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庭安善用數位特質的方法論!複製堆疊的創作手法,橫跨叁式藝術總監與平面設計師雙重身分

何庭安善用數位特質的方法論!複製堆疊創作手法,橫跨叁式藝術總監與平面設計師雙重身分

身為平面設計師,何庭安從漢字動態專案逐漸為人所知,近期亦繳出2024放視大賞等活動識別;他也以叁式藝術總監的身分,在2023台灣設計展、捷安特品牌博物館等橫跨視覺與體驗。許多人覺得他的技能超出了平面設計,但回歸原意「graphic design」,圖像設計本無限制,只有媒介隨時代改變。

何庭安的設計與數位工具分不開,他的人生也是。點進他的Notion頁面,所有案子推進的每一步驟,鉅細靡遺的程度已經有點超現實。但這都不及他的生活清單,看了哪些電影、評分幾分⋯⋯;買了哪些書、是實體還是電子書、書本所在位置、閱讀進度等等全都寫上。連要請太太幫忙買醬油,也是發Notion通知,執行者是太太、監督者是自己。笑問他難道不會被討厭?他理性回應,「最討厭的是遊戲規則不清楚,但又被情勒。這樣就不會被情勒,一切清清楚楚。」

源自電音的設計風格養成

在數位工具普及之前,何庭安的人生也清楚建檔在腦海。還真有那麼一個讓他走上設計的決定性瞬間,小時候看到資源回收桶上的符號,3個白色箭頭說不上來美,卻清楚傳遞資源回收的訊息,「那個時間點我就知道,我喜歡聰明地畫圖。」這個符號彷彿打開他的眼界,發現周遭存在各種招牌、logo等「聰明的圖案」,一直到大學讀媒體傳達設計系,才知道「聰明的美工就是設計師」。

臺灣產學策進會品牌識別更新,何庭安將品牌英文縮寫「TAIC」融合在「策」字上。(圖片提供:何庭安)
臺灣產學策進會品牌識別更新,何庭安將品牌英文縮寫「TAIC」融合在「策」字上。(圖片提供:何庭安)

他的設計風格也在大學養成,啟蒙並不是哪位設計大師,而是法國電音團體「Daft Punk」。他們的樂風為「French House」,特色是藉由加入越來越多軌道,營造越漸豐富的聲音,且一直維持在同樣節奏。「多軌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複製,可是又混音了一點點,再複製再混音,這樣越來越複雜的作法,其實是我在設計裡常常取巧的概念,而這就是數位的本質。」何庭安解釋,物理世界的物質是有限的,1杯水不能憑空變成2杯;但在數位世界裡,1個檔案複製成1萬個,幾乎沒有任何算力以外的限制,所有東西只要轉譯為10,就能在任何載體上完美地再複製。

音樂與設計,一個聽覺一個視覺,但從創作邏輯來看都能相通。「我在做設計的時候,常用大量的複製堆疊手法,去做簡單的事情。我很討厭用嶄新的科技,我喜歡用舊科技,可是加入一點點數位的特質,做出原本設計師想不到的作法。」以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台灣館《寶島浮沉》展覽識別為例,策展人以載浮載沉的意象,隱喻台灣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呼應此概念,何庭安用數位工具把「寶島浮沉」4個字不斷壓扁再複製、再壓扁再複製⋯⋯,排列出像是波浪的圖像,正因為是數位工具,才可以無限甚至暴力地延展文字。

《寶島浮沉》展覽識別,不斷被壓扁再複製的「寶島浮沉」4字,中文母語者能辨識出文字,非中文母語者則可視作波紋圖像。(圖片提供:何庭安)
《寶島浮沉》展覽識別,不斷被壓扁再複製的「寶島浮沉」4字,中文母語者能辨識出文字,非中文母語者則可視作波紋圖像。(圖片提供:何庭安)

經他這麼一講,《RE:江賢二》展覽識別不斷複製「江賢二」3字,營造如瀑布般傾瀉的字海;PanasonicMAKE NEW」品牌全新宣告形象,「新」和「MAKE NEW」的文字被拆解又重組,背後都是同一原理。

《RE:江賢二》展覽識別以「江賢二」3字不斷複製延展,呈現如瀑布般向下傾瀉的動態視覺。(圖片提供:何庭安)
《RE:江賢二》展覽識別以「江賢二」3字不斷複製延展,呈現如瀑布般向下傾瀉的動態視覺。(圖片提供:何庭安)

儘管許多作品乍看簡練,但當視覺被放到數位載體延伸應用時,複製堆疊的手法就出現了。像是台北捷運線形公園成果設計展《2022這很台北VERY TAIPEI》,「VERY TAIPEI」的字體呈現物理手刻感,但當這套視覺被應用在動態時,便是以一套演算法,讓延伸出的大量圖像彼此都有一點像,卻又有點不一樣。而數位工具不僅影響他的風格,實質上亦是利器,他說「做設計」在自己的工作裡只占約百分之一的時間,原因就在善用數位工具,例如懂得蒐集和整理資料,就能節省大量時間。

從《2022這很台北VERY TAIPEI》的識別延伸應用,可看出「VERY TAIPEI」字體不斷被延展為不同圖像,每個元素都有點類似但又不完全一樣。(圖片提供:何庭安)
從《2022這很台北VERY TAIPEI》的識別延伸應用,可看出「VERY TAIPEI」字體不斷被延展為不同圖像,每個元素都有點類似但又不完全一樣。(圖片提供:何庭安)

所有設計案都是品牌案

除了平面設計師,何庭安還有另一個身分,即是叁式藝術總監。既是公司僱員又保有個人接案,這是雙方在合作初始就談好的權責。他提到,台灣的個人設計工作室要擴張規模,就會走上開公司,一旦設計師成了老闆或總監,就會慢慢淡化設計師的身分,這時就得面對「這個設計師是不是都不自己做了?」的窘境。但何庭安希望能一直創作,再加上他以品牌案為主,面對線上線下等無數載體的設計品項,不可能單憑一己之力,比起開公司讓自己分身乏術,更好的選擇是和不同公司合作。

時裝選品品牌De sidere 7.1的品牌識別由何庭安操刀。(圖片提供:何庭安)
時裝選品品牌De sidere 7.1的品牌識別由何庭安操刀。(圖片提供:何庭安)

與其說何庭安以品牌案為主,不如說他認為所有案子都是品牌案。他說,許多他經手的品牌案,其實最初找上門的需求都不是品牌,可能是想做一份菜單、招牌等等,但這些載體背後需要有品牌去支撐,才發現有更源頭的問題得解決。當兵時他幫長官做的「龍泉消防隊隊服」就是一個案例,先從設計隊服開始,最後還設計了logo,以握緊拳頭的手指形狀,聯動「龍」字右半邊的筆畫。這個案子也是支持何庭安繼續從事設計的轉捩點,當時他對設計萬念俱灰,認為設計就是在幫別人包裝,品牌喊出來的精神其實員工根本不相信,但設計師又無法深入企業改變。意外被長官抓來做了這件制服後,消防員們竟相當喜愛,讓他意識到「如果內部有人認同這個圖案,它就會變成一個呼召,設計的意義並不是設計師灌輸完就結束,是裡面的人再繼續灌輸下去。」

當兵時何庭安被長官委託設計「龍泉消防隊隊服」,結果受到消防隊們的喜愛,不論上下班都會穿,令他重新感受到設計的影響力。(圖片提供:何庭安)
當兵時何庭安被長官委託設計「龍泉消防隊隊服」,結果受到消防隊們的喜愛,不論上下班都會穿,令他重新感受到設計的影響力。(圖片提供:何庭安)

戴著鐐銬跳舞的學問

近年何庭安也負責許多大型活動主視覺,「至少現在經手過的專案,我覺得越大、觀眾越多的案子,設計的創意會越輕鬆,反而是要把一個複雜的議題收斂成一個簡單的概念。」2023台灣設計展以《O起來》為題,logo就是極度簡單的一個圈,但往往越簡單的設計,就越容易受到「這我也會畫」的質疑。對此他認為設計師應該盡可能看清楚「每個局」的樣貌,「這個局是台灣設計展,所以應該是要面對想來看展的人,以及還不知道自己會想來看展的人。主視覺延伸出去,比如說公車廣告、捷運廣告等露出,在那個當下讓大家看得懂,會比爭論logo好不好看來得重要。」

2023台灣設計展《O起來》活動識別,何庭安認為活動規模越大,就越要把設計收斂為一個簡單的視覺。(圖片提供:何庭安)
2023台灣設計展《O起來》活動識別,何庭安認為活動規模越大,就越要把設計收斂為一個簡單的視覺。(圖片提供:何庭安)

不禁好奇他的提案是一次就過嗎?這題他倒愣了一下,「這是被討論出來的結果,提幾個問題、再提解法,然後選哪一個解法是最好的,這個解法再相應生成一個設計,最後再出幾個模型討論。不是『我做了一包漂亮的圖,你要選哪一個?』的流程。」對何庭安來說,「改稿」這個詞在他的業態裡不成立,尤其是在做識別的時候,設計品項多達百種,彈性的折返過程總免不了,所謂改稿也常常是由他這端提出。會議裡若利害關係人都在場,他也會直接打開設計檔案現場調整,對他來說這相當於「白板」的功能,且能快速對焦彼此想法。

「設計像是戴著鐐銬在跳舞,如果限制是事先溝通的話,那我跳得漂亮就好。」何庭安說,幾乎所有設計師都遇過,比如客戶想做一個花俏視覺,最後卻說不想要這麼花俏。除了客戶不應出爾反爾,設計師在提案階段怎麼畫出「花俏」的光譜也很重要。例如除夕夜特別節目《WE ARE我們的除夕夜》,客戶提出要有龍年、中西合璧、國際感等需求,但「龍」並非一個好操作的視覺,一不小心就會太過東方感。對此他在第一次的概念提案,都會提出「想要的reference」和「不要的reference」,明確拉出希望視覺落在哪個光譜。最後他讓節目名稱裡的WE,經過動態轉換組成抽象的龍;針對中西合璧和國際感,他以英文字組成如工筆畫的漣漪來解。

除夕夜特別節目《WE ARE我們的除夕夜》因應客戶提出的中西合璧、國際感需求,何庭安以西方的文字排列,營造出東方的節慶感。(圖片提供:何庭安)
除夕夜特別節目《WE ARE我們的除夕夜》因應客戶提出的中西合璧、國際感需求,何庭安以西方的文字排列,營造出東方的節慶感。(圖片提供:何庭安)

審美觸動於框架內的突破

從平面到數位,再從個人到公司,經手過也看過各式設計,不禁好奇現在他還會被什麼樣的設計吸引?「沒看過的組合。」何庭安解釋,「沒看過不是指新元素,是原本不該放在這個地方,卻不合時宜地出現了。」他說,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現代美術館logo就是案例,以英文館名「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排成S字型,還有原研哉以一個上寬下窄的梯形為電商「KURASHICOM」設計logo。兩者都不是新的畫風或圖像,卻是在各自品牌類別的框架裡,尚未出現過的詮釋。「我自己也很喜歡玩這種,以前沒人做過的事,現在我做了,之後可能又會有其他人做,但不是在原有舞台上,就會成為一種新東西,其實整個世界就是一個remix。」Daft Punk一定也沒想到,在遙遠的國度裡,竟有人把他們的音樂手法帶到了設計舞台。

叁式藝術總監暨平面設計師何庭安。(攝影:蔡耀徴)
叁式藝術總監暨平面設計師何庭安。(攝影:蔡耀徴)

何庭安

平面設計師與藝術指導。作品獲紐約ADCiF設計獎、金點設計獎、金蝶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等,受邀於法國、瑞士、德國、英國、東京、新加坡等地展出,動畫作品亦參展威尼斯雙年展、德國斯圖加特影展、羅馬尼亞動畫節等國際影展。目前主力從事品牌形象塑造,並著手大量數位體驗、形象塑造與商業設計之藝術指導,其餘時間在和貓吵架。IGtinganho.info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徵

圖片提供|何庭安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4月號《當代設計的雋永想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韓國設計工作室Everyday Practice專訪:視覺實驗和社會參與並行,直面設計可承受之重!

韓國設計工作室Everyday Practice專訪:視覺實驗和社會參與並行,直面設計可承受之重!

如果設計不只是美,那它還承載了多少意義與責任?設計師的身分又能做到多少事?從大型活動、藝術機構、非營利組織的視覺,到以自主創作回應社會議題,韓國設計工作室Everyday Practice將設計視為介入現實的途徑,希望製造出一些「摩擦」,引人重新看待習以為常的世界。

Everyday Practice由權俊浩(Joonho Kwon)、金慶喆(Kyungchul Kim)、金御眞(Eojin Kim)於2013年共同創立。3人是中央大學字體設計社團的好友,畢業後各奔東西,後又不約而同回到首爾。當時社會混亂且變動劇烈,令他們心想:「能不能透過設計,在規律中製造一個小小的縫隙,去談論那些對我們真正重要的事?」工作室名稱「Everyday Practice」便從這個問題誕生,他們不把設計視為商業模式或市場策略,而是一種能在日常實踐的態度,也引領了工作室的創作方向:「視覺實驗」與「社會參與」並行。

Everyday Practice 10週年展覽一景。(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 10週年展覽一景。(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從朋友轉變為工作夥伴的過程,確實有一些需要微妙調整的時刻。」權俊浩說,但最終這些差異都成為了優勢。他擅長處理結構、文字與概念,很自然地擔任起專案組織者;金慶喆個性細膩、耐心,善於結構化思考與開發網路系統;金御眞則非常直覺,對字體、色彩等有敏銳的感受力。

2024京畿陶瓷雙年展以「TOGETHER_Montaigne's Cat」為策展主題,主視覺由多樣粒子與圖形構築貓的輪廓。(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2024京畿陶瓷雙年展以「TOGETHER_Montaigne's Cat」為策展主題,主視覺由多樣粒子與圖形構築貓的輪廓。(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而除了他們3位,工作室還有約10位成員。相當重視工作室文化的他們,有著「週五早上一起吃早餐」的傳統,讓大家在輕鬆氛圍裡,分享近期專案或生活瑣事。嚴格遵守「早上10點到下午7點」的工作時間亦是文化之一,在此時間外,Everyday Practice不會處理任何工作或聯繫。即便時程緊迫或專案繁重,他們的心態並非「晚點加班就好」,而是「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完成」。為確保工作效率,他們會避免不必要的會議與冗長的討論,並尊重每位同事的工作節奏,「若有人喜歡在安靜的早晨專心做設計,那我們便會刻意保護那段時間。」

世宗文化會館表演活動「Sejong Season 25」主視覺,Everyday Practice實地場勘,將不同場域的質地轉化為立體視覺。(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世宗文化會館表演活動「Sejong Season 25」主視覺,Everyday Practice實地場勘,將不同場域的質地轉化為立體視覺。(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LG化學發行的2023年永續經營報告書,Everyday Practice在實體裝幀融入「可旋轉」的互動機制,並呼應主題採用環保紙張。(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LG化學發行的2023年永續經營報告書,Everyday Practice在實體裝幀融入「可旋轉」的互動機制,並呼應主題採用環保紙張。(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媒材與訊息之間的緊密關係

從韓國藝術節、首爾設計節等大型活動,到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國立中央博物館等藝術機構,都可見Everyday Practice的設計。他們的手法多元,類比、3DAI、網頁、互動設計⋯⋯,會根據不同專案量身運用。「我們非常重視媒材與訊息之間的緊密關係。」Everyday Practice說,若專案講述的是勞動、人權或公平等直接關乎身體或感官體驗的主題,他們經常使用類比手法突顯其張力與意涵,例如以手織布料製成2017首爾國際手作博覽會海報;《在正義的陰影下》書封則做出一塊融化中的「蠟燭蛋糕」,隱喻正義分配與氣候危機。

2017首爾國際手作博覽會,海報直接以布料織出主題文字。(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2017首爾國際手作博覽會,海報直接以布料織出主題文字。(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在正義的陰影下》書封,Everyday Practice實際做出一塊融化中的蠟燭蛋糕。(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在正義的陰影下》書封,Everyday Practice實際做出一塊融化中的蠟燭蛋糕。(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針對需要規模化、實驗性、傳播性的專案,他們認為數位手法更有效。就像他們為「AG」字體研究所設計的網站,能直接與使用者互動;2021首爾城市建築雙年展的視覺識別與網站,則運用3D生成主視覺,並以動態呈現空間概念。

2021首爾城市建築雙年展,運用3D手法呈現空間概念。(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2021首爾城市建築雙年展,運用3D手法呈現空間概念。(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在眾多合作單位中,韓國綠色聯合無疑是別具意義的一個,亦是Everyday Practice創立後第一個客戶。他們說,當時組織內部沒有專職設計師,意味著他們得共同形塑一套能與公眾有效溝通的語言。「我們之間早已超越一般的『客戶-設計師』關係。」至今雙方已合作10年以上、產生超過50個設計,其中2016年的標語告示牌識別系統,Everyday Practice將聯盟代表性的議題以圖像和顏色區分,還設定好字體、字級,讓每張告示牌具有視覺一致性,一改過往社會運動標語臨時製作、訊息不清的問題。該設計更於2019年,被英國V&A博物館的韓國設計典藏。

韓國綠色聯合標語告示牌識別系統。(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韓國綠色聯合標語告示牌識別系統。(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圖像或結構最終在支持的世界是?

不難發現,Everyday Practice的客戶以藝術機構和非營利組織為多,而他們也從創立之初就確立:不和「無法認同其行為」的對象合作。「這不只是政治立場或個人喜好,而是關乎如何對待人、如何使用權力與資源,以及在過程中是否存在剝削或排斥他人。」權俊浩舉例,假設客戶希望傳遞具社會意義的訊息,卻在內部剝削員工,或在性別議題毫無敏感度,那他們便會選擇不與其合作。「設計不只是表面的視覺包裝,設計師也必須對作品背後的內容與倫理負起責任。」

2016年,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於首爾舉辦展覽,邀請設計師以「I Love Seoul」為題創作。Everyday Practice將首爾視為「愛恨交織」的城市,汲取1970~2016 年、共700張照片,呈現首爾在獨裁與抗爭、歡慶與對立、發展與犧牲間的眾生相。(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2016年,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於首爾舉辦展覽,邀請設計師以「I Love Seoul」為題創作。Everyday Practice將首爾視為「愛恨交織」的城市,汲取1970~2016 年、共700張照片,呈現首爾在獨裁與抗爭、歡慶與對立、發展與犧牲間的眾生相。(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但在現實中堅持這個原則並不容易,甚至會與生計衝突,「即便如此,我們認為設計師不能放棄這個問題:你的圖像或結構最終在支持什麼樣的世界?」不過他也提到,現實中的倫理判斷並非黑白二分,一間公司可能同時捐款公益又破壞環境。面對這樣的狀況,他們會思考能否與這個「矛盾」對話,「我們並不期待任何組織是完美的,但我們能分辨對方是否意識到缺失,並願意改變。但如果我們被要求掩蓋矛盾、用設計粉飾太平,就會堅決拒絕。」

Everyday Practice創立後的第1件自主作品,韓文字為「與我無關吧?」傳達大眾對他人或社會發生之事的冷漠現象。(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創立後的第1件自主作品,韓文字為「與我無關吧?」傳達大眾對他人或社會發生之事的冷漠現象。(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當艱難的真相化為視覺

將設計視為日常實踐的他們,也不斷以設計師身分回應、參與社會議題。2014年世越號船難,3人花了很長時間質問:設計師究竟能做些什麼?「我們非常小心,不想反應過快,但同時也意識到,回應太慢同樣是不負責任的。」同年,他們在光化門廣場架起鐵製圍欄,用黃色絲帶綁上「沒有人應該因坐上那艘船而死去」的韓文字。這件自主創作,使他們接到了存放罹難者檔案的公共空間「416記憶存放所」識別系統專案,並延續裝置上的黃絲帶字體作為標準字。之後他們陸續參與「416基金會」、家屬證言刊物、罹難者房間攝影展、2024年的10週年展覽等相關專案。這讓他們發現了自主創作與設計工作的關聯,也思考「當將艱難的真相轉化為視覺時,設計師承擔了哪些責任?」

Everyday Practice以「沒有人應該因坐上那艘船而死去」黃絲帶文字回應世越號船難,而運用完整、具宣言性的句子,也是他們參與社會的核心手法。(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以「沒有人應該因坐上那艘船而死去」黃絲帶文字回應世越號船難,而運用完整、具宣言性的句子,也是他們參與社會的核心手法。(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在光化門廣場製作作品「沒有人應該因坐上那艘船而死去」的過程。(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在光化門廣場製作作品「沒有人應該因坐上那艘船而死去」的過程。(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2016年,時任總統朴槿惠爆發「閨密門」干政案、遭彈劾下台。由於此案涉及的人物、機構、事件繁多,許多民眾難以掌握全貌。2017年,媒體《SisaIN》與Everyday Practice合作,將龐大資料梳理成邏輯清楚的網站。點進網站,會看到一張張像素化的照片,搭配日期不斷推進的時間戳記,「我們希望設計中立地呈現事實,又能傳達強烈力量。」他們解釋,像素化隱喻了被扭曲的真相,同時又像新聞常以馬賽克遮掩人臉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批判;精確的時間戳記呼應「時序」的重要,「對於敏感的政治議題,事件的解讀會隨時間不同而產生劇烈變化,因此我們將時序設定為網站體驗的核心軸線。」

Everyday Practice以視覺方式解構朴槿惠案的複雜政治醜聞。(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以視覺方式解構朴槿惠案的複雜政治醜聞。(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2024年底,時任總統尹錫悅宣布緊急戒嚴,當晚大批民眾聚集於國會大廈,直面軍方捍衛民主。「當我看見街頭坦克的影像時,心中湧現一股尖銳卻具體的震驚感:歷史正在倒退、重演。」權俊浩形容這批民眾的舉動,是「任何個人都無法獨力完成、由群體勇氣創造的離奇瞬間」。因此不同於過往的自主創作,他們想用視覺捕捉並傳達「團結感」,於是發起「時代精神」海報設計計畫,在3天內獲得63個設計團隊響應。每組團隊設計的海報不僅透過網站展示,更舉辦實體展覽,展期得到的捐款也全數捐給相關公民運動團體。

Everyday Practice在「時代精神」海報設計計畫的作品,刻意避免精緻與秩序,以不穩定、躁動的感覺,呈現韓國社會當下的脆弱與緊張。(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在「時代精神」海報設計計畫的作品,刻意避免精緻與秩序,以不穩定、躁動的感覺,呈現韓國社會當下的脆弱與緊張。(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2024年12月3日尹錫悅宣布緊急戒嚴,Everyday Practice於12月12日啟動「時代精神」海報設計計畫,並於2025年3月16日線下展覽結束後告一段落。(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2024年12月3日尹錫悅宣布緊急戒嚴,Everyday Practice於12月12日啟動「時代精神」海報設計計畫,並於2025年3月16日線下展覽結束後告一段落。(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唯有人類才有的深思熟慮

Everyday Practice來說,每件做過的設計並非「已完成的結果」,而是「仍在進行的提問」。因此他們在2023年舉辦創立10週年的同名展覽,將過去的作品以現在的脈絡重新詮釋。過程中他們意識到,對設計的重心從「結果」轉向了「過程」,也不再執著訊息的精確度,更在意設計如何被感受。

Everyday Practice 10週年展覽主視覺。(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 10週年展覽主視覺。(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於2023年舉辦10週年展覽,可見其作品不僅有二維平面,甚至包含裝置、網站等等。(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於2023年舉辦10週年展覽,可見其作品不僅有二維平面,甚至包含裝置、網站等等。(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而面對現今的AI議題,他們透露,目前已開始在工作中實驗各種工具,尤其是網路專案,以往需要工程師協助的功能,現在已能自行探索與執行。透過AI生成的程式碼、版面與動畫結構,也能快速將模糊的想法轉為可運用的素材,「重點不是AI取代設計想法,而是加速想法實現的那一刻。」

Everyday Practice統籌Vibrant WiFi路由器設計計畫,邀請眾多設計師改造外殼。(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統籌Vibrant WiFi路由器設計計畫,邀請眾多設計師改造外殼。(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但他們同時注意到,AI生成的視覺看似精緻,卻有種微妙的疏離感,缺乏某種語境或情感上的清晰度。「最終,人類與AI的差異不在『產出』,而在『態度』。AI可以生成上萬張流暢、印象深刻的圖像,但唯有設計師才能回答:哪張圖真正具有意義?」他們相信,設計師的角色不僅是創造圖像,更在於感知社會細微的變化、張力與情緒;設計不只是視覺的編排,更是一種脈絡式的、情感的,甚至倫理的行為。「無論AI如何進化,它無法真正承載矛盾、擁抱曖昧,或基於特定世界觀做出深思熟慮的選擇。這些,仍然屬於人的領域。

Everyday Practice由權俊浩、金慶喆、金御眞共同創立。(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由權俊浩、金慶喆、金御眞共同創立。(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
由權俊浩、金慶喆、金御眞共同創立的平面設計工作室。是一個小而緊密的設計社群,專注於思考設計在當下現實世界中的角色。雖以平面設計為基礎,卻不局限二維框架,不斷嘗試多元的設計方法,從實驗中汲取養分,延伸至未來的創作。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0月號《韓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在19世紀建築打造「探險家遺居」!英國設計師Lee Broom回顧展登丹麥設計節,新作以霧面、透明玻璃重塑便攜燈具美感

在19世紀建築打造「探險家遺居」!英國設計師Lee Broom回顧展登丹麥設計節,新作以霧面、透明玻璃重塑便攜燈具美感

英國設計師Lee Broom今年偕同名品牌首度參與甫於6月20日落幕的丹麥設計盛會3daysofdesign,進駐19世紀古建築Asia House呈獻10年回顧展《From Here Now》,同步發表全新可攜式燈具作品「Chant」。此展不僅是Lee Broom初亮相北歐設計界指標性平台,亦為Asia House第一次在設計節期間對外開放,蘊含著設計和策展歷史上的雙重意義。

自2007年創立同名個人品牌以來,Lee Broom即以具戲劇性的照明設計風格馳名國際。其創作多融匯建築語彙、宗教意象與詩意形式,將光化為富有敘事感的空間體驗,如2022年發表的「Divine Inspiration」系列作品如神聖裝置般浮現空間,致敬宗教建築;2023年推出的「Alchemist」探討光與材質的微妙化學變化,顯露高度雕塑性與情感張力——總取平衡於功能與情感之間的獨特設計,尤其鞏固了這位年輕設計師在當代照明設計領域的藝術地位。

Lee Broom尤擅創造具戲劇性的沉浸式體驗空間。(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Lee Broom尤擅創造具戲劇性的沉浸式體驗空間。(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而此次《From Here Now》回顧展則聚焦回顧Lee Broom過去10年間的代表性燈具作品,將「Orion」、「Vesper」、「Carousel」、「Crescent Light」等多款設計通過全新材質與形式重新演繹,加以最新作品「Chant Portable Table Lamp」,於歷史空間Asia House內開展一場神祕敘事。

與此同時,自2013年創立以來迅速崛起為歐洲設計行事曆關鍵盛事的丹麥設計節3daysofdesign,每年吸引眾多國際設計師、策展人、品牌和媒體聚集哥本哈根,透過展覽、對談與城市空間轉化,激發跨領域創意。2025年主題「KEEP IT REAL」呼應當代設計對真誠與本質的重視,《From Here Now》整體著眼回顧、反思與未來想像的策展脈絡恰與之深刻共鳴。

Lee Broom回顧展《From Here Now》於19世紀歷史空間Asia House內開展一場神祕敘事。(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Lee Broom回顧展《From Here Now》於19世紀歷史空間Asia House內開展一場神祕敘事。(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打造「探險家遺居」概念性展場,揭開塵封的航海故事

Asia House建於1897年,原為東方亞洲公司(East Asiatic Company)總部,由航海家H.N. Andersen創立。Lee Broom便以此歷史為靈感,將展場打造成一位探險家遺留的住所,陳設世界各地典藏並營造自家品牌獨有的燈光氛圍。由倫敦運抵哥本哈根的木箱散布於空間各處,每只都藏有歷史物件、雕塑與燈具的組合等待觀者探索和發掘;覆蓋其上的布幔猶如塵封的帷幕緩緩揭開對珍寶的記憶,悄然向此建築背後的航運歷史表示敬意。

空間中每只木箱都藏有歷史物件、雕塑與燈具的組合,其上覆蓋的布幔則彷彿塵封著對珍寶的記憶。(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空間中每只木箱都藏有歷史物件、雕塑與燈具的組合,其上覆蓋的布幔則彷彿塵封著對珍寶的記憶。(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全新可攜式燈具「Chant」3大亮點

▍以70年代玻璃磚為靈感,交織古典與現代

「Chant」燈具是Lee Broom推出的第一款可攜式照明作品。此次全新Chant桌燈款式在延續其2022年於米蘭設計週首度亮相並屢獲讚譽的Chant吊燈概念下,進一步汲取靈感自1970年代建築中常見的玻璃磚,以手工吹製玻璃構造出雕塑般的立體外型,藉方形幾何結構與圓形凹槽圖案的視覺對比,交織懷舊情調與現代主義風格。

全新Chant桌燈靈感來自70年代玻璃磚,交織懷舊情調與現代主義風格。(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全新Chant桌燈靈感來自70年代玻璃磚,交織懷舊情調與現代主義風格。(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外型與功能並重:四段式調光、室內外適用

全系列於品牌倫敦工坊生產,款式提供霧面透明玻璃,搭配拉絲金拉絲銀拉絲古銅3種精緻金屬底座。除外觀富設計感,Chant桌燈在功能上也配備到位,包括四段式調光、單次充電可供使用時間長達40小時、能因應室內外環境無縫轉換的完整防水設計,無疑為當前可攜式照明市場提供極具工藝美學的替代方案。

霧面和透明玻璃燈罩呈現兩種視覺效果。(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霧面和透明玻璃燈罩呈現兩種視覺效果。(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有別於傳統塑料產品

與傳統以塑料為主的同類型產品不同,Chant桌燈強調玻璃材質的觸感與純粹性,重新定義了便攜燈具的溫雅格調。

整體強調材質純粹性的設計重新定義了便攜燈具的溫雅格調。(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整體強調材質純粹性的設計重新定義了便攜燈具的溫雅格調。(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透過《From Here Now》這場兼有歷史感與未來視野的展覽,Lee Broom既帶領觀者回顧其創作歷程,亦再次對照明設計能成為文化連結核心語言做出了最佳示範和證明。

此展可謂對照明設計能成為文化連結核心語言做出了最佳證明。(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此展可謂對照明設計能成為文化連結核心語言做出了最佳證明。(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Lee Broom

同名品牌創辦人、英國領先設計師Lee Broom,自2007年成立個人工作室以來,親自設計超過100件燈具、家具與家飾銷售全球。集工藝、精選材質與創新思維於一體,品牌堅持英國製造,全數產品於倫敦東區的Lee Broom工廠手工製作而成。Lee Broom尤擅創造充滿超現實感的沉浸式體驗空間,為觀者帶來驚喜、進而引發共鳴。兼展古典與現代風格的別致設計為其贏得超過40項國際設計大獎,包括英國「年度設計師獎(Designer of the Year)」及由女王親自於白金漢宮頒發的「企業女王獎(The Queen’s Award for Enterprise)」等獎項。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