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隨著2025大阪世博開幕日將近,各參展國也紛紛宣布自家展館的建築設計與展覽亮點,其中瑞士館以充滿特色、輕盈通透的球體建築而備受矚目,更將以經典卡通《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為主題帶來一系列展出。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3大亮點整理

01/4大展區將科技融入藝術體驗

瑞士館以擴增人類(Augmented Human)生命(Life)星球(Planet)為題,在一座座透明泡泡中展現創新與創造力。場館共分為4大展區:

第一展區展示一系列巨大的剪紙裝置藝術,空間中散發著Firmenich特別為瑞士館設計的香氛,週遭環繞著壯觀的瑞士自然風景;第二展區邀請訪客分享自己對未來的願景,並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將這些想望化為充滿活力的藝術體驗。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第一展區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第二展區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第三展區每兩個月會更換一次,呈現當今的技術進步與突破,展間設計為未來主義風格,描繪出一個結合藝術與科學的虛構未來世界;第四展區則強調瑞士的文化面向發展與創造力,最後遊客還能帶走許多瑞士紀念品,如木製玩具、地區限定口味的KitKat、雀巢咖啡等。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第三展區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紀念品商店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02/綠意盎然的超輕型球體建築

瑞士館由Manuel Herz建築事務所打造,以融合自然與文化、自然空間與人造空間為目標,場館由五個綠意盎然的球體組成,場館內外都種植了大量植栽。這些球體為空心的充氣結構、以鋼架支撐,外殼共有兩層,分別選用不同顏色的材料,外層為亮色的ETFE、內層色彩較暗,營造由外而內的觀展體驗。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Manuel Herz建築事務所以融合自然與文化、自然空間與人造空間為目標,在場館內外種植大量植栽(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這些球體為空心的充氣結構、以鋼架支撐,外殼總重只有400公斤(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同時,瑞士館也將成為世博會上生態足跡最小的展館。這些球體外殼的總重量僅有400公斤,是傳統建築外殼的1%,只需兩到三輛載貨腳踏車就能運送。不僅如此,這些材料還可以回收,在世博會結束後重新製作成家具等產品。

03/《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主題企劃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雖然是瑞士文學作品,但相信多數人都是從日本版卡通認識這個故事;也因為如此,這齣作品成為本次大阪世博瑞士館的焦點之一。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也是本次瑞士館的主題之一(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位於瑞士館頂樓的「Heidi Café」,提供結合日式風情的瑞士特色料理,並搭配精選的瑞士葡萄酒;員工則身穿瑞士品牌BALLY的制服,以多國語言接待訪客。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場館頂樓的「Heidi Café」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另外,瑞士館也將於4月22日舉辦一場特別放映活動,以《My Name is Heidi》(私はハイジです)向這位阿爾卑斯山的少女致敬。這場展演由日內瓦藝術設計學院(HEAD)製作,結合時尚、平面設計與動態影像,連結過去與現在,將主角小蓮重新塑造為具有當代意義的經典角色。

根據瑞士館團隊宣佈,場館結構將於2025年1月全數完工,而內部裝修則則預計於3月中完成。

2025大阪世博

日期|2025/4/13–2025/10/13

瑞士館官網|https://vitality.swiss/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法國「紅磚之城」Albi全新景觀橋建築:在19世紀老高架橋旁,打造一座輕盈蜿蜒的人行橋

法國「紅磚之城」Albi全新景觀橋建築:在19世紀老高架橋旁,打造一座輕盈蜿蜒的人行橋

位於法國南部,以紅磚建築聞名的城市「阿爾比」(Albi),其興建於19世紀的紅磚鐵路高架橋,迎來全新面貌。在比利時工程與建築事務所Ney & Partners與MSA合作下,這座橫跨塔恩河(River Tarn)的鐵路高架橋,懸挑出一條長200公尺,蜿蜒的步行與自行車景觀橋,將過去與現在以優雅的姿態重新縫合。

阿爾比 以紅磚構築的城市風景

走訪阿爾比,很難不被城市街景隨處可見的紅磚建築所吸引,特別是位於塔恩河左岸、在2010年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歷史街區「阿爾比主教城」(Cité épiscopale d'Albi),以阿爾比主教堂(Cathédrale Sainte Cécile)為中心,所到之處的街道與廣場皆由當地出產的紅磚所建,而隨著光線與時間變化呈現多層次的暖紅色調,也讓阿爾比有了「紅磚之城」(La Ville Rouge)美譽。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在這座興建於中世紀的老城之中,還包含了一座1865年建造的鐵路高架橋,見證了工業時代的進程。如今,老橋有了新面貌,在磚拱高架橋之間,多了一條看來輕盈的步行與自行車景觀橋;一側保持筆直,另一側則以波浪狀線條穿梭於拱門之間,讓人得以在橋面上停留,欣賞美麗的塔恩河景。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蜿蜒波浪曲線,呼應高架橋拱門的全新橋面設計

不過為什麼要在老高架橋旁增加一條景觀橋,主要是當年建造高架橋時,並未考慮對公共空間品質的影響,其龐大結構曾粗暴地切割兩個歷史廣場。為此,阿爾比城鎮群(Communauté d’agglomération de l’Albigeois) 發起此項公共計畫,旨在改善市中心的交通,並重新連結Castelviel與 Pratgraussals 兩區,以及回應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後的城市管理需求。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AlainSimon
©AlainSimon

建築設計團隊Ney & Partners以不規則造型打造全新景觀橋,其設計靈感則是來自高架橋的幾何結構與七道拱門,並且為了不搶走紅磚高架橋的風采,以清透粉藍色與淡黃色為主色調,巧妙地依偎在高架橋旁,在視覺上則營造出一種輕盈與飄逸的感受,與高架橋厚重而理性的氣質形成鮮明對比。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景觀橋以三角形金屬箱體為基礎,並透過雙鉉接鋼製支架固定於高架橋上,讓其能在承受自重與行人荷載的同時,自由因應熱脹冷縮的位移。Ney & Partners創辦人之一 Matthieu Mallié 表示:「我們引入一條波浪狀的步行弧線,呼應拱門的韻律。當橋面向上游展開,將在每個拱門的中段形成一個提供遮蔭與休息的小陽台空間。」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當走在全新景觀橋上時,人們不僅能欣賞以紅磚為基調的城市文化,更可以近距離看見做為城市地標的老高架橋風貌,在停留與凝望之際,感受新舊建築之間交織的新想像。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VincentBoutin

資料來源|Ney & PartnersDeze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鋁格柵為建築「編織」衣裳!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摩登外觀與古樸聚落相映成趣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在中國浙江松陽縣群山間,有座被譽為「江南最後秘境」的古雅村落——松莊村。來到這裡如穿梭回古時,置身詩人筆下的桃花源——古樸的夯土民居沿著蜿蜒溪流佇立,與石拱橋、古步道交織成畫。在一片古色古香之中,新落成的「織美術館」格外引人注目,這座以編織為主題的美術館,透過紅白相間的鋁格柵,直觀將編織意象融入建築外觀。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在江南秘境,一座以編織為題的美術館誕生

松莊村隱於海拔400多公尺的山間,來此得途經彎折道路和狹窄小徑,路途不易。雖村落已有數百年歷史,卻鮮為人知,據說連松陽在地人都鮮少踏足、甚至沒聽說過這個地方,直到近十年才逐漸躍入大眾視野,也因此當地得以保留原始、質樸的生活風貌。2024年初,建築團隊「TEAM_BLDG 間築設計」受邀將一棟屋齡近40年的民居,改造成以編織為主題的當代美術館。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格格不入的老民宅變身美術館

織美術館所在建築已閒置多年,且其尺度和外觀質地都與四周低矮的夯土屋有著明顯差異,顯得格格不入。松莊村內想翻新這棟建築的聲浪不斷,直到目前的營運單位「山風大美」提出在此建造織美術館的想法,村民們的期望才有了著落。面對這棟外觀「特立獨行」、與周圍形成鮮明對比的老屋,間築設計團隊心想:「格格不入既然已是現實,與其將建築隱藏,不如用更有記憶點的方式加強這種對比。」這想法雖然有趣,但要讓村莊風景和美術館之間的對比看上去恰如其分,是設計上的一大挑戰。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用「解構」概念打開封閉空間

以「四重奏」為概念,建築團隊著手改造老屋,第一步先是「解構」老屋,將原先格局工整、外牆密實的建築,依縱向一分為四,並在其中增設內庭院、屋頂露台及位於不同高度的露天區域,不僅讓建築一改過去封閉形象,變得更加通透且對村落開放,也為外觀營造了4個量體高低錯落、富動態感的視覺效果。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紅白鋁格柵為建築「編織」外衣

為了替建築「視覺減重」,建築團隊以傳統織布技法為靈感,選用20x40mm的鋁製方管,將其3面塗上橘紅色、1面漆上白色,接著排列成格柵包覆建築,在立面上形成如雙色「紗線」細密交錯,為建築「編織」外衣的效果;而用來固定鋁管的構件則像是織布機的梭子。這樣的手法不僅讓建築設計呼應美術館主題,也讓原先厚重的建築量體顯得輕盈許多。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鋁格柵紅白相間的塗裝,會隨一日時序和四季光影的流動,展現出多樣面貌。晴天午後會披上明亮的粉色,陰天或下雪的日子則是靜謐的白。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從序廳到天井,自然光引導參觀動線

為了將焦點留給藝術作品,建築團隊特意減少對室內空間的介入,盡可能留存老屋內部原始格局,僅重整動線,並對室內、外空間的關係進行梳理。參觀動線以比鄰美術館的夯土屋為起點,連接至靜謐昏暗的「序廳」,讓訪客即刻感受由外入內的情境轉換,為接下來的探訪沉澱身心。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來到主館,迎面而來的是貫穿三層樓的「天井中庭」,每一層的展廳皆圍繞著中庭設置,邀觀者在欣賞展品之餘,也透過這片「留白」細賞建築各處,感受場域內日光與人潮的流動。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框景與露台引入山村景致

室內與戶外的連結也體現在窗和露天空間的規劃,館內可見許多「框景」,串連室內的當代風格和窗外的鄉村景致。這些「框景」隨著動線向上逐步拓展,行至三樓擴大為大面開窗,再延伸為半戶外空間,進一步串接美術館和村落;來到屋頂則是開放式露台,在此能飽覽松莊村全景,眼觀彷彿古代詩詞所描繪的鄉野風光,領會字句間蘊藏的自在與閒適。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浙江秘境松莊村「織美術館」!在江南最後秘境,用鋁格柵為老屋編織新衣裳
(圖片來源:間築設計/攝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資料來源|間築設計、ArchDaily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