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HANEL NEXT Prize獲獎者揭曉!認識10位視覺藝術、電影、舞蹈、電玩遊戲設計等領域的當代藝術家

2024 CHANEL NEXT Prize獲獎者揭曉!認識10位視覺藝術、電影、舞蹈、電玩遊戲設計等領域的當代藝術家

香奈兒文化基金(CHANEL Culture Fund)宣佈品牌的第二屆國際藝術文化獎項「CHANEL NEXT Prize」十位獲獎者名單,而這十位當代藝術家將獲得獎金及為期兩年的導師計畫。2024年評審委員包括女演員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藝術家曹斐、以及策展人列格西.羅素(Legacy Russell)與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

CHANEL NEXT Prize每兩年頒發一次,選出10位分別重新定義該領域的國際當代藝術家,每位藝術家皆體現香奈兒品牌推動創新的使命。每位得獎人將獲得 10萬歐元的獎金,助力他們實現極具企圖心的藝術企劃。得獎者亦可加入由香奈兒全球藝文合作夥伴所推動為期兩年的導師暨人脈交流社群網路計劃,其中包括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本次得獎者分別來自六個國家,橫跨四大洲,包括英國、美國、愛爾蘭、巴西、新加坡和喬治亞。其作品橫跨視覺藝術、電影、舞蹈、電玩遊戲設計、表演、歌劇與數位藝術。

Legacy  Russell© CHANEL
評審委員Legacy Russell © CHANEL

「NEXT Prize」由香奈兒文化基金於2021年設立,此基金是香奈兒發起的全球計畫,旨在加速推動文化發展的理念,延續品牌百年以來在藝文贊助上的傳統。香奈兒藝術與文化全球負責人 (Global Head of Arts & Culture at CHANEL) Yana Peel 表示:「『CHANEL NEXT Prize』的設立是為了擴大那些產生影響並重新定義該領域藝術家的作品。第二屆獎項將支持十位這樣的藝術家,每一位都扮演著推手與先鋒的角色,顛覆了從藝術、歌劇、電影以及電玩設計等多個文化領域的既有作法。觀賞他們精彩的創意之旅令人振奮不已。」

Hans Ulrich Obrist © CHANEL
評審委員 Hans Ulrich Obrist © CHANEL

2024 CHANEL NEXT Prize 得主

Tolia Astakhishvili :出生於喬治亞提比里西(Tbilisi),現居柏林與提比里西,是一位跨領域藝術家,主要從事裝置藝術創作。 Tolia的藝術實踐根植於繪畫,近期則將創作範圍擴展到結合影片、聲音、檔案影像和現成素材的大規模建築專案。Astakhishvili 的裝置作品經常融入其他藝術家的創作,她認為這種合作過程能「為個人與集體經驗敘述創造空間。」

TOLIA ASTAKHISHVILI © CHANEL
TOLIA ASTAKHISHVILI © CHANEL

Astakhishvili 近期個展皆於德國舉行,包括在 Haus am Waldsee 舉辦的《The First Finger (chapter II)》(2023 年)、在 Bonner Kunstverein 舉辦的《The First Finger》(2023 年),以及在 Bielefelder Kunstverein 舉辦的《I think it's closed》(2023年)。她在美國的首次個展將於2024年在紐約皇后區雕塑中心(SculptureCenter)揭幕。

Tolia Astakhishvili, space reflected owner I, The First Finger, Bonner Kunstverein, 2023. Photo by Mareike Tocha.
Tolia Astakhishvili, space reflected owner I, The First Finger, Bonner Kunstverein, 2023. Photo by Mareike Tocha.

Kantemir Balagov:出生於俄羅斯卡巴爾達-巴爾卡爾(Kabardino-Balkaria)地區的納利奇克( Nalchik),現居美國洛杉磯,同時是藝術家和電影創作者。師承俄羅斯知名導演 Alexander Sokurov,其導演處女作《親密不親密》(Closeness)於 2017 年上映,講述一對年輕夫婦在婚禮前夕被綁架的真實故事。《親密不親密》為 Balagov 贏得了 2017 年坎城影展的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Fipresci Prize),以及 2018 年法國昂熱影展的評審團大獎。 

KANTEMIR BALAGOV © CHANEL
KANTEMIR BALAGOV © CHANEL

Balagov 於 2019 年拍攝了第二部影片《裂愛》(Beanpole),這部電影以 1945 年被佔領的俄羅斯城市列寧格勒為背景,聚焦兩名女士兵在努力適應平民生活的過程中建立的友誼。該片榮獲 2019 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最佳導演獎」(Un Certain Regard),並成為俄羅斯角逐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作品。

Kantemir Balagov, Beanpole, 2019.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R Content.
Kantemir Balagov, Beanpole, 2019.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R Content.

Oona Doherty :出生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Belfast),現居法國馬賽,是一位活躍在當代舞蹈界前線的編舞家。她的表演方式真實坦誠且扣人心弦,刻劃現實生活中的情境,角色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OONA DOHERTY © CHANEL
OONA DOHERTY © CHANEL

Doherty 在全球累積十多年的表演資歷,並於倫敦舞傘舞蹈藝術節(Dance Umbrella festival)以 Navy Blue(2022年)在薩德勒之井劇院(Sadler's Wells Theatre)首度登台。在此之前,她的《Hard to Be Soft: A Belfast Prayer》被《衛報》評為 2019 年最佳舞蹈表演。這場表演的前身名為《Hope Hunt and the Ascension into Lazarus》,經 BBC 藝術頻道《Dancing Nation》系列節目收錄。

她在 2021 年威尼斯舞蹈雙年展上榮獲銀獅獎,並於 2023 年擔任倫敦國家青年舞蹈團的客座藝術總監。她目前在法國艾克斯普羅旺斯(Aix-en-Provence)的黑亭普雷祖卡芭蕾舞團(Ballet Preljocaj)任職協同藝術家,正在創作全新舞蹈作品《Specky Clark》。

Oona Doherty, Navy Blue, Vilnius, 2023 © D. Matvejevas.
Oona Doherty, Navy Blue, Vilnius, 2023 © D. Matvejevas.

Sam Eng:出生於紐約且現居於此,是一名獨立遊戲開發者,在視覺藝術和遊戲設計的交界領域辛勤耕耘。Eng是一位自學成才的遊戲開發者,他出生於曼哈頓,父母是香港移民。他目前正在開發《SKATE STORY》,這款遊戲探索克服自身限制的體驗。《SKATE STORY》玩家的身體由玻璃組成,化身為在地下世界騎乘滑板的惡魔。 他於 2018 年在 Nintendo Switch 上獨立推出首款遊戲,名為《Zarvot》,遊戲中無生命的立方體發展出知覺力,作品也在 PAX Prime 遊戲展和 IndieCade East 國際獨立遊戲節中大受肯定。 

Sam eNG © CHANEL
Sam eNG © CHANEL

Eng 與數位藝術家 Ian Cheng 合作打造出著名的裝置藝術作品《Emissaries》和《B.O.B. (Bag of Beliefs)》。他是 GUMBO NYC 的創始成員,這是一個專為獨立遊戲製作者成立的布魯克林非營利開發團體。電子遊戲發行商 Devolver Digital 將於 2024 年發佈《SKATE STORY》。 

Sam Eng, Skate Story. Courtesy of Sam Eng (by Sam Eng).
Sam Eng, Skate Story. Courtesy of Sam Eng (by Sam Eng).

Ho Tzu Nyen :出生於新加坡且現居於此,他的作品包括動畫、影片、表演和裝置藝術,透過挪用並重塑神話和歷史,質疑現實和歷史的建構方式。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與新加坡息息相關,新加坡是前英國殖民地,現在則是多元文化的島國。Ho 的藝術實踐從新加坡開始延伸,逐漸融入東南亞和東亞其他文化的神話和歷史。

HO TZU NYEN © CHANEL
HO TZU NYEN © CHANEL

他代表新加坡參加第 54 屆威尼斯雙年展,同時也曾在日本豐田市美術館(2021 年)、日本山口情報藝術中心(2021年)、德國漢堡藝術協會(2018年)、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2015年)及東京森美術館(2012年)舉辦個展。主題為《Ho Tzu Nyen: Time & the Tiger》的一項調查展覽於2023年在新加坡美術館揭幕,涵蓋他過去二十年以來的作品。該展覽將於今年在首爾善宰藝術中心和紐約埃塞爾藝術博物館巡迴展出,接著預計在 2025 年進駐盧森堡現代美術館。他亦將於 2024 年 4 月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舉辦名為《A for Agents》的個展。

Ho Tzu Nyen, Tiger (tail) from T for Time: Timepieces, 2023. Commissioned by Singapore Art Museum and Art Sonje Centre with M+, in collaboration with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kyo and Sharjah Art F
Ho Tzu Nyen, Tiger (tail) from T for Time: Timepieces, 2023. Commissioned by Singapore Art Museum and Art Sonje Centre with M+, in collaboration with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kyo and Sharjah Art Foundatio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iang Malingue.

Fox Maxy :出生於美國聖地亞哥,是一位視覺藝術家和導演,其作品根植於對安全、土地和水的健康、生存、快樂和耐受力深刻的個人反思。Maxy 是 Payómkawish族,為 Mesa Grande Band of Mission Indians 的一員。她的作品挑戰恐怖片和紀錄片的範疇,第一部長片《Gush》於 2023 年在日舞影展首映。《Gush》以 Maxy 多年來蒐集的視聽素材打造出一幅拼貼畫,針對恐怖和生存進行如萬花筒般的多樣化研究,歌頌友誼和永不磨滅的堅毅精神。 

FOX MAXY © CHANEL
FOX MAXY © CHANEL

2020 年,Maxy 獲得第一筆贊助款,來自支持原住民電影藝術家的 COUSIN Collective 。她於 2022 年成為日舞協會的 Merata Mita 會員,目前是 Vera List Center Borderlands 會員,該倡議由新學院、紐約帕森設計學院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發起。 Maxy 的作品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多倫多國際影展、鹿特丹影展、imagineNATIVE 電影節、洛杉磯郡立藝術館、BlackStar 電影節和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放映。Maxy 目前正在拍攝第二部長片《$hy Heart》,聚焦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Fox Maxy, F1ghting Looks Different 2 Me Now © 2022 Civic Films, LLC.
Fox Maxy, F1ghting Looks Different 2 Me Now © 2022 Civic Films, LLC.

Moor Mother:Camae Ayewa 的藝名為 Moor Mother,是一位出生並居住於美國的音樂家、詩人和視覺藝術家,她的創作融合自由爵士樂、電子樂和古典樂等多種音樂流派。Ayewa結合檔案作曲、現場錄音和她自己的拼貼作品,創造出能夠跨越歷史洪流的聲音景觀,並試圖透過此過程啟發能動性,同時賦予黑人社群力量。

她以 Moor Mother 的藝名登台演出,共發行過八張專輯,包括《The Great Bailout》(2024年)和《Jazz Codes》(2022年)。她是自由爵士團體《Irreversible Entanglements》的共同領導人,並與 Rasheedah Phillips 共組《Black Quantum Futurism》,致力於透過藝術、寫作、音樂和表演,探索調整現實的全新道路。 

Moor mother © CHANEL
Moor mother © CHANEL

Ayewa 是南加州大學桑頓音樂學院作曲系助理教授、Pew 研究中心成員,並且獲獎無數,包括 2016 年 Leeway Transformation 獎、2018 年 The Kitchen 首屆新銳藝術家獎,以及 2023 年德國爵士樂年度國際音樂家獎。她的作品曾在美國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卡內基音樂廳、卡塞爾文獻展、德國柏林爵士音樂節以及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等地演出。

Moor Mother, Jazz Codes, 2023. Courtesy of the artist.
Moor Mother, Jazz Codes, 2023. Courtesy of the artist.

Dalton Paula :出生於巴西利亞,現居巴西戈亞尼亞(Goiânia),是一位藝術家和教育家,運用繪畫和攝影為被世人遺忘的巴西人物創作貼近內心的肖像畫。Paula 的藝術實踐聚焦未經巴西歷史認可的群體,因此他透過藝術探索從殖民時期到現代巴西黑人身體的呈現方式,特別是離散至當地的非洲僑民。Paula 的作品經常以「terreiros」為中心,也就是坎東布萊教的禮拜場所,主要由巴西的非洲僑民信奉。他同時深入研究「quilombos」的歷史,意為逃亡奴隸在內陸聚集和定居的地點。 

DALTON PAULA © CHANEL
DALTON PAULA © CHANEL

2020 年,Paula 在紐約 Alexander and Bonin 畫廊舉辦首次個展。此後,他在聖保羅藝術博物館(MASP)和聖保羅州立藝廊(2022年)舉辦了個展。接著2023 年獲頒開放社會基金索羅斯藝術獎學金。2021 年,他在戈亞尼亞創辦 Sertão Negro 工作室和藝術學院,這個文化中心每年舉辦駐村計劃;他的作品將於第 60 屆威尼斯雙年展展出。

Dalton Paul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Dalton Paul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na Thorvaldsdottir :出生於冰島,現居大倫敦,是當代古典樂界最具風格的作曲家之一。 她獨樹一格的音樂世界結合非傳統的細微差別、和聲和抒情特質,譜出不斷演化的音效生態系統。

ANNA THORVALDSDOTTIR © CHANEL
ANNA THORVALDSDOTTIR © CHANEL

Thorvaldsdottir 的音樂在國際上廣泛地演出,並受到許多世界領先的管弦樂團、樂團和藝術組織的委託,其中包括柏林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巴黎交響樂團、巴黎當代樂團、英國廣播公司逍遙音樂會及卡內基音樂廳。她為交響樂團創作的獨特作品亦為她贏得紐約愛樂樂團、林肯中心、北歐理事會和艾弗斯學院的獎項。

Anna Thorvaldsdottir © CHANEL
Anna Thorvaldsdottir © CHANEL

Davón Tines :出生於維吉尼亞州,現居美國巴爾的摩(Baltimore),是一位歌手、創作者和策展人,在戲劇和歌劇中擔任低男中音。他透過聲音的力量和打破常規的表演方式推動古典樂界的發展。Tines 的表演融合歌劇、流行歌曲、靈歌和福音音樂,講述堅持不懈與人際關係的個人故事。

他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以《Recital No.1: MASS》(2022年)首度登台亮相,另於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在 David Lang 的劇作《Prisoner of the State》(2020年)中演出獄卒,並共同創作改編自藍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的詩作《The Black Clown》(2019年),作品在紐約林肯中心演出。

DAVÓNE TINES © CHANEL
DAVÓNE TINES © CHANEL

他曾於2018 年獲得林肯中心新銳藝術家獎,2019 年被《時代》雜誌譽為「新世代未來領袖」,2020年獲頒 Sphinx 基金會卓越獎章、榮獲美國全國教育協會人權和民權獎。他的表演足跡遍佈世界,包括最近與紐約愛樂樂團和洛杉磯愛樂樂團合作,在巴塞隆納大禮堂與位於倫敦的 Bold Tendencies 和巴比肯藝術中心演出。2024 年 4 月,他將首度登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出。

Davóne Tines, Hans Werner Henze's El Cimarró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hoto by Stephanie Berger.
Davóne Tines, Hans Werner Henze's El Cimarró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hoto by Stephanie Berger.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次收集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私藏靈感歌單、書單10+

一次收集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私藏靈感歌單、書單10+

Olafur Eliasson熱愛音樂。他認為音樂如同鏡子一樣映照出他的心情,承接並映照出他日常中忽視、未被滿足的情緒與需求。他也持續進修、閱讀,避免自己陷入知識的盲區——他永遠好奇還有什麼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在這裡,Olafur親身分享他私藏的歌單與書單。

➤ 延伸閱讀:深度專訪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世界沒有理所當然,唯有展開你的好奇心

Olafur歌單4+1:承接你的心緒

 

❶ 《In Waves》

Jamie xx|2024

睽違9年,相較前張個人專輯的繽紛,這英國電音鬼才交出的作品更顯憂鬱複雜,卻眼望舞池的純真快樂。

 

❷ 《Lahai》

Sampha|2023

生於西非獅子山裔移民家庭,英國非裔音樂人Sampha第2張專輯冠以祖父之名,揉合電子與靈魂樂,探索自己成為父親後的內省與溫暖。

 

❸ 《Enjoy the Silence》

Naima Joris|2025

這位疫情期間因社群翻唱而備受注目的比利時爵士歌手,回歸初心重新詮釋曾療癒她的歌曲。

 

❹《Go》

Jónsi|2010

這是Sigur Rós主唱Jónsi的首張個人專輯與個人的華麗冒險,夢幻假音飄盪, 在後搖與更流行的樂種間嬉玩。

 

同場加映:《I Hear You》

Peggie Gou|2024

因藝術收藏而相識,Olafur為活躍柏林的韓國DJ Peggy Gou首張完整專輯《I Hear You》設計專輯封面,她穿戴的作品便是Psychoacoustic empathy amp〉(2023);Olafur也執導單曲〈1+1=11〉MV,並將場景設定在他的柏林工作室,親自獻上一舞

 

Olafur書單×6:餵養你的靈感

 

❶ 《Is a River Alive?》

Robert Macfarlane|2025

土地是否能擁有人格權?Olafur觀察到台灣也正處理這議題,賦予河流或山脈人格權,自然界便也有了自我保護的法理基礎。

《Is a River Alive?》,Robert Macfarlane,W. W. Norton & Company,2025。(圖片來源:W. W. Norton & Company)
《Is a River Alive?》,Robert Macfarlane,W. W. Norton & Company,2025。(圖片來源:W. W. Norton & Company)

 

❷ 《Conflict Is Not Abuse》

Sarah Schulman|2016

資深酷兒運動者直面當代痛點:我們太快將不適貼上受害標籤?這部挑釁之作解構二元對立思維,呼籲重新思考責任與修復。

《Conflict Is Not Abuse》,Sarah Schulman,Arsenal Pulp Press,2016。(圖片來源:Arsenal Pulp Press)
《Conflict Is Not Abuse》,Sarah Schulman,Arsenal Pulp Press,2016。(圖片來源:Arsenal Pulp Press)

 

❸《山之生》

Nan Shepherd|1977(中譯版-新經典文化|2019)

手稿沉睡30年後,這位蘇格蘭女作家畢生的登山札記才問世。她以詩人之眼凝視高地荒原,成為自然書寫的經典。

《山之生》中譯版,Nan Shepherd,新經典文化,2019。(圖片來源:新經典文化)
《山之生》中譯版,Nan Shepherd,新經典文化,2019。(圖片來源:新經典文化)

 

❹ 《The Discovery of Slowness》

Sten Nadolny|1983

海軍傳奇在冰天雪地中尋找西北航道,天生行事緩慢卻屢建奇功,挑戰效率至上的現代迷思。

《The Discovery of Slowness》,Sten Nadolny,Penguin Publishing Group,1997。(圖片來源: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The Discovery of Slowness》,Sten Nadolny,Penguin Publishing Group,1997。(圖片來源: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❺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Bessel van der Kolk|2014(中譯版-大家出版|2017 )

這本書顛覆創傷研究的既有認知, 認為痛苦不只存在腦海,更銘刻在 身體之上,重新思考療癒的定義。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中譯版,Bessel van der Kolk,大家出版,2017。(圖片來源:大家出版 )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中譯版,Bessel van der Kolk,大家出版,2017。(圖片來源:大家出版 )

 

❻ 《The End of Nature》

Bill McKibben|1989

在氣候變遷尚未被關注之時,McKibben便已提出獨立於人類之外的「自然」已不存在,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與環境的關係。

《The End of Nature》,Bill McKibben,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2006。(圖片來源: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The End of Nature》,Bill McKibben,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2006。(圖片來源: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Olafur Eliasson,柏林。(攝影:Vidar Logi, 2024|Courtesy of CIRCA © 2024 Olafur Eliasson)
Olafur Eliasson,柏林。(攝影:Vidar Logi, 2024|Courtesy of CIRCA © 2024 Olafur Eliasson)

奧拉弗.埃利亞松 Olafur Eliasson

冰島-丹麥藝術家,1967生於丹麥哥本哈根,工作室位於柏林。作品探索藝術與世界的廣泛連結。自1997年起,他的個展陸續於世界各大美術館展出,創作形式涵蓋裝置、繪畫、雕塑與攝影,以其挑戰感知並強調環境共創的展覽與公共裝置,在國際藝壇享有盛譽。2003年,他在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的渦輪大廳創作《The weather project》,以迷霧籠罩的巨大發光「太陽」創造沉浸式體驗。2008年,他在曼哈頓與布魯克林沿岸建造了四座大型人工瀑布,呈現於《The New York City Waterfalls》計畫中。埃利亞松亦透過藝術探索氣候變遷的議題,例如2014年,他將格陵蘭冰川的碎冰帶至哥本哈根市中心,隨後2015年在巴黎、2018年於倫敦再次展出此《Ice Watch》計畫,讓路過的民眾得以親手觸摸來自格陵蘭的冰川碎片,見證冰川融化消逝的脆弱過程。2012年,創立社會企業「小太陽」(Little Sun),並持續參與其發展至2024年。2014年,他與Sebastian Behmann共同成立Studio Other Spaces,這是一間專注於藝術與建築的創作機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7月號《Olafur Eliasson藝術特輯》

延伸閱讀

RECOMMEND

CHANEL雜誌《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誕生:從新銳藝術家專題、香奈兒女士藏品,踏上時尚的平行旅程

CHANEL雜誌《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誕生:從新銳藝術家專題、香奈兒女士藏品,踏上時尚的平行旅程

溫潤厚實的書捧在手裡,得以真正感受藝術之重。香奈兒2025年全新刊物《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現於包括台北在內的全球20座城市登場。從新銳藝術家專題、CHANEL Next Prize得獎作品,到由後現代主義攝影師掌鏡的香奈兒女士藏品特輯,盡收250頁精彩篇幅中。跟隨G-Dragon的身影、Tilda Swinton的留言⋯⋯香奈兒為每位觀眾準備的奇幻旅程未曾限於時尚本身。

之於我們所處的時代而言,紙張的存在意義早已超越知識傳遞,「上綱」到了人文溫度與真實情感交流的範疇。2025年,香奈兒延續百年來對藝術的支持,推出全新藝術與文化刊物《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由品牌藝術、文化與傳承部門總裁Yana Peel主導,聚焦過去5年間品牌與藝術家及文化機構的合作成果。

首刊封面選用香奈兒5大重要色彩中的「金」底搭配「ARTS & CULTURE」浮雕字樣,並透過後現代主義攝影師Roe Ethridge的鏡頭,以法國立體派雕塑家Jacques Lipchitz於1921年創作的香奈兒女士頭像(戴著2002/03秋冬系列金屬眼鏡)的強烈意象引人入勝,揭開這趟愈見寬闊的視覺旅程。

香奈兒全新藝文雜誌《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封面。(圖片提供:右Chanel,左翻攝實體雜誌 by Ning Chi)
香奈兒全新藝文雜誌《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封面。(圖片提供:右Chanel,左翻攝實體雜誌 by Ning Chi)

內容亮點#01:藝術成果呈獻

當代創作者專題、香奈兒卓越大獎作品集

採大開本設計的《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匯聚豐富多元的藝術創想,並精選亮、霧面等多種藝術紙張呈獻250頁篇幅,不僅彰顯品牌對當代創作者的關注,亦供讀者一窺新銳藝術家的卓越才華,見證他們通過各樣媒介為藝術世界注入的蓬勃生機。

全刊以英文呈現,前半部帶來從英國藝術家Tracey Emin、Savanah Leaf到中國藝術家曹斐、陸揚的專題介紹,以圖文穿插方式邀讀者一同鑑賞諸位的生涯重要創作;後半部則公開香奈兒卓越大獎(CHANEL Next Prize)得主作品集,展露品牌自2022年開辦該獎項以來,在藝術和文化領域的深度著力。創刊號亦邀集香奈兒藝術與文化摯友們分享對未來的洞見,包括品牌大使Tilda Swinton、Penélope Cruz、G-Dragon權志龍等人都參與其中,Tilda Swinton甚至留下了一封簽名信。

《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的大開本設計在藝術作品呈現上達到極佳視覺效果。(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的大開本設計在藝術作品呈現上達到極佳視覺效果。(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品牌大使G-Dragon亦登上創刊號。(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品牌大使G-Dragon亦登上創刊號。(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身處這個充滿變動、數位進程在我們眼前飛速前推的時代,保護、支持並聚焦於藝術家的創作獨立性與人性,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加重要。」——香奈兒藝術、文化與傳承部門總裁Yana Peel

雜誌前半部以品牌近5年曾交流合作的藝術家專訪、專題為主,後半部則大篇幅呈獻香奈兒女士私人收藏、香奈兒品牌歷史典藏及CHANEL Next Prize得主作品集;圖為達利(Salvador Dalí)插畫作品。(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雜誌前半部以品牌近5年曾交流合作的藝術家專訪、專題為主,後半部則大篇幅呈獻香奈兒女士私人收藏、香奈兒品牌歷史典藏及CHANEL Next Prize得主作品集;圖為達利(Salvador Dalí)插畫作品。(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 4位藝術家專題搶先看

「英國青年藝術家(YBAs)」代表人物之一的Tracey Emin,曾憑藉知名裝置〈我的床(My Bed)〉入圍透納獎,2007年亦代表英國參加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英裔美國電影導演兼錄像藝術家Savanah Leaf,則於2024年挾長片首作《地球媽媽(Earth Mama)》奪得第7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美國電影導演Savanah Leaf獲英國電影學院獎作品《地球媽媽》。(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美國電影導演Savanah Leaf獲英國電影學院獎作品《地球媽媽》。(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中國青年藝術家曹斐,作品以媒體裝置和錄影為主,最大獨特性在於融合社會評論、流行美學、超現實主義及紀錄片拍攝手法的創作風格;2003至2015年間三度登上威尼斯雙年展,2019、2020年更先後於巴黎龐畢度中心及倫敦蛇形藝廊舉辦個展。

中國藝術家曹斐以融合社會評論、流行美學、超現實主義及紀錄片拍攝手法的獨特創作風格為人所知。(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中國藝術家曹斐以融合社會評論、流行美學、超現實主義及紀錄片拍攝手法的獨特創作風格為人所知。(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上海出身、現居東京的跨領域藝術家陸揚,作品多從動漫、遊戲和科幻次文化中汲取靈感,擅用電腦合成影像技術(CG)和遊戲建構為媒介,同時深受佛教哲學影響,探索身分認同、生命、科技與靈性等命題。

旅日中國藝術家陸揚作品顯見動漫、遊戲和科幻次文化元素。(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旅日中國藝術家陸揚作品顯見動漫、遊戲和科幻次文化元素。(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內容亮點#02:品牌歷史回顧

香奈兒女士藏品攝影、藝術史學家評論專文

呈獻當代優秀創作的同時,《ARTS & CULTURE Magazine Vol. 1》亦回望品牌傳承脈絡中,涵蓋建築、攝影乃至藝術史等不同領域的合作項目。由CHANEL藝術、文化與傳承部門總裁Yana Peel親自執行的建築師Peter Marino專訪打頭陣,攝影師Roe Ethridge特別為香奈兒女士康朋街31號私人寓所和品牌傳承部收藏品創作的攝影特輯〈香奈兒歷史典藏(CHANEL History Collection)〉接續豐富刊物內容。

〈香奈兒歷史典藏〉不只是靜物攝影,更是Roe Ethridge通過鏡頭語言的重新詮釋,為古物塑造的新視覺意象。(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香奈兒歷史典藏〉不只是靜物攝影,更是Roe Ethridge通過鏡頭語言的重新詮釋,為古物塑造的新視覺意象。(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Peter Marino曾打造香奈兒紐約57街旗艦店、東京銀座專門店、台北101珠寶腕錶旗艦店等多個店鋪空間;Roe Ethridge則本身即以「如何重組圖像構出新體驗」聞名,創建古典作品的風格化版本亦是他所長,此次針對品牌歷史藏品進行封面和內頁創作可說完全展現了他始終探索的「攝影的可塑性」。

此外,首刊還邀請到行為藝術組織Performa創始人、藝術史學家RoseLee Goldberg撰寫評論專文〈表演的人生:嘉柏麗香奈兒與前衛藝術(A Life of Performance: Gabrielle Chanel & The Avant-Garde)〉。

全球20座城市同步發行,台北Moom Bookshop提供限量收藏

《ARTS & CULTURE Vol. 1》於全球20座城市的23家獨立書店同步發行,包括阿姆斯特丹、邦加羅爾、曼谷、柏林、格拉斯哥、香港、倫敦、洛杉磯、墨西哥城、米蘭、紐約、巴黎、聖保羅、首爾、上海、雪梨、台北、東京及蘇黎世。台北於Moom Bookshop限定登場,即日起至7月31日限量提供幸運讀者收藏。

《ARTS & CULTURE Vol. 1》進駐全球20座城市的23家獨立書店,包含台北Moom Bookshop。(圖片提供:Chanel)
《ARTS & CULTURE Vol. 1》進駐全球20座城市的23家獨立書店,包含台北Moom Bookshop。(圖片提供:Chanel)

Moom Bookshop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251巷8弄16號

*雜誌為非賣品,獲得方式請點此查看Moom Bookshop社群貼文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於時間內到Moom Bookshop看看,或造訪世界其他城市時留意以下指定書店名單。(圖片提供:Chanel)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於時間內到Moom Bookshop看看,或造訪世界其他城市時留意以下指定書店名單。(圖片提供:Chanel)

全球參與書店名單

洛杉磯Arcana、阿姆斯特丹Athenaeum、上海Bananafish、曼谷Bangkok CityCity Gallery、雪梨BTWNLNS、墨西哥城Casa Bosques、紐約Casa Magazines、邦加羅爾Champaca、柏林Do You Read Me!?、倫敦Foreign Exchange News、倫敦Reference Point、米蘭Libreria Bocca、聖保羅Megafauna、台北Moom Bookshop、蘇黎世Never Stop Reading、北京postpost、格拉斯哥Ripe、倫敦Rococo News & Magazines、首爾Still Books、倫敦Tenderbooks、香港ACO BOOKS。

同場加映:香奈兒藝術舉措

香奈兒藝術、文化與傳承部門總裁Yana Peel於首刊序言中表示,「CHANEL文化基金致力於支持並表彰全球變革者。這是屬於無所畏懼之人的舞台——那些正在改變我們看待世界方式的人——我從未如此期待未來發展。」藝術作為一切事物的重要靈感來源,香奈兒以文化基金、卓越大獎兩項舉措,分別和文化機構展開長期合作,並對全球藝術新進提供實質獎助。

  • 香奈兒文化基金

香奈兒文化基金(CHANEL Culture Fund)為一全球計劃,同時和世界各地領先的文化機構開展長期合作,興辦各類推廣創意與文化思維創新的主題項目,旨在於突顯缺少的聲音、促進不同領域間的合作,並發揚可為文化及社會帶來改變的概念。合作夥伴包括首爾三星美術館Leeum、美國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倫敦國家肖像館、巴黎龐畢度中心及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 香奈兒卓越大獎

香奈兒卓越大獎(CHANEL Next Prize)為一國際性獎項,以推動藝術與文化領域創新為使命。每兩年頒發一次,開放所有年齡、性別、國籍人士報名,再由全球各界藝術與文化領袖組成顧問委員會進行匿名提名,最終表揚10位在音樂、舞蹈、表演、電影、視覺藝術、數位設計領域敢於冒險且創意無限的傑出創作者,提供每人100,000歐元獎金,助他們實現富有挑戰性的全新計劃,並可加入香奈兒籌組的導師及人脈交流社群網絡,進一步開啟跨領域合作可能。

2022年首屆得獎者涵蓋11個國家/地區,分別活躍於設計、電影、表演和視覺藝術等領域,尤彰顯不同藝術形式間的流動特質。此獎項延續了從香奈兒女士為同時代前衛藝術家提供支援以來,品牌在藝術贊助上的百年傳承。

Tilda Swinton長年作為香奈兒品牌大使暨藝術與文化大使,代表參與諸多相關活動。(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Tilda Swinton長年作為香奈兒品牌大使暨藝術與文化大使,代表參與諸多相關活動。(雜誌提供:Chanel,圖片翻攝:Ning Chi)

「香奈兒女士摯友、俄羅斯芭蕾舞團創辦人謝爾蓋達基列夫(Sergei Diaghilev)的『Étonnez-moi』(Surprise me,讓我驚豔之意)一言,如今也成為鑿刻於CHANEL藝術、文化與傳承部門的箴言,引領我們在跨領域、跨世代與跨地區的創作中持續閃耀。」——Yana Peel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