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HANEL NEXT Prize獲獎者揭曉!認識10位視覺藝術、電影、舞蹈、電玩遊戲設計等領域的當代藝術家

2024 CHANEL NEXT Prize獲獎者揭曉!認識10位視覺藝術、電影、舞蹈、電玩遊戲設計等領域的當代藝術家

香奈兒文化基金(CHANEL Culture Fund)宣佈品牌的第二屆國際藝術文化獎項「CHANEL NEXT Prize」十位獲獎者名單,而這十位當代藝術家將獲得獎金及為期兩年的導師計畫。2024年評審委員包括女演員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藝術家曹斐、以及策展人列格西.羅素(Legacy Russell)與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

CHANEL NEXT Prize每兩年頒發一次,選出10位分別重新定義該領域的國際當代藝術家,每位藝術家皆體現香奈兒品牌推動創新的使命。每位得獎人將獲得 10萬歐元的獎金,助力他們實現極具企圖心的藝術企劃。得獎者亦可加入由香奈兒全球藝文合作夥伴所推動為期兩年的導師暨人脈交流社群網路計劃,其中包括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本次得獎者分別來自六個國家,橫跨四大洲,包括英國、美國、愛爾蘭、巴西、新加坡和喬治亞。其作品橫跨視覺藝術、電影、舞蹈、電玩遊戲設計、表演、歌劇與數位藝術。

Legacy  Russell© CHANEL
評審委員Legacy Russell © CHANEL

「NEXT Prize」由香奈兒文化基金於2021年設立,此基金是香奈兒發起的全球計畫,旨在加速推動文化發展的理念,延續品牌百年以來在藝文贊助上的傳統。香奈兒藝術與文化全球負責人 (Global Head of Arts & Culture at CHANEL) Yana Peel 表示:「『CHANEL NEXT Prize』的設立是為了擴大那些產生影響並重新定義該領域藝術家的作品。第二屆獎項將支持十位這樣的藝術家,每一位都扮演著推手與先鋒的角色,顛覆了從藝術、歌劇、電影以及電玩設計等多個文化領域的既有作法。觀賞他們精彩的創意之旅令人振奮不已。」

Hans Ulrich Obrist © CHANEL
評審委員 Hans Ulrich Obrist © CHANEL

2024 CHANEL NEXT Prize 得主

Tolia Astakhishvili :出生於喬治亞提比里西(Tbilisi),現居柏林與提比里西,是一位跨領域藝術家,主要從事裝置藝術創作。 Tolia的藝術實踐根植於繪畫,近期則將創作範圍擴展到結合影片、聲音、檔案影像和現成素材的大規模建築專案。Astakhishvili 的裝置作品經常融入其他藝術家的創作,她認為這種合作過程能「為個人與集體經驗敘述創造空間。」

TOLIA ASTAKHISHVILI © CHANEL
TOLIA ASTAKHISHVILI © CHANEL

Astakhishvili 近期個展皆於德國舉行,包括在 Haus am Waldsee 舉辦的《The First Finger (chapter II)》(2023 年)、在 Bonner Kunstverein 舉辦的《The First Finger》(2023 年),以及在 Bielefelder Kunstverein 舉辦的《I think it's closed》(2023年)。她在美國的首次個展將於2024年在紐約皇后區雕塑中心(SculptureCenter)揭幕。

Tolia Astakhishvili, space reflected owner I, The First Finger, Bonner Kunstverein, 2023. Photo by Mareike Tocha.
Tolia Astakhishvili, space reflected owner I, The First Finger, Bonner Kunstverein, 2023. Photo by Mareike Tocha.

Kantemir Balagov:出生於俄羅斯卡巴爾達-巴爾卡爾(Kabardino-Balkaria)地區的納利奇克( Nalchik),現居美國洛杉磯,同時是藝術家和電影創作者。師承俄羅斯知名導演 Alexander Sokurov,其導演處女作《親密不親密》(Closeness)於 2017 年上映,講述一對年輕夫婦在婚禮前夕被綁架的真實故事。《親密不親密》為 Balagov 贏得了 2017 年坎城影展的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Fipresci Prize),以及 2018 年法國昂熱影展的評審團大獎。 

KANTEMIR BALAGOV © CHANEL
KANTEMIR BALAGOV © CHANEL

Balagov 於 2019 年拍攝了第二部影片《裂愛》(Beanpole),這部電影以 1945 年被佔領的俄羅斯城市列寧格勒為背景,聚焦兩名女士兵在努力適應平民生活的過程中建立的友誼。該片榮獲 2019 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最佳導演獎」(Un Certain Regard),並成為俄羅斯角逐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作品。

Kantemir Balagov, Beanpole, 2019.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R Content.
Kantemir Balagov, Beanpole, 2019.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R Content.

Oona Doherty :出生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Belfast),現居法國馬賽,是一位活躍在當代舞蹈界前線的編舞家。她的表演方式真實坦誠且扣人心弦,刻劃現實生活中的情境,角色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OONA DOHERTY © CHANEL
OONA DOHERTY © CHANEL

Doherty 在全球累積十多年的表演資歷,並於倫敦舞傘舞蹈藝術節(Dance Umbrella festival)以 Navy Blue(2022年)在薩德勒之井劇院(Sadler's Wells Theatre)首度登台。在此之前,她的《Hard to Be Soft: A Belfast Prayer》被《衛報》評為 2019 年最佳舞蹈表演。這場表演的前身名為《Hope Hunt and the Ascension into Lazarus》,經 BBC 藝術頻道《Dancing Nation》系列節目收錄。

她在 2021 年威尼斯舞蹈雙年展上榮獲銀獅獎,並於 2023 年擔任倫敦國家青年舞蹈團的客座藝術總監。她目前在法國艾克斯普羅旺斯(Aix-en-Provence)的黑亭普雷祖卡芭蕾舞團(Ballet Preljocaj)任職協同藝術家,正在創作全新舞蹈作品《Specky Clark》。

Oona Doherty, Navy Blue, Vilnius, 2023 © D. Matvejevas.
Oona Doherty, Navy Blue, Vilnius, 2023 © D. Matvejevas.

Sam Eng:出生於紐約且現居於此,是一名獨立遊戲開發者,在視覺藝術和遊戲設計的交界領域辛勤耕耘。Eng是一位自學成才的遊戲開發者,他出生於曼哈頓,父母是香港移民。他目前正在開發《SKATE STORY》,這款遊戲探索克服自身限制的體驗。《SKATE STORY》玩家的身體由玻璃組成,化身為在地下世界騎乘滑板的惡魔。 他於 2018 年在 Nintendo Switch 上獨立推出首款遊戲,名為《Zarvot》,遊戲中無生命的立方體發展出知覺力,作品也在 PAX Prime 遊戲展和 IndieCade East 國際獨立遊戲節中大受肯定。 

Sam eNG © CHANEL
Sam eNG © CHANEL

Eng 與數位藝術家 Ian Cheng 合作打造出著名的裝置藝術作品《Emissaries》和《B.O.B. (Bag of Beliefs)》。他是 GUMBO NYC 的創始成員,這是一個專為獨立遊戲製作者成立的布魯克林非營利開發團體。電子遊戲發行商 Devolver Digital 將於 2024 年發佈《SKATE STORY》。 

Sam Eng, Skate Story. Courtesy of Sam Eng (by Sam Eng).
Sam Eng, Skate Story. Courtesy of Sam Eng (by Sam Eng).

Ho Tzu Nyen :出生於新加坡且現居於此,他的作品包括動畫、影片、表演和裝置藝術,透過挪用並重塑神話和歷史,質疑現實和歷史的建構方式。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與新加坡息息相關,新加坡是前英國殖民地,現在則是多元文化的島國。Ho 的藝術實踐從新加坡開始延伸,逐漸融入東南亞和東亞其他文化的神話和歷史。

HO TZU NYEN © CHANEL
HO TZU NYEN © CHANEL

他代表新加坡參加第 54 屆威尼斯雙年展,同時也曾在日本豐田市美術館(2021 年)、日本山口情報藝術中心(2021年)、德國漢堡藝術協會(2018年)、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2015年)及東京森美術館(2012年)舉辦個展。主題為《Ho Tzu Nyen: Time & the Tiger》的一項調查展覽於2023年在新加坡美術館揭幕,涵蓋他過去二十年以來的作品。該展覽將於今年在首爾善宰藝術中心和紐約埃塞爾藝術博物館巡迴展出,接著預計在 2025 年進駐盧森堡現代美術館。他亦將於 2024 年 4 月在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舉辦名為《A for Agents》的個展。

Ho Tzu Nyen, Tiger (tail) from T for Time: Timepieces, 2023. Commissioned by Singapore Art Museum and Art Sonje Centre with M+, in collaboration with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kyo and Sharjah Art F
Ho Tzu Nyen, Tiger (tail) from T for Time: Timepieces, 2023. Commissioned by Singapore Art Museum and Art Sonje Centre with M+, in collaboration with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kyo and Sharjah Art Foundatio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iang Malingue.

Fox Maxy :出生於美國聖地亞哥,是一位視覺藝術家和導演,其作品根植於對安全、土地和水的健康、生存、快樂和耐受力深刻的個人反思。Maxy 是 Payómkawish族,為 Mesa Grande Band of Mission Indians 的一員。她的作品挑戰恐怖片和紀錄片的範疇,第一部長片《Gush》於 2023 年在日舞影展首映。《Gush》以 Maxy 多年來蒐集的視聽素材打造出一幅拼貼畫,針對恐怖和生存進行如萬花筒般的多樣化研究,歌頌友誼和永不磨滅的堅毅精神。 

FOX MAXY © CHANEL
FOX MAXY © CHANEL

2020 年,Maxy 獲得第一筆贊助款,來自支持原住民電影藝術家的 COUSIN Collective 。她於 2022 年成為日舞協會的 Merata Mita 會員,目前是 Vera List Center Borderlands 會員,該倡議由新學院、紐約帕森設計學院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發起。 Maxy 的作品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多倫多國際影展、鹿特丹影展、imagineNATIVE 電影節、洛杉磯郡立藝術館、BlackStar 電影節和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放映。Maxy 目前正在拍攝第二部長片《$hy Heart》,聚焦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Fox Maxy, F1ghting Looks Different 2 Me Now © 2022 Civic Films, LLC.
Fox Maxy, F1ghting Looks Different 2 Me Now © 2022 Civic Films, LLC.

Moor Mother:Camae Ayewa 的藝名為 Moor Mother,是一位出生並居住於美國的音樂家、詩人和視覺藝術家,她的創作融合自由爵士樂、電子樂和古典樂等多種音樂流派。Ayewa結合檔案作曲、現場錄音和她自己的拼貼作品,創造出能夠跨越歷史洪流的聲音景觀,並試圖透過此過程啟發能動性,同時賦予黑人社群力量。

她以 Moor Mother 的藝名登台演出,共發行過八張專輯,包括《The Great Bailout》(2024年)和《Jazz Codes》(2022年)。她是自由爵士團體《Irreversible Entanglements》的共同領導人,並與 Rasheedah Phillips 共組《Black Quantum Futurism》,致力於透過藝術、寫作、音樂和表演,探索調整現實的全新道路。 

Moor mother © CHANEL
Moor mother © CHANEL

Ayewa 是南加州大學桑頓音樂學院作曲系助理教授、Pew 研究中心成員,並且獲獎無數,包括 2016 年 Leeway Transformation 獎、2018 年 The Kitchen 首屆新銳藝術家獎,以及 2023 年德國爵士樂年度國際音樂家獎。她的作品曾在美國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卡內基音樂廳、卡塞爾文獻展、德國柏林爵士音樂節以及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等地演出。

Moor Mother, Jazz Codes, 2023. Courtesy of the artist.
Moor Mother, Jazz Codes, 2023. Courtesy of the artist.

Dalton Paula :出生於巴西利亞,現居巴西戈亞尼亞(Goiânia),是一位藝術家和教育家,運用繪畫和攝影為被世人遺忘的巴西人物創作貼近內心的肖像畫。Paula 的藝術實踐聚焦未經巴西歷史認可的群體,因此他透過藝術探索從殖民時期到現代巴西黑人身體的呈現方式,特別是離散至當地的非洲僑民。Paula 的作品經常以「terreiros」為中心,也就是坎東布萊教的禮拜場所,主要由巴西的非洲僑民信奉。他同時深入研究「quilombos」的歷史,意為逃亡奴隸在內陸聚集和定居的地點。 

DALTON PAULA © CHANEL
DALTON PAULA © CHANEL

2020 年,Paula 在紐約 Alexander and Bonin 畫廊舉辦首次個展。此後,他在聖保羅藝術博物館(MASP)和聖保羅州立藝廊(2022年)舉辦了個展。接著2023 年獲頒開放社會基金索羅斯藝術獎學金。2021 年,他在戈亞尼亞創辦 Sertão Negro 工作室和藝術學院,這個文化中心每年舉辦駐村計劃;他的作品將於第 60 屆威尼斯雙年展展出。

Dalton Paul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Dalton Paul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na Thorvaldsdottir :出生於冰島,現居大倫敦,是當代古典樂界最具風格的作曲家之一。 她獨樹一格的音樂世界結合非傳統的細微差別、和聲和抒情特質,譜出不斷演化的音效生態系統。

ANNA THORVALDSDOTTIR © CHANEL
ANNA THORVALDSDOTTIR © CHANEL

Thorvaldsdottir 的音樂在國際上廣泛地演出,並受到許多世界領先的管弦樂團、樂團和藝術組織的委託,其中包括柏林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巴黎交響樂團、巴黎當代樂團、英國廣播公司逍遙音樂會及卡內基音樂廳。她為交響樂團創作的獨特作品亦為她贏得紐約愛樂樂團、林肯中心、北歐理事會和艾弗斯學院的獎項。

Anna Thorvaldsdottir © CHANEL
Anna Thorvaldsdottir © CHANEL

Davón Tines :出生於維吉尼亞州,現居美國巴爾的摩(Baltimore),是一位歌手、創作者和策展人,在戲劇和歌劇中擔任低男中音。他透過聲音的力量和打破常規的表演方式推動古典樂界的發展。Tines 的表演融合歌劇、流行歌曲、靈歌和福音音樂,講述堅持不懈與人際關係的個人故事。

他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以《Recital No.1: MASS》(2022年)首度登台亮相,另於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在 David Lang 的劇作《Prisoner of the State》(2020年)中演出獄卒,並共同創作改編自藍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的詩作《The Black Clown》(2019年),作品在紐約林肯中心演出。

DAVÓNE TINES © CHANEL
DAVÓNE TINES © CHANEL

他曾於2018 年獲得林肯中心新銳藝術家獎,2019 年被《時代》雜誌譽為「新世代未來領袖」,2020年獲頒 Sphinx 基金會卓越獎章、榮獲美國全國教育協會人權和民權獎。他的表演足跡遍佈世界,包括最近與紐約愛樂樂團和洛杉磯愛樂樂團合作,在巴塞隆納大禮堂與位於倫敦的 Bold Tendencies 和巴比肯藝術中心演出。2024 年 4 月,他將首度登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出。

Davóne Tines, Hans Werner Henze's El Cimarró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hoto by Stephanie Berger.
Davóne Tines, Hans Werner Henze's El Cimarrón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Photo by Stephanie Berger.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大型裝置藝術海外委託製作如何解?專訪藝術家范承宗,公開提案、談判、包裝、國際運輸、搭建經驗與難題

大型裝置藝術海外委託製作如何解?專訪藝術家范承宗,公開提案、談判、包裝、國際運輸、搭建經驗與難題

藝術祭或展會常可見海外藝術家的大型委託製作,但你是否好奇過幕後:這麼大件的作品要如何「飄洋過海」?展方與藝術家之間得經過多少次溝通?在陌生國度搭建作品碰上意外怎麼辦?受2025東京六本木藝術之夜邀請委託製作〈六本木帆城〉的范承宗,首度公開從收到邀約到現地搭建的過程,包括談判方式、提案技巧、回信速度、包裝尺寸等細節,以及慘痛經驗的代價與教訓,都不藏私揭露!

2025東京六本木藝術之夜,范承宗受邀委託製作,將六本木周圍與東京代表建築印象,融合於裝置藝術〈帆城〉。其實展方最初是想向他借展舊作,但在他主動提案後,才促成全新製作的合作機會。

以下將以六本木藝術之夜的案子為例,將海外委託製作循序拆解成步驟,公開每一環節如何推進與解決問題,並旁及過去在紐約、倫敦、斯洛維尼亞的不同狀況與教訓。不論是藝術愛好者想窺探內幕,還是藝術工作者想借鏡經驗,都能作為實用指引!

范承宗受2025東京六本木藝術之夜邀請委託製作〈六本木帆城〉。(攝影:定影影像)
范承宗受2025東京六本木藝術之夜邀請委託製作〈六本木帆城〉。(攝影:定影影像)

① 收到接洽

20255月,范承宗第一次收到六本木藝術之夜主辦單位「六本木藝術之夜執行委員會」來信,對方表示想借展他的作品〈魯班塔〉。然而,〈魯班塔〉是他2021年於宜蘭傳藝中心展出的作品,有9公尺高,組裝難度高且耗時、難以平整化包裝,真要借目前也已經沒有材料。當對方詢問一個「已經不能借」的作品,范承宗採取的第一步是:沒有拒絕,並提案給對方兩個新選項。

〈魯班塔〉為2021年於宜蘭傳藝中心展出的作品。(攝影:定影影像)
〈魯班塔〉為2021年於宜蘭傳藝中心展出的作品。(攝影:定影影像)

② 首次回信,同時進行初次提案

「提案前,我會先預判對方為什麼來找我。」范承宗說,既然對方想要〈魯班塔〉,他就從該件作品的特性延伸,提出「喜歡〈魯班塔〉的人,不可能會不喜歡」的作品。第一個提案為〈魯班月〉,這件作品是《魯班》系列(此系列均運用「魯班鎖」為結構基礎)的家族作品。〈魯班月〉為圓形立體雕塑,2022彰化走讀藝術節展出時是裝在牆壁上。針對2025六本木藝術之夜,他提出的版本為「放在地上」,透過支架可擺放在任何地方,觀眾觀看角度也非常多。

〈魯班月〉為范承宗的《魯班》系列之一,2022彰化走讀藝術節展出於牆壁上。(攝影:定影影像)
〈魯班月〉為范承宗的《魯班》系列之一,2022彰化走讀藝術節展出於牆壁上。(攝影:定影影像)

第二個提案為〈帆城〉,該系列作品首次於2019屏東台灣燈會展出,之後在2021府中雙城、2024海安街道美術館等藝術祭,甚至還作為HBO影集《良辰吉時》劇中場景出現過。〈帆城〉的概念為「捕捉建築輪廓的集合」,加上六本木藝術之夜執行委員會主席為森美術館館長,而森美術館的母集團為建設公司「森集團」,令范承宗覺得有機會嘗試。「我其實是想push〈帆城〉,因為比較有訂製感,但麻煩度和成本就高許多。」但他分析,主辦單位第一封信就直接要一件9公尺高的作品,加上六本木藝術之夜早已舉辦多屆,勢必有一定預算與sense

2021府中雙城展出時的〈帆城〉。(攝影:定影影像)
2021府中雙城展出時的〈帆城〉。(攝影:定影影像)

他的簡報會在第一頁附上歷年作品的小圖集合,「這是給人家的綜合第一印象,客戶都非常需要看到作品案例,且數量需要很多,我要讓你知道:我的創作品質是穩定的,不用擔心。」針對兩個新提案,他笑說自己會很「心機」地附上手繪草圖,且還要畫出作品在Instagram被展示的樣子,增加討喜度。

每件作品的提案,他都會附上這句:「尺寸可以依照活動或場地需求自由配合,也可以依照預算調整規模。」范承宗還會先預判客戶接下來會問的問題,例如在戶外展示得注重強度、安全,他就先在簡報上標明:「所有作品最終都會由結構技師計算,不怕颱風、地震。」

范承宗都會在簡報的第一頁,附上歷年作品的小圖集合。(圖片提供:范承宗)
范承宗都會在簡報的第一頁,附上歷年作品的小圖集合。(圖片提供:范承宗)
針對新提案,范承宗會手繪插圖增加討喜度,左為〈帆城〉、右為〈魯班月〉。(圖片提供:范承宗)
針對新提案,范承宗會手繪插圖增加討喜度,左為〈帆城〉、右為〈魯班月〉。(圖片提供:范承宗)

③ 回信速度

收到接洽的隔天,范承宗就首次回信,並在同封信進行首次提案。「我一定會在24小時內回信,畢竟將心比心,誰不想要馬上得到答覆?」他說,自己也做過策展,如果第一封回信僅回「〈魯班塔〉無法出借」,那對方又得再詢問其他作品,來來回回的溝通就拖得很長。「如果同時間有另一個藝術家,他的等級、對方喜歡他的程度都和我差不多,然後他剛好可以借作品,那我不就沒機會了?」

他也分享,「工作上的往來都是一個好緣分。」范承宗現在的很多合作機會,都是來自當年的窗口、後來去其他公司任職,或者過去某個在信上被cc的人,因為當時在信上的往來互動而被記住。

〈六本木帆城〉為一座具有儀式氣息的木構裝置。(攝影:定影影像)
〈六本木帆城〉為一座具有儀式氣息的木構裝置。(攝影:定影影像)

④ 確認合作

提案寄出後,對方對於〈帆城〉能與當地城市連結感到興趣,進一步詢問之前的作品規模和預算。范承宗便回覆每個作品的詳細尺寸,以及需要的搭建時間和預算。最後主辦單位直接提給他一個包含所有費用的總預算,並希望他在預算內發揮,尺寸則沒有特別限制。

〈六本木帆城〉透過藝術燈光裝置創作,捕捉基地周遭建築的集合輪廓。(攝影:定影影像)
〈六本木帆城〉透過藝術燈光裝置創作,捕捉基地周遭建築的集合輪廓。(攝影:定影影像)

⑤ 持續通信往返:確認細節、排除問題

雙方確認以〈帆城〉合作後,范承宗便開始著手針對2025六本木藝術之夜設計。由於作品需融合建築輪廓,他首先確認幾個問題:「作品確切的放置地點在哪裡?希望融入的建築僅限六本木或全東京皆可?由於森集團本身是建設公司,是否會介意其他公司的建案被納入?」最後確認以「六本木」整體建築印象為主,但並不局限地理範圍,例如東京鐵塔雖不在六本木,但因為六本木看得到東京鐵塔,所以仍可納入;建築也不限森集團。他補充,主辦單位也相當重視與尊重當地居民的感受,不希望作品冒犯當地禁忌。

〈六本木帆城〉以六本木地區擁有641年悠久歷史的天祖神社為創作基地。(攝影:定影影像)
〈六本木帆城〉以六本木地區擁有641年悠久歷史的天祖神社為創作基地。(攝影:定影影像)

范承宗汲取了不同年代的代表建築:天祖神社(1384)、東京鐵塔(1958)、六本木交叉路口(1967)、森大廈(2003)、國立新美術館(2007)、三得利美術館(2007)、21_21 DESIGN SIGHT2007)、住友不動產六本木Grand大廈(2016),將所有的建築物拆開變成輪廓,再像拼圖般組合成全新〈帆城〉。

范承宗汲取了不同年代的代表建築,並融合於裝置。(圖片提供:范承宗)
范承宗汲取了不同年代的代表建築,並融合於裝置。(圖片提供:范承宗)

持續通信往返中,出現過幾個小插曲:其一是窗口告知展出的地面並非平地,而是一個小緩坡。范承宗便追問地的斜度,發現最高與最低差到78公分,且地不是草地而是硬地,因此不能打釘子。因應這個地面,他把裝置的腳,調整成能夠因應高低差的訂製金屬腳。

因應場地的斜坡硬地,范承宗將裝置的腳,調整成能夠因應高低差的訂製金屬腳。(圖片提供:范承宗)
因應場地的斜坡硬地,范承宗將裝置的腳,調整成能夠因應高低差的訂製金屬腳。(圖片提供:范承宗)

另一個插曲為「高度」。原來在日本,超過4公尺就會被判定為建築物,需要費時費力申請相關證照。但范承宗原初的設計為430公分,因此窗口建議調整為399公分。除了將裝置減少31公分,他每次傳給主辦單位的新提案,一定會以清楚的before、after對照標示「改了哪裡」。

提案只要有修改,都會清楚標示出改了哪裡。(圖片提供:范承宗)
提案只要有修改,都會清楚標示出改了哪裡。(圖片提供:范承宗)

⑥ 作品拆卸裝箱

待設計都確認完畢,接著就得處理作品的裝箱與海運。「海運的木箱運送尺寸可以很大,但上了陸地要轉貨運,貨車有尺寸限制,太大的計價會進入下個級別,會貴很多。」范承宗希望讓作品能全部裝在「一個木箱」內,而每次的道路狀況和車輛都不一樣,他會視實際情況調整木箱尺寸,以這趟為例,他的木箱為尺寸為「310 x 70 x 70公分」。

〈六本木帆城〉為《帆城》系列第6件新作 。(攝影:定影影像)
〈六本木帆城〉為《帆城》系列第6件新作 。(攝影:定影影像)

許多木箱是用釘子釘,僅能一次性使用;范承宗選擇的木箱是「全螺絲釘」,因為他每次展出,都會將作品再帶回來,而他的每件作品材料就像「樂高」一樣,可以重複組裝、搭配。「包裝是件很專業的事情,例如箱子在船上會搖晃,這些運送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潛在問題,好的廠商都能幫助我們處理好。」他固定合作的木箱商為「証昌盛木業」,會先做好底板,再把東西放上去,之後才做四面牆壁和上方板子,如此一來才可以把尺寸壓到最小。

海運裝箱過程。(圖片提供:范承宗)
海運裝箱過程。(圖片提供:范承宗)

在作品裝進木箱前,團隊會實際在工廠「練習拆作品和組裝作品」。此次他僅有向展覽方申請需要「梯子」,其他工具全部都由自己帶去,「盡量不要請對方準備工具,對方準備越多就越可能出問題,畢竟你要的東西可能不是他想的。」而海外搭建不一定有預算攜帶燈光師,長期合作的燈光團隊「偶得設計」,會幫作品設計「只會鎖螺絲、接電線」就可以執行的燈光。

實際在工廠練習組裝後的樣子。(圖片提供:范承宗)
實際在工廠練習組裝後的樣子。(圖片提供:范承宗)

⑦ 國際運輸

范承宗表示,「海運」其實相當複雜,因為每個國家的海關規定都不一樣,常常會需要你補各種資料、規則朝令夕改,甚至還曾遇過海盜。有過之前的「慘痛」經驗,他現在固定與「承航國際物流」合作,該公司團隊的英文、溝通、解決問題能力很好,每當國外海關詢問任何問題,都可以協助處理。

不過此趟發生了一些插曲。運輸公司的日本代理發現,包裝內容物與跟invoicepacking list的內容對不起來,invoicepacking list漏了「捲尺和麥克筆」。范承宗釐清問題後說,同事為了讓invoicepacking list精簡,刪除了捲尺和麥克筆,卻忘了通知其他同事要將那兩項東西取出。最後雖然趕緊補上,但他也學到經驗:「國際運輸的東西項目越多、越雜,越容易被抽檢和發生invoice文件遺漏問題,以後國際運輸的東西,工具耗材類的雜項全都用托運行李。」

〈六本木帆城〉將六本木著名建築的造形輪廓解構、混合、重組。(攝影:定影影像)
〈六本木帆城〉將六本木著名建築的造形輪廓解構、混合、重組。(攝影:定影影像)

⑧ 貨運、實地搭建

解決了海運,沒想到陸上貨運也出了問題。范承宗說,原訂923日要在現場等貨車送來,卻不知道923日是日本的國定假日「秋分」。但由於六本木藝術之夜得在926日開幕,他估算最遲也得在924日上午到貨才能趕工完成。因此他透過運輸廠商與日方協調,任何可以加價優先處理的管道全部採用,923日也找了加價加班的貨車送來現場。范承宗記取教訓,未來海外委託製作得先查好當地接近日程的國定假日,海關、倉庫的上班時間也要確認;另外也學到,以後可以提早1個禮拜送達,就算多付1個禮拜的倉庫費用,也比現在採取的急救方案便宜,還可以降低風險。

現場實際搭建過程。(圖片提供:范承宗)
現場實際搭建過程。(圖片提供:范承宗)

在實際搭建時,也發生「插上插頭卻不明短路」的狀況。緊急連線在台灣的燈光團隊「偶得設計」後,偶得建議先將所有接頭都拆開,輪流用電錶檢查一次。他們也同步協請展方安排電工人員,最後順利解決。

〈六本木帆城〉由偶得設計負責燈光設計。(攝影:定影影像)
〈六本木帆城〉由偶得設計負責燈光設計。(攝影:定影影像)

同場加映:歐美委託製作難題

▸ 紐約

2022年,范承宗受邀至紐約東漢普敦的長屋花園(LongHouse Reserve)展出〈筌屋〉。他直說最困難的點在於「住宿費太高」,連Airbnb都是難以負擔的天價。最後他透過在紐約認識的台灣朋友,協助問到朋友家可以借住。不過由於地點距離場地很遠,每天得負擔30分鐘的Uber車程往返,也是一筆開銷。

2022年於紐約東漢普敦的長屋花園展出〈筌屋〉。(圖片提供:范承宗)
2022年於紐約東漢普敦的長屋花園展出〈筌屋〉。(圖片提供:范承宗)

▸ 倫敦

2024年,倫敦王冠劇院(The Coronet Theatre)首次舉辦「台灣藝術節」,范承宗受邀打造兩件作品。其中一件,他將〈筌屋〉掛在劇院外牆上。不過現在回想起來,他直說:「倫敦是想死度最高的。」首先在海運遭遇海盜,船得繞路,眼看來不及了,最後一批貨運連忙改成空運;到了現場又得知,作品與所有人員得先申請當地相關保險,不然無法施工;好不容易搞定後,卻發現因為建築物是古蹟,當初丈量尺寸只量了左側,但右側實際上和左側有些微誤差,導致原先的零件尺寸無法吻合——「這時候還剛好下起小雨,太崩潰了!」這趟倫敦行他也得到教訓:要準備備案;若場地是古蹟,要避免設計需要配合建築精準尺度的零組件,若真的要,就直接請人去當地丈量。

2024年於倫敦王冠劇院展出〈筌屋〉。(圖片提供:范承宗)
2024年於倫敦王冠劇院展出〈筌屋〉。(圖片提供:范承宗)

▸ 盧比安納

2025年,范承宗到斯洛維尼亞首都盧比安納,以「龍」為意象展出〈築巢計畫〉。有天突然收到海關來信,說要提交原料和產地證明,但他收到信時已是週五下班後,還剛好遇上台灣連假,緊急聯絡廠商才要到相關資料;還好事前預留時間足夠,最後仍然在預計開工時間前兩天送達。

這次在海運前也發生了插曲,由於烤漆鎖頭零件有些地方做工不均勻,重新送廠後已趕不上海運時間,只好變成托運行李。他也學到,「以後得在工廠現場一一檢查,就算要花上半天、一天的時間檢查也值得,若拿回來再檢查,對方還有可能不認帳。」現場也發現團隊完全忘了帶「橡膠塞」,好險當地找得到指定尺寸的零件,趕緊搭Uber去買。他也提醒,出發前去工廠拿材料時,最好要列出清單,一一打勾確認。范承宗提到,每結束一個案子,都會與他的團隊一起進行檢討會議,「事後一定要釐清問題,進行檢討,不要就此算了,才能減少甚至避免再發生相似的錯誤。」

2025年於盧比安納展出〈築巢計畫〉。(攝影:定影影像)
2025年於盧比安納展出〈築巢計畫〉。(攝影:定影影像)
2025年於盧比安納展出〈築巢計畫〉。(攝影:定影影像)
2025年於盧比安納展出〈築巢計畫〉。(攝影:定影影像)

文|張以潔
攝影|定影影像 圖片提供|范承宗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插畫家陳姝里:玩泥弄土,捏出一顆自由的心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對我而言,創作不會總是有很強烈的意圖。」一開口,陳姝里如此輕描淡寫,卻正好道出她在藝術創作之路上「自然而然」轉向陶藝的關鍵。過去十餘年,她穿梭在插畫與平面設計之間,也因此在插畫界中闖出一番成績。只是,日復一日,面對形形色色的客戶需求,她漸漸無法沉浸在「純創作」的心流之中。「會去捏陶,就像是一種自然轉換的過程,因為當時的我,很需要自己的空間,不僅是實體的空間,心理也是……」

創作的起點

日光穿過半掀的調光簾透進屋內,落在工作桌上散落的色紙碎片。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偶然被陳姝里收了起來,並衍生出她的創作系列:《拾獲物》(found object)。

「這些色紙碎片是剪紙過程中剩餘的材料,本來應該要被丟進垃圾桶的,但我覺得這些造型不一的圖形,其實更吸引我。於是我就把喜歡的碎片變成新的創作素材,拼貼出《組合》這系列作品。」

陳姝里剪紙剩餘的色紙碎片,衍生出她後續一連串的《拾獲物》創作系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陳姝里剪紙剩餘的色紙碎片,衍生出她後續一連串的《拾獲物》創作系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偶然出現的碎紙片,意外帶給陳姝里更純粹、單純的創造樂趣。平時面對繁雜的平面設計與插畫工作,容易使她陷入過度的計畫與目的性。然而在這些碎紙片面前,心思卻能回到最初的空白。「這些剪紙碎片構成的創作,我叫它們『小雕塑』。某一天,我突然有個想法,如果把這些平面的紙片,變成立體的作品,可以怎麼呈現?」

可以說是記憶使然,陳姝里立刻想到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創作手法:陶作。原來,陳姝里的舅舅是陶藝家,小時候陳姝里在過年時會去舅舅的工作室玩陶。大學也修過一學年的陶藝課,所以捏陶對陳姝里來說並不陌生。

剩餘的色紙碎塊,被陳姝里視為寶貝,她著迷這些色紙的造型,甚至大量蒐集再將其拼貼成為一件作品。(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剩餘的色紙碎塊,被陳姝里視為寶貝,她著迷這些色紙的造型,甚至大量蒐集再將其拼貼成為一件作品。(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捏陶,也是在捏塑自己的心

捏陶看似閒適,但她苦笑說自己其實沒什麼時間可以閒下來,大部分時間被工作填得密不透風。後來有了小孩,時間又被分割得零零碎碎。「以前我可以每天工作十個小時,但自從女兒出生,人生又多了一種角色和責任。生活一直處在停不下來,不斷忙碌、擔心的狀態。」

漸漸地,她感覺快被外界的人事物塞滿,內心沒有了自己的位置⋯⋯「我喜歡創作,但成為媽媽之後,時間變得很破碎,加上疫情嚴重的那年,我24小時育兒,一天也許只有30分鐘的空檔。但我還是想創作,我需要創作。我內心知道,若再不撥一點時間給自己,我會失控。」

在這個掙扎的時刻,陳姝里接觸到陶藝,摸到陶土的那一刻,她感到一股似曾相識的感覺。「我以為自己已經忘了,但觸覺帶我回到小時候,在家門口玩泥巴,把泥土捏成球。手中握著泥球,我好滿足。而捏陶的時候,我又感受到那種純粹的快樂。」

開始創作陶藝後,陳姝里就想要將《拾獲物》中的平面造型化為立體。(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開始創作陶藝後,陳姝里就想要將《拾獲物》中的平面造型化為立體。(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放下執念,享受不可控

對陳姝里而言,不論是紙片創作、插畫,或是後來的雕塑、捏陶,本質都相通。她喜歡組合與拼貼,就像剪紙的碎片可以重新拼出新的造型;陶土也是如此,需要一塊一塊地塑造、連結,再進窯燒製。

然而,創作不總是順利。偶爾作品會在燒製過程中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或是不如預期。但她並不懊惱,反而樂於接受這種「不可控的成果」。「把錯誤留給媒材」是她打破完美、走向自由的一步。

一邊說,一邊拿出一樣作品。陳姝里試著把那個作品立起來,但隨即就倒下去:「這是一個立不起來的作品,我取名為《水平》。它也是我把剪紙碎片立體化的成果,本來想把陶土實心的部分挖除,讓作品平衡站起,沒想到作品還是無法站立。由垂直站立的狀態變成只能水平擺放。似乎是要我放下執念,接受它最後的狀態。」

陳姝里在原有的工作室裡,再整理出一個專屬創作陶藝的空間。(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陳姝里在原有的工作室裡,再整理出一個專屬創作陶藝的空間。(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她笑笑地繼續說:「所以這是一個失敗的作品嗎?我不這麼認為。或許對有些人來說,這是失敗品。但我卻因此看到,它有其他呈現方式。不只《水平》,我也有其他作品燒完後乍看不喜歡,但時間一久卻慢慢能夠欣賞它美的地方。」

陳姝里在大眾認知的「失敗」與「錯誤」中找到了另一種未曾想像的美。特別是當陶藝作品最後出窯時,會帶來無預期的驚喜或驚訝。她脈脈望著層架上的陶盤說道:「我好像也能更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不可控了呢!」

陳姝里熱愛作陶時的快樂,特別是捏塑作品造型時,她會想像自己走進作品,進入一個很純粹的空間。(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陳姝里熱愛作陶時的快樂,特別是捏塑作品造型時,她會想像自己走進作品,進入一個很純粹的空間。(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文字 / 洪孟樊

攝影 / 林家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