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上百張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上百張臺灣面孔亮相南法藝術節!「外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Off Avignon)今年邀請臺灣擔任首屆「主題國」,由巴文中心、Plan b、法國街頭影像藝術家JR策劃的「Inside Out Project」聯手,以數百名臺人肖像圍繞外亞維儂藝術村,展現臺灣的多元文化價值。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內、外亞維儂藝術節有何差別?

也許你會好奇,有外亞維儂藝術節,那有內亞維儂藝術節嗎?同名藝術節又怎麼會分內外?1947年,法國官方開始舉辦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當時還沒有內外之分;辦了20年後分內外,也並不因為地理位置,而是表演的性質和內容有別。簡單來說,內亞維儂由官方出資,陣容多是大師級藝術家和國際知名團隊;外亞維儂則由民間獨立舉辦,表演團隊多為新銳,雖規模較小,但風格更多元、更具實驗性。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開幕現場。(圖片提供:Plan b)

臺灣與外亞維儂藝術節,因有機、自由而串連

今年外亞維儂藝術節首度推出「主題國」企劃,便邀請臺灣擔任,不只因為雙方合作已從1994年延續至今,也因臺灣具備豐富的歷史脈絡、多元的族群認同,而發展出多層次的文化特質,這樣的包容性與外亞維儂發生在劇場、學校、城市街頭各處,活潑有機、自由多元的精神相呼應。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有這麼難得的機會,該如何向聚集在亞維儂古城、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人介紹臺灣?巴文中心、Plan b決定與藝術家JR主理的「Inside Out Project」合作,策劃「Inside Out Taiwan OFF Avignon — Happy Together」,將數百張臺灣人民的臉孔,貼滿法國古城的城牆,用「臉」向世界發聲。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Inside Out Taiwan OFF Avignon — Happy Together」於亞維儂古城展出實景。(圖片提供:Plan b)

什麼是「Inside Out Project」?

享譽國際的街頭藝術家JR,作品遍足全球大型地標,羅浮宮、金字塔、巴黎歌劇院皆曾展出其作品;近年奧斯卡會後的派對照,也由他規劃掌鏡。2011年,JR發起「Inside Out Project」,透過在公共場域張貼大型黑白肖像,以被拍攝者的臉孔作為載體,讓世界各地群體自由發聲,傳達所支持的價值。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6座傳統市場 ✕ 400位民眾響應 ✕ 3位不同背景攝影師

這次外亞維儂的「Inside Out Taiwan OFF Avignon — Happy Together」,以臺灣傳統市場為取景場域、藍白帆布圖樣為背景,紀錄攤商與居民的日常互動。拍攝期間共有400多位民眾響應,以充滿人情味的跨族群面孔,突顯臺灣的多元文化與自由精神。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擔綱企劃的Plan b,特別選了北、中、南共6個具文化代表性的市場作為拍攝地:具百年閩南廟口文化的「彰化鹿港第一市場」、蘊含濃郁客家味的「新竹竹東中央市場」、深受眷村文化影響的「臺北大安成功市場」、融合滇緬泰與新移民美食的「桃園中壢忠貞市場」、位於歷史悠久海港聚落的「臺南安平魚市場」,以及異國色彩濃厚的「臺北天母士東市場」。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圖片提供:Plan b)

攝影師在企劃中也是重要角色,Plan b邀請3位不同背景的攝影師,分別是:日本靜岡出生、臺北成長的Ivy Chen陳沛緹,他曾擔任岩井俊二的電影劇照師,擅長捕捉人物故事;來自苗栗、擁有客家血統的攝影師李廣,曾開設「萬鏡寫真館」紀錄上千組人與人、人與寵物之間的故事,以獨特風格風靡一時;在臺灣生活超過十年的馬來西亞華人攝影師張國耀,作品受《國家地理》雜誌專題報導,並獲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永久典藏。

3位攝影師以自身背景融入市場文化,用各自的視角,為市場中的臉孔留下美麗的一瞬。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參與「Inside Out Taiwan OFF Avignon — Happy Together」拍攝計畫的3位攝影師:Ivy Chen陳沛緹、李廣、張國耀。(圖片提供:Plan b)

Plan b南法連線!

Plan b執行長陳韻竹也分享外亞維儂藝術節現場景況:「開幕式上,外亞村作為活動大遊行的終點,我們看著基地建築物圍繞著數百名臺灣人物臉孔,熱情的臉龐迎接來自各國的表演團隊步入基地,很驕傲能向國際傳達Together with Taiwan的宣言,展現臺灣的多元文化價值。」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開幕遊行。(圖片提供:Plan b)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主題國是臺灣!400+傳統市場裡的臺人臉孔環繞古城,展現島嶼多元文化
2024外亞維儂藝術節開幕現場。(圖片提供:Plan b)

Inside Out Project Taiwan OFF Avignon — Happy Together

計畫時間|2024.07.0307.21

計畫地點|法國外亞維儂藝術村 Village du Off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2026東京、大阪登場!搶先揭曉7大展區、未公開祕藏,《NAKED meets Gaudí》早鳥票等資訊一覽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2026東京、大阪登場!搶先揭曉7大展區、未公開祕藏,《NAKED meets Gaudí》早鳥票等資訊一覽

巴特羅之家耗資350萬歐元完成百年修復工程,2025年年中甫以「原始新面貌」再次開放,可謂今年備受全球遊客與藝術迷關注的要聞。而隨2026年將迎來其建造者高第逝世100週年,相關活動蓄勢待發,本篇整理率先亮相的《NAKED meets Gaudí》世界巡迴展東京、大阪兩站訊息,讓你不跑歐洲也能一探天才建築師的創作園地。

日本跨域創意整合公司NAKED開世界先例,與為保存與傳承高第遺產而設的高第基金會(Gaudí Foundation of Art, Design and Architecture)正式締結合作契約,推出高第逝世100週年官方企劃《NAKED meets Gaudí》。此次辦展除旨在紀念西班牙極具代表性、人稱「上帝的建築師」的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逝世百年,亦標誌著他生前傑作之一的聖家堂(Sagrada Família)主塔「耶穌基督塔」竣工這一歷史節點。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NAKED meets Gaudí》將自2026年1月起接連登陸東京、大阪。(圖片來源:NAKED)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NAKED meets Gaudí》將自2026年1月起接連登陸東京、大阪。(圖片來源:NAKED)

東京首站預計2026年1月10日至3月15日於品川「寺田倉庫G1」揭幕,大阪站則接續自2026年春季起,進駐梅田大型複合商城Grand Green Osaka內安藤忠雄監修的「VS.」展覽空間。

東京站場地「寺田倉庫G1」。(圖片來源:寺田倉庫)
東京站場地「寺田倉庫G1」。(圖片來源:寺田倉庫)
大阪站場地「VS.」。(圖片來源:VS.)
大阪站場地「VS.」。(圖片來源:VS.)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NAKED meets Gaudí》亮點總覽

#01 聖家堂設計圖首公開,有賴「筆跡心理學」探索高第內心世界

既成為全球首家取得高第基金會官方授權的事業單位,由NAKED主力操刀的《NAKED meets Gaudí》展覽製作,將集中公開包括現位列西班牙最受歡迎景點的聖家堂原始設計圖,乃至高第的手記親筆書信和他曾使用的製作工具等在學術方面亦極為珍貴的未公開祕藏。這不僅是基金會所藏資料史上第一次如此大量地同時展出,通過筆跡心理學分析的最新研究,還將進一步探入高第的內心世界及其革新思考。整體規劃巧妙融合學術與體驗,引導觀眾從全新切角理解高第。

西班牙建築家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圖片來源:NAKED)
西班牙建築家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圖片來源:NAKED)

#02 添以「參與型藝術」手法,邀大小朋友攜手建構未完成建築

內容鋪排上藉由大人小孩都能享受其中的參與型藝術,觸碰高第建築的魅力;如「完成聖家堂的一部分」體驗讓參與者實感此座象徵「未完成」的建築,至今仍在眾多人手中持續被建構,期待觀眾並用「手」和「感性」,領略高第視野中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NAKED meets Gaudí》展區帶逛

高第展展區#01

【Introduction】旅程開端

序章帶領觀眾歸於高第作為「人」的原點。循這位留下未完的聖堂便離世(高第1926年離世,當時聖家堂工程還完成不到1/4)的建築家生涯軌跡,展開旅程探索自然、信仰和美的本質。此區影像與空間相互疊映,觀眾便可在將時光反轉、即「從死亡回返過去」的體驗下,步入高第的精神領域。

展區#01 Introduction。(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1 Introduction。(圖片來源:NAKED)

>> 延伸閱讀巴塞隆納「聖家堂」完工日期曝光!天才建築師高第遺作,耗時144年將成世界最高教堂

高第展展區#02

【綠蔭的記憶】高第故鄉・雷烏斯森林

無疑是加泰隆尼亞(Catalunya,高第出身地)的太陽和綠意盎然的森林,滋養高第的感性。樹枝的姿態、昆蟲的羽翼、花瓣的螺旋排列⋯⋯年幼時凝視自然、並從中發現秩序與造形美,最終構作出他建築思想的基礎。漫行此區光影交織的「觀察森林」,觀眾將覺察高第所見世界的祕密。

展區#02 綠蔭的記憶。(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2 綠蔭的記憶。(圖片來源:NAKED)

高第展展區#03

【創造的熔爐】育成獨創性的巴塞隆納

19世紀末的巴塞隆納翻湧著產業革命的熱氣,年輕的高第從哥德式建築阿拉伯風格等多元文化交錯的城市裡,開拓建築表現的全新可能性。城市設計圖隨光映現,建築彷彿獲得呼吸地逐漸成形——正是這樣一處異文化交會的城市孕育了高第獨創性。而當年那股熱氣與能量,都將在此區供觀眾憑己身感受。

展區#03 創造的熔爐。(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3 創造的熔爐。(圖片來源:NAKED)

高第展展區#04

【發現的工房】懸鏈拱實驗,探尋不可見的秩序

以使用細線與配重的「懸垂模型(Funicular Model)」為始,高第試圖透過自然法則洞見結構;經由解讀重力、光、聲音等潛藏宇宙內的秩序,讓建築如生命體般成長,恰為其探求心之彰顯。尋訪此區,觀眾將親自於數位和類比間切換操作以生成結構,趨近高第的實驗精神。

展區#04 發現的工房。(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4 發現的工房。(圖片來源:NAKED)

高第展展區#05

【有機海洋】奎爾公園裡似有生息的光與波之律動

地中海忽明忽暗、蕩漾有致的光與波,在高第創造的建築形體內息息脈動。其標誌性作品巴特羅之家(Casa Batlló)、米拉之家(Casa Milà)、奎爾公園(Parc Güell)中可見的有機曲線與流動空間,就是海洋的呼吸。置身反射光下、搖曳空間中,人們將能體會那超越無機與有機界限的「生命建築」思想。

展區#05 有機海洋。(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5 有機海洋。(圖片來源:NAKED)

高第展展區#06

【永遠的聖堂】聖家堂

聚焦跨越超過百年光陰,直至今日尚建造中的未完成教堂,此區將追溯聖家堂自誕生、變化、被代代相繼的「光之記錄」。拔地而起的柱、攀天而升的塔,在石材與光、聲音彼此呼應的沉浸式空間裡,觀眾得以經驗自然與人類共同織就的宏大祈禱。

展區#06 永遠的聖堂。(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6 永遠的聖堂。(圖片來源:NAKED)

高第展展區#07

【通往未來的種子】向世界發揚高第精神

高第遺下的不是建築,而是「思考」本身。現代建築家與藝術家們傳承其哲學,並以全新形式使之迴響於各地,故此區將展示敬愛高第的知名人士寄語。此外,由高第所發掘、充分表現再生美學的馬賽克拼磚技法「特倫卡迪斯(Trencadís)」聚集破裂碎片產生新樣態,象徵著調和個體力量,進而形塑全體。觀眾將成為片片「殘片」,與他人一齊紡造出向未來綿延的美。

展區#07 通往未來的種子。(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7 通往未來的種子。(圖片來源:NAKED)

高第展展區#07

附加體驗【GAUDI x DANDELION】

種子乘風開出花朵,被傳遞給形塑未來的人們——NAKED的參與型藝術裝置《DANDELION》將呈現高第意念散布世界的情景。

參與型藝術裝置《DANDELION》。(圖片來源:NAKED)
參與型藝術裝置《DANDELION》。(圖片來源:NAKED)

► 部分展品搶先看

#01 世界首度公開|聖家堂原始設計圖

聖家堂原始設計圖。(圖片來源:NAKED)
聖家堂原始設計圖。(圖片來源:NAKED)

#02 世界首度公開|聖家堂立體照片

1889年的聖家堂,原件,由高第基金會出借。
聖家堂立體照片。(圖片來源:NAKED)
聖家堂立體照片。(圖片來源:NAKED)

編按:此種照片搭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立體觀察眼鏡(Stereoscopic Viewer)」等設備使用,即可看出影像深度及立體感。

#03 世界首度公開|彩繪玻璃窗

1914-1915年,複製品,來自科洛尼亞奎爾教堂(Cripta de la Colònia Güell)地下室,由Gabinet Modernista出借。
彩繪玻璃窗。(圖片來源:NAKED)
彩繪玻璃窗。(圖片來源:NAKED)

#04 世界首度公開|維森斯之家(Casa Vicens)康乃馨瓷磚

1883-1885年,原件,由Gabinet Modernista出借。
維森斯之家康乃馨瓷磚。(圖片來源:NAKED)
維森斯之家康乃馨瓷磚。(圖片來源:NAKED)

#05 大學講堂「Paraninfo」設計圖

1878年,由Gabinet Modernista出借。
大學講堂「Paraninfo」設計圖。(圖片來源:NAKED)
大學講堂「Paraninfo」設計圖。(圖片來源:NAKED)

#06 巴特羅之家餐廳用長椅

1904-1906年,複製品,由Gabinet Modernista出借。
巴特羅之家餐椅。(圖片來源:NAKED)
巴特羅之家餐椅。(圖片來源:NAKED)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NAKED meets Gaudí》

【東京站】

  • 時間:2026年1月10日至3月15日,平日10:00-18:00(17:00最後入場)/週末及國定假日10:00-20:00(19:00最後入場)
  • 地點:寺田倉庫G1(東京都品川區東品川2-6-4)
  • 票價:

1. 早鳥票(即日起至2026年1月9日販售)

- 平日成人 ¥2,400/小中高 ¥1,600/學齡前兒童免費入場

- 假日成人 ¥2,600/小中高 ¥1,800/學齡前兒童免費入場

2. 一般票(2026年1月10日至3月15日販售)

- 平日成人 ¥2,700/小中高 ¥1,900/學齡前兒童免費入場

- 假日成人 ¥2,900/小中高 ¥2,100/學齡前兒童免費入場

*除主辦方因素所導致的休止或中止外,票券不接受退款或更改。

【大阪站】

  • 時間:2026年春季
  • 地點:VS. @ Grand Green Osaka梅北公園北園(大阪府大阪市北區大深町6-86)

>> 更多資訊可至NAKED官網活動頁查看。

NAKED

由身兼導演、演員、品牌總監的多元藝術家村松亮太郎(Ryotaro Muramatsu)於1997年創立,依循「Core Creative、Total Creation、Borderless Creativity」理念進行活動。近年多創作橫跨真實和虛擬的多樣體驗,於藝術、娛樂、教育、飲食、運動等各生活場景中催生新價值。2022年起著手京都的元宇宙及AR/VR企劃,2025年起更以京都車站大樓東廣場為舞台,啟動融合京都傳統與飲食、藝術的文化發信,致力匯流觀光與日常。

資料來源|NAKED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工藝遶境」巡遊臺灣六縣市,揭開多元工藝的島嶼風貌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2024-2025 年工藝遶境展」經過一年的時間,巡迴臺灣六個縣市,透過展出典藏品、在地工藝家的作品,並舉辦多元體驗活動,讓工藝走入日常,且展現文化的生命力!

連結臺灣各地的工藝對話

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辦,為慶祝中心七十週年,特別規劃了這場從南投出發,歷時一年依序前往臺北、彰化、臺東、臺南及新竹等地巡禮的工藝盛宴,深入挖掘並呈現臺灣各地豐富的工藝文化。

經過各地展覽巡禮,一一將工藝中心的典藏帶入地方,並透過主題式的爬梳與在地工藝家、工藝物展開多種面向的對話與交流,讓民眾在認識臺灣的工藝特色之餘,亦能連結當地源遠流長的工藝歷史與精神。

為了串起多地的展出,「工藝遶境」以大樹為主題企劃,並以「風」元素作為各地展覽主題名稱,象徵工藝生態發展藉由風的吹拂,在七十年來的茁壯中,開枝散葉至各地形成多元的文化底蘊。而展覽名稱「遶境」的命名靈感除了連結民間信仰神明遶境的傳統外,另一方面,則來自「工藝中心創辦人」顏水龍曾在1937年展開的火車環島行中,進行全臺工藝材料與分布情形的調查,於是此展將其實踐臺灣工藝之精神視為重要歷史參考背景。

來到新竹的《工藝遶境》,以「風」作為展覽的主題。(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來到新竹的《工藝遶境》,以「風」作為展覽的主題。(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結合多元體驗的工藝展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工藝遶境不僅是一場文化巡禮,更是一場充滿意義的社會行動,透過這次遶境計畫,希望能將工藝的精神和價值傳遞給更多人,喚起民眾對工藝的關注與熱情,並促進工藝在當代生活中的應用與發展。」

各地展覽中,除了呈現珍貴的工藝展品,「工藝遶境」也結合有趣的主題體驗,如工藝占卜、永續工藝、VR 科技體驗、隨行旅物.SHOP等特別企劃。其中工藝占卜運用現在盛行的生成式AI,融合命理五行及工藝材質進行算命體驗,卜算適合自己的工藝項目,讓民眾在觀展之餘,亦能藉由數位科技與自身、工藝產生連結與共鳴;永續工藝區則展出工藝中心近年推動廢料再利用的創新成果;VR科技體驗讓觀眾如臨現場,走進王清霜等六位工藝大師的創作空間;而「隨行旅物.SHOP」則匯聚入選的在地臺灣綠工藝作品,推廣生活工藝融入日常的理念。在展場之外,亦有「街角工藝」活動串聯店家,使人們可以走入在地特色店家。活動更有網路人氣角色「誠實君」阿尼斯特出現於展覽周邊,可透過消費獲得其相關限量贈品。

「2024-2025 年工藝遶境展」歷經一年,於臺灣六縣市展出,呈現各地豐富的工藝文化。(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2024-2025 年工藝遶境展」歷經一年,於臺灣六縣市展出,呈現各地豐富的工藝文化。(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隨風蛻變的新竹工藝面貌

從今年4月2日到5月4日期間,「工藝遶境」最後一站行至新竹,以《風動-新竹》為題,在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及中庭展出。新竹向來以風城聞名,早期發展出精湛的蓪草、螺鈿等傳統工藝,這些工藝文化甚至曾揚名於海外,亦是過去經濟發展的縮影。如今,當地玻璃工藝與高科技產業並行發展,若回首過去的工藝文化與當地產業,新竹則展現既理性又感性,古今人文薈萃的在地風貌。

此次展覽以「風動」為主題,聚焦新竹結合自然風、產業變遷與文化流動中的不斷轉化與創新,展覽中呈現出包含螺鈿、玻璃、木雕、纏花、藍染等多樣工藝形式,不僅展現在地工藝的多元風貌,也彰顯匠人技藝隨時間流轉、隨風蛻變,延續不息的工藝精神。

纏花是北部客家地區的工藝作品,為絲線纏繞紙片、金屬鐵線作成的藝術品,早期用於繡燈裝飾、婦女結婚的髮簪。(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纏花是北部客家地區的工藝作品,為絲線纏繞紙片、金屬鐵線作成的藝術品,早期用於繡燈裝飾、婦女結婚的髮簪。(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典藏與在地工藝的集結

《風動-新竹》展覽匯集工藝中心的珍貴典藏,並呈現桃竹苗地區工藝師的精湛創作。其中包含臺灣工藝發展的關鍵人物顏水龍的《竹家具手繪圖》與《竹製三層架》,為其於三十、四十年代間深入探討竹材、竹製品的創作,體現顏水龍推動工藝生活化與現代設計融合的理念實踐。

此外,展覽亦呈現新竹當地獨具特色的螺鈿工藝作品,如陳振芳的竹地螺鈿漆藝作品《門內庭趣》。螺鈿工藝起源於民國四十至五十年代,為全臺灣唯一有螺鈿工藝產業的重鎮。這種傳統裝飾技法,利用貝殼光澤鑲嵌於雕鏤物上,透過繁複工序如構圖、裁貝、鑲嵌至打磨,曾多應用於出口樟木箱、紅木家具,過去多售至美國、日本。《門內庭趣》以門神與麻雀為主題,結合竹胎結構、貝殼鑲嵌與樹漆技法創作而成。此為陳振芳結合家族親戚經營紅木家具產業與貝殼鑲嵌工藝,再運用後天學習的工筆畫、版畫、漆藝為基礎,完成以年畫為主的木竹家具貝殼鑲嵌漆工藝創作。

顏水龍的《竹家具手繪圖》與《竹製三層架》,為其於三十、四十年代間探討竹材、竹製品的創作。(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顏水龍的《竹家具手繪圖》與《竹製三層架》,為其於三十、四十年代間探討竹材、竹製品的創作。(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而新竹知名的玻璃工藝,得益於當地盛產矽砂與天然氣。此次展出如鄭銘梵的《流光之器13號》,創作者將玻璃穿梭於金屬網間,以下墜姿態交錯流動,展現生命的律動感,同時營造出平衡有致的空間美感;光線穿透玻璃傾瀉而下,使整體作品散發出流動光影的視覺效果。

而纖維染織作品包含粘碧華的《登龍門得富貴》,表面運用富貴牡丹、鯉躍龍門等傳統意象,搭配紅色緞面暗花襯底,營造華麗氛圍,實則融入當代情境與創新刺繡技法,展現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藝術表現。其他如蕭在淦的《祥獅戲球》,為與元宵相關的燈藝創作,作品結合鐵線、透光絲布和蕾絲邊等材質,創作出絢麗美感,並寓意吉祥。

鄭銘梵的《流光之器13 號》呈現玻璃下墜姿態的流動。(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鄭銘梵的《流光之器13 號》呈現玻璃下墜姿態的流動。(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動手體驗工藝魅力

《風動-新竹》除了展區內的展品,於開幕時亦有結合現代工藝品牌開辦市集,讓民眾能貼近結合現代創作、設計思維的商品。現場亦有品牌工藝體驗如皂黏土手作陶器、金工蝕繪和瓷繪DIY體驗等,供民眾現場感受工藝創作魅力。為了深刻連結在地社區所發展的工藝成果,也集結臺灣藺草學會等提供工藝體驗項目。

「工藝遶境」巡迴臺灣六個縣市,精心呈現典藏與當代工藝家的作品,不僅讓人們再次貼近傳統工藝的深刻創作精神,也邀請民眾在快速的生活中放緩步調,細細體會作品中蘊含的時間流動與手作溫度,感受溫潤而動人的人文氣息。

開幕現場也舉辦工藝體驗與市集,供民眾現場感受工藝創作魅力。(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開幕現場也舉辦工藝體驗與市集,供民眾現場感受工藝創作魅力。(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文字 / TK 

圖片提供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