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帶逛】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20世紀至今,無論在影劇與現實生活裡,人們總設想:「與機器人共同生活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如今進入人工智慧已成顯學的時代,機器人不僅融入日常,更深刻影響我們的思維、生活與價值觀,另一方面也掀起人類與機器人究竟是互相依存、或相互對抗的論戰。

對遊走於藝術、建築及設計之間,致力發展人機協作建造的「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來說,他們並不擔心被機器人取代,而期待透過與機器人互動和對話,實驗也實踐多元材料及數位建造的更多可能性。想要探索其中奧妙,就親訪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流 動 意 識 DANCING WITHROBOTS 》特展,看ROSO如何與機器人一同共創藝術畫作、竹構等各種尺度的作品,沈浸於創新技術與媒材堆疊的嶄新體驗之中,想像人類未來生活有可能產生的改變。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橫跨建築與藝術、結構與材料的精彩實踐

走進 DANCING WITHROBOTS 》展場,見到的並非冷冰冰的科技感場景,更像多彩交織的感官幻境,其中建築、科技與藝術的想法激盪。展覽四大區塊皆以機器人與人類的對話為索引,激發觀者對展覽內容的思考,以下精選全展3大亮點: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01 自演算與材料展開的結構實驗

觀展動線以ROSO近年於各大展覽的展品及公共作品為開端,直接透過代表作介紹ROSO在做些什麼、所做之事又為何獨特,如曾於2021屏東落山風藝術季展出的《珊瑚・山瑚》利用電腦演算學習珊瑚微小細胞互相推擠、複製、生長、擴張的規則,選用透明材料重現珊瑚的美麗色澤,再層層堆疊出璀璨而複雜的有機曲面,巧妙透過電腦再現自然界的瑰麗風景;初於2022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亮相的《疊舞竹曲》則是一場對竹結構的實驗,ROSO利用竹纖維、玻璃纖維之復合材料的性能,結合運算設計與數位製造工具的輔助,透過曲面薄殼結構展示竹構的新樣貌,跳脫以往竹構多以桿狀材料構築的桁架式結構。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02 機器人為藝術創作注入的美學可能

接著來到如同科技藝術展眼現場的角落,這裡集結3D列印掛畫、數位互動裝置,邀觀者探索機器人所能帶來的精準效果與美感。牆上的三幅掛畫皆採相同材質列印,卻因ROSO前期運算及製作方式不同,而展現出相異的紋理、色彩及形態,或如玻璃般透明、或如壓克力顏料般重彩、或帶有機的凹凸紋理,彰顯機器人能為藝術創作帶來的美學可能性。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一旁的數位互動裝置則是另一種藝術形式的體現,平台上以掃地機器人為原型改造的裝置隨機移動,時刻牽動著投影作品的有機變化,也不妨移動上頭置放的水泥柱,主動為畫面帶來更多變換的可能。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03 竹、金屬、玻璃……材料表現的嶄新樣貌

腳步來到中央圓桌,此處是ROSO多年來對「材料」實驗的濃縮,團隊以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切入,結合對建築力學、藝術表現等的思考,歸納出各材料的理想歸處。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舉例來說,竹子是近年永續建築的潛力股,有別於傳統多用完整竹竿發展結構,ROSO轉而探索更具柔韌性、穩定性的竹片與竹棒,結合機器人技術等發展新時代的竹構;金屬則具備高強度、良好的延展性,ROSO善用此特質發展漸進成形金屬加工,在數位製造過程中對金屬逐漸施加變形力,以形成複雜的曲面和形狀;玻璃在ROSO的實驗之下,也有了新的加工及創作可能,傳統玻璃工藝加工過程複雜、成品優劣十分考驗師傅經驗與功力,ROSO巧妙利用類似3D列印線材的玻璃棒,結合電腦運算、特殊的高溫擠出裝置,開發出3D列印玻璃的新方法;現場更有木材、陶土、水泥、塑料等材料待你探索。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挑戰建立設計端到製造端的新流程

ROSO是台灣第一座機器人智慧營建實驗室,2019年由逢甲大學成立,並由盛郁庭、王識源老師共同主持,兩人皆具備建築專業背景,目前分別任教於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現帶領橫跨機器人、機器學習、材料、建築、土木等領域的團隊成員,致力探索運算設計、機器人建造技術、材料相互碰撞後所帶來的新設計方法。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若要用一句話概括ROSO正在做的事,那便是「挑戰建立設計端到製造端的新流程」,團隊認為資訊科技有潛力挑戰傳統的建築設計、建造流程,若以「人類的創造力」加乘「機器人的計算力」,再結合不同材料的特性,將能突破傳統製造方法的限制,提供更多實現設計理念及美學體驗的機會,建築師、設計師與機器人在工作過程中的角色也得以被重新定義,營造業也或有機會從勞力密集翻轉為資訊密集產業。ROSO不只做研究,也讓教學、產學共同滾動,企圖帶動「智慧營建」的新視野,期許多方共同打造當代的數位建造文化。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流動意識》 特展:預觀未來,人機協作的建築及藝術現場
(圖片提供: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

《 流 動 意 識 DANCING WITH ROBOTS 》ROSO 機器人建造實驗室特展

展覽日期|2024.09.14-11.16

展覽地點|THE 201 ART 順天建築 • 文化 • 藝術中心(臺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二段201號B2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六 10:00-17:30

《改編自真人真事》特展臺文基地登場!首度展出邱妙津手稿、林奕含課堂報告,聽見文學中的反抗聲音

《改編自真人真事》特展臺文基地登場!首度展出邱妙津手稿、林奕含課堂報告,聽見文學中的反抗聲音

走進臺灣文學基地,你會看到一個重現的作家書房,桌上擺放著手稿、筆記,彷彿主人剛離開不久。這裡展出的不只是文學作品,更是一段段真實的人生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以文學為載體,探討當代社會中性別議題的複雜面向,邀請民眾直面那些隱藏在字裡行間的壓迫與暴力。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空間照。(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空間照。(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珍貴典藏首度公開,「聽見」作家的反思與覺醒的聲音

本次特展首度展出多件重要典藏品,包括1990年代台灣文壇最受矚目作家之一邱妙津(1969~1995)的相關文物。展品包含她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以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自傳,這些文物為認識邱妙津創作軌跡提供了關鍵線索。邱妙津的代表作《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至今仍廣為傳頌,而這次展出的文物讓觀眾得以窺見作家早慧心緒的發展脈絡。同時展出的還有林奕含的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家屬的全力支持讓觀眾得以認識這位作家的多重面貌。

作家林奕含家屬授權其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作家林奕含家屬授權其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首度展出作家邱妙津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等臺文館典藏文物。(圖片提供:臺灣文學基地)
首度展出作家邱妙津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等臺文館典藏文物。(圖片提供:臺灣文學基地)

展覽也特別收錄劉芷妤《女神自助餐》、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等有聲書的精選段落,以及國家影視聽文化中心甫完成修復的文學改編電影《油麻菜籽》影像,讓觀眾能夠「聽見」文學的聲音。這些多媒體的呈現方式,不僅豐富了展覽的層次,也讓觀眾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情感與力量。

展覽特別收錄劉芷妤〈火車作夢〉有聲書精選段落,為作家親自錄製。(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特別收錄劉芷妤〈火車作夢〉有聲書精選段落,為作家親自錄製。(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不再噤聲,開始發聲的文學力量

「改編自真人真事」這句話,承載著美麗而沉重的痛楚。它既散發著文學性的能量,也包藏著真實世界的苦難。坦承並且說出,需要極大的勇氣。2017年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扉頁寫下這句話時,她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這個痛苦的真實性,能夠與思琪同情共感。這種看似虛構卻比真實更真實的文學創作方式,在當代台灣文學中愈來愈常見。作家們不再隱藏,而是選擇直面對決,如劉芷妤在《女神自助餐》中所寫:「本書情節並非純屬虛構,如有雷同,我很遺憾......」這種遺憾,正是在邀請讀者感受那些切膚之痛。

特展探討台灣文學如何成為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特展探討台灣文學如何成為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台灣解嚴之後,特別是當代,文學已經能夠喚起內在勇氣的能量,引導性別意識脫開父權枷鎖,發展成多元自信的性別文學圖像。文學不再只是療癒人心的工具,更成為發聲的利器,甚至能促成社會改革與進步。李昂《殺夫》的創作成了十年後真實殺夫事件的寓言,該事件促成《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建立;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則推動了《補教法》實名制,以及後續《刑法》通姦除罪化的討論。這些例子證明了文學作為倡議先鋒、弱者武器的強大力量。

展出書籍可供民眾閱讀。(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出書籍可供民眾閱讀。(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書寫與被聽見,是集體療癒的開始

展覽開幕時,作家劉芷妤在談到《女神自助餐》的創作過程時分享:「在書寫過程中才發現原來早就在生活中發現許多不對勁,不說出來,不表示沒感受到、沒被壓迫到。」她認為《女神自助餐》其實是一本反省之書,在找出自己不自覺「厭女」的同時,也引發社會大眾的省思。這種從個人反省出發,進而推動社會思辨的創作模式,正是當代性別文學的重要特色。作家們透過書寫突破社會價值與傳統的禁錮,從暗影裡透露光芒,發出反抗的聲音。

展場中設計「空氣柱」象徵文學的曖昧性、壓抑及想要突破指出進路。(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場中設計「空氣柱」象徵文學的曖昧性、壓抑及想要突破指出進路。(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以空氣包包裹書籍,體現壓力與張力,同時也提供「膜」的外層保護。(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以空氣包包裹書籍,體現壓力與張力,同時也提供「膜」的外層保護。(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延續去年《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的關懷精神,這次的《改編自真人真事》邀請觀眾與當代文學作品及性別事件同情共感,在展覽中看見隱匿在字裡行間的壓迫與暴力,聽見文學作品中的反抗聲音,一起尋找集體療癒的契機。展覽更安排了推廣講座,將在知名作家的帶領下探析性別文學與台灣社會的互動,為觀眾提供更深層的思考空間。(講座介紹、後續場次及報名資訊等,可見臺灣文學基地官網及粉絲專頁。)

展場最後可手作氣泡御首,象徵不易破裂,卻持續釋放壓力的微小力量。(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場最後可手作氣泡御首,象徵不易破裂,卻持續釋放壓力的微小力量。(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

展期|即日起~10.12

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照常開館,翌日休館)

地點|臺灣文學基地展覽廳(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We TAIWAN」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島嶼的多元文化與創意

「We TAIWAN」 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文化創意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即將在8月正式登場,而位於大阪梅田Grand Green Osaka內的當代展演場所VS.空間的核心展覽,以「臺灣光譜」為主題,策展內容結合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及科技創新元素,向全球觀眾展示臺灣這座奇蹟之島無限的創造潛力。

文化部辦理的「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將在日本大阪登場,活動橫跨了線上的「遊戲能力」、VS.空間的「混融色彩」、大阪市中央公會堂的「跨域創造」、中之島「萬變氣場」4大場域及4大主題。而「臺灣光譜」選擇以去(2024)年才開幕的「Grand Green Osaka」區域,由安藤忠雄操刀設計的「VS.空間」內規劃策展。

→ 臺灣文化魅力現身大阪!「We TAIWAN」主視覺、超Q彈角色「a-We」公開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3大主題區呈現臺灣文化

在這個融合藝術、商業、都市發展的場域,內部挑高15公尺、專為投影與沈浸式展演等新媒體為主的空間,對於策展團隊來說就是一個相當「混融」的挑戰,也正如同臺灣這座島嶼,歷經多元族群融合與歷史轉折,孕育出獨特且豐厚的文化內涵。「臺灣光譜」即是在這樣的獨特空間及理念下,規劃臺灣本色光織自然島嶼聲譜3大主題區,期盼以跨越邊界的文化與創意,讓世界看見臺灣的自信與韌性。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分別以「混融色彩」、「跨域創造」、「萬變氣場」、「遊戲能力」為策劃核心,從當代展演地標到百年古蹟建築、線上到線下,跨越時空邊界,將臺灣文化魅力帶到世界眼前。(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一:臺灣本色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以「寫生的人」為主角,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的藝術家作品,由跨域創作團隊豪華朗機工主導視覺創作、柯智豪的音樂、夢想動畫的動態影像設計、瓦豆的燈光規劃,利用影像技術演繹藝術家筆觸與色彩,帶領觀眾走進陳澄波、廖繼春、林惺嶽、郭雪湖、陳進、林玉山、許深州等藝術家的彩色世界,從日治、戰後到當代,涵蓋臺灣玉山、蘭花、建築、城鎮、戰爭記憶與山海地貌等色彩與土地深情的作品中。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二:光織自然

「光織自然」展區聚焦臺灣的染織文化、山海記憶與工藝實踐,展現人與自然共織的創作智慧。《臺灣色譜牆》集結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陳景林與馬毓秀,多年來從臺灣植物中研究天然染料的成果,以手工染布與植物攝影交錯排列,彷彿一幅震撼的活色票牆,引領觀眾踏上一場色彩溯源之旅;《染織工藝牆》記錄陳景林踏尋臺灣各地,從大自然取材、製作染料的過程,作品也是一份工藝教學的行動筆記,將手藝轉化為可視、可感、可思的敘事;藝術生涯中第一件巨幅藍染山水創作,也是陳景林「為自己、為臺灣所創作」的新作《臺灣母親河》也將首度曝光;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纖維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三:島嶼聲譜

踏入「島嶼聲譜」展區,聲音將成為帶領觀眾穿梭記憶的引路人。三金音樂家柯智豪《臺灣聲場》,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如廟宇祭典的鑼鼓聲、颱風過境的風雨聲、田野中的鳥鳴與城市市場的喧囂,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則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
日期:2025年8月2日(六)至8月20日(三)
會場:線上、VS.(at GRAND GREEN OSAKA)、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
官網:https://wetaiwan.tw
Instagram:@wetaiwan.tw

資料提供|文化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