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書的人請集合!「草率季」黃偉倫 ✕「傻瓜書日」林君燁對談——台灣藝術書展現場,什麼正發生?

做書的人請集合!「草率季」黃偉倫 ✕「傻瓜書日」林君燁對談——台灣藝術書展現場,什麼正發生?

有時,城市裡會出現一個期間限定的時空,從書、攝影集、藝術家的書、雜誌到zine⋯⋯,各式非典型的主題、形狀、色彩,沒看過想過摸過的紙本創作,都在這裡閃亮面世。「草率季」和「傻瓜書日」是台灣近年兩大重要的出版場景,一個牽起當代藝術和出版的交集,一個以影像和自出版為核心耕耘——在這裡,什麼樣的能量正在凝聚?

在草率季誕生之前,黃偉倫(Frank)經營「空場」,一個匯聚22位藝術家的非營利藝術聚落。那幾年,他常感到挫折:認真辦的展,除了開幕當天的熱絡,之後每天了不起兩個人來,一個月後就又要撤。苦於要如何把視覺藝術的受眾擴大,也喜愛出版品的他發覺兩群創作者的共同點,「都滿把生命力和喜好直接貫注進作品裡。」2016年,第1屆草率季在北投的倉庫敞開大門。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2024年第8屆草率季匯聚來自20多國的430逾組創作者。(攝影:林家賢)

也是在那左右,林君燁和劉兆慈雙雙從歐洲搬回台北,長久以書跟影像作為創作載體的兩人,好奇有誰也在做一樣的事?城市中,尚找不太到販售攝影書的場所,兩人乾脆自己成立「傻瓜書日」,也在2018年,借了君燁家附近的酒吧,邀來10幾位喜歡的藝術家一邊翻書、一邊喝酒聊幹話,至今已順利舉辦4屆攝影藝術書展,期間也陸續策劃展覽、講座、另類讀書會等各式活動。

聽Frank和君燁聊聊,這些年來,透過他們的眼和在藝術出版現場的第一線經驗,看見了當代紙本創作的何種潛能和形貌。

攝影|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在傻瓜書日可以看見攝影小誌、攝影樣書、藝術家的書、攝影書、攝影理論、文集與雜誌等各式攝影出版品。2023年第4屆舉辦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以場域回應想將五花八門的出版品包羅的意念。(攝影:Liszt Chang)

Q:書展最初是怎麼定調?來的都是怎樣的人?

 君燁  可以從「傻瓜書日」的命名講起——創作者很愛覺得自己的東西還沒做完(笑),是所謂樣書(Dummy Book);Dummy還有笨蛋的意思,做書的人也確實很「笨」,它在當代藝術中不是非常有效的媒材,販售面也不是一個完全的商品,很難得到立刻的價值回饋,可是大家就是愛做。

我喜歡書,則因為覺得書是個好攜帶、掌握的空間,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自由進入。

我們鎖定以「影像」與「自出版」為核心,第1屆集結了非常多做書的創作者,許多攝影人都出現在現場,像是《攝影之聲》主編李威儀、Lightbox創辦人曹良賓和沈昭良老師等,大家年紀、創作媒材都不太一樣,但因為當時做影像的社群比較沒有聚在一起的機會,比想像中踴躍。後來,傻瓜書日只有一個不曾改變的報名規則:要至少有一件作品是以影像為媒介,且以書作為載體呈現。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君燁認為,藝術書展像一種暗號(code),大家每年聚集在一個臨時的場域,創作都攤平在桌面,是難得和彼此持平交流的時機。(攝影:Liszt Chang)

 Frank  我喜歡的東西比較曖昧,涵蓋設計、藝術、建築和工藝,所以成立草率季時,就把「個人表達」設定在最前面,希望每年大家可以聚在一起慶祝自己的創意、個人主張和生命力。

另一方面也覺得,應該要跟國際上的同好有所交流,第2、3年時,每天都寄300封信,像打仗一樣一直打鍵盤,邀喜歡的國際出版單位飛來;到第4~5屆後比較穩定,就開放open call報名,雖不設限創作領域,但至今書攤類還是重點,2024年總共有443個參展單位,書攤占380個。

錄取標準上,除了有出3本書以上會優先考量,再來就是看創作到底是不是新鮮、原創。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2024年草率季現場。(攝影:林家賢)

Q:歷年來受到討論的作品類型有何演進?

 Frank 草率季前3屆,比較多藝術書籍,其中有1/3~1/2是小誌,也是最受歡迎的。

2019年左右,一些國際出版社或書店帶來滿多主題性書籍,譬如建築主題的精裝書,類似Assemble的出版,是陳述研究過程、方法或project的記錄。單價很高,卻能幾乎賣光,也發現漸漸有些輩份較深、室內設計或建築背景的人,像實踐建築系的教授會跑來找這些書。

後來有一大批插畫、花藝、金工的人mix進來。疫情後這幾年則很奇妙,出現許多用刺青圖案作為創作媒材的刺青師,他們也會出貼紙或小誌,圖像風格也開始拉出各自的特色,這兩年滿受到歡迎。

 君燁 藝術出版這件事就是超級超級多元,觀眾有感覺的東西差距很大,但共識就是挪石社永遠賣得很好(笑)!他們很會選題,作品很有巧思,概念也非常完整——能呈現出一個完整「世界觀」的作品,是大多喜歡書這個媒材的人會喜歡的。

去年還有一個賣超好的,是雅加達藝術出版社Jordan, jordan Édition的《班達日記》(The Banda Journal),代表印尼第一次拿到「巴黎/光圈攝影書獎」的年度攝影書獎,呼應近年當代藝術的走向,結合民族誌、旅行、紀實攝影、地緣政治學等面向。

另外,我最近去了歐洲工作,發現很多像Frank提到的、偏研究屬性或檔案整理的書,還有滿多表演作為出版(Performance as Publishing)的實踐,近年也很常見。

Q:在你們的觀察中,台灣及各地的藝術出版社群各有什麼特質?

 Frank 目前草率季的組成其實是很雜亂、展開的,對應到台灣的環境氛圍,就是大家逐漸認同各自喜歡的視覺方向、有興趣的議題,以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分眾的狀態進行自己的創作。Printed Matter總監、目前紐約藝術書展的負責人,也是做小型zine市集出身,他說在草率季現場,總能看見大家很強的「想呈現自己」的慾望,呈現了書跟當代藝術中間一個很奇幻的交集。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攝影:林家賢)

 君燁 以我生活過或做過田調的地方來講,荷蘭、德國、英國等藝術出版和書展歷史比較悠久的地方,做的書比較能看出學院內外對照的地景脈絡;相比歐洲很個人化的作法,東南亞有很多集體協作,除了因為藝術出版本身就是一個年輕藝術家沒有地方展出時會選擇的載體,也因為(除新加坡之外)他們幾乎拿不到政府補助,不過雖然被掣肘,也因此找到很多新的路,他們不用去回應補助資源的期待,也常常需要比審查紅線再靈活一點,反而會長出一些非常恣意、令人驚喜的作品。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由劉兆慈與林君燁出版的專書《熱帶島讀:攝影書與自出版》,探索東南亞的影像創作者與自出版者、藝術書店及攝影書與自出版場景。(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香港的氣氛很緊張,我今年去「BOOKED:香港藝術書展」做講座,書展期間持續聽到有書被下架,中國的書展也幾乎都停辦了,以前中國政府不太管藝術出版和書展,這一兩年則變得非常嚴格,中國知名攝影書出版社「假雜誌」的出版人最近也傳出被消失的消息,對華文藝術出版是一件滿糟糕的事。草率季這次有辦法邀到中國的策展人嗎?

 Frank 這次我們花了大概4、5個月幫大家申請簽證,過程非常痛苦,但最後有10幾位中國參展者可以來,包括第一次來台的「abC藝術書展/DREAMER FTY夢廠」團隊。

 君燁 他們今年也宣布書展要無限期暫停了,還可以這樣有跟大家實體見面、分享作品的機會,很難得也令人開心。

至於台灣,做藝術出版的人很多,但持續在做、不只是一次性發表的人其實沒那麼多,機構和空間也算零星。直到去年的傻瓜書日,我很驚訝發現越來越多沒看過的單位或藝術家,意識到台灣的創作者有在變多,也有大學學程結束後組隊來參加,整個社群好像真的有慢慢在往外擴。

Q:從開辦藝術書展到現在,有什麼事超出你們的預期?還期待哪些可能性?

 Frank 現在的草率季現場,越來越像是每屆幾百位參展者一起做出來的集體創作、一個獨立的生命體,這是我之前沒有預料到的。

兩年前開始,我們每年也會邀請各行各業的評審一起選出5位特別的新銳創作者,一起做實驗出版計畫、甚至帶著大家的作品去國外參展,希望有更多人喜歡這些很自我表達的藝術家。

除了沒辦法對應我們投入的時間成本,目前售票收入已經可以維繫運作,但也會思考如果可以像東京藝術書展,有一些支持出版的私人企業或基金會,大家加入一起做也很不錯。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沒有來台的國際出版單位統一寄賣於「草率大本攤」。(攝影:林家賢)

 君燁 在藝術出版這個領域,一件作品的價值很難在資本世界等價交換,大家都還在用自己的辦法,實踐「書」的不同可能。傻瓜書日從一開始自掏腰包,直到去年規模擴大,收支比較達到設定的目標。希望不論是藝術出版的參與者,或是讀者、觀眾,大家可以一起讓整個生態越來越健康、多元、完整。

可是要變成怎樣呢?其實我也還不知道,因為從單純提供一個展示、交流創作的空間,到一年年持續在發生,大家都還留在這裡,本身就已經是最超出預期的事情了。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2023傻瓜書日現場;未來,傻瓜書日也還會不定期舉辦下去。(攝影:Liszt Chang)

台灣還有這些酷酷出版EVENTS!

◉ Not Big Issue 小誌/獨立刊物市集|Since 2013
台灣首個獨立刊物市集!由邱璽民和搖擺少女創辦,近年舉辦於濕地。招牌活動為「大隊接 ZINE」,開放攤位於現場以抽籤方式回應前位參與者的內容進行創作。

台中藝術書展|Since 2017
中台灣最大的藝術刊物市集,自派對場域The Cave發跡,近年舉辦於台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團隊BREAK OFF同時舉辦台中國際海報展,今年擴大規模為台北國際海報博覽會。

Room Service|Since 2018
由台北文化選品店Waiting Room舉辦,主理人為透明雜誌鼓手與長腦筋唱片創辦人Trix。出版之外亦集結音樂廠牌、唱片行、飲食等多元型態非典型創作。

附錄☆ 2024我們在做這樣的書!直擊草率祭創作者群像

11月底,草率季甫在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吵鬧落幕。我們衝去現場,從430+組國際參展者中打撈回一些野生創作者的身影與作品,看他們想透過紙本說什麼話?沒有趕上市集也不怕,現在按下追蹤也不晚啦。

📍德國|Dicey Studios
在成為設計師之前我就開始做zine了。從青少年時期龐克主題的fanzine延伸到藝術、漫畫,也有好幾本是在玩字體。然後有天這個角色突然出現在我腦袋裡,它沒有名字,我不想限制它,你要說它是熊、龍、米老鼠、歐洲童話裡什麼都吃的毛毛蟲都可以,它代表活在當下的享樂主義。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攝影:林家賢)

📍台灣dandandying
我大學念心理系,創作內容通常和情緒相關,比較抽象、無敘事性。有在憤怒時下畫的,也有關於「想逃離日常生活」的情緒的實驗漫畫。今年新的繪本是以「心臟」為主角,關於我身體的故事,叫大家要關心「心」,注重身心健康啦!(笑)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攝影:林家賢)

📍台灣|展開為表面
我們是來自建築、藝術背景的3人團隊,一起編了這本訪談、短文集。英文書名是個3D建模軟體指令,呼應台灣還有很多沒被看見的事情,需要被展現。首本有6位受訪者,全書訪談和短文一一穿插對照,藏有細微連結但不明說,留給觀眾在閱讀中找到自己的詮釋和樂趣。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攝影:林家賢)

📍中國PIDAN
我在東京念攝影學校,平時做很多攝影裝置,也想透過書籍這個好流傳的媒介將它們轉化,讓更多人可以感受和體驗。內容結合我的攝影和詩,都是手工裝訂,除了是書,我也希望它們可以是被擺放在家裡的物件,就研究出一些可站立的獨特裝幀方式,也喜歡探索紙的延展潛力。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攝影:林家賢)

📍馬來西亞|LALA COMPANY
我叫Radio Woon,是名藝術家兼平面設計師,在上海工作生活。我用馬克筆創作很多大眼怪嘴人角色,他們也是我故事的主角,通常以熱鬧的群像出現,表現不同性格和生活態度。我最新一本手工zine的名字是馬來語的「回鄉」,紀錄去年一趟回馬自駕遊的旅程。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攝影:林家賢)

📍韓國|Namoo Kim
我是韓國坡州字體設計學院(PaTi)的學生,平時我們可以探索任何有興趣的媒材,但每學期末都會將成果製成書籍。過去7年,我用一次性即可拍捕捉韓國街上的手寫文字,一直想做成書但沒有勇氣,直到這次教授說我們一起去草率季吧!就有了這本《街上詩人》。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攝影:林家賢)

📍美國|EXTRA CREDIT
我是紐約的高中電腦科學(CS)老師,其實一開始只是想幫學生做些有趣的教材,試試看能怎麼把學習和好玩的閱讀體驗結合,結果就變成在做zine了!我大多作品用RISO印刷、手工裝訂,內容裡頭可以看見不少創意編程的元素。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攝影:林家賢)

📍法國 & 台灣|巴斯巴度
我們是分別來自法國的記者和台灣的譯者,一起做這本台法雙語期刊,以採訪和專文介紹台、法兩國的繪畫、音樂、文學、電玩等各領域創作者,目前已有兩刊。此外我們也出版書籍,明年春天會把法國重要小說《La Morte Amoureuse》首次譯進台灣!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攝影:林家賢)

採訪整理|李尤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 _ 林家賢、Liszt Chang 圖片提供|傻瓜書日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2月號《紙上策展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看設計如何回應動盪時局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首都布拉格古典的城市風貌、精湛的水晶玻璃工藝、流傳數百年的波希米亞文化,捷克擁有燦爛的人文遺產,是無數旅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宏觀之外,現在你可以在台灣藉「設計」微觀這個東歐國度——現於松菸展出的《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特展,從日常可見的符號切入,像是國徽、郵票、紙鈔、電影海報、公路標誌等,集結捷克具代表性的設計作品,爬梳其國家身份的構成脈絡。這些設計如何誕生?又是由誰創作?背後有何歷史背景和含義?這場展覽帶你一探究竟!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反映社會氛圍、對抗時局的力量

日常中的設計符號伴隨人們一生,但鮮少有人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對捷克(含捷克斯洛伐克)而言,20世紀初以來的平面設計歷程始終與時局緊密相連,從爭取建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與極權統治,到由社會主義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設計不僅反映社會氛圍,更在自由受限時成為文化抵抗的媒介。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捷克的平面設計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代表人物如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巨擘慕夏(Alfons Mucha)、藝術家卡雷爾·泰吉(Karel Teige)、字體暨平面設計師茲德內克·齊格勒(Zdeněk Ziegler)等,都是足以成書立傳的大師級人物。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爬梳150年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

為系統性地梳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捷克Musea Kampa博物館啟動《識別》(IDENTITY)計畫,以展覽、出版、紀錄片與影集等形式,梳理捷克平面設計自19世紀末至今逾百年的演變。《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作為計畫的一環,透過經典海報、書籍設計、標誌系統等的視覺語言,呈現捷克平面設計的發展脈絡,並挖掘當中承載的集體記憶,及其所映照的時代精神。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由捷克平面設計領域具代表性的策展人Filip BlažekLinda Kudrnovská共同策劃。談及策展理念,Filip Blažek表示,《識別》計畫橫跨多樣媒材,在許多機構的協助下、並歷經募款才得以完成,娓娓道出捷克的平面設計在不同時期如何回應社會、政治與文化挑戰。對他而言,這次展覽有個鮮明且貫穿的敘事主軸:自由與民主,而這樣的追尋也一直反映在捷克的平面設計中。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

IDENTITY – The Story of Czech Graphic Design  


展覽期間|2025.08.1910.12,週一休館

開放時間|10:0018:00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 02展間

展覽票價|50元/團體票 40元/優待票 免費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全新展覽《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來自日本、韓國的25位重要當代藝術家作品,展期自8月30日至11月30日。

本次展覽靈感源自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德布西1904年創作的鋼琴獨奏曲《快樂島》,以音樂營造的夢境、自由與渴望為主軸,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媒材,探索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金昌烈等藝術家如何描繪現實與幻象之間的情感歸屬。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奈良美智以孩童視角反映成人世界疏離與脆弱的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奈良美智以孩童視角反映成人世界疏離與脆弱的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圖片提供:高美館)

「我們都在尋找,並建構自己的快樂島。」高美館館長顏名宏表示,在科技高速發展、資訊不斷湧入導致變動與裂隙叢生的當代社會中,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航向屬於自己的快樂島。藝術如同一艘小船,承載著藝術家的記憶、夢境、物質、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朝著心中的庇護所航行,也為觀眾帶來重新感知世界、理解自身、啟動想像的契機。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夢境、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圖片提供:高美館)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夢境、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圖片提供:高美館)

探索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視覺語彙

高美館同檔期的研究型展覽《眼球世代藝術奇譚》呈現臺灣藝術家如何將動畫、漫畫及電玩元素轉化為當代美學語言。而《快樂島-日常的史詩》作為平行展覽,以日韓當代藝術為對照,探索跨世代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視覺語彙,邀請觀眾在藝術的流動中暫時迷航,遇見心中那座尚未命名的快樂島。

展場一隅,圖為西澤千晴的彩繪陶雕作品《父親的每一天》。(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西澤千晴的彩繪陶雕作品《父親的每一天》。(圖片提供:高美館)

匯集25位藝術家作品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策展人暨高美館展覽部主任曾芳玲指出,本展匯聚天野喜孝、崔大衛、日野之彥、稻葉友宏、金玄植、金昌烈、金准植、權奇秀、李容德、李東起、松浦浩之、三島喜美代、宮島達男、三宅一樹、村上早、奈良美智、西野康造、西澤千晴、吳蓮花、大橋博、朴成泰、鹽田千春、高木紗惠子、土屋仁応、山本麻友香等25位大師作品。這些作品透過童幻視角回應成人世界的矛盾與脆弱、以物質雕塑書寫記憶與時間的流逝,或藉由動漫與流行文化反思當代社會,共同建構出一座詩意而多元的「快樂島」。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另外,9月27日、10月25日、11月29日下午2時將舉辦專家導覽,分別由高美館策展團隊與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主講,帶領觀眾放下日常框架,在藝術引領下探索當代社會的焦慮、希望、夢境與未來。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25位日韓當代藝術家之作,以多元藝術語彙探索當代社會不同面向。(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25位日韓當代藝術家之作,以多元藝術語彙探索當代社會不同面向。(圖片提供:高美館)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
展覽日期|2025.08.30-11.30
展覽開幕|2025.08.30 (六) 15:00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104-105 展覽室

資料提供|高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