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新給水廠門面「微整形」!彡苗親解改造重點:水藍大門重回視覺焦點,回收淤泥成紅磚休憩區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但你知道平時用的、喝的水是從哪來的嗎?如果家住新北,那你很有可能是三峽「板新給水廠」的用水子民。

由於大門受損、線路外露等問題,「板新給水廠」迎來一場由彡苗空間實驗策劃的「微整形」,趁這機會來看這座可能素未謀面、生活卻離不開它的公共建築。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新北三峽「板新給水廠」近日門面進行改造。(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門面改造後夜間模樣。(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50年水廠的外貌改造

這次彡苗最主要的任務,是要幫水廠的「門面」進行改造。為何要改?落成於1976年的「板新給水廠」,至今已服役近50年,期間歷經日曬雨淋,大門漆面脫落不少,這是建築面向自然環境肯定會碰上的問題。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大門正面改造前。(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大門背面改造前。(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

此外,門面紊亂也受人為因素影響——從建廠時設施色彩參差;到後期維護遇上的困境,如外牆的植栽疏於照料,還有隨時代與政策變遷所增加的機電、維安管制等設備,線路和機件沒有適當整理規劃,都讓作為水廠對外第一印象的門面,隨著使用時間日趨雜亂。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大門改造前/改造後。(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彡苗再設計,提升品牌識別度、善用回收材創造新景觀

雖然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但「水廠」本身離日常遙遠,不妨將廠區的門面更生活化地試想成:一個人的打扮、一間餐廳的大門、一場展覽的主視覺⋯⋯就能明白這場門面「手術」之必要。彡苗的首要目標,就是透過再設計強化品牌的視覺辨識性;也把水廠以「回收淤泥」再製的紅磚作為建材,打造新的外牆景觀,讓門面的建築表情更具層次,同時實踐環境友善。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大門正面改造後。(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空間統籌|彡苗空間實驗
設計主持|羅開、樂美成、鄭又維
設計執行|邱宇平
設計協力|劉尚澤
工程執行|承品景觀、穩旺企業社、湛誠工程、 Sto Taiwan、極立工程行、福豐金屬 、金鋒鋁業、勝昌欣業、佳文廣告招牌設計、承易 - 丞逸照明

改造重點01|從根本改善,為門面重建屏障

彡苗從根本開刀,先處理建築表層基面,在受損嚴重的地方,用抗裂玻璃纖維網做重點補強。如果仔細看,會發現原先從大門到警衛室後方的牆面,不只斑駁,還有明顯的色差,原因在於過去處理漆面脫落的方法——只用油性更強的漆蓋上新色,卻忽略了內部「屏障」已經出了問題,一旦防水功能失效,即使重新上漆後能獲得短暫的美觀,再次遇水之後,水份仍然會不留情往裡滲,漆面也會再因吸水而掉落。因此即使預算有限,彡苗仍決定進行這道工序,為的就是拉長漆面日後的耐受度。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大門背面改造後。(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警衛室牆面改造前色差嚴重。(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

改造重點02|簡化視覺,讓水藍大門重回焦點

再來,彡苗著手門面的視覺,透過移除原先橫向、早已黯淡的招牌,讓以前被遮住的ㄇ字型結構跑出來;再把「板新給水廠」字樣改為直式,移到側邊,讓大門中心保持簡潔。新招牌的背景牆面,特別選了呼應周邊植栽的沈穩綠色,把門面的水藍色襯托得更為明亮,也讓建築在視覺上更清爽、更有立體感。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改造後,橫式招牌被拆除,改以直式設於側邊。(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這次彡苗幫水廠門面穿上的新衣,是來自德國品牌Sto、專門用於戶外建築體的彩色塗裝。受青睞的不只是塗料本身性能,還有其為數眾多的色選——當中能找到符合水廠品牌(自來水公司)識別的水藍色。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重新鋪上玻璃纖維網、覆上Sto漆面的大門細部。(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改造重點03|悄悄替線路造新家

那原本雜亂的電線收到哪了?彡苗特別為電線們訂製了規格化的蓋板,再將金屬材質漆成跟門面一樣的水藍色,以垂直向度將電線收束於兩側樑柱,既達到了整理門面的效果,也讓新設的蓋板不顯突兀,非常接近建築原本的設計語彙。有多接近?接近到明明發現電線被收起來了,但就是找不到它們究竟跑去哪?不超級仔細看,基本上不會看到新設的垂直金屬蓋板的程度。所以設計師很貼心幫我們用紅框框起示意,請看下圖。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電線被隱藏於紅線圈起的藍色金屬蓋板下。(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此外,彡苗之所以沒有將管線埋起,而是選擇用蓋板收納明管,是考量到日後維修的便利性。這樣的處理方式乍聽簡單,卻能一舉達到收斂門面、維持管線壽命、方便維修等不同目的。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大門正面改造後。(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改造重點04|用有限預算,賦予人行道有機質地

過去在外牆叢生的植物們,居所也迎來了新面貌。在這裡,彡苗巧妙化解了預算有限的課題,也將水廠平時與「勝昌欣業」共同以廠區回收淤泥製成的紅磚,做了有趣的應用。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花台改造後。(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花台改造前。(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

相較於門面,花台區更接近打掉重練,彡苗用一般PC混凝土重新規劃了人行道鋪面,「但又想做出比較特殊的質地,所以用掃把在上面畫出紋路。」這種工法確實是存在的,不過近年已相當少見,雖然效果說不上精緻,卻透露著別樣的質樸、有機感,彡苗也從中獲得意外的趣味。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花台人行道鋪上PC刷毛。(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改造重點05|紅磚「立著」砌豐富景觀表情

至於再生的淤泥紅磚,則一路從地面延伸鋪至立面,巧妙利用3層紅磚的進退錯落,搭配地被、灌木、喬木、碎石等自然元素,在地鋪、矮牆、花台、圍牆之間創造視覺層次。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水廠回收淤泥製成的紅磚,成為戶外座位區的建材。(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有趣的是,平常砌磚會將磚頭「倒著」砌,好將磚上的孔洞藏起來;但這次彡苗反其道而行,特意「立著」砌,就是要將孔洞露出來,為植栽景觀區創造新表情。不過,「立著」砌也代表紅磚與地面(或其他連接表面)的接觸面縮小大半,施工較為費時,成為過程中的挑戰之一;不過,從成果看來確實值得!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紅磚區施工現場。(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

改造重點06|淤泥再生紅磚化身「懸浮」座椅

紅磚牆圍起新生的小草皮,氛圍變得格外愜意,當中還貼心設有座位,讓人們經過時有個歇息之處。愜意背後,其實蘊藏了不少功夫——原來座位區的紅磚椅面,下方並沒有實心的結構支撐,而是以類似「懸浮」的方式從立面延伸而出。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紅磚座椅下方無實心結構支撐。(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為了實現這樣的效果,彡苗必須想辦法讓磚頭們像是「懸空站了起來」。解法藏在紅磚底下埋的金屬鐵板,用來加強結構;不過鐵板表面平滑,還必須加入更具摩擦力的擴張網,讓網子的粗糙面與磚頭、水泥互相咬合,最終形成堅固、一體成型的平台。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埋在紅磚椅面下方的鐵板和鐵絲網/紅磚被「立著」進行堆砌施作。(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

改造重點07|用燈光為水廠塑出柔和氛圍

入夜之後,更能看見彡苗為燈光投注的巧思。他們在大門的ㄇ字結構內裝設投射燈,同時於車道上方設置佈光更均勻的筒燈,讓夜晚的「板新給水廠」樣貌更為清晰、卻不刺眼。紅磚座椅下也安排了間接照明,讓燈光由內向外延伸,襯得整體環境更為柔和。

彡苗改造板新給水廠
彡苗同步改善水廠大門入夜後的照明效果。(圖片提供:彡苗空間實驗/攝影:丰宇影像)

資料來源、口述|彡苗空間實驗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臺中綠美圖試營運!7大亮點看SANAA在臺建築首作:與中央公園綠意共融,開放而流動的文化森林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從競圖到完工,「臺中綠美圖」歷時12年籌備與建造,終於10/28展開試營運、12/13正式開館。這座台灣首座由美術館及圖書館共構的藝文場館,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操刀,整體設計延續其通透、俐落、富流動性的建築語彙,與周圍中央公園景觀共融。置身館內不僅能被藝術和書香環繞,也能感受天光與綠意流動,在公園中的圖書館、森林中的美術館漫遊。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SANAA為臺中造一座開放、流動的「文化森林」

出自SANAA的藝文場館建築散落世界各地,事務所代表作包含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2004)、法國羅浮宮朗斯分館(2012)及近年落成的澳洲新南威爾斯美術館新館(2022)等,每處皆映現SANAA標誌性的設計符號:明淨通透、流動而不為框架所拘、室內設計與戶外景色共融。而綠美圖作為SANAA在台首件建築作品,及迄今規模最大的文化類建築計畫之一,亦體現了這些特質。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綠美圖坐落於臺中中央公園北側邊緣,位處城市重要的生態廊道。SANAA順應基地本身的環境條件,以「開放、透明、流動、融合」為設計關鍵字,打造一座回應地景、模糊室內外界線,讓光影、微風與綠意能自然流動,人們亦能自在遊憩的「文化森林」。另呼應綠美圖由美術館、圖書館共構的特質,整體設計「去中心化」,不若一般藝文場館有顯而易見的中心入口,而是四方對外敞開,成為一處人們得以從各面自在步入的藝文聚落。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量體高低錯落創造層次

為實現開放、流動的設計概念,SANAA將場館樓地板面積約58,000平方公尺的巨大建築,拆解為各自獨立、同時相互連結的8個量體,它們各順應周邊的環境長出不同型態,為綠美圖帶來多變的平面、剖面及立面,營造豐富的空間表情。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這些高低錯落的量體,各具備不同功能,將美術館及圖書館所需的展覽、閱覽、行政等不同空間涵蓋在內;同時為綠美圖帶來良好的通風和陰影效果,並創造層次多變的遮蔭廣場與中庭,從外看能觀察結構的趣味,置身館內的中庭、連接廊道則能享受豐富的遊逛體驗。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擴張網賦予通透外觀

從遠處看,綠美圖彷彿披上一片輕盈薄紗,在陽光照耀下格外靈動。這樣的視覺效果,源自雙層外牆系統的設計巧思:部分內層採用具備良好隔熱與透光性能的玻璃,外層則以銀白色的鋁製擴張網覆蓋,藉材料的鏤空特性減輕視覺壓迫、形塑通透外觀,同時串連室內外景色。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跟著編輯走進綠美圖4大亮點空間!

▍綠美圖大廳:天光與水景交織迎賓

綠美圖包含美術館、圖書館各自營運所需的獨立空間,亦有不少讓藝術和知識相遇的「融合空間」,作為場館主要門面的綠美圖大廳即是其一。大廳的視覺焦點是一座巨大水池,其以曲面的不鏽鋼板打造,除了能映射戶外綠意和光景,還有調節溫度的功能,讓廳內更為涼爽。西澤立衛建築師也特別分享,中央湧動的水源寓意知識和創意能量泉湧,呼應綠美圖設館願景。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此外,大廳設有兩座圓形的通透玻璃屋,分別作為服務臺、通往地下公共空間的入口使用。上方的連通橋則提供了觀賞建築空間中的多元視角,12月正式開館後,還可由高處角度欣賞藝術家林明弘創作的《再製》作品。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文化之森:與自然共生的半戶外廊道

同樣作為綠美圖的融合空間,「文化之森」是一座半戶外屋頂花園,透過環形天橋連接美術館與圖書館。整體以金屬擴張網構築柔和、具穿透性的場域氛圍,同時消弭綠美圖與中央公園之間的界線,將建築與環境融為一體。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美術館大廳:全臺最壯觀的挑高展示空間

挑高27公尺、垂直聯通6層樓高的美術館大廳,是目前全臺美術館中最高的展示空間。迴旋的斜坡作為觀展動線,引導觀眾自在探索,從各個角度欣賞建築都非常壯觀,還能觀察到SANAA在空間中特意安排的「建築觀景窗」,望見建築結構。大廳被玻璃帷幕包繞,將窗外綠意引進室內,與藝術作品共織風景。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開館後,此挑高空間將聚焦大型裝置作品,開幕首作為韓國藝術家梁慧圭為綠美圖量身打造的《流動奉獻-樹蔭三合》,創作概念呼應臺、韓兩地共同存在的「聖樹文化」,象徵自然與社群的精神連結。此外,館內設有5間從410公尺不同挑高的展間分布於各樓層,創造多元的觀展視角。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圖書館大廳:特製「雲朵」相伴的閱讀場域

有別於美術館大廳的極致開放,另一側的圖書館大廳則較為內斂寧謐,其挑高7公尺的空間,以流線形家具及金屬材質交織呈現,由SANAA設計的花形書架和座椅則為俐落的空間注入些許童趣。靠近天花板的「雲朵」也藏有巧思,它不僅是圖書館獨有的識別,讓訪客快速辨別正身處圖書館或美術館,更是具備吸音效能的板材,美觀和實用性兼具。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臺中再添普立茲克建築大師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SANAA在臺首件建築作品,綠美圖是臺中第四座由普立茲克建築大師設計的公共建築,前有貝聿銘操刀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安藤忠雄設計的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及出自伊東豊雄的國家歌劇院;未來,由Frank Gehry設計的中國醫藥大學美術館、安藤忠雄與忠泰建設合作的童書之森,也將陸續加入陣容,讓臺中市景更加精彩。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臺中綠美圖

地址|臺中市西屯區中科路2201號

試營運|2025.10.28-11.16,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六9:00-20:00、國定假日照常開放

正式開館|2025.12.13 13:00(公眾入場)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Zaha Hadid、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攜手,以「台灣蘭花」為靈感打造台北新地標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Zaha Hadid、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攜手,以「台灣蘭花」為靈感打造台北新地標

由中華郵政主導的「臺北郵局公辦都市更新案」,其競圖評選結果由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與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聯手提出的建築方案拿下,預計47樓高的全新臺北郵局大樓(或暫稱中華郵政塔),將可望為台北西區的天際線再添上一處耀眼新風景!

為什麼臺北郵局周邊要都更?

臺北郵局公辦都更案在近年重新啟動,除了因基地地處西區核心、緊鄰台北車站六鐵共構樞紐,更是「西區門戶計畫」的重要拼圖。計畫總金額約新台幣278億元,由中華郵政攜手台灣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櫃買中心及集中保管結算所等多家國家級金融機構共同出資。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圖片來源: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IG)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圖片來源: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IG)

整體發展方向除配合台北市政府「西區門戶計畫」外,更對應國家「亞洲.矽谷2.0」產業政策,期望整合北門周邊的歷史古蹟群,形成「城市博物館園區」,並導入數位經濟與智慧產業能量,打造結合文化與科技的國際創新樞紐。

1930年興建落成的北門郵局,未來將透過修復轉型,讓古蹟活化為郵政博物館,重現北門的歷史地景與城市意象;而新建大樓則會結合智慧辦公與創新用途,使古蹟與現代建築共構共生,延續城市的歷史脈絡。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圖片來源: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IG)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圖片來源: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IG)

事實上,臺北郵局都更構想並非一夕之間誕生。早在10多年前,當時中華郵政便曾前往東京參訪日本郵政集團位於東京丸之內的「JP Tower」開發案。該案成功將百年郵政大樓保留外觀,並在其後方興建嶄新的高層辦公塔樓,成為結合歷史保存與商業開發的典範;而此次參訪經驗也成為北門郵局再開發的啟發來源,當時甚至希望將新建大樓命名為「CHP Tower 中華郵政塔」。

JP Tower(圖片來源:Mitsubishi Jisho Design)
JP Tower(圖片來源:Mitsubishi Jisho Design)

以台灣蘭花為靈感,結合古蹟與未來的建築設計

儘管目前新大樓名稱依舊待定,但初步建築設計規劃則搶先出爐。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透過IG發文,表示團隊將與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及數十家國內外專業顧問,共同攜手為臺北郵局規劃一棟地上47層的高層大樓,並希冀成為國家創新創意及金融中心。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圖片來源: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IG)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圖片來源: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IG)

從已曝光的示意圖看,建築以「台灣蘭花」為形象靈感,並從花瓣優美的姿態中提煉建築語彙。透過流線型結構展現自然生長的姿態,新舊建築之間則有弧形天篷銜接,承襲Zaha Hadid標誌的建築風格,也展現台灣的優雅與自信。未來大樓將結合商辦、展覽與郵政文化展示空間,並預留與北門廣場銜接的開放廊道。

目前臺北郵政公辦都更大樓預計2027年對外招標,2032年完工。屆時落成後,將會與鄰近的台北雙星大樓相映成趣,同連結古蹟立面、北門廣場到高樓曲線等景緻,重新定義「台北門戶」的形象。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圖片來源: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IG)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圖片來源: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IG)

(註:經編輯電話詢問,確定競圖評選由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與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的設計方案拿下,然而目前皆為初期規劃,建築樣式有可能再經調整。)

資料來源|中華郵政、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I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