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et大都會博物館翻修側翼即將完工:如何重塑非西方視角的世界藝術展間,開啟跨文化對話?

The Met大都會博物館翻修側翼即將完工:如何重塑非西方視角的世界藝術展間,開啟跨文化對話?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The Met)的麥可洛克斐勒側翼(Michael C. Rockefeller Wing)展區自2021年起關閉進行翻修,終於將在2025年5月底以嶄新面貌再度開放。該展區聚焦非洲藝術、美洲古文明藝術和大洋洲藝術,共計將展出超過1,800件作品,以開放與互動性設計,帶領觀眾更加深入其歷史文化背景。

麥可洛克斐勒側翼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展現全球非西方藝術的重要部分。該展區以洛克斐勒家族第四代成員麥可·洛克菲勒(Michael Rockefeller)命名,紀念其對於太平洋島嶼文化及阿斯馬特族傳統的探索與研究貢獻。其父親、美國前副總統納爾遜·洛克斐勒(Nelson Rockefeller)在20世紀中期致力於保護和推廣美洲原住民及非洲藝術,並於1969年捐贈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The Met大都會博物館翻修側翼即將完工:如何重塑非西方視角的世界藝術展間,開啟跨文化對話?
麥可洛克斐勒側翼展區聚焦全球非西方藝術。(圖片來源:WHY Architecture)

此區共計收錄超過14,000件藏品,主要為來自非洲、大洋洲及古美洲的藝術,並以三個獨立空間展示,展現文化的多樣性與深度。自展廳首次啟用以來,館藏規模已增長超過一倍,為策展實踐方式帶來巨大改變,也因此館方展開了空間翻新計畫。

向各地建築特色致敬

麥可洛克斐勒側翼翻新計畫由洛杉磯WHY建築事務所主導,總面積超過40,000平方英尺,著重強調展覽空間活性,並藉由創新的展示技術,讓訪客在觀展的同時,也能與藝術品產生情感連結;而針對不同館藏領域的展間,設計元素也特別向各地區的建築特色致敬,例如非洲展區天花板的隔板排列造型,就是取自非洲最著名的文化地標之一:傑內大清真寺。

The Met大都會博物館翻修側翼即將完工:如何重塑非西方視角的世界藝術展間,開啟跨文化對話?
翻新後的空間更加著重強調展覽空間活性。(圖片來源:WHY Architecture)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團隊表示,藉由翻新建築物的機會,館方也重新與在地鄰里連結,盡可能減少碳足跡、使用附近來源的材料與工藝,也為當地創造大量的工作機會。

更具開放性與包容性的展覽空間

WHY建築事務所創始人兼創意總監Kulapat Yantrasast分享,自然光的引入是本次設計的最重要考量之一。自然光線透過斜面玻璃牆穿透室內,讓館內空間感覺像與中央公園融為一體,也令藝術品更具生命力。

The Met大都會博物館翻修側翼即將完工:如何重塑非西方視角的世界藝術展間,開啟跨文化對話?
自然光線透過斜面玻璃牆穿透室內,讓館內空間感覺像與中央公園融為一體。(圖片來源:WHY Architecture)

展間也將運用多媒體與數位化技術,進一步豐富觀展體驗。這次翻新的一大亮點是牆面文字和數位展示的導入,為觀眾提供更深入的背景介紹;動線與導覽也將重新與相關文化背景的專家合作規劃,鼓勵觀眾自行在展間中探索,如非洲館的作品將依照區域性的藝術運動展示,呈現它們所經歷的歷史發展。

此外,翻新後的展廳也包括更多互動體驗,透過視覺、聽覺及肢體感官,更直接地體會到每件藝術品所傳遞的文化背景,期望打破過去以西方視角觀看非西方藝術的展覽方式,讓藝術品為自己的歷史發聲。

500件藏品首次展出

重新開放後的麥可洛克斐勒側翼,將帶來一系列新的展品,開啟當代藝術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對話。根據策展人Alisa LaGamma,將有多達500件撒哈拉以南非洲藝術品展出,創作年代橫跨中世紀到當今,其中幾件焦點作品包含公元12世紀在內尼日三角洲製作的陶土雕像、馬利藝術家Abdoulaye Konaté的纖維藝術作品《Bleu no. 1》等。

The Met大都會博物館翻修側翼即將完工:如何重塑非西方視角的世界藝術展間,開啟跨文化對話?
重新開放後的麥可洛克斐勒側翼將帶來一系列新的展品,包含多達500件撒哈拉以南非洲藝術品。(圖片來源:WHY Architecture)

除此之外,麥可洛克斐勒側翼也將設立美國首個專門展示古安第斯文明紡織品的展間,以及與數位技術融合的大洋洲原住民藝術家新作系列等。未來,這些藏品不再只是單純的靜態展示,而是融入更多跨文化對話、當代藝術的反思,讓創作的多元性在空間中流動。

資料來源|The MetWHY Architectur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將何去何從?NOT A HOTEL揭曉結合飯店、碼頭與公園的創意提案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將何去何從?NOT A HOTEL揭曉結合飯店、碼頭與公園的創意提案

長達半年的2025大阪世博於10月13日正式落幕,而會場中象徵性的「大屋根」在閉幕後又將何去何從?根據日本媒體報導,全長約2公里的大屋根環中,僅預計保留東北側約200公尺的結構。然而,NOT A HOTEL CEO濱渦伸次今日提出完整保存大屋根的構想,隨即在日本網路上引發熱烈迴響。

從備受批評到好評不斷

由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全長約2公里,在2025年3月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大屋根除是能提供遮陽避雨的休憩場域,人們也能登上屋頂,360度欣賞整個會場、遠眺大阪景觀,享受獨特的世博體驗。事實上,當初因建設費用高達344億日圓,加上會期結束後大屋根就要拆除,一度被批評為毫無必要的浪費。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但在大屋根主體接近完工、世博開幕以及社群平台和現場照片流出後,大眾對於大屋根的評價也隨之提升。同時正如1970年大阪世博的「太陽之塔」一樣,不少人開始呼籲撤回拆除計畫,希望能完整保留這座象徵大阪世博精神的建築。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專訪|藤本壯介談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從接下會場設計總監的心境轉折,到以大型木構建築向世界發聲

而根據日本媒體報導,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指出,大屋根的維護費用是一大問題,完全保存這點在現實上很困難。9月時,日本國際博覽會協會、大阪府與大阪市及經濟界達成共識,最終決定保留大屋根東北側200公尺,並將周邊規劃為公園、綠地使用。大屋根的拆除工程也預計於年底展開。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將世博大屋根保存下來!

而在大阪世博落幕一個月之際,NOT A HOTEL CEO濱渦伸次於X社群平台上提出一項構想:「想讓世博大屋根保存下來!」在他的提案中,靜謐之森(静けさの森)將擴展至整個環型區域、轉化為一座公園;面海的一側規劃為能與世界接軌的碼頭;最具挑戰性的大屋根本身,部分將改造為飯店以強化結構,同時保留屋頂上的步道。濱渦伸次表示,這是一項希望將藤本壯介設計的世博遺產傳承至未來的提案,他也強調,NOT A HOTEL的原則是,從商業與建築角度上無法實現的事物,絕不會將它製成CG,只要交給他們,一定能落實。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同時,藤本壯介也轉發了這篇貼文,並表示:「濱渦先生提出了超棒的構想!」。這也引起許多日本網友留言支持,認為這不僅是對大屋根的保護,也是一個讓世博精神延續的創新提案。隨著討論持續發酵,也讓人好奇,這座象徵世博精神的木造建築,是否有機會在不久的將來,以全新的形式再次與大眾見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首座木構足球場在福島!傳承千年歷史「式年遷宮」習俗,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日本首座「環形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2011311東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重創福島,隨之而來的核電廠事故更在當地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災後14年,昔日災難記憶在福島轉化為新生的力量——日本建築事務所Vuild與福島聯足球俱樂部攜手,在此打造日本首座木構足球場,建造過程將以當地木材為主要建材,並邀當地居民共同參與,動員社區齊心協力打造福島新地標,共築地方重生與復興的精神象徵。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屋頂設計靈感來自「大內宿」江戶時代古宅

新建的福島木構足球場,從外觀到建造過程都非常有趣,並與福島及日本傳統文化有著極深的連結。先來看質樸、富有幾感的木構屋頂,其造型靈感來自福島「大內宿」 一帶古民家的茅草屋頂。這座歷史悠久的小鎮在江戶時代曾是驛站,街區建築至今仍保留19世紀末明治維新前的樣貌,乘載著歷史與文化記憶。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福島大內宿。(圖片來源:JNTO)

如山丘連綿展開的環形木構屋頂,串起了足球場建築4大量體,場館兩層樓涵納球場、球員休息區、VIP包廂、媒體採訪區、住宿空間等多功能區域。為了做出屋頂每一塊木造結構約6公尺的跨距,Vuild利用數個小截面的木製構件,構築雙曲拋物面的殼式結構,這些「木殼」可以在短向形成懸挑效果,並在主軸方向上達成長跨距;殼體上方再層層堆疊以懸鏈線形式排列的構件,打造似三角形的屋頂結構。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傳承「式年遷宮」千年習俗,循環理念貫穿建造過程

建造過程則傳承了日本神宮「式年遷宮」流傳千年的儀式精神。所謂式年遷宮,指的是三重縣「伊勢神宮」每20年依原型重建宮內所有社殿的古老習俗。這麼做有實務及精神層面的雙重考量,一來是考慮到建材耐用年限,另也帶有傳承神宮建造技術與傳統工藝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當代注重的「永續、循環」理念早已見於先民的生活智慧——式年遷宮所汰換的建材,會轉而應用於神宮內其他設施,或分配給日本各地的神社重複利用。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伊勢神宮)

Vuild將策劃植樹造林計畫、木工工作坊、參與式建造活動等,邀居民參與球場建造過程,讓工藝與資源得以在當地流動並形成良性循環。選材與設計細節也體現了循環理念,木材將取自福島當地森林,減少運輸所產生的環境成本;結構構件則強調易拆卸,以便日後重複利用,讓地方資源得以循環再生。這些安排還有另一目的,那就是讓球場所乘載的「復興與重生」美意更為具象且貼近人心。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能源自給自足的場館

關於永續理念的實踐,Vulid也透過精算屋頂形體和開口朝向,讓場館內部在夏季時涼爽、通風良好,冬季則可抵禦寒風,藉此降低對冷暖氣的依賴,以節約能源;另搭載雨水收集系統等再生能源設備,盼能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的目標。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場館落成後將作為福島聯足球俱樂部主場使用,座位預計設5,000席,以體育場來說規模並不算特別大。但業主與Vuild在這件案子裡,要追求的本就不是規模,而是與居民一同建構福島「希望與重生的象徵」,並期盼建築能在達到一定承載量以服務在地球迷的同時,亦保持可親、人性化的尺度,與在地環境和諧共處。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