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2024臺灣建築獎宣布決選結果,由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臺灣大學人文館」獲得評審高度共識認可,「南竿二六據點」、「台電萬大電廠」和「礁溪國小運動場」則榮獲佳作,而今年也首次設立「建築新人獎」,授予建築師林柏陽的「新竹香山那魯灣集會所」。獲獎專案的背後,各自面對著不同議題,以下就來看看建築師們如何以設計回應挑戰。

2024臺灣建築獎:臺灣大學人文館

臺灣大學人文館位於台大正門旁、鄰接新生南路,由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操刀,歷經19年時間、先後共發展16個方案才完工,展現團隊驚人的意志力。該建築基地於2007年7月經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保留農陳館為歷史建築,拆除其餘兩棟後興建。因融合歷史建築與都市界面整合等複雜議題,在與「歷史」環境諧調的同時,亦必須能夠展現「當代」的精神。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臺灣大學人文館。(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臺灣大學人文館。(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建築團隊陸續與校方、都審、文資等多方辛苦溝通,尋找能夠容納六個系所師生活動的解方,最終以下挖二層滿足龐大的樓地板面積需求,同時減少視覺阻礙。設計過程中,建築團隊向農業陳列館及其設計者張肇康致敬,並以現代主義的精神為基礎,巧妙配置天橋、走道、樓梯、大小院落、中庭廣場及戶外劇場等多樣公共空間,強調建築與環境的對話,讓人文館成為校園與都市間生動的穿越路徑。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臺灣大學人文館。(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臺灣大學人文館。(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2024臺灣建築獎佳作:南竿二六據點

海防據點是馬祖最具代表性的戰地景觀,也是一種在特殊時空環境下所產生的獨特建築形態,然而在卸下戰地身分後,該如何處理大量的軍事遺產?歷經多年的踏查與規劃,位於南竿機場右方的「二六據點」成為馬祖戰地「戰地軍事文化轉譯計畫」中首個完成改造的海防據點。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南竿二六據點。(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為了保留原先海天一色的地景,建築師張正瑜打開原本封閉的防禦工事,將防禦設施地下化,並創造了半戶外的空間,增添透視空間並提升空間的細緻性,同時注重選材的豐富度與細膩度。設計上則轉譯「機能」、「軍事構工」、「建築」與「場所」等四個面向內涵,引入多變的在地文化與戲劇性,拉近人們與軍事設施之間的距離,讓歷史建築與現代生活需求兼容並存。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南竿二六據點。(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2024臺灣建築獎佳作:台電萬大電廠

擊壤設計事務所運用可有效儲存二氧化碳載體的木構造,作為台電萬大電廠辦公大樓結構,展示了木建築在現代公共空間的多樣應用。該大樓所在不僅是台灣歷史悠久的水力發電廠,也與自然環境互動緊密。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台電萬大電廠。(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為呼應ESG永續發展指標,建築團隊利用集成材技術,克服了傳統木建築的結構限制,呈現出輕盈、明亮的空間氛圍,有效結合了自然資源和產業需求,體現與自然共生的理念。該專案為木構造建築帶來重要突破,也為公共建築帶來全新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 隱身山林,台電「萬大發電廠」絕美辦公室啟用!木構建築回應能源產業與大自然的關係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台電萬大電廠。(圖片來源:樸實創意)

2024臺灣建築獎佳作: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打造的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不僅是功能導向的基礎設施,更成為了學校與當地生活的交匯點。建築團隊充分融入使用者的需求,利用基地特性設計了一條上學步道,讓學童和家長能在遮雨空間內接送。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礁溪的溫泉、山景和四稜砂岩,是在地人最深刻的土地記憶。該空間串聯了這些地景,運用輕飄浮起的人工地盤、水藍綠色馬賽克圓磚、不加修飾的清水混凝土長版等,形成一幅與自然相互交融的獨特景觀。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礁溪國小地下停車場。(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2024臺灣建築新人獎:新竹香山那魯灣集會所

那魯灣集會所位於新竹賞蟹濕地及腳踏車步道旁,期望融合居民、遊客等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成為匯聚人群的空間。境衍設計林柏陽建築師事務所以一條水平線為區分,將集會所的所有功能置於水平線下方;並以三個垂直動線,建立起共融的生活型態。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那魯灣集會所。(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評審團認為,面對著複雜的案件問題,建築團隊以不複雜的手法處理。集會所沒有正門,而是以低調的空間設計、靈活的內部配置、自然材料的運用、人性化的細節,突破基地周遭堤防的視覺限制,重新建立建築與環境的關係,進而促進居民間的互動與凝聚力。

延伸閱讀 >>> 「那魯灣文化聚落」於新竹17公里海岸線正式啟用!西海岸的地景文化場域

以建築架起歷史與現代的橋樑!2024臺灣建築獎公布,一探「台大人文館」等作品的議題與挑戰
那魯灣集會所。(圖片來源:建築師雜誌)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設計:結合海鳥、台灣山海意象,北登機廊廳預計2025年底啟用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設計:結合海鳥、台灣山海意象,北登機廊廳預計2025年底啟用

預計在2027年完工的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是由英國建築事務所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RSHP)設計,攜手英國工程顧問公司奧雅納(ARUP)、宗邁建築師事務所、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聯合的全新機場建築,其中,「北登機廊廳」將可望搶先於2025年底啟用!

普立茲克建築大師團隊操刀設計

RSHP是由已逝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建築爵士」Richard Rogers領軍,過去曾設計多座大型機場樞紐建築,像是倫敦希斯洛機場第五航廈、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第四航廈,而桃機三航正是結合其過往大型機場設計的經驗,呈現出一座獨特、充滿活力且靈活直觀的建築。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機三航建築設計由RSHP合夥建築師Andrew Tyley主導,靈感取自台灣壯麗的山巒景觀、環繞四周的海洋,並融合自然律動與生活節奏。外觀搶眼的波浪流線屋頂,是由16根、長20公尺的「榕樹柱」沿著建築脊樑支撐,造型汲取自飛行中的海鳥姿態,從遠處看建築量體正有如大雁展翅,也有如台灣壯闊波瀾的山脈曲線。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屋頂下方則是一個輕盈通透,如雲朵般延展的「雲頂天花」,能溫柔折射自然光,讓室內呈現明暗有致的層次。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空間上,將透過彈性編排,創造出時而開闊,時而私密的大小不一場域,將可隨季節、需求或未來營運策略重新配置;在動線上,則預計搭配清晰易懂的指標與側連結系統,並以「最短轉機時間40分鐘」為目標,型塑出一座充滿有機感且靈活的機場空間。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機三航主體東西長414公尺、南北寬242公尺,相當於3座橫放的台北101大樓;地下3層、地上4層,總樓地板面積58萬平方公尺。啟用後將可新增27個機位,包括21個靠站機位及6個遠端機位,並預計能容納4500萬人次,加上結合一、二航的吞吐量,讓未來桃機整體容量可達8200萬人次。

北登機廊廳率先啟用,1488組燈具結合通透空間

隨著桃機三航逐步成形,設有D11至D18共8個登機門的「北登機廊廳」,預計於2025年底完工啟用,搶在第三航廈全面啟動前,率先帶來全新的國門體驗。

桃園機長第三航廈 北登機廊廳空間(圖片來源: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桃園機長第三航廈 北登機廊廳空間(圖片來源: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全長738公尺、挑高達 13 公尺的北登機廊廳候機室,大面積落地玻璃帷幕,讓旅客在候機時能欣賞飛機與地勤作業的空側景觀,而色彩鮮豔的8座橘紅色空橋,更讓人在視覺上眼睛為之一亮。

桃園機長第三航廈 北登機廊廳空間(圖片來源: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桃園機長第三航廈 北登機廊廳空間(圖片來源: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北登機廊廳共裝設1488組Halo燈具,並將照明、空調、廣播、消防、WIFI 基地台等5大功能集於一身,讓照明與空間搭配的效果最佳化。利用Halo燈散發柔和光影層次的特性,搭配開放廊廳引導視線向上延展,營造寬闊通透的空間感。

桃園機長第三航廈 北登機廊廳空間(圖片來源: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桃園機長第三航廈 北登機廊廳空間(圖片來源: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出

若對桃機三航建築施工程細節有興趣,目前在第二航廈南側五樓商場也展出比例尺1:200的第三航廈局部模型,透過剖面鉅細靡遺地呈現地下二樓到地上四樓的外觀特色、室內各樓層空間配置及進出道路等。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圖片來源:桃園機場)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圖片來源:桃園機場)

機場公司表示,本次展出模型為設計顧問所提交的細部設計成果實體剖模,採用3D列印技術及壓克力雷射切雕,歷時半年製作,成品底座長408公分、寬156.5公分,不僅展現建築宏偉氣象,透過剖面呈現,也能窺見室內配置與陳設,精確捕捉航廈細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圖片來源:桃園機場)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圖片來源:桃園機場)

例如鋼骨構造及玻璃帷幕等建築結構,以及旅客動線上的色彩漸變元素,從報到大廳主色黃色、電梯主色橘色到空橋主色橘紅色,皆忠實呈現於實體模型中,讓觀賞者透過模型即可預見完工後的航廈面貌。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圖片來源:桃園機場)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圖片來源:桃園機場)

資料來源|RSHPARUP桃園機場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臺中綠美圖試營運!7大亮點看SANAA在臺建築首作:與中央公園綠意共融,開放而流動的文化森林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從競圖到完工,「臺中綠美圖」歷時12年籌備與建造,終於10/28展開試營運、12/13正式開館。這座台灣首座由美術館及圖書館共構的藝文場館,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操刀,整體設計延續其通透、俐落、富流動性的建築語彙,與周圍中央公園景觀共融。置身館內不僅能被藝術和書香環繞,也能感受天光與綠意流動,在公園中的圖書館、森林中的美術館漫遊。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SANAA為臺中造一座開放、流動的「文化森林」

出自SANAA的藝文場館建築散落世界各地,事務所代表作包含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2004)、法國羅浮宮朗斯分館(2012)及近年落成的澳洲新南威爾斯美術館新館(2022)等,每處皆映現SANAA標誌性的設計符號:明淨通透、流動而不為框架所拘、室內設計與戶外景色共融。而綠美圖作為SANAA在台首件建築作品,及迄今規模最大的文化類建築計畫之一,亦體現了這些特質。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綠美圖坐落於臺中中央公園北側邊緣,位處城市重要的生態廊道。SANAA順應基地本身的環境條件,以「開放、透明、流動、融合」為設計關鍵字,打造一座回應地景、模糊室內外界線,讓光影、微風與綠意能自然流動,人們亦能自在遊憩的「文化森林」。另呼應綠美圖由美術館、圖書館共構的特質,整體設計「去中心化」,不若一般藝文場館有顯而易見的中心入口,而是四方對外敞開,成為一處人們得以從各面自在步入的藝文聚落。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量體高低錯落創造層次

為實現開放、流動的設計概念,SANAA將場館樓地板面積約58,000平方公尺的巨大建築,拆解為各自獨立、同時相互連結的8個量體,它們各順應周邊的環境長出不同型態,為綠美圖帶來多變的平面、剖面及立面,營造豐富的空間表情。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這些高低錯落的量體,各具備不同功能,將美術館及圖書館所需的展覽、閱覽、行政等不同空間涵蓋在內;同時為綠美圖帶來良好的通風和陰影效果,並創造層次多變的遮蔭廣場與中庭,從外看能觀察結構的趣味,置身館內的中庭、連接廊道則能享受豐富的遊逛體驗。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擴張網賦予通透外觀

從遠處看,綠美圖彷彿披上一片輕盈薄紗,在陽光照耀下格外靈動。這樣的視覺效果,源自雙層外牆系統的設計巧思:部分內層採用具備良好隔熱與透光性能的玻璃,外層則以銀白色的鋁製擴張網覆蓋,藉材料的鏤空特性減輕視覺壓迫、形塑通透外觀,同時串連室內外景色。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跟著編輯走進綠美圖4大亮點空間!

▍綠美圖大廳:天光與水景交織迎賓

綠美圖包含美術館、圖書館各自營運所需的獨立空間,亦有不少讓藝術和知識相遇的「融合空間」,作為場館主要門面的綠美圖大廳即是其一。大廳的視覺焦點是一座巨大水池,其以曲面的不鏽鋼板打造,除了能映射戶外綠意和光景,還有調節溫度的功能,讓廳內更為涼爽。西澤立衛建築師也特別分享,中央湧動的水源寓意知識和創意能量泉湧,呼應綠美圖設館願景。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此外,大廳設有兩座圓形的通透玻璃屋,分別作為服務臺、通往地下公共空間的入口使用。上方的連通橋則提供了觀賞建築空間中的多元視角,12月正式開館後,還可由高處角度欣賞藝術家林明弘創作的《再製》作品。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文化之森:與自然共生的半戶外廊道

同樣作為綠美圖的融合空間,「文化之森」是一座半戶外屋頂花園,透過環形天橋連接美術館與圖書館。整體以金屬擴張網構築柔和、具穿透性的場域氛圍,同時消弭綠美圖與中央公園之間的界線,將建築與環境融為一體。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美術館大廳:全臺最壯觀的挑高展示空間

挑高27公尺、垂直聯通6層樓高的美術館大廳,是目前全臺美術館中最高的展示空間。迴旋的斜坡作為觀展動線,引導觀眾自在探索,從各個角度欣賞建築都非常壯觀,還能觀察到SANAA在空間中特意安排的「建築觀景窗」,望見建築結構。大廳被玻璃帷幕包繞,將窗外綠意引進室內,與藝術作品共織風景。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開館後,此挑高空間將聚焦大型裝置作品,開幕首作為韓國藝術家梁慧圭為綠美圖量身打造的《流動奉獻-樹蔭三合》,創作概念呼應臺、韓兩地共同存在的「聖樹文化」,象徵自然與社群的精神連結。此外,館內設有5間從410公尺不同挑高的展間分布於各樓層,創造多元的觀展視角。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圖書館大廳:特製「雲朵」相伴的閱讀場域

有別於美術館大廳的極致開放,另一側的圖書館大廳則較為內斂寧謐,其挑高7公尺的空間,以流線形家具及金屬材質交織呈現,由SANAA設計的花形書架和座椅則為俐落的空間注入些許童趣。靠近天花板的「雲朵」也藏有巧思,它不僅是圖書館獨有的識別,讓訪客快速辨別正身處圖書館或美術館,更是具備吸音效能的板材,美觀和實用性兼具。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臺中綠美圖/攝影:YHLAA李易暹)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臺中再添普立茲克建築大師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SANAA在臺首件建築作品,綠美圖是臺中第四座由普立茲克建築大師設計的公共建築,前有貝聿銘操刀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安藤忠雄設計的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及出自伊東豊雄的國家歌劇院;未來,由Frank Gehry設計的中國醫藥大學美術館、安藤忠雄與忠泰建設合作的童書之森,也將陸續加入陣容,讓臺中市景更加精彩。

「臺中綠美圖」12月正式開館!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打造城市文化森林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臺中綠美圖

地址|臺中市西屯區中科路2201號

試營運|2025.10.28-11.16,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六9:00-20:00、國定假日照常開放

正式開館|2025.12.13 13:00(公眾入場)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