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新銳創作者聚焦!搶先認識吳美琪、多田圭佑與Bianca Nemelc三位年輕藝術家

2024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新銳創作者聚焦!搶先認識吳美琪、多田圭佑與Bianca Nemelc三位年輕藝術家

2024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將於5月10~12日登場,這次在眾多畫廊間,搶先認識吳美琪、多田圭佑與Bianca Nemelc這3位值得注目的年輕藝術家。他們皆專注於平面的藝術創作,挑戰其中的極限與可能。

吳美琪|亞紀畫廊

在攝影的嬉戲中尋找自由

吳美琪《Baby's Baby》系列,2019年。(圖片提供:吳美琪)
吳美琪《Baby's Baby》系列,2019年。(圖片提供:吳美琪)

蒐集是吳美琪的生活,喜愛的閃亮東西與顏色則化為她的攝影作品。在2016年起創作的靜物攝影三部曲《XXY》、《XYX》和《YXX》中,她嬉玩虛實、光影與時間,重塑出虛構的幻象世界。

其實她先學了繪畫,後來才著迷攝影對空間、時間的操縱。搭建起場景、以複合媒材拼貼後再拍攝下來,東西不見,退後了只留畫面,作品就回到攝影本身那最純粹的moment。「我想要解構觀點,破除一些刻板印象和框架,去除每個物件本身的意義後,它們在畫面中都可以是等價、一樣的。」她想透過攝影追尋現實中難獲的自由。

蒐集、重構再拍下,是她嘗試掌控事物的過程,她自《Love Love Love 戀物癖》起拍攝愛戀對象泰勒的身體特寫,2021年的《野餐》個展與攝影書則是這場關係變質、別離後的幻想野餐,手與腿的局部影像被肢解,感情不再,只剩照片與拼貼。

吳美琪《Love, Double Love》系列〈Fantasy Girl〉,2024年。(圖片提供:吳美琪)
吳美琪《Love, Double Love》系列〈Fantasy Girl〉,2024年。(圖片提供:吳美琪)

2023年白晝之夜《手術房派對》則是面對自體免疫病痛時對恐懼的轉化,她想像人體細胞不斷更新,這誕生(born)跟重生(reborn)的過程正是生命的循環。今(2024)年初剛結束的廈門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發現獎展覽《禮物Baby's Baby》則梳理她至今的作品。

吳美琪《手術房派對》系列〈誕生_重生〉, 2023年。(圖片提供:吳美琪)
吳美琪《手術房派對》系列〈誕生_重生〉, 2023年。(圖片提供:吳美琪)

攝影的可能性正像俄羅斯娃娃般遞迴,她說明,「不同空間、物件進行循環的自我複製、演變、分裂、重組,就跟生生不息的生命一 樣。」中文展名「禮物」的意涵正巧對應著她的《潘朵拉的盒子》系列,創作期間她問朋友:「關於你生命/生存的元素是什麼?」、「你目前人生的希望/絕望各占多少%?」盒子裡的物件正象徵生命的不同元素,世界正是未拆開的盲盒,無論其中是醜惡或是希望的禮物。

吳美琪《潘朵拉的盒子》系列 〈Dragon fruit〉,2022年。(圖片提供:吳美琪)
吳美琪《潘朵拉的盒子》系列 〈Dragon fruit〉,2022年。(圖片提供:吳美琪)

在2022年的《x+羅Miró》系列中,她感受到被攝影媒材框限,首次在作品中融入電繪,其中〈故事三:它復活了IT'S ALIVE〉拍的是科學怪人的故事,「他是人造人,我好像在圖造圖,可以一直賦予它們新的生命。」與8bit.t.d八位元紡織合作的《造像計畫》中,她的影像被重新編為織品,語彙進一步模糊。

而這次在台北當代展出的《Love, Double Love》是與飾品設計師友人mEltEd potato的共同創作,將她自拍的身體與融化般的飾品結合,在台北當代的影像派對中,作品也將被轉印在絲巾和配件上,與觀眾來場穿搭互動。

「從以前到現在,我的作品環繞在各個關係的變化上,虛實並存的樣貌,從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她影像中不同時期相遇的物件,正也映射出愛的元素,如《XYX》中媽媽送她的南部家鄉水果、《野餐》中湧動的不安,以及如今《Love, Double Love》中「我是不是真的需要很多的愛,才可以好好安撫我自己」的提問。而近年多專注靜物的她,想如大學時期般回歸人像拍攝,尤其是人體,「身體是很厲害的容器,每個人的身體都很有魅力,我想要記錄下來。」

(圖片提供:吳美琪)
(圖片提供:吳美琪)

吳美琪

1989年生於台南,畢業於高雄大學。以彩色靜物攝影為創作基調,交織靜物、棚拍、抽象、圖像文化、科學實驗等,生產關於色彩、光線、物件迭代、空間分割的圖像,重要個展包括2019年台北亞紀畫廊《YXX-The Flares》、2020年台北朋丁《野餐》、2023年廈門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禮物Baby's Baby》等。

多田圭佑|MAKI Gallery

在虛擬與現實的邊際探尋存在

多田圭佑在年少時代對電玩遊戲、網路、塑膠模型充滿熱情。大學時他嘗試過各色媒材,也曾在雕塑家工作室協助打造主題遊樂園的遊樂設備、廣告布景、電影道具等。

那為何仍選擇投身繪畫?「對我來說,繪畫是一種非常模糊的媒介,它既是一個實質存在的實體,又能是個非無質性的圖像。繪畫這種雙重性存在的形式,非常適合我創作的理念。」他在虛擬世界中體驗到的「真實」成為《trace》系列的靈感,「這種『真實感』來自表面紋理、重力和材料成分的組合,這與電影場景製作的過程,同時使用逼真的電腦特效(CGI)和實際特效,有很多共同之處。它們不是現實的替代品,某些方面可能有些缺陷,其他則可能誇大。」創作《trace》系列便是為了捕捉這一現象,其中便應用了3D建模的可複製性。

多田圭佑〈trace/dimension #54〉,2023年。(攝影:Arito Nishiki,圖片提供:MAKI Gallery)
多田圭佑〈trace/dimension #54〉,2023年。(攝影:Arito Nishiki,圖片提供:MAKI Gallery)

這次參加台北當代,多田圭佑將帶來《trace/dimension》及《残欠の絵画》系列新作。《残欠の絵画》系列乍看彷彿歐洲經典風景畫,實則是藝術家參考遊戲畫面入畫的成果。「靈感來自我一次玩電玩遊戲時睡著的經驗,⋯⋯當我第二天早上醒來,看著整夜都開著的螢幕,遊戲仍然和我入睡前一樣,景色和時間沒有任何變化,讓我意識到虛擬空間中無限的時間性和現實世界中有限時間性之間的鮮明對比,我著迷於這種並存的反差。」他說明,所有圖像本身都是永恆的實體,但它們在物質上會隨時間而衰變。再加上他欣賞古典繪畫時受到畫作老化的啟發,他將虛構時間(人工老化技法)應用在虛擬風景之上,「我相信我可以表現出一種既不屬於存在,也不屬於不存在的閾值狀態。」

多田圭佑〈trace/dimension #53〉,2023年。(攝影:Arito Nishiki,圖片提供:MAKI Gallery)
多田圭佑〈trace/dimension #53〉,2023年。(攝影:Arito Nishiki,圖片提供:MAKI Gallery)

他同時在進行多項系列創作——共同處是對存在意義的興趣,這個主題在2023《Phantom Emotion》、《Rhizomed Material》兩個個展中延續。

其中《Phantom Emotion》以《残欠の絵画》系列為展覽核心,「我試圖將我在駕駛虛擬飛機時所觀察到不斷變化的景色,與觀看藝術的經驗聯繫起來。」《Rhizomed Material》則專注在《trace》系列,「畢竟在該展覽之前,《trace》系列已經逐漸演變成包含更廣泛的主題,所以當時我打算展示這漸次延展的過程。」隨著科技與電子設備的進步,多田圭佑觀察到,「人們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某種虛擬空間中,這些經驗將來可能會更多與我們的身體相互連結,存在定義將變得更模糊。」

多田圭佑〈残欠の絵画 #205〉,2024年。(攝影:Takahiro Wada,圖片提供:MAKI Gallery)
多田圭佑〈残欠の絵画 #205〉,2024年。(攝影:Takahiro Wada,圖片提供:MAKI Gallery)

他解釋,自己正好經歷從1990~2000年代所謂「實體時代」向「數位時代」過度的時期,因此特別著迷介於兩者之間的存在。談到近期創作動向,他對製作裝置、錄像作品深感興趣,甚至已經完成一個錄像作品的原型。

「雖然我的藝術興趣和創作主題沒太大變化,但我越來越想創作更大型的作品。我有一些涉及操縱整個空間的創作想法,類似我從前為主題遊樂園做的特效工作,希望在不久後能讓這些想法化為現實。」

(圖片提供:MAKI Gallery)
(圖片提供:MAKI Gallery)

多田圭佑

1986年出生於日本愛知縣,2010 年、2012年分別獲得愛知大學藝術學 士、碩士學位,專攻油畫。被電玩遊 戲和虛擬世界所帶來的感官體驗所吸 引,畫作探索現實與虛構之間模糊的 界限,透過非傳統的技術探究存在與 不存在之間的衝突,為繪畫媒介帶來新維度。 

Bianca Nemelc|Hashimoto Contemporary

歡欣的棕色大地之歌

Bianca Nemelc成長於美國紐約,身上流淌源自加勒比海多明尼加、南美洲蘇利南和亞洲印尼的血液,家族史仿若移民史詩。人的背景可以如此歧異複雜,構成了深淺不一的膚色色譜,不只有「黑」能形容,因此她說自己肌膚為棕色,並將此揮灑為畫中豐饒的棕色女性軀體。

Bianca Nemelc在工作室繪製於2024台北當代展出的作品〈Sun Catcher〉。(圖片提供:Hashimoto Contemporary)
Bianca Nemelc在工作室繪製於2024台北當代展出的作品〈Sun Catcher〉。(圖片提供:Hashimoto Contemporary)

兒時,她的祖母熱衷口述故事與文化。記錄下這些成為創作原點,她自然而然拿起畫筆自學繪畫,是對家族的敬意,也是她表達的語言,「我總以新鮮眼光來處理我的創作,像孩子一樣透過色彩和想像,去認識還不了解的地方,同時我心中也在創造。」筆下繽紛歡愉的熱帶地景是Bianca對於先祖故土的追尋,家族與歷史的敘事也啟發她對自然的興趣,「雖然我一直生活在城市中,但兒時就住在哈德遜河邊,這是我許多成長回憶的背景。」

Bianca Nemelc〈The Garden Keeper〉,2024年。(圖片提供:Hashimoto Contemporary)
Bianca Nemelc〈The Garden Keeper〉,2024年。(圖片提供:Hashimoto Contemporary)

水的元素成為她與自然聯繫的象徵,反覆出現畫中。2021年受《國家地理》雜誌委託,她前往南極探查並創作《Austral Summer》系列。對這片渺無人煙的大陸她卻不感到陌生,「大自然的美好在於我們正是自然的一部分,聯繫不曾中斷,如果你足夠仔細觀察,便能在任何地方找到熟悉感,即使在最寒冷之處。」畫中的棕色女體融入白雪覆蓋的地景,像是夏季雪稍融、露出土壤的綿延山脈;還有紅色瀑布,飽含鐵礦物的水流冒出冰層氧化而成為紅色,「它讓我看見這片景觀是多麼具有生命力。」

SEA, I'M AWAKE》又是一場新的冒險與覺醒,棕色肌膚、其下的粉紅肉體與海浪彼此交融,「語言迫使人們將女性身體與大自然分開思考,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的存在就是自然本身,而我一直在挖掘這點。」身體與地景化作靈動的曲線、模糊了分際,彷彿歌頌大地與女性的深刻聯繫。

這次在台北當代展出的《唱一朵美麗的花》(Sing A Lovely Flower),是場人類干預與大自然力量的複雜糾纏。Bianca提到「花園」的概念令她著迷,其中一幅〈The Garden Keeper〉來自祖父在園圃中照顧美洲豹幼崽的故事。

野性生物在人為控制的空間找到了庇護,但這不可能永遠繼續下去——這成為她畫中的隱喻,美洲豹被雙手和山巒般的乳房撫育。「整個系列中,我探索如何讓大自然存在於畫中,如何讓女性的身體以她自適的方式存在。我始終在抵抗人們對於棕色身體有限的想像,並創造安全的空間讓她們盡情綻放。」

畫中的大自然是伊甸園,擺脫現實世界對深色皮膚、對女性身體的所有性化與預設,在此人能以最脆弱的方式存在,能恣意放鬆、活出自己。她漸次踏訪故土與世界各地,新的植物、動物和情境與筆下的棕色軀體不間斷發生新的相遇,擴展了她創作的心靈世界,Bianca也好奇自己還將走向何方。

(圖片提供:Hashimoto Contemporary)
(圖片提供:Hashimoto Contemporary)

Bianca Nemelc

具象畫家,其作品探討女性型態與自然世界的相互聯繫。出生成長在紐約市,作品靈感來自於她對自身身分的探索旅程,並以棕色調的色彩建構人物去致敬她的文化傳統。她畫作中的世界受熱帶和加勒比海地區景色所啟發,她的家人來自那裡,而她的根源也回溯於那片土地。透過作品,強調自然與女性身體之間美麗而共生的關係。

文|吳哲夫  
攝影提供|Arito Nishiki、Takahiro Wada
圖片提供|吳美琪、Hashimoto ContemporaryMAKI Gallery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5月號《泰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卸任:回顧任內重大工程、展演與跨域嘗試

北美館王俊傑館長卸任!回顧任內重大工程、展演與跨域嘗試

2021年2月接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的王俊傑,即將於1月31日卸任,歸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回任教職;2月起館長一職,將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

王俊傑館長於甫上任後,即著手迎接北美館40週年,回溯1983年以來,身為臺灣首座現當代美術館,見證了臺灣藝術進程的發展,也正邁向重要的演化進程。懷抱前瞻未來與研究自身定位的軌跡,於2023年底正式開放「1983-1994展覽資料庫」,藉此回溯第一個十年的豐碩積累,以展覽出發,將研究網絡延展至曾經參與的藝術家、展出作品、出版品與文宣等數位檔案,期能補充臺灣現當代藝術有關機構史的研究基礎,亦可見活化館史與展望未來的企圖與視野。

北美館40週年主視覺,以有機體細胞分裂為靈感,呈現北美館正邁向重要的演化進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40週年主視覺,以有機體細胞分裂為靈感,呈現北美館正邁向重要的演化進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40週年開放「1983-1994展覽資料庫」予公眾使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40週年開放「1983-1994展覽資料庫」予公眾使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任內兩項重大工程,其中新建典藏庫房已於2024年10月驗收,待今(2025)年下半年靜置期結束後,預計施行室內裝修等後續工程;歷經40餘年的收藏,涵蓋日治時期以來臺灣美術史上重要之作、國內外具代表性藝術家的經典創作,以及反映當代議題的珍貴蒐藏等,透過設立新庫房,周延地保存維護藏品,並利於未來的研究運用持續推動。

北美館新建典藏庫房,即將於2025下半年啟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新建典藏庫房,即將於2025下半年啟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另一方面,藝術園區擴建案於2022年9月開工,王俊傑除持續爭取工程預算到位,亦積極推動設計規劃,目前正辦理細部設計作業中;並於本館三樓設置眺望專區與線上即時影像,至新館落成前的各執行階段,開放與公眾進行溝通。在積累歷史的同時,北美館亦力求藝術專業與硬體設備的同步邁進,兩項工程標誌著北美館新時代的起點,下一階段也將因應未來新類型藝術之需求,提升首都美術館的動能。

臺北藝術園區擴建工程,標誌北美館新時代的起點,預計2028年底試營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藝術園區擴建工程,標誌北美館新時代的起點,預計2028年底試營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思考40餘年的館舍空間如何與時俱進,提供民眾更多休憩服務空間,2021年「現代驅魔師」展覽邀請景觀設計師吳書原+耿寧打造中庭空間《迷霧花園》,以臺灣原生種植物為主體帶來不同色系的綠意氛圍,並於展後繼續保留下來,先後獲得民間資源挹注創作與庭園養護經費,成為臺灣公立美術館藝企合作的重要案例,共同獲得由文化部所頒發「文馨獎」之年度創意獎項。

《迷霧花園》提供民眾饒富綠意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迷霧花園》提供民眾饒富綠意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另因配合防疫措施與後續進行空調節能之改善工程,南進門入口自2020年起暫停對外開放,近期透過兩組全新創作結合空間特性與未來想像,創造出輕盈與虛實交會的沉浸空間,作為走進北美館的門戶,甫於今年1月18日重新開放。

2025年重啟南進門入口,透過兩組全新藝術計畫結合空間特性與未來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年重啟南進門入口,透過兩組全新藝術計畫結合空間特性與未來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對於典藏作品的研究、機構策展人的培育,以及立基於充足時間的展覽策畫為王館長不遺餘力推動之核心。「掘光而行:洪瑞麟」延續藝術家對土地的情感,以及礦業歷史等大時代脈動,進而交織出臺灣現代化進程的時代縮影;「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除典藏品的研究之外,亦盤點館內與家屬悉心保存的檔案文獻,並建置主題網站延續成果。此外,由於倪蔣懷家族成員肯定北美館對於前輩藝術家的研究、展覽與推廣成果,也慷慨捐贈散佚各處的大批作品,為北美館開館40年以來受贈數量之冠,北美館亦將於今年6月推出紀念展。

2022年適逢藝術家110歲冥辰,由館內外策展人共同策劃「掘光而行:洪瑞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2年適逢藝術家110歲冥辰,由館內外策展人共同策劃「掘光而行:洪瑞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疫情衝擊我們對於全球化的概念想像,也讓北美館的定位進入重要的轉型時刻,探究臺灣自身的當代性如何形構,重新確立臺灣藝術身分對外發聲的機會等議題,於此時獲得新的契機。王館長強調展覽策畫的另一重要軸線,即是深入與跨域的自我藝術文化史觀,在「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中,透過當代觀點檢視發生跨領域連結與實驗的1980年代狂潮;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策辦的「一一重構:楊德昌」,以當代藝術展呈形式引領觀眾走進楊導的電影世界,一同尋思其畢生創作軌跡與思想藍圖;「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聚焦探討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影響臺灣建築發展脈絡的議題事件與生活文化因子,多元且具現代性的建築特色,成為認知臺灣戰後文化變遷的視窗。

2022年推出「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2年推出「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年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舉辦「一一重構:楊德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年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舉辦「一一重構:楊德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年邀請建築學者共同策劃「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年邀請建築學者共同策劃「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而為打開未來美術館的新篇章,以及因應數位化時代各種新科技在藝術創作或機構系統上的應用,探索藝術內容與形式的多種可能,王俊傑任內提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邀請策展人及藝術家挑戰虛擬載體的可能性,同時也舉辦虛實整合的活動,創造線上與現場共時的互動與討論,試圖催生美術館在知識、實踐、技術與系統等面向的創新。

2024年推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開啟實體展演空間外的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年推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開啟實體展演空間外的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王俊傑的承續與推動下,「台北雙年展」於國際能見度層面具有突破性的成果斬獲。「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以呼應當代社會與環境情勢的議題,成功在國際藝術圈引起共鳴,於2021年在法國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登場,以符合其館所空間的規模重現,成為北美館首獲國外美術館所邀請之大型自製展覽。其後,北美館再度促成與國際藝術機構的合作,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於展期間,展覽中的「放映單元」及精選錄像作品,以「小世界影院」之主題受邀至紐約雕塑中心展出。

2021年攜手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巡迴展出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圖為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外觀。(攝影:Jacqueline Trichard,圖片提供: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
2021年攜手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巡迴展出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圖為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外觀。(攝影:Jacqueline Trichard,圖片提供: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
2023年與紐約雕塑中心聯手推出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影院」,圖為紐約雕塑中心外觀。(圖片提供:紐約雕塑中心)
2023年與紐約雕塑中心聯手推出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影院」,圖為紐約雕塑中心外觀。(圖片提供:紐約雕塑中心)

王館長任內,北美館自行策畫或執行的優質展演與跨域嘗試,多次獲得獎項或公辦好展的肯定,更於2021年獲《La Vie》雜誌選為「最佳創意場域」及「影響力人物」。王俊傑館長四年任期卸任後,將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代理館長,其長期深耕於臺北市文化局,歷任科長、專門委員與主任秘書,亦為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經驗跨足文化規劃、建築工程、音樂、美學等面向,累積豐富館所營運之歷練,深知藝術文化之跨域結合,與兼容並蓄之重要性,也將持續推廣美學教育,積極搭建與多元群體對話和互動之橋樑。

北美館卸任館長王俊傑(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卸任館長王俊傑(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北美館館長(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北美館館長(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微型藝術師田中達也專訪:從日常物件出發,建構讓人會心一笑的創意作品

日本微型藝術師田中達也專訪:從日常物件出發,建構讓人會心一笑的創意作品

現正於台北中正紀念堂登場的「田中達也特展」,展出逾160組全新創作,帶領人們發現微型藝術的魅力。而我們也特別專訪這位日本微型藝術大師,一探他的創作故事。

2011年開始在社群平台分享作品的田中達也,將其腦海中天馬行空的想法,具象化為照片,並以每天更新的速度,展開這項名為「MINIATURE CALENDAR」的計畫。田中達也分享,原本他就有製作模型及收藏迷你模型的興趣,後來開始拍攝照片後,逐漸將迷你模型當作拍攝主題來使用,拍著拍著自然而然成為微型藝術家。

超過千個的靈感庫存

而看過田中達也作品的人,一定會對他擅長運用日常物品,創作出充滿創意的作品,留下深刻印象。不過,堅持每天更新,都不會有靈感枯竭的時候嗎?他笑說,這種情況倒是沒有發生過。「點子冒出來時,我會先簡單記在手機裡。但我將這些想法變成作品的速度,完全無法追趕上靈感湧現的速度。光是現在就有超過一千個創意靈感還沒有實現。」

田中達也2011年開始展開「MINIATURE CALENDAR」計畫,每日在社群平台分享自己的創作。(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2011年開始展開「MINIATURE CALENDAR」計畫,每日在社群平台分享自己的創作。(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那麼,做為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作品的創作者,也會被「讚數」左右嗎?田中達也回答,他會稍作參考,但不會偏向只做這類型的作品,「我會再去想能不能加上其他的元素或組合,構成另一個創新的點子。」田中達也補充,作品主要由他一人拍攝,有時他也會請助手或其他創作者協助人偶或道具的加工,最後再由他做組合,他就像是「總料理長」般的角色。

以獨特視角詮釋作品

作品中,口香糖、口罩、洋芋片、訂書針、棉花棒、隱形眼鏡等看似平凡無奇的物件,在田中達也的獨特視角之下,轉化為讓人會心一笑的新樣貌。但要如何讓許多人都能有所共鳴?田中達也分享,他做好一件作品時,會先讓自己的小孩看,如果小朋友看不懂就會再重做。而在創作過程中,是否也會遇到瓶頸?他說,卡關的時候,他會先去做別的作品,可能過了一段時間後,最初卡關的作品自然會浮現一些方案,這時他再回頭繼續完成創作。

「田中達也特展」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田中達也特展」現場展出作品(攝影:Adela Cheng)
田中達也作品(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作品(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我眼中的微型組合」

而本次展覽,田中達也以「我眼中的微型組合」為主題,帶來涵蓋7大展區的160組創作。在這之中,有沒有讓他印象深刻的作品?他說,「與其說是一個作品,不如說這次展覽重點在於『組合』,著重於我如何發想創意、拼湊出構想,希望大家能注意到展覽的平衡感。」

➔ 「田中達也特展」台北開展!集結160組全新創作,走進日本微型藝術家的奇幻世界

田中達也微型展現正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舉辦。(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微型展現正在台北的中正紀念堂舉辦。(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作品(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田中達也作品(圖片提供:寬宏藝術)

我們也好奇,第三度來台舉辦展覽的田中達也,對於台灣有沒有什麼印象呢?他笑說,每次一到機場聞到八角的味道,就知道來到台灣了。他也提到,腦中確實有很多關於台灣的點子,比如滷肉飯、台北101等元素的組合,以前也有件作品是將珍珠奶茶打造成飛碟。

為什麼擁有無限的創作靈感?

從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卻總能展現嶄新的視角。田中達也最後說道,「我經常被問到『靈感總是源源不絕嗎?』,其實這無法用一句話來回答,所以才策劃了這次的展覽。我希望大家仔細閱讀展覽中的說明文字,就能從中理解到我的想法,並發現創意不斷的原因。」

田中達也特展-大師眼中的微型组合
展覽日期:2025年1月10日(五)至2025年4月6日(日)
展覽地點:中正紀念堂1展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展覽時間:10:00-17:30(17:00停止售票及入場)
休展日:1/28(除夕)、1/29(初一)、2/28

更多售票資訊請點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