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隨著2025大阪世博開幕日將近,各參展國也紛紛宣布自家展館的建築設計與展覽亮點,其中瑞士館以充滿特色、輕盈通透的球體建築而備受矚目,更將以經典卡通《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為主題帶來一系列展出。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3大亮點整理

01/4大展區將科技融入藝術體驗

瑞士館以擴增人類(Augmented Human)生命(Life)星球(Planet)為題,在一座座透明泡泡中展現創新與創造力。場館共分為4大展區:

第一展區展示一系列巨大的剪紙裝置藝術,空間中散發著Firmenich特別為瑞士館設計的香氛,週遭環繞著壯觀的瑞士自然風景;第二展區邀請訪客分享自己對未來的願景,並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將這些想望化為充滿活力的藝術體驗。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第一展區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第二展區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第三展區每兩個月會更換一次,呈現當今的技術進步與突破,展間設計為未來主義風格,描繪出一個結合藝術與科學的虛構未來世界;第四展區則強調瑞士的文化面向發展與創造力,最後遊客還能帶走許多瑞士紀念品,如木製玩具、地區限定口味的KitKat、雀巢咖啡等。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第三展區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紀念品商店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02/綠意盎然的超輕型球體建築

瑞士館由Manuel Herz建築事務所打造,以融合自然與文化、自然空間與人造空間為目標,場館由五個綠意盎然的球體組成,場館內外都種植了大量植栽。這些球體為空心的充氣結構、以鋼架支撐,外殼共有兩層,分別選用不同顏色的材料,外層為亮色的ETFE、內層色彩較暗,營造由外而內的觀展體驗。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Manuel Herz建築事務所以融合自然與文化、自然空間與人造空間為目標,在場館內外種植大量植栽(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這些球體為空心的充氣結構、以鋼架支撐,外殼總重只有400公斤(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同時,瑞士館也將成為世博會上生態足跡最小的展館。這些球體外殼的總重量僅有400公斤,是傳統建築外殼的1%,只需兩到三輛載貨腳踏車就能運送。不僅如此,這些材料還可以回收,在世博會結束後重新製作成家具等產品。

03/《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主題企劃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雖然是瑞士文學作品,但相信多數人都是從日本版卡通認識這個故事;也因為如此,這齣作品成為本次大阪世博瑞士館的焦點之一。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也是本次瑞士館的主題之一(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位於瑞士館頂樓的「Heidi Café」,提供結合日式風情的瑞士特色料理,並搭配精選的瑞士葡萄酒;員工則身穿瑞士品牌BALLY的制服,以多國語言接待訪客。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場館頂樓的「Heidi Café」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另外,瑞士館也將於4月22日舉辦一場特別放映活動,以《My Name is Heidi》(私はハイジです)向這位阿爾卑斯山的少女致敬。這場展演由日內瓦藝術設計學院(HEAD)製作,結合時尚、平面設計與動態影像,連結過去與現在,將主角小蓮重新塑造為具有當代意義的經典角色。

根據瑞士館團隊宣佈,場館結構將於2025年1月全數完工,而內部裝修則則預計於3月中完成。

2025大阪世博

日期|2025/4/13–2025/10/13

瑞士館官網|https://vitality.swiss/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轉播建築設計現場!海澤維克打造「Making House」開放式工作室,啟發下一代投入設計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海澤維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以富實驗性的建築作品聞名,令人不禁好奇,這些打破常規的創意都在什麼樣的地方發生?近日團隊揭曉位於倫敦的全新工作室「Making House」,這裡不只是夥伴們的辦公空間,更是面向社區、對大眾敞開的創意交流平台——大面玻璃窗邀人們窺探設計工作現場、預約制展間展出歷年代表作,不僅要讓更多人認識海澤維克的建築哲學,更期待啟發下一代投入設計。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為「團結」而生的新空間

Making House」坐落於倫敦國王十字(King’s Cross)的核心地帶,距離海澤維克工作室原本的辦公室不遠,步行5分鐘就能抵達。為何要打造新的工作空間?工作室合夥人Neil Hubbard表示,COVID-19疫情導致工作模式轉變是一大原因,「疫情讓我們更認知到團結的重要性。」且近年團隊規模擴張,新空間能將所有夥伴聚集在同一屋簷下共創,培養更強烈的團隊意識。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面向大眾,建築設計現場「即時轉播」

在海澤維克工作室進駐前,「Making House」所在建築曾是時尚品牌Diesel的辦公室。最初這是一棟兩層磚砌建築,Diesel進駐後為其增設了膠合層壓木材(GLT)屋頂,在原本濃厚的工業氣息上注入一絲溫潤。海澤維克團隊接手後,幾乎保留建築外觀原貌,僅為入口新建一扇木質雙開門,並在一樓增設大量的玻璃窗,將原先封閉、隱密的工作現場對城市開放,邀人們行經此處時從外向內望,參與建築孵化的過程,與團隊一同感受創造的樂趣。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預約制展間:集結海澤維克歷年代表作

大眾不僅能透過玻璃窗看進工作室,也可申請參觀位於一樓的展間。這裡集結海澤維克工作室歷年作品,小至造型奇特的電梯按鈕,大至倫敦雙層巴士「New Routemaster」及世界各地建築專案的模型,一路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學中心、紐約Vessel等近年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回溯至Thomas Heatherwick1993年設計的首件建築作品,完整呈現海澤維克從個人到團隊、數十年來的創意脈絡。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無牆辦公空間:開放、靈活,體現夥伴多元文化背景

工作室夥伴的新辦公空間則位在二樓,有別於過去依據功能劃分出多個辦公室,這次牆壁、隔間全被打掉,創造更開放、靈活的無牆工作環境,並提供多種辦公桌配置,滿足單獨辦公、團隊腦力激盪等工作情境。Neil Hubbard特別提到,工作室夥伴的文化背景多元,為了尊重並體現這項特質,特意讓辦公室格局保持簡單,交由夥伴為此注入靈魂、填充樂趣,像裝飾家裡一樣佈置自己的工作空間,因此可見木質層架上擺滿夥伴們的私人收藏和靈感小物。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終極使命:啟發下一代投入設計

Making House」不只是單純的辦公場域,更體現海澤維克近年積極推廣的「人本建築」理念,主動親近社區,也歡迎大眾參與其中。為進一步實踐理念,工作室推動為期3年的「In The Making」創意教育計畫,將觸及6001014歲的青少年,鼓勵他們挖掘自己的創造力。談及「Making House」的使命,Thomas Heatherwick說:「我的夢想是,未來那些致力讓世界更貼近人性、更令人感到愉悅的工作者會說:『我記得曾經過這,從窗戶望進去的那一刻,讓我想要學設計。』那會是最美好的成果。」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海澤維克新工作室「Making House」:不只是辦公室,更是面向大眾的創意交流平台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攝影:Raquel Diniz)

資料來源|Heatherwick Studi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獻給所有人的「Play Pavilion」:英國建築大師Peter Cook × 蛇形藝廊 × 樂高,打造一座繽紛多彩的互動遊戲亭

獻給所有人的「Play Pavilion」:英國建築大師Peter Cook × 蛇形藝廊 × 樂高,打造一座繽紛多彩且具互動性的遊戲亭

由蛇形藝廊(Serpentine)、樂高集團(LEGO Group)攜手英國建築大師Peter Cook設計的「Play Pavilion(遊戲亭)」,於今(2025)年6月11日正式開放。Play Pavilion為一座擁有繽紛色彩、融合樂高積木且富有互動性的藝術裝置,邀請人們以嶄新的方式體驗遊戲的魅力。

「藝術應向所有人開放」

位於倫敦肯辛頓花園的蛇形藝廊(Serpentine Galleries),分為南館(Serpentine South)與北館(Serpentine North),兩館距離不遠,分別位於蛇形橋(Serpentine Bridge)的兩側。而展館每年會舉辦藝術、設計、建築、表演與社區計畫等多元的主題內容。尤其每年夏天,蛇形藝廊會邀請享譽國際的建築師設計一座全新的展亭(Pavilion),以做為交流空間與現場活動場地使用。值得一提的是,蛇形藝廊秉持「藝術向所有人開放」為理念,自1970年開館以來,一直是對大眾免費開放的藝術空間,不僅吸引許多國外參觀者造訪,也與在地社群保持著深厚的連結。

由Peter Cook設計的Play Pavilion,於6月11日「世界遊戲日(World Play Day)」正式揭幕。(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Andy Stagg)
由Peter Cook設計的Play Pavilion,於6月11日「世界遊戲日(World Play Day)」正式揭幕。(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Andy Stagg)

除了蛇形藝廊展亭,還有⋯⋯?

而在今年夏季,除了孟加拉建築師Marina Tabassum設計的蛇形藝廊展亭,還有一座由曾於2002年榮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RIBA)最高榮譽皇家金獎(Royal Gold Medal)的建築大師Peter Cook所打造的Play Pavilion。

→ 「2025蛇形藝廊展亭」開放參觀!孟加拉建築師Marina Tabassum將南亞傳統婚宴帳篷,化為木構時空膠囊

坐落蛇形藝廊南館(Serpentine South)旁的Play Pavilion,為蛇形藝廊公共藝術計畫的一部分,旨在歡迎家庭、青少年與年輕族群透過以休閒與娛樂為核心的活動形式,重新思考參與藝術的方式。事實上,早在2022年,蛇形藝廊便曾與London Lions Basketball Club、藝術家Alvaro Barrington與在地組織合作打造一座獨特的籃球場,提供人們一處開放的遊戲場域,也為當地社區注入創意與活力。

2022年,蛇形藝廊曾與London Lions Basketball Club、藝術家Alvaro Barrington與在地組織合作打造一座獨特的籃球場。(圖片來源:Serpentine)
2022年,蛇形藝廊曾與London Lions Basketball Club、藝術家Alvaro Barrington與在地組織合作打造一座獨特的籃球場。(圖片來源:Serpentine)

佇立於綠意公園中的橘色遊樂場

而此次由Peter Cook打造的Play Pavilion,便以吸睛的亮橘色外觀佇立於綠意公園之中,其運用同樣繽紛的樂高積木裝飾的局部,構成立體凸出且宛如地景起伏的牆面,吸引人們以手觸摸、接近展館,甚至展亭內還有一面可打造樂高創作的牆面,歡迎大小朋友走進其中探索遊戲所蘊含的的創意與可能性。

Play Pavilion以吸睛的亮橘色外觀佇立於綠意公園之中。(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Andy Stagg)
Play Pavilion以吸睛的亮橘色外觀佇立於綠意公園之中。(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Andy Stagg)
Play Pavilion將樂高積木融入設計之中,打造一處沉浸式空間,讓來訪者可以在空間中探索創意遊戲的力量。(圖片來源:Serpentine)
Play Pavilion將樂高積木融入設計之中,打造一處沉浸式空間,讓來訪者可以在空間中探索創意遊戲的力量。(圖片來源:Serpentine)
(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Andy Stagg)
(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Andy Stagg)

靠近一點,還有更多驚喜

關於此次的合作,Peter Cook提到,「Play Pavilion就像是一座『劇場』,遠看是引人好奇的神秘造型,近看則可透過牆面大小不一的孔洞窺見內部活動,彷彿在對人們說『靠近一點,還有更多驚喜』。或許會有個孩子從滑梯中滑出,另一人從地上的洞口爬出,顛覆人們對入口的既定印象。甚至某個嘴巴形狀的開口可能會傳來歌聲或表演的聲音,讓在外面的觀眾也能獲得樂趣。」

孩子們可能從溜滑梯中溜出,也可能從地板上的洞口爬出,顛覆人們對入口的既定印象。(圖片來源:Serpentine)
孩子們可能從溜滑梯中溜出,也可能從地板上的洞口爬出,顛覆人們對入口的既定印象。(圖片來源:Serpentine)

在這裡,「遊戲」既是一種探索的方法,也是一處想像的場域。Play Pavilion打破藝廊界線、延伸至肯辛頓花園之中,體現了蛇形藝廊與樂高集團的共同願景:透過遊戲、創意與實驗精神,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Play Pavilion外觀(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Andy Stagg)
Play Pavilion外觀(圖片來源:Serpentine、攝影:Andy Stagg)

Play Pavilion
2025/6/11~8/10
地點:倫敦肯辛頓花園
免費開放
更多資訊可點此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