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新給水廠門面「微整形」!彡苗親解改造重點:水藍大門重回視覺焦點,回收淤泥成紅磚休憩區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但你知道平時用的、喝的水是從哪來的嗎?如果家住新北,那你很有可能是三峽「板新給水廠」的用水子民。

由於大門受損、線路外露等問題,「板新給水廠」迎來一場由彡苗空間實驗策劃的「微整形」,趁這機會來看這座可能素未謀面、生活卻離不開它的公共建築。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新北三峽「板新給水廠」近日門面進行改造。(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門面改造後夜間模樣。(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50年水廠的外貌改造

這次彡苗最主要的任務,是要幫水廠的「門面」進行改造。為何要改?落成於1976年的「板新給水廠」,至今已服役近50年,期間歷經日曬雨淋,大門漆面脫落不少,這是建築面向自然環境肯定會碰上的問題。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大門正面改造前。(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大門背面改造前。(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

此外,門面紊亂也受人為因素影響——從建廠時設施色彩參差;到後期維護遇上的困境,如外牆的植栽疏於照料,還有隨時代與政策變遷所增加的機電、維安管制等設備,線路和機件沒有適當整理規劃,都讓作為水廠對外第一印象的門面,隨著使用時間日趨雜亂。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大門改造前/改造後。(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彡苗再設計,提升品牌識別度、善用回收材創造新景觀

雖然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但「水廠」本身離日常遙遠,不妨將廠區的門面更生活化地試想成:一個人的打扮、一間餐廳的大門、一場展覽的主視覺⋯⋯就能明白這場門面「手術」之必要。彡苗的首要目標,就是透過再設計強化品牌的視覺辨識性;也把水廠以「回收淤泥」再製的紅磚作為建材,打造新的外牆景觀,讓門面的建築表情更具層次,同時實踐環境友善。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大門正面改造後。(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空間統籌|彡苗空間實驗
設計主持|羅開、樂美成、鄭又維
設計執行|邱宇平
設計協力|劉尚澤
工程執行|承品景觀、穩旺企業社、湛誠工程、 Sto Taiwan、極立工程行、福豐金屬 、金鋒鋁業、勝昌欣業、佳文廣告招牌設計、承易 - 丞逸照明

改造重點01|從根本改善,為門面重建屏障

彡苗從根本開刀,先處理建築表層基面,在受損嚴重的地方,用抗裂玻璃纖維網做重點補強。如果仔細看,會發現原先從大門到警衛室後方的牆面,不只斑駁,還有明顯的色差,原因在於過去處理漆面脫落的方法——只用油性更強的漆蓋上新色,卻忽略了內部「屏障」已經出了問題,一旦防水功能失效,即使重新上漆後能獲得短暫的美觀,再次遇水之後,水份仍然會不留情往裡滲,漆面也會再因吸水而掉落。因此即使預算有限,彡苗仍決定進行這道工序,為的就是拉長漆面日後的耐受度。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大門背面改造後。(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警衛室牆面改造前色差嚴重。(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

改造重點02|簡化視覺,讓水藍大門重回焦點

再來,彡苗著手門面的視覺,透過移除原先橫向、早已黯淡的招牌,讓以前被遮住的ㄇ字型結構跑出來;再把「板新給水廠」字樣改為直式,移到側邊,讓大門中心保持簡潔。新招牌的背景牆面,特別選了呼應周邊植栽的沈穩綠色,把門面的水藍色襯托得更為明亮,也讓建築在視覺上更清爽、更有立體感。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改造後,橫式招牌被拆除,改以直式設於側邊。(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這次彡苗幫水廠門面穿上的新衣,是來自德國品牌Sto、專門用於戶外建築體的彩色塗裝。受青睞的不只是塗料本身性能,還有其為數眾多的色選——當中能找到符合水廠品牌(自來水公司)識別的水藍色。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重新鋪上玻璃纖維網、覆上Sto漆面的大門細部。(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改造重點03|悄悄替線路造新家

那原本雜亂的電線收到哪了?彡苗特別為電線們訂製了規格化的蓋板,再將金屬材質漆成跟門面一樣的水藍色,以垂直向度將電線收束於兩側樑柱,既達到了整理門面的效果,也讓新設的蓋板不顯突兀,非常接近建築原本的設計語彙。有多接近?接近到明明發現電線被收起來了,但就是找不到它們究竟跑去哪?不超級仔細看,基本上不會看到新設的垂直金屬蓋板的程度。所以設計師很貼心幫我們用紅框框起示意,請看下圖。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電線被隱藏於紅線圈起的藍色金屬蓋板下。(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此外,彡苗之所以沒有將管線埋起,而是選擇用蓋板收納明管,是考量到日後維修的便利性。這樣的處理方式乍聽簡單,卻能一舉達到收斂門面、維持管線壽命、方便維修等不同目的。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大門正面改造後。(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改造重點04|用有限預算,賦予人行道有機質地

過去在外牆叢生的植物們,居所也迎來了新面貌。在這裡,彡苗巧妙化解了預算有限的課題,也將水廠平時與「勝昌欣業」共同以廠區回收淤泥製成的紅磚,做了有趣的應用。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花台改造後。(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花台改造前。(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

相較於門面,花台區更接近打掉重練,彡苗用一般PC混凝土重新規劃了人行道鋪面,「但又想做出比較特殊的質地,所以用掃把在上面畫出紋路。」這種工法確實是存在的,不過近年已相當少見,雖然效果說不上精緻,卻透露著別樣的質樸、有機感,彡苗也從中獲得意外的趣味。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花台人行道鋪上PC刷毛。(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改造重點05|紅磚「立著」砌豐富景觀表情

至於再生的淤泥紅磚,則一路從地面延伸鋪至立面,巧妙利用3層紅磚的進退錯落,搭配地被、灌木、喬木、碎石等自然元素,在地鋪、矮牆、花台、圍牆之間創造視覺層次。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水廠回收淤泥製成的紅磚,成為戶外座位區的建材。(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有趣的是,平常砌磚會將磚頭「倒著」砌,好將磚上的孔洞藏起來;但這次彡苗反其道而行,特意「立著」砌,就是要將孔洞露出來,為植栽景觀區創造新表情。不過,「立著」砌也代表紅磚與地面(或其他連接表面)的接觸面縮小大半,施工較為費時,成為過程中的挑戰之一;不過,從成果看來確實值得!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紅磚區施工現場。(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

改造重點06|淤泥再生紅磚化身「懸浮」座椅

紅磚牆圍起新生的小草皮,氛圍變得格外愜意,當中還貼心設有座位,讓人們經過時有個歇息之處。愜意背後,其實蘊藏了不少功夫——原來座位區的紅磚椅面,下方並沒有實心的結構支撐,而是以類似「懸浮」的方式從立面延伸而出。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紅磚座椅下方無實心結構支撐。(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為了實現這樣的效果,彡苗必須想辦法讓磚頭們像是「懸空站了起來」。解法藏在紅磚底下埋的金屬鐵板,用來加強結構;不過鐵板表面平滑,還必須加入更具摩擦力的擴張網,讓網子的粗糙面與磚頭、水泥互相咬合,最終形成堅固、一體成型的平台。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埋在紅磚椅面下方的鐵板和鐵絲網/紅磚被「立著」進行堆砌施作。(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

改造重點07|用燈光為水廠塑出柔和氛圍

入夜之後,更能看見彡苗為燈光投注的巧思。他們在大門的ㄇ字結構內裝設投射燈,同時於車道上方設置佈光更均勻的筒燈,讓夜晚的「板新給水廠」樣貌更為清晰、卻不刺眼。紅磚座椅下也安排了間接照明,讓燈光由內向外延伸,襯得整體環境更為柔和。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彡苗同步改善水廠大門入夜後的照明效果。(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資料來源、口述|彡苗空間實驗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尋訪南投草屯祕境「毓繡美術館」:清水模建築、玻璃屋咖啡廳、當代寫實藝術策展,一趟都市人需要的五感體驗之旅

尋訪南投草屯祕境「毓繡美術館」:清水模建築、玻璃屋咖啡廳、當代寫實藝術策展,一趟都市人需要的五感體驗之旅

不知道大家逛展是哪一派?眼睛紀錄派,還是必須拍照派。答案是前者的話,這裡非常適合你——毓繡美術館低調隱於南投草屯山間,現正以美國藝術家Tony Matelli台灣首展《佈局》迎接各方旅客;而在觀展之餘,其建築本身和園區內設施事實上也極有可看性,編輯同步帶大家走一遍祕境尋訪路線。

首次尋訪這座藏身山林的詩感空間,居然已經是在它建館10年之後。7月末尾的陽光落在皮膚上有些熱辣,前腳踏進一逕引入毓繡美術館的清水模廊道,溫度、濕度忽而改變,勾連出舒適的平衡曲線,周身只被無一絲塵囂的自然聲息包圍。南投草屯聽著很遠,其實從高鐵台中站過來也不過3、40分鐘車程,居住於中部自是方便,哪怕南北部的朋友們作為週末一日遊選項亦不至於太過勞累。如果你正尋找一處地方暫離都市煩擾,這趟集遊園、看展和悠閒午後咖啡的多重體驗之旅值得啟程。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如小山村般的清水模建築群

「藏身」二字不只是對地理位置的形容,更是毓繡美術館建築溫和融入周遭地景的寫照。沿平林里小路蜿蜒而至,毓繡文化基金會開闢九九峰山腳下一片葡萄園為1,500坪園區,並使其內主展覽館、文創空間、咖啡廳錯落分布,如小小村莊般以青山稜線為襯。秉持「低調、精緻、俐落」的美學基調,由臺灣中生代建築師廖偉立操刀設計,清水建築工坊結合清水混凝土、木構和玻璃帷幕等相對不具環境侵入感的樸實質材施作,2016年落成時即獲頒臺灣建築獎首獎。

毓繡美術館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毓繡美術館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建築概念:退、藏、簡

建築概念上,全園區首先以「退」的策略回應自然,不搶奪山巒和天際這般獨有的變幻背景;再以「藏」的態度打磨細節,使質感和觸感彰顯於光影中;最後以「簡」的語彙,醞釀優雅俐落的結構與線條。

轉角公共藝術作品,林良材〈行走〉。(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轉角公共藝術作品,林良材〈行走〉。(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空間規劃:一阻、二引、三通

整體空間規劃則特別在傳統園林建築底蘊上加諸現代形式,打造新穎視覺下橫生古韻的遊園體驗。入口並非直達主展覽館,而是透過相輔相成的牆體、植栽、轉折路徑層層遞進,暫緩腳步與心律,是為「一阻」;行經長廊時不同寬度的縫隙耀入或銳利、或微暈的光束,產生節奏的快與慢,悄然引領訪客深入園區,是為「二引」;動線最終豁然開朗,將主展覽館、文創空間和咖啡廳串聯出完整意境,有水池倒映雲影、露台盡收美景,大面積的清水牆日日柔染晨曦與夕照,是為「三通」。

廊道兩側尤具傳統園林情調。(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廊道兩側尤具傳統園林情調。(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牆縫裡是光所帶來的驚喜。(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牆縫裡是光所帶來的驚喜。(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建材和庭園裝置都相當融入環境。(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建材和庭園裝置都相當融入環境。(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動線最終在文創空間這處豁然開朗。(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動線最終在文創空間這處豁然開朗。(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走進「主展覽館」

汲取靈感自天然石洞,玩轉光線為空間賦予人性

位於園區最底處的主展覽館一側設有生態池,不僅善加利用地形高低差造景,更增添蓄水和調節微氣候的實用功能。

水池公共藝術作品,盧嬿宇〈蠕行〉。(左圖提供/攝影:Ning Chi;右圖提供:毓繡美術館)
水池公共藝術作品,盧嬿宇〈蠕行〉。(左圖提供/攝影:Ning Chi;右圖提供:毓繡美術館)

展館內部靈感源於烏溪邊的天然石洞,3層空間與人行動線交融出有明有暗、彷彿以光為介質的呼吸韻律,使觀者和作品間有了更為貼近的微妙互動感。同時通過多道工法與環境共生,雙層外牆創造流動的空氣層,冬暖夏涼;2樓大量的玻璃帷幕既能縱覽外部景觀、亦具反射效果,虛化量體的壓迫感,並與周邊文創空間和咖啡廳形成柔和過渡;屋頂則以凸出的雕塑造型模糊與天空的界線,加上主展覽館本身建於高處,恍若自土地上漂浮而起。最後,獨特「節奏性光縫」呼應平林聚落巷弄的尺度變化,園區內不論室內室外處處可見此巧思,玩轉光線帶來驚喜。

主展覽館內部空間設計以天然石洞為靈感,圖為1樓展廳。(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主展覽館內部空間設計以天然石洞為靈感,圖為1樓展廳。(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2樓運用玻璃帷幕取代實牆,虛化量體的壓迫感;圖為通向2樓的樓梯。(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2樓運用玻璃帷幕取代實牆,虛化量體的壓迫感;圖為通向2樓的樓梯。(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屋頂的凸出雕塑遠看模糊與天空的界線,近看別有一番趣味感。(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屋頂的凸出雕塑遠看模糊與天空的界線,近看別有一番趣味感。(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走進「玻璃屋咖啡廳」

隨當期展覽開書單,看完展正好來杯咖啡

立意在於讓閱讀持續發酵的園區特設咖啡廳「百書咖啡100K BOOKS」,根據展覽將更換書目,如現正配合當期展覽《托尼‧馬特利:佈局》與藝文空間「朋丁pon ding」合作,由其主導從存在主義、系統、結構、情境、物件、黑色幽默、政治性的身體等不同角度切入選書。並提供以輕食、甜點、飲品為主的菜單,亦不定期推出季節限定或展覽限定餐點,將展覽和作品概念延伸至嗅覺與味覺享受。

主展覽館隔壁即為百書咖啡,正適合看完展前來品飲談天。(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主展覽館隔壁即為百書咖啡,正適合看完展前來品飲談天。(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提供多樣輕食、甜點及飲品,亦不定期推出季節限定或展覽限定餐點。*圖僅示意,實際供應品項依當期展覽而有不同,以現場狀況為主。(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提供多樣輕食、甜點及飲品,亦不定期推出季節限定或展覽限定餐點。*圖僅示意,實際供應品項依當期展覽而有不同,以現場狀況為主。(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清水混凝土、木構和玻璃帷幕為咖啡廳注入文藝氣息。(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清水混凝土、木構和玻璃帷幕為咖啡廳注入文藝氣息。(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節制」錘鍊雋永之美,讓生活與藝術相遇

比起抱持看展的強烈目的性,更推薦大家舒心開啟一場不設限的「全感官散步」;在建築與自然的對話中,覺察那份山間的空氣、光影、甚至是叫了幾聲的鳥或咻一下飛過的蟲子共同編織的平和與靜謐。毓繡美術館並不以氣勢取勝,反倒極其節制地錘鍊雋永之美,像隨時等著誰無意間走進、發掘與體驗般,十年如一日地佇立於此。雖是私人美術館,卻免費向社區和大眾敞開,期待人們的生活因與藝術相遇而豐富精采。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後記:五感才是刪不掉的記憶,放下手機、別搞得那麼忙

最後還是想私心給大家一劑預防針,進入展廳前各位都得放下手機、鎖進置物櫃,僅僅帶上「眼睛」出發喔。知道難免有人覺得不能拍照沒意思(所以說是預防針),但更相信肯定也有人老受拍照行為打擾,以致原該從藝術作品中獲得的沉浸感大打折扣。或許是時候相信自己的五感比鏡頭真實、大腦記憶庫比相機膠卷有價值,願大家收穫一段不賴外物記錄,卻異常美好的看展經驗。

毓繡美術館

南投縣草屯鎮平林里健行路150巷26號

【當期展覽】

即日起至2026年2月1日展出中,園區開放時間為10:00-17:00(週四15:00閉館,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主展覽館:托尼‧馬特利《佈局》

文創空間:張芝瑄《俳句時刻》

>> 點此至毓繡美術館官方網站預約參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還。原點》重返南美館:伊東豊雄、隈研吾、MVRDV團隊都參展,4大區域重構「家」的感知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還。原點》重返南美館:伊東豊雄、隈研吾、MVRDV團隊都參展,4大區域重構「家」的感知

由臺南市美術館與臺南市建築師公會共同主辦的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即日起至2025年9月14日於臺南市美術館展出。延續2022年首度在南美館舉辦的深刻迴響,本屆再集結建築大師伊東豊雄、隈研吾及MVRDV、OMA等國際知名團隊,開展空間、文化與建築的深層對話。

自2008年首屆「見築展」起,臺南市建築師公會便致力於以展覽與論壇形式串聯不同世代建築師,描繪建築與生活的關係。歷屆三年展主題更從空間敘事到都市記憶不斷深化,逐步拓展至國際對話,如2024年攜手日本仙台,號召全台建築師夥伴於仙台媒體中心共同展出,完成一場以建築文化實踐世界交陪(閩南語中意指「交際往來」)的集體創舉,為2025三年展奠定了愈加宏觀的策展視野。今年,展覽回歸臺南市美術館,並持續張開友誼的雙手,迎世界各地建築師前來參與盛會,再一次活絡國際對話。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主視覺。(圖片來源:臺南市美術館官方網站)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主視覺。(圖片來源:臺南市美術館官方網站)

以「重返起點」為策展主軸

本屆展覽題名中的「Re-turning」在「返回」的基本語義外,還象徵對家、原點、初心的再詮釋。「Home」則借鍵盤上的Home鍵為隱喻,強調人如何在時空中尋找歸屬與定位;且之於建築而言,「原點」標識了工程放樣、設計價值的起始。既然「Re-turning」帶有重新詮釋之意,「Home」亦不只是居所、更為情感的歸屬——「回家」在此所指涉的便不只是物理上的歸返,更是一場語義與感知上的雙重還原。

同時,本屆三年展恰逢臺南熱蘭遮堡建城400年和府城城垣設置300年,是臺南城市歷史發展的重要節點之一,展覽將回首臺南「家」的文化根源,並以當代建築語言開啟嶄新的歷史篇章。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4大展區規劃

從個人到城市、地方到全球,建築如何持續為我們定義「回家」的路?

展覽共劃分4大主題展區,各展區都是一次對建築本質的回望、對人與空間關係的深層探問;引導著觀眾穿越不同尺度與面向的建築視野,從個人經驗延伸至社會脈絡、從在地文化連結至全球視角,一面喚起觀者對空間初識的感動與思索,一面運用建築語彙勾勒家的記憶與未來。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還。家─入厝辦桌:從家的溫度出發,覺察居所與身體、情感的連結,以空間敘事重新詮釋家的意義。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A。(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還。創─建築家–傢–揪:如同打開創作的黑盒子般,揭露設計思維的內在運作。觀者可見建築師如何在實踐中回望初心,調整並重構空間理念。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B。(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還。鄉─返鄉起厝:藉由臺南歷史脈絡,反思地方建築如何回應社會變遷,同時探求傳統與當代的融合路徑。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C。(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還。域─跨界交陪: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實踐與文化觀點,構築一個開放、共感的全球「原點」。並透過跨國對話,展現當代建築的多元面貌與未來想像。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Gallery D。(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4大亮點整理

亮點#01|海內外堅強陣容:展覽不僅集結多達61組台灣建築與設計團隊,亦邀請多個海外單位,包括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隈研吾及荷蘭建築事務所MVRDV、OMA等重量級團隊都將參展,供觀者全覽在地與國際精彩作品。

亮點#02|精彩論壇與講座:展期內將舉辦多場由海內外建築師參與的論壇與講座。(*已部分開放報名)

亮點#03|展覽場域遍布全台:除主展館臺南市美術館外,另涵蓋遠至澎湖的將近30個「繁星展區」和「衛星展區」,使全台民眾皆能深入建築現場,與設計師更近距離互動。

亮點#04|周邊美食同步規劃:此次策展團隊特別與美感路徑App合作,精選展區周邊必訪店家並做好路線規劃,讓大家邊看展也能邊吃喝走跳。

協同策展人謝宗哲表示,本屆展覽期待透過跨國建築創作的集體行動,擴增社會大眾對「家」的想像,並藉由多元敘事手法,重新書寫屬於臺南和每一位參與者「家」的詩篇;也冀望激發對於詩意棲居與安適歇息場所的關注,回應臺南在臺灣文化版圖中應有的位份與角色,繼續推動尚未完成的城市建築文藝復興。即日起至2025年9月14日,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邀請大眾「回家作夥,來阮叨坐」,一同走入藝術的對話現場。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圖片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Re-turning「Home」:還。原點》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