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泰國傳統漁村注入新生命力!結合牡蠣養殖架的海上餐桌,如何重塑在地認同?

從海洋到餐桌:泰國漁村的「建築」設計如何重塑在地認同

位在泰國的安西拉漁村,在海洋污染與人口外移的雙重壓力下,漁村的養殖漁業逐漸走向沒落。然而,善於挖掘泰國在地設計脈絡的建築事務所 CHAT Architects 和村民們,共創海上餐桌——牡蠣養殖竹鷹架廊亭 (Angsila Oyster Scaffolding Pavilion) ,重新為這個傳統漁村注入新的生命力。打造從海洋到餐桌的生態旅行、帶動在地觀光收入之外,也建立了下一代村民的在地文化認同,甚至獲得 2023 年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讓安西村與海洋環境議題站上世界的舞台。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距離曼谷一個半小時車程的春武里府安西拉漁村,村民普遍以漁撈、養魚漁業為生。然而,面對全球暖化,以及村落附近工廠與家用廢水直接排入河道、匯聚到安西拉海灣的海洋生態污染問題,使得漁獲量減少,漁民賴以為生的收入也逐年下降。同時,傳統漁村也面臨青壯年人口外移,因為他們看不見漁業與自己在家鄉的未來,而選擇離開。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這些都是 CHAT Architects 主持建築師 Chat Chuenrudeemol 在漁村裡聽見居民的擔憂。從一開始,Chat 接到春武里府地產開發商的邀請,到當地做國土計畫的前期研究,在 2018 年他便搬去安西拉村駐地研究。即使最後計畫並未實際推行,但他和村長的家人、村民一起生活、用餐,認識漁民、養殖戶,學習在海上討生活、體驗他們的生活型態,更了解開發商業主與村民的家鄉「安西拉」。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他發現,漁村除了面臨到環境生態、人口外移的問題之外,還有產業議題。漁民一早捕撈的漁獲,經由中盤商賣到市區消費者手中,卻因為中盤商的儲藏不當、海產變質,當消費者吃到口中的劣質海鮮後,反過頭來怪罪漁民欺騙。Chat 想著「有沒有機會改變漁業的供應鏈制度?如何讓消費者買到新鮮的海產?甚至是有機會讓他們最新鮮的牡蠣?」。

看著安西拉外海上像牙籤一般的牡蠣養殖架,Chat 想到可以在地取材,運用漁民平時搭建蚵架的技藝,在海上打造餐桌,邀請消費者直接來享用最新鮮的海產。安西拉牡蠣棚架有兩層的設計,下層牡蠣養殖棚、垂掛著蚵串,上層則是開放廚房與餐桌,遊客搭著小船離岸、來到這裡享用最新鮮的產地直送牡蠣,又或是作為當地漁民的釣魚平台或是休憩平台。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Chat 表示,「安西拉牡蠣廊亭的搭建,不是來自建築師精妙的設計,而是採用村民既有的在地智慧」。以當地居民為首,建築師作為溝通與潤滑的角色,並讓朱拉隆功大學設計與建築國際學程學生一起協助,從鄰近地區訂來的竹子,以人力踩跳的方式將竹子插入海床裡,無需使用電鑽等現代器材。而竹子之間的結構連接,則用附近汽車製造廠淘汰的座椅安全帶,既防水防鹽、又堅韌。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在竹子搭成的平台,還會看見用於綑綁與固定蚵串的紅線。最後,用電商平台及可買到的農業資材塑膠布,搭成遮陽的簡易屋頂,並選用與墨綠色海洋形成對比的紅色,讓遠觀的人一看就能產生鮮明的印象。而遮陽棚隨著微風的陣陣吹拂,與海面的波光粼粼相應,夕陽落下時,漁民和遊客一起坐在棚架上看著落日餘暉,享受當前美景。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在這個海洋餐桌裡,有開放廚房、但沒有儲藏食材的冰箱,而是漁民直接到海裡去補撈最新鮮的牡蠣。當漁民親自講解捕魚與養殖經歷時,遊客能更了解牡蠣與漁業產業的現狀,也因為要吃下肚的牡蠣正是孕育自眼前這片海洋,讓人們享受美食的同時,更加意識到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在去年金點設計獎頒獎典禮上,Chat 的頒獎致謝辭裡說到,「安西拉牡蠣養殖竹鷹架廊亭,代表建築不一定只是『建築』——其實也可以是崇尚生態和漁業生活的生活基礎設施,並且這項作品獲得台灣金點獎的同時,讓全世界看見更多的重要在地議題」。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產地直送的海洋餐桌的生態旅遊體驗,Chat 將在地漁業、工藝與生活文化,以及大環境的海洋與產業議題結合,將消費者轉換成在第一線的參與者,並且讓漁民成為敘事的主體,甚至重新讓村民對於自己的漁村產生認同。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過去安西拉的村長常常覺得漁業會在這一代結束,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兒來從事漁業,然而在安西拉牡蠣廊亭計畫後,村長女兒也成為行動者,去思考要怎麼讓自己的家鄉、漁業產業鏈變得更好,未來他們還計畫紀錄安西拉漁村的在地食譜,並且開發相關應用程式解決漁貨產銷的問題。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圖片提供:W Workspace)

撰文|王賢慈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將何去何從?NOT A HOTEL揭曉結合飯店、碼頭與公園的創意提案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將何去何從?NOT A HOTEL揭曉結合飯店、碼頭與公園的創意提案

長達半年的2025大阪世博於10月13日正式落幕,而會場中象徵性的「大屋根」在閉幕後又將何去何從?根據日本媒體報導,全長約2公里的大屋根環中,僅預計保留東北側約200公尺的結構。然而,NOT A HOTEL CEO濱渦伸次今日提出完整保存大屋根的構想,隨即在日本網路上引發熱烈迴響。

從備受批評到好評不斷

由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全長約2公里,在2025年3月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大屋根除是能提供遮陽避雨的休憩場域,人們也能登上屋頂,360度欣賞整個會場、遠眺大阪景觀,享受獨特的世博體驗。事實上,當初因建設費用高達344億日圓,加上會期結束後大屋根就要拆除,一度被批評為毫無必要的浪費。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但在大屋根主體接近完工、世博開幕以及社群平台和現場照片流出後,大眾對於大屋根的評價也隨之提升。同時正如1970年大阪世博的「太陽之塔」一樣,不少人開始呼籲撤回拆除計畫,希望能完整保留這座象徵大阪世博精神的建築。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專訪|藤本壯介談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從接下會場設計總監的心境轉折,到以大型木構建築向世界發聲

而根據日本媒體報導,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指出,大屋根的維護費用是一大問題,完全保存這點在現實上很困難。9月時,日本國際博覽會協會、大阪府與大阪市及經濟界達成共識,最終決定保留大屋根東北側200公尺,並將周邊規劃為公園、綠地使用。大屋根的拆除工程也預計於年底展開。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將世博大屋根保存下來!

而在大阪世博落幕一個月之際,NOT A HOTEL CEO濱渦伸次於X社群平台上提出一項構想:「想讓世博大屋根保存下來!」在他的提案中,靜謐之森(静けさの森)將擴展至整個環型區域、轉化為一座公園;面海的一側規劃為能與世界接軌的碼頭;最具挑戰性的大屋根本身,部分將改造為飯店以強化結構,同時保留屋頂上的步道。濱渦伸次表示,這是一項希望將藤本壯介設計的世博遺產傳承至未來的提案,他也強調,NOT A HOTEL的原則是,從商業與建築角度上無法實現的事物,絕不會將它製成CG,只要交給他們,一定能落實。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同時,藤本壯介也轉發了這篇貼文,並表示:「濱渦先生提出了超棒的構想!」。這也引起許多日本網友留言支持,認為這不僅是對大屋根的保護,也是一個讓世博精神延續的創新提案。隨著討論持續發酵,也讓人好奇,這座象徵世博精神的木造建築,是否有機會在不久的將來,以全新的形式再次與大眾見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首座木構足球場在福島!傳承千年歷史「式年遷宮」習俗,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日本首座「環形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2011311東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重創福島,隨之而來的核電廠事故更在當地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災後14年,昔日災難記憶在福島轉化為新生的力量——日本建築事務所Vuild與福島聯足球俱樂部攜手,在此打造日本首座木構足球場,建造過程將以當地木材為主要建材,並邀當地居民共同參與,動員社區齊心協力打造福島新地標,共築地方重生與復興的精神象徵。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屋頂設計靈感來自「大內宿」江戶時代古宅

新建的福島木構足球場,從外觀到建造過程都非常有趣,並與福島及日本傳統文化有著極深的連結。先來看質樸、富有幾感的木構屋頂,其造型靈感來自福島「大內宿」 一帶古民家的茅草屋頂。這座歷史悠久的小鎮在江戶時代曾是驛站,街區建築至今仍保留19世紀末明治維新前的樣貌,乘載著歷史與文化記憶。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福島大內宿。(圖片來源:JNTO)

如山丘連綿展開的環形木構屋頂,串起了足球場建築4大量體,場館兩層樓涵納球場、球員休息區、VIP包廂、媒體採訪區、住宿空間等多功能區域。為了做出屋頂每一塊木造結構約6公尺的跨距,Vuild利用數個小截面的木製構件,構築雙曲拋物面的殼式結構,這些「木殼」可以在短向形成懸挑效果,並在主軸方向上達成長跨距;殼體上方再層層堆疊以懸鏈線形式排列的構件,打造似三角形的屋頂結構。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傳承「式年遷宮」千年習俗,循環理念貫穿建造過程

建造過程則傳承了日本神宮「式年遷宮」流傳千年的儀式精神。所謂式年遷宮,指的是三重縣「伊勢神宮」每20年依原型重建宮內所有社殿的古老習俗。這麼做有實務及精神層面的雙重考量,一來是考慮到建材耐用年限,另也帶有傳承神宮建造技術與傳統工藝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當代注重的「永續、循環」理念早已見於先民的生活智慧——式年遷宮所汰換的建材,會轉而應用於神宮內其他設施,或分配給日本各地的神社重複利用。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伊勢神宮)

Vuild將策劃植樹造林計畫、木工工作坊、參與式建造活動等,邀居民參與球場建造過程,讓工藝與資源得以在當地流動並形成良性循環。選材與設計細節也體現了循環理念,木材將取自福島當地森林,減少運輸所產生的環境成本;結構構件則強調易拆卸,以便日後重複利用,讓地方資源得以循環再生。這些安排還有另一目的,那就是讓球場所乘載的「復興與重生」美意更為具象且貼近人心。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能源自給自足的場館

關於永續理念的實踐,Vulid也透過精算屋頂形體和開口朝向,讓場館內部在夏季時涼爽、通風良好,冬季則可抵禦寒風,藉此降低對冷暖氣的依賴,以節約能源;另搭載雨水收集系統等再生能源設備,盼能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的目標。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場館落成後將作為福島聯足球俱樂部主場使用,座位預計設5,000席,以體育場來說規模並不算特別大。但業主與Vuild在這件案子裡,要追求的本就不是規模,而是與居民一同建構福島「希望與重生的象徵」,並期盼建築能在達到一定承載量以服務在地球迷的同時,亦保持可親、人性化的尺度,與在地環境和諧共處。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