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看一檔建築展?專訪TOTO GALLERY.MA代表筏久美子、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

我們該如何看一檔建築展?專訪TOTO GALLERY.MA代表筏久美子、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

在美術館與藝文空間撞見藝術展覽再平常不過,但建築展呢?一座建築如此之大,要將建築師的龐雜概念與作品濃縮進小展間中,側重點勢必有很大不同。現在,日本建築聖地之一的TOTO GALLERY.MA與台灣建築迷的據點忠泰美術館,為你揭開看建築展的門道。

作為建築愛好者的必訪,位於日本東京的TOTO GALLERY.MA由知名衛浴設備企業TOTO1980年代後期創立。其營運委員不僅有安藤忠雄、妹島和世等建築大師,能在此展出的建築師不是當代重量級人物,便是冉冉新星。畫廊的命名源自日本獨特的「ma-ai/間合い」概念,強調人、時間與空間之間流動的微妙距離感與互動關係,透過精心策劃的展覽,讓觀眾親身體驗建築的深層意義。同樣在台灣,忠泰美術館除了藝術展演,也一直是建築策展的重要推手,致力將國際建築師引介至台灣,共同探討城市發展與未來願景。這兩個空間不僅關注建築專業與建築師成就,更著重建築如何與人產生真實的連結。透過TOTO GALLERYMA館長筏久美子與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的對談,或許能成為你的看展索引。

(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2020年SANAA《環境和建築》展是TOTO GALLERY.MA第3度與妹島 和世、西澤立衛合作,其中展現工作室在東日本大震災後關注的轉向。(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Q/先請兩位談談自己的背景,以及接觸並進入到建築領域的經歷。


 筏久美子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公司,公司大樓是由師事柯比意的前川國男所設計。每天在這棟美而莊嚴的建築中工作,讓我親身體會到建築如何帶給使用者自豪及感動,因此決定走上建築的道路。覺得TOTO GALLERYMA的空間就像能劇舞台一樣,空無一物的四方空間中隨著劇情開始充滿人物、樂音,最後又回歸無的寧靜。這種無中生有終歸無的循環,讓我感到建築展的魅力而投身其中。

 黃姍姍 
我的背景也不是建築專業而是藝術創作。最初感受到建築魅力的經驗,是在法國巴黎的聖母院大教堂及日本奈良的東大寺,被空間和光影震撼,切身感受到建築如何傳遞文字和語言無法描述的寓意和氛圍,也從其魄力中領悟到生而為人的渺小。至於投入建築策展的契機不像筏代表積極,而是順勢而為的從被賦予任務開始。2011年忠泰藝術基金會籌備將森美術館《代謝派未來都市展》巡迴至台北,我當時擔任該展專案,就此開始我的建築策展之路。

(圖片提供: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在忠泰還未開館的2013年,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即引進森美術館曾展出的《代謝派未來都市展》。(圖片提供: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Q/請問建築展和大眾更常碰到的藝術展覽,在關注點上有何不同?


 筏久美子 
建築展本身存在的矛盾點是,「建築」是建造於美術館之外的。有別於藝術展覽的展品,建築展覽中的模型、設計圖、手稿等都只是拿來說明設計用的附屬產物,並非建築的原件。又或如倉俣史朗設計的壽司店「きよ友(KIYOTOMO)」被移至香港M+美術館復原展示,雖喪失原有功能性,但結晶化的空間像是獲得永恆生命,從「何謂建築展覽中的原件」觀點來看極具研究價值。因此我在策展時必須下很多功夫去探討,到底什麼可以代表一個建築?

剛剛提到的東京海上日動大樓在建成約50年後退役、拆除,將由另一位建築師重新改建為全新建築,東大寺也是經歷大火後重建而來的。建築像擁有生命一樣會新陳代謝,而這個機制的運轉是出自人的決定和判斷,即便不是原始的建築仍能持續給予感動。我們的生活周遭都是建築,建築因應社會需求而誕生。我總是在思考如何透過建築展去呈現建築的普遍性,以及它們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饒富意義的面向。

(圖片提供:Rs1421,CC BY-SA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1739614)
舊東京海上日動大樓由日本建築家前川國男設計,於1974年落成。(圖片提供:Rs1421,CC BY-SA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1739614)

 黃姍姍 
對忠泰美術館來說,藝術展和建築展缺一不可。藝術展主要探討城市和未來等議題,範圍較廣且多元。建築展則希望觀眾認識建築的文化面和社會面,可以再細分為建築師個展、研究展和跨界合作展3種類型。個展著重於建築師是否有個人的獨特思想,研究展則是重視建築歷史或建築思潮的研究。後者從《代謝派未來都市展》開始,到後來的德國《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以及剛結束的《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不僅是介紹建築設計本身,更將焦點放在建築和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和藝術展不同的是,建築並非單一個人的作品,而是經過許多人的努力才得以完成,我希望能藉由展覽讓非建築專業者也能了解到建築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2020年《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是對1950∼1970年代全球粗獷主義建築的調查。(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筏久美子 
姍姍提到的社會性也是我著重的部分—透過建築師個人對建築的實踐與思考,來詮釋建築是如何依據社會的需求而成立的。我認為觀眾只要能從一個展覽中帶回去一個訊息即可,這點和藝術展一樣,與其動腦理解不如以五感去體驗。透過展品文件勾勒出與自己等身大的建築師形象,進而投射到自身並思考自己會如何反應。

 黃姍姍 
同感!面對一個展覽時不用一次全部帶回去,只要從中獲得一個共鳴點即可。忠泰也努力透過展覽,讓觀眾知道人人皆有欣賞、感受建築的能力。

(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TOTO GALLERY.MA於2012年的《STUDIO MUMBAI- PRAXIS》展,呈現印度孟買建築設計工作室創始人Bijoy Jain結合傳統與現代、關注自然與人性的哲學。(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Q/近年來多媒體與沉浸式體驗裝置已經成為不少展覽的主流,你們怎麼看?


 筏久美子 
AR、人工智慧等技術可以創造出擬真效果,讓人身歷其境。但不斷追求淺顯易懂的展示手法,讓觀眾處於被動接收的狀態,到底能帶來多少感動呢?相對於這類的速成媒體,我更重視如何在展覽中讓展出者及觀看者能平等地進行對話,藉由真實物件點點滴滴的滲透,慢慢地引發觀者去思考、質疑或反駁。以2023年《dot architects: POLITICS OF LIVING》展為例,建築在創建的過程中會涉及到與社會、文化、經濟及人際關係之間的力學,建築工作室dot architects實驗也實踐建築如何運用這些力學創造出充滿活力的域,讓人們能夠有尊嚴地生活。展覽中再現他們的工作據點空間,也帶進塗鴉、T恤絹印等環節,以實體感受作為主要的展示內容,讓觀者實際體驗活動並進行對話。

 黃姍姍 
我認為必須根據不同的主題或訴求去思考展示手法。若是一味強調多媒體和科技,有時候會只流於表面。對人類來說,空間本身就是沉浸式的感受方式,科技也早已深入現代生活當中,無法切割。科技深深影響生活方式,也勢必影響建築空間設計,但人的本質並沒有改變,如何設計出因應科技發展,但符合人類需求的空間(感到安全、安定與被接受)才是更重要的。

(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TOTO GALLERY.MA於2023年的《dot architects: POLITICS OF LIVING》展,氛圍彷彿將觀眾帶進這位於日本大阪的工作室現場,感受社群共作的可能。(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Q/兩位都與世界各國的建築家團隊有過不少合作,在人選選擇上是否有特別著重的地方?


 黃姍姍 
在建築師的選擇上,我重視的是個人的思想及論述如何深化和變化。例如這次的《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個展,就是著重於他在創作上的變化,以他如何形塑自我理論的過程為展示重點。

 筏久美子 
我也很重視建築師的變化。例如我辦過3SANAA的展,前2次以落成後的建物成果和模型為主,第3次則聚焦於設計樣態的變化。經歷東日本大震災後,他們在觀點上從「以環境與建築為主題進行探索」,轉化成「是否是能創造出成為環境的建築」。開始更加知性化、地理性地思考,創造出與大地緊密相連的建築,讓人們不知不覺地被引導進入其中。

(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TOTO GALLERY.MA在2020年展出SANAA《環境和建築》。(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Q/兩位能談談對方國家的建築師嗎?很好奇台日交流之下的觀點。


 黃姍姍 
就個人觀點,我認為日本的建築師在面對地震等天災,或孤獨死、少子化等社會問題時,很懂得去思考如何回應這類生活環境的大幅轉變,而非單純地專注在創意和風格表現上。從建築師和社會的關係、到建築師的社會性角色等,他們會不斷思辨屬於自身的論述,不害怕剖析與面對自身的特點。而這些都是我們想要介紹給台灣觀眾的面向。

 筏久美子 
同意姍姍的觀察。我認為這可以視為整個亞洲建築圈的潛力。2000年後的金融危機、民族紛爭等變動,對普世的價值觀有很大的衝擊,善惡黑白的判斷也逐漸曖昧。在亞洲,存在著很多在社會變遷中克服困難並生存下來的智慧,應該要深掘並認識這些價值,再將其介紹給歐美。這也讓我們開始著眼於世界主流脈絡之外的體系,例如2012年《STUDIO MUMBAI: PRAXIS》展以及2015年《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Live in Place》展等。我也在思考何謂台灣建築的樣貌特徵。例如巴西建築的特色是如叢林般有著植物蓬勃生長的力量,熱帶中的石頭、混凝土建築充滿強烈的生命力。很想知道那份從最接地氣的風土建築,到最先端技術的流派中都存在的台灣性到底是什麼。

(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2015年《Living in Place》展是TOTO GALLERY.MA首次台灣建築師個展,彰顯黃聲遠創始的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於宜蘭20多年付出的努力。(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黃姍姍 
我也一直在想所謂的台灣性是什麼。台灣受到很多外來文化的影響,應該從中擷取吸收了許多養分,同時也遺失或忘卻了某些特質吧。

 筏久美子 
想起忠泰美術館之前剛結束的《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感覺台灣建築師大量地吸收外部的各種知識,在混和內化後試圖淬鍊出自己的模樣,處於積極創建自我認同的階段。可以強烈感受到其中的掙扎,而這樣正向的積極氛圍讓我倍感期待。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2024年《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爬梳台灣建築於1980∼2010這30年間的發展變化。(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Q/最後,兩個空間近期正在做什麼?


 筏久美子 
今年是藝廊成立40週年,總共策劃了3檔展覽。首先是《在空間中刻劃出永遠 篠原一男百歲冥誕展》,和丹下健三同世代的篠原致力於住居建築設計,提倡住宅即藝術,影響許多活躍於當代的日本建築師。《1980後的建築師聯展》則包含許多即將在大阪萬博會大放異彩的青壯世代建築師,一窺日本當代建築的樣貌。最後是孟加拉女建築師瑪麗娜.塔巴森(Marina Tabassum)的個展。

(攝影:多木浩二、圖片來源:https://jp.toto.com/gallerma/ex250417/index.htm)
TOTO GALLERY・MA《在空間中刻劃出永遠 篠原一男百歲冥誕展》將於4月17日~6月22日展出,圖為篠原一男為著名詩人谷川潤一郎設計之「Tanikawa House」。(攝影:多木浩二、圖片來源:https://jp.toto.com/gallerma/ex250417/index.htm)

 黃姍姍 
忠泰今年會推出3檔展覽,未來也會持續介紹日本和國際上重要的建築師,包括《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是他睽違6年的台灣個展,可以一探他這段時間的轉變歷程。3月《在混沌的世界中建立一點序曲》是邀請新媒體藝術家姚仲涵加上劇場人吳季娟的跨界計畫系列。最後則有建築大師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展覽,介紹這位來自芬蘭、取法自然的北歐設計之父。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
忠泰美術館《在混沌的世界中建立一點序曲 姚仲涵》展出至6月29日,圖為大型裝置〈光電獸#41 - 混沌〉。(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黃姍姍
忠泰美術館總監(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文化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了,同研究所碩士、臺灣國立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畢業。曾於日本橫濱三年展、森美術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工作。

(圖片提供:TOTO GALLERY.MA)
(圖片提供:TOTO GALLERY.MA)

筏久美子
TOTO GALLERYMA館長,致力於透過空間平台讓年輕創作者自由交流、展現思想。TOTO GALLERYMA是知名衛浴企業為貢獻社會而成立,自198510月開館以來,致力於成為能讓建築師自由展現其特性的平台,由建築師自己設計展覽的呈現及內容,充分體現其理念和價值觀。展覽外,自1995年開始與TOTO Publishing合作發行出版品,結合其展覽和講座活動,傳達每位建築師的思考與實踐。

採訪整理|高綺韓 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圖片提供|TOTO GALLERY.MA、忠泰美術館、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3月號《建築還能怎麼觀看?》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當綠建築女王林明娥遇上冠軍磁磚節能綠建材!從空間打造永續節能的自然理想生活

被譽為「綠建築女王」的建築師林明娥,曾操刀全台IKEA商場、信義威秀影城與苗栗尚順育樂世界等城市綜合體。早在永續觀念尚未普及時,她便以精準觀察基地條件、創新工法與大膽執行力,將ESG理念融入建築,革新空間體驗,為城市注入永續活力。

永續是融入建築空間的基本 DNA

「近年來ESG、綠建築似乎變成了一個口號,但我覺得環境關懷、地球暖化議題本就是設計時應考量的基本元素,並不是當代倡議後才做。」執行建築設計時,林明娥建築師持續思考人、空間與環境的關係,就如1997年打造信義威秀影城當時,信義計劃區附近仍雜草叢生,此時她就選擇以鋁、鋼構等全金屬建材施作,目的便是預想未來拆除時,金屬材料易於回收再利用,即現今循環經濟的概念。

CP
專注於設計工作,林明娥建築師融匯創永續理念打造ESG空間。

除了打響名號的信義威秀影城,同樣出自其手的IKEA桃園青埔店則以關懷都市鄰里為核心,她提出商場與社區連結、創造良好互動的期許,因此將基地周遭內縮,規劃人行徒步區、自行車道與廣場,將最好的綠地留給居民,甚至打造10公尺高的植栽綠牆和開放式BBQ屋頂花園,與社區鄰居及環境共榮。

打造「被動式節能」的理想生活

作為內政部優良綠建築評審委員,林明娥也持續推動綠建築的更多可能性,創造與自然更共榮的建築設計。「我認為理想生活是在空間裡可以感到愉悅,能夠與光線、空氣、風互動。」其陽明山自宅正是她落實永續建築的典範:坐擁山林景致,可全開放式的落地玻璃引入陽光與自然綠意,大量的開窗製造空氣對流,也以貫穿三層樓的小中庭帶來通透明亮感,樹影婆娑、昆蟲鳥語鳴啼,「讓我覺得這個空間很有生命力。」。遵循著白天不開冷氣的生活準則,林明娥建築師也透過雙層牆、雙層玻璃的建築手法將暑熱隔絕於屋外,節省空調耗能,「這都是『被動式節能』的做法。」

CP
建築師林明娥

被動式節能即透過建築本體設計優化隔熱、通風與採光,以自然手段降低能源需求,林明娥建築師認為首先需熟稔基地環境的物理條件,「記得在西南風吹的方向開窗、控制窗戶高度與陽光角度的關係調整西曬強度,於颱風與東北季風向立牆......這些都是具體做法。當設計手法或選用的材料合適,建築物就能夠讓人舒適,我認為這是生活和設計連結最好的表現。」

CP
冠軍建材台中品牌形象館亦使用品牌創新綠色工法示範理想生活。

綠信仰的強強聯手

林明娥建築師也指出,在台灣高溫多濕的氣候條件下,建築外殼的隔熱與防水性能格外關鍵。冠軍磁磚提出的綠色創新工法「外牆乾掛節能系統」與「屋頂架高隔熱系統」就是佳例——冠軍節能磚外飾材以輕量化金屬構架固定在RC結構外牆,中間產生的空氣層帶來隔熱效果,RC牆也免於太陽直射而產生高溫,不僅降低室內溫度4℃,也打造出通風層,熱能得以隨空氣流動排出,亦防止雨水浸濕RC結構牆。此外,屋頂架高隔熱系統亦經成大實驗認證,能隔絕90%的熱傳導,有效降溫達15℃,為現代建築節能開啟新方向。

CP
冠軍建材 台中品牌形象館

而外牆乾掛的作法搭載冠軍磁磚推出的綠建材「科技節能石」,多尺寸規格、多模面與花色的選擇,適用於牆面、地板與步道,2公分的厚度隔熱又不易碎裂,獲得林明娥建築師的青睞。在其操刀的宜蘭建案中,於屋頂、露台甚至戶外庭院空間大量選用,形成的鋪面更是易於清潔保養、不長苔,實現耐久耐用的機能性。「由於冠軍磁磚就在苗栗製造,於工程實務節省了許多運輸碳排與運費,若材料數量計算有誤差,也能快速取得,可及性高,在機能性、美學品質皆可媲美進口建材的情況下,何不愛用國貨呢?」

CP
烏來璞石麗緻

不只將理念落實於自身作品,並持續尋求地球永續的建築解方,林明娥建築師對於冠軍領先建築同業推動節能綠建材也大力讚賞,並給予實際使用的反饋,強強聯手,致力打造綠建築最佳表面建材系統與實踐,催生出永續住宅空間的更多可能性。在「綠」的共同信仰下,林明娥建築師以建築空間的自然平衡,為冠軍永續建材的應用譜寫出無限想像。

CP
冠軍建材 竹苗品牌形象館

文字 / Diane Tang

攝影 / 李明宜

圖片提供 / 冠軍磁磚

【編輯帶逛】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10件展品剖析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作為20世紀現代主義建築代表人物,芬蘭建築師Alvar Aalto將家鄉社會對自然共生、民主精神、對生活品質的重視融入作品,發展出關照自然、富人文關懷的「人性化建築」。無論是住宅或公共建築,他的設計皆強調自然、光線與建築材料的和諧共生。

Alvar Aalto台灣首場大型回顧展現正於忠泰美術館展出,《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由館方及芬蘭Alvar Aalto基金會共同策劃,集結手稿、建築模型、設計家具、歷史影像等,爬梳其設計哲學,同時聚焦他的與Aino(愛諾)及Elissa(艾莉莎)兩任建築師妻子的合作關係。展覽以「家」和「共創」為關鍵字,映現三人如何實現「創造即生活,生活即創造」的真諦,同時展現北歐文化對生活場域的深刻關注。本篇整理策展人Timo RiekkoMari Murtoniemi導覽亮點帶逛!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忠泰美術館推出Alvar Aalto大型回顧展《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Alvar Aalto,北歐現代建築與設計的靈魂組合

Alvar Aalto不僅是這位建築巨擘的個人名號,它更代表一個橫跨半世紀,由AlvarAinoElissa三位建築師共同協作、實踐設計理想的代名詞1920年代起,AinoAlvar Aalto以夫妻身份共同發展設計事業,並創立知名家具品牌Artek,雋永風格至今仍受愛戴。1950年代起,Elissa深入參與事務所的核心工作,並在丈夫過世後接手主持事務所,同時參與Alvar Aalto基金會運作,延續其設計精神。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由左至右分別為Alvar Aalto、Aino Aalto及Elissa Aalto。(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3位建築師在不同時期接力合作,共同形塑出Alvar Aalto關心人、尊重自然、創造理想生活的人文建築風格Alvar早期作品以住宅為主,後逐步延伸至學生宿舍、圖書館、醫院、市政廳等公共建築。儘管客戶和業主來自不同生活背景,有富裕人家、也有勞工階級,但Alvar始終深信:即使每人手握的資源不同,人人都應有享受良好生活品質的平等權利。而其中實踐的關鍵為何?他們認為一是與自然的聯繫,二是富功能性、人人皆可負擔的家具(雖然Artek演變至今並非如此)。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身處1920年後芬蘭獨立建國時期,面對現代主義與全球化浪潮來襲,3位建築師選擇從自身文化出發,以建築回應時代與社會,體現民主精神與對生活品質的重視,成為北歐現代建築與設計美學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以下精選《創造即生活》10件展品,梳理Aalto三人組的設計思維: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尊重自然,孕育理想生活場域

芬蘭國土森林覆蓋率高,亦有「千湖之國」的名號,獨特的自然環境深深影響著當地居住文化。Aalto總是將自然元素融入建築,或讓建築在不破壞既有自然環境(如不伐木)的情況下發展,無論住宅或公共建築都是如此。

▍Aalto私宅

這次展出的兩座Aalto私宅皆反映這項特質,如Aino設計的「芙蘿拉夏日之家(Villa Flora)」,選用木材與自然植栽融入周邊環境;她與Alvar共同設計的「阿爾托之家(The Aalto House)」利用大面開窗連結客廳與花園,消弭室內外界線,將自然引入日常,整體空間亦採於木材等大量天然材質打造。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芙蘿拉夏日之家。(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阿爾托之家。(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阿爾托之家。(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夏日小屋

呼應芬蘭人夏日必到湖邊生活一段時日的習慣,展覽特別精選3位建築師各自為業主設計的「夏日湖邊小屋」,搭配AlvarAino一家在自家小屋共享天倫之樂的珍貴影像,體現芬蘭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模式——即使沒有自來水、電力等現代設施,仍要空出時間前往,親近自然,把握短暫而珍貴的夏日。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芬蘭廳

公共建築方面,策展人Timo Riekko提到自己尤其傾心「芬蘭廳(Finlandia Hall)」的設計。芬蘭廳是赫爾辛基標誌性的音樂表演場地,1971年落成,是Alvar生涯晚期的重要代表作。Timo提到,建築部分外牆呈現不規則波浪形,並非單純的造型設計,而是Alvar當初不想砍伐基地旁的樹木,而讓建築邊緣繞著樹木建造。時隔數十年,有些樹木終究因年老而必須被砍伐,但Alvar當時尊重自然的精神仍留存至今,那片彎折的牆面就是雋永的印證。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芬蘭廳。(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芬蘭廳。(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關懷人與城市,打造回應身心需求的公共建築

芬蘭「全球最幸福國家」的名號,大家應該不陌生,這個北歐國家對平等、人文關懷、社會福祉的重視,早在20世紀初便可見端倪,Alvar的設計也體現了這些特質,這也讓他的作品被形容為「人性化建築」,其不僅關於對自然與人的關照,也關乎從建築使用者需求出發的設計。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塞于奈察洛市政廳

在眾多公共建築作品中,策展人Mari Murtoniemi特別選了「塞于奈察洛市政廳(Säynätsalo Town Hall)」說明。這是位於芬蘭西部一座工業城鎮的公共建築群,業主想將市政廳、行政機關、圖書館、商店、住宅、劇院等都涵蓋其中,規劃極具挑戰性。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塞于奈察洛市政廳。(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Alvar認為建築外觀應要能自行「表明身份」,因此他選擇用高低錯落的建築量體,形成一座如山丘般的小型「城中城」,每座建物外觀各有呼應其功能的特點。入口處是極具視覺份量感的方形建築,指引人們拾階而上,迎接一片綠意草地和水池,這裡的愜意氛圍不僅平衡了入口予人的莊重感,更為住戶提供休憩空間。此外,建築面向城市街道處設商店,開放性設計歡迎訪客;住宅隱於後方,確保住戶的隱私和安全;圖書館、劇院、行政機關等分佈於水池兩側;市政廳則位於建築群的最高點,直指此處為當地權力核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塞于奈察洛市政廳模型。(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塞于奈察洛市政廳。(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帕伊米奧療養院

位於芬蘭西南部一片松樹林中的「帕伊米奧療養院(Paimio Sanatorium)」,以有別於塞于奈察洛市政廳的手法體現建築「人性」,其整體設計從結核病患者角度出發,從照明、聲音、家具、室內設計,到對空氣品質的管控,全面打造能促進患者身心復原的療癒建築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帕伊米奧療養院。(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帕伊米奧療養院模型。(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維堡圖書館

位於俄羅斯的「維堡圖書館(Viipuri Library)」則以讀者的閱讀體驗為設計核心,特別設置57天窗,提供充足而不刺眼的照明,創造出明亮舒適的閱讀空間。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維堡圖書館。(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維堡圖書館模型。(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不只是建築:從材質到設計的細節實驗,創造生活意趣

Alvar將建築視為一件「完整的藝術作品」,不僅關注建築的形式,也著手根據空間格局設計最適配的家具,完整生活機能與品質;更透過材質與細節的實驗,賦予生活空間不同的質感與感知體驗。

這些實驗從「家」就開始,在AlvarElissa共同打造的「穆拉察洛實驗住宅(Muuratsalo Experimental House)」中,兩人將湖畔夏日住宅化作生活的實驗場,從庭院中多種磚塊的鋪排試驗,到親自設計通往島嶼的船隻設計等,處處體現「創造即生活」的理念。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穆拉察洛實驗住宅。(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穆拉察洛實驗住宅。(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穆拉察洛實驗住宅模型。(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公共建築的設計也不例外。二戰後芬蘭社會逐步復甦,人們的生活水準提升,對建築的選材也更為講究,這讓愛用木材的Alvar開始試驗其他材料的應用可能,比如他與陶瓷工廠合作開發「軸狀瓷磚」,賦予牆面更豐富、多變的視覺效果。芬蘭「塞伊奈約基市政廳(Seinäjoki Town Hall)」便大膽採用了這款瓷磚,打破傳統公共建築常用灰泥牆面的慣習;帶光澤的深藍色瓷磚外牆在陽光下如粼粼波光,成為這座建築的最大特色。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塞伊奈約基市政廳。(圖片提供:Alvar Aalto基金會)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Alvar Aalto與陶瓷工廠合作開發的「軸狀瓷磚」。(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你可能忽略的「門把」是展覽彩蛋

策展人Mari Murtoniemi也特別分享了展覽彩蛋:動線起點與終點透過兩款不同的「門把」相呼應,因Alvar認為門把就像是建築和訪客「打招呼」的方式——當我們踏進一座公共建築,唯一會觸碰的物件可能就是門把,因此對Alvar來說,門把從外觀到握感都非常重要。親臨展場,也不妨留意這兩款門把的設計巧思!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衛星展區將登場,串起「創造即生活」完整敘事

《創造即生活》串連雙展區呈現,除了本篇介紹的忠泰美術館主展區外,設於NOKE忠泰樂生活Uncanny的衛星展區將於10/4揭幕,內容聚焦於Aalto的家具設計和理念,與主展區3位建築師的生命歷程、建築及都市計畫作品等,構築完整敘事。

解析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與自然共生、關懷社會的設計哲學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

展期|2025.08.16(六)-2026.01.25(日)

 

|La Vie美感俱樂部X忠泰美術館 導覽活動|從建築大師Alvar Aalto回顧展《創造即生活》揭開「人性化建築」設計之道

日期|2025.09.20(六)10:30~12:00

地點|忠泰美術館 一樓服務台(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活動全程免費,名額有限,請把握機會!報名請點此

 

【主展區】忠泰美術館

展期|2025.08.16(六)-2026.01.25(日)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全票150元/優待票10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衛星展區】NOKE忠泰樂生活 Uncanny

展期|2025.10.04(六)-11.30(日)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2003

開放時間|週日至週四 11:0021:30、週五六 11:0022:00 

參觀資訊|免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