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四大亮點整理!大型沉浸裝置、線下體驗響應及美食串連,展現藝術多元面貌

2023台北當代藝博_01

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後簡稱「2023台北當代」)即將於5/12-14正式回歸,除了帶來90間國際頂尖畫廊的精彩作品,本次更突破空間限制,以4件大型沉浸式裝置藝術點亮會場,同時攜手在地獨立文化機構,舉辦各色響應活動,加上深度論壇、名家導覽以及限時餐飲串連等,盼能為觀眾獻上有別以往的體驗,並藉此牽起藝術圈的國際對話。

2023台北當代藝博_02
台北當代藝博會旨在牽起國內外藝術圈交流。(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亮點01|30間國際頂尖畫廊首次參展

本屆共有90間畫廊共襄盛舉,其中,更有30間是首次參展,將藉由三大展區——當代網域(Galleries)、新生維度(Edge)、藝術載點(Engage)呈現。以下將節選數件亮點畫廊與藝術家作品:

2023台北當代藝博_03
Sohei Nishino, "Mountain Line, Fuji", 2022, archival pigment print on Hahnemühle Photo Rag Baryta, 164.5 x 108 cm(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台灣亞紀畫廊帶來西野壯平,其擅長以大量照片拼貼成壯闊的自然與城市景致,藉此為山水畫進行不同的詮釋;日本洗澡堂畫廊以森万里子最新的雕塑作品為展區重點,其堅硬、透明且泛有霓彩的外觀,源自藝術家對岩倉市宗教歷史的研究,透過不同的觀看角度所產生的折射效果,就有如淨化周圍的神聖之光;英國Richard Saltoun Gallery則展出藝術家暨女權理論家Rosa Lee之作,其新型態的抽象藝術風格,為1980-90年代的英國帶來深遠的影響。

2023台北當代藝博_04
Mariko Mori, "Divine Stone VI", 2019, 1/5 + 2AP, H. 119 x w. 44 x d. 36 cm, Dichroic coated layered acrylic, Corian base.(圖片提供:洗澡堂畫廊)

2023台北當代藝博_05
(左)Rosa LEE 1957 – 2009, “Untitled”, 2003, Oil on canvas, Unframed: 30 x 25 cm, Framed: 47.5 x 44.5 x 7 cm;(右)Rosa LEE 1957 – 2009, “Swathe”, 2003 , Signed, dated, titled on verso, Oil on canvas, 163 x 172 cm.(圖片提供:Richard Saltoun Gallery)

而首次參展的亮點畫廊,如上海ShanghART帶來生物藝術先驅李山,其創作融合自然與想像,向觀者提出生命的叩問;美國Hashimoto Contemporary畫廊則展出美籍台裔藝術家潘慕文的畫作,以東方元素構築出史詩感的富麗氛圍。

2023台北當代藝博_06
李山〈Reading 008〉,壓克力畫布,2008,176 x 363 公分。(圖片提供:ShanghART)

2023台北當代藝博_07
Mu Pan, “Milk 0103”, 2022, acrylic on wood panel, 24 x 36 in (61 x 91.4 cm).(圖片提供:Hashimoto Contemporary)

亮點02|「實境計畫」呈獻4件大型裝置藝術

展場中不容錯過的,尚有「實境計畫」(Node)——打破空間框架的4項大型沉浸式裝置藝術,本次特別聚焦台灣藝術家,包含采泥藝術的董承濂,以逾十萬片手工製的鏡面馬賽克,結合燈光、律動與音樂,打造作品《若水》(2021),邀請觀者一同來場靜心冥想;尊彩藝術中心則獻上現代雕塑大師李再鈐《品》(2008),由12條大型不鏽鋼組成低限主義的幾何結構,展現雕塑藝術回歸純粹後的形式基礎。

2023台北當代藝博_08
董承濂〈若水〉,鏡面壓克力、布料、鋁、音樂和動力組件,2021,426.72 x 914.4 x 914.4 公分。(圖片提供:采泥藝術)

接著則來到今年一大亮點——鳳嬌催化室的新作《瑕》(2023),專為本展量身打造,以懸浮於空中的飄逸紙柱,引導觀者反思台灣紙文化之於傳統製造、設計、當代藝術等產業的應用發展,而當代舞團驫舞劇場也將於開幕夜帶來現場演出,是為此裝置的啟動儀式。

2023台北當代藝博_09
李再鈐〈品〉,不鏽鋼,2008,H397 x L523 x  W478.5 公分;H2.5 x L390 x W287.5 公分(底板)。(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最後一項作品為來自Galerie EIGEN + ART Leipzig/Berlin的德國重要概念藝術家歐拉夫.尼可萊(Olaf Nicolai),以互動裝置《如何想像蠟燭熄滅後的光(How to fancy the light of a candle after it is blown out)》(2018)記錄下觀者們於黑暗中探索展場的蹤跡。

2023台北當代藝博_10
Olaf Nicolai, “How to fancy the light of a candle after it is blown out”, 2018, installation, UV light, photoluminescent colour, 100 x 100 cm. Photo: Uwe Walter, Berlin(圖片提供:Galerie EIGEN + ART Leipzig/Berlin)

亮點03|「台北開放平台」呈現在地藝術的多面貌

延續過往理念,2023台北當代亦廣邀獨立藝文機構,打造「台北開放平台」(Taipei Platform),以多樣化的工作坊及快閃活動等,呈現在地藝術的豐富面貌。本次將由三大主題呈現:

其一為錄像放映企劃「Our Place 我們家」,由台灣藝術家鄭亭亭發起,並邀請三位藝術家共同參與,藉由影像敘事尋找跨國歷史於當代場域遺留下的蹤跡。

2023台北當代藝博_11
恆成紙業團隊。(攝影:KRIS KANG)

其二,10場不限形式的一小時工作坊將熱鬧展開,主辦者均為專業的文化實踐夥伴,包含:恆成紙業、ART PRESS、Giloo 紀實影音、立賢教育基金會、斜坡上的藝術村、PAPER MATTER、nos:books、akaSwap、VolumeDAO、ss space space、軟爛。

2023台北當代藝博_12
藝術書店朋丁。(圖片提供:朋丁)

最後,知名藝術書店朋丁也將策劃獨立出版閱讀區,提供體驗藝博的另一條新支線。

亮點04|米其林主廚打造限時餐飲體驗

要打造全方面的感官盛宴,其中必少不了味覺。由米其林星廚林明健領軍的「BeGood」餐廳,將於2023台北當代貴賓室揭曉限時神秘菜單;「Little Tree Juice Club by 小小樹食」將展現一貫的永續精神,獻上獨家新鮮蔬食料理;「心潮飯店Sinchao Rice Shoppe」將推出精選佳餚,演繹台菜新風味;而「illy」則以頂級義式咖啡與茶點,為休憩的賓客帶來療癒。

2023台北當代藝博_13
由林明健擔任顧問的「BeGood」餐廳。(圖片提供:寒居酒店)

2023台北當代藝博_14
小小樹食以永續為精神,提供多樣化的蔬食料理。(圖片提供:小小樹食)

此外,本屆亦於會場外圍舉辦思想串流論壇(Ideas Forum),以「在域外」(The Extraterritorial)為題,邀請十餘位國際策展人與學者來台,針對地域性、文化歸屬感等議題,藉由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激盪出最具前瞻性的當代藝術觀點。

2023台北當代藝博_15
觀者除了自由探索外,亦可經由公眾導覽感受不一樣的觀點。(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若想領略來自不同專家的逛展訣竅,公眾導覽將會是你不可錯過的絕佳時機,由各領域專業組成的導覽員,將開啟數條不同的主題路線,帶領大眾於藝博的廣大世界中,開拓最適合自己的小天地。

2023台北當代藝博_16
人人均可找到屬於自己的觀展方式。(圖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展覽時間|2023/5/12-14

展覽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

▸ 更多活動細節歡迎參考展覽官網

La Vie X 台北當代藝博會 限量快閃訂閱方案

2023年,La Vie與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共同推出獨家藝術訂閱計劃,用最優惠的價格,滿足你對於美學知識的需求!

▸ 方案詳情請見活動頁面

La Vie品牌合作夥伴限定|預售票限量優惠85折

購票時於票種選擇「品牌合作夥伴限定」,並輸入優惠碼【TD23P@RTNER】,即可享預售票85折 585元(原價690元)。

▸ 購票連結

圖、資料提供|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及各單位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小豬撲滿、藍白拖、發粿變身印章!臺中國家歌劇院期間限定展覽,用印章收藏屬於台灣人的日常風景

小豬撲滿、藍白拖、發粿變身印章!臺中國家歌劇院期間限定展覽,用印章收藏屬於台灣人的日常風景

「臺灣印事」攜手花藝品牌「無意製所」於臺中國家歌劇院 5F 推出「日用」主題展,以「印章」作為媒介,邀請觀眾透過蓋印與收藏,重新看見日常物件背後的文化溫度。

重新發現習以為常的日常

花藝品牌「無意製所 WE creation」擅長創造各種體感,透過體驗細細品味生活中的微小事物,喚起人們對日常的感知;而「臺灣印事 TAIWAN IMPRESS」則以插畫與圖像保存臺灣的文化記憶。這次在國家歌劇院這個藝術與生活的舞台,他們選擇合作,以一場「日用」策展,挖掘並重新發現習以為常的日常,帶領觀眾品味背後的故事脈絡。讓人意識到,生活小物不只是小物,而是時代與情感的延續。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 展覽常見問題可至無意製所IG查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臺灣文化最真實的時代印記

來自臺南的圖像設計團隊,曾製作「踩印系列展」的創作團隊,於 2023 年正式成立「臺灣印事 」,用身體去感受台灣,探索美的所在。團隊自 2019 年起便開始探索台灣獨特的造型,透過物件採集與插畫轉譯進行數位化保存,至今已累積超過 800 件圖像。這些看似微小的物件——小豬撲滿、鑽石椅、藍白拖、發粿等,都是臺灣文化最真實的印記。當社會快速更迭,我們更需要一種方式將它們保存下來。透過數位化保存與現代設計轉譯,串連在地文化,展現多元、包容且充滿生命力的台灣,讓文化得以永續。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以印章組合出自己的台灣日常

本次在臺中首次展出的「日用」個展,以印章作為互動設計。圖像設計上特別採用等距視角,讓圖像在重組時保有視覺平衡感。觀眾能自由堆疊、蓋印,組合出屬於自己的台灣日常。逛展就像走進百貨一樣輕鬆,適合親子同樂,並能帶走屬於自己的日常印記,讓文化自然融入生活。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從柑仔店到五金百貨的集體記憶

「日用」展覽分為三個子題:「好懷念媽媽十塊」、「台灣感性百貨」、「今天要拜拜」。從童年柑仔店裡花十元就能換來的快樂,到現代生活百貨的默默陪伴,再到臺灣人拜拜的習慣與心意,這些日用物件雖然平凡,卻承載了時代的痕跡與生活的溫度,深深烙印在臺灣人的集體記憶中。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帶走屬於你的臺灣味

除了體驗,展場也推出「限定海報」與一系列承載台灣故事的周邊商品:從熱蘭遮城城牆上的「壁鎖」書籤、到臺南市定民俗活動「賽鴿笭」徽章、再到臺南特有習俗糕餅「九豬十六羊」的凸毛繡鑰匙圈,堅持臺灣在地工藝製作,打造純正臺灣味。另外,展覽期間,於 Instagram 分享印章作品,還可獲得神秘臺味小禮。邀請大家與來自台灣各地的文化符碼相遇,透過蓋印與收藏,細細感受那些習以為常的物件。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圖片提供:臺灣印事)

臺灣印事 TAIWAN IMPRESS ——「日用」主題展

展覽日期|2025.09.23-2025.11.30

展覽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5F

資料提供|臺灣印事、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力」田中登場!沉浸式走入製造現場,感受7座產業聚落的真實節奏

Made in Changhua 不只是製造的標籤,更是一種品質的承諾、一種持續向世界延展的地方力量。在 2025 台灣設計展《彰化行》架構下,彰南展區以《彰化力 Made in Changhua》為題,深入梳理在地產業脈絡,展開一場設計對地方製造文化的再詮釋行動。

彰化的力量,不是硬碰硬的對抗,也不是被動的追隨,而是一種能在進退之間找到節奏的巧勁——「游刃有餘」。

這樣的力量,來自於三個支撐彰化製造的核心精神:韌性(Resilience)、協作(Collaboration)、創新(Innovation)。韌性是生存的基因,使地方產業能在市場與時代變遷中持續轉動;協作是運作的模式,串起村落工廠間緊密而高效的分工網絡;創新是前進的動能,讓傳統工藝不斷跨域升級,開展出新世代的製造想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以《彰化力 Made in Changhua》為題,重新理解這片土地的製造能量。(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以產業考古為起點 ,解鎖彰化製造力

由財團法人嶺東科技大學、 樸實創意策劃,策展團隊實地走訪超過 60 家工廠,細緻梳理在地產業的脈絡與故事,以7個切角深入剖析 Made in Changhua 的核心產業與重要精神,展覽打造七座產業聚落,帶大家看見無所不在的「彰化力」。

以七座產業聚落為敘事節點,涵蓋「紡織」、「科技農業」、「車輛與零組件」、「水五金」、「生活」、「循環永續」與「隱形冠軍」等主題。觀眾在穿梭與探訪之間,將看見設計如何轉譯產業精神,讓「Made in Changhua」不僅是一個地理標籤,更是一種以柔制剛、游刃有餘的文化力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彰化力》不僅是一場展覽策劃,更是一場對地方產業精神的凝視。(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鋼管加工、焊接、零件製造到組裝,車輛與零組件展示彰化完整與完美的產業鍊協作力。(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沉浸式走入製造現場,感受產業的真實節奏

本次展覽位於彰化今年全新落成的「國際展覽中心」,佔地約 800 坪,如同一座開放式廠房,為策展提供寬闊而純粹的空間基底。策展團隊以「工廠地景」作為場域隱喻,運用在地製造的管材構築出象徵「工廠屋頂」的聚落結構。觀眾步入展區,如同走入彰化的製造場域,在鋼構與光線之間穿梭,體驗地方產業的日常節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象徵產業聚落的斜屋頂,就像在彰化的工廠地景中漫遊。(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彰化農牧業結合AI灌溉、智慧感測、無人機與自動化牧場,導入科技精準力,實踐高效永續的產業效能。(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為了重現製造現場的真實感受,策展團隊導入真人等高的沉浸式投影裝置,以平視視角拍攝工廠影像,搭配機械運作的節奏聲響,營造出一場以聲影交織的沉浸體驗。每一次金屬敲擊、每一段機械律動,都是產業文化的脈搏,讓觀眾不僅看見,更能「聽見」製造的力量。讓「Made in Changhua」從靜態的名詞,轉化為動態的生命現場。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真人等高的投影、機械生產的聲響,營造身歷其境的沉浸體驗。(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沉浸體驗打造展區,展現彰化離岸風電完整循環系統,風起順勢的永續力。(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透過影像讓觀眾不僅看見,更能聽見每個製造的背後的故事。(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以線性展開探索,打造一場來自彰化的產業劇場

展覽以「紡織」開場,象徵彰化產業的源起與精神。以來自彰化在地的織帶打造中央藝術裝置,象徵著地方產業的連結與延續,每一絲線、每一縷張力,同時展望著無形的柔韌力與永續張力。裝置中央可見歷史半自動織襪機與現代全自動織襪機並列運轉,透過一場跨越時空的演進,具象化了彰化紡織產業在時代變遷與技術創新中的柔韌實力。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藝術裝置的織帶來自彰化在地,象徵著地方產業的連結與延續。(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紡紗、織布、染織到成衣,彰化擁有完整的紡織聚落。(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個別工序到整體系統,產業協作力的具象化

彰化產業的力量不在於單一品牌的壯大,而在於緊密串連的協作網絡。從鄉鎮到鄉鎮,無數中小工廠形成上下游分工的生產鏈,構築出一種高度協作的製造生態。這股「協作力」也在展場中被具象化。直觀呈現產業聚落間的細密關聯。觀眾不僅能看見零件如何被組構成形,更能理解每一環節背後的合作關係——這正是彰化製造的核心能量所在。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不僅看見產品如何被組構,更能感受一個地方如何因協作而運作。(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涵蓋鑄造、加工、組裝到出口,彰化展現剛柔並濟的水五金工藝力。(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展覽現場以設計之力,讓隱形冠軍不再隱形

展覽以真實運作的機台與動態影像,還原工廠現場的節奏與智慧,讓製造不再遙遠。觀眾能以最直覺的方式理解產業運作邏輯,並透過精煉的圖像與互動內容,將專業知識「打包帶走」: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可被理解與收藏的產業記憶。策展團隊以設計之力,讓那些長久隱身於供應鏈背後的冠軍產業,真正被看見。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真實運作的機台與影像,還原工廠現場的節奏與智慧,讓製造不再遙遠。(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食品加工到保養生技,彰化製造支撐日常所需,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打包帶走一份彰化製造的日常

展覽以「體驗」作為收尾,邀請觀眾親身參與彰化製造的現場。由在地企業飛絡力提供的具科技互動的夾娃娃機,融合機械手臂的精準控制與娛樂互動,象徵製造技術從工業走入日常生活。觀眾不僅能操作機具、觀察系統運作,更能「親手帶走」一份彰化製造的紀念物,作為參與這場產業旅程的具體記憶。在這裡,製造不只是技術,而是一種可被觸摸、被體驗、被帶回家的地方智慧,平日入場更有限量的彰化製造來賓禮 !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融合機械手臂精準控制與娛樂互動,象徵製造技術從工業走入日常生活。(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展場內有多處體驗空間,觀眾能操作機具、觀察系統運作,讓製造成為一種可被觸摸、被體驗、被帶回家的地方智慧。(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在這場展覽中,「彰化力」被轉譯為品牌價值;Made in Changhua,不只是製造的標籤,更是一種品質的承諾、一種持續向世界延展的地方力量;它根植土地,卻以柔韌與節奏支撐著台灣的今日與未來。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力 Made in Changhua」展區

展覽地點|彰化國際展覽中心

展覽日期|10.10 Fri. - 10.26 Sun. 週日~週四 10:00 - 18:00、週五~週六 10:00 - 20:00

資料提供|樸實創意、文字整理|Sunnie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