影音設計師等創作者,在統合上考驗著創意總監的能耐。我的角色必須確保目標足夠明確,並設定向下深掘的範圍給團隊。隨時客觀確認每個人向下挖掘的方向沒有偏差,才能確實達到預期目標。」

從設計系統延伸的現場裝置,成為孩子們玩樂的場所。(圖片提供:Expo 2025)
從設計系統延伸的現場裝置,成為孩子們玩樂的場所。(圖片提供:Expo 2025)
東入口處通往大屋根頂層的電扶梯,由Hideki Inaba繪製。(圖片提供:Expo 2025)
東入口處通往大屋根頂層的電扶梯,由Hideki Inaba繪製。(圖片提供:Expo 2025)

而和一般商業案不同,國際大型活動的品牌設計案必須和為數眾多的關係者打交道,包含公家機關、贊助商、執行單位甚至是全體國民。引地耕太認為,引導眾人目光聚焦的必須是目的而非手法,清楚地說明並獲得理解才能順利進行,所以明確定義宗旨和準則顯得格外重要。他也提到設計追求的不該是output而是outcome,不用過度重視輸出的成果,反而是必須思考如何在社會產生影響力,這也是無論AI如何進步都難以超越人類的關鍵。

引地耕太認為設計必須思考如何在社會產生影響力。(攝影:蔡耀徴 © La Vie)
引地耕太認為設計必須思考如何在社會產生影響力。(攝影:蔡耀徴 © La Vie)

同場加映:引地耕太私心推薦世博看點!

1、藤本壯介的「大屋根」
融合現代建築技術與傳統日本木造建物工法「貫」(Nuki)的手法,展現了日本特色。全長2公里的環包納了各種世界的縮影,象徵世博的共創命題,壯觀而極具象徵性。

2EXPO WORLDs」的進化
世博結束後的對談計畫。邀請相關人士討論對本次世博的觀察與反省及其中的課題,讓世博的影響力與帶給人類的意義能延續發酵,將結束轉化為創造未來的起點。

大屋根地面也可見設計系統應用。(圖片提供:Expo 2025)
大屋根地面也可見設計系統應用。(圖片提供:Expo 2025)
走大屋根時,不妨留意腳下是否有設計系統的身影。(圖片提供:Expo 2025)
走大屋根時,不妨留意腳下是否有設計系統的身影。(圖片提供:Expo 2025)

引地耕太

1982年生於日本鹿兒島。現為Co-Innovation FarmVISIONs」執行長/Co-Futures PlatformCOMMONs」代表。以東京與福岡為據點,橫跨品牌策略、創新創發,活躍於事業/服務/娛樂/廣告/藝術等多重領域。擔任2025大阪世博品牌推進設計系統「EXPO 2025 Design System」創意總監/藝術總監,亦擔任世博夢洲會場開放式設計專案「EXPO WORLDs」創意總監,負責會場設計、藝術與聲音景觀等整體創意規劃。

企劃|張以潔 文|高綺韓
攝影|蔡耀徴 圖片提供|Expo 2025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大韓航空睽違40年品牌重塑!Logo以「絲帶」重新詮釋太極旗,書法線條融入英、韓字體

大韓航空睽違40年品牌重塑!Logo呈現「絲帶太極」意象,韓國傳統農樂、書法融入設計

自1984年以來,大韓航空(Korean Air)首度迎來品牌重塑!2024年底,大韓航空與韓亞航空(Asiana Airlines)合併案正式敲定,這場歷時4年的收購案,讓大韓航空機隊規模大幅擴張,躋身全球航空公司前十位。

大韓航空睽違40年的品牌重塑計畫,由品牌創意顧問Lippincott操刀,精簡原先以紅、白、藍為主的色彩計畫,更加凸顯藍色之於品牌的象徵意義;也從韓國傳統表演藝術「桑帽舞(상모놀이)」及書法線條汲取靈感,設計全新品牌Logo及專用字體。

大韓航空睽違40年品牌重塑!Logo呈現「絲帶太極」意象,韓國傳統農樂、書法融入設計
(圖片來源:Korean Air)
大韓航空睽違40年品牌重塑!Logo呈現「絲帶太極」意象,韓國傳統農樂、書法融入設計
(圖片來源:Korean Air)

沿用40年、深烙乘客心中的大韓航空形象

大韓航空舊版品牌識別具有鮮明的八〇年代風格,Logo是紅、白、藍三色組成的太極圖樣,靈感來自大韓民國國旗;英文品牌標準字「Korean Air」輪廓略粗、搭配復古的裝飾線條;主要色彩則是鮮豔的藍、紅色調。而航空公司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視覺媒介——飛機塗裝,大韓航空數十年來都保持明亮的天藍色。

大韓航空睽違40年品牌重塑!Logo呈現「絲帶太極」意象,韓國傳統農樂、書法融入設計
(圖片來源:Korean Air)

Logo|以傳統農樂為靈感的「絲帶太極」

品牌重塑的第一步,LippincottLogo下手,測試了數百個以太極標誌為發想的新版本,最終選擇了線條流動、以藍色無縫筆觸繪成,如絲帶舞動成太極的新標誌,其設計靈感來自韓國傳統農樂「桑帽舞(상모놀이,Sangmo Nori)」。

大韓航空睽違40年品牌重塑!Logo呈現「絲帶太極」意象,韓國傳統農樂、書法融入設計
(圖片來源:Korean Air/製圖:La Vie)

桑帽舞起源於朝鮮時代的農村活動,是一門結合音樂、舞蹈、雜技的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頭戴繫上長絲帶的帽子「상모(Sangmo)」,邊隨著音樂舞動,邊透過頭部擺動讓絲帶轉動、飛舞,甚至做出圓圈、螺旋等複雜圖案。「桑帽舞代表富足、繁榮和喜悅, 因其優雅而聞名於世,在韓國也很受歡迎。」Lippincott說道,因此選擇其中具象徵意義的絲帶,為大韓航空設計全新Logo,同時援引傳統書法線條,為絲帶太極圖融入錐形邊角,呈現更為俐落、優雅的視覺。

專屬字體|融入書法線條、兼具雙語可讀性的無襯線字

由字體工作室Dalton MaagSandoll為大韓航空訂製的新版字體,一改舊版粗體、裝飾性較重的樣貌,以富現代感的無襯線字體呈現,細節處則比照Logo,融入了傳統書法的筆觸。這款字體兼顧了英語、韓文的最佳可讀性,今後不僅將作為大韓航空品牌標準字,成為飛機塗裝上最醒目的識別,也將是所有品牌相關文案的基礎。

大韓航空睽違40年品牌重塑!Logo呈現「絲帶太極」意象,韓國傳統農樂、書法融入設計
(圖片來源:Lippincott)
大韓航空睽違40年品牌重塑!Logo呈現「絲帶太極」意象,韓國傳統農樂、書法融入設計
(圖片來源:Lippincott)

色彩計畫|著重藍色系,傳達更強而有力的品牌訊息

色彩計畫也迎來新貌,Lippincott去除舊版原有的紅色,將色調簡化為藍色系,為大韓航空塑造更高級、奢華的氣質。Lippincott認為透過強調單一色系,能讓品牌形象更有自信,對外傳遞的訊息也更簡潔且強而有力,團隊以愛馬仕橘、Tiffany Blue等為例,說明這是高端品牌的共通特質。

大韓航空睽違40年品牌重塑!Logo呈現「絲帶太極」意象,韓國傳統農樂、書法融入設計
(圖片來源:Korean Air)

延續此概念,飛機塗裝維持大韓航空一貫的藍,既承襲品牌傳統,也符合新形象的色彩配置,此外,Lippincott也在前期研究過程中發現,藍色飛機塗裝是大韓航空令大眾印象特別深刻的品牌資產。

大韓航空睽違40年品牌重塑!Logo呈現「絲帶太極」意象,韓國傳統農樂、書法融入設計
(圖片來源:Korean Air)

飛機塗裝的字樣轉變,宣告大韓航空的未來願景

值得一提的是,Lippincott表示大韓航空明確、清晰的未來願景,對品牌重塑的關鍵設計決策很有幫助。大韓航空將韓亞航空收購案稱為「韓國航空業的戰略里程碑」,未來將致力以「總部設在韓國的全球性航空公司」為期許逐步成長,因此新版飛機塗裝拿掉大韓航空的韓文名稱,更直接對焦全球乘客,英文中的「Air」也被刪除、僅留下「Korean」,彰顯大韓航空作為韓國最大航空公司的地位。

未來兩年內,大韓航空將逐步完成內部整合工作,新版品牌識別也將完整佈局,為品牌開啟歷史新頁。

大韓航空睽違40年品牌重塑!Logo呈現「絲帶太極」意象,韓國傳統農樂、書法融入設計
(圖片來源:Korean Air)

資料來源|Korean Air、LippincottFast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