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看一檔建築展?專訪TOTO GALLERY.MA代表筏久美子、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

我們該如何看一檔建築展?專訪TOTO GALLERY.MA代表筏久美子、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

在美術館與藝文空間撞見藝術展覽再平常不過,但建築展呢?一座建築如此之大,要將建築師的龐雜概念與作品濃縮進小展間中,側重點勢必有很大不同。現在,日本建築聖地之一的TOTO GALLERY.MA與台灣建築迷的據點忠泰美術館,為你揭開看建築展的門道。

作為建築愛好者的必訪,位於日本東京的TOTO GALLERY.MA由知名衛浴設備企業TOTO1980年代後期創立。其營運委員不僅有安藤忠雄、妹島和世等建築大師,能在此展出的建築師不是當代重量級人物,便是冉冉新星。畫廊的命名源自日本獨特的「ma-ai/間合い」概念,強調人、時間與空間之間流動的微妙距離感與互動關係,透過精心策劃的展覽,讓觀眾親身體驗建築的深層意義。同樣在台灣,忠泰美術館除了藝術展演,也一直是建築策展的重要推手,致力將國際建築師引介至台灣,共同探討城市發展與未來願景。這兩個空間不僅關注建築專業與建築師成就,更著重建築如何與人產生真實的連結。透過TOTO GALLERYMA館長筏久美子與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的對談,或許能成為你的看展索引。

(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2020年SANAA《環境和建築》展是TOTO GALLERY.MA第3度與妹島 和世、西澤立衛合作,其中展現工作室在東日本大震災後關注的轉向。(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Q/先請兩位談談自己的背景,以及接觸並進入到建築領域的經歷。


 筏久美子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公司,公司大樓是由師事柯比意的前川國男所設計。每天在這棟美而莊嚴的建築中工作,讓我親身體會到建築如何帶給使用者自豪及感動,因此決定走上建築的道路。覺得TOTO GALLERYMA的空間就像能劇舞台一樣,空無一物的四方空間中隨著劇情開始充滿人物、樂音,最後又回歸無的寧靜。這種無中生有終歸無的循環,讓我感到建築展的魅力而投身其中。

 黃姍姍 
我的背景也不是建築專業而是藝術創作。最初感受到建築魅力的經驗,是在法國巴黎的聖母院大教堂及日本奈良的東大寺,被空間和光影震撼,切身感受到建築如何傳遞文字和語言無法描述的寓意和氛圍,也從其魄力中領悟到生而為人的渺小。至於投入建築策展的契機不像筏代表積極,而是順勢而為的從被賦予任務開始。2011年忠泰藝術基金會籌備將森美術館《代謝派未來都市展》巡迴至台北,我當時擔任該展專案,就此開始我的建築策展之路。

(圖片提供: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在忠泰還未開館的2013年,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即引進森美術館曾展出的《代謝派未來都市展》。(圖片提供: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Q/請問建築展和大眾更常碰到的藝術展覽,在關注點上有何不同?


 筏久美子 
建築展本身存在的矛盾點是,「建築」是建造於美術館之外的。有別於藝術展覽的展品,建築展覽中的模型、設計圖、手稿等都只是拿來說明設計用的附屬產物,並非建築的原件。又或如倉俣史朗設計的壽司店「きよ友(KIYOTOMO)」被移至香港M+美術館復原展示,雖喪失原有功能性,但結晶化的空間像是獲得永恆生命,從「何謂建築展覽中的原件」觀點來看極具研究價值。因此我在策展時必須下很多功夫去探討,到底什麼可以代表一個建築?

剛剛提到的東京海上日動大樓在建成約50年後退役、拆除,將由另一位建築師重新改建為全新建築,東大寺也是經歷大火後重建而來的。建築像擁有生命一樣會新陳代謝,而這個機制的運轉是出自人的決定和判斷,即便不是原始的建築仍能持續給予感動。我們的生活周遭都是建築,建築因應社會需求而誕生。我總是在思考如何透過建築展去呈現建築的普遍性,以及它們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饒富意義的面向。

(圖片提供:Rs1421,CC BY-SA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1739614)
舊東京海上日動大樓由日本建築家前川國男設計,於1974年落成。(圖片提供:Rs1421,CC BY-SA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1739614)

 黃姍姍 
對忠泰美術館來說,藝術展和建築展缺一不可。藝術展主要探討城市和未來等議題,範圍較廣且多元。建築展則希望觀眾認識建築的文化面和社會面,可以再細分為建築師個展、研究展和跨界合作展3種類型。個展著重於建築師是否有個人的獨特思想,研究展則是重視建築歷史或建築思潮的研究。後者從《代謝派未來都市展》開始,到後來的德國《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以及剛結束的《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不僅是介紹建築設計本身,更將焦點放在建築和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和藝術展不同的是,建築並非單一個人的作品,而是經過許多人的努力才得以完成,我希望能藉由展覽讓非建築專業者也能了解到建築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2020年《SOS 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是對1950∼1970年代全球粗獷主義建築的調查。(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筏久美子 
姍姍提到的社會性也是我著重的部分—透過建築師個人對建築的實踐與思考,來詮釋建築是如何依據社會的需求而成立的。我認為觀眾只要能從一個展覽中帶回去一個訊息即可,這點和藝術展一樣,與其動腦理解不如以五感去體驗。透過展品文件勾勒出與自己等身大的建築師形象,進而投射到自身並思考自己會如何反應。

 黃姍姍 
同感!面對一個展覽時不用一次全部帶回去,只要從中獲得一個共鳴點即可。忠泰也努力透過展覽,讓觀眾知道人人皆有欣賞、感受建築的能力。

(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TOTO GALLERY.MA於2012年的《STUDIO MUMBAI- PRAXIS》展,呈現印度孟買建築設計工作室創始人Bijoy Jain結合傳統與現代、關注自然與人性的哲學。(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Q/近年來多媒體與沉浸式體驗裝置已經成為不少展覽的主流,你們怎麼看?


 筏久美子 
AR、人工智慧等技術可以創造出擬真效果,讓人身歷其境。但不斷追求淺顯易懂的展示手法,讓觀眾處於被動接收的狀態,到底能帶來多少感動呢?相對於這類的速成媒體,我更重視如何在展覽中讓展出者及觀看者能平等地進行對話,藉由真實物件點點滴滴的滲透,慢慢地引發觀者去思考、質疑或反駁。以2023年《dot architects: POLITICS OF LIVING》展為例,建築在創建的過程中會涉及到與社會、文化、經濟及人際關係之間的力學,建築工作室dot architects實驗也實踐建築如何運用這些力學創造出充滿活力的域,讓人們能夠有尊嚴地生活。展覽中再現他們的工作據點空間,也帶進塗鴉、T恤絹印等環節,以實體感受作為主要的展示內容,讓觀者實際體驗活動並進行對話。

 黃姍姍 
我認為必須根據不同的主題或訴求去思考展示手法。若是一味強調多媒體和科技,有時候會只流於表面。對人類來說,空間本身就是沉浸式的感受方式,科技也早已深入現代生活當中,無法切割。科技深深影響生活方式,也勢必影響建築空間設計,但人的本質並沒有改變,如何設計出因應科技發展,但符合人類需求的空間(感到安全、安定與被接受)才是更重要的。

(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TOTO GALLERY.MA於2023年的《dot architects: POLITICS OF LIVING》展,氛圍彷彿將觀眾帶進這位於日本大阪的工作室現場,感受社群共作的可能。(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Q/兩位都與世界各國的建築家團隊有過不少合作,在人選選擇上是否有特別著重的地方?


 黃姍姍 
在建築師的選擇上,我重視的是個人的思想及論述如何深化和變化。例如這次的《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個展,就是著重於他在創作上的變化,以他如何形塑自我理論的過程為展示重點。

 筏久美子 
我也很重視建築師的變化。例如我辦過3SANAA的展,前2次以落成後的建物成果和模型為主,第3次則聚焦於設計樣態的變化。經歷東日本大震災後,他們在觀點上從「以環境與建築為主題進行探索」,轉化成「是否是能創造出成為環境的建築」。開始更加知性化、地理性地思考,創造出與大地緊密相連的建築,讓人們不知不覺地被引導進入其中。

(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TOTO GALLERY.MA在2020年展出SANAA《環境和建築》。(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Q/兩位能談談對方國家的建築師嗎?很好奇台日交流之下的觀點。


 黃姍姍 
就個人觀點,我認為日本的建築師在面對地震等天災,或孤獨死、少子化等社會問題時,很懂得去思考如何回應這類生活環境的大幅轉變,而非單純地專注在創意和風格表現上。從建築師和社會的關係、到建築師的社會性角色等,他們會不斷思辨屬於自身的論述,不害怕剖析與面對自身的特點。而這些都是我們想要介紹給台灣觀眾的面向。

 筏久美子 
同意姍姍的觀察。我認為這可以視為整個亞洲建築圈的潛力。2000年後的金融危機、民族紛爭等變動,對普世的價值觀有很大的衝擊,善惡黑白的判斷也逐漸曖昧。在亞洲,存在著很多在社會變遷中克服困難並生存下來的智慧,應該要深掘並認識這些價值,再將其介紹給歐美。這也讓我們開始著眼於世界主流脈絡之外的體系,例如2012年《STUDIO MUMBAI: PRAXIS》展以及2015年《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Live in Place》展等。我也在思考何謂台灣建築的樣貌特徵。例如巴西建築的特色是如叢林般有著植物蓬勃生長的力量,熱帶中的石頭、混凝土建築充滿強烈的生命力。很想知道那份從最接地氣的風土建築,到最先端技術的流派中都存在的台灣性到底是什麼。

(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2015年《Living in Place》展是TOTO GALLERY.MA首次台灣建築師個展,彰顯黃聲遠創始的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於宜蘭20多年付出的努力。(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黃姍姍 
我也一直在想所謂的台灣性是什麼。台灣受到很多外來文化的影響,應該從中擷取吸收了許多養分,同時也遺失或忘卻了某些特質吧。

 筏久美子 
想起忠泰美術館之前剛結束的《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感覺台灣建築師大量地吸收外部的各種知識,在混和內化後試圖淬鍊出自己的模樣,處於積極創建自我認同的階段。可以強烈感受到其中的掙扎,而這樣正向的積極氛圍讓我倍感期待。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2024年《臺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爬梳台灣建築於1980∼2010這30年間的發展變化。(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Q/最後,兩個空間近期正在做什麼?


 筏久美子 
今年是藝廊成立40週年,總共策劃了3檔展覽。首先是《在空間中刻劃出永遠 篠原一男百歲冥誕展》,和丹下健三同世代的篠原致力於住居建築設計,提倡住宅即藝術,影響許多活躍於當代的日本建築師。《1980後的建築師聯展》則包含許多即將在大阪萬博會大放異彩的青壯世代建築師,一窺日本當代建築的樣貌。最後是孟加拉女建築師瑪麗娜.塔巴森(Marina Tabassum)的個展。

(攝影:多木浩二、圖片來源:https://jp.toto.com/gallerma/ex250417/index.htm)
TOTO GALLERY・MA《在空間中刻劃出永遠 篠原一男百歲冥誕展》將於4月17日~6月22日展出,圖為篠原一男為著名詩人谷川潤一郎設計之「Tanikawa House」。(攝影:多木浩二、圖片來源:https://jp.toto.com/gallerma/ex250417/index.htm)

 黃姍姍 
忠泰今年會推出3檔展覽,未來也會持續介紹日本和國際上重要的建築師,包括《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是他睽違6年的台灣個展,可以一探他這段時間的轉變歷程。3月《在混沌的世界中建立一點序曲》是邀請新媒體藝術家姚仲涵加上劇場人吳季娟的跨界計畫系列。最後則有建築大師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展覽,介紹這位來自芬蘭、取法自然的北歐設計之父。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
忠泰美術館《在混沌的世界中建立一點序曲 姚仲涵》展出至6月29日,圖為大型裝置〈光電獸#41 - 混沌〉。(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黃姍姍
忠泰美術館總監(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文化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修了,同研究所碩士、臺灣國立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畢業。曾於日本橫濱三年展、森美術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工作。

(圖片提供:TOTO GALLERY.MA)
(圖片提供:TOTO GALLERY.MA)

筏久美子
TOTO GALLERYMA館長,致力於透過空間平台讓年輕創作者自由交流、展現思想。TOTO GALLERYMA是知名衛浴企業為貢獻社會而成立,自198510月開館以來,致力於成為能讓建築師自由展現其特性的平台,由建築師自己設計展覽的呈現及內容,充分體現其理念和價值觀。展覽外,自1995年開始與TOTO Publishing合作發行出版品,結合其展覽和講座活動,傳達每位建築師的思考與實踐。

採訪整理|高綺韓 攝影|Nacása & Partners Inc. 圖片提供|TOTO GALLERY.MA、忠泰美術館、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3月號《建築還能怎麼觀看?》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智慧.自然.人工.集體》策展人Carlo Ratti:我們該如何定義建築的「智慧」?

專訪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智慧.自然.人工.集體》策展人Carlo Ratti:我們該如何定義建築的「智慧」?

AI科技當道,現在談論「智慧」甚至想像建築的未來,都不免想到AI,但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暨義大利建築家Carlo Ratti強調,本屆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絕對是以人為本。他認為現在是一個需要「適應力」的時代,而一切學科領域的藩籬都該被打破。

雙年展的傳統格局被打碎了,讓「智慧」如水流般滲透城市的每個角落。為了這屆主題,策展人Carlo Ratti特別選用了拉丁文「Intelligens」一詞,強調英文「intelligence」(智慧)與拉丁文「gens」(人民)的雙重含意,希望將「智慧」重新定義為共享的、進化的力量,暗示著一種更包容、多元且更具想像力的未來。

(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Andrea Avezzù)
Tosin Oshinowo〈Alternative Urbanism: The Self-Organized Markets of Lagos〉。(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Andrea Avezzù)

在AI熱潮的當下,Carlo Ratti曾在《Dezeen》專訪中強調,這不會是一個「由『科技宅』主導的雙年展」。問起這點,他分享:「我們最初甚至想把雙年展直接命名為『自然智慧』,正好在大家都在談AI的時候提出不同觀點。我真正著迷的是大自然和生態系統的智慧:它們如何適應環境、演化成長、回應各種壓力。」不過,策展團隊後來察覺到,科技若運用得當,其實也能成為人與空間的橋梁,讓數據和設計產生連結。例如現在的城市感測技術,便讓人們能即時「聽見」城市的聲音,使建築更能回應需求。他進一步說明:「AI可以幫助不同領域或社群之間的溝通,把數據轉化為有用的洞察,不是要取代人類,而是增強我們的能力。」而向來關注跨領域協作的他,更倡導「集體智慧」的概念——不只是建築師的創作,而是邀請各領域專家共同參與。最終,雙年展延伸至他對自然(NI)、人工(AI)與集體(CI)三種智慧的探討,而人,始終是這次雙年展的核心。

(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Luca Capuano)
烏茲別克館《A Matter of Radiance》。(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Luca Capuano)

激起分散式的連鎖反應

本次,以往擔負一大半主展覽展出重任的中央展館(Padiglione Centrale)正好在修繕,可使用的空間變少,不過Carlo表示,「原本看起來的限制反而成了機會,失去中央展館後,反而能讓雙年展走向分散化。」從傳統的綠園城堡(Giardini)、軍械庫(Arsenale)拓展到衛星城市Mestre的馬格拉要塞(Forte Marghera)以及其他更多地點。「這種策略完美映照出智慧本身的運作模式——去中心化、相互連結、多線並進。我們不再依賴單一的敘事主軸,而是讓多重『連鎖反應』在整座城市中並行發生。」

(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Luca Capuano)
Kate Crawford、Vladan Joler〈Calculating Empires: A Genealogy of Technology and Power Since 1500〉。(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Luca Capuano)

此外,他們也展開雙年展史上首次「公開徵件」模式。不同於以往由上而下的策劃,Carlo團隊透過「Space for Ideas」平台向全球徵集主展覽作品。Carlo分享,選拔標準主要看三個重點:是否符合主題、能否主張結合不同領域的智慧概念,以及知識分享之外,還能如何帶來真正的創新。「談到挑戰,最困難的階段其實也最有意義。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史上第一次舉辦全球開放徵件,投稿數量之多出乎預料,要從中篩選確實是巨大工程,但也是珍貴機會,讓我們找到了那些原本可能被忽略的聲音。」

(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Marco Zorzanello)
Boonserm Premthada〈Elephant Chapel〉。(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Marco Zorzanello)

超過800組參與者的威尼斯實驗場

這屆建築雙年展總共有超過八百組參與者,可能是歷史之最,也呼應了「Intelligens」的核心價值:跨領域合作、勇於實驗、追求創新。最佳展覽參與金獅獎由Diller Scofidio + Renfro的〈Canal Café〉獲得,這個計畫大膽地從威尼斯運河取水,透過現場的過濾裝置轉化為可飲用的咖啡,讓參觀者直接體驗水質轉化的過程。銀獅獎的新銳得主Kate Crawford與Vladan Joler〈Calculating Empires〉以宏觀的時間軸,從五百年前的殖民擴張到今日的數位霸權,梳理出科技發展背後隱藏的權力結構。此外有兩件特別提名藝術家獎,其中奈及利亞建築師Tosin Oshinowo深入拉哥斯街頭市場,記錄這些由居民自發形成的都市空間如何運作;泰國建築師Boonserm Premthada則設計出一座與大象和諧共處的小教堂,重新定義人與動物的空間關係。同樣的精神也出現在未獲獎的優秀作品,另一個打動Carlo Ratti的「水上生活的實驗室」是Norman Foster基金會〈Gateway to Venice's Waterway〉,他進一步解釋:「它處理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威尼斯要怎麼與水共存。我希望這個案例,能為未來的水上巴士站規劃提供參考。」

(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Marco Zorzanello)
Norman Foster基金會〈Gateway To Venice's Waterways〉。(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Marco Zorzanello)
(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Luca Capuano)
烏茲別克館《A Matter of Radiance》。(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Luca Capuano)
(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Marco Zorzanello)
丹麥館《Build of Site》。(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Marco Zorzanello)

國家館部分,最受矚目的便是金獅獎得主巴林館《Heatwave》。面對日益嚴峻的高溫考驗,他們從傳統智慧中找到靈感,打造出一個懸浮的冷卻系統,為戶外工作者提供庇護,展現建築對社會現實的回應。同時獲得特別提及的國家館也相當出色。Carlo Ratti分享到,英國館《GBR: Geology of Britannic Repair》擁抱了「修復的智慧」,正視複雜的歷史問題;此外另一特別提及的教廷館《Opera aperta》則邀請大家一起修復一座廢棄教堂,讓建築成為眾人協力的成果。除了獲獎作品,還有幾個讓他印象深刻的國家館,如同丹麥館《Build of Site》將展館本身變成循環經濟的活範例;加拿大館《Picoplanktonics》透過活的藍綠菌,探索人工系統和自然系統如何共同演化;烏茲別克館《A Matter of Radiance》則以詩意而優雅的方式,重新詮釋蘇聯時代的太陽能設施。「最讓我感動的是,這麼多國家都主動呼應今年雙年展『一地一解方』(One Place, One Solution)的理念。這不是我們強制要求的,而是透過對話自然形成的共識。這種自發性的呼應,對我來說就是國家館部分最大的成功。」

(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Marco Zorzanello)
英國館《GBR: Geology of Britannic Repair》。(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Marco Zorzanello)
(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Andrea Avezzù)
教廷館《Opera aperta》。(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Andrea Avezzù)

重新定義建築師的跨領域角色

2023年雙年展《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曾因缺乏建築內容而廣受批評,其實Carlo Ratti很欣賞當時策展人Lesley Lokko將聚光燈投向非洲及其散居群體,讓那些從未有機會述說自身故事的聲音得以被聽見。而他這次則更聚焦在具體建築議題與解方。例如談到氣候危機,他認為,建築和城市規劃必須盡快將「減緩」(mitigation)策略轉向「適應」(adaptation)的策略,但這非消極妥協,而是在壓力下發揮想像力的積極行動。「從演化的視角來看,適應正是在壓力驅動下展現的創造力。我們所建造的環境成為最有力的工具,城市如同複雜的適應系統,能夠靈活應對各種危機。」

(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Luca Capuano)
加拿大館《Picoplanktonics》。(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Luca Capuano)

但Carlo Ratti也補充,要真正改變我們的城市,需要科學與設計之間建立新的合作關係。他引述Herbert Simon的名言:「自然科學關心事物的現狀,設計則關心事物應有的樣貌」——設計負責想像另一種未來,科學負責建立框架、測試和驗證這些想像。他認為在這個適應的時代,建築必須拓展自己的界限,這就是為什麼「Intelligens」也如此強調集體智慧,不只邀請建築師,還有科學家、藝術家、哲學家和社會運動者一起參與。這也是他們選擇頒發終身成就金獅獎給哲學家Donna Haraway的理由之一:為了強調知識不該被分割,建築更需成為多方對話的平台。「在這個意義下,我認為建築師正在成為『合唱指揮式的建築師』,就像我(與Matthew Claudel)十年前在《開源建築》(Open Source Architecture)這書中提到的概念:一個能夠協調各種不同聲音的專業角色。」

(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Luca Capuano)
塞爾維亞館《Unraveling: New Spaces》。(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Luca Capuano)

認識不能錯過的國家館

❶ 巴林館 迎戰熱浪的自然智慧

由建築師Andrea Faraguna策展的巴林館《Heatwave》,以簡潔卻精準的空間語彙榮獲金獅獎。空間僅見中央立柱撐起懸浮天花板,地面鋪滿沙土,四周散置沙袋座椅,這看似粗獷的工地場景背後,蘊藏著巴林傳統風塔與遮蔭庭院中被動式降溫的智慧,團隊運用機械通風模擬自然氣流,從威尼斯運河引入涼風,讓參觀者在沙袋上休憩時感受溫度的細微變化。展覽將關注投向最易受氣候威脅的戶外勞動者,提出「熱力公有地」概念,認為熱舒適應該是共享的環境資源,模組化設計也為巴林公共空間提供方便落實的降溫方案。

巴林館《Heatwave》。(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Andrea Avezzù)
巴林館《Heatwave》。(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Andrea Avezzù)

❷ 塞爾維亞館 羊毛編織的時空詩學

走進展間,空中懸掛著大片羊毛織品,宛如雲朵般輕盈飄浮。《Unraveling: New Spaces》由建築師Slobodan Jović策劃,跨領域團隊將傳統編織工藝與當代建築思維相融,織品採懸鏈曲線懸掛,形成流動的紡織天幕。然而這並非靜態展示,無數小型太陽能馬達如蜘蛛般分布其間,日夜不停地拆解織品結構,觀眾每次造訪都將看見不同的形態。展期結束後,所有織品將完全分解,回歸為一團團毛線球,準備下一次的重生。這種「解織」美學挑戰了建築追求永恆的執念,建築不再是堅硬永固的堡壘,而成為柔軟流動的詩篇。

塞爾維亞館《Unraveling: New Spaces》。(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Luca Capuano)
塞爾維亞館《Unraveling: New Spaces》。(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Luca Capuano)

❸ 荷蘭館 在運動酒吧重寫遊戲規則

熟悉的運動酒吧氛圍撲面而來——球衣、獎盃、桌上足球與大螢幕,但一切又顯得不太尋常。《Sidelined》由策展人Amanda Pinatih與設計師 Gabriel Fontana操刀,將這個1953年的現代主義建築化身實驗場域。螢幕中播放的比賽是Fontana重新發明的運動形式,桌上足球的對抗也被改造為集體遊戲。這些看似荒謬的規則背後,是對二元對立思維的根本質疑——為什麼運動非得分敵我?Fontana將酷兒理論運用於空間實踐,當社會日益分化,這場空間實驗提醒我們:改變遊戲規則,或許就能重新想像共同生活的可能。

荷蘭館《Sidelined》。(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Marco Zorzanello)
荷蘭館《Sidelined》。(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Marco Zorzanello)

❹ 愛沙尼亞館 一場建築悲喜劇

漫步威尼斯Castello水岸,會發現一幢覆滿保溫板的建築打破水都古典秩序。《Let me warm you》由3位女性建築師Keiti Lige、Elina Liiva、 Helena Männa策劃,將蘇聯時代住宅常見的灰色外牆材料貼覆在威尼斯傳統建築上。這種材質衝突彷彿一記當頭棒喝,提醒人們思考歐洲節能政策下的建築改造究竟為了什麼。在這後蘇聯國家,多數公寓屬私人擁有,改建決策卻由居民集體決定,建築師往往被邊緣化。展覽揭露一個尷尬現實:當專業缺席、居民接手,集體決策可能淪為各自利益角力,空間品質在妥協中犧牲。

愛沙尼亞館《Let me warm you》。(攝影:Joosep Kivimäe)
愛沙尼亞館《Let me warm you》。(攝影:Joosep Kivimäe)

★ 台灣館 島嶼智慧的生存哲學

走進普里奇歐尼宮,台灣館以這島嶼包容、彈性的姿態回應著威尼斯的古老建築。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薛丞倫策劃的《[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將我們的生存經驗轉化為空間語言,探討在變動中尋找穩定的可能性。展間內光影變幻,電子螢幕如城市切片般展開,呈現台灣從北到南的地理樣貌。這些數位地景不只是技術展示,更像一面鏡子,映照出島民在各種可能性之間保持開放的態度。台灣人習慣在颱風季節準備,在地震後重建,在政治變遷中適應。展覽提問:這種看似搖擺的特質,是否正是面對未來挑戰的關鍵能力?

台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台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智慧・自然・人工・集體》

展前:即日起~11.23

地點:威尼斯綠園城堡、軍械庫及市內其他場地

(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Andrea Avezzù)
(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攝影:Andrea Avezzù)

Carlo Ratti

2025年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1971年生於義大利杜林,CRA-Carlo Ratti Associati創始合夥人,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與工程師之一,現任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兼感知城市實驗室(Senseable City Lab)主任。 他的設計實踐巧妙探索數位科技與建築的交融,代表作包括2008年西班牙世博會數位水展館、新加坡CapitaSpring 摩天大樓等,並為2026年米蘭-科爾蒂納冬奧設計官方火炬。

文|吳哲夫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8月號《全球設計旅店50+》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他為北歐美學注入靈魂!建築大師Alvar Aalto《創造即生活》回顧展登台,揭開「人性化建築」設計之道

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創造即生活》回顧展登忠泰美術館!他為北歐設計和現代建築注入靈魂

人性化、與自然共存、富溫度與靈魂的生活,都是北歐美學及生活哲學的關鍵字,而這股影響全世界的浪潮,背後少不了芬蘭建築師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的深刻影響。

想要一窺Alvar Aalto融人文與自然關懷的設計哲學,必須造訪8/16於台北登場的《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特展,本展集結手稿、建築模型及設計家具,完整呈現其從住宅、公共建築到家具的設計脈絡,同時聚焦他與兩任妻子——建築師愛諾(Aino Aalto)與艾莉莎(Elissa Aalto)——在不同時期於建築、設計與生活中的合作關係,以「家」與「共創」為策展關鍵字,探索建築與日常生活的連結。

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創造即生活》回顧展登忠泰美術館!他為北歐設計和現代建築注入靈魂
阿爾托之家(The Aalto House)。(圖片來源:Alvar Aalto Foundation)

「建築的目的是使物質世界與人類生活和諧相融。」

Alvar Aalto是芬蘭國寶般的存在,也是20世紀現代主義建築的靈魂人物之一。身處芬蘭獨立建國的1920年代,面臨現代主義與全球化浪潮襲來,Alvar Aalto選擇從自身文化出發,以建築為語言與時代對話。

他的作品在回應現代化的同時,同時展現芬蘭社會對自然共生、民主精神與生活品質的重視——從大尺度的公共建築、城市空間,到貼近生活的住宅、家具,皆強調自然、光線與建築材料的和諧共生,讓「家」予人的療癒和歸屬感觸及各處。以下精選3件作品看Alvar Aalto設計風格:

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創造即生活》回顧展登忠泰美術館!他為北歐設計和現代建築注入靈魂
Alvar Aalto。(圖片提供:Alvar Aalto Foundation)

帕伊米奧療養院(Paimio Sanatorium)位於芬蘭西南部的森林中,竣工於1933年。這座為肺結核患者設計的「療癒建築」,以患者的生理與心理需求為依歸,打破當時設計病房的既定思考,因此吸引大量關注,也體現Alvar Aalto認為建築應具備「人性化」的思考。

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創造即生活》回顧展登忠泰美術館!他為北歐設計和現代建築注入靈魂
帕伊米奧療養院(Paimio Sanatorium)。(圖片提供:Alvar Aalto Foundation)

位於俄羅斯的維堡圖書館(Viipuri Library),是Alvar Aalto的現代主義代表作之一。他認為,設計圖書館時必須將「閱讀書籍」的體驗置於核心,因此想出一種照明方法,既能為讀者提供充足的光線,又不會產生刺眼的強光,那就是「天窗」。館內共設了57扇天光將自然光引入大廳,讓人們徜徉於天光包覆的書海。

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創造即生活》回顧展登忠泰美術館!他為北歐設計和現代建築注入靈魂
維堡圖書館(Viipuri Library)。(圖片提供:Alvar Aalto Foundation)

阿爾托之家(The Aalto House)是Aalto家族生活了40多年的住宅,選用大量木材塑出有機風格,建築物更順應周圍自然環境設計,如客廳作為住宅的核心區域,設大面窗戶面朝南側的花園,與自然緊密連結。建築師事務所與客廳之間僅隔著一道木製滑動門,Aalto家族的創造與生活便在此緊密交織。

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創造即生活》回顧展登忠泰美術館!他為北歐設計和現代建築注入靈魂
阿爾托之家(The Aalto House)。(圖片來源:Alvar Aalto Foundation)
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創造即生活》回顧展登忠泰美術館!他為北歐設計和現代建築注入靈魂
阿爾托之家(The Aalto House)。(圖片來源:Alvar Aalto Foundation)

「Stool 60」等經典家具也出自他手

Alvar Aalto的另一大設計特色,在於他將經手的每一棟建築物,連同家具和燈具包括在內,視為一件「完整的藝術品」,因此他不只擘劃建築,也設計家具,藉一致且和諧的設計語彙讓理想空間的想像落地,被譽為芬蘭人傳家寶的「Aalto Vase」及人稱圓凳之王的「Stool 60」都是他的經典設計。

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創造即生活》回顧展登忠泰美術館!他為北歐設計和現代建築注入靈魂
Aalto Vase/Stool 60。(圖片提供:Alvar Aalto Foundation)

共築生活、並肩創作的人生夥伴

在創作實踐的路上,兩任同為建築師的妻子是Alvar Aalto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三位建築師深信,理想的建築和設計,將能解決人類生存與社會所面臨的挑戰或所謂的「問題」,且三人都是富人文關懷的世界主義者,關注20世紀現代化運動所講求的平等及進步理念,並將其融入創作。

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創造即生活》回顧展登忠泰美術館!他為北歐設計和現代建築注入靈魂
阿爾托之家(The Aalto House)。(圖片來源:Alvar Aalto Foundation)

其中Aino Aalto對室內設計與家具設計特別感興趣,並於1935年出任「Artek」首任設計總監,推廣當時產量與銷售量遽增的Aalto家具。她為Arket創造出具辨識度、雋永且高品質的風格,其現代價值觀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尤其展現在有關兒童保育的室內設計當中,例如幼兒園、健康中心及婦產科診所。

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創造即生活》回顧展登忠泰美術館!他為北歐設計和現代建築注入靈魂
Aino Aalto。(圖片提供:Alvar Aalto Foundation)

Elissa Aalto則在Aalto遺產存續上扮演關鍵角色,她在丈夫逝世後接手主持事務所近20年,致力發揚Alvar Aalto的物質和知識遺產,積極參與其建築作品的修復和保存計畫。如今Aalto建築事務所的草圖和文件收藏得以完整保存,且相關版權都轉移到Alvar Aalto基金會名下,很大部份得歸功於她。

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創造即生活》回顧展登忠泰美術館!他為北歐設計和現代建築注入靈魂
Elissa Aalto。(圖片提供:Alvar Aalto Foundation)

創造即生活,藉設計思考未來

Aalto的事業始於芬蘭小鎮上的一間建築師事務所,70年來逐步擴展至十多個國家,在歐美留下約300座建築遺產,還有許多被設計迷奉為經典的家具作品。Aalto的作品之所以動人,是因他們總是細膩地為人們的生活著想,對他們而言,在緊密合作的互動中,「家」既是生活場域,也是工作空間,更是孕育靈感與創作的核心,實踐了「創造即生活」的理念。

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創造即生活》回顧展登忠泰美術館!他為北歐設計和現代建築注入靈魂
Stool 60。(圖片來源:Artek)

Alvar Aalto台灣首場大型回顧展《創造即生活》8月登場

《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由忠泰美術館與芬蘭Alvar Aalto基金會共同策劃,是Alvar Aalto在台首場大型回顧展,其串連雙展場建構完整策展敘事,帶觀者深入認識這位芬蘭國寶級建築師,其中忠泰美術館主展區聚焦三人的建築作品及生命歷程;忠泰樂生活Uncanny衛星展區則側重家具設計,Alvar Aalto經典作品如「Stool 60」等,也將於現場開放觀眾親身感受。

芬蘭建築大師Alvar Aalto《創造即生活》回顧展登忠泰美術館!他為北歐設計和現代建築注入靈魂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在環境變遷與生活型態劇烈變動的21世紀,忠泰美術館期望回顧Aalto三人長達50年的共創旅程,藉北歐文化對自然、光線與生活空間的重視,引發觀眾對創造力、合作與自然共生的反思,進而思索城市與未來生活的可能。

《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

展期|2025.08.16(六)-2026.01.25(日)

 

【主展區】忠泰美術館

展期|2025.08.16(六)-2026.01.25(日)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全票150元/優待票10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衛星展區】NOKE忠泰樂生活 Uncanny

展期|2025.10.04(六)-11.30(日)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2003

開放時間|週日至週四 11:0021:30、週五六 11:0022:00 

參觀資訊|免票參觀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