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與印刷一體兩面,共同探索其中的無限可能!專訪平面設計師洪彰聯、九水印刷創辦人游大緯

設計與印刷一體兩面,共同探索其中的無限可能!專訪平面設計師洪彰聯、九水印刷創辦人游大緯

透過不同印刷工藝的試驗,把創作提升至與眾不同也更具實驗性的高度,讓印刷品與觀者產生深入對話。平面設計師洪彰聯與九水印刷創辦人游大緯多年來的密切合作,展現了設計與印刷在文化表達和創意實現中的重要性,這次La Vie步入洪彰聯的工作室,聽他們暢談對印刷及出版的個人觀點、彼此合作的點滴,感受印刷在設計產業中所面臨的挑戰及其魅力之所在。

採訪當天,我們坐在洪彰聯工作室的水泥地板上,他和游大緯正在細數兩人曾經克服過的有趣案例。像白紙印樣「要不要來我家看貓?」,在某些不經意的角度下,彷彿正被一道炙熱的視線緊盯不放,隱隱約約還能看到一隻貓⋯⋯。這個隱形階調設定是基於每一張白色紙張的特性、白墨與透明油墨的細微差異,再運用網點與影像分色修調圖像,後端印刷製版時於亮部使用打底墨(油墨顏色為透明)、暗部使用白色油墨,進行白成一片的透明試驗,埋一點點觀看印樣工具的趣味性。

(攝影:趙豫中)
設計師與印務的工作默契並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在無數次共同探索印刷技術與效果的過程中建立。(攝影:趙豫中)

另一正、反封面使用兩塊壓克力呈現的「小恐龍桌曆」,則以羅紗紙漆黑198g/m²前後裱貼連結封面(正、反網印黑),並將照片重新處理燙黑(圖面為細線),內頁新浪潮G系列VG-FS 151g/m²短邊做糊頭裝訂,照片印兩個UV特色黑,月曆則是印黑與上油。一般照片印刷於紙上,中間調的細節會比較平,不及螢幕所看,因而再加一個版增加照片暗部調性,借此提高中間調的細節呈現。

(攝影:趙豫中)
洪彰聯與游大緯合作的Pawnshop節目單,每一次都是以紙張、油墨、印刷與版面構成的物理實驗,包括報紙也能構成強烈視覺。(攝影:趙豫中)

紙是載體,也是工具

洪彰聯和游大緯正式合作的起點,是因受恆成紙業之邀,攜手完成「 な(hen-na)|志村健Ken Shimura海報設計印製工事」而展開的。他們以無塗美術紙艾若薇挑戰「直壓疊印」印刷技法,在同一塊區塊上,透過重複返回印刷機印刷,輪流讓網點與滿版當底色,並在上面直壓疊印不同數值的網點或滿版色,大膽用已知實驗未知,才有了這張數次特色疊印的海報。

(攝影:趙豫中)
游大緯表示,和洪彰聯的合作過程中,意外發現傳統印刷技術、紙質、配色等,經過設計師的巧妙轉譯後,往往能產生令人出乎意料的效果。(攝影:趙豫中)

「紙張是工具,而非僅僅一個載體。」洪彰聯認為紙張的選擇必須與作品的目標相輔相成,不僅是形式上的搭配,更是創作概念的延伸。他認為,紙張的質感、紋路曾帶給他創作靈感,但經過多年的實務經驗,紙張的角色逐漸從「驚豔」變為「基礎」的一 部分。

他表示:「設計過程中,紙張與印刷的選擇是必然的考量,它們像工具一樣被整合進設計中,為了實現作品所需的視覺和觸感效果,而非因為某一種紙張特別而重新規劃設計。」洪彰聯強調紙張並非單純的創作素材,而是根據案型需求,設計師從中挑選最適合的類型,為作品增添層次和風格。然而,紙張對他是否具有特殊意義或魅力?他笑言:「一開始可能會被紙張的觸感和紋路吸引,但隨著工作越深入,它逐漸成為設計流程中自然的一環。」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Ian Curtis 海報設計印刷」以恆成紙業的維納斯映畫壓紋紙,透過洪彰聯與游大緯,讓使用者快速辨識出不同的壓紋樣式及凸顯紙張特色。(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洪彰聯從小在父親經營的招牌工廠中成長,這段經歷深深影響了他的設計視角。他回憶道:「我們家的招牌製作就像量身訂做,師傅依客戶需求創作,但細節多由師傅自由發揮。」這種 「創作者主導」的工作模式, 培養了他對設計的獨特見解, 逐漸意識到實體材料與創作間的緊密聯繫,尤其是紙張在傳遞質感和細節上的可能性。「這種對材質的敏感,促使我在設計中時常考量印刷與紙張如何達到最佳效果。」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如何實現印刷先決的設計?

洪彰聯與游大緯從2019年開始合作,他們的默契建立於共同探索印刷技術與效果的基礎 上。游大緯分享:「與設計師合作時,印務有時像翻譯,需將設計的想法轉化為印刷語言,再與師傅溝通執行。」這段合作,讓兩人形成了無須過多溝通也能理解彼此需求的工作模式。洪彰聯則補充,設計與印刷的合作中,需要一種「回推」的思維,「設計師再有經驗,也不如印刷師傅熟悉實際的技術細節。因此,我們通常會根據印刷的可能性調整設計,以確保最後的效果接近預期。」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要不要來我家看貓?」白紙印樣工具,是將恆成最常被用於印刷製品上的36款白紙,以相同圖樣呈現,並把印後加工採統一規格處理,讓使用者以最直觀的方式評估紙張的手感調性及印後表現。(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從恆成「Ian Curtis 海報設計」中,可以看到洪彰聯設定的海報模組,將設計圖稿簡略分成背景、人物與加工3大區塊,也就是把6張映畫壓紋紙區分為金、銀兩組(背景油墨顏色),人物全使用單色黑一起印刷,最後再處理加工區塊的部分。

游大緯則指出,通常在設計圖稿確定後會先做測試,有些原本想像中感覺可能會不錯的效果, 實際上機打樣後並不一定合適,與其說是標準,倒不如說實際測試後,要看整體視覺呈現效果微調。「還有加工的難易程度是其次,最難的是一些沒人會注意到的小細節,像是對準、邊角俐不俐落等,像我就覺得紙張的黑字燙得太好,完全沒人發現它是燙的。」

(攝影:趙豫中)
以黑印黑、以透明印透明等這些多次或多層加工效果,在洪彰 聯與游大緯靈活地配合下,一同在材料、技術與創意之間找到平衡點。(攝影:趙豫中)

另外,地下電音俱樂部Pawnshop當鋪每月的program issue,也是他們玩得淋漓盡致的舞台,無論是各式材質、印刷技法、想都沒想過的組合,在兩人的實驗精神下化為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彩成品。2022年1月選定晨紙黑115 g/m²為基底,開兩版實驗銀墨在不同濃度設定下的印刷效果,橫線波浪及部分文字以較濃油墨印製,忠實反映油墨的光澤度及印後仍清晰可見的紙面纖維。設計方面,線條角度經過縝密計算,需以一 定距離觀賞,方能辨識出隱身其中的「酸」、「辣」二字。

(攝影:趙豫中)
(攝影:趙豫中)

游大緯並不諱言,許多案子中,洪彰聯對極端效果的追求,為他的工作帶來不少挑戰。「他常常提出一些看似不可能的要求,比如在極細的紙張上進行多層加工,或者使用不易處理的材料。」他想起,曾有一次為了在透明壓克力與紙張間印刷圖案,不得不進行多次測試,甚至差點燒壞機器。即使如此,他們始終認為這種挑戰值得。「每一次成功的實驗,不僅是對設計的突破,也是對印刷技術的重新定義。」游大緯表示。

(攝影:趙豫中)
設計與印刷的魅力在於它們能為觀者帶來超越形式的深刻感受,洪彰聯認為紙張的選擇與使用,往往與設計目的息息相關。(攝影:趙豫中)

在談到台灣與日本印刷文化的不同時,游大緯分享了他的經驗:「日本印刷產業分工極為細緻,每個流程都有專責人員,細節處理非常到位。」然而,他認為這種高度規範化有時反而限制了創新,「台灣則更靈活,許多設計與印刷的創新,源於設計師和印刷師傅間直接的對話和合作。」這種台灣式的靈活,讓洪彰聯與游大緯得以嘗試各種特殊加工與效果。例如,他們曾使用不同網點設計,實現層次分明的黑白效果;也曾在透明材質上進行多層次的印刷,產生獨特視覺效果。「我們願意一起實驗,從失敗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這也是合作的一大樂趣。」

(攝影:趙豫中)
洪彰聯與游大緯以恆成的無塗美術紙艾若薇,運用「直壓疊印」印刷技法打造「志村健 Ken Shimura海報」。(攝影:趙豫中)

這麼看來,洪彰聯與游大緯的合作,是一種設計與印刷的共生模式。他們經常從效果回推設計,再從設計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我們像是印刷工廠裡的製作部門,共同討論、試驗,甚至願意冒高風險去挑戰新的技術。」某次設計中使用到不同材質的紙張,每種材質的印刷效果各異,為此他們與印刷師傅反覆討論,頻繁調整。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兩人強調設計不只應該有趣,還要能夠在觀者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這種過程雖然繁瑣,但最終的效果令人滿意。」游大緯更多地從技術層面支援洪彰聯的創意實現,「彰聯會為了想怎麼印而去設計,讓設計變得更加有趣。」他認為設計師對「美與醜」的標準十分主觀,但無可否認,兩人皆深受印刷過程中的技術挑戰所吸引,這種對技術細節的重視,使洪彰聯成為一個對印刷製程更瞭若指掌的設計師。

(攝影:趙豫中)
洪彰聯與游大緯是緊密配合的設計師與印務,從設計成果來看,許多設計與印刷的創新,確實源於設計師、印務、印刷師傅間直接的對話和合作。(攝影:趙豫中)

兩人也觀察到,材質的多樣性和加工技術的進步,使設計師有更多表現空間。游大緯指出:「近年來,設計師對紙張本質的重視遠超過對圖像的依賴。他們希望透過材質的選擇與加工技術,強化作品的質感與個性。」洪彰聯則認為,台灣的設計與印刷發展,還需要對美學的成熟度有更多關注。「我們市場對美學的接受度還不夠,但這需要時間與更多創作去累積。」也許,透過設計師與印刷產業的緊密合作,未來會有更多既能呈現美學,又具開創性的風格作品問世。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小恐龍桌曆2022」以藝術家顏鵬峻的攝影創作《BIZARRE IMGERY》作為主軸,透過他的影像勾起觀者記憶裡若有似無的片段,並於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場景中加入主觀視角(恐龍),用以凸顯對比閃閃發亮的超現實細節。(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同時,當印刷量變少了,是否也意味著可以做得更精緻?游大緯認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設計師必須發揮更大的創意去應對不同的挑戰。然而,洪彰聯坦言,台灣市場規模的局限仍然是一大阻礙。「台灣的設計產業很難支持設計師專注於創作,大多數人需要靠商業案來補貼收入。」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他以日本為例,說明了成熟市場對設計產業的支持,「日本的小眾文化有足夠的市場撐起專業設計的需求,設計師不僅限於商業服務,還能成為文化的推動者。」在台灣,這樣的支持並不普遍。洪彰聯提到:「台灣的設計師幾乎無法依靠藝文類設計支撐生活,甚至買房置產,這是現實,也很務實。這不僅是市場規模的問題,還涉及對設計價值的認識。」

洪彰聯的作品以印刷效果和材質的運用見長,他不僅專注於設計本身,還深入研究印刷的技術細節,與印刷師傅保持密切合作。如同前面所提, 日本的印刷過程中每一環節都有專員負責,從紙張細節介紹、分色製版以及版面調整等,層層環節使日本的印刷成品極其精緻。

(攝影:趙豫中)
在台灣小眾市場環境中,看似不可能的技術挑戰,在洪彰聯與游大緯不斷打破規則的合作中被逐一克服。(攝影:趙豫中)

然而在台灣,設計師往往需要「包山包海」,從概念到製作都親自參與。洪彰聯和游大緯這樣綿密的合作默契,不僅從印刷中找到靈感,印刷也從設計中延伸了 更多的可能性,而設計與印刷的結合,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實驗性」。兩人皆認為,「失敗並不可怕,因為它往往是創新的起點。

每一次成功的實驗,都是對技術極限的重新定義,也是對設計價值的再探索。」多年來的搭檔關係,展現了設計與印刷如何在創意中彼此依存、相輔相成,不僅超越了傳統的職業分工,更啟發了對材料、技術的重新認識。

(攝影:趙豫中)
洪彰聯(攝影:趙豫中)

洪彰聯

台中豐原人,設計融合複雜的印刷工藝突破框架,使用繁體中文進行複雜、自由、大膽的設計。作品包括《新活水》、《電影欣賞》雜誌設計、Korner、Pawnshop等視覺設計。曾獲2019年第43屆金鼎獎雜誌類設計獎、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金蝶獎書籍設計金獎,2023年入選「AGI 國際平面設計聯盟」。IG@hungchanglien

文|張瑋涵 攝影|趙豫中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2月號《紙上策展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直擊「次世代難波駅」!日本南海電鐵終點站改裝完工:指標系統、流線立柱等3面向煥新,絕美設計寓意向未來進化

直擊「次世代難波駅」!日本南海電鐵終點站改裝完工:指標系統、流線立柱等3面向煥新,絕美設計寓意向未來進化

歷時3年規劃及施工,日本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純民資鐵路公司「南海電鐵」難波站中央剪票口,方於2025年9月底以極具設計感的次世代風格面貌,再啟老鐵道事業新章。為將該站打造成難波的象徵性「正門」,除改裝空間本身外,亦同步推進包含更新導引系統在內的多項計畫,待未來以此為據點全面提升難波地區魅力,持續吸引人潮造訪。本文編輯將據實地採訪所見,重點解析工程3面向。

今年迎來開業140週年的日本大手私鐵「南海電鐵」(Nankai Electric Railway,全稱「南海電氣鐵道」),主營大阪府南部與和歌山縣北部鐵道業務。從最早連接大阪難波與堺市、和歌山市的南海本線,至1994年由於關西機場落成而另闢分線連接對外航空門戶,現以南海線、空港線、高野線、泉北線4大路線串起關西地區重要交通命脈,2024年度每日平均上下車人數逾22萬人。

1885年開業的南海電鐵,於1888年開通難波至和歌山市全線、1994年再開通連接關西機場的空港線;圖即為往返大阪難波與關西機場之間的特急列車Rapi:t。(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1885年開業的南海電鐵,於1888年開通難波至和歌山市全線、1994年再開通連接關西機場的空港線;圖即為往返大阪難波與關西機場之間的特急列車Rapi:t。(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南海電鐵現營4大路線。(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南海電鐵現營4大路線。(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而位於市中心的難波站,作為大阪南區玄關、同時也是南海電鐵最大起站/終站,承載著日本國內外旅客大量搭乘及轉運需求;站內導引系統的清晰與否,無疑直接影響運作流暢度——與時俱進的翻新,對日常、商務或觀光行程都必將發揮絕佳效益。

然2002年以來,其車站指標設計準則久未有過大幅調整與修正,逐漸暴露疑難雜症。如今在南海電鐵致力推動的「Greater Namba Vision(大難波願景)」城市發展方針下,難波站主要出入口之一、總面積約1,920平方米的2樓中央剪票口,終於經由導引系統進化通行空間美化的同步執行,徹底改頭換面,並已隨2025年9月27日首班列車啟用。

▼ 改裝內容囊括硬體及其背後系統更新

以下即自指標、立柱兩大重點切入,邀你一同品鑒大氣而不失細節的全新站體,文末加映供旅客得在人流中駐足,哪怕看看地圖、停留片刻都不成問題的「歇腳一隅」。

重點解析難波站新裝#01

南海電鐵攜手設計團隊GK Kyoto重整導引系統

扮演導引系統核心角色的「指標」部分,由南海電鐵攜手GK Design Group旗下以跨領域整合設計見長的GK Kyoto團隊,從課題分析、概念構思、設計製作到實際安裝一貫式共創而成。

雙方首先移去舊標牌上過於顯眼的各式形狀,於明暗度恰到好處的「燈箱型」長條面板中導入簡約線條和數字,也將此前「全大寫」的風格化英文書寫,改為正常行文中易識的「字首大寫」表記法,在與充滿未來感的次世代空間調和的同時,提升視認性可讀性。全案經難波站試行後,南海電鐵將重新整備指標設計準則,再逐步推展至沿線其他車站。

全新導引系統由南海電鐵與GK Kyoto共同打造,主要針對線條、數字和文字3部分進行重塑。(圖片來源:GK Kyoto)
全新導引系統由南海電鐵與GK Kyoto共同打造,主要針對線條、數字和文字3部分進行重塑。(圖片來源:GK Kyoto)
「燈箱型」長條面板以其內照明加強顯示。(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燈箱型」長條面板以其內照明加強顯示。(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線條

全新設計元素「Connected Line」藉由水平和垂直線條適當分割月台、方向等指示內容,加以運用粗細變化增添韻律感,構出具幾何秩序的布局。並引入4大路線代表色:藍色(南海線)、紫色(空港線)、葉綠色(高野線)、草綠色(泉北線)勾勒標牌上方邊框,助旅客直覺辨別所需資訊。其細緻巧思更深入兼備曲角尖角的線條端部設計,圓潤曲角流露親切感,銳利尖角則象徵「今後亦將持續進化」姿態。

4色線條表示4大路線,在車站快節奏下直觀易懂。(圖片來源:GK Kyoto)
4色線條表示4大路線,在車站快節奏下直觀易懂。(圖片來源:GK Kyoto)
圓潤中藏有尖角的線條端部設計寓意難波站乃至難波地區的持續進化。(圖片來源:GK Kyoto)
圓潤中藏有尖角的線條端部設計寓意難波站乃至難波地區的持續進化。(圖片來源:GK Kyoto)

▍符號&數字

指引動線的箭頭和標記月台號碼的「Symbolic Number」皆採原創型制,與上述「Connected Line」共享統一的設計語言,於通往各月台的樓梯前放大呈現。

對應各月台的數字採原創型制,於樓梯前放大呈現。(圖片來源:GK Kyoto)
對應各月台的數字採原創型制,於樓梯前放大呈現。(圖片來源:GK Kyoto)

▍文字

指示文字選用「たづがね角ゴシック(Tazugane Gothic)」字體傳遞柔和印象,另考量難波站外籍旅客為數眾多的特點,在日文和英文的顯示比例上也進行了調整,讓英文較過往占位略大,並避免呈現繁雜內容,盡可能保持版面整潔與平衡。

雙語標示配比相較過往更為突出英字,並仍保持版面整潔。(圖片來源:GK Kyoto)
雙語標示配比相較過往更為突出英字,並仍保持版面整潔。(圖片來源:GK Kyoto)
(圖片來源:GK Kyoto)
(圖片來源:GK Kyoto)

重點解析難波站新裝#02

以流線立柱為視覺主軸,樹立包容與循環的車站形象

「Loop」在此處以「円」詮釋,而「円」在日語中既可指實體的圓形之物,亦可抽象隱喻如圓一般完整地連結、包容與循環。這回工程全面撤除原來的圓柱貼磚與地板磁磚,秉持由「Loop」概念引申而來的兩大結構「Loop Line」(涵融人與城市的多樣性並持續進化)、「White Loop」(映現大阪難波活力),打造出以多層次曲線堆疊包覆的白色立柱為亮點,明淨、洗鍊且懷有包容力的空間;宛如沿柱體與天花板「流淌」的線性照明,進一步為通道賦予靈動美感。

難波站昔日模樣,尤顯陳舊感的圓柱貼磚與地板磁磚於改裝工程中全面拆除。(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難波站昔日模樣,尤顯陳舊感的圓柱貼磚與地板磁磚於改裝工程中全面拆除。(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今日模樣,「Loop」造型立柱成視覺主軸。(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今日模樣,「Loop」造型立柱成視覺主軸。(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同場加映:「歇腳一隅」緩解剪票口周邊雍塞

最後,連通特急Rapi:t月台、南海本線西側區域,因多有攜帶大件行李的旅客集中通過剪票口,使周邊始終存在雍塞情形。對此,南海電鐵隨本次改裝,於通道牆邊規劃座椅、大型地圖及藝術作品,透過變相梳理旅客的通行動線改善問題;其中,造型特殊的座椅更曾於前一年度進行實驗性設置,藉以觀察、分析旅客行為傾向和停留狀況,進而根據結果調整配置,正式裝設能為空間增色的個性款式。

連通9號特急Rapi:t月台處設有座椅、大型地圖(如圖左)及藝術作品,供旅客稍作停留。(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連通9號特急Rapi:t月台處設有座椅、大型地圖(如圖左)及藝術作品,供旅客稍作停留。(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延續Team Taiwan奪冠的感動!Bito設計運動部新Logo,致敬12強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Bito設計運動部Logo!靈感來自12強棒球賽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2024年是「體育」凝聚台灣人力量與氣勢的大年,前有巴黎奧運拳擊奪金、羽球雙打衛冕冠軍等傲人成績,後有世界棒球12強賽首戰擊敗韓國,徐展元主播那句「好想贏韓國」終不再是願望而是現實,到前進東京巨蛋擊敗美、日等棒球強權,用精彩的再見雙殺奪下世界冠軍——這些感動和驕傲,深植台灣人心中。

20259月,台灣運動部由教育部體育署改制後正式成立,其全新識別系統由曾獲D&AD黃鉛筆殊榮的台灣設計團隊Bito操刀,將台灣隊在球賽中「胸前比框」的手勢轉化為Logo,延續台灣人集體記憶中的感動和熱血,將這份精神化為日後台灣體育的標誌。

Bito設計運動部Logo!靈感來自12強棒球賽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圖片提供:Bito)

胸前那個框,我們都知道要填上「台灣」

Bito團隊表示,此次運動部全新LOGO的設計靈感,來自2024世界棒球12強賽中「台灣隊長」陳傑憲擊出全壘打後,在胸前「劃框」的手勢——雖然框裡沒有字,但我們都知道那是「台灣 Taiwan」。這個簡單而有力的動作,凝聚了全體國民的認同與情感。

字母「S」與「TT」暗藏的視覺戲法

在圖像上,Bito讓外輪廓與內部留白共構成字母「S」,象徵Ministry of Sports(運動部);雙層框線則是由雙層「T」字母所組成,展開後即為Team Taiwan,將台灣人的共同意識凝聚於識別中。

Bito設計運動部Logo!靈感來自12強棒球賽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圖片提供:Bito)
Bito設計運動部Logo!靈感來自12強棒球賽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圖片提供:Bito)

動態思維融入設計

擅長動態設計(motion design)的Bito,也將動態思維融入識別,當靜態Logo圖像向左右展開,即形成呼應12強棒球賽中選手們在胸前比出的框,不僅框出台灣人的驕傲,也象徵包容與開放、容納多元運動樣貌,更乘載著屬於台灣的榮耀。

Bito設計運動部Logo!靈感來自12強棒球賽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圖片提供:Bito)
Bito設計運動部Logo!靈感來自12強棒球賽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圖片提供:Bito)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