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設計事務所TORAFU ARCHITECTS專訪:Aesop長年合作,遊走各設計領域的建築師思考!

日本建築設計事務所 TORAFU ARCHITECTS專訪:Aesop長年合作,自在遊走各設計領域的建築師思考!

甫開幕的Aesop台中概念店,傳統生鮮市場意象隱約卻直球地融入空間,幕後操刀者是日本的TORAFU ARCHITECTS,日本多間Aesop店面亦出自他們之手。這間建築設計事務所,從建築到產品設計都在守備範圍,他們是如何以建築師的思維,延伸出獨有的設計概念?

TORAFU ARCHITECTS由鈴野浩一與禿真哉兩人於2004年創立,攤開他們的商業案件履歷,會發現很難用三言兩語詮釋這是一間什麼樣的公司。雖名為建築設計事務所,但除了建築,亦經手包括室內裝潢、展覽會場構成、空間裝置藝術的設計,甚至參與家具、戒指等產品設計,不受限於建築領域,至今已經孕育出上百件大小設計作品。

「Aesop台中概念店」以傳統生鮮市場為靈感,運用台灣市場常見的盒狀階梯式堆疊陳列商品。(圖片提供:Aesop)
「Aesop台中概念店」以傳統生鮮市場為靈感,運用台灣市場常見的盒狀階梯式堆疊陳列商品。(圖片提供:Aesop)

鈴野浩一提到,事務所甫成立時,多半以經手小規模的住宅建築或店面設計為主。隨著客戶提出的需求日漸多樣,加上他們兩人也並不自我設限,才有了現今看似十分多元的設計經歷。「因為我們認為在不同的領域可以發想出新的觀點或創意,當然有執行上的挑戰,但共通不變的是『該如何藉由我們的設計,來豐富人們的生活』。」鈴野浩一說。

(圖片提供:masaki ogawa)
TORAFU ARCHITECTS和石卷工房合作,推出多款以動物為主題的DIY套組。(圖片提供:masaki ogawa)

改變家具與建築之間的關係

鈴野浩一畢業自橫濱國立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研究所,畢業後則任職於 Coelacanth K&H,亦曾進入墨爾本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禿真哉則畢業於明治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研究所,在青木淳的建築事務所磨練技術後獨立門戶。兩人在共同的建築師友人介紹下結識,一同攜手完成了旅館客房翻修計畫「Template in CLASKA」後,才設立了 TORAFU ARCHITECTS 公司。

(圖片提供:masaki ogawa)
TORAFU ARCHITECTS和石卷工房合作,推出多款以動物為主題的DIY套組。(圖片提供:masaki ogawa)

在「Template in CLASKA」中,鈴野浩一和禿真哉被賦予了改造老舊旅館客房的任務,並必須在其中加入藝術家的繪畫作品、設置電子寵物狗「AIBO」。面對這些需求,他們索性將焦點從客房空間轉向旅行物件,在房內打造了一層薄牆,並挖空一個個得以放置畫作、電子寵物狗、旅行箱、旅館盥洗用具的洞,形成一種「收納範本」,讓人們重新審視物件的價值,並從物件中重新創造出空間風景。

(圖片提供:Daici Ano)
「Template in CLASKA」在房內設計一層薄牆,打上大小不同的洞,巧妙收納各式物件。(圖片提供:Daici Ano)

鈴野浩一說,他們在這個案件裡嘗試了雙向的手法,用設計家具的心情來思考建築、用規劃建築的方式來看待家具。他說:「我們希望改變家具與建築之間的關係,像是能創造出生活空間感的家具、貼近人們居住行為的建築。讓家具空間化、讓建築更符合人體工學。」這樣 遊走於建築與物件之間的思考模式,也成為他們日後設計歷程中不變的核心概念。

(圖片提供:Yosuke Owashi)
「clopen」為可從牆壁拉出、存放重要物品的祕密抽屜。(圖片提供:Yosuke Owashi)

以素材譜寫 Aesop 店面空間故事

除了住宅空間外,TORAFU ARCHITECTS亦以保養品牌Aesop的店面內裝設計而為人熟知。始於2012年的東京新丸大樓店、橫濱BAY QUARTER店,近年更跨足海外,負責了Aesop台灣台中概念店的設計。鈴野浩一提到,Aesop十分重視顧客的來店體驗,比起大量投放廣告,更在乎如何創造出讓人願意造訪、駐足的店面空間。面對此一課題,TORAFU ARCHITECTS在設計規劃時會事先決定主要的素材,藉由素材創造出各個店面不同的樣貌。「有的時候會選擇能夠從周邊環境跳脫而出的素材,有時則是活用既有空間的優勢。每一次的素材選擇,以及如何實際將其反映到設計上,都是截然不同的挑戰。」

(圖片提供:Aesop)
「Aesop南青山」店面設計以青山地區戰後現代主義住宅為靈感。(圖片提供:Aesop)

「Aesop NEWoMan 橫濱」正是發揮了素材價值的絕佳案例。TORAFU ARCHITECTS和在德島縣上板町從事藍染手工栽培的「BUAISOU」合作,以藍染作為基調進行整體設計。經過反覆實驗後,最終選擇上色效果最佳的楓樹木板作為店面內的展示架,略為彎曲的藍染木板既延伸出了海浪的動感,也彷彿停泊在海上的船隻,成功營造了橫濱海港的湛藍印象。此外,店內的水槽等設備皆採用不鏽鋼材質,當陽光從兩面落地窗射入時,便會映照出一片深藍世界,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圖片提供:Aesop)
「Aesop NEWoMan橫濱」以藍染和彎曲木材營造橫濱海港的湛藍印象。(圖片提供:Aesop)

而「Aesop台中概念店」則是以「傳統生鮮市場」此一靈感著手設計。團隊數度實際走訪台中街頭,不僅以傳統市場常見的階梯式陳列商品,地板及洗手台面也採用了台灣街頭多見的抿石子施工而成。鈴野浩一表示,最初接到此一委託時,最重視的便是如何在設計上反映出台灣文化。確立了台灣當地的素材與文化特徵後,TORAFU ARCHITECTS 再適度地將其抽象化轉譯,接著以色彩調和店面整體印象,最終才得以 打造出一個富有台灣溫度,但又同時保有 Aesop 特色的獨一無二空間。

(圖片提供:Aesop)
「Aesop台中概念店」以傳統生鮮市場為靈感設計。(圖片提供:Aesop)

建築之外,品牌與商品設計的巧思

在店面設計之外,TORAFU ARCHITECTS長年亦與ISSEY MIYAKE、Hermès等精品品牌合作,進行櫥窗展示設計。鈴野浩一提到,由於展期短暫,在進行櫥窗展示設計時,最重視的是如何讓人快速地留下深刻印象。他也說明,必須多方面嘗試商品的呈現方式,除了深入理解當季商品的特色、活用品牌本身的世界觀之外,若商品本身採用了新的技術,將該項技術直接轉化為展示主題也是呈現手法之一。

(圖片提供:Daici Ano)
為營造懷舊感的空間氛圍,日本田宮模型旗艦店「TAMIYA PLAMODEL FACTORY TOKYO」運用貨架整齊陳列商品。(圖片提供:Daici Ano)

產品開發亦在TORAFU ARCHITECTS的守備範圍,其中最為人所知的非「空氣器皿」莫屬。直徑20公分的圓形紙片上刻著大大小小不到1公分間隔的圓,經過延伸、展開後,靠著紙張本身的張力與強度,自由變換成為裝飾品、器皿,甚至是包裝紙。這是TORAFU ARCHITECTS於2010年1月參與製紙公司「福永紙工」主辦的企劃展《特色思考展》時,催生出的商品。該展覽邀請了平面設計師、家具設計師及建築師齊聚一堂,各自以負責的顏色進行紙製品的開發設計。

TORAFU ARCHITECTS 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將平面的紙張轉化為立體,在紙張大小、磅數、厚度,甚至是同心圓的形狀與間隔上都反覆進行實驗,最終設計出了看似輕薄纖細,卻富有紙張強韌特質的網狀器皿。而為了呈現出綠色主題,他們在紙片的兩面分別塗上黃色與藍色,讓商品展開後,經過光線的折射,在各個角度呈現出變化萬千的綠色。

(圖片提供:Lauren Bamford)
「空氣器皿」靠著紙張本身的張力與強度,可自由變換成為裝飾品、器皿等等。(圖片提供:Lauren Bamford)

以建築角度出發的商品,儘管看似缺乏機能性,但在推出後廣受歡迎,不僅陸續和漫畫家井上雄彥、設計師野老朝雄、皆川明等人合作新設計,甚至成為了美術館的周邊商品、旅館內的裝置藝術,以及高中創校百年致贈給校友的紀念品。充滿日式細節與工藝的設計在海內外獲獎無數,更在2015年獲選為加拿大蒙特婁美術館的永久收藏展品之一。

從生活中的不便提出好問題

TORAFU ARCHITECTS經手的作品橫跨各個領域,不禁好奇在從事建築空間以外的設計時,是否有任何從建築師角度出發的思考脈絡?鈴野浩一說,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條件」。「建築設計始於施工用地的分析與考察。相反地,產品或家具設計不受使用對象與地點限制,看似自由,但有時也會苦惱於這種毫無設限的狀況。這時我們會刻意想像商品的使用情境,自行設定出各種條件後才開始著手發想設計。不管是建築和周邊環境、商品和使用空間,藉由『賦予用地限制』便能更為全面地思考。」

(圖片提供:2024 ISSEY MIYAKE INC.)
me ISSEY MIYAKE「WATER FLOWER」裝置藝術,透過花盆的配重設計,碰觸到衣服布料時,會像不倒翁一樣輕盈搖擺。(圖片提供:2024 ISSEY MIYAKE INC.)

他也提到,這亦可以延伸為作為設計師的核心思考之一——設計師不只是在解決問題,該如何拋出問題亦同等重要。鈴野浩一說明,不需要是「解決環境問題」這類的大哉問,所有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那些「不便」,都可以成為好的提問。以自身的立場思考如何「回答」這些提問,往往便可以發想出富有新意的設計。「所謂的『提問』跟設定條件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方法既適於建築,在產品設計上也通用,可說是一種建築師獨有的思考方式。」

(圖片提供:TORAFU ARCHITECTS)
TORAFU ARCHITECTS辦人鈴野浩一、禿真哉。(圖片提供:TORAFU ARCHITECTS)

TORAFU ARCHITECTS

由鈴野浩一與禿真哉於2004年設立。建築空間外,亦跨足室內裝潢、展覽會場構成、產品設計、空間裝置藝術與影片製作等領域,以建築思考為基底從事設計工作。主要作品包含「港北住宅」、「空氣器皿」、「Big T」、「TOKYOBIKE TOKYO」等。

企劃|張以潔 文|廖怡鈞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0月號《跟著咖啡去旅行》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火山與但丁《神曲》地獄入口為靈感!雕塑大師Anish Kapoor打造義大利拿坡里全新地鐵站

以火山與但丁《神曲》地獄入口為靈感,雕塑大師Anish Kapoor打造義大利拿坡里全新地鐵站

若單從外觀看,宛如科幻電影裡的異星太空船降臨,實在很難想像得到,其實這裡是地鐵站出入口;位於義大利拿坡里(那不勒斯)Traiano 區,由英國籍印度裔雕塑大師Anish Kapoor與AL_A 建築事務所共同打造的Monte Sant’Angelo 地鐵站,前後耗時22年時間,才完成這座融合公共藝術雕塑與交通樞紐的建築鉅作!

拿坡里藝術地鐵計畫

作為拿坡里Traiano 區都市再生計畫的一部分,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正式啟用,除了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象徵與新地標外,同時也為拿坡里「藝術地鐵」(Stazioni dell’Arte)計畫再增添全新版圖。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始於2000年初的「藝術地鐵」計畫,以「藝術、建築、考古」(Art, Architecture and Archaeology)做為計畫三大目標,旨在透過邀請世界頂尖建築師與藝術家合作,為每一座地鐵站注入獨特的美學語言與在地文化意象,將通勤空間轉化為公共藝術的舞台,像是Foster + Partners、Massimiliano Fuksas、Álvaro Siza、Karim Rashid、Oscar Tusquets Blanca等人皆參與其中,希冀透過大師之手,讓拿坡里擁有全世界最具藝術風格的交通系統。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邀請Foster + Partners合作

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是計畫中的第20座藝術地鐵,然而回首其建造過程,可說是一波三折。興建計畫在2003年登場,當時Anish Kapoor攜手與捷克建築師Jan Kaplický及Amanda Levete共同領軍的Future Systems一同構思;然而,隨著Jan Kaplický在2009年辭世,計畫陷入停滯,直到由Amanda Levete成立的 AL_A建築事務所接手,才得以讓計畫延續並實現。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從火山地貌與但丁《神曲》地獄篇汲取靈感

耗時22年才完工,位於拿坡里地鐵7號線上的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Anish Kapoor將創作靈感歸納為三個核心概念「神話物件」(mythological object)、「身體」(the body) 與「虛空」(the void)。談及創作概念想像,他表示:「在這座同時擁有維蘇威火山與但丁《神曲》筆下地獄入口的城市裡,我思考著『進入地底』究竟意味著什麼。」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地鐵站共有兩個出入口,造型彼此呼應又各自獨立。一處位於大學區,以耐候鋼(weathering steel) 製成,外觀如同由地面緩緩隆起的岩體,表面經歲月氧化後呈現出深紅與棕色交錯的肌理,宛如從大地呼吸出的有機生命,並張開巨口準備吞噬下行的旅人,而倒漏斗造型設計,也讓人有穿梭至地底深處的感受。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另一處入口則坐落於Traiano區,以光滑的鋁質管狀結構鑲嵌於地面之中,呈現極度精緻的未來感,像是一道通往未知空間的裂隙。

「它彷彿通往地下世界的下沉之口。」Anish Kapoor團隊補充,「正如他許多作品所探討,內部空間在此被翻轉成外部,上下方向的秩序也被重新定義。這不是一件置於地景中的雕塑,而是一個與地景融為一體的形體。」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走進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內,保留著原先隧道粗糙未修飾的混凝土牆面,當光線映射在金屬表面,進而與整個空間構築出一種超現實的氛圍,也讓日常通勤化作啟發靈感的探索旅程。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圖片來源:Oscar Tusquets Blanca官網)
(圖片來源:Oscar Tusquets Blanca官網)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參考來源|Anish Kapoor官網DezeenAzure MagazineIl Giornale dell'Art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法國「紅磚之城」Albi全新景觀橋建築:在19世紀老高架橋旁,打造一座輕盈蜿蜒的人行橋

法國「紅磚之城」Albi全新景觀橋建築:在19世紀老高架橋旁,打造一座輕盈蜿蜒的人行橋

位於法國南部,以紅磚建築聞名的城市「阿爾比」(Albi),其興建於19世紀的紅磚鐵路高架橋,迎來全新面貌。在比利時工程與建築事務所Ney & Partners與MSA合作下,這座橫跨塔恩河(River Tarn)的鐵路高架橋,懸挑出一條長200公尺,蜿蜒的步行與自行車景觀橋,將過去與現在以優雅的姿態重新縫合。

阿爾比 以紅磚構築的城市風景

走訪阿爾比,很難不被城市街景隨處可見的紅磚建築所吸引,特別是位於塔恩河左岸、在2010年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歷史街區「阿爾比主教城」(Cité épiscopale d'Albi),以阿爾比主教堂(Cathédrale Sainte Cécile)為中心,所到之處的街道與廣場皆由當地出產的紅磚所建,而隨著光線與時間變化呈現多層次的暖紅色調,也讓阿爾比有了「紅磚之城」(La Ville Rouge)美譽。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在這座興建於中世紀的老城之中,還包含了一座1865年建造的鐵路高架橋,見證了工業時代的進程。如今,老橋有了新面貌,在磚拱高架橋之間,多了一條看來輕盈的步行與自行車景觀橋;一側保持筆直,另一側則以波浪狀線條穿梭於拱門之間,讓人得以在橋面上停留,欣賞美麗的塔恩河景。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蜿蜒波浪曲線,呼應高架橋拱門的全新橋面設計

不過為什麼要在老高架橋旁增加一條景觀橋,主要是當年建造高架橋時,並未考慮對公共空間品質的影響,其龐大結構曾粗暴地切割兩個歷史廣場。為此,阿爾比城鎮群(Communauté d’agglomération de l’Albigeois) 發起此項公共計畫,旨在改善市中心的交通,並重新連結Castelviel與 Pratgraussals 兩區,以及回應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後的城市管理需求。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AlainSimon
©AlainSimon

建築設計團隊Ney & Partners以不規則造型打造全新景觀橋,其設計靈感則是來自高架橋的幾何結構與七道拱門,並且為了不搶走紅磚高架橋的風采,以清透粉藍色與淡黃色為主色調,巧妙地依偎在高架橋旁,在視覺上則營造出一種輕盈與飄逸的感受,與高架橋厚重而理性的氣質形成鮮明對比。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景觀橋以三角形金屬箱體為基礎,並透過雙鉉接鋼製支架固定於高架橋上,讓其能在承受自重與行人荷載的同時,自由因應熱脹冷縮的位移。Ney & Partners創辦人之一 Matthieu Mallié 表示:「我們引入一條波浪狀的步行弧線,呼應拱門的韻律。當橋面向上游展開,將在每個拱門的中段形成一個提供遮蔭與休息的小陽台空間。」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當走在全新景觀橋上時,人們不僅能欣賞以紅磚為基調的城市文化,更可以近距離看見做為城市地標的老高架橋風貌,在停留與凝望之際,感受新舊建築之間交織的新想像。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資料來源|Ney & PartnersDeze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