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笛、爆炸聲圍繞的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以《日常戰爭》為題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一場關於臺灣的展覽,場內此起彼伏地圍繞著警笛、爆炸、突如其來的撞擊、節奏緩慢的中華民國國歌——它們是藝術家袁廣鳴不同作品中的聲音,充斥在防空演習、公民不服從運動,以及居家裡可能的場景。這是2024威尼斯美術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的現場寫照,發生在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展場模擬圖。(圖片提供:袁廣鳴、臺北市立美術館/模擬製作:陳智賢)

我們的「日常棲居之所」正逐漸瓦解?

《日常戰爭》探問社會轉型期間與現實動盪的不定時威脅下,人的生存處境為何?展出作品從一名臺灣藝術家的角度,突顯作為棲居的日常所在,正逐步地被分配不均的後資本主義、網路攻擊、氣候異常及族群紛爭等灰色衝突中被蠶食鯨吞。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日常演習》,2018,單頻道錄像,5’57”。(圖片提供:袁廣鳴、臺北市立美術館)

「家」本該安定,為何流動而不穩定?

展覽以多件錄像、動態裝置呈現,敘事延續了袁廣鳴的創作脈絡。袁廣鳴的父親因政治及歷史因素而移居臺灣,因而他多數的錄像作品,幾乎都圍繞著對於「家」的概念,與之伴隨的流動性、不穩定的潛在意識有關。

「如同許多出生於1950年代以後的臺灣人,袁廣鳴的成長背景中縈繞著他父親對戰亂的創痛記憶與對於失根的深沉哀傷。私人空間在想像情境中遭受暴力入侵,投射出跨世代的憂懼;這不僅是在訴說袁廣鳴的個人掙扎,也呼應著臺灣社會對於危機隨時可能降臨的共同感受。」——策展人陳暢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陳暢、代表藝術家袁廣鳴。(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6件作品串起袁廣鳴創作脈絡

《日常演習》(2018)設置於展場入口,佔據全場最大的牆面空間,以一股強烈的當前危機感為整個展覽定調。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日常演習》展出模擬圖。(圖片提供:袁廣鳴、臺北市立美術館/模擬製作:陳智賢)

另一件展覽同名作品《日常戰爭》(2023),則藉由一個在無預警轟炸攻擊中遭到摧毀的套房空間,呈現一個荒謬的現實,但這現實的荒謬,又是如此的可能。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日常戰爭》,2023,單頻道錄像,10’33”,作品內電視影片素材來源:Youtube TmarTn2, Joob, OperatorDrewski。(圖片提供:袁廣鳴、臺北市立美術館)

現場也可見袁廣鳴早期的創作,其中《棲居如詩》(2014)以居家場景回溯藝術家在生活中無法消解的焦慮,並反映現實靜好背後所暗藏的毀滅不安;《預言》(2014)則透過裝置的突發巨響及桌面餐具碰撞聲,創造出直覺性的不適感。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棲居如詩》,2014,單頻道錄像,5’00”循環播放。(圖片提供:袁廣鳴、臺北市立美術館)

《佔領第561小時》(2014)紀錄了「太陽花學運」撤場前夕的場景——畫面抽離了佔領議場的學生,只留中華民國國歌緩慢播送,立法院頓時成為學生追求明日美好願景的民主聖堂;而冷靜背後是關於地緣政治的探討,思辨著現代台灣人的困頓與憂懼。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佔領第561小時》,2014,單頻道錄像,5’56”。(圖片提供:袁廣鳴、臺北市立美術館)

首度公開的新作《扁平世界》,則是一件由Google全球街景資料庫(Google street view)構成的網路影音作品。以臺灣代表性的街景開始,例如城市、鄉鎮、高山、海邊等,到世界上類似的街景,藉由程式多項篩選及限定相同的中心點及透視,無縫接軌地創建了一個超時空縮時的道路序列影像。

在這彷若數位網路的「新公路電影」之中,整個世界的街景在無國界(全球化)的網路裡頓時成為「扁平的世界」,形成一個不斷往前的迴圈風景。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主視覺。(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藏在詩意中的憂慮

袁廣鳴的作品總以一種預警式的微觀,放大了無預警的爆發,投射對於當前政治、社會環境的思慮,進而隱喻環繞太平洋島鏈及大陸間不穩定的地緣政治及衝突陰霾。

他對臺灣處境的觀察及刻劃,凸顯今日的戰爭概念已從「實際的砲火」,移轉到分配不均的後資本主義、疫情傳染、網路攻擊、宗教與不同族群間的歧視及壓迫……種種潛藏於日常中的戰爭,而這「戰爭的日常化」,似乎更漸趨為棲居的常態。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預言》,2014,動力裝置,182 x 87 x 77 cm。(圖片提供:袁廣鳴、臺北市立美術館)

「處處都是外人」

策展人陳暢也強調,《日常戰爭》有力地回應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由總策展人Adriano Pedrosa提出的策展命題:「處處都是外人」(Foreigners Everywhere)。袁廣鳴創作中描繪對這看似美好世界的懷疑及不安,暗喻著顛沛生命的人類境況;彷彿「理想的地方一定是在它方,而不是此地」。

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展場|

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 Venice, Italy

 

展期與開放時間|

2024.04.2009.30・週二至週日 11:0019:00

2024.10.0111.24・週二至週日 10:0018:00

週一休館,僅04.2206.1707.2209.0209.3011.18特別開放

台灣藝術家時永駿首爾個展《Forbidden Love》:7座「人偶劇場」探索人性景觀,以裝置、繪畫及錄像共同揭示禁忌情感

台灣藝術家時永駿首爾個展《Forbidden Love》:7座「人偶劇場」探索人性景觀,以裝置、繪畫及錄像共同揭示禁忌情感

全台各地展館喜迎國際藝術家接連到來之際,台灣藝術家也登陸他鄉發揚奇思妙想。時永駿大型個展《Forbidden Love》現正於韓國首爾阿拉里奧畫廊(Arario Gallery)呈獻包括平面和立體、靜態與動態的多元作品。本篇邀你走入3層空間,觀看並解讀現實與幻象交錯的人性景觀;同步認識一位台灣當代藝術家,以及一處致力推動當代藝術發展的創新場域。

由阿拉里奧畫廊首爾館(Arario Gallery Seoul)與「伊日藝術計劃 YIRI ARTS」共同策劃的台灣藝術家時永駿個展《Forbidden Love》,即日起至2025年12月6日進駐位於首爾鐘路區、獨具通透玻璃外觀的私人美術館。首度落地韓國舉辦大型個展,藝術家以散發超現實怪誕氛圍的「人偶劇場」為主體,透過裝置、繪畫和錄像形式,探索愛與慾望的邊界,橫跨畫廊3層空間實踐獨特創作。

展名《Forbidden Love》既象徵來自不同時代、相異環境的物件彼此交融的關係,亦揭示隱伏其中的「禁忌情感」如何在親情、愛情、友情,甚或人們對事業的狂熱追求下流動與碰撞,最終折射出一齣齣看似荒誕卻極其真實的人生劇場。

《Forbidden Love》即日起至2025年12月6日於韓國首爾阿拉里奧畫廊展出,內容揭示隱伏於不同時代脈絡裡的禁忌情感。(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Forbidden Love》即日起至2025年12月6日於韓國首爾阿拉里奧畫廊展出,內容揭示隱伏於不同時代脈絡裡的禁忌情感。(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認識時永駿

#01 西畫專業出身,個展、群展足跡遍及海內外

時永駿1978年出生於台灣、2003年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西畫系,曾在上海、北京、香港、韓國舉辦多次個展,群展則自台東美術館、新北市藝文中心等台灣本地場館,遠至亞洲、澳洲多座城市的重要機構皆有足跡,如雪梨白兔美術館(2025、2024)、墨爾本海德現代美術館(2024)、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2022)、北京今日美術館(2012)等;白兔美術館、龍美術館更典藏其作。

台灣藝術家時永駿。(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台灣藝術家時永駿。(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02 裝置、繪畫、錄像共織社會文化的宏大敘事

擁有台灣經濟起飛時期軍眷村成長背景的時永駿,尤著眼快速更迭、轉瞬即逝的事物。創作經常從1980年代的社會雜誌、新聞及商品包裝取材,揉合童年記憶與當下語境,將關節人偶置入微型立體舞台,試圖在自我構築的微觀宇宙中,重新詮釋社會文化的宏大敘事。而後進一步轉繪這些人偶劇場為劇照或帶有宣傳海報意味的大尺幅畫作,並與他親自掌鏡的電影作品共同展映——那些被按下靜止鍵的過往,便此過程中活化成虛構的動態歷史影像。

時永駿經常從1980年代的社會雜誌、新聞及商品包裝取材創作。(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時永駿經常從1980年代的社會雜誌、新聞及商品包裝取材創作。(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而此次《Forbidden Love》展出的全新系列裝置和繪畫作品,正聚焦現實與幻象交錯的人性景觀。滿滿古董玩具與商品包裝搭建的偶劇舞台,開展飯店房間、飯店走廊、廚房、客廳、酒吧、舞台、街道7個不同類型的敘事場景,時永駿即以這7座立體裝置為背景完成一部錄像作品。

展場並呈7座「人偶劇場」裝置,以及由其延伸繪製的劇照或宣傳海報式畫作。(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展場並呈7座「人偶劇場」裝置,以及由其延伸繪製的劇照或宣傳海報式畫作。(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時永駿並不提供單一或線性的故事,

而是邀請觀眾帶著自身經驗進入觀看與解讀,激發多層次思考。

(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 精彩展品搶先看:5組裝置&繪畫呼應之作

1. 飯店房間玩具組,對應繪畫作品〈偷情(Forbidden Love)〉。

飯店房間玩具組。(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飯店房間玩具組。(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偷情(Forbidden Love)〉。(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偷情(Forbidden Love)〉。(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2. 飯店走廊玩具組,對應繪畫作品〈旅館走廊之夜(The Night in the Hotel Hallway)〉。

飯店走廊玩具組。(圖片來源:Instagram @shih_yungchun)
飯店走廊玩具組。(圖片來源:Instagram @shih_yungchun)
〈旅館走廊之夜(The Night in the Hotel Hallway)〉。(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旅館走廊之夜(The Night in the Hotel Hallway)〉。(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3. 午後的小廚房玩具組,對應繪畫作品〈血腥廚房(Bloody Kitchen)〉。

午後的小廚房玩具組。(圖片來源:Instagram @shih_yungchun、伊日生活)
午後的小廚房玩具組。(圖片來源:Instagram @shih_yungchun、伊日生活)
〈血腥廚房(Bloody Kitchen)〉。(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血腥廚房(Bloody Kitchen)〉。(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4. 酒吧玩具組,對應繪畫作品〈Last Call〉。

酒吧玩具組。(圖片來源:Instagram @shih_yungchun)
酒吧玩具組。(圖片來源:Instagram @shih_yungchun)
〈Last Call〉。(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Last Call〉。(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5. 兔子樂團玩具組,對應繪畫作品〈兔子搖滾樂團(The Rabbit Rockers)〉。

兔子樂團玩具組。(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兔子樂團玩具組。(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兔子搖滾樂團(The Rabbit Rockers)〉。(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兔子搖滾樂團(The Rabbit Rockers)〉。(圖片提供:伊日生活)

▍尋訪阿拉里奧畫廊

1989年創立至今近30年,於韓國、中國共設有3所分館,且始終在國際舞台發掘和推廣亞洲藝術家,持續挑戰當代藝術氣候。代理20世紀70年代以來,韓國、日本、中國、印度及東南亞國家的50位藝術家,涵蓋繪畫、雕塑、影像、裝置及視覺藝術等創作門類,呈現不同世代的實驗作品,以期開啟創意先鋒之間的對話。其中,2006年揭幕的阿拉里奧畫廊首爾館,致力於支援年輕創作者、策劃富創新性的展覽,穩定推動韓國當代藝術發展。

阿拉里奧畫廊首爾館。(圖片來源:Arario Gallery)
阿拉里奧畫廊首爾館。(圖片來源:Arario Gallery)
韓國另還設有天安館。(圖片來源:Arario Gallery)
韓國另還設有天安館。(圖片來源:Arario Gallery)

時永駿個展《Forbidden Love》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2月6日,週二至週六11:00-18:00
  • 地點:Arario Gallery Seoul(85 Yulgok-ro, Jongno-gu, Seoul, Kore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高美館年度大展《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開展!與AI共創,走進Von Wolfe華麗的藝術奇想世界

高美館年度大展《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開展!與AI共創,走進Von Wolfe華麗的藝術奇想世界

高雄市立美術館《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呈現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Von Wolfe)在亞洲的首次大型展覽。本展精選其早期跨文化創作,並聚焦他近年來結合AI科技與油畫的創新實驗,邀請觀眾走入一場古典與數位交織的藝術旅程。

從達文西的經典到AI的未來

馮.沃爾夫出身藝術世家,現居倫敦,並受過正統哲學訓練,將創作視為一種思辨與實踐的過程。展覽自他早期融合畢卡索與浮世繪風格的創作揭開序幕,延伸至對達文西、林布蘭等古典大師的再詮釋。這些作品以傳統油畫技法為基礎,透過視覺拼貼與跨文化挪用,重新編排藝術史中的經典圖像。畫面中,不同文化語境彼此對話,不僅挑戰觀眾對藝術分類的既定印象,也激發對文化、歷史與創作關係的省思。

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於工作室(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Nick Knight)
英國藝術家馮.沃爾夫於工作室(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Nick Knight)
高美館特展《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11.15起正式開展,呈現藝術家近70件精彩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高美館特展《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11.15起正式開展,呈現藝術家近70件精彩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展覽也呈現馮.沃爾夫近年與AI共創的精彩成果。他透過訓練AI模型,使其吸收自身創作的視覺結構與語感,生成圖像後,再親手以油畫技法細膩重繪,發展出融合筆觸與演算邏輯的獨特美學。這些作品兼具精緻與張力,結合歷史典故、當代語彙與超現實意象,探討科技與人文、權力與尊嚴、觀看與性別等多重議題,同時回應當代人對自由與自我認同的深層渴望。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馮.沃爾夫畫筆下女性形象堅毅泰然,兼具古典主義的優雅與當代的戲劇性。圖中作品左為〈沙漠之珠〉,右為〈泰然自若〉。(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馮.沃爾夫畫筆下女性形象堅毅泰然,兼具古典主義的優雅與當代的戲劇性。圖中作品左為〈沙漠之珠〉,右為〈泰然自若〉。(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以台灣為靈感創作作品

展名《花園堡壘》同樣富含意涵。「花園」呼應美術館周邊的綠意,也讓人聯想到伊甸園的美麗與誘惑;「堡壘」則隱喻台灣在國際地緣政治與科技產業中的關鍵角色。展覽中的同名作品〈花園堡壘〉描繪一座古典花園環繞著量子AI超級電腦,象徵未來知識所帶來的機會與風險。

馮.沃爾夫以台灣為靈感,特別創作的展覽同名作品〈花園堡壘〉首度展出。(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馮.沃爾夫以台灣為靈感,特別創作的展覽同名作品〈花園堡壘〉首度展出。(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首次造訪台灣的馮.沃爾夫表示,高美館建築與偌大綠地相依之美,正是啟發他將伊甸園寓意融入展覽主題「花園堡壘」的靈感來源。他期望藉著這個展覽理解自然與科技、人類記憶與人工智慧之間不斷變化的關係,而藝術正是一種世界共通的語言,能夠跨越文化、科技甚至時間的界限進行對話。同時,馮.沃爾夫也認為許多用於AI的晶片都是在台灣製造的,沒有這些核心晶片,便不會有今日人們使用的AI工具。因此,他認為選擇在台灣舉辦亞洲首次大型回顧展,意義格外深刻,也是他對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科技產業關鍵地位的致敬。

馮.沃爾夫藉由立體派時期的畢卡索和浮世繪的扁平視角與鮮明色彩,激盪出東西方跨文化的混合美學。(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馮.沃爾夫藉由立體派時期的畢卡索和浮世繪的扁平視角與鮮明色彩,激盪出東西方跨文化的混合美學。(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3大篇章呈現創作風格蛻變

本次高美館《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特展以三大重要篇章,完整呈現藝術家創作風格的蛻變。第一展區是馮.沃爾夫早期對畢卡索與現代主義的再詮釋;第二展區以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為靈感,探討藝術史中的名家如何相互影響;而第三展區則是他近年融入AI共創的新篇章,引領觀眾思考AI時代是否成為了某種「新文藝復興」的再現。每一展間都將為觀眾帶入不同的文化場景,體現藝術如何在古典與當代間,不斷碰撞生成新的觀看經驗。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高美館、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另外,高美館此次從研究出版、全年齡導覽手冊的推出,到設置 AI 體驗區與一系列精彩的教育推廣活動,期待民眾不只作為觀展者,而是完整參與和藝術對話的過程,期盼美學的影響力在觀眾走出場館後持續共振。

馮.沃爾夫的花園堡壘
展覽日期|2025/11/15-2026/04/19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1-103展覽室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資料提供|高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