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威尼斯雙年展現場直擊!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到金獅獎與戰爭影響等話題盤整

2024威尼斯雙年展現場直擊!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到大會金獅獎等話題盤整

2024年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於4月20日正式開幕,編輯也實際踏上水都,帶回現場的第一手報導!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展出了哪些作品、又有什麼特別活動?最高榮譽金獅獎獎落誰家?而作為國際矚目的藝術展會,在政治動盪的此刻各國國家館有什麼舉動?

2024年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於420日正式開幕!本屆迎來首位拉丁美洲策展人,由現任巴西聖保羅藝術博物館藝術總監Adriano Pedrosa擔任,大會展題《處處都是外人》(Stranieri OvunqueForeigners Everywhere),有著「不論走到何處都會遇到外國人」、「無論身在何處都自覺像外人」等多重含義。

展題《處處都是外人》源自藝術家Claire Fontaine的霓虹裝置,將此句子以20多種語言呈現,此次雙年展也現場展出。(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展題《處處都是外人》源自藝術家Claire Fontaine的霓虹裝置,將此句子以20多種語言呈現,此次雙年展也現場展出。(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威尼斯雙年展以軍械庫(Arsenale)、綠園城堡(Giardini)為兩大展區,除了各有一座大會主題館,遍布兩區的各國國家館亦是關注焦點,今年共集結90個國家,貝南、衣索比亞、東帝汶、坦尚尼亞4國更是首次參展。作為國際矚目的展會,加上國家館的參展性質,讓威尼斯雙年展在藝術、政治、社會議題等有所聯動。以下先帶你從3大話題速看本屆:

主題館金獅獎由Mataaho Collective的編織裝置《Takapau》奪下。(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主題館金獅獎由Mataaho Collective的編織裝置《Takapau》奪下。(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1)金獅獎獎落南半球原住民藝術家

主題館金獅獎由4位紐西蘭毛利女性藝術家組成的「Mataaho Collective」奪下,作品《Takapau》位於軍械庫展場入口的第一個展間,Takapau在毛利語為「編織分娩墊」,而這個編織而成的大型裝置既如子宮般的神聖,又如宇宙般的遼闊。國家館金獅獎則頒給「澳洲館」,藝術家Archie Moore爬梳超過65,000年的家族親屬關係,印證不同族群的人類如何彼此聯繫;四周牆面與天花板是由粉筆寫上的族譜,中間水池平台上放置一落落澳洲原住民遭迫害的檔案。

澳洲館獲頒國家館金獅獎,靜謐黑白展間是對消逝原住民的哀悼。(攝影:張以潔)
澳洲館獲頒國家館金獅獎,靜謐黑白展間是對消逝原住民的哀悼。(攝影:張以潔)

(2)以色列撤館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在加薩走廊的戰火至今已延燒數月,就在本屆威尼斯雙年展媒體預展首日,以色列館仍未開放大門,玻璃牆上貼著一張海報寫道:「在停火和人質釋放協議達成後,以色列館的藝術家和策展人將會開展。」

以色列館即便大門未開,仍吸引諸多觀眾駐足觀望。(攝影:張以潔)
以色列館即便大門未開,仍吸引諸多觀眾駐足觀望。(攝影:張以潔)

(3)俄羅斯館出借玻利維亞

俄羅斯在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皆沒有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位在綠園城堡的俄羅斯館也跟著放空城。不過2024年這棟綠色建築出借給了波利維亞,至於原因為何?波利維亞官方聲明表示,「俄羅斯相信我們作品的重要性、質量和內容。」但根據外媒的非官方消息,可能與兩國在鋰資源上達成協議有關。

2024威尼斯雙年展俄國斯館借給波利維亞展出。(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2024威尼斯雙年展俄國斯館借給波利維亞展出。(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聚焦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

台灣館由藝術家袁廣鳴代表參加,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劃、陳暢(Abby Chen)擔任策展人,於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袁廣鳴:日常戰爭》,共有5件錄像、1件動力裝置、1件素描作品。從大門到展廳的階梯,就可聽見《日常演習》的警笛,揭示展覽的不安氛圍;步入展場後,儘管有著沙發、座椅、檯燈等舒適居家擺設,但《日常戰爭》與《棲居如詩》的爆炸、《佔領第561小時》節奏緩慢的國歌、《預言》突如其來的震動,在在提醒著這是場「日常中的戰爭」與「戰爭中的日常」。

動力裝置《預言》餐桌會突然發出震動,即便在展廳久待仍深感震撼。(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動力裝置《預言》餐桌會突然發出震動,即便在展廳久待仍深感震撼。(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名《日常戰爭》不僅指涉作品中的防空演習、公民不服從運動、居家襲擊等等,更探討後資本主義、網路攻擊、氣候異常及族群紛爭等議題。內容不僅關於台灣,更是世界的不安、焦慮與現實寫照,袁廣鳴也在開幕式時表示,「希望展覽不要成真。」但如同作品中不斷重複的影像,爆炸、襲擊是破壞亦是重生,陳暢說,「在日常戰爭中,藝術家能給的是什麼想像?普里奇歐尼宮邸原本是一座監獄,如果監獄在今天都可以翻轉為表達藝術和言論自由的場域,這就是台灣藝術家和台灣想帶來的正面訊息。」

台灣館藝術家袁廣鳴(右)、策展人陳暢(左)。(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灣館藝術家袁廣鳴(右)、策展人陳暢(左)。(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新作《日常戰爭》、《扁平世界》解析

這次袁廣鳴共帶來兩件新作,其一為展覽同名錄像作品《日常戰爭》,描述在中產階級房間中發生了一場襲擊,最後又回歸平靜。不同於此次亦展出的《棲居如詩》為1公尺乘1公尺的水缸模型,《日常戰爭》在淡水工作室打造11拍攝場景,內裝設定為「有點窮的單身知識分子」。每次創作都會放入新技術嘗試的他,這件作品費時約1年開發「單軸機械手臂」,達到拍攝時的精準控制。仔細聆聽錄像的背景聲音,會發現為「戰爭遊戲實況」,袁廣鳴表示,最初設定為《CNN》戰爭新聞,覺得太老套又改為國外談論武器的節目內容,最後想到了YouTube上的戰爭遊戲實況,隱喻每一個你我都可能是造就日常戰爭的一員。「我雖然做這個作品,但是我可能就是那個玩戰爭遊戲的人,其實我也不是清白的。」

袁廣鳴新作《日常戰爭》。(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袁廣鳴新作《日常戰爭》。(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另一件新作《扁平世界》,以Google全球街景資料庫(Google street view)將各地類似景貌的街景串連,10分鐘的錄像也成為了一種「新公路電影」。每段影像皆由台灣開頭,再連接至世界各地相似的地景,例如橋、道路、荒野、市中心等等,顯示在全球化、數位化的網路時代裡,世界竟是一個極度相似的「扁平世界」。在製作上,由於Google Street View360度影像,當要轉化為平面影像時,需藉由程式多項篩選及限定相同的中心點及透視。袁廣鳴表示,Google street view的資料庫其實透露出全球政治和經濟結構,例如沒有經濟效應或很薄弱的地區資料甚少、共產國家幾乎沒有資料(少數如俄羅斯有)。

袁廣鳴新作《扁平世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袁廣鳴新作《扁平世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入口播放《日常演習》、《佔領第561小時》,白色椅子連結素描作品

走進台灣館,入口處約高3公尺、寬6公尺的巨型螢幕,播放的是《日常演習》,以及紀錄「太陽花學運」撤場前夕的《佔領第561小時》。其實連袁廣鳴最初也認為最醒目的入口處,應該要展示新作,但陳暢建議要以這兩件作品作為開場。除了演習、學運都是非常台灣的象徵,《日常演習》的空襲警報聲響,讓觀眾在踏上普宮的樓梯間就能聽見,營造展覽題旨和氛圍。

台灣館現場播映《佔領第561小時》的情景。(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灣館現場播映《佔領第561小時》的情景。(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值得注意的是,螢幕前擺放了6張白色躺椅,和展出的素描《在我們的遠方是什麼?》中的白色沙灘椅相呼應。該張素描源自1951年的黑白歷史照片,袁廣鳴初次乍看以為是「一群男人戴著墨鏡,悠閒躺在沙灘椅看著遠方」,細看才發覺不對勁,是「美國高階軍官戴著護目鏡,在太平洋小島觀看核爆測試」,極為反差的觀感讓他留下深刻印象。這次將畫中沙灘椅搬至現實,素描裡人們悠閒躺在椅子上看著不悠閒的核爆,現實展場裡觀眾亦是舒服坐在椅子上,觀看著不舒服的作品。

展廳入口的白色沙灘椅,和素描作品的椅子相呼應。(攝影:張以潔)
展廳入口的白色沙灘椅,和素描作品的椅子相呼應。(攝影:張以潔)

公眾論壇重點整理!從「島嶼」連結回「家」

台灣館開幕日下午舉行「公眾論壇:如島嶼思考」(Public Forum: Thinking Like An Island),由亞洲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助理策展人納茲.朱古歐盧(Naz Cuguoğlu)擔任主持人,與談者除了袁廣鳴、陳暢,還邀請到泰德美術館大中華地區兼任策展人陳思穎(Hera Chan)、阿布達比古根漢美術館策展人鄧芷茵 (Birde Tang),從「島嶼思維」(island-thinking)出發,探討於藝術與當代地緣政治中的競合關係。

「公眾論壇:如島嶼思考」活動現場。((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公眾論壇:如島嶼思考」活動現場。(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論壇中提及了不同層次的「島嶼思考」,首先是「孤島」,陳暢分享剛來到美國的時自覺孤島,儘管得到獎項肯定仍無人理解,但透過與女性、移民策展人交流,慢慢建立社群,而如今的社會也開始關注起非主流。朱古歐盧接著提及,孤島也能連結為「群島」。鄧芷茵說,阿聯酋有8成以上是國外居民,在當地工作非常需要「社群」的概念,包括怎麼跟不同宗教、語言、文化者溝通。陳思穎則認為與其身為策展人,她更著重身為一位「市民」如何創造社群之間的連結。

會後由活躍於柏林的伊拉克籍藝術家阿里.亞斯(Ali Yass)與巴勒斯坦籍的藝術家兼策展人朱德.阿爾-塔米米(Joud Al-Tamimi),帶來「現場表演:去告訴山吧」(Live Performance: Go Tell It To the Mountain)。(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會後由活躍於柏林的伊拉克籍藝術家阿里.亞斯(Ali Yass)與巴勒斯坦籍的藝術家兼策展人朱德.阿爾-塔米米(Joud Al-Tamimi),帶來「現場表演:去告訴山吧」(Live Performance: Go Tell It To the Mountain)。(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袁廣鳴則從父親「離島」的概念切入,父親於國共內戰的時候來到台灣「躲雨」,沒想到一躲就是40年,這讓身為外省第二代的他,不斷思考家或家鄉的概念到底是什麼?而這次台灣館正就是把展場打造為居家場域,朱古歐盧問及背後原因,陳暢回應從來沒有這麼想過,家的概念是在策展中浮現,放入沙灘椅、點亮檯燈後,很訝異原本是監獄的展場竟產生了家的感覺。她說世界上已經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了,所謂「家」或許是可以獲得一點勇氣的地方,從袁廣鳴的作品,可以看到一個人的生存、採取行動且慢慢找到勇氣。

台灣館所在處普里奇歐尼宮邸原本是監獄,如今翻轉為表達藝術自由的場所。(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灣館所在處普里奇歐尼宮邸原本是監獄,如今翻轉為表達藝術自由的場所。(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

時間|2024.04.20-09.30,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1:00-19:00

2024.10.01-11.24,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0:00-18:00

週一休館,4/226/177/229/29/3011/18特別開放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 Venice, Italy

文、攝影|張以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La Biennale di Venezi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從 David Carson 的解構視覺,到顏伯駿的觀看語言!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讓經典不只換裝,而是進入一場可被感知的文化體驗

當經典邁向當代,設計語彙也被重新打開。麥卡倫攜手美國平面設計大師 David Carson,為經典雪莉桶與雙雪莉桶系列換上全新包裝,並以此為靈感,打造《雪莉新裝360體驗》沉浸式展覽。《La Vie》邀請設計師顏伯駿進場體驗,從創作者的視角觀看、詮釋與拍攝,記錄設計如何在場域中被感知,也重新打開人們對麥卡倫的閱讀方式。

麥卡倫(The Macallan)自 1824 年創立以來,便以雪莉桶釀酒工藝聞名,攜手美國 Coopers Oak 橡木林場並收購西班牙 Vasyma 製桶廠,打造自家雪莉橡木桶供應鏈,新酒與頂級雪莉橡木桶交融下,酒液逐步發展出細膩而層層遞進的風味表現,形塑出麥卡倫引以為傲的風格標誌。到了今年的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這份經典被轉譯為更當代的語言,從 David Carson 操刀的包裝視覺,到延伸出的沉浸展覽空間,品牌首度以「設計」為對話開場,讓人重新感受經典麥卡倫背後的文化溫度與情緒層次。

MCL

從包裝到場域,設計成為對話的路徑

設計師顏伯駿說,「真正的顛覆不是推翻,是讓原本的秩序容納新的語法;真正的敬意,也不是膜拜,是讓傳承有再被閱讀的可能。David Carson 把麥卡倫的典雅與他一貫的直覺性並置,創造出一種介於經典與自由之間的張力區!」而展覽以「360」為名,分別對應三大酒款(經典雪莉桶、雙雪莉桶、臻彩系列)、六大標柱(最高品質的橡木桶、雪莉酒潤桶工藝、渾然天成的自然酒色、精緻小巧的蒸餾器、麥卡倫莊園與百年傳承的釀酒智慧),層層拆解麥卡倫的文化底蘊,讓觀者用身體進入設計邏輯的邊界。這不只是關於視覺的閱讀,而是關於場域如何讓設計變得立體。

MCL

拆解與再閱讀

踏入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就像翻開一本逐頁拆解的讀本,設計邏輯在錯落與重構中緩緩展開。入口以象徵雪莉桶紋理的弧形木牆作為開場,引導觀者穿越時間年輪,走入麥卡倫的傳奇時光;緊接著,步入「感官走廊」,幽深的紅光映照著品牌走過兩世紀的重要節點與關鍵人物,走廊盡頭的螢幕,播放著來自赫雷斯的桶匠訪談與雪莉酒介紹,搭配曲面解構符號與牆面上的「瓦德比諾 Valdespino」雪莉酒,讓觀者穿越至雪莉桶誕生的原鄉脈絡。

MCL

進入展覽核心,視線被瓶身、照片、圖騰與色塊組構的裝置吸引,一如漫遊 David Carson 拼貼而成的意識流場景;麥卡倫的六大標柱,從百年傳承的釀酒智慧到麥卡倫莊園,在此被重新拆解並串連為動態時間軸,引導觀者參與一場關於橡木、潤桶與陳年的演化歷程。

MCL

琥珀色燈束切入瓶型輪廓,讓酒液的層次與情緒感受浮現眼前;而鏡面牆體則轉化為反射與凝視的界面,邀請每個人將自我置入麥卡倫敘事中,成為風味旅程的一部分。「這些空間其實都不是直白翻譯 David Carson 的設計,」顏伯駿說,「它們是把 David Carson 那種打破線性、重組敘事的感覺變成立體的,每一站都是一種推進!」他特別提及場內大量出現的紅色光影與陰影重疊:「紅色不只是裝飾,它其實像是一種引導,讓你走進麥卡倫情緒的內裡。」

MCL

與經典重新相遇

顏伯駿說:「麥卡倫《雪莉新裝 360 體驗》是一個開放的命題,而不是一個被定義的結論。

MCL

你可以從工藝進入,也可以從感覺進入;從歷史進入,也可以從視覺進入。品牌若能容納多重入口,代表它願意承擔多重解釋。」對他而言,成熟的品牌不怕被讀錯,它只怕失去被閱讀的慾望 —— 而這一次,麥卡倫選擇以全新的方式,重新開啟這場深層對話。

MCL

誠如顏伯駿所說,「當觀看被重新訓練,品牌不必提高音量,只需要說對語言。」在展場尾聲,麥卡倫以一連串能「被參與」的設計細節,打開更多與經典重新連結的方式。

MCL

於展場來一杯層次豐富、尾韻帶有甜味的雙雪莉桶純飲,或選擇清爽果香的Highball,週末你可以點上由「2025亞洲最佳酒吧」The Public House Maltail打造、以經典麥卡倫雪莉桶風味為靈感的限定特調;玩一場藏有互動攝影驚喜的盲盒遊戲;寄出一封寫滿真摯話語的明信片;現場購買麥卡倫經典酒款,還能享受質感緞帶包裝的儀式感,讓這些互動與走逛片刻,與麥卡倫威士忌一樣,在記憶中慢慢熟成。

MCL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10位藝術家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基隆美術館2025年度大展《WE ARE ME — 我(們)到此一遊》,由藝術家余政達創造的虛擬角色「法咪咪 FAMEME」擔綱策展人,邀集台灣、日本、泰國、英國及法國等10位藝術家,透過經典舊作與全新委託創作交織共28組創作,試圖回應當代最為迫切的提問:在資訊過量的影像洪流中,藝術還能如何被觀看?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我們所見,真源自我們所選嗎?

在社群媒體演算法驅動下,我們以為自己在選擇觀看,但事實上,我們所見有時並非源自所盼。如今,觀看已是表演、身分再造的一部分,更是個體與群體的角力場。策展人法咪咪表示,展名「WE ARE ME」指向集體與個體的共生與矛盾:在數位影像分享時代,「自我」的樣貌逐漸在群體的凝視中成為「我們」;副標「我(們)到此一遊」則回應大眾文化中「到此即表態」、「觀看即表演」的社群奇觀。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台灣藝術家謝佑承以光影裝置檢視影像生成的本質,《大幕》與《雨點》兩件作品構築虛實交織的沉浸空間。(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這場展覽就是對上述現象的回應,探索著在影像泛濫、人人都能自稱創作者的時代,藝術被觀看的各式嶄新可能;同時剖析「我」與「我們」的界線,是如何被生成、被消解。再回望展名暗藏的巧思:當「WE」置於鏡面,反射出的既是「ME」,亦是無數被轉譯的身份,暗示著觀者不是單純的旁觀者,而是與作品共構、再造的行動者。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從兒童純真視角切入主題

首度於台灣美術館機構展出的英國當代藝術家瑞安·甘德(Ryan Gander),是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件展、雪梨雙年展等國際大展常客。他擅長以幽默視角轉譯日常物件,此次帶來裝置作品《同理心是一種超能力嗎?》,將稚真問句 “Is empathy a superpower?” 印於巨型黑色氣球,並置放於展場通道,迫使觀眾直面這道純真提問。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泰國藝術家納溫·努通(Nawin Nuthong)以融合神話、兒童文化與政治隱喻見長,此次為展覽及基隆城打造新作《4−6位紙鈔上的孩子》,以台灣千元鈔票的隱藏人物為切口,結合基隆在地廟宇觀察,於作品中交織遊戲、童趣與批判性。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科技如何影響人類的情感和行為?

曾獲威尼斯雙年展銀獅獎殊榮的重量級藝術家卡蜜兒·安侯(Camille Henrot),攜成名作《極度疲憊》首度來台展出。這件被視為後網路藝術(Post-Internet Art)始祖的作品,以電腦桌面為舞台,重組網路素材、美國博物館及研究機構組織「史密森學會」典藏,揭示資訊過載如何影響我們的感知與學習知識的方式。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同樣回應科技社會與人類情感行為的關聯,台灣藝術家鄭先喻作品《這可能是你》揭露演算法下的身份幻象,作品不斷輸出演算法生成的個資檔案,擾動個人隱私與真實身分的邊界;日本藝術家山內祥太(Shota Yamauchi)的新作《Being… Us?》,則透過AI光影生成後人類幻影,挑戰對「生命」的既有定義。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日本藝術家YANG02則進一步探索科技時代的社會與倫理議題,他曾透過《永久的暫時性》一作,運用無價值判斷的自動導引車(AGV)將隱蔽幕後的佈展過程公開,藉此反思便利性背後的資本機制。此次則帶來新作《慢速迷你4DW——逃離現代價值觀》,將原先的高速競賽改造成「慢速競賽」,使觀眾體驗「放慢」蘊藏的價值,挑戰現代社會對效率的迷思。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深入感知,將記憶與時間具象化

台灣藝術家陳怡潔以轉化動漫人物的色彩聞名,新作《連合島漫遊》將觀眾最具情感連結的動漫角色,轉化為多格抽象圓盤,呈現網路世代共享記憶的軌跡。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陳松志的《無題-KEE》則讓觀者走在鋪滿銀色亮粉的地毯上——當足跡化為記憶殘留,時間即隨著身體的移動被具象化。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攝影:KRIS KANG)

聶永真設計主視覺!以「觀眾凝視白牆」暗喻觀看的多種解讀

本展由聶永真操刀的主視覺設計也值得一看!畫面呈現一群凝視白牆的群眾,牆面卻空無一物,象徵「觀看」本身成為一種表演,也反映觀眾進入展場後的處境——究竟注視的是藝術,還是透過藝術映射出的自己?展覽也由此發展出一組明信片套卡,觀眾可於展覽中取閱、蒐集;離開展場後,這些明信片將成為展覽的物理延伸,承載著關於「我(們)到此一遊」的某種見證。

基隆美術館《我(們)到此一遊》開展!剖析「觀看即表演」的當代社群奇觀
(圖片提供: 基隆美術館)

《We Are Me-我(們)到此一遊》

展期|2025.10.30-2026.02.01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9:00-17:00,週一固定休館,國定假日除外

展覽地點|基隆美術館1樓、M樓(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參展藝術家|陳怡潔、陳松志、鄭先喻、瑞安.甘德(Ryan Gander)、卡蜜兒.安侯(Camille Henrot)、謝佑承、納溫.努通、山內翔太(Shota Yamauchi)、yang02(依英文姓氏字母順序)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