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承億酒店開箱!透明無邊際泳池、港灣景色客房、米其林主廚掌勺Papillon餐廳等6大亮點

高雄承億酒店開箱!透明無邊際泳池、港灣景色客房、米其林主廚掌勺Papillon餐廳等6大亮點

高雄承億酒店TAI Urban Resort即將於2022年9月正式開幕,其座落港都亞洲新灣區,透過空中天橋連通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五星級文創旅店與圖書館共構的形式相當特別,而承億酒店也延伸此特質,將城市景觀、書香氣息、戶外綠意、港灣海景、在地文化收攬至酒店各項設施與服務設計當中,本篇整理空間、客房、餐廳共6大亮點,詳細開箱高雄承億酒店。

承億酒店 25樓大廳 閱讀廣場櫃檯 (1)
25樓大廳櫃檯

亮點一|客房收攬港灣、城市景色

酒店內208間客房分佈於13至21樓,全17種房型大致可依人數、市景/港景、日式和室/窗邊浴缸做區分,房內以木材質為主角,搭配竹編床頭櫃、洗石子地板等異材質呈現,整體溫潤雅緻;客房用品多選用台灣在地品牌,水杯來自以循環經濟為訴求的玻璃文創品牌「W春池計畫」,蛇紋石盤器則出自以台灣大理石為主力的家居品牌「Verde」,備品則選用「茶籽堂」產品,沐浴乳、洗潤髮乳、身體乳液一應俱全。

S__47087692

S__47087693
市景/日式和室四人房

S__47087686

S__47087687
港景/窗邊浴缸雙人房

S__47087690
市景/日式和室四人房盥洗與沐浴空間

亮點二|飛裊茶軒獻上台灣好茶

步入酒店大門後,需搭乘電梯到25樓大廳Check-in,完成後可至一旁的「飛裊茶軒」來杯好茶、洗去旅途疲憊,而承億酒店設置茶軒的發想源自台灣「奉茶」禮儀,但飛裊想做的並非全遵循傳統,而想讓喝茶變成一件很時髦的事,其搜羅台灣各地好茶如恆春港口茶、高雄在地六龜野蜜紅茶等,並依據各茶種特性搭配熱泡、冷萃、氣泡調飲等多元調製方式,帶旅人透過茶葉認識台灣風土。

承億酒店 25樓大廳 閱讀廣場櫃檯 (3)

FotoJet (2)
25樓飛裊茶軒

亮點三|讓人「漂浮」城市上空的無邊際泳池

圍繞「城市度假」主軸打造的高雄承億酒店,最大亮點無非是位於24樓的無邊際泳池,身在此處,高雄海天一線景色盡收眼底,白天、黃昏、夜晚景致各自精彩;特別的是,這座泳池以「高空懸挑」形式呈現,泳池最外側有大約一公尺的區域,底部是「透明」的,踩在上頭彷彿漂浮於城市上空,乍聽之下很浪漫,但真要站上去其實需要些膽量。

承億酒店 24樓無邊際泳池 (1)
24樓無邊際泳池

亮點四|高空池畔日式料理、風格酒吧

無邊際泳池池畔,日式餐廳「酉名酉丁」板前提供日式烤物串燒與創意料理,風格酒吧「RAR BAR」則以賽博龐克風格呈現,創意調酒值得一試,如「盛夏果實」以蘭姆酒為基底,搭配紅心芭樂創造飽滿水果風味,另有杏仁香點綴,風味清爽、適合夏天;以琴酒打底的「山茶」,則以鐵觀音茶入酒,疊合杜松子與茶香,酸澀葡萄柚、作為garnish的迷迭香則注入果香與草本香氣。

C5C21080-EE68-43D0-A818-6C9143703009
24樓「RAR BAR」創意調酒

亮點五|米其林二星主廚掌勺的「Papillon」餐廳

位於承億酒店26樓「Papillon」餐廳,由法籍米其林二星主廚Xavier Boyer掌勺,開店消息一出即引起轟動。餐廳空間以「都市森林」為發想,中心為樹木造型環形吧台區,其開枝散葉的枝柳包覆38席座位,另有10人、14人座包廂隱身於餐廳後方。透過強調「留白」的空間配置,Xavier Boyer希望讓每位客享受有溫度、安心、悠閒的體驗,入門後不急著入席用餐,可以先到吧台歇息片刻。

S__47087709
26樓Papillon餐廳

S__47087711
Papillon餐廳10人包廂

正式入席後,將逐漸發現Papillon埋下的巧思,如皮革用餐檯面用以降低杯盤器皿與桌面碰撞聲響,確保溫潤舒適的用餐氛圍;由台南陶藝空間「青青土氣」為餐廳訂製的餐盤,每只都綴有象徵Papillon的蝴蝶圖樣;隨主餐上桌的刀具,出自曾為李安電影《臥虎藏龍》打造「青冥寶劍」的郭常喜師傅之手,刀面每道手工打磨痕跡,都蘊藏著師傅打鐵鑄器六十年的真功夫。

290699049_137179258954424_2357536101159795301_n
Papillon餐廳餐盤由台南陶藝空間「青青土氣」打造

最令人期待的料理方面,承載著Xavier Boyer的家鄉回憶與廚師生涯遊歷,比如兩道開胃小點洋溢普羅旺斯風味,主廚以此重現家鄉南法料理靈魂;以西瓜為主角,搭配胭脂蝦、干貝、花枝等鮮美海味呈現的前菜,沁涼消暑、喚醒味蕾,乘載主廚在加勒比海度過童年的回憶;主廚也以台灣小吃黑胡椒鐵板麵為發想,創作一道非典型義大利麵,他對西餐常用的帕瑪森起司做了很有趣的轉譯,將蛋黃浸泡於味噌後風乾,讓其呈現乾硬狀態,並在上菜時於桌邊「刨」在麵體上,巧妙以蛋黃取代帕瑪森起司,趣味再創夜市小吃。

FotoJet (6)
左:蝴蝶|普羅旺斯;右:西瓜|胭脂蝦|花枝|干貝

FotoJet (4)
經醃漬、風乾後的蛋黃

更有趣的是,Papillon以法餐佐茶,侍茶師Woody林泰利共挑選6款茶搭餐,其中「正山小種」與主餐的搭配尤為巧妙,這款來自中國廣州的茶帶有松木煙燻香氣,而主餐澳洲安格斯紐約客所搭配的濃縮威士忌牛肉醬汁,選用帶有濃厚泥煤味的艾雷島威士忌,兩者巧妙呼應。除了正山小種與紐約客,其餘5杯的茶餐搭配也相當精彩,留給親臨Papillon用餐的你細細品味。

FotoJet (5)
Papillon餐廳空間

亮點六|主題選書、藝術作品妝點空間

高雄承億酒店定位為亞洲新灣區的「文化客廳」,公共空間洋溢書香與藝文氣息,如高居25樓的挑高接待大廳,設有一系列落地環景書牆,選書涵納建築、城市、在地文學、生活風格、繪本童書等類別,並巧妙利用弧狀階梯切割出多個隱密角落,提供旅客凝視窗外港景,靜心閱讀的一方天地。置身此處,可看見亞洲新灣區各大地標,如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展覽館、港埠旅運中心等,若天氣晴朗無雲,更可遠眺屏東大武山巍峨輪廓,以及遙遠海面上的小琉球。

承億酒店 25樓大廳 閱讀廣場櫃檯 (4)
25樓閱讀廣場

不僅如此,承億酒店中無論是客房、公共空間,皆有藝術作品妝點,舉凡一樓中央擺放藝術家王忠龍裝置作品〈關於旅行的夢〉,其整體為金屬材質,風格剛硬強烈,立面可見貨櫃常見的放飯鐘、警示鐘等鐵件,呼應港都拆船歷史,呈現工業城市中自然與人類行動的消長。

S__47087682
1樓王忠龍裝置作品〈關於旅行的夢〉

點綴25樓大廳的棕色茶罐,罐身由書法家陳世憲題字,以書藝表現高雄特質,「現流仔」、「沖沖滾」、「敢有」等充滿港都氣口的臺語字詞,在陳世憲奔放、流動的筆觸演繹下,生動有趣;出自日本陶藝家石山哲也的作品,妝點大廳各角落,其材質乍看如珊瑚礁,其實由藝術家以燒陶手法打造,以自然、有機的視覺效果重現海螺、菩薩等意象,呼應高雄與海共存的城市特色。

S__47087700
25樓大廳

資料|承億集團、Pappilon

圖片|承億集團、Pappilon

部分攝影|izzie p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花蓮石雕博物館現正展出《石況製造》常設展與《石事日常》特展,揭秘「石頭故鄉」花蓮的產地製造過程,呈現花蓮石材產業現況,並展出100+種石材的設計家居與藝術作品,包含藝術家李霽的大型蛇紋石藝術裝置《Touch》、石雕家許禮憲的《風》、劉金德的《展望》、本質創作室的蛇紋石花器「織器」、無氏設計的「編石」桌等,拉近石材與大眾的距離。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花蓮石雕博物館現正展出《石況製造》常設展與《石事日常》特展。(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石況製造》:揭開石頭故鄉的實況製造現場

1960年代,台灣東西橫貫公路開闢,帶動花蓮石材產業發展,高品質的大理石與蛇紋石更外銷到世界各地,令台灣獲得「石頭故鄉」的美名,並成為當時全球第二大、僅次於義大利的石材加工出口國。展覽依循相關產業的發展脈絡,從「石礦科普知識」、「石礦開採與產業發展史」、「當代石材的生活應用」、「民眾體驗互動學習」等四大面向,呈現石材產業的古往今來。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石況製造》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01|認識6種花蓮特有石礦

《石況製造》以科普與教育為主軸,將花蓮石礦產業發展大事紀整理為時間軸,搭配珍稀歷史照片,呈現自日治一路至近代的歷史。同時也展出和平白、和仁灰、蛇紋石、玫瑰石、豐田玉、臺灣墨玉等6種花蓮特有的石礦樣本,介紹各種石材的特性、用途及加工方式;更網羅超過10家在地加工廠,展出橫跨60年製造歷史的石材產品,包括60年代的大理石工藝品,如煙灰缸、胡椒罐等,到近期結合新世代生活習慣的香氛、花器、醇酒玉等。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石況製造》以科普與教育為主軸,將花蓮石礦產業發展大事紀整理為時間軸。(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石材廠鋸片、磨片等道具。(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早期石材工藝品:大理石胡椒罐。(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02|從展場空間細節,還原石材工廠實況

本次《石況製造》展覽主視覺與空間,皆由「可以工作室COYI STUDIO」設計,運用石材加工廠常見的橘色「天車」(橋式起重機)為主色,透過真實的相片和鮮明色塊虛實對比,用堆疊、穿梭呼應「從產地到日常」。此外,展場空間也以工廠廠房、機械常用之橘、黃色標線為靈感,結合鷹架、石材板架等工業道具,重現石材加工廠實況。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展場空間以黃色標線結合鷹架、石材板架等工業道具,重現石材加工廠實況。(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透過真實的相片和鮮明色塊虛實對比,用堆疊、穿梭呼應「從產地到日常」。(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03|以設計驅動產業創新發展

下一個展區,則是由石資中心推動的「研石造物」設計工作營成果分享,展出近20家石材業者、60餘位國內外設計師串連開發創新產品,感受世代交替、永續傳承、材質創新等議題。另外也展出設研院「T22產地振興計畫」與4家花蓮在地工廠合作的「工廠見學改造」計畫,引領大家走進礦山,了解石材的魅力。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Marblescape文具系列。(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設研院「T22產地振興計畫」與4家花蓮在地工廠合作的「工廠見學改造」計畫。(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研石造物」設計工作營成果:大理石線香座。(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04|互動體驗區,開啟石材五感體驗

最後,《石況製造》設置了一系列親子互動體驗區,啟發石材的五感體驗,包含可實際敲擊的「石頭打擊樂」、發揮創造力的「石材骨牌」、運用磁鐵礦墨玉來做表情的「墨玉畢卡索」,以及0403大地震後特別規劃的「祈願石」祈福牆專區,邀請觀眾寫下自己的願望,一同為花蓮加油。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可實際敲擊的「石頭打擊樂」。(圖片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發揮創造力的「石材骨牌」。(攝影:Lucinda Chen)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0403大地震後特別規劃的「祈願石」祈福牆專區。(攝影:Lucinda Chen)

《石事日常》:網羅花蓮特有「蛇紋石」的應用靈感

《石事日常》特展由擅長藝術文化轉譯、臺日文化交流的「寧淨國際」團隊策展,與以蛇紋石為靈感的設計品牌「VERDE」共同企劃,透過物件、人物採訪,探討自1950年代在花蓮壽豐鄉發現的「蛇紋石」,隨著時間演變出各種應用,展出橫跨10家石材加工業者、20家在地品牌,逾100個蛇紋石靈感物件。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石事日常》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01|蛇紋石的100個靈感物件

《石事日常》大型展台區擺設超過20組品牌、藝術家的蛇紋石相關作品,來自花蓮在地石材工廠、設計文創新品牌、與日本埼玉縣博物館藏書,包含從早期由同達大理石出產的蛇紋石烤肉盤、鎮一大理石的桿麵棍,到近期新發展的薄板、水刀、波浪建材,與強調邊角料再生的永鉅石業設計的馬賽克磚與馬賽克拼花等。同時,也展出加入與藝術設計、異材質結合的招財盤器、造型花器、香氛產品、曲面鏡子等。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石事日常》橫跨10家花蓮在地石材加工業者、20家以上品牌及藝術家,詮釋蛇紋石的各種面貌。(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展出品項包含蛇紋石從過往至今的各種應用。(攝影:Lucinda Chen)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本質創作室」設計的蛇紋石花器「織器」、「無氏設計」以水刀工藝製作而成的「編石」桌。(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02|從人物誌看蛇紋石發展歷程

同時,為了讓觀眾更了解蛇紋石從開採、加工、到設計等完整過程,《石事日常》特別採訪10位在生命歷程與蛇紋石有互動的石材業者、學者、藝術家、設計師與旅宿業者等,如擅長將蛇紋石與改造空間結合的「硬式設計」吳透、商空室內設計師宋毅、「丘丘森旅」品牌總監陸念新等。另外也實地紀錄臺灣僅存的蛇紋石礦區「瑞欣石礦」現場,透過蛇紋石專門家、礦業技師蔡穗了解蛇紋石故事,道出蛇紋石的前世今生。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蛇紋石人物採訪牆。(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紀實影片播放區。(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以雕刻機製作而成的台灣蛇紋石立體地圖。(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03|攜手藝術家創作大型裝置

除了蛇紋石元件、建材、工藝品、石雕作品外,《石事日常》也邀請到質物霽畫主理人李霽,以堆疊方式創作大型蛇紋石藝術裝置《Touch》,呼應臨海的窗外景色,寓意石中迸出生命的意象;此外,石雕家許禮憲的《風》、德魯固族在地石雕家劉金德的《展望》創作的臺灣土狗,也於本次特展中現身。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藝術家李霽其大型裝置作品《Touch》與昌展石業的山形蛇紋石結合,寓意石中迸出生命的意象。(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石雕家許禮憲為1997年花蓮國際石雕季創作作品《風》的迷你模型。(攝影:Lucinda Chen)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德魯固族在地石雕家劉金德的《展望》,以臺灣土狗為靈感,利用生動的線條呈現高度生命力。(攝影:Lucinda Chen)

04|蛇紋石走入居家,是什麼模樣?

為了讓觀眾體驗石材與生活的結合,本次《石事日常》還與眠豆腐合作,以豆腐色「眠豆沙」搭配蛇紋石展場的綠色系,打造舒適柔和的居家生活氛圍,在通透的展場空間內眺望太平洋,感受更多石材靈感激盪。

花蓮《石況製造》、《石事日常》雙展揭幕!從加工製造到設計家居,100+展品橫跨60年產業歷史
《石事日常》與眠豆腐合作,規劃人氣產品眠豆沙的沙發體驗區。(圖片提供:寧淨 ninjin)

《石況製造-從產地到日常》石材科普常設展

日期|2024年4月13日起
地點|花蓮縣石雕博物館 第二企劃室

《石事日常-蛇紋石與生活的100個靈感》蛇紋石特展 

日期|2024年4月13日至6月30日
地點|花蓮縣石雕博物館 大廳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在地文化、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最近,屏東勝利星村出現了一座書報攤,人們在後院的戶外空間或站或坐,手拿一杯咖啡或一本書,彼此暢談交流,偶爾還舉辦活動。

「方根發」由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好友共同打造,同樣生長於屏東的他們,有人是書店老闆、有人是攝影師、有人以文化統籌為專業,還有從事建築與空間設計的「拾五設計」團隊。對他們而言,以書報攤樣貌面向大眾的方根發,不僅僅是間咖啡廳、活動場域,更是整合多方資源的在地文化品牌。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在地文化、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方根發」不僅僅是間咖啡廳、活動場域,更是整合多方資源的在地文化品牌。(圖片提供:拾五設計)

一座書報攤凝聚社區能量

為什麼以書報攤作為包裝呢?拾五設計說,團隊始終相信實體書存在之必要,報紙則是「打開世界的第一扇窗」;然而,書報攤作為美好的一道街邊風景,近年卻也逐漸消逝在大眾生活中。

由於方根發需要一個對外開放的空間,又跟書籍相關,便決定選址於主理人之一所經營的「繫本屋書店」後院。掛滿報紙的牆面像是每天更換的社區佈告欄,所有人都能自由進出;你可以買一本書坐在戶外座位閱讀,也可以點一杯咖啡倚著牆面讀報。「這就像馬來西亞的茶室文化,」拾五設計解釋,「周圍幾家攤販,共用中央房東提供的餐桌。房東除了提供場地,也販賣飲料和涼水,所有人都聚集在此。」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在地文化、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掛滿報紙的牆面像是每天更換的社區佈告欄,所有人都能自由進出這個場域。(圖片提供:拾五設計)

融入在地眷村文化

看似小巧簡單的方根發,其實是縝密設計思考下的產物。為了融入周遭環境,建築外觀像是兩道樸實的牆面,卻又蓋得不高,「圍牆在以前的眷村是很重要的元素,除了治安和隱私考量外,這些低矮的圍牆還兼顧了鄰居間彼此交流的溫暖人情。」這樣的概念,也被拾五設計融入其中。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在地文化、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過往眷村生活的特色,也被融入方根發的設計之中。(圖片提供:拾五設計)

運用高度落差的特殊工法,拾五設計還巧妙地把方根發的屋頂藏起來,乍看之下只有單純的兩道牆,由內到外延展開來;從正面看入點餐窗口,還能同時看見戶外綠意與室內工作空間,中間牆壁切面則以不鏽鋼材象徵斷裂概念。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在地文化、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從正面看入點餐窗口,還能同時看見戶外綠意與室內工作空間。(圖片提供:拾五設計)

巧用天然材料與既有常民物件

擁有材料專業背景的拾五設計,當然也不放過方根發的各種細節。牆面以碳化過的軟木板鋪設,「酒瓶用的軟木塞,加熱後就會逼出黏著劑,是很天然的材料,質感和紋理都很好。」團隊解釋,在屏東炎炎的熱帶夏日,軟木板完全不會吸熱、也不吸水,是對抗氣候的絕佳材質。有趣的是,碳化軟木板的顏色還會隨著日曬而變淺,每隔一段時間拜訪方根發,都將是不同的面貌。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在地文化、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在屏東炎炎的熱帶夏日,軟木板完全不會吸熱、也不吸水,是對抗氣候的絕佳材質。(圖片提供:拾五設計)

一旁水塔上貼著方根發的Logo,以注音符號呈現,拉近與民眾的距離。「那座水塔好用是好用,但是很醜。既然沒有理由移除它,就好好運用它吧!」因為一般的招牌師傅不能做弧面,拾五設計就找來電影美術團隊,在水塔上完整呈現Logo的線條、角度與手感。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在地文化、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水塔上貼著方根發的Logo,以注音符號呈現,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圖片提供:拾五設計)

不僅如此,就連傳統常見的白鐵圓椅,也被善用在方根發的戶外座位區;流水席圓桌所使用的剪刀桌腳,因為收合方便,也在這裡用作咖啡桌的底座,結合露營用具「豬尾巴」,還能輕鬆擺放花器。「我們想讓大家習以為常、覺得不好看的東西展現價值。」透過乘載歷史文化,同時朝向現代美學,這些物件得以以不同面貌被重新看見。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在地文化、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傳統常見的白鐵圓椅、剪刀桌腳,也被善用在方根發的戶外座位區。(圖片提供:拾五設計)
隱身眷村後院的咖啡書報攤:屏東「方根發」以在地文化、常民生活打造勝利星村新日常
有了露營用具「豬尾巴」,還能輕鬆擺放花器。(圖片提供:拾五設計)

交流發生、點子萌生

去年夏天開幕的方根發,至今已舉辦過大大小小的活動,集結了多元領域、多種面向的新鮮事。許多遊客特別從外縣市造訪;附近學校的老師帶學生們來參加講座;更多是在地居民隨性地聚集在這裡喝咖啡、彼此交流。訪談最後,團隊告訴我們:「當不同的想法和點子被帶到很日常的屏東、匯聚在方根發,這裡就不再是一個『沒有資源的鄉下』了。」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