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頓午餐開始的永續實驗!拜訪 Olafur Eliasson 的工作室食堂 SOE Kitchen

從一頓午餐開始的永續實驗!拜訪 Olafur Eliasson 的工作室食堂 SOE Kitchen

「每天創造一道不同的料理,是對創造力與細心的實踐。」SOE Kitchen 在 2024 年發表了〈這不只是一份宣言〉(This is not a manifesto),於第 6 項如此寫道。從為解決午餐煩惱的小廚房,到成為吸引 Noma 主廚 René Redzepi、藝術家艾未未與奧斯卡影后梅莉史翠普等人來訪的藝術現場,SOE Kitchen 不只是一座廚房,更是一場從植物飲食出發、持續探索共食與永續的日常實驗。

(攝影:Runa Maya Huber,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攝影:Runa Maya Huber,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清晨 6 點,由 Lauren Maurer、Christine Bopp 與 Montse Torredà Martí 組成的廚房團隊悄然展開一天的備料。他們將來自柏林近郊農場的新鮮有機蔬菜清洗、切剁、發酵、熬煮,讓這間藝術家工作室伴隨廚房的忙碌節奏,在晨光中緩緩甦醒。約莫在中午 12:30,所有人停下手邊工作,將近 100 位來自設計、建築、媒體、科學與藝術等不同小組的成員,一起圍坐在多張黑木長桌邊享用當日的蔬食和純素料理,交換彼此的靈感、觀察與生活片段。SOE Kitchen 不僅是工作室裡的食物實驗室,也是一張持續延伸的餐桌,承載著食物、思想與人際的流動。

(攝影:Ari Maag)
2018 年,Olafur Elíasson、Leifur Kolbeinsson 與 Victoría Elíasdóttir 於冰島雷克雅維克 Marshall House 中的 SOE Kitchen 101。(攝影:Ari Maag)

一張餐桌的進化史:從共食日常到永續實踐

SOE Kitchen 的誕生,其實源自一個再日常不過的煩惱——午餐要吃什麼?2003 年,Olafur Eliasson 的工作室正忙於籌備《The weather project》,當時團隊人數迅速擴張至 20 人上下,儘管他們盡量輪流為彼此煮食,但有時忙起來便只能微波冷凍披薩果腹。這促使 Olafur 開始尋找一個更長遠的解方:一間真正能提供溫暖餐點與喘息空間的廚房。他邀請廚師好友加入,讓原本輪流下廚的實驗,逐步發展為由專業團隊營運的共食空間。

(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將植物為主的料理作為日常,是對氣候的持續承諾。」宣言第 8 項提到。2008 年,團隊在前廚師、藝術家 Asako Iwama 的帶領下,開始接觸印度環境運動者 Vandana Shiva 的食物行動主義理念。她探討食物主權、多樣性與萬物共生的思想,深深影響了整座廚房。「如果這是我們想要追求的方向,那麼廚房就必須轉型為素食料理。」Olafur 回憶道。(註 1)

(攝影:Shimei Nakatogawa,圖片提供:2023 Olafur Eliasson)
2023 年,麻布台之丘藝廊咖啡廳的 The Kitchen 與 SOE Kitchen 合作的菜餚。(攝影:OShimei Nakatogawa,圖片提供:2023 Olafur Eliasson)

從素食轉向全素、從在地食材到碳中和晚宴,SOE Kitchen 是工作室中最早實踐永續意識的單位之一。無論是採購模式、料理設計或包裝形式,他們皆以「永續」為準則——蔬菜大多來自柏林近郊的社區支持型農場 Apfeltraum,運送距離短、包裝簡約,並使用可分解材質與大宗配送,減少資源耗損與碳足跡。

(攝影:Maria Del Pilar Garcia Ayensa,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2018 年,在冰島雷克雅維克 SOE Kitchen 101 享用家庭式溫馨餐點。(攝影:Maria Del Pilar Garcia Ayensa,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SOE Kitchen 核心成員 Lauren Maurer 坦言,堅持只做全素料理,遠比做素食料理來得更具挑戰。她舉例:「只要加一點黎巴嫩酸奶酪或山羊起司,味道馬上就能提升,但我們選擇在植物的世界裡,持續對話、實驗、學習新技法,努力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註 2)

(攝影:Anders Sune Berg)
2019 年泰德現代美術館《Olafur Eliasson In real life》展覽期間,SOE Kitchen 與 Tate Eats 合作,為 9 樓餐廳提供餐飲服務,期間也展出 Olafur 的藝術作品與燈具設計。(攝影:Anders Sune Berg)

註1-2:引用自〈Fourteen Views of Studio Olafur Eliasson’s Sustainability Agenda〉。

SOE Kitchen 不僅是一間廚房,更是一個提問的場所、一座日常的實驗室。他們與「空間實驗研究所」合作推動各類食物實驗,邀請參與者將發酵、微生物、食物顏色、跨文化的味覺記憶等議題帶入午餐,並定期為團隊與合作夥伴舉辦主題座談與手作工作坊,甚至將食材製成天然顏料,應用在作品之上。在這裡,藝術與料理並非兩回事,而是彼此交織的生活節奏。

(攝影:Shimei Nakatogawa,圖片提供:2023 Olafur Eliasson)
2023 年,麻布台之丘藝廊咖啡廳的 The Kitchen 與 SOE Kitchen 合作的菜餚。(攝影:Shimei Nakatogawa,圖片提供:2023 Olafur Eliasson)

「廚房是一個給予、接收與分享的生態系」(註3)

「雖然我不是廚師,但花時間與他人一起享用和分享食物,一直是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Olafur 向我們解釋。SOE Kitchen 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廚師與行動者走進這座廚房,親自下廚、分享文化、傾聽彼此——奈及利亞裔藝術家 Emeka Ogboh 曾在這裡製作西非番茄炒飯與豆泥布丁,談論食物與遷徙的記憶連結;日本影像創作雙人組 SHIMURAbros 親手做了一桌精進料理,將日式的細膩與簡樸帶入柏林;來自加拿大的廚師與食物行動者 Joshna Maharaj,則分享她在醫院與學校推動社區飲食改革的經驗,強調共食不只是營養補給,更是一種對人與社會的照顧。

(攝影:Shimei Nakatogawa,圖片提供:2023 Olafur Eliasson)
2023 年,麻布台之丘藝廊咖啡廳的 The Kitchen 與 SOE Kitchen 合作。(攝影:Shimei Nakatogawa,圖片提供:2023 Olafur Eliasson)

對 Olafur 而言,這座原本為了解決日常所需而誕生的廚房,早已超越了用餐本身,成為一種「以飲食為媒介」的世界觀實踐。近年來,他將這樣的實踐延伸至多個展覽現場,從位於冰島雷克雅維克港邊的新興藝術空間、與身為廚師的妹妹 Victoria Eliasdóttir 共同策劃的限定餐廳「SOE Kitchen 101」,到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展覽期間開設的全素餐桌,再到與東京麻布台之丘藝廊咖啡廳合作的在地菜單計畫,無論在哪個城市,SOE Kitchen 所傳遞的核心始終如一:尊重土地、以植物為師、與人共享。在這張不斷延伸的餐桌上,食物從來不是終點,而是一道道串聯起創作、思想與日常的入口。

(圖片提供:2023 Olafur Eliasson)
(圖片提供:2023 Olafur Eliasson)
(攝影:María del Pilar García Ayensa,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2017 年,Olafur 與工作室成員於 SOE Kitchen 用餐。(攝影:María del Pilar García Ayensa,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正如 SOE Kitchen 在宣言第 10 項總結——「你在用餐時從不孤單。你的味蕾與一整條跨越家庭、社群與大陸、代代相傳的飲食記憶與知識相連。」而這份連結,正是他們想送上的最好的一餐。

(攝影:María del Pilar García Ayensa,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Olafur Elíasson、Christine Bopp、Lauren Mauer、Montse Torreda、Victoría Elíasdóttir、Leifur Kolbeinsson 與 Nora Wulff 於柏林工作室。(攝影:María del Pilar García Ayensa,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東京,2023|麻布台之丘藝廊「THE KITCHEN」

2023 年東京新地標麻布台之丘藝廊開幕展《Olafur Eliasson: A harmonious cycle of interconnected nows》期間,SOE Kitchen 與藝廊咖啡廳攜手推出限定企劃「THE KITCHEN」。菜單由主廚増谷武士遠赴柏林取經後設計,結合 SOE Kitchen 的植物飲食理念與東京在地食材,強調「料理即關懷」的精神——透過共食展現理解、同理與信任。其中一道料理以米麴甘酒醃漬紅蘿蔔與裙帶菜,搭配梅子風味芥花油,將和食鮮味與西式發酵轉化為層層堆疊的酸、甘、鹹香。

(攝影:Shimei Nakatogawa)
(攝影:Shimei Nakatogawa)

倫敦,2019|泰德現代美術館

2019 年,SOE Kitchen 與 Tate Eats 合作,於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 The Terrace Bar 推出一份以植物為主、氣候友善的限定菜單,作為展覽《Olafur Eliasson: In real life》的延伸計畫。為此,Tate 主廚 Jon Atashroo 曾前往柏林駐點一週,與 SOE Kitchen 團隊共同研發時令料理,系列餐點碳排放量較一般菜單減少 50%。其中一道自家發酵品,結合醃漬根菜、黎巴嫩酸奶酪、紅椒醬與裸麥酸種麵包,並搭配香料紅蘿蔔濃湯,平衡酸、甜、乳香與辛香,呈現一場由土壤、氣候與工藝交織而成的風味對話。

(攝影:Alcuin Stevenson,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攝影:Alcuin Stevenson,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雷克雅維克,2018|SOE Kitchen 101

2018 年,Olafur 與廚師妹妹 Victoria 在冰島雷克雅維克的新興藝術空間 Marshall House,推出為期 3 個月的實驗餐廳 SOE Kitchen 101。延續柏林工作室的共食精神,邀請賓客共坐長桌、分享餐點與思考。菜單每日更新,結合冰島在地食材與柏林蔬食廚房的料理邏輯,呈現兼具風土氣息與永續理念的餐點。其中一道料理以醃漬比目魚生片搭配綠草莓與牡蠣葉,展現海港的酸鹹交融,也呼應 SOE Kitchen 強調的「料理即對話」——以風味構築地方性,在餐桌上留下即興實驗的痕跡。

(攝影:Timothée Lambrecq)
(攝影:Timothée Lambrecq)

柏林,2010|Space Activism Marathon

這款餐盒源自 SOE Kitchen 與空間實驗研究所共同舉辦的「Space Activism Marathon」座談活動,在為期 3 天的馬拉松式討論中,團隊每日親手製作午餐供參與者享用。餐盒設計強調食材色彩與口感平衡,將結合東方風味的八角醃蛋、洋蔥炒製的馬鈴薯可樂餅與自製番茄辣椒醬,組成兼具香氣與溫度的素食餐點。每一道料理皆強調「手作」——在重複的備料與攪拌中感受食材,也讓飲食成為思辨與對話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攝影:Maria Del Pilar Garcia Ayensa)
(攝影:Maria Del Pilar Garcia Ayensa)

文|葉欣昀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7月號《Olafur Eliasson藝術特輯》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冬日必嚐「Uncle-K」正宗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蘿蔔葉乾入菜熬靈魂湯頭,還有蒸牛尾、辣雞爪等道地韓食

冬季鍋物推「Uncle-K」道地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台中公益店新開幕,蘿蔔葉乾入鍋熬製靈魂湯頭

生菜包五花肉、辣炒年糕、辣醬炸雞⋯⋯都是韓式料理定番,但有道同是韓國國民美食、在台灣韓式餐廳卻相對少見的菜色也非常值得一嚐,那就是「馬鈴薯排骨火鍋」!

在台灣想嚐正宗口味,在台北和台中皆有店面的「Uncle-K」值得一訪。為還原最道地的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風味,Uncle-K特別從韓國引進「蘿蔔葉乾」,為吸飽豬骨精華的湯頭注入菜葉經日曬後的醇厚滋味,有這一味才夠正宗!配著燉得軟嫩、入口即化的排骨一起嚐,道地體驗彷彿置身韓國街頭。店裡也點得到蒸牛尾、辣雞爪、黃豆煉乳雪冰等道地韓食,無論鹹甜,道道過癮!

冬季鍋物推「Uncle-K」道地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台中公益店新開幕,蘿蔔葉乾入鍋熬製靈魂湯頭
(圖片提供:Uncle-K)
冬季鍋物推「Uncle-K」道地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台中公益店新開幕,蘿蔔葉乾入鍋熬製靈魂湯頭
(圖片提供:Uncle-K)

主打馬鈴薯排骨鍋,補上台灣韓食市場的缺口

Uncle-K由兩位分別來自韓國及台灣的「叔叔」宋元燮及Jeremy共同創立,其中韓籍創辦人宋元燮是將洪瑞珍三明治引進韓國、引爆熱銷風潮的重要推手,對餐飲市場具有高敏銳度。而在台灣,他發現韓流雖當道,韓食市場卻少了在韓國被譽為國民美食的馬鈴薯排骨湯,這讓他決定向擁有逾70年經驗的韓國老師傅拜師學藝,將最道地的韓式口味帶到台灣。

冬季鍋物推「Uncle-K」道地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台中公益店新開幕,蘿蔔葉乾入鍋熬製靈魂湯頭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Uncle-K如何重現正宗韓式風味?「蘿蔔葉乾」是湯頭靈魂

那台灣人到底愛不愛馬鈴薯排骨鍋這味?答案是肯定的。Uncle-K一年賣出的排骨能堆到和3座台北101大樓一樣高,數量非常驚人,令人好奇鍋裡究竟藏了哪些秘密才如此迷人?為重現韓國道地風味,Uncle-K先以大量豬大骨熬製高湯,再加入辣椒粉等韓式辛香料慢熬,光熬湯就要花上36小時,其中還有一項不可或缺的食材,那就是Uncle-K特別從韓國引進的「蘿蔔葉乾」,其色澤近似海帶,經天然日曬後,隨湯頭燉煮能釋放出陳年醇厚的獨特風味,這味加上芝麻葉清香、紫蘇籽粉共織湯頭靈魂!

冬季鍋物推「Uncle-K」道地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台中公益店新開幕,蘿蔔葉乾入鍋熬製靈魂湯頭
(圖片提供:Uncle-K)
冬季鍋物推「Uncle-K」道地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台中公益店新開幕,蘿蔔葉乾入鍋熬製靈魂湯頭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入口即化的排骨也是吃鍋時的一大重點,Uncle-K選用肉質鮮甜的活菌豬,更精選每頭豬僅有2塊的特殊部位,以確保肉質鮮嫩並富含膠質;且排骨在和湯頭一同熬製後,還需另外燉煮12小時,方能成就僅需用手輕輕一撥便能分離骨肉、極其軟嫩的迷人口感。鍋中排骨的最佳綠葉——馬鈴薯,則來自台灣在地農產,經長時間燉煮吸飽濃郁湯汁,同時保有軟綿卻仍帶微微脆度的口感。

冬季鍋物推「Uncle-K」道地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台中公益店新開幕,蘿蔔葉乾入鍋熬製靈魂湯頭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專人服務「飛魚卵炒飯」吸飽湯汁精華

品嚐完鍋中的排骨和馬鈴薯等配料後,Uncle-K還會帶來一場料理秀,由專人在桌邊現做「韓式飛魚卵炒飯」,其米粒經拌炒後吸飽湯頭精華,帶有些許酥脆鍋巴,拌入老泡菜、海苔絲以及在口中隨咀嚼迸發口感的飛魚卵,為馬鈴薯排骨火鍋宴畫龍點睛。這道Uncle-K秘製炒飯「只送不賣」,只要點主要鍋物、並加點另2道菜色就能享受。

冬季鍋物推「Uncle-K」道地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台中公益店新開幕,蘿蔔葉乾入鍋熬製靈魂湯頭
(圖片提供:Uncle-K)
冬季鍋物推「Uncle-K」道地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台中公益店新開幕,蘿蔔葉乾入鍋熬製靈魂湯頭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台中公益店新開幕!編輯推薦辣雞爪、蒸牛尾等4道必點菜色

繼台北兩間店面獲得成功後,Uncle-K202510月進軍中台灣打造台中公益店,餐廳門口結合古樸韓屋意象,室內則以金屬、塗鴉貼紙等碰撞出潮流感,在台中重現韓劇裡大啖韓食、觥籌交錯的場景;供餐時間則延長到凌晨兩點,從日到夜店為饕客獻上暖呼的道地韓餐。

冬季鍋物推「Uncle-K」道地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台中公益店新開幕,蘿蔔葉乾入鍋熬製靈魂湯頭
(圖片提供:Uncle-K)
冬季鍋物推「Uncle-K」道地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台中公益店新開幕,蘿蔔葉乾入鍋熬製靈魂湯頭
(圖片提供:Uncle-K)

隨台中公益店開幕,Uncle-K推出5道全新菜色,以下推薦編輯親自體驗後特別推薦的2道。其中「火焰雞爪」如其名風味辛辣濃厚,經去骨後上桌,沾點麻油、加點泡菜包入芝麻葉裡一口吃下,非常過癮,嗜辣者推薦來一盤。

冬季鍋物推「Uncle-K」道地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台中公益店新開幕,蘿蔔葉乾入鍋熬製靈魂湯頭
火焰雞爪。(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另一道「蒸牛尾」則經8小時前置作業以去除腥臊、保留鮮甜,彈嫩口感搭配酸甜與鹹香交織的特製醬油,是非常「涮嘴」又下飯的一道。

冬季鍋物推「Uncle-K」道地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台中公益店新開幕,蘿蔔葉乾入鍋熬製靈魂湯頭
首爾蒸牛尾。(圖片提供:Uncle-K)
冬季鍋物推「Uncle-K」道地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台中公益店新開幕,蘿蔔葉乾入鍋熬製靈魂湯頭
韓式炸雞/烤牛小排。(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冬季鍋物推「Uncle-K」道地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台中公益店新開幕,蘿蔔葉乾入鍋熬製靈魂湯頭
辣炒年糕/生菜包五花肉。(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飽餐一頓後想來點甜,Uncle-K也供應韓式甜點,經典和近期流行的品項皆有,其中「雪冰」以牛奶刨製而成,口感細緻,淋上煉乳和黃豆粉,重現韓國人童年記憶中的質樸甜蜜滋味;另一道「髒髒的年糕」則將近期韓國流行的甜品重現,由Uncle-K選用花蓮糯米自製而成,經酥炸後表面酥脆、內裏彈牙軟黏,口感令人憶起台灣南部常見的傳統甜食「白糖粿」,只是這道年糕配的不是白糖、而是黑糖蜜,無意卻巧妙地串起台韓兩地的味覺記憶。

冬季鍋物推「Uncle-K」道地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台中公益店新開幕,蘿蔔葉乾入鍋熬製靈魂湯頭
韓式雪冰。(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冬季鍋物推「Uncle-K」道地韓式馬鈴薯排骨火鍋!台中公益店新開幕,蘿蔔葉乾入鍋熬製靈魂湯頭
髒髒的年糕。(圖片提供:Uncle-K)

Uncle-K馬鈴薯排骨火鍋 台中公益店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公益路二段171

營業時間|11:3002:00(最後點餐時間01:00

訂位請點此

Uncle-K馬鈴薯排骨火鍋 台北合江店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合江街1881

營業時間|11:3022:30

訂位請點此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 X 秘製關東派醬汁 X 旬味料理呈獻日式宴席

東京米其林星級「壽喜燒割烹 日山」插旗台北!傳承百年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東京人形町名店「壽喜燒割烹 日山(すき焼割烹日山)」以高品質和牛著稱,憑藉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和秘製關東派醬汁,在城中壽喜燒一級戰區圈下一席之地,連續十年摘下米其林一星,並獲日本權威美食網站「食べログ (tabelog)」評選為百大名店。

如今這家「東京預約困難店」不必飛出國就嚐得到!「壽喜燒割烹 日山」進駐台北新光三越A4,和牛及壽喜燒醬汁皆從日本空運來台,忠實呈現本店美味,另透過和牛塔、和牛握壽司、厚蛋燒、刺身等豐富旬味料理,呈獻以壽喜燒為亮點的日式宴席。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日山壽喜燒」東京人形町本店。(圖片提供:壽喜燒割烹 日山)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圖片提供:壽喜燒割烹 日山)

百年歷史「和牛鑑定專家」

1935年開業至今的「壽喜燒割烹 日山」, 主張「肉品即料理靈魂」。這份精神源於創辦人村上禎一的事業背景,他在肉類尚未普及的1910年代,便在廣島從事肉品批發和零售事業,並握有日本最大肉品市場「東京都中央卸売市場食肉市場」的拍賣資格執照,建構起從市場到餐桌的一條龍肉品供應鏈。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圖片提供:壽喜燒割烹 日山)

百年來,「日山畜產」所供應的和牛,全數由鑑定師(目利人)在拍賣市場整頭競標而來,這套傳承一世紀的「日山標準」不全聚焦於銘柄牛,而是由鑑定師「眼觀」和牛身形、油脂光澤,感受其油質滑順度、肉質彈力等「觸感」,得標後再送往日山自家工廠經熟成、修清、真空包裝等9道工序後,經空運直送到店。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除此之外,和牛在送到饕客餐桌之前,都經過鑑定師親自試吃,評估和牛各部位的赤身與脂肪比例、旨味釋放方式、脂肪融化的油香等等,以確保肉品品質,更將親測經驗編輯成《日山筆記》供公開查詢,不藏私與饕客們分享!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圖片提供:壽喜燒割烹 日山)

揭秘「日山壽喜燒」傳承百年的獨門風味!

在人形町尚未成為壽喜燒一條街之前,「壽喜燒割烹 日山」便憑藉「和牛專家」的特選肉品及獨家關東派醬汁闖出名號,更拿下米其林指南星級殊榮。如今插旗台灣,台北分店不僅忠實還原本店百年壽喜燒美味,更結合旬味料理,包含厚蛋燒、和牛塔、和牛握壽司、刺身、季節甜品等,端出4款「壽喜燒割烹」套餐,定價落在1,9804,880元區間,以下奉上店中主打的「極上・日山」套餐風味筆記!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圖片提供:壽喜燒割烹 日山)

▌專為壽喜燒精選和牛3大部位

先切入正題看套餐最大亮點——「百年之味壽喜燒」,日山以3大堅持於台北再現東京本店原汁原味。首先是和牛定期從日本空運來台,並精選帶有油脂的肋眼、沙朗、上肩肉3大部位上桌,其中肋眼肉質細嫩,帶有赤身與霜降肉的多重風味;沙朗油花分布均勻如大理石花紋,肉質中帶霜降的甜;上肩肉則以薄片彰顯其濃厚風味。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秘製關東派醬汁、專人桌邊烹調

第二點堅持在於日山傳承百年的關東派壽喜燒醬汁,其甜度恬淡以凸顯和牛及食材原味;為還原本店風味,特別從日本空運來台。最後則是日山專為台北店策劃的體驗,為了精準控制壽喜燒上桌的時間和溫度,日山特別訂製鐵鑄鍋和壽喜燒推車,由專人於桌邊服務涮烤,過程必須恪守東京本店的火力、溫度和順序,相當講究。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圖片提供:壽喜燒割烹 日山)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旬味料理共織日式宴席,和牛握壽司、刺身等亮點菜色

接著看向旬味料理,「極上・日山」套餐以「精選旬三品」揭開序幕,磯煮鮑魚、山藥細麵、厚蛋燒都是由傳統日本料理轉譯而來,先以溫潤滋味暖胃,讓味蕾準備好迎接後續饗宴。「海之幸 刺身三味」則集結當季新鮮漁護,夏秋之交以黑鮪魚、鯛魚為主,帶來生食、熟成等多重美味。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山藥細麵/刺身三味。(圖片提供:左|Izzie Pang攝影/右|壽喜燒割烹 日山)

前菜另有多道融入和牛,作為和牛壽喜燒前的風味亮點。像是先付「炙燒和牛塔及真山葵」將和牛以丁狀、泥狀兩種狀態呈現,透過炙燒逼出和牛油脂香氣,拌入信州味噌賦味、點綴海膽堆疊鮮美滋味,再搭配酥炸米餅堆起豐富口感。另一道「和牛壽司」則選用舒肥紐約客部位、和牛絞肉等,藉橙醋、松露與唐辛子辣醬賦味,一盤集結多種和牛吃法。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和牛塔/和牛握壽司。(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東京米其林星級「日山壽喜燒」插旗台北!傳承百年的和牛鑑定技術、關東派醬汁等亮點
(圖片提供:壽喜燒割烹 日山)

「壽喜燒割烹 日山」台北店

地址|新光三越A4 4樓(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94樓)

營業時間|午餐 11:3014:30/晚餐 18:0021:30

電話|(022758-6858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