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如何反映主人的生活哲學?跟著IKEA走進船屋、三親家庭,拜訪城市綠洲和陶藝世家

IKEA X Annie Leibovitz攝影計畫「Life at Home」

「家」該是什麼模樣?每人心中各有答案。作為人們打造理想家居的好夥伴,IKEA對此也很好奇,於是攜手攝影大師Annie Leibovitz展開「Life at Home」家訪攝影計畫,走訪7個國家的25個「家」,拍下人們的日常生活。這些日常影像跨越地域、種族、文化⋯⋯的疆界,以「家」為索引,細細爬梳屋主們的日常、挖掘其生命故事,看一個人的工作、交友圈、興趣甚至是生命經驗,如何影響其生活空間。

IKEA X Annie Leibovitz攝影計畫「Life at Home」
美國攝影大師Annie Leibovitz。(圖片來源:IKEA)

看過「Life at Home」25個家的故事後,編輯私心挑選7則「家事」分享,從歐洲的義大利、德國、瑞典到亞洲的印度、日本,從現實世界的都市綠洲、河道上的船屋、3個家長1個孩子組成的LGBT+家庭、蘊含印度古老智慧的四代同堂之家,再到堅守家族根源的陶藝職人祖居⋯⋯。每個風格截然不同、故事各自精彩的家,都反映了主人的生活哲學,有些更進一步延伸出當地的居住潮流。

01 古城中的綠洲,用苔玉創造迷你綠色星系

義大利米蘭・Giovanni Laguzzi之家

IKEA X Annie Leibovitz攝影計畫「Life at Home」
Giovanni Laguzzi之家,義大利。(圖片來源:IKEA/攝影:Annie Leibovitz)

建築師Giovanni Laguzzi的家,是一座真正的「城市綠洲」。6年前剛搬到這棟雙層公寓時,他偶然在報紙上看見苔玉(Kokedama)的照片,對這款源於日本、外觀獨特的植物球一見鐘情,不只嘗試自己做了幾顆,更著手將家中閣樓改造成微型的苔玉溫室。步入其中,彷彿遁入奇幻的綠色星系,無數的苔蘚行星上棲息著各式植物,從地板延伸至天花板,長在浴室、廚房、沙發周圍,充斥日常生活。對Giovanni來說,植物象徵著生命,而住在苔玉滿佈的空間裡,能為他提升能量。

疫情過後,人們更加在意生活品質,與苔玉共生的Giovanni也建議,「如果想在家裡放綠色植物改善空氣品質,又受限於空間放不了太多花瓶,那苔玉會是完美的選擇,它能懸掛在空間,或放在簡單、不佔空間的支撐物上,例如倒置的玻璃罐蓋。」若住在都市,又想為家中引進綠意,不妨跟上Giovanni的腳步,踏進苔玉世界。

02 擁抱時間,四代同堂的記憶博物館

印度孟買・Gangadharan Menon之家

IKEA X Annie Leibovitz攝影計畫「Life at Home」
Gangadharan Menon之家,印度。(圖片來源:IKEA/攝影:Annie Leibovitz)

一頭長白髮、留著像鄧不利多的長鬍子,Gangadharan Menon是位住在孟買的退休教師。30年前,他和妻子為了尋得理想的家,看了超過50間房,最後才找到這棟擁有大廚房、挑高天花板、漂亮結構的排屋;現在,這棟房子是Ganga與母親、兒子與兒媳、兩隻狗狗的家,四代同堂。

IKEA X Annie Leibovitz攝影計畫「Life at Home」
Gangadharan Menon的船屋內部。(圖片來源:IKEA France 家訪紀錄影片截圖)

在Ganga的村落,因為房子大多窄小,多代同堂的家庭並不常見,但這卻是他堅守的傳統,「將家人聚集於同一屋簷下,大家更容易互相分享生活,長者可以傳授寶貴的智慧。」這份堅持與他看待年齡增長的觀念有關,「在印度,我們稱母親為vriddha,在梵語中意為『進步的人』,」代表著年齡是層次、複雜性的增進,而非衰退。

懷抱著vriddha象徵的精神,Ganga擁抱經時光淬煉的美好事物,將家打造成一座「記憶博物館」——臥室擺著25年前旅行時入手的書架;書房掛著一幅1931年的畫作,出自妻子的曾曾祖父之手,一旁妝點著從孟買跳蚤市場Chor Bazaar淘來的木櫃。無處不是記憶的痕跡。

03 離鄉千里,在船屋和遊牧之間找到共同意義

英國倫敦・Arslan Zhunus之家

IKEA X Annie Leibovitz攝影計畫「Life at Home」
Arslan Zhunus之家,英國。(圖片來源:IKEA/攝影:Annie Leibovitz)

出生於哈薩克的Arslan Zhunus,現居於倫敦東部利河(River Lea)的一艘小船上,過著離網生活。生活在水上,與他在哈薩克山城阿拉木圖度過的童年,聽來相去甚遠,但Arslan卻意外在船屋和老家的遊牧傳統之間,發現了相似之處,「回看歷史,傳統的哈薩克人會帶著蒙古包,在不同的地方停留,」也就是說,家在物理上總不是固定的,如同在河上停泊的船屋。

IKEA X Annie Leibovitz攝影計畫「Life at Home」
Arslan Zhunus的船屋內部。(圖片來源:IKEA France 家訪紀錄影片截圖)

即便如此,家的精神可以隨個人而行。當IKEA團隊前去拜訪時,Arslan邀請他們坐在korpe毯子上,為客人們倒了杯紅茶,這是哈薩克人的傳統;到了拍攝環節,他也自豪地披上korpe,望向Annie Leibovitz的鏡頭。即便離家數千里遠,哈薩克文化仍深植他的日常生活。

說回現實面,近年英國對船屋的需求激增,尤其是疫情過後,人們重新思考生活空間的定義與可能。根據統計,英國有超過35,000人持有窄船許可證,這些人都「無家」嗎?不,其中大多數人在倫敦持有永久住宅,也就是說,這部分人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能力。

不過,船屋真的那麼美好嗎?Arslan認為,媒體對船屋的描述過於集中在「過度精緻」的豪華市場,相對忽略了傳統的船屋社區;對他這代的年輕人來說,船屋提供了一個以相對較低的成本留在倫敦的機會,「很多人試著推銷這種生活方式,說它是多麽的美好;但我想向人們展示真實的一面,這是一種快節奏、年輕與緩慢步調、古老生活方式的混合體。」目前已住在船上3年的他,觀察到越來越多年輕人轉往水上,並相信船屋熱潮會持續延燒。

04 用一台車裝下生活,自由、聰明、風景瞬息萬變的有趣日常

義大利倫巴第・Sharon Sala之家

IKEA X Annie Leibovitz攝影計畫「Life at Home」
Sharon Sala之家,義大利。(圖片來源:IKEA/攝影:Annie Leibovitz)

帶著貓咪Marte搬進露營車之前,Sharon搬過18次家,她笑說自己可能保有搬家的世界紀錄。從定點生活到輪上遊牧,契機源自疫情,現在的她已在車上住了一年多,大多數時間待在倫巴第,城裡有家人和朋友;工作時則跑遍義大利,拜訪廠商為公司打廣告。

在車裡,Sharon規劃了許多多功能的設計,比如中央的桌子可以是室內辦公桌、飯桌,偶爾想在戶外用餐時,還能連接到車子外部,需要時可以轉換成一張床;各種多用巧思,讓她在小小的空間裡能睡覺、吃飯、工作、讀書、偶爾與朋友聚會。當被問到輪上生活最迷人之處在哪?Sharon回答,在車上無論何時都能改變生活風景,這對怕無聊的她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05 非常也平凡的三親家庭,充滿人、植物與色彩的繽紛家居

瑞典斯德哥爾摩・Cal Orre之家

IKEA X Annie Leibovitz攝影計畫「Life at Home」
Cal Orre之家,瑞典。(圖片來源:IKEA/攝影:Annie Leibovitz)

活躍於LGBT+社群的倡議家Cal Orre,在斯德哥爾摩與伴侶Mina、Zafira,共同養育孩子Rio,共組3個父母、1個孩子的非典型家庭。他們的家鋪上蝴蝶紛飛、植物蔓延的壁紙,點綴多彩拼接的沙發、水晶燈,色彩斑斕,充滿活力;一家人平時最愛客廳,夏天喜歡到陽台配著景色吃飯。

IKEA X Annie Leibovitz攝影計畫「Life at Home」
Cal Orre之家,瑞典。(圖片來源:IKEA France 家訪紀錄影片截圖)

在以雙親家庭為主流的社會,人們不免好奇3個家長的家庭如何運作?Cal解釋,「Rio是生活的核心,我們制定了時間表,每週由一個人擔任主要家長,負責照顧孩子;其他兩人可以自由地做想做的事。」身邊朋友曾表示羨慕,一家能有3個共同分擔家務與責任的父母。不過,事情總是一體兩面,Cal也侃侃而談過去遇過的困難,從銀行開戶、公寓抵押貸款、育嬰假到登入Rio學校的線上學習平台⋯⋯各種生活大小事,都曾因他們是3個父母的家庭而需要花更多心力解決。

但若是回歸家的本質、家人們之間的日常生活,其實與多數家庭沒什麼不同,「我們和其他人一樣,會忘了幫植物澆水,老是忘記冰箱裡還有沒有牛奶⋯⋯」Cal打趣說道。

06 不忘根源、傳承家業,陶藝工匠的鄉村祖居

日本福岡・Yusuke Onimaru之家

IKEA X Annie Leibovitz攝影計畫「Life at Home」
Yusuke Onimaru之家,日本。(圖片來源:IKEA/攝影:Annie Leibovitz)

這棟屋子的主人是位陶藝家,本名鬼丸祐輔(Yusuke Onimaru),人稱Hekisan,福岡東豐村鬼丸家族的第三代傳人;從其祖父為始,家族已在當地製作「高取燒」30多年。生於陶藝世家,耳濡目染之下,鬼丸祐輔從小接觸陶藝,長大後離家赴大阪藝術大學讀工藝學科,畢業後再回鄉精進手藝,如今已52歲的他,仍留在東豐村做陶。

IKEA X Annie Leibovitz攝影計畫「Life at Home」
Yusuke Onimaru之家,日本。(圖片來源:IKEA France 家訪紀錄影片截圖)

一輩子堅持傳承一項手藝,一生幾乎都在老家度過,對他來說,最大的引力就是「支持」,接待IKEA家訪時他說,「這裡的每個人都支持我,無論是在世的或已故的。我的祖先、過去的鄰居都葬在這,還有那些從我出生就一直支持我的人也都還在這。」這份羈絆,讓他在每個月的第一天,都會帶著酒、米和鹽,繞著小村走一圈,表達對地方的敬意。這樣的情懷,在人情疏離的當代都市中稀有。

擁抱且珍視自己從何而來,對鬼丸祐輔來說是必要的,他也將這份理念延伸到陶藝創作上,「當思考要如何創造讓人們感興趣的東西時,我需要回溯根源並問自己:『我是誰?』如果不重視自己的根、珍視周圍的環境,將永遠無法創造讓他人接受的價值觀。」帶著傳承自家族的手藝與情懷,鬼丸祐輔在工作室做陶時總是全力以赴,「經驗越多、技術越精湛,就越多人稱我為大師,而我必須做出配得上這個稱呼的作品,」對他來說,這就是真正的匠人精神。

07 從流落街頭,到成為旅人們的庇護者

德國柏林・Maria Arrechea之家

IKEA X Annie Leibovitz攝影計畫「Life at Home」
Maria Arrechea之家,德國。(圖片來源:IKEA/攝影:Annie Leibovitz)

今年才20歲的Maria Arrechea,就已深刻感受過人生的顛簸、生活的苦澀。她在寄養家庭長大,享受了無憂無慮的青春,卻始終得不到關於自己「身份」的解答,於是選擇出走。離家之後,她曾睡在街頭、多次在青少年設施和診所過夜,前後漂泊了兩年,決定重新開始,離開從小長大的城市萊比錫,隻身前往柏林。

受惠於柏林的年輕人輔助生活計畫,Maria找到了現在的家,跟3位室友們一起工作、學習,有了相對穩定的生活。現在的她,是滑板滑手、也是自由攝影師,偶爾到外地出差時,就將房間轉租給旅人、或幫助急需棲身之處的人們。曾流落街頭的她說:「我對別人住在我的房間沒什麼意見,有很多人在找住的地方,能提供幫助的感覺很好,因為我知道尋找一個家意味著什麼。」

入門人像攝影,「從自己的家人拍起!」

「Life at Home」家訪攝影計畫的成果,就像是一份「攝影文獻」,闡述了跨越國界、種族、職業等因素,世界各地家庭生活的細微差別,多元而豐富。走訪25個家拍攝的Annie Leibovitz更表示,「我給年輕攝影師的建議就是——拍自己的家人,這是最好的開始方式之一;或到對方的家中替他拍照,可以從中了解一個人是誰。」事實上,她本人在生涯早期也這麼做,像是1980年約翰・藍儂(John Lennon)與愛人小野洋子(Yoko Ono)躺在地上深情相擁的影像,正是出自她手,拍攝地點就是兩人居住的紐約公寓「The Dakota」。

IKEA X Annie Leibovitz攝影計畫「Life at Home」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 The Dakota, New York, 1980. Photograph © Annie Leibovitz.

無論是對佈置家居癡迷的生活家、想鑽研人像攝影的初心者,或單純想探究「家」的多元樣貌和意義,「Life at Home」的影像和文字都很值得你花時間詳讀,不妨點此走入本計畫收錄的25個家。

IKEA X Annie Leibovitz攝影計畫「Life at Home」
Silvia Ragusa之家,義大利。(圖片來源:IKEA/攝影:Annie Leibovitz)
IKEA X Annie Leibovitz攝影計畫「Life at Home」
Michael Jackson之家,美國。(圖片來源:IKEA/攝影:Annie Leibovitz)

打造你的 Taiwan Only 特有種紙雕動物園!紙藝大師洪新富最新力作《台灣摺紙動物園》 新書發表會即將登場

紙雕藝術家洪新富最新著作《台灣摺紙動物園》 新書發表會X紙雕手作DIY

獲邀至海外多國舉辦個展、上百場教學分享,享譽國際的傑出紙雕藝術家洪新富——帶來全新著作《台灣摺紙動物園》,邀你一起踏上紙雕生態島,遇見台灣特有種!這是一本結合紙雕與環境教育的精美手作書,透過森林系插畫家的清新詮釋,再加入豐富的動物生態介紹,帶領讀者從美感體驗的角度,感受台灣豐富的動物生態。全書共分為3部份,從空間設計、立體技法、摺紙與紙雕等基本理論,到超詳細的製作步驟解析,教你動手做出16款台灣特有種動物模型。

《台灣摺紙動物園》4/18正式上市!(圖片來源:《台灣摺紙動物園》)
《台灣摺紙動物園》4/18正式上市!(圖片來源:《台灣摺紙動物園》)

作者介紹|洪新富

國內傑出紙雕藝術家、扶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經常受邀至世界各國舉辦個展,出版多本紙藝設計專書,也是最初開發設計每年燈會、城市燈節致贈民眾的「生肖紙雕提燈」始祖。2021年其作品《立體書創作手冊》獲得美國可動書協會「梅根多佛獎」(Meggendorfer Artist Book Prize)亞軍。投入紙雕藝術迄今已逾40年,台灣這座島嶼豐富的人文生態底蘊,是他構思創作與靈感開發最忠實的好夥伴。從小立志當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哲學家,現在樂於當個「生活家」,持續用紙張和世界對話,享受雕琢細節的樂趣,與眾人分享他所看見的美。

Part 1:課前準備

從基本工具挑選,到充滿創意的延伸變化法,跟著老師打基礎,讓你輕鬆上手不卡關!

基本工具與基礎知識。(圖片來源:《台灣摺紙動物園》)
基本工具與基礎知識。(圖片來源:《台灣摺紙動物園》)

Part 2:16 種台灣特有種動物介紹X設計理念X製作步驟

一切準備就緒,快來打造屬於你的紙上動物園!一起搭上這班遊園列車,認識超人氣山野精靈、地下迷宮建築師、溫柔長壽的海洋巨人……這些與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動物鄰居們。

台灣特有種動物介紹。(圖片來源:《台灣摺紙動物園》)
台灣特有種動物介紹。(圖片來源:《台灣摺紙動物園》)
設計理念X製作步驟。(圖片來源:《台灣摺紙動物園》)
設計理念X製作步驟。(圖片來源:《台灣摺紙動物園》)

Part 3:一起動手做

書中附上16款讀者上色版+16款彩色精緻版,使用讀者上色版時,可先行著色,再切割紙模,操作起來會更順手!

讀者上色版+彩色精緻版。(圖片來源:《台灣摺紙動物園》)
讀者上色版+彩色精緻版。(圖片來源:《台灣摺紙動物園》)

活動報名中!《台灣摺紙動物園》 新書發表會X紙雕手作DIY

《台灣摺紙動物園》新書分享會將在 4/27(六)於忠泰樂生活精彩登場,當天還有手作體驗與神祕小禮物,歡迎所有喜愛紙雕與動物的大小朋友共襄盛舉!

報名連結 ⭢ https://www.accupass.com/go/taiwanonly

主講人|紙雕藝術家 洪新富

日期|2024.04.27(六)

時間|13:30-15:00(13:00開放入場)

地點|台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200號 NOKE忠泰樂生活3F大階梯區(文湖線劍南路站3號出口步行3分鐘)

活動方式|免費報名,憑 ACCUPASS QR Code 入場

書籍資訊|https://reurl.cc/WxaeAD

新書發表會活動流程。(圖片來源:《台灣摺紙動物園》)
新書發表會活動流程。(圖片來源:《台灣摺紙動物園》)

降臨台南的「紅球計畫」何以風靡世界?Kurt Perschke為城市創造限定驚喜,讓人人皆可參與藝術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發起的「紅球計畫」(RedBall Project),即將於3月29日至4月7日巡迴至台南,屆時紅球將降臨10個府城地標,引發熱議。

這件只以一顆充氣紅球為主角的創作,到底蘊藏什麼樣的能量,得以從2001年持續巡迴全球至今,成為世界為期最長的街頭藝術行動?藝術家本人的答案是,因為紅球總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藝術行動的參與者」,化身自家城市的最佳代言人!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英國。(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紅球現蹤四大洲30多座城市

2001年,Kurt Perschke以美國聖路易斯(St. Louis)為起點,開啟了「紅球計畫」。此後的20多年間,他帶著這顆直徑4.5公尺、充氣後重達122公斤的巨大紅球,一路從美洲、歐洲遠行至大洋洲,接續其後的亞洲首站就選在台北,當時紅球在中正紀念堂、西門町電影公園、台北當代藝術館(MoMA)等地亮相。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英國。(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阿布達比。(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台北。(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為城市創造期間限定的驚喜

截至目前為止,「紅球計畫」已巡迴全球四大洲近40座城市,包含巴黎、倫敦、雪梨、巴塞隆納等大城,收穫的目光不計其數。停駐各城市期間,Kurt Perschke每天帶著紅球在不同的地標、名勝或有趣角落亮相,一天快閃一個地點,錯過就不再。更難得的是,「紅球計畫」在每座城市只會展出一次,因此每個親眼見到紅球的機會,都算得上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巴黎。(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英國。(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東京。(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為台南城慶400週年,紅球尋訪10個城市地標

時隔15年,「紅球計畫」再次來到台灣,這次將巡訪今(2024)年過400歲生日的古城台南,紅球預計落地安平古堡、接官亭、國立成功大學未來館、河樂廣場等地,最終站則選在古蹟大南門。

台南站總共有10個地點,全都由Kurt Perschke親自探訪後選出,藝術家在展出前刻意賣了個關子,只先曝光了5站,讓人們持續討論猜想紅球到底會去哪?目前已知的是,所有選址都回應著影響台南城市發展的重要水文地景,散落於昔日的海岸沙丘區、五條港、運河區域及文元溪、德慶溪、福安坑溪、竹溪等流域。看到這裡,你心中有想法了嗎?

不只是顆大氣球,而是創造交流、對話的催化劑

紅球尚未抵達台灣,就讓網友瘋狂討論其去處;不知不覺中,我們都成了「紅球計畫」的參與者,而這就是Kurt Perschke創造紅球的初衷。他曾分享,過去帶著紅球在世界各地展出時,常在街上遇到人們興奮地提出建議、分享靈感,為紅球發想下一個停靠點。在那一刻,人們不再只是「觀察者」,而是「共同想像的參與者」,成了這場藝術行動的一份子,也瞬間化作城市探索的最佳嚮導,對城裡的有趣所在如數家珍。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聖克魯斯。(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阿布達比。(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觀眾那股毫無掩飾、赤裸而真誠的激動,就是讓Kurt Perschke持續前往各地巡迴的動力,「我親眼見證這場跨越洲際、年齡、語言和文化的交流,所以持續邀請大家一同參與、共同想像!」這就是「紅球計畫」的本質,引領人們拿起名為「如果這顆球放在⋯⋯?」的鑰匙,打開想像的大門。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教堂山。(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羅徹斯特。(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官方攻略!追紅球的各種方法

紅球的來到,不只是在地人重新閱讀家鄉的契機,也是遊客初識一座城市的起點。為了讓人們深入認識臺南,「紅球臺南」策展團隊特別規劃街頭塗鴉、舊城牆導覽等活動,並於成功大學未來館呈現《紅球臺南|瑞波波 歷史街區策展行動平行展》,邀請人們跟著紅球的腳步尋訪台南各地,打開對城市、生活空間的更多想像。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安特衛普。(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想到台南追紅球?「紅球臺南」特別與Goshare合作,號召人們騎電動機車,用更環保的方式參與藝術、遊逛城市。另外,台南晶英酒店、捷絲旅台南虎山館也將推出期間限定的「紅球主題房」,其由藝術家Kurt Perschke親自參與設計,入住不僅能沉浸於紅球體驗,還可獲得紅球主題紀念品。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紅球計畫」在雷恩。(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美國藝術家Kurt Perschke「紅球計畫 RedBall Project」
(圖片來源:RedBall Project)

紅球臺南 RedBall Tainan

展期|2024.03.29-04.07

時間|11:00-18:00

地點|共10站,包含安平古堡、接官亭、國立成功大學未來館、河樂廣場、大南門

⁕ 其他地點將陸續公告,請鎖定官方FBIG或加入Line官方帳號:@redballtainan2024

 

《紅球臺南|瑞波波 歷史街區策展行動平行展》

展期|2024.03.27-04.10

時間|9:00-17:00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未來館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