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郭佩萱與林毛:流量洪流中,用怪誕影像構築自己的視覺宇宙!

專訪郭佩萱與林毛:流量洪流中,用怪誕影像構築自己的視覺宇宙!

短影音大浪來襲,越來越多音樂人開始將MV剪輯為1分鐘版本直上社群平台,這股轉變正重塑音樂影像的創作方式。郭佩萱與林毛,前者自稱「破破爛爛」,擅長用不完美與瑕疵勾勒角色與主題的樣貌;後者總帶著輕微戀物情結,將個人經驗與生活觀察編織成影像思辦。我們邀請兩位導演從風格談起,一路聊到短影音的衝擊、A技術的應用,直至創作背後的本質提問——當世界越轉越快,創作者的核心價值還能保有多久?

郭佩萱和林毛的創作根源可追溯到1990~2000年初的台灣,那是一個媒體與文化劇烈碰撞的時代。郭佩萱回憶小時候超迷南方四賤客,長大後,她的MV啟蒙導演之一是像Michel Gondry這樣的超現實視覺風格。「那些令人驚嘆不已的畫面就像珍寶,」她說, 這些影像啟發了她對非傳統敘事的熱愛。由於家中不允許裝第四台,她只能從老三台的有限節目中汲取靈感,例如中文配音的武俠劇或深夜偷看的綜藝節目。這些「台式」的審美元素,後來成為她作品中「醜而自由」的基調。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自述自己從小就電視兒童,成長過程深受 MTV 音樂台、西洋流行文化影響,包括《The Work of Director Spike Jonze》、《The Work of Director Michel Gondry》導演作品,除了當時必須購入經典,日後審美敘事,「絕對Spike Jonze 忠實信徒!」提到家庭背景創作潛移默化:母親經營服飾進口生意,早早接觸日本文化。「台灣本來就是日本文化交融地,」觀察到,這種混雜滲透她的作品,道具帶有濃厚融合氣息。她的社會學背景則為作品增添一層理性分析,MV 視為個人文化對話載體。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兩人高雅通俗文化汲取養分。言,童年過度保護環境她在長大產生叛逆心理,瘋狂B 禁忌影片,這些「黑暗」內容塑造怪誕美學喜愛。荒誕吸引,特別提及潮州土狗一系列MV,以及中國創作拉丁等,認為這些作品接近當代藝術,展現世代創意語言。老派武俠媒體,她們靈感跨越時代媒介,形成獨特創作拼圖。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Q:你們會怎麼形容自己的MV風格?

 郭佩萱 
覺得我的風格就是「歪歪的、爛爛的」,喜歡那些完美東西。角色設定有點奇怪,主題常常有點偏門,喜歡這種東西,作品個性。

 林毛 
我的
話,會說每支作品反映當下情緒生活狀態。有時候比較理智,有時候比較感性。物,也會在意議題探討,總之就是每支作品都像是在自己某個階段面向對話。

 郭佩萱 
我有
一次我的 ChatGPT,我的風格是在混亂邏輯,荒謬情感,滿的(興奮)。

(圖片提供:郭佩萱)
(圖片提供:郭佩萱)

Q:短影音的興起,如何影響MV創作?會擔心短影音取代傳統MV嗎?

 郭佩萱 
薄荷
工廠嘗試Reels 取代 MV 作法,1 首歌幾支 1 分鐘版本,視覺可以玩得自由,沒有太多敘事包袱,效果意外不錯。MV 體現完整音樂體驗,這件事影音或許無法完整取代,只是大家預算思維影響,例如一樣預算,期待產出 3 影音(就會需要 3 點子),而不是 1 完整 MV,不僅沒有減少工作量,需要更多創意,確實是挑戰。

 林毛 
我覺得衝擊主要是在觀眾的觀看方式。如今觀眾不願意等太久鋪陳,第 1 秒就要知道你想說什麼,行銷上預告片和直式剪輯也變成必要,但我不會為了迎合短影音去刻意改變我的風格,還是會拍自己想拍的 MV。只能說現在平台演算法改變,短影音帶來的流量比 YouTube 多太多了,真的。

(圖片提供:郭佩萱)
(圖片提供:郭佩萱)
(圖片提供:郭佩萱)
(圖片提供:郭佩萱)

Q:如何平衡個人風格及客戶期待?最喜歡工作流程中的哪個環節?

 郭佩萱 
年輕
以為自己喜歡的,大家愛,後來發現主流偏向「平均值」,就像共識邏輯。作品「不懂」批,現在擁抱這種風格。創作不能認可,真正你會任何類型顯現。喜歡多元嘗試,避免定型,陣子的〈底/Remains in Our Blood〉,原本以為會命題作文,拍出來意外有意義。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林毛 
我的
作品自我對話,探索疑惑情感,加上人文社會學社會學研究所影響,喜歡思辨一些,喜歡那種「一個邏輯」過程。一向欣賞那些擁有飽滿情感、視覺張力人心導演,反觀我的 MV 也許比較思想工程,作品上線後,也不會太多評論,保持自己專注沉浸在創作過程之中。

 郭佩萱 
喜歡現場拍攝,那是唯一可以忘記所有事情時候。就算失戀也能因為一場拍攝痊癒(笑)。

(圖片提供:郭佩萱)
(圖片提供:郭佩萱)

Q:怎麼觀察現在年輕一代影像創作者的風格?

 郭佩萱 
年輕人
影音注重風格,震撼幽默勝,沒什麼「中心思想」。怪誕動畫,非人生物組合,讓人目光,腦子塞滿。這種碎片魔性,挑戰傳統深度。他們世界觀我們以前一樣,沒什麼中心思想限制,某種程度魔性、直覺、本能。自己不變的「核心」,支撐敘事。

 林毛 
對,
他們不是對抗體制的,而是更像建立自己宇宙,畫面破碎、節奏跳躍。90 年代的「酷」某種信念驅動,威權知識分子文化,現在表演,視覺情緒驅動,無需理由。它「通靈」美學,超越邏輯,破碎有趣。世代品味解放創作,懷念有「敵人」時代,創作更有方向。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Q:你們眼中的「台式美學」是什麼模樣?是否有影響你們的創作審美?

 郭佩萱 
我在
台灣長大,小時候覺得自己穿醜,那些復古裝飾很「土」,自卑。長大創作和解,這些「醜」元素變成自由表達,像「拼」地板而言很有生命力。

 林毛 
沒有
意思,個人而言,「台」並非創作首要考量。我想創造的是一個「不在這裡這裡」,現實的,世界畫面。若要討論自己觀看方式,我認為不太可能跳脫地緣視角,即便看待外國文化商品,也會自然台灣視角理解、詮釋、賦予意義。需要理解一件事一個現象時,人們自然地帶感知結構。

(圖片提供:林毛)
(圖片提供:林毛)

Q:AI在你們的創作中扮演什麼角色?

 林毛 
我是 
AI 超級粉絲!不是直接完成作品終點,卻是好用溝通工具,MV 設計貝殼CD Player 道具,AI 生成模擬作成實體,效率變更高。也會到處蒐集一些自己喜歡靈感、運用 AI 工具繪製期望感覺構圖,專業3D 團隊接續材質更多耗時細節處理。我認為來說,美術、燈光也能善用 AI 溝通,真的省下來回說明對焦時間。

 郭佩萱 
比較商務一點,我會所有項目分類ChatGPT 裡,整理、歸納,自己語言重新改寫,腳本時,理清思路,完成朋友說「很像我的風格」,甚至看不出來寫的,AI 寫的。生成圖像需求少,寫實風格直接網路參考快,AI 瘋狂點子驚喜,刺激靈感。

(圖片提供:林毛)
(圖片提供:林毛)

Q:你們如今看待創作,最在意的是什麼?

 郭佩萱 
在意是想找到「核心」,影音世界太快熱鬧,反而探索長篇敘事,那些要花 5 醞釀作品,電影穩固主題、長期對話,相信真正自己,會在所有風格顯現,不用刻意追求認可。

 林毛 
覺得創作就是不斷地自己對話,每件作品都是理解自己過程,我們疑惑、困惑、快樂痛苦,都會現在作品裡面,永遠自己較量。這個過程,同時也是我們理解世界一種方式。

(圖片提供:林毛)
(圖片提供:林毛)
(圖片提供:郭佩萱)
(圖片提供:郭佩萱)

Q:心中有任何未來最想拍的題材或形式嗎?

 郭佩萱 
一直
很想嘗試鋼絲情節MV,而且是「不修鋼絲」版本,鋼絲成為畫面一部分,展露粗糙美感,武俠質感。現在觀眾習慣完美影像,我想挑戰看看,而且台灣鋼絲技術強,如果主角空中飛,看到清晰可見鋼絲,效果應該會讚。

 林毛 
我也
鋼絲!武俠片,動畫虛擬背景,角色飛翔漂浮,或是挑戰超自然題材,例如吊起,營造詭譎氛圍。還想戰爭場景、或者大型製作,只要是東西都很吸引我,相信有朝一日遇到信任我的大金主。

(圖片提供:林毛)
(圖片提供:林毛)

郭佩萱與林毛:拍片時遇過最酷的事

 郭佩萱 
最近去墓園拍 MV,攝影師場勘就吐了,拍攝隔天器材公司說攝影機放在防潮箱裡,清晨自己掉出來砸在地上,監視器有錄到畫面很驚人。我半夜剪接的時候,最後一顆鏡頭怎麼輸出都會漸漸糊掉,所幸最後順利完成,掉檔案或賠攝影機是最恐怖的,痾密陀佛。

我的 MV 常有很ㄎㄧㄤ的劇情,所以現場也常蠻荒謬的,我會自己笑到肚子痛。最近在拍一支復古 MV 時,把一位阿嬤打扮成瑪丹娜造型,阿嬤一直脫稿演出,自己加戲很失控。

(圖片提供:林毛)
(圖片提供:林毛)

 林毛 
其實工作滿嚴厲的,流程計畫都很 hardcore,希望大家都可以提早下班,不要發生什麼意外。以前自導自演、朋友一部武俠片《寶珠迷》,當時兼任攝影交往對象,本來車載大家台南鹽山拍攝,結果一天吵架突然消失,最後我爸出來幫忙,call 一位學弟,完成巨大雕塑武打戲。

(攝影:羅柏麟)
(攝影:羅柏麟)

郭佩萱
畢業於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現為草口未影像工作室負責人。早期從Leo王的樂團「巨大的轟鳴」開始接MV拍攝工作,擅長以超現實的奇幻視覺,克服低預算製作的困難,獨創怪奇風格美學,合作藝人包括:鄭宜農、9m88、馬念先、LINION、拍謝少年、問題總部、庸俗救星等。

林毛
2018、2019年曾擔任卡提諾狂新聞社群編輯,直到相識10年的落日飛車主唱曾國宏邀她拍〈香草度假村〉MV,成為她第一個商業案。2022年林毛以美秀集團〈馬克吐溫〉MV入圍金曲獎,陸續與吳青峰、持修、9m88、王若琳等人合作,成為新導演中風格強烈、令人好奇的存在。

文|張瑋涵 攝影|羅柏麟 圖片提供|郭佩萱、林毛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5月號《短影音世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靈界的科學實驗!打開腦洞超感知時代」—— 前台大校長李嗣涔三十年探索,公開虛實空間世界觀

你應該也有過這種經驗,走進某個空間突然頭皮發麻,或是莫名煩躁時,走進寺廟教堂就瞬間平靜,這是怎麼回事?為了搞懂這些說不清的「神秘體驗」,台灣有位教授花一生來探索,期許用科學重新觀測、實驗、再現科學X靈性邊界。

能量科技研究先鋒——李嗣涔博士,用半導體科學家的嚴謹,歷經橫跨三十年的未知靈界探索,近期正式將其畢生研究濃縮成五支免費影片,並完整公開於 YouTube。這不只是研究成果的共享,更像把實驗室鑰匙交給你,你願意接受邀請,踏進這門科學的邊界嗎?

Aqive

這五部影片不是玄學!是能量科學化的台灣里程碑

從用腦波儀捕捉氣功師的 Alpha 波,到發現「手指識字」時竟看見微笑的亮人,整個實驗室像小型科幻現場!

● 實驗證明 「撓場」能超光速傳遞訊息(特斯拉沒解開的謎題)

● 空間會殘留能量記憶(難怪有些房間特別舒服或壓抑)

● 手指識字實驗,實測「藥師佛」字彙現場竟傳出中藥香氣

● 「非主人的投射對話」,開啟與寵物溝通的訊號通道

● 腦波與外星訊號產生頻率共振,人可以與外層意識通話?

Aqive

五堂近乎瘋狂的理性實驗,「迷信?還是迷不信?」重思信仰、知識與超感官經驗的辯證

人本身就是個複雜的載體,對於接觸的資訊很難分辨出哪些是數據、哪些是感覺、哪些是能量。李博士曾言:「是迷信,還是迷不信?」一語雙關地指向人們對「不可見之物」的排拒與渴望——然而無形之中,看不見的,正在變得具象。

台積電會在電腦上放乖乖、過年銀行都會在金庫放發財水,不言而喻的潛意識共同認知,已經默默暗示出,人們對於迷信與玄妙並非不能接受,而是找不到論證虛實的基礎,因此這場能量實驗的公開,象徵著科學X玄學邊界上的轉變,將過去視為神秘不可測的現象,化作理性語言轉譯落地。

Aqive

五支影片,如五扇窗口,各自對應一種感知世界的方式

● EP1 科學氣功|氣功與腦波,氣的存在如何被儀器觀測與紀錄?

● EP2 突破科學的疆界|手指識字與靈界訊息,意識是否能登入宇宙資料庫?

● EP3 靈界的科學|靈性迷思與能量場,我們是否正在錯過看不見的世界?

● EP4 撓場的科學|撓場與空間記憶,為何有些空間讓人特別「有感」?

● EP5 解開到家氣與炁之謎|八度空間的身體之外,是否還有可操作的氣場維度?

Aqive

不只是理論,更進入生活:Aqive 氣機科技|讓能量科學落地成為日常

這些研究成果不只存在於論文與影片中,而是轉化為實用的能量產品——由【Aqive 氣機科技】團隊以撓場理論為基礎,融合東方智慧與西方物理科學,成為世界第一家撓場科技輔具公司,用簡單易用的方式,幫助達到快速淨化放鬆,成為現代人保持覺察、安心信任的陪伴。

 

李嗣涔五堂講座全系列.免費觀看

🎬 https://tw.psee.ly/7rc432

更多認識 Aqive 氣機科技

💁♂️ https://aqive.app/

加入 Aqive LINE@ 獲取最新消息

✉️ https://lin.ee/E0i2NFK

 

集氣・抽神器|能量遊戲7月開打!

跟著台灣奇異博士李嗣涔,一起潛入氣的神秘世界!現在加入 Aqive 能量獵人團,看影片找線索、答題集碎片,就有機會抽中 Aqive 限量能量神器!現在加入 Aqive 官方 LINE@,7月開始一場能量世界的探索遊戲!

活動方法:

① 加入 Aqive 官方 LINE@ → 留言「能量獵人」
② 看1集影片 →獲得1片碎片
③ 集滿3片碎片 → 抽獎限量科技神器!

Aqive 能量贈品:
隨機抽獎,只要過3關即可參加!
✯《晶炁 》3 位  ✯《盒炁 》2 位  ✯《撓定 Vita 》1 位

活動期間|7月開始,將於8月抽獎並於 LINE 公布中獎名單!

▶ 進入 LINE@ 任務入口|lin.ee/E0i2NFK 
▶ 立即觀看五支影片|https://tw.psee.ly/7rc432

Aqive

Miu Miu夏日閱讀計劃,把公園變成文化沙龍!精選女性書寫經典,推出城市限定款書封

Miu Miu夏日閱讀計劃,把公園變成文化沙龍!精選女性書寫經典,推出城市限定款書封

今年夏天,Miu Miu把閱讀變成一場迷人的城市漫遊。在巴黎、米蘭、大阪、香港和北京的花園裡,免費開放的「Summer Reads」活動邀請大家放慢腳步,翻開兩位女性主義先驅的作品,帶動閱讀成為一種夏日陽光下的生活風格。

把城市公園變成閱讀沙龍

Miu Miu Summer Reads今年邁入第二屆,Miu Miu精心挑選五座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園,將它們打造成自由閱讀、沉思與相遇的場所。參加者可以領取特別裝幀的書本,找地方自在坐下,在微風吹拂之中翻頁。

Miu Miu為這次活動特別設計了書封、書籤、金屬書夾與印章,此外也為每個城市設計專屬的色彩和識別標誌,讓參加者不只是「閱讀」,而是擁有一份獨特的收藏。

Miu Miu夏日閱讀計劃,把公園變成文化沙龍!精選女性書寫經典,推出城市限定款書封
Miu Miu為這次活動特別設計了書封、書籤、金屬書夾與印章(圖片來源:Miu Miu)

精選兩本經典向女性書寫致意

Miu Miu一直以來都希望透過不同形式把「女性賦權」的概念帶進大眾生活,而Summer Reads的誕生,也延續了這個理念。今年Summer Reads聚焦於兩位女性主義先驅:法國作家西蒙波娃,以及日本小說家圓地文子。

Miu Miu夏日閱讀計劃,把公園變成文化沙龍!精選女性書寫經典,推出城市限定款書封
今年Summer Reads聚焦於兩位女性主義先驅:法國作家西蒙波娃,以及日本小說家圓地文子(圖片來源:Miu Miu)

西蒙波娃不只是一名哲學家,更是女性主義思潮的重要奠基者。本次選入的作品《形影不離》(The Inseparables),是她去世後才出版的小說,講述她與摯友Zaza Mabille的深刻情誼,以及面對失去的悲傷與自我探索。

圓地文子則以《等待之的歲月》(The Waiting Years)見證女性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壓抑與渴望。她從未接受正式高等教育,卻透過自學累積深厚素養,並以小說、劇作和翻譯打開日本文學新局。特別是她對《源氏物語》的現代詮釋,讓經典走入當代,也強化了女性觀點的存在感。

Miu Miu夏日閱讀計劃,把公園變成文化沙龍!精選女性書寫經典,推出城市限定款書封
Miu Miu Summer Reads活動現場(圖片來源:Miu Miu)

讓思想流動、讓女性的聲音被聽見

除了Summer Reads活動之外,Miu Miu其實也一直試圖透過各種計畫,延展「女性視角」的多種樣貌。Miu Miu創辦人Miuccia Prada曾說,她希望品牌不只是販售衣服,而是創造一個思想流動的空間,讓女性的聲音和經驗被看見。

像是從2011年開始的Miu Miu Women’s Tales短片系列,至今已累積二十多部作品,全部交由女性導演執導,以她們對世界的觀點詮釋內容;而去年在米蘭設計週推出的第二屆「Miu Miu Literary Club」、今年在巴黎和紐約陸續舉辦的「Tales & Tellers」活動,都融合電影、藝術和文學,成為全新的文化平台。

Miu Miu夏日閱讀計劃,把公園變成文化沙龍!精選女性書寫經典,推出城市限定款書封
Miu Miu Literary Club(圖片來源:Miu Miu)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