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花蓮跳浪藝術節開展!以「星球爆裂觀測站」為主題,齊聚11組藝術家全新創作

2024花蓮跳浪藝術節開展!以「星球爆裂觀測站」為主題,齊聚11組藝術家全新創作,

第三屆「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於2024年11月2日至2025年1月5日回歸。本屆藝術節由馬國鳳、龔卓軍、Nakaw Putun、王玉萍共同策展,以「星球爆裂觀測站」為主題,在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及花蓮美術館展出11組藝術家的全新創作,並串連8個在地特色空間作為本屆藝術節的衛星站,帶來一系列精彩展覽及體驗活動。

以「星球爆裂觀測站」為題

「Palafang」在阿美語意為「來做客、去拜訪」;跳浪既是地名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早期東海岸人們往來需計算浪潮,在礁岩間跳躍式前進。兩者皆有「回家」之意。自2021年首屆「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舉辦以來,藝術節以「創造你與花蓮的新關係」為核心,通過專業藝術策展呈現創作者眼中的花蓮,並結合在地藝文平台分享生活體驗,藉此串連起旅人與當地人對花蓮的情感。

本屆藝術節「星球爆裂觀測站」,主視覺底圖來自設立於花蓮七星潭的米崙地震工作站於0403大地震發生時所偵測的光纖訊號,淺綠到深藍是壓縮,橙黃到暗紅是擴張,光纖訊號編織出一張過於豔麗的地紋,顯示了地震當下地殼爆裂的躁動。而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策展團隊決定直視有數條活動斷層經過並鄰近琉球海溝地震隱沒帶的花蓮獨特的地理性,以及生活於此的人們的震央日常。

本屆主視覺底圖來自設立於花蓮七星潭的米崙地震工作站於0403大地震發生時所偵測的光纖訊號。(圖片提供:花蓮跳浪藝術節)
本屆主視覺底圖來自設立於花蓮七星潭的米崙地震工作站於0403大地震發生時所偵測的光纖訊號。(圖片提供:花蓮跳浪藝術節)

與地震科學跨域合作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以地震頻繁的花蓮作為「星球爆裂觀測站」,藝術家們從過去/現在/未來的大時空視角,提出各自的藝術詮釋與表現,運用部落神話、群體寫生、數位模型、事件繪畫、場所攝影、環境影像、部落重建、療癒劇場和詩學書寫,來銜接受創的環境與人心。

此次更首度與地震科學進行跨域合作──邀請臺灣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馬國鳳特聘研究員為策展人,和她所主持的米崙斷層鑽井觀測站,一起為展覽提供了科學觀測的角度。結合理性與感性,本屆藝術節試圖創造一個精神地理上的療癒場所,透過感性的觸動,去探討並促動人與環境在星球巨大震盪後的關係重組。

〈地震知識展區〉,大森式二倍強震儀由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借展,地震和建築結構健康監測系統  (QSIS, Quake Structure Integrity System)由中研院台灣地震科學中心借展(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地震知識展區〉,大森式二倍強震儀由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借展,地震和建築結構健康監測系統 (QSIS, Quake Structure Integrity System)由中研院台灣地震科學中心借展(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科學家與歷史地震展區〉,米崙斷層岩心由中研院台灣地震科學中心借展(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科學家與歷史地震展區〉,米崙斷層岩心由中研院台灣地震科學中心借展(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回應人與土地的共生關係

今年藝術節延續往屆形式,主展場設於花蓮縣石雕博物館及花蓮美術館,本屆將呈現2ENTER貳進、Ali Istanda胡家瑜、Iyo Kacaw伊祐・噶照、Raito Low劉靜怡、公視我們的島、王煜松、涂維政、張溥騰、陳政道、盧俊翰、鍾順龍 × 莊慕華共11組藝術家作品,共同回應人與土地的共生關係。

除主展場之外,今年亦邀請了橫跨花蓮市區、新城、壽豐、鳳林、玉里、豐濱8個在地藝文平台,以衛星站的形式參與本次藝術節,透過田調採集在地民眾的地震經驗,並經由藝術家轉化為一系列展覽與體驗活動。合作夥伴包含:洄遊吧、樸石咖啡×光之島共享基地、艸青悠耘工作室、美好藝術、黑熊教育館、Makotaay生態藝術村、MiDAS美崙地震工作站、地震寫生團。

地震寫生團(圖片提供:花蓮跳浪藝術節)
地震寫生團(圖片提供:花蓮跳浪藝術節)
MiDAS美崙地震工作站(圖片提供:花蓮跳浪藝術節)
MiDAS美崙地震工作站(圖片提供:花蓮跳浪藝術節)

齊聚11組藝術創作

2ENTER貳進|〈擬山行〉

藝術家團體2ENTER貳進的〈擬山行〉(2024)透過具有即時光追系統的遊戲引擎,將花蓮峽谷作為「數位寫生」的對象,形構出一種集結地景、符碼、數位資訊之虛擬風景,重塑跨越時空的感官經驗。

2ENTER貳進〈擬山行〉2024版本,電腦程式運算影像,11分38秒(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2ENTER貳進〈擬山行〉2024版本,電腦程式運算影像,11分38秒(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Ali Istanda 胡家瑜|〈山,與山〉

布農族藝術家 Ali Istanda 胡家瑜創作風格簡練,其版畫作品〈山,與山〉(2024)展現了藝術家對於原住民族群在現代處境的反思。

Ali Istanda胡家瑜〈山,與山〉,2024,樹脂版畫/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Ali Istanda胡家瑜〈山,與山〉,2024,樹脂版畫/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Iyo Kacaw 伊祐・噶照|〈生命的穿透力〉

倡議海洋永續觀念的阿美族藝術家 Iyo Kacaw 伊祐・噶照,其大型裝置作品〈生命的穿透力〉(2024)拼接重組鋼筋、鐵、藤蔓、回收水泥塊,展現出生命的韌性與力量。

Iyo Kacaw 伊祐・噶照〈生命的穿透力〉,2024,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Iyo Kacaw 伊祐・噶照〈生命的穿透力〉,2024,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Raito Low 劉靜怡|〈像石頭一樣柔軟〉

現居台灣的馬來西亞藝術家Raito Low 劉靜怡,將Makotaay豐富的地景生態作為主角,以停格動畫為手法創作〈像石頭一樣柔軟〉(2024),透過呈現石頭多變的形態,帶領觀者重新認識石頭及阿美族人。

Raito Low 劉靜怡〈像石頭一樣柔軟〉,2024,單頻道錄像動畫,6分23秒;前景為涂維政《地震博物館》〈巨獸鯊鹿兒2號〉(右),2020,裝置,342x156xH200cm(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Raito Low 劉靜怡〈像石頭一樣柔軟〉,2024,單頻道錄像動畫,6分23秒;前景為涂維政《地震博物館》〈巨獸鯊鹿兒2號〉(右),2020,裝置,342x156xH200cm(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公視《我們的島》|《我們的島》精選影像

公視《我們的島》從1998年開播以來,長期記錄台灣土地,本次透過展出《我們的島》精選影像,讓觀眾更加瞭解這塊不曾靜止的大地,共同找出防災、減災之道。

公視我們的島〈震撼花蓮|斷層帶上的生活 〉,2024,多頻道錄像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公視我們的島〈震撼花蓮|斷層帶上的生活 〉,2024,多頻道錄像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王煜松|〈花園-花蓮#九〉

王煜松的複合媒材創作〈花園-花蓮#九〉源自藝術家在花蓮的嶺頂考古遺址遊走過程中,撿拾重組陶片、土壤、考古後的殘留物,藉此想像它們在時空維度的存在。

王煜松〈花園-花蓮 #九〉,2024,裝置,直徑2米(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王煜松〈花園-花蓮 #九〉,2024,裝置,直徑2米(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涂維政|《地震博物館》系列

涂維政的《地震博物館》系列(2020-2024)透過神話、採集、工作坊三種方法和線索,對「地震」進行重新認識,並思考地震對人類的影響及面對它的觀看態度。

涂維政《地震博物館》,2024,觀念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左上方投影為Raito Low 劉靜怡〈像石頭一樣柔軟〉,2024,單頻道錄像動畫,6分23秒(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涂維政《地震博物館》,2024,觀念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左上方投影為Raito Low 劉靜怡〈像石頭一樣柔軟〉,2024,單頻道錄像動畫,6分23秒(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張溥騰|〈深時間裡的心跳〉

張溥騰的〈深時間裡的心跳〉(2024),以聲音裝置回應台灣和日本兩地的火山次聲波,並播放人類心跳聲與火山次聲波的共振,表達出藝術家對於環境的詩意關懷。

張溥騰〈深時間裡的心跳〉,2024,雙頻道錄像/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攝影:李維尼,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張溥騰〈深時間裡的心跳〉,2024,雙頻道錄像/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攝影:李維尼,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陳政道|〈Dgiyag Skadang 砂卡礑的山〉

陳政道的〈Dgiyag Skadang 砂卡礑的山〉(2023-現在)邀請砂卡礑教會成員利用地震後新北市玩具銀行捐贈的積木進行創作,透過砂卡礑的山,反思砂卡礑的地震故事,回應展覽主題。

陳政道〈Dgiyag Skadang 砂卡礑的山〉,2024,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陳政道〈Dgiyag Skadang 砂卡礑的山〉,2024,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盧俊翰|《地鳴後滄桑》系列

盧俊翰的《地鳴後滄桑》系列(2018-2024)畫作,以近似圖騰、拼圖的視覺風格,記錄了震後的滄桑,訴說自然景色與社會現象的變化與無常。

盧俊翰《地鳴後滄桑》,2018-2024,共11幅畫作,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盧俊翰《地鳴後滄桑》,2018-2024,共11幅畫作,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鍾順龍 × 莊慕華|〈還在〉

鍾順龍 × 莊慕華的〈還在〉(2024)系列攝影作品,自我們熟悉靜止的日常風景中,擷取變動的痕跡,帶領觀者了解星球還在,地震還在,生活也還在。

鍾順龍X莊慕華〈還在〉,2024,攝影,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鍾順龍X莊慕華〈還在〉,2024,攝影,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哇大創意)

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
時間|2024.11.02 – 2025.01.05
主展場|花蓮縣石雕博物館、花蓮美術館
主展場藝術家|2ENTER貳進、Ali Istanda胡家瑜、Iyo Kacaw伊祐・噶照、Raito Low劉靜怡、公視我們的島、王煜松、涂維政、張溥騰、陳政道、盧俊翰、鍾順龍 × 莊慕華

衛星站合作藝術家|
MiDAS米崙地震工作站(新城鄉)
陳玟樺(洄遊吧|新城鄉)
鄭致廷(璞石咖啡 × 光之島共享基地|花蓮市)
地震寫生團:王思婷、王煜松、朱庭嬅、吳優、扶九淵、林佑愷、徐立軒、張峻閡、莊梩桉、陳廷妮、黃政強、黃庭筠、楊潔恩、黎睿騰(花蓮綠地繪畫工作室 × 0403共享空間 × 東東強海街基地|花蓮市)
許雅菁 × 王煒婷(艸青悠耘工作室|壽豐鄉)
鍾順龍(美好藝術|鳳林鎮)
白欽源(台灣黑熊教育館|玉里鎮)
黃海蒂(Makotaay生態藝術村|豐濱鄉)

資料提供|PALAFANG花蓮跳浪藝術節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光電獸、圓山坑道化身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整理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從日到夜不停歇,「2025台北白晝之夜」將於11/1下午2點至隔日凌晨2點回歸,以圓山一帶為據點,串連室內場館與城市街頭,帶來一場由大型裝置、表演藝術、聲音光影實驗等織就的藝術體驗。本屆以「Hi Story」為策展主題,集結超過60組藝術創作與上百場演出,號召人們當夜不眠,一起以當代藝術為路徑,探尋台北的城市記憶!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羅珮慈《板塊運動》。(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InTW舞影工作室《Narcosis》。(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1. 兒童樂園化身時光機,重拾過往神社記憶

白晝之夜當晚,曾為神社的兒童樂園將化身一座巨大的時光機,領觀者從遊樂場穿梭回日治時期的國族儀式場域,喚起跨世代的童年記憶。多位藝術家藉作品與城市中的歷史殘響對話:黃贊倫《神轎》裝置融台灣民俗信仰和日本神社意象,訴說因地緣而生關聯的文化軌跡;石孟鑫《門柱燈》取樣1980年代台灣別墅、廠區出入口常見的「球燈」,致敬昔日台灣神社表參道的石燈籠;吳聯吟融合樂園中的假山造景,透過斑斕彩燈和金屬構築《迷幻山林另存新檔》,轉譯傳統山水為虛實交織的自然幻境。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黃贊倫《神轎》。(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吳聯吟《迷幻山林—另存新檔》。(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2. 圓山坑道成環境劇場,領你潛入夢之蟲洞

圓山坑道將化身「夢的蟲洞」限時、採預約制開放,邀觀眾走進平時難以觸及的戰備管制空間,體驗交織夢境、聲響及歷史的環境劇場氛圍。在此,藝術家蔡宗勳《透明的坑》以鏡面材質搭建可反射坑道場景的牆與入口,構築穿梭歷史的路徑;何彥諺的錄像裝置《睡眠大廈》以探索睡眠腦波與潮汐間的頻率契合揭開夢境;邱馳《射線盆栽》將日常事物搬進戰備坑道,讓防空空間幻化為一場寧靜的生活實境;劇場演出則交由6組藝術輪番登場,透過肢體、當代馬戲與戲劇,重構坑道的歷史脈絡。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蔡宗勳《透明的坑》。(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3. 法國直送!酷兒舞廳文化席捲圓山

白晝之夜源於法國,此次特邀前巴黎白晝之夜藝術總監Kitty Hartl擔任客座策展人,串聯法國藝術家帶來精彩的「法國直送」之作:掀起Ballroom風潮的傳奇人物Lasseindra Lanvin,將帶來一場融合表演、時尚與視覺藝術的French Voguing Ball大賽,將巴黎酷兒舞廳風潮渲染至台北;視覺藝術家Pierre Delavie則將於建築立面施展「錯視」魔法,將曾於巴黎大皇宮、凡爾賽宮等地標展現的創作手法移植台北,為白晝之夜訂製奇幻新作,也替Voguing Ball大賽創造一夜限定的絢爛背景。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Lasseindra Lanvin。(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4. 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參與式藝術裝置

由藝術家姚仲涵創作的《光電獸#45-請支援收音》,讓摩天輪化身巨型聲光裝置,是本屆必看亮點!現場將設置麥克風採集環境聲響,摩天輪將隨著聲音的強弱變化,展現多變的聲光效果,每個在場的人的聲音都將成為推動這件作品轉變的動能。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姚仲涵《光電獸#45-請支援收音》。(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5. 表演藝術能量流竄街頭

環境劇場除了在圓山坑道內發生,也同步融入城市街頭。表演總監鄭伊雯以多元島嶼、觀眾參與和跨域合作為策展主軸,邀請小事製作、艸雨田舞蹈劇場、躍演、InTW舞影工作室、人米犬頁等多組團隊,藉馬戲、舞蹈、劇場、音樂等多元形式延伸藝術行動的多樣性,為白晝之夜注入豐沛的表演藝術能量。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人米犬頁製作《蛹塚》。(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亮點6. 露天電影院映現早期台灣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精心策選片單,包含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和白景瑞作品《台北之晨》,以及約在1920年代拍攝、現存最早有關台灣的珍貴影像,引領觀眾在星空下重回往日,共享感動。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飲食男女》劇照。

亮點7. 走進電台廣播現場

毗鄰原山腳下、與北美館相望的臺北廣播電台,將舉辦兩場「開箱電台」導覽,邀請觀眾實地探訪播音室與錄音間,深入這處擁有60多年歷史,曾擔負台北市民防廣播的電台現場。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臺北廣播電台。(圖片來源:Wikipedia)

亮點8. 遊戲與街頭遊戲激盪

Red Bull將打造經典俄羅斯方塊遊戲Red Bull Tetris 台灣決賽舞台」,並攜手塗鴉藝術家BOUNCE帶來街頭創作,為白晝之夜注入年輕世代的能量。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Red Bull Tetris限定版飲料包裝。(圖片來源:Red Bull)

亮點9. 藝術行動進佔晴光商圈,悍圖社聯展登場

由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攜手晴光商圈與周邊店家共同呈獻,將藝術行動帶入日常生活街區,其中「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將展出台灣知名藝術團體「悍圖社」聯展,並設置「微醺映畫所」播放多位前輩藝術家的紀錄片,邀人們沈浸於輕鬆氛圍回望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軌跡。另外在「藝術入店」單元中,將有19組視覺與行為藝術家進駐店家和公共場域,帶來鋼琴演出、調香工作坊、光雕、泥塑行為創作等展演。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悍圖社成員藝術家作品:左為郭維國《桃花郭三郎的閃亮進擊》,右為陳擎耀《俄羅斯灑鹽哥》。(圖片來源:藝術家)

白晝之夜策展活動 X 當期藝術節串聯

兒童樂園、臺北廣播電台、圓山坑道、花博公園、臺北市立美術館到金車藝文中心等,2025白晝之夜的藝術足跡遍及大圓山各文化據點。以「Hi Story」為題的5大展區,由藝術總監黃彥穎、表演總監鄭伊雯聯手策劃,匯聚視覺裝置、劇場行動和現場表演,串聯臺北雙年展、臺北數位藝術節、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等單元,交織成12小時不間斷的感官旅程,邀人們透過藝術參與向城市歷史致意。

「2025白晝之夜」11/1圓山登場!摩天輪變身光電獸、圓山坑道環境劇場等9大亮點活動
「2025白晝之夜」主視覺運用藝術家陳敬元的畫作,營造浪漫主義與超現實意象交織的神秘氛圍。標準字則由設計師江忠倫操刀,藉DNA雙股螺旋寓意歷史與記憶的延續與交織;「Story」中藏有數字「10」的輪廓,呼應台北白晝之夜迎來十週年。(圖片提供:白晝之夜)

2025臺北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 Taipei

活動日期|2025.11.01(六)14:0011.02(日)02:00

活動地點|臺北市圓山地區(圓山自然景觀公園、臺北廣播電台、圓山坑道、花博圓山園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人氣「人也太好了吧展」如何創造共鳴?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以「情感」為核心,真實捕捉微小日常

日本人氣「人也太好了吧展」如何創造話題?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以「情感」為核心,真實捕捉微小日常

由日本創意團隊entaku策劃的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いい人すぎるよ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やだなー展)」於今年10月登台,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而展覽為何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與我們分享其中的誕生故事。

以「情感」為主題,喚起大家共鳴

早在「人也太好了吧展」爆紅之前,東京原宿的「友達がやってるカフェ/バー(暫譯:朋友開的咖啡廳/酒吧)」,便因店員不使用敬語、像是在跟朋友對話的設定而在社群平台引起討論。事實上,這個企劃也出自於entaku團隊。而entaku團隊的起點,則可回溯至那時還在電通廣告公司上班的明円卓,出於個人興趣愛好,在辦公室裡做了測試性的「有點煩」展覽,沒想到獲得不少客戶的好評。他說,「我們發現以『情感』作為主題的展覽,是很有力量的,能喚起大家的共鳴。」之後,在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更迅速成為熱門話題,並陸續在日本各大城市展出。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與《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雙展同步登台。展覽細膩描繪日常中那些微妙又幽默的時刻,讓人不時會心一笑。(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與《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雙展同步登台。展覽細膩描繪日常中那些微妙又幽默的時刻,讓人不時會心一笑。(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2023年在東京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迅速成為社群平台上的熱門話題。(圖片提供:entaku)
2023年在東京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迅速成為社群平台上的熱門話題。(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展覽體現人類的多種情感

人也太好了吧展的特色之一,就是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明円卓認為,社群平台其實是人類情感的綜合展示,這個展正體現了人類的多種情感,像是有趣、人也太好了吧、甚至令人感動或想哭這些要素。「我們覺得這人真是好人的這一種情感,是超越了年齡與性別,所以我們在策劃展覽時,也特別考慮到不要去限制觀眾的族群或對象,這樣的情感也能夠更廣泛地傳遞出去。」正因如此,人也太好了吧展此次在亞洲的巡展,來到了上海、首爾、台北等海外城市,他們想確認這般的「好人情感」是否能跨越國界、與當地的人們產生共鳴?

人也太好了吧展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迅速引起話題。(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迅速引起話題。(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本次展覽共展出約200件作品,包含文字、插畫、照片與實物等形式。(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本次展覽共展出約200件作品,包含文字、插畫、照片與實物等形式。(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先前曾至韓國首爾展出。(圖片提供:entaku)
「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先前曾至韓國首爾展出。(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首爾展場(圖片提供:entaku)

根據當地文化融入在地元素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與台灣的「明日製作所」團隊一起發想點子,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像是「把Ubike車籃垃圾拿去丟的人」、「不會佔用體育課的國文老師」、「台北車站的轉乘」⋯⋯,讓人們看了能會心一笑。開展當週便來到台北展場的明円卓觀察到,日本人會覺得是好人的人,在台灣也產生了很大的共鳴,這也讓他更加確信「好人情感」能超越國界與語言的隔閡。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與記憶中的「好人」重逢

明円卓分享,人會被觸動、心動的瞬間,其實埋藏在記憶之中。他們只是把大家心裡早就有的記憶以展覽表達出來。因此,每次人也太好了吧展的介紹都會寫到這是「與記憶中的『好人』重逢」的展覽。「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展覽,讓大家發覺原來身邊有這麼多好人,也從中發現自己其實也是個好人。」他補充,展覽一開始是在社群平台上爆紅,吸引很多年輕人來看展,後來因為各種媒體取材,現在有許多不同年齡段的人參與。「我們準備展覽時,有考慮到大人、年輕人的視角,雖然不一定每個年齡層都可以直接共情到所有內容,但如果他們站在長輩或年輕人的角度去想,也能產生情感的連結。」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以作品展現「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

而展覽中的作品,以文字、插畫、照片、實物表現「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幽默捕捉生活中的日常。明円卓說明,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比如拍攝「好人」時,會思考對方可能的表情、服裝等細節,塑造出讓人們很有共鳴的立體場景。但難道靈感都不會枯竭嗎?他笑說,「我們覺得『好人』的點子是無窮盡的,因為世界上有無限的好人。」他進一步分享,其實團隊在會議時,有一本隱藏絕招的小冊子,裡面列出了各式場景、人物、天氣、事件等,方便大家從不同角度發想點子。

展覽中的作品,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中的作品,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作品以幽默且溫暖的視角捕捉生活中「人也太好了吧!」的瞬間。(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作品以幽默且溫暖的視角捕捉生活中「人也太好了吧!」的瞬間。(攝影:Adela Cheng)

另外有趣的是,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這樣的設計也讓觀眾更想與他人分享,使展覽自然地在社群間擴散出去。也因此,比起說是觀賞型,他們更會形容自己是體驗型的展覽。

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期許未來推出更多台灣本土題材

這次在台灣的展覽反應相當熱烈,開展首日便大排長龍,讓明円卓相當訝異。他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比如將日本現在也很受歡迎的「そういうことじゃないんだよ展(暫譯:才不是那樣呢展)」帶來台灣,同時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我們一直覺得,『只有我們才懂』的作品主題是最有趣的,這也是我們每次在做在地化作品特別重視的部分。當你仔細看展覽時,也會發現只有當地的人才懂得的『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現在也很受歡迎的「そういうことじゃないんだよ展(暫譯:才不是那樣呢展)」

(下圖中對話框中文意思為:明明沒有回我Line,為什麼還可以發社群貼文呢?)

明円卓透露,entaku(円卓)在日文中是「圓桌」的意思,希望大家能圍坐在圓桌,一起創造出新點子。最後,他笑著說,未來如果能將這張圓桌搬來台灣,那就太好了!

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