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傑作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

即使不是愛書人,這座擁有超過150年歷史的閱覽室也值得一看!天空藍色的巨大穹頂、雕著金色紋飾的窗框、總長40公里的書架⋯⋯,這裡是倫敦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的「圓頂閱覽室」(Reading Room),馬克思、列寧、王爾德、康拉德等人都曾造訪。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傑作
大英博物館大中庭。(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自2013年關閉以來,只有學術界與文學界的工作者才能申請進入「圓頂閱覽室」,不過今(2024)年館方將首度開放「圓頂閱覽室」讓大眾參觀,自7月23日起舉辦常態性導覽解說活動,上網預約便能免費參加。

19世紀中期的「鐵圖書館」

這座圓頂閱覽室於1854年開始動工,由英國建築師Sydney Smirke設計,靈感源自羅馬萬神殿的壯觀圓頂。閱覽室內部直徑為42.6公尺,採用鑄鐵、混凝土、玻璃建造,並安裝時下最新的暖氣系統,可說是19世紀中期的建築傑作。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傑作
圓頂閱覽室於1854年開始動工。(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當時,圓頂閱覽室又被稱為「鐵圖書館」(Iron Library),所有書架皆為鐵製,不僅能承受書籍的重量,也能夠隔絕火源;在那個還沒有電燈照明的時代,這些書架、層板還被穿了大大小小的洞,讓自然光線透進室內。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許多書架在空襲中遭到嚴重毀壞,1997年時,館方決定將閱覽室內的書籍全數搬移至不遠處的一座新圖書館,並將鐵架全數拆除。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傑作
鐵製書架不僅能承受書籍的重量,還能隔絕火源。(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傑作
早期的圓頂閱覽室。(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歷經Norman Foster「大中庭計畫」

1997年至2000年間,大英博物館展開「大中庭」空間改造計畫,圓頂閱覽室也隨之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大中庭計畫」由Foster + Partners建築事務所創辦人Norman Foster設計,主要目標是打開過去被隱藏的空間,讓大英博物館成為一個更加開放的場域,並將服務台、書店和咖啡館等空間串連起來,成為歐洲最大的公共穹頂廣場。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傑作
1997年至2000年間,大英博物館展開「大中庭」空間改造計畫,圓頂閱覽室也隨之進行大規模的修復。(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修復後的圓頂閱覽室以藍色和金色為主調,搭配柔和的奶油色點綴,還原建築最初始的樣貌,老舊失修的部分也被重新建造,完工後作為大英博物館的檔案庫使用,收藏相關歷史文檔,並於2000年首次對所有參觀者開放。不過在舉辦過幾檔特展後,圓頂閱覽室又於2013年關閉,淡出大眾眼前。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傑作
圓頂閱覽室以藍色和金色為主調。(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這裡的造訪者,都是些大人物

大英博物館的圓頂閱覽室不僅擁有精彩的變遷,歷年來曾造訪此地的使用者,也個個來頭不小。過去,想入場的人都必須提出書面申請,並由首席圖書館員發放入場票,著名人士如馬克思、列寧、奧斯卡·王爾德、亞瑟·柯南·道爾、西爾維亞·潘克赫斯特、約瑟夫·康拉德等都曾在此進行研究或工作。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傑作
奧斯卡·王爾德的入館簽名。(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關閉11年後首度對外開放

雖然在關閉期間仍開放學者入內調閱館藏,但一般民眾完全無法一窺圓頂閱覽室的內部。去年,大英博物館終於首度試行圓頂閱覽室的導覽活動,希望在不打擾館內研究者的情況下,讓更多人欣賞這個壯觀的空間。正式導覽活動將從2024年7月23日開始,分別在每週二的上午11點及12點進行。每場導覽最多接受20人報名,並將持續20分鐘。更多資訊請見大英博物館官網

大英博物館「圓頂閱覽室」重新開放!壯觀天藍色穹頂、靈感源自萬神殿的19世紀建築傑作
2023年,大英博物館首度試行圓頂閱覽室的導覽活動。(圖片來源:British Museum)

資料來源|大英博物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首座木構足球場在福島!傳承千年歷史「式年遷宮」習俗,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日本首座「環形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2011311東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重創福島,隨之而來的核電廠事故更在當地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災後14年,昔日災難記憶在福島轉化為新生的力量——日本建築事務所Vuild與福島聯足球俱樂部攜手,在此打造日本首座木構足球場,建造過程將以當地木材為主要建材,並邀當地居民共同參與,動員社區齊心協力打造福島新地標,共築地方重生與復興的精神象徵。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屋頂設計靈感來自「大內宿」江戶時代古宅

新建的福島木構足球場,從外觀到建造過程都非常有趣,並與福島及日本傳統文化有著極深的連結。先來看質樸、富有幾感的木構屋頂,其造型靈感來自福島「大內宿」 一帶古民家的茅草屋頂。這座歷史悠久的小鎮在江戶時代曾是驛站,街區建築至今仍保留19世紀末明治維新前的樣貌,乘載著歷史與文化記憶。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福島大內宿。(圖片來源:JNTO)

如山丘連綿展開的環形木構屋頂,串起了足球場建築4大量體,場館兩層樓涵納球場、球員休息區、VIP包廂、媒體採訪區、住宿空間等多功能區域。為了做出屋頂每一塊木造結構約6公尺的跨距,Vuild利用數個小截面的木製構件,構築雙曲拋物面的殼式結構,這些「木殼」可以在短向形成懸挑效果,並在主軸方向上達成長跨距;殼體上方再層層堆疊以懸鏈線形式排列的構件,打造似三角形的屋頂結構。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傳承「式年遷宮」千年習俗,循環理念貫穿建造過程

建造過程則傳承了日本神宮「式年遷宮」流傳千年的儀式精神。所謂式年遷宮,指的是三重縣「伊勢神宮」每20年依原型重建宮內所有社殿的古老習俗。這麼做有實務及精神層面的雙重考量,一來是考慮到建材耐用年限,另也帶有傳承神宮建造技術與傳統工藝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當代注重的「永續、循環」理念早已見於先民的生活智慧——式年遷宮所汰換的建材,會轉而應用於神宮內其他設施,或分配給日本各地的神社重複利用。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伊勢神宮)

Vuild將策劃植樹造林計畫、木工工作坊、參與式建造活動等,邀居民參與球場建造過程,讓工藝與資源得以在當地流動並形成良性循環。選材與設計細節也體現了循環理念,木材將取自福島當地森林,減少運輸所產生的環境成本;結構構件則強調易拆卸,以便日後重複利用,讓地方資源得以循環再生。這些安排還有另一目的,那就是讓球場所乘載的「復興與重生」美意更為具象且貼近人心。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能源自給自足的場館

關於永續理念的實踐,Vulid也透過精算屋頂形體和開口朝向,讓場館內部在夏季時涼爽、通風良好,冬季則可抵禦寒風,藉此降低對冷暖氣的依賴,以節約能源;另搭載雨水收集系統等再生能源設備,盼能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的目標。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場館落成後將作為福島聯足球俱樂部主場使用,座位預計設5,000席,以體育場來說規模並不算特別大。但業主與Vuild在這件案子裡,要追求的本就不是規模,而是與居民一同建構福島「希望與重生的象徵」,並期盼建築能在達到一定承載量以服務在地球迷的同時,亦保持可親、人性化的尺度,與在地環境和諧共處。

延伸閱讀

RECOMMEND

Zaha Hadid團隊新作!杭州「大運河門戶橋」,以杭州刺繡、錢塘江浪潮為意象的蜿蜒流線橋樑設計

Zaha Hadid團隊新作!杭州「大運河門戶橋」,以杭州刺繡、錢塘江浪潮為意象的蜿蜒流線橋樑設計

由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ZHA)團隊打造,位於中國杭州的全新跨河大橋「大運河門戶橋」正式完工,這座專為行人與自行車設計的橋樑,連結東、西兩邊河岸外,也為面積達80 萬平方公尺的杭州江河匯「無縫城市」計畫揭開序幕!

大運河串連北京與杭州,將黃河、長江與錢塘江接合,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河道最長的人造運河,更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商貿與文化命脈。如今,隨著全長390公尺,採用三拱鋼結構建造的大運河門戶橋完工,民眾將能步行上橋身,近距離欣賞令人驚嘆的自然奇景。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蜿蜒流動,以杭州刺繡文化為靈感的建築意象

大運河門戶橋位於錢塘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該河道以「銀龍」聞名,當潮水自杭州灣湧入,浪高可達9公尺;ZHA 以此為背景重新詮釋橋面設計,並從杭州的絲綢刺繡工藝文化汲取靈感,將穿針引線的縫合動作,轉化為建築與結構語彙。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從遠處看,蜿蜒流動的純白橋身設計,宛如絲滑繡線般,將橋與河道巧妙「縫合」在一塊;鋼構拱形結構彼此交織,形成連續循環的動線與支撐,而高架步道與開放式廣場順應地景柔和延展,既能容納大量行人流動,也以優雅曲線呼應錢塘江奔潮的動勢,描繪出具律動感的水岸景觀。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施工期間,為了降低對航運影響,ZHA 透過預製模組化施工加速搭建,精準設定於運河與錢塘江交會的軟土地基,以避免干擾每年超過 10 萬艘經過運河的船舶;大運河門戶橋也體現永續理念,透過數位建模減少材料用量,而就地取材的表面材料則支持在地工藝。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在橋身照明上,並非依賴傳統供電,而是由白天透過再生能源充電的電池供電,進而點亮設置在橋身內的LED光照系統,以柔和光線勾勒橋樑輪廓,也點亮城市水岸的美麗夜景。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大運河門戶橋將作為杭州江河匯區開發計畫中,面積達14.7萬平方公尺的河中公園及濱河步道核心地標,橋樑除了連結東西岸外,也將與居住、商業辦公、休閒文化等空間結合,重新定調現代水岸生活,也將城市與歷史悠久的京杭大運河與錢塘江重新連接。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圖片©Xue Liang)

資料來源|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