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台北華山開展!回顧吉卜力工作室誕生歷程,展出珍貴手稿、動畫模型

《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2025年1月台北開展!回顧吉卜力工作室誕生歷程,展出珍貴手稿、動畫模型

回顧吉卜力誕生歷程的展覽登台!自2021年開始在日本巡迴的《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於2025年1月起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東2C、D棟展出。

《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海外首站在台灣

《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海外首站於華山1914文創園區東2C、D棟開展,邀請台灣觀眾一同揭開吉卜力工作室誕生的秘密。展覽由《Animage》雜誌創刊開始,回顧1970年代起日本動漫發展的黃金年代、探索《Animage》雜誌與吉卜力工作室之間密不可分的連結。更重溫了時任總編輯鈴木敏夫與動畫大師高畑勲、宮﨑駿相遇並共創名作的歷程。透過豐富的雜誌篇幅、珍貴的手稿畫與立體模型,深入了解《風之谷》、《天空之城》、《龍貓》和《魔女宅急便》等經典作品躍上大銀幕的幕後故事。

《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在台北華山盛大開展,邀請台灣粉絲一起揭開吉卜力誕生的秘密。(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在台北華山盛大開展,邀請台灣粉絲一起揭開吉卜力誕生的秘密。(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Animage》是由「Animation」和「Image」兩個字結合,創刊於1978年日本動畫的發展熱潮中,為日本第一本商業動漫雜誌。在這本雜誌創刊之前,市面上只有給小朋友看的電視漫畫雜誌,專業動畫資訊並不普及。然而,《Animage》的問世,透過大量彩色照片,詳細介紹熱門動畫作品的經典場景和製作技法,並專訪動畫導演、聲優、與幕後工作人員,讓《Animage》雜誌成為動漫迷間最受歡迎的情報雜誌。

《Animage》雜誌。(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Animage》雜誌。(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探索《Animage》雜誌與吉卜力工作室的連結

《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就是以《Animage》雜誌為媒介,穿越到吉卜力工作室成立之前的1978年,讓粉絲有機會從日本動漫發展的脈絡中重新認識「吉卜力」,更從雜誌所締造的動漫熱潮與影響,見證吉卜力誕生的時空背景。本展監修高橋望更進一步分享:時任編輯的鈴木敏夫認為《Animage》不只是一份刊載動漫資訊的雜誌,期許能夠更積極參與動畫製作,因而成為吉卜力工作室成立的關鍵契機。若粉絲仔細在展場的雜誌篇幅中尋找線索,就能發現「創刊號」中,關於傳奇動畫作品《太陽王子 霍爾斯的大冒險》的報導,為鈴木敏夫、導演高畑勲和當時參與製作的宮﨑駿等三人的未來合作埋下伏筆。

《Animage》雜誌創刊號雜誌封面以當時極受歡迎的《宇宙戰艦大和號》為主題(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Animage》雜誌創刊號雜誌封面以當時極受歡迎的《宇宙戰艦大和號》為主題(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本展也特別介紹《Animage》雜誌曾全力支持的熱門電視動畫,從創刊號封面的《宇宙戰艦大和號》開始,延伸至影響後世甚鉅的「機器人動畫」與「魔法少女動畫」熱潮作品。《機動戰士鋼彈》就是其中典範,雜誌特輯不僅提高了作品討論熱度,更成功地帶動鋼彈模型的銷售,一波波的搶購潮成為熱議的社會現象。兩部原先定位在少女取向的作品《甜甜仙子》與《魔法小天使》,也在雜誌特輯推出後擄獲了大量男性動畫迷的支持,透過不間斷地互動和話題,開創全新動漫熱潮。

由《Animage》帶動的「魔法少女」主題動畫熱潮,開創了全新的動畫時代。(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由《Animage》帶動的「魔法少女」主題動畫熱潮,開創了全新的動畫時代。(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由《Animage》帶動的「機器人」主題動畫熱潮,將《鋼彈》推上人氣動畫作品的行列。(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由《Animage》帶動的「機器人」主題動畫熱潮,將《鋼彈》推上人氣動畫作品的行列。(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重現鈴木敏夫與高畑勲和宮﨑駿相遇的故事

吉卜力工作室經典作品的關鍵幕後推手鈴木敏夫,他在創立吉卜力工作室之前,即擔任《Animage》雜誌總編輯。本展大量收錄他在擔任總編輯時期的雜誌篇幅、手稿畫、角色場景設定資料、立體模型等上百件收藏,其中更有鮮少展出的珍貴作品史料:宮﨑駿第一部執導作品《魯邦三世 卡里奧斯特羅城》、和高畑勲擔綱導演的《小麻煩千惠》、《大提琴手高修》等作品的豐富內容,更可從中了解鈴木敏夫如何透過《Animage》雜誌,讓大家再次認識高畑勲和宮﨑駿,進一步揭開三人邁向創立吉卜力工作室的起心動念。

重返鈴木敏夫相遇兩位動畫大師高畑勲和宮﨑駿的時刻,現場展出上百件珍貴手稿原畫、角色場景設定資料、立體模型。(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重返鈴木敏夫相遇兩位動畫大師高畑勲和宮﨑駿的時刻,現場展出上百件珍貴手稿原畫、角色場景設定資料、立體模型。(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風之谷》登上大銀幕的幕後全記錄

而1981年8月號《宮﨑駿 冒險與浪漫的世界》這份極具意義的特輯問世,讓「宮﨑駿」這個名字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動漫迷也可從宮﨑駿早期的作品,走入他精彩的製作生涯。緊接在特輯的介紹後,展覽更進一步聚焦在《風之谷》從原創漫畫、電影企劃、試播短片,發展到最終長達117分鐘動畫長片的完整歷程,細數監製高畑勲、導演宮﨑駿、時任《Animage》總編輯的鈴木敏夫攜手合作的幕後故事,並將知名動畫師金田伊功、年輕的庵野秀明、當時尚默默無名的久石讓參與製作的紀錄大量公開。展出內容也包含《風之谷》珍貴的賽璐珞片、背景圖和文宣看板,依時序也將經典作品《天空之城》、《龍貓》與《魔女宅急便》的幕後故事帶給台灣觀眾。

《天空之城》拉普達與豐富動畫模型在台灣首次亮相。(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天空之城》拉普達與豐富動畫模型在台灣首次亮相。(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亮點整理

⇛ 走進《Animage》動漫雜誌

《Animage》是日本第一本正式發行的商業動漫雜誌,1978年5月26日由德間書店推出。作為動漫雜誌界的先驅,它不僅深入介紹作品幕後的故事和業界動態,還分享創作者和製作團隊的訪談,並搭配精選圖片搶先看。特別的是,《風之谷》被改編成動畫電影後,成為吉卜力工作室誕生的契機。如今《Animage》雜誌走過45個年頭,依然是連結動畫作品和粉絲的重要橋樑。

日本巡迴展出實景照(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日本巡迴展出實景照(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 吉卜力工作室成立的秘密大公開

《Animage》雜誌與吉卜力工作室的成立有著深厚淵源。在這次展覽中,觀眾將能一窺《Animage》如何促成兩位動畫大師——高畑勲和宮﨑駿的相遇,以及鈴木敏夫如何在幕後扮演關鍵推手,讓《風之谷》動畫大獲成功、票房長紅的精彩故事。

日本巡迴展出實景照(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日本巡迴展出實景照(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風之谷》的誕生

在這個展區,觀眾將能發掘《風之谷》的誕生故事,了解《Animage》雜誌如何從漫畫的連載開始,將這部作品一步步被搬上大銀幕的過程。從創作手稿到電影製作,帶你走進這段傳奇誕生的幕後世界。

日本巡迴展出實景照(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日本巡迴展出實景照(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 受歡迎的娜烏西卡

這個展區還將帶你近距離欣賞至今仍備受喜愛的《風之谷》主角——娜烏西卡。本展特別展出她在腐海中的經典裝束,還有故事中等比例還原的巨神兵,讓你彷彿置身於這個充滿幻想與冒險的世界中。

日本巡迴展出實景照(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日本巡迴展出實景照(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 《天空之城》的誕生

這個展區將帶你回到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的誕生時刻。在《風之谷》上映後,工作室推出了第一部作品《天空之城》。當時,鈴木敏夫同時擔任著雜誌主編和吉卜力工作室的成員,雙重角色讓他在動畫界扮演了關鍵的推手。

在這裡,除了將看到以特輯報導為主的展出內容,還會首度展出宮崎駿在《天空之城》上映前所設計的飛行船立體模型。這艘飛行船長達2公尺,曾在Maxell公司的廣告中亮相,34年後依然完好無損地保存著。

日本巡迴展出實景照(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日本巡迴展出實景照(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 全球首次展出大型立體造景

以龍貓巴士穿過《Animage》雜誌的封面做為此區的起點,象徵粉絲們可以親自走進動畫場景拍照,彷彿置身於吉卜力的動畫世界中,留下珍貴的回憶。為了完美呈現吉卜力熱門動畫的獨特氛圍,吉卜力工作室更特別派出專業職人團隊來台灣,打造全球首次展出的獨家拍照場景,包括《龍貓》、《風之谷》、《天空之城》和《魔女宅急便》的經典畫面,也能成為雜誌封面人物。

全球首度公開的大型拍照場景《龍貓》。(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全球首度公開的大型拍照場景《龍貓》,此為台北展場照。(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全球首度公開的大型拍照場景《風之谷》。(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全球首度公開的大型拍照場景《風之谷》,此為台北展場照。(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 展出大量手稿、插圖原畫

在1970年代後半,動畫熱潮正盛,《Animage》全力支持像《機動戰士鋼彈》和《魔法小天使》這些熱門電視動畫,特別推出了許多篇幅的專題。在這次展覽中,也展出了大量的手稿、珍貴的插圖原畫和當年的海報,還能看到鋼彈模型的微縮擬真場景,讓大家一起回顧這些作品的歷史,感受那股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的動畫熱潮。

日本巡迴展出實景照(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日本巡迴展出實景照(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Animage雜誌和吉卜力展》
展出期間:2025年1月8日至4月6日
展出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東2C、D棟
展覽官網請點此  

售票連結

資料提供|聯合數位文創、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We TAIWAN」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島嶼的多元文化與創意

「We TAIWAN」 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文化創意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即將在8月正式登場,而位於大阪梅田Grand Green Osaka內的當代展演場所VS.空間的核心展覽,以「臺灣光譜」為主題,策展內容結合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及科技創新元素,向全球觀眾展示臺灣這座奇蹟之島無限的創造潛力。

文化部辦理的「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將在日本大阪登場,活動橫跨了線上的「遊戲能力」、VS.空間的「混融色彩」、大阪市中央公會堂的「跨域創造」、中之島「萬變氣場」4大場域及4大主題。而「臺灣光譜」選擇以去(2024)年才開幕的「Grand Green Osaka」區域,由安藤忠雄操刀設計的「VS.空間」內規劃策展。

→ 臺灣文化魅力現身大阪!「We TAIWAN」主視覺、超Q彈角色「a-We」公開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3大主題區呈現臺灣文化

在這個融合藝術、商業、都市發展的場域,內部挑高15公尺、專為投影與沈浸式展演等新媒體為主的空間,對於策展團隊來說就是一個相當「混融」的挑戰,也正如同臺灣這座島嶼,歷經多元族群融合與歷史轉折,孕育出獨特且豐厚的文化內涵。「臺灣光譜」即是在這樣的獨特空間及理念下,規劃臺灣本色光織自然島嶼聲譜3大主題區,期盼以跨越邊界的文化與創意,讓世界看見臺灣的自信與韌性。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分別以「混融色彩」、「跨域創造」、「萬變氣場」、「遊戲能力」為策劃核心,從當代展演地標到百年古蹟建築、線上到線下,跨越時空邊界,將臺灣文化魅力帶到世界眼前。(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一:臺灣本色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以「寫生的人」為主角,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的藝術家作品,由跨域創作團隊豪華朗機工主導視覺創作、柯智豪的音樂、夢想動畫的動態影像設計、瓦豆的燈光規劃,利用影像技術演繹藝術家筆觸與色彩,帶領觀眾走進陳澄波、廖繼春、林惺嶽、郭雪湖、陳進、林玉山、許深州等藝術家的彩色世界,從日治、戰後到當代,涵蓋臺灣玉山、蘭花、建築、城鎮、戰爭記憶與山海地貌等色彩與土地深情的作品中。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二:光織自然

「光織自然」展區聚焦臺灣的染織文化、山海記憶與工藝實踐,展現人與自然共織的創作智慧。《臺灣色譜牆》集結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陳景林與馬毓秀,多年來從臺灣植物中研究天然染料的成果,以手工染布與植物攝影交錯排列,彷彿一幅震撼的活色票牆,引領觀眾踏上一場色彩溯源之旅;《染織工藝牆》記錄陳景林踏尋臺灣各地,從大自然取材、製作染料的過程,作品也是一份工藝教學的行動筆記,將手藝轉化為可視、可感、可思的敘事;藝術生涯中第一件巨幅藍染山水創作,也是陳景林「為自己、為臺灣所創作」的新作《臺灣母親河》也將首度曝光;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纖維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三:島嶼聲譜

踏入「島嶼聲譜」展區,聲音將成為帶領觀眾穿梭記憶的引路人。三金音樂家柯智豪《臺灣聲場》,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如廟宇祭典的鑼鼓聲、颱風過境的風雨聲、田野中的鳥鳴與城市市場的喧囂,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則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
日期:2025年8月2日(六)至8月20日(三)
會場:線上、VS.(at GRAND GREEN OSAKA)、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
官網:https://wetaiwan.tw
Instagram:@wetaiwan.tw

資料提供|文化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哆啦A夢巡迴特展登陸台北華山!重現藤子・F・不二雄工作室、集結百隻各式造型哆啦A夢等亮點一次看

哆啦A夢巡迴特展6月登陸台北華山!重現藤子・F・不二雄工作室、打造沉浸式微型劇場、上百隻各式造型哆啦A夢等亮點搶先看

在台北華山東2館四連棟展出的《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 台北站》,展覽佔地近千坪,完整呈現豐富多元的展品內容,包括首次登場的秘密道具「100%朋友召喚鈴」、經典的巨幅漫畫場景,以及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全員到齊。

繼2024年7月由AllRightsReserved在Fujiko Pro協力下創作的《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在全香港掀起一股「哆啦旋風」,引起巨大討論與迴響後,在主辦單位聯合數位文創與協力單位AllRightsReserved、Fujiko Pro、Animation International共同協助並配合台北展場作相應規劃,終於將把這個人氣特展引進台北華山。

《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 台北站》即將於6月28日登陸台北華山。(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 台北站》即將於6月28日登陸台北華山。(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秘密道具「100%朋友召喚鈴」登場

《100%哆啦A夢&FRIENDS 巡迴特展 台北站》不僅帶來滿滿驚喜,也公開神秘道具「100%朋友召喚鈴」,而背後更藏有一段與「胖虎」息息相關的祕密故事。在「100%微型劇院」展區中,將獨家放映由日本Shin-Ei Animation團隊專為本次展覽製作的原創短篇動畫《胖虎世界巡迴演唱會》,在動畫中熱愛唱歌的胖虎,竟夢想成真舉辦了個人演唱會,甚至首次在台灣登台演出。至於「100%朋友召喚鈴」究竟扮演了什麼關鍵角色?為什麼會拿出這個秘密道具?答案藏在「100%微型劇院」展區中,等你進場揭秘。

哆啦A夢秘密道具空間 親身體驗哆啦A夢的四次元口袋(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哆啦A夢秘密道具空間能親身體驗哆啦A夢的四次元口袋。(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1比例復刻藤子・F・不二雄工作室

展中也將完整呈現傳奇漫畫家的創作空間—「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展區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書桌上將擺放鋼筆、原稿紙、墨水、羽毛刷等慣用繪圖工具複製品。透過這些細節,讓觀眾得以一窺老師的創作日常,親身感受創作背後的故事。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藤子・F・不二雄老師曾說過:「我一直以來都把『喜歡』放在最優先位置。」他將自己兒時所熱愛的西部片、科幻電影等奇幻題材融入創作之中。其中,他對恐龍的狂熱,更可從書桌上陳列的恐龍模型、動植物科學圖鑑窺見端倪,這些「喜歡」的事物不僅成為了創作靈感的關鍵養分,更促成了哆啦A夢後續《哆啦A夢:大雄與小恐龍》等大長篇故事作品的誕生。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沉浸式展區 × 經典漫畫場景重現

此次展覽將藤子・F・不二雄老師筆下的經典漫畫世界,以嶄新方式回到大家眼前。現場規劃多個漫畫相關展區,從放大比例的經典漫畫頁面、珍貴黑白復刻原畫,到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空間,帶領大小朋友重溫看漫畫時的感動。以45本漫畫單行本為靈感打造的「漫畫單行本展區」,精心挑選出5幕經典漫畫場景,透過放大比例與立體化設計生動呈現,讓觀眾彷彿在現場被照射了哆啦A夢的縮小燈,走進巨型漫畫書世界,感受故事情節就在眼前的震撼。在「黑白作品展區」更展出了17幅珍貴的藤子・F・不二雄老師黑白漫畫復刻原畫,其細膩的線條記錄著不同年代的畫風演變及《哆啦A夢》多樣的藝術風格。

以放大比例的經典漫畫頁面、珍貴黑白復刻原畫,到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空間,帶領大小朋友重溫看漫畫時的感動。(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以放大比例的經典漫畫頁面、珍貴黑白復刻原畫,到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空間,帶領大小朋友重溫看漫畫時的感動。(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若想感受沉浸式的漫畫魅力,不能錯過「大雄的漫畫閱讀房間」,本區將大雄的房間打造成一個舒適的漫畫閱讀空間,房間中央的哆啦A夢愜意地躺在巨大銅鑼燒上,彷彿邀請觀眾一同放鬆欣賞,四面展牆以3D光雕投影,呈現出45本漫畫單行本的精選章節,打造數位與紙本漫畫的交錯與共構,讓不同世代的觀眾重新感受漫畫所傳遞的溫度與連結。

「大長篇展區」展現了藤子・F・不二雄老師自1979年開始創作的大長篇作品。(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大長篇展區」展現了藤子・F・不二雄老師自1979年開始創作的大長篇作品。(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緊接著登場的「大長篇展區」,則聚焦於藤子・F・不二雄老師自1979年開始創作的大長篇作品,以10面巨型漫畫牆、30幅大長篇復刻原畫,與7座立體雕塑,重現大家熟知的漫畫章節。例如:《哆啦A夢:大雄與小恐龍》中,白堊紀時代壯闊景觀下的驚險旅程,以及《哆啦A夢:大雄的宇宙開拓史》中,登陸外星球的冒險奇遇,每一部作品都是每一趟充滿想像力的探險旅程。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集結近百座哆啦A夢創意立體雕塑

最後是「100%哆啦A夢造型樂園」,集結了來自電影的13款造型,與來自漫畫及動畫原創故事的23種哆啦A夢,包括「變成紫薯的哆啦A夢」、「貍貓裝」、「狼人面霜」、「雪人機器人」以及「德古拉道具組」等各種創意裝扮。而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更將散佈在展場各個角落,等著觀眾們邊拍邊尋寶,一次蒐集哆啦A夢造型宇宙!

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更將散佈在展場各個角落,等著觀眾們邊拍邊尋寶(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更將散佈在展場各個角落,等著觀眾們邊拍邊尋寶(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2米高的巨型充氣哆啦A夢

展覽外的設計物同樣極具巧思,售票亭以哆啦A夢標誌性的藍色為主色,搭配漫畫格構圖,兩側更設置了巨型「100%朋友召喚鈴」展覽入口以及拍照牆,大家來到華山就能立刻享受被哆啦A夢環繞的夢幻合照!此外,更不能錯過烏梅劇院前廣場矗立著高達12米高的巨型充氣哆啦A夢,戴著畫家帽、手握畫筆的哆啦A夢,象徵著藤子・F・不二雄老師透過創作帶來的童趣、想像與感動,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能在這裡被滿滿的療癒與愛包圍。

哆啦A夢經典漫畫頁面再重現。(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哆啦A夢經典漫畫頁面再重現。(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在「100_星光大道」展區中,哆啦A夢與大雄等角色將穿上正式禮服,踏上以哆啦A夢主題色「藍色」為設計靈感的藍地毯登場。(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在「100 星光大道」展區中,哆啦A夢與大雄等角色將穿上正式禮服,踏上以哆啦A夢主題色「藍色」為設計靈感的藍地毯登場。(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哆啦A夢商店正式開張

展覽期間限定的哆啦A夢商店也驚喜登場!現場不僅引進多款香港站人氣周邊商品,如畫家造型的哆啦A夢爆米花桶、壓扁哆啦A夢的造型地墊、超精緻麻將組及身戴100%朋友召喚鈴的哆啦A夢小夜燈等各式商品,還有推出台北站限定商品。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00%哆啦A夢&FRIENDS 巡迴特展 台北站
時間:2025.6.28 (六) - 2025.10.6 (一)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東2館四連棟(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資料提供|聯合數位文創、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