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笛、爆炸聲圍繞的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以《日常戰爭》為題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一場關於臺灣的展覽,場內此起彼伏地圍繞著警笛、爆炸、突如其來的撞擊、節奏緩慢的中華民國國歌——它們是藝術家袁廣鳴不同作品中的聲音,充斥在防空演習、公民不服從運動,以及居家裡可能的場景。這是2024威尼斯美術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的現場寫照,發生在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展場模擬圖。(圖片提供:袁廣鳴、臺北市立美術館/模擬製作:陳智賢)

我們的「日常棲居之所」正逐漸瓦解?

《日常戰爭》探問社會轉型期間與現實動盪的不定時威脅下,人的生存處境為何?展出作品從一名臺灣藝術家的角度,突顯作為棲居的日常所在,正逐步地被分配不均的後資本主義、網路攻擊、氣候異常及族群紛爭等灰色衝突中被蠶食鯨吞。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日常演習》,2018,單頻道錄像,5’57”。(圖片提供:袁廣鳴、臺北市立美術館)

「家」本該安定,為何流動而不穩定?

展覽以多件錄像、動態裝置呈現,敘事延續了袁廣鳴的創作脈絡。袁廣鳴的父親因政治及歷史因素而移居臺灣,因而他多數的錄像作品,幾乎都圍繞著對於「家」的概念,與之伴隨的流動性、不穩定的潛在意識有關。

「如同許多出生於1950年代以後的臺灣人,袁廣鳴的成長背景中縈繞著他父親對戰亂的創痛記憶與對於失根的深沉哀傷。私人空間在想像情境中遭受暴力入侵,投射出跨世代的憂懼;這不僅是在訴說袁廣鳴的個人掙扎,也呼應著臺灣社會對於危機隨時可能降臨的共同感受。」——策展人陳暢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陳暢、代表藝術家袁廣鳴。(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6件作品串起袁廣鳴創作脈絡

《日常演習》(2018)設置於展場入口,佔據全場最大的牆面空間,以一股強烈的當前危機感為整個展覽定調。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日常演習》展出模擬圖。(圖片提供:袁廣鳴、臺北市立美術館/模擬製作:陳智賢)

另一件展覽同名作品《日常戰爭》(2023),則藉由一個在無預警轟炸攻擊中遭到摧毀的套房空間,呈現一個荒謬的現實,但這現實的荒謬,又是如此的可能。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日常戰爭》,2023,單頻道錄像,10’33”,作品內電視影片素材來源:Youtube TmarTn2, Joob, OperatorDrewski。(圖片提供:袁廣鳴、臺北市立美術館)

現場也可見袁廣鳴早期的創作,其中《棲居如詩》(2014)以居家場景回溯藝術家在生活中無法消解的焦慮,並反映現實靜好背後所暗藏的毀滅不安;《預言》(2014)則透過裝置的突發巨響及桌面餐具碰撞聲,創造出直覺性的不適感。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棲居如詩》,2014,單頻道錄像,5’00”循環播放。(圖片提供:袁廣鳴、臺北市立美術館)

《佔領第561小時》(2014)紀錄了「太陽花學運」撤場前夕的場景——畫面抽離了佔領議場的學生,只留中華民國國歌緩慢播送,立法院頓時成為學生追求明日美好願景的民主聖堂;而冷靜背後是關於地緣政治的探討,思辨著現代台灣人的困頓與憂懼。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佔領第561小時》,2014,單頻道錄像,5’56”。(圖片提供:袁廣鳴、臺北市立美術館)

首度公開的新作《扁平世界》,則是一件由Google全球街景資料庫(Google street view)構成的網路影音作品。以臺灣代表性的街景開始,例如城市、鄉鎮、高山、海邊等,到世界上類似的街景,藉由程式多項篩選及限定相同的中心點及透視,無縫接軌地創建了一個超時空縮時的道路序列影像。

在這彷若數位網路的「新公路電影」之中,整個世界的街景在無國界(全球化)的網路裡頓時成為「扁平的世界」,形成一個不斷往前的迴圈風景。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主視覺。(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藏在詩意中的憂慮

袁廣鳴的作品總以一種預警式的微觀,放大了無預警的爆發,投射對於當前政治、社會環境的思慮,進而隱喻環繞太平洋島鏈及大陸間不穩定的地緣政治及衝突陰霾。

他對臺灣處境的觀察及刻劃,凸顯今日的戰爭概念已從「實際的砲火」,移轉到分配不均的後資本主義、疫情傳染、網路攻擊、宗教與不同族群間的歧視及壓迫……種種潛藏於日常中的戰爭,而這「戰爭的日常化」,似乎更漸趨為棲居的常態。

2024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日常戰爭》!袁廣鳴反映當代棲居之所的不確定
《預言》,2014,動力裝置,182 x 87 x 77 cm。(圖片提供:袁廣鳴、臺北市立美術館)

「處處都是外人」

策展人陳暢也強調,《日常戰爭》有力地回應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由總策展人Adriano Pedrosa提出的策展命題:「處處都是外人」(Foreigners Everywhere)。袁廣鳴創作中描繪對這看似美好世界的懷疑及不安,暗喻著顛沛生命的人類境況;彷彿「理想的地方一定是在它方,而不是此地」。

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展場|

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 Venice, Italy

 

展期與開放時間|

2024.04.2009.30・週二至週日 11:0019:00

2024.10.0111.24・週二至週日 10:0018:00

週一休館,僅04.2206.1707.2209.0209.3011.18特別開放

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個展《眾生共命》台中亞美館登場!走進安藤忠雄打造的清水模美術館,感受作品與建築空間的對話

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個展《眾生共命》台中亞美館登場!走進安藤忠雄打造的清水模美術館,感受作品與建築空間的對話

以LED數字裝置聞名國際的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在台首次美術館個展《眾生共命:宮島達男》於台中的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亞美館)登場,歡迎人們走進由安藤忠雄打造的清水模美術館建築中,感受作品與空間的對話。本展展期至2026年5月10日。

幼時體弱多病的宮島達男,親眼見證病友的離世,這也讓他對於生命有深刻的體悟,創作中也發展出對於生命的核心關懷,並以數字與倒數作為作品的主要元素。宮島達男的創作中,貫徹著3大理念——「不斷變化(Keep Changing)」、「萬物相連(Connect with Everything)」、「永遠持續(Continue Forever)」。

1988 年宮島達男於威尼斯雙年展嶄露頭角;1999 年威尼斯雙年展更成為日本館的代表藝術家,是少數在 40 歲便登上國際舞台的藝術家之一。(攝影:Adela Cheng)
1988 年宮島達男於威尼斯雙年展嶄露頭角;1999 年威尼斯雙年展更成為日本館的代表藝術家,是少數在 40 歲便登上國際舞台的藝術家之一。(攝影:Adela Cheng)

以數字書寫生命的永恆循環

在他的作品中,當數字在發光時,代表「生」;當它暗下時,則象徵「死」。 數字從1到9之間循環變化,有時持續閃爍、有時靈機出現;而當「0」出現時,則保持沉默不語,呈現出消滅、餘白的狀態,這也展現出生命的無常,以及萬物之間相互的關聯。基於這樣的創作理念,從事藝術創作近40年的宮島達男,除了LED數字裝置,也創作過錄像、行為藝術、攝影等作品,在本次個展,觀者也能一探究竟。

〈變化地景 變化美術館〉(Changing Landscape  Changing Museum)(圖片提供:亞美館)
〈變化地景 變化美術館〉(Changing Landscape Changing Museum)(圖片提供:亞美館)
〈時間瀑布〉(Time Waterfall)(圖片提供:亞美館)
〈時間瀑布〉(Time Waterfall)(圖片提供:亞美館)

在共命連結中互為依存

《眾生共命:宮島達男》以「生命之間緊密的連結」與「所有個體在世上有著共同命運」為核心理念,探討人與人之間互為依存的關係。自1990年起,宮島達男推動多項公民與兒童參與的藝術計畫,提出「Art in You.」(眾生皆有藝性)的觀念,他強調:「藝術存在於與人的互動當中,作品唯有在觀眾在場時,才真正成為藝術。」也因此,本次展覽他邀請了台灣民眾、原住民族語教師、亞洲大學學生,以及霧峰地區的長者與小學生,共同完成5件創作。

「非定性時間」系列(Unstable Time series)(圖片提供:亞美館)
「非定性時間」系列(Unstable Time series)(圖片提供:亞美館)
〈 計數之膚(眾色)〉Counter Skin (colors) (圖片提供:亞美館)
〈 計數之膚(眾色)〉Counter Skin (colors) (圖片提供:亞美館)

與台灣民眾共創作品

宮島達男分享,能在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這樣的一個場域舉辦展覽,非常有意義。他期待有更多年輕人來到展場,他們不一定要認真地理解創作背景或藝術家的意圖,而是可以更直觀的方式來享受展覽。這也是他為什麼這次選擇與學生一起「共創」作品,因為年輕人或許一開始不理解,但參與整個過程後,就會開始理解到這是與自身相關的事。

「計數之膚」系列(Counter Skin series)(圖片提供:亞美館)
「計數之膚」系列(Counter Skin series)(圖片提供:亞美館)

宮島達男個展6件作品一次看

本次展覽呈現宮島達男的13組作品,其中包含2件全新創作,以及5件與台灣民眾共同完成的作品。以下也精選6件作品。

〈變化地景 變化美術館〉(Changing Landscape  Changing Museum)(圖片提供:亞美館)
〈變化地景 變化美術館〉(Changing Landscape Changing Museum)(圖片提供:亞美館)

〈變化地景/變化美術館〉

宮島達男特別為亞美館這個空間量身創作的作品,以「光影」為主題,並結合「數字」元素,打造出〈變化地景/變化美術館〉。他邀請館員及學生從輪盤隨機轉出數字,再於窗面貼上這些象徵著「偶發性」與「時光流轉」的數字。不同時間、天氣前來,作品都會呈現出不一樣的表情,歡迎人們靜下心來感受光影與時間的變化。

〈變化地景 變化美術館〉(Changing Landscape  Changing Museum)(攝影:Adela Cheng)
〈變化地景 變化美術館〉(Changing Landscape Changing Museum)(攝影:Adela Cheng)
〈變化地景 變化美術館〉(Changing Landscape  Changing Museum)(攝影:Adela Cheng)
〈變化地景 變化美術館〉(Changing Landscape Changing Museum)(攝影:Adela Cheng)

〈變動之畫〉

此次展出編號000 是〈變動之畫〉系列的第一件作品,同時也是規模最大的系列作品。當觀眾擲出骰子後,牆上的數字會隨之轉換成擲出的結果。這件作品也顛覆了「繪畫只是牆上永恆不變的物件」的概念,展現出其實所有的物件都會稍縱即逝、並非恆常,而這樣一種充滿不確定性、轉瞬即逝的片刻,也呼應了「活在當下」的理念。另外,展出期間這件參與式作品將有12次更換機會,詳情可關注亞美館社群平台。特別一提的是,目前觀眾看到的數字「8」則是由李玉玲館長親手擲出的結果。

〈變動之畫〉(PAINTING OF CHANGE-000)(攝影:Adela Cheng)
〈變動之畫〉(PAINTING OF CHANGE-000)(攝影:Adela Cheng)

〈無量數〉

這件宮島達男與亞洲大學3位學生共創的作品,呈現出無數的由1到9隨機排列的數字;空白的部分則象徵0。而這些數字排列有些像波浪,有些像直線,這也是他交由學生們自由發揮、以自身方式去表達的成果。

〈無量數〉(Innumerable Counts)(攝影:Adela Cheng)
〈無量數〉(Innumerable Counts)(攝影:Adela Cheng)

〈十界互具〉

這件宮島達男全新創作的場域限定裝置,以佛教「十界互具」思想為靈感,展現生命狀態間的交織。直徑5.4公尺的裝置中,216顆的LED以不同節奏與色彩閃爍,象徵生命無盡的變化。

〈十界互具〉(Mutual Ten Worlds)(圖片提供:亞美館)
〈十界互具〉(Mutual Ten Worlds)(圖片提供:亞美館)
〈十界互具〉(Mutual Ten Worlds)(圖片提供:亞美館)
〈十界互具〉(Mutual Ten Worlds)(圖片提供:亞美館)

〈無限計數之珠〉

同樣為呼應建築空間的這件裝置作品,正懸掛於亞美館的三角形天窗之下,透過一串數字珠形成的不斷倒數,呈現出生與死的無限輪迴,也邀請觀者反思生命的無常。

〈無限計數之珠〉(Infinite Counting Beads)(圖片提供:亞美館)
〈無限計數之珠〉(Infinite Counting Beads)(圖片提供:亞美館)
〈無限計數之珠〉(Infinite Counting Beads)(圖片提供:亞美館)
〈無限計數之珠〉(Infinite Counting Beads)(圖片提供:亞美館)

〈計數之聲網絡〉

〈計數之聲網絡〉為宮島達男長年的系列計畫,此次他為亞美館3樓的迴廊中,打造全新場域限定作品〈計數之聲網絡-台灣〉。以「台灣聲音」為核心,邀集不同族群與語言背景的參與者錄製母語倒數,包括原文會特別協助邀請的15族族語老師的計數聲音,展現島嶼文化的多元共生。

〈計數之聲網絡──台灣〉(Counter Voice Network – Taiwan)(圖片提供:亞美館)
〈計數之聲網絡──台灣〉(Counter Voice Network – Taiwan)(圖片提供:亞美館)

另外,在第4展間牆上的紙杯,則是〈計數之聲網絡〉系列另一組作品,這些紙杯由霧峰的長者以及桐林國小的孩童和老師共同繪製。紙杯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48個倒數聲音,透過共鳴與振動形成獨特的聲音節奏,也與〈計數語言網絡〉相呼應。

(攝影:Adela Cheng)
(攝影:Adela Cheng)

《眾生共命:宮島達男》展覽票價

全票為250元,另外還有團體及優待票、家庭票等票種,完整資訊可點擊下方亞美館IG資訊。

《眾生共命:宮島達男》
展覽日期|2025.11.08-2026.05.10,週一休館
展覽地點|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台中市霧峰區柳豐路500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東京都美術館迎來開館百年!吉岡德仁設計100週年紀念Logo,2026年展覽亮點搶先公開

東京都美術館迎來開館百年!吉岡德仁設計100週年紀念Logo,2026年展覽亮點搶先公開

東京都美術館將於2026年迎來開館100週年,特別邀請設計師吉岡德仁打造100週年紀念Logo,並率先公開2026年的展覽陣容,其中包含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收藏展、奧賽美術館典藏展、藝術家Andrew Wyeth展等精彩企劃!

日本首座公立美術館邁入百年新章

作為日本第一座公立美術館的東京都美術館,自1926年開館以來,不僅是提供藝術家發表作品的舞台、與世界及日本名作相遇的場所,也是讓人們透過藝術與彼此交流的空間。而在即將迎來開館100週年的這個特別時刻,東京都美術館除了舉辦特別展與企劃展之外,還將展開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

東京都美術館將於2026年迎來開館100週年。(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東京都美術館將於2026年迎來開館100週年。(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設計師吉岡德仁操刀紀念Logo

活躍於設計、建築、現代藝術等領域的設計師吉岡德仁,2011年時替東京都美術館設計識別標誌,他從前川國男於1975年設計的美術館立方體建築汲取靈感,並以「淺顯易懂、平易近人」、「具象徵性的意象」、「融合歷史與未來」、「展現日本形象」等關鍵字為基礎,設計出兩款版本,既展現出美術館近百年歷史所蘊含的厚重感,同時傳遞出面向未來無限可能所帶來的輕盈感。而在代表美術館本身時,使用帶有顏色的立方體Logo;代表各項事業時,則使用以線條描繪、具透明感的版本。

這次,吉岡德仁再度受邀設計Logo,他以獨特的美學視角,從「100」字樣延伸出簡潔流暢的線條,打造出兼具洗練質感與紀念意義的標誌。館方除以此為核心展開一系列慶祝活動外,也同步推出特設網站,並搶先公開2026年展覽的精彩陣容。以下將介紹其中4檔展覽,完整內容可至100週年紀念官網查看。

100週年紀念Logo由活躍於世界舞台的設計師吉岡徳仁設計。(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100週年紀念Logo由活躍於世界舞台的設計師吉岡徳仁設計。(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東京都美術館2026年展覽4選!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スウェーデン絵画北欧の光、日常のかがやき」

展期:2026年1月27日~4月12日

在瑞典國立美術館的協助下,本展將透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瑞典美術黃金時期的迷人繪畫,深入探討北歐特有的與自然共生、豐饒生活的獨特感性。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スウェーデン絵画北欧の光、日常のかがやき」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スウェーデン絵画北欧の光、日常のかがやき」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アンドリュー・ワイエス展」

展期:2026年4月28日~7月5日

本展為20世紀美國畫家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 1917–2009)的回顧展。魏斯直至91歲逝世為止,持續描繪身邊的人與風景,其作品中常見窗戶、門等意象,象徵所處世界與彼岸之間的界線。本展將以這些主題為核心,探索魏斯筆下的世界。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アンドリュー・ワイエス展」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アンドリュー・ワイエス展」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コレクション 百花繚乱~海を越えた江戸絵画」

展期:2026年7月25日~10月18日

本展將從大英博物館約4萬件的日本美術收藏中,精選江戶時代的屏風、掛軸、繪卷,以及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等8位代表性浮世繪師的版畫佳作。此外,展覽也將聚焦近年的調查成果和收藏的背景,探討該館在日本美術的收藏、研究與保存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コレクション 百花繚乱~海を越えた江戸絵画」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コレクション 百花繚乱~海を越えた江戸絵画」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オルセー美術館所蔵 いまを生きる歓び」

展期:2026年11月14日~2027年3月28日

被譽為「印象派殿堂」的奧賽美術館將以「活在當下的喜悅」為主題,展出繪畫、雕塑、工藝、攝影等約110件作品。其中包含米勒《拾穗者》、雷諾瓦、莫內、梵谷等人的名作,將帶領人們感受多樣的「喜悅」形式。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オルセー美術館所蔵 いまを生きる歓び」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オルセー美術館所蔵 いまを生きる歓び」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資料來源|東京都歴史文化財団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