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與印刷一體兩面,共同探索其中的無限可能!專訪平面設計師洪彰聯、九水印刷創辦人游大緯

設計與印刷一體兩面,共同探索其中的無限可能!專訪平面設計師洪彰聯、九水印刷創辦人游大緯

透過不同印刷工藝的試驗,把創作提升至與眾不同也更具實驗性的高度,讓印刷品與觀者產生深入對話。平面設計師洪彰聯與九水印刷創辦人游大緯多年來的密切合作,展現了設計與印刷在文化表達和創意實現中的重要性,這次La Vie步入洪彰聯的工作室,聽他們暢談對印刷及出版的個人觀點、彼此合作的點滴,感受印刷在設計產業中所面臨的挑戰及其魅力之所在。

採訪當天,我們坐在洪彰聯工作室的水泥地板上,他和游大緯正在細數兩人曾經克服過的有趣案例。像白紙印樣「要不要來我家看貓?」,在某些不經意的角度下,彷彿正被一道炙熱的視線緊盯不放,隱隱約約還能看到一隻貓⋯⋯。這個隱形階調設定是基於每一張白色紙張的特性、白墨與透明油墨的細微差異,再運用網點與影像分色修調圖像,後端印刷製版時於亮部使用打底墨(油墨顏色為透明)、暗部使用白色油墨,進行白成一片的透明試驗,埋一點點觀看印樣工具的趣味性。

(攝影:趙豫中)
設計師與印務的工作默契並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在無數次共同探索印刷技術與效果的過程中建立。(攝影:趙豫中)

另一正、反封面使用兩塊壓克力呈現的「小恐龍桌曆」,則以羅紗紙漆黑198g/m²前後裱貼連結封面(正、反網印黑),並將照片重新處理燙黑(圖面為細線),內頁新浪潮G系列VG-FS 151g/m²短邊做糊頭裝訂,照片印兩個UV特色黑,月曆則是印黑與上油。一般照片印刷於紙上,中間調的細節會比較平,不及螢幕所看,因而再加一個版增加照片暗部調性,借此提高中間調的細節呈現。

(攝影:趙豫中)
洪彰聯與游大緯合作的Pawnshop節目單,每一次都是以紙張、油墨、印刷與版面構成的物理實驗,包括報紙也能構成強烈視覺。(攝影:趙豫中)

紙是載體,也是工具

洪彰聯和游大緯正式合作的起點,是因受恆成紙業之邀,攜手完成「 な(hen-na)|志村健Ken Shimura海報設計印製工事」而展開的。他們以無塗美術紙艾若薇挑戰「直壓疊印」印刷技法,在同一塊區塊上,透過重複返回印刷機印刷,輪流讓網點與滿版當底色,並在上面直壓疊印不同數值的網點或滿版色,大膽用已知實驗未知,才有了這張數次特色疊印的海報。

(攝影:趙豫中)
游大緯表示,和洪彰聯的合作過程中,意外發現傳統印刷技術、紙質、配色等,經過設計師的巧妙轉譯後,往往能產生令人出乎意料的效果。(攝影:趙豫中)

「紙張是工具,而非僅僅一個載體。」洪彰聯認為紙張的選擇必須與作品的目標相輔相成,不僅是形式上的搭配,更是創作概念的延伸。他認為,紙張的質感、紋路曾帶給他創作靈感,但經過多年的實務經驗,紙張的角色逐漸從「驚豔」變為「基礎」的一 部分。

他表示:「設計過程中,紙張與印刷的選擇是必然的考量,它們像工具一樣被整合進設計中,為了實現作品所需的視覺和觸感效果,而非因為某一種紙張特別而重新規劃設計。」洪彰聯強調紙張並非單純的創作素材,而是根據案型需求,設計師從中挑選最適合的類型,為作品增添層次和風格。然而,紙張對他是否具有特殊意義或魅力?他笑言:「一開始可能會被紙張的觸感和紋路吸引,但隨著工作越深入,它逐漸成為設計流程中自然的一環。」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Ian Curtis 海報設計印刷」以恆成紙業的維納斯映畫壓紋紙,透過洪彰聯與游大緯,讓使用者快速辨識出不同的壓紋樣式及凸顯紙張特色。(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洪彰聯從小在父親經營的招牌工廠中成長,這段經歷深深影響了他的設計視角。他回憶道:「我們家的招牌製作就像量身訂做,師傅依客戶需求創作,但細節多由師傅自由發揮。」這種 「創作者主導」的工作模式, 培養了他對設計的獨特見解, 逐漸意識到實體材料與創作間的緊密聯繫,尤其是紙張在傳遞質感和細節上的可能性。「這種對材質的敏感,促使我在設計中時常考量印刷與紙張如何達到最佳效果。」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如何實現印刷先決的設計?

洪彰聯與游大緯從2019年開始合作,他們的默契建立於共同探索印刷技術與效果的基礎 上。游大緯分享:「與設計師合作時,印務有時像翻譯,需將設計的想法轉化為印刷語言,再與師傅溝通執行。」這段合作,讓兩人形成了無須過多溝通也能理解彼此需求的工作模式。洪彰聯則補充,設計與印刷的合作中,需要一種「回推」的思維,「設計師再有經驗,也不如印刷師傅熟悉實際的技術細節。因此,我們通常會根據印刷的可能性調整設計,以確保最後的效果接近預期。」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要不要來我家看貓?」白紙印樣工具,是將恆成最常被用於印刷製品上的36款白紙,以相同圖樣呈現,並把印後加工採統一規格處理,讓使用者以最直觀的方式評估紙張的手感調性及印後表現。(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從恆成「Ian Curtis 海報設計」中,可以看到洪彰聯設定的海報模組,將設計圖稿簡略分成背景、人物與加工3大區塊,也就是把6張映畫壓紋紙區分為金、銀兩組(背景油墨顏色),人物全使用單色黑一起印刷,最後再處理加工區塊的部分。

游大緯則指出,通常在設計圖稿確定後會先做測試,有些原本想像中感覺可能會不錯的效果, 實際上機打樣後並不一定合適,與其說是標準,倒不如說實際測試後,要看整體視覺呈現效果微調。「還有加工的難易程度是其次,最難的是一些沒人會注意到的小細節,像是對準、邊角俐不俐落等,像我就覺得紙張的黑字燙得太好,完全沒人發現它是燙的。」

(攝影:趙豫中)
以黑印黑、以透明印透明等這些多次或多層加工效果,在洪彰 聯與游大緯靈活地配合下,一同在材料、技術與創意之間找到平衡點。(攝影:趙豫中)

另外,地下電音俱樂部Pawnshop當鋪每月的program issue,也是他們玩得淋漓盡致的舞台,無論是各式材質、印刷技法、想都沒想過的組合,在兩人的實驗精神下化為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彩成品。2022年1月選定晨紙黑115 g/m²為基底,開兩版實驗銀墨在不同濃度設定下的印刷效果,橫線波浪及部分文字以較濃油墨印製,忠實反映油墨的光澤度及印後仍清晰可見的紙面纖維。設計方面,線條角度經過縝密計算,需以一 定距離觀賞,方能辨識出隱身其中的「酸」、「辣」二字。

(攝影:趙豫中)
(攝影:趙豫中)

游大緯並不諱言,許多案子中,洪彰聯對極端效果的追求,為他的工作帶來不少挑戰。「他常常提出一些看似不可能的要求,比如在極細的紙張上進行多層加工,或者使用不易處理的材料。」他想起,曾有一次為了在透明壓克力與紙張間印刷圖案,不得不進行多次測試,甚至差點燒壞機器。即使如此,他們始終認為這種挑戰值得。「每一次成功的實驗,不僅是對設計的突破,也是對印刷技術的重新定義。」游大緯表示。

(攝影:趙豫中)
設計與印刷的魅力在於它們能為觀者帶來超越形式的深刻感受,洪彰聯認為紙張的選擇與使用,往往與設計目的息息相關。(攝影:趙豫中)

在談到台灣與日本印刷文化的不同時,游大緯分享了他的經驗:「日本印刷產業分工極為細緻,每個流程都有專責人員,細節處理非常到位。」然而,他認為這種高度規範化有時反而限制了創新,「台灣則更靈活,許多設計與印刷的創新,源於設計師和印刷師傅間直接的對話和合作。」這種台灣式的靈活,讓洪彰聯與游大緯得以嘗試各種特殊加工與效果。例如,他們曾使用不同網點設計,實現層次分明的黑白效果;也曾在透明材質上進行多層次的印刷,產生獨特視覺效果。「我們願意一起實驗,從失敗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這也是合作的一大樂趣。」

(攝影:趙豫中)
洪彰聯與游大緯以恆成的無塗美術紙艾若薇,運用「直壓疊印」印刷技法打造「志村健 Ken Shimura海報」。(攝影:趙豫中)

這麼看來,洪彰聯與游大緯的合作,是一種設計與印刷的共生模式。他們經常從效果回推設計,再從設計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我們像是印刷工廠裡的製作部門,共同討論、試驗,甚至願意冒高風險去挑戰新的技術。」某次設計中使用到不同材質的紙張,每種材質的印刷效果各異,為此他們與印刷師傅反覆討論,頻繁調整。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兩人強調設計不只應該有趣,還要能夠在觀者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這種過程雖然繁瑣,但最終的效果令人滿意。」游大緯更多地從技術層面支援洪彰聯的創意實現,「彰聯會為了想怎麼印而去設計,讓設計變得更加有趣。」他認為設計師對「美與醜」的標準十分主觀,但無可否認,兩人皆深受印刷過程中的技術挑戰所吸引,這種對技術細節的重視,使洪彰聯成為一個對印刷製程更瞭若指掌的設計師。

(攝影:趙豫中)
洪彰聯與游大緯是緊密配合的設計師與印務,從設計成果來看,許多設計與印刷的創新,確實源於設計師、印務、印刷師傅間直接的對話和合作。(攝影:趙豫中)

兩人也觀察到,材質的多樣性和加工技術的進步,使設計師有更多表現空間。游大緯指出:「近年來,設計師對紙張本質的重視遠超過對圖像的依賴。他們希望透過材質的選擇與加工技術,強化作品的質感與個性。」洪彰聯則認為,台灣的設計與印刷發展,還需要對美學的成熟度有更多關注。「我們市場對美學的接受度還不夠,但這需要時間與更多創作去累積。」也許,透過設計師與印刷產業的緊密合作,未來會有更多既能呈現美學,又具開創性的風格作品問世。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小恐龍桌曆2022」以藝術家顏鵬峻的攝影創作《BIZARRE IMGERY》作為主軸,透過他的影像勾起觀者記憶裡若有似無的片段,並於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場景中加入主觀視角(恐龍),用以凸顯對比閃閃發亮的超現實細節。(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同時,當印刷量變少了,是否也意味著可以做得更精緻?游大緯認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設計師必須發揮更大的創意去應對不同的挑戰。然而,洪彰聯坦言,台灣市場規模的局限仍然是一大阻礙。「台灣的設計產業很難支持設計師專注於創作,大多數人需要靠商業案來補貼收入。」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他以日本為例,說明了成熟市場對設計產業的支持,「日本的小眾文化有足夠的市場撐起專業設計的需求,設計師不僅限於商業服務,還能成為文化的推動者。」在台灣,這樣的支持並不普遍。洪彰聯提到:「台灣的設計師幾乎無法依靠藝文類設計支撐生活,甚至買房置產,這是現實,也很務實。這不僅是市場規模的問題,還涉及對設計價值的認識。」

洪彰聯的作品以印刷效果和材質的運用見長,他不僅專注於設計本身,還深入研究印刷的技術細節,與印刷師傅保持密切合作。如同前面所提, 日本的印刷過程中每一環節都有專員負責,從紙張細節介紹、分色製版以及版面調整等,層層環節使日本的印刷成品極其精緻。

(攝影:趙豫中)
在台灣小眾市場環境中,看似不可能的技術挑戰,在洪彰聯與游大緯不斷打破規則的合作中被逐一克服。(攝影:趙豫中)

然而在台灣,設計師往往需要「包山包海」,從概念到製作都親自參與。洪彰聯和游大緯這樣綿密的合作默契,不僅從印刷中找到靈感,印刷也從設計中延伸了 更多的可能性,而設計與印刷的結合,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實驗性」。兩人皆認為,「失敗並不可怕,因為它往往是創新的起點。

每一次成功的實驗,都是對技術極限的重新定義,也是對設計價值的再探索。」多年來的搭檔關係,展現了設計與印刷如何在創意中彼此依存、相輔相成,不僅超越了傳統的職業分工,更啟發了對材料、技術的重新認識。

(攝影:趙豫中)
洪彰聯(攝影:趙豫中)

洪彰聯

台中豐原人,設計融合複雜的印刷工藝突破框架,使用繁體中文進行複雜、自由、大膽的設計。作品包括《新活水》、《電影欣賞》雜誌設計、Korner、Pawnshop等視覺設計。曾獲2019年第43屆金鼎獎雜誌類設計獎、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金蝶獎書籍設計金獎,2023年入選「AGI 國際平面設計聯盟」。IG@hungchanglien

文|張瑋涵 攝影|趙豫中 圖片提供|恆成紙業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2月號《紙上策展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延續Team Taiwan奪冠的感動!Bito設計運動部新Logo,致敬12強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Bito設計運動部Logo!靈感來自12強棒球賽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2024年是「體育」凝聚台灣人力量與氣勢的大年,前有巴黎奧運拳擊奪金、羽球雙打衛冕冠軍等傲人成績,後有世界棒球12強賽首戰擊敗韓國,徐展元主播那句「好想贏韓國」終不再是願望而是現實,到前進東京巨蛋擊敗美、日等棒球強權,用精彩的再見雙殺奪下世界冠軍——這些感動和驕傲,深植台灣人心中。

20259月,台灣運動部由教育部體育署改制後正式成立,其全新識別系統由曾獲D&AD黃鉛筆殊榮的台灣設計團隊Bito操刀,將台灣隊在球賽中「胸前比框」的手勢轉化為Logo,延續台灣人集體記憶中的感動和熱血,將這份精神化為日後台灣體育的標誌。

Bito設計運動部Logo!靈感來自12強棒球賽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圖片提供:Bito)

胸前那個框,我們都知道要填上「台灣」

Bito團隊表示,此次運動部全新LOGO的設計靈感,來自2024世界棒球12強賽中「台灣隊長」陳傑憲擊出全壘打後,在胸前「劃框」的手勢——雖然框裡沒有字,但我們都知道那是「台灣 Taiwan」。這個簡單而有力的動作,凝聚了全體國民的認同與情感。

字母「S」與「TT」暗藏的視覺戲法

在圖像上,Bito讓外輪廓與內部留白共構成字母「S」,象徵Ministry of Sports(運動部);雙層框線則是由雙層「T」字母所組成,展開後即為Team Taiwan,將台灣人的共同意識凝聚於識別中。

Bito設計運動部Logo!靈感來自12強棒球賽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圖片提供:Bito)
Bito設計運動部Logo!靈感來自12強棒球賽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圖片提供:Bito)

動態思維融入設計

擅長動態設計(motion design)的Bito,也將動態思維融入識別,當靜態Logo圖像向左右展開,即形成呼應12強棒球賽中選手們在胸前比出的框,不僅框出台灣人的驕傲,也象徵包容與開放、容納多元運動樣貌,更乘載著屬於台灣的榮耀。

Bito設計運動部Logo!靈感來自12強棒球賽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圖片提供:Bito)
Bito設計運動部Logo!靈感來自12強棒球賽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圖片提供:Bit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國慶主視覺正式揭曉!同步盤點2016~2024年雙十主視覺設計

2025國慶主視覺正式揭曉!同步盤點2016~2024年雙十主視覺設計

2025年國慶主視覺設計揭曉,其以雙十圖樣為基礎,下方中央結合主題與國旗元素,展現出融合創新元素與傳統雙十意象,主色則取自國旗的青天、白日、滿地紅。而不論你是否喜歡今年的設計,都先跟著我們一起回顧2016~2024年國慶主視覺。

歷年國慶主視覺一次看

2025年

國慶籌備委員會分享,今年主視覺設計主要依主任委員韓國瑜所訂主題延伸創作,由一群充滿熱情與創意的年輕設計師共同完成,融合創新元素與傳統雙十意象,展現新一世代的想像力與設計語彙,同時延續過往國慶日家家戶戶懸掛國旗、喜迎國家生日的傳統情。

主視覺整體圖像以雙十圖樣為基礎,下方中央結合主題與國旗元素,筆觸自由奔放、揮灑有力,象徵臺灣人民直率、熱情與堅韌,主色取自青天、白日、滿地紅,則象徵中華民國的榮耀與堅定;設計核心理念為「以筆為刃,刻劃歷史;以筆為翼,書寫未來」,透過濃淡變化與動態筆勢,呈現旗幟飄揚的新樣貌,也展現創造未來的力量。

2025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國慶籌備委員會)
2025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國慶籌備委員會)

2024年

國慶籌備委員會指出,113年國慶主題為「中華民國 生日快樂」,主視覺設計為雙十形狀和梅花組合,強調團結和共榮的理念,著以紅、藍2色,並特別在線條裡融合文化傳承的梅花與現代感圖形,凸顯在尊重歷史與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與發展,追求更美好的未來。結合主題語句「A Beautiful Taiwan Today, A Better Taiwan Tomorrow」,傳遞出對臺灣土地的讚美與對未來的希望。另外,國慶籌備委員會說明,此次主視覺是由一群年輕設計師所共同創作,而他們選擇以匿名方式支持國慶活動。

2024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4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3年

2023年國慶主視覺設計,由以《八歌浪Pakelang》專輯奪下葛萊美獎最佳唱片包裝設計獎的李政瀚、于薇操刀,其以紅藍白「國旗三原色」為主,搭配代表海納百川的「海水藍」,加上廟宇的「磚牆紅」,以及傳統野台戲常見的「戲台紅」,象徵臺灣文化的深度與美學。整體色彩搭配與造型,呈現出「國旗在空中飄揚」時的反光效果與自信感,當國旗隨風飄揚時,隨著光影產生了不同深淺的色彩,象徵熱情多元、團結一致。

2023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3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3國慶主視覺出爐!葛萊美獲獎設計師李政瀚、于薇操刀,以國旗三原色展現「民主台灣 堅韌永續」

2022年

2022年國慶主視覺設計由大象設計操刀,其藉由平面構成的方式表現出立體視覺面相,多色凝聚的線段,代表臺灣人民多元的族群與來自各地的不同聲音,並在線段中隱含箭頭向內集中的意象,營造出你我同行的穿梭力道感。用色上,主視覺使用的「大地綠」與「海洋藍」,代表臺灣美麗的土地及我們所珍視的家園,「暖陽黃」與「天幕青」則表現並肩同行、無所畏懼,一起守護臺灣、捍衛民主,綻放璀璨的自由未來。

2022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2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2國慶主視覺亮相!向中心匯聚的多色線段,展現同行、前進的意象

2021年

由IF OFFICE創辦人馮宇操刀的2021國慶主視覺,以「金陽雙十」為設計核心,運用交織紐結的六條繩線做為呈現,既象徵著民主、自由、平等、人權、希望、和平6個元素,也展現出臺灣人民團結的緊密力量。色調上,馮宇以「陽光金」為主色,代表不放棄終會迎來的耀眼陽光;並以象徵熱情的「桃紅色」與自由的「明亮綠」為輔色,致敬每一位在動盪中仍努力不懈、堅守崗位的臺灣人。

2021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1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1國慶馮宇操刀主視覺!「金陽雙十」以6條繩線交織紐結搭配3種色彩設計

2020年

2020年國慶主視覺由「一件設計工作室」設計師曾國展操刀,其以「多元聲音」貫穿設計理念,象徵台灣大眾多元的聲音,都可以自由地表達,並且被聽見。色調上,主色以榮耀金和溫暖橘為主,展現臺灣這片土地民主榮耀,以及臺灣人熱情親切;輔色的湖水綠與優雅紫,則分別代表冷靜理性與沉穩高貴。

2020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0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0國慶主視覺設計!4種色彩、聲波線條設計象徵台灣多元聲音

2019年

由「O.OO工作室」設計師Pip、小肆設計的2019年國慶主視覺,特別將雙十的符號設計成如箭頭般往右上前進,象徵台灣追求進步的腳步不曾停歇,並以「大地綠搭配熱情紫」為主色調,繽紛的藍、靛、黃、橘等輔色,則意味著「就如同這片孕育我們的土地,包容多元聲音,造就無限可能。」

2019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19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19雙十國慶主視覺出爐!「台灣耀飛」大地綠搭配熱情紫、箭頭般雙十符號象徵不斷進步

2018年

由設計師葉忠宜負責的2018年國慶主視覺,以雙十字作為設計背景骨架,透過點的匯合,傳遞「台灣共好」團結意象。特別的是,葉忠宜也以電玩為發想打造動態視覺圖,他借鏡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在《一級玩家》裡所闡述「遊戲的真諦在於攜手共存,不在爭奪輸贏;在於合作分享,不在單打獨鬥」,葉忠宜將這樣的意涵,濃縮至電子般的動態logo裡,不同顏色的同心圓,象徵不同族群的集合體,一起突破當下,創造未來。

2018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18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18雙十國慶Logo主視覺曝光!透過點的匯合傳遞「台灣共好,Taiwan together」團結意象

2017年

2017年國慶主視覺由設計師鄭司維擔任藝術總監,紅、藍、綠三色編織交錯的色彩不僅看來熟悉,更滿溢濃濃「台味」,而其設計概念正源自於最能體現台灣在地精神的「茄芷袋」,盼望藉由這份交織、編織凝聚於一塊的意念,一同編織出美好台灣的想像。

2017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17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17雙十國慶主視覺台味十足!台灣在地「茄芷袋」為靈感用編織象徵團結

2016年

2016國慶大會主題為「台灣有你真好」,由設計師賴柏燁操刀,LOGO設計以繽紛華麗的顏色,象徵多元族群的人民,不同顏色緊密交疊,則象徵台灣人的和諧包容。

2016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16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