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頓午餐開始的永續實驗!拜訪 Olafur Eliasson 的工作室食堂 SOE Kitchen

從一頓午餐開始的永續實驗!拜訪 Olafur Eliasson 的工作室食堂 SOE Kitchen

「每天創造一道不同的料理,是對創造力與細心的實踐。」SOE Kitchen 在 2024 年發表了〈這不只是一份宣言〉(This is not a manifesto),於第 6 項如此寫道。從為解決午餐煩惱的小廚房,到成為吸引 Noma 主廚 René Redzepi、藝術家艾未未與奧斯卡影后梅莉史翠普等人來訪的藝術現場,SOE Kitchen 不只是一座廚房,更是一場從植物飲食出發、持續探索共食與永續的日常實驗。

(攝影:Runa Maya Huber,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攝影:Runa Maya Huber,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清晨 6 點,由 Lauren Maurer、Christine Bopp 與 Montse Torredà Martí 組成的廚房團隊悄然展開一天的備料。他們將來自柏林近郊農場的新鮮有機蔬菜清洗、切剁、發酵、熬煮,讓這間藝術家工作室伴隨廚房的忙碌節奏,在晨光中緩緩甦醒。約莫在中午 12:30,所有人停下手邊工作,將近 100 位來自設計、建築、媒體、科學與藝術等不同小組的成員,一起圍坐在多張黑木長桌邊享用當日的蔬食和純素料理,交換彼此的靈感、觀察與生活片段。SOE Kitchen 不僅是工作室裡的食物實驗室,也是一張持續延伸的餐桌,承載著食物、思想與人際的流動。

(攝影:Ari Maag)
2018 年,Olafur Elíasson、Leifur Kolbeinsson 與 Victoría Elíasdóttir 於冰島雷克雅維克 Marshall House 中的 SOE Kitchen 101。(攝影:Ari Maag)

一張餐桌的進化史:從共食日常到永續實踐

SOE Kitchen 的誕生,其實源自一個再日常不過的煩惱——午餐要吃什麼?2003 年,Olafur Eliasson 的工作室正忙於籌備《The weather project》,當時團隊人數迅速擴張至 20 人上下,儘管他們盡量輪流為彼此煮食,但有時忙起來便只能微波冷凍披薩果腹。這促使 Olafur 開始尋找一個更長遠的解方:一間真正能提供溫暖餐點與喘息空間的廚房。他邀請廚師好友加入,讓原本輪流下廚的實驗,逐步發展為由專業團隊營運的共食空間。

(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將植物為主的料理作為日常,是對氣候的持續承諾。」宣言第 8 項提到。2008 年,團隊在前廚師、藝術家 Asako Iwama 的帶領下,開始接觸印度環境運動者 Vandana Shiva 的食物行動主義理念。她探討食物主權、多樣性與萬物共生的思想,深深影響了整座廚房。「如果這是我們想要追求的方向,那麼廚房就必須轉型為素食料理。」Olafur 回憶道。(註 1)

(攝影:Shimei Nakatogawa,圖片提供:2023 Olafur Eliasson)
2023 年,麻布台之丘藝廊咖啡廳的 The Kitchen 與 SOE Kitchen 合作的菜餚。(攝影:OShimei Nakatogawa,圖片提供:2023 Olafur Eliasson)

從素食轉向全素、從在地食材到碳中和晚宴,SOE Kitchen 是工作室中最早實踐永續意識的單位之一。無論是採購模式、料理設計或包裝形式,他們皆以「永續」為準則——蔬菜大多來自柏林近郊的社區支持型農場 Apfeltraum,運送距離短、包裝簡約,並使用可分解材質與大宗配送,減少資源耗損與碳足跡。

(攝影:Maria Del Pilar Garcia Ayensa,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2018 年,在冰島雷克雅維克 SOE Kitchen 101 享用家庭式溫馨餐點。(攝影:Maria Del Pilar Garcia Ayensa,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SOE Kitchen 核心成員 Lauren Maurer 坦言,堅持只做全素料理,遠比做素食料理來得更具挑戰。她舉例:「只要加一點黎巴嫩酸奶酪或山羊起司,味道馬上就能提升,但我們選擇在植物的世界裡,持續對話、實驗、學習新技法,努力找到恰到好處的平衡。」(註 2)

(攝影:Anders Sune Berg)
2019 年泰德現代美術館《Olafur Eliasson In real life》展覽期間,SOE Kitchen 與 Tate Eats 合作,為 9 樓餐廳提供餐飲服務,期間也展出 Olafur 的藝術作品與燈具設計。(攝影:Anders Sune Berg)

註1-2:引用自〈Fourteen Views of Studio Olafur Eliasson’s Sustainability Agenda〉。

SOE Kitchen 不僅是一間廚房,更是一個提問的場所、一座日常的實驗室。他們與「空間實驗研究所」合作推動各類食物實驗,邀請參與者將發酵、微生物、食物顏色、跨文化的味覺記憶等議題帶入午餐,並定期為團隊與合作夥伴舉辦主題座談與手作工作坊,甚至將食材製成天然顏料,應用在作品之上。在這裡,藝術與料理並非兩回事,而是彼此交織的生活節奏。

(攝影:Shimei Nakatogawa,圖片提供:2023 Olafur Eliasson)
2023 年,麻布台之丘藝廊咖啡廳的 The Kitchen 與 SOE Kitchen 合作的菜餚。(攝影:Shimei Nakatogawa,圖片提供:2023 Olafur Eliasson)

「廚房是一個給予、接收與分享的生態系」(註3)

「雖然我不是廚師,但花時間與他人一起享用和分享食物,一直是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Olafur 向我們解釋。SOE Kitchen 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廚師與行動者走進這座廚房,親自下廚、分享文化、傾聽彼此——奈及利亞裔藝術家 Emeka Ogboh 曾在這裡製作西非番茄炒飯與豆泥布丁,談論食物與遷徙的記憶連結;日本影像創作雙人組 SHIMURAbros 親手做了一桌精進料理,將日式的細膩與簡樸帶入柏林;來自加拿大的廚師與食物行動者 Joshna Maharaj,則分享她在醫院與學校推動社區飲食改革的經驗,強調共食不只是營養補給,更是一種對人與社會的照顧。

(攝影:Shimei Nakatogawa,圖片提供:2023 Olafur Eliasson)
2023 年,麻布台之丘藝廊咖啡廳的 The Kitchen 與 SOE Kitchen 合作。(攝影:Shimei Nakatogawa,圖片提供:2023 Olafur Eliasson)

對 Olafur 而言,這座原本為了解決日常所需而誕生的廚房,早已超越了用餐本身,成為一種「以飲食為媒介」的世界觀實踐。近年來,他將這樣的實踐延伸至多個展覽現場,從位於冰島雷克雅維克港邊的新興藝術空間、與身為廚師的妹妹 Victoria Eliasdóttir 共同策劃的限定餐廳「SOE Kitchen 101」,到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展覽期間開設的全素餐桌,再到與東京麻布台之丘藝廊咖啡廳合作的在地菜單計畫,無論在哪個城市,SOE Kitchen 所傳遞的核心始終如一:尊重土地、以植物為師、與人共享。在這張不斷延伸的餐桌上,食物從來不是終點,而是一道道串聯起創作、思想與日常的入口。

(圖片提供:2023 Olafur Eliasson)
(圖片提供:2023 Olafur Eliasson)
(攝影:María del Pilar García Ayensa,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2017 年,Olafur 與工作室成員於 SOE Kitchen 用餐。(攝影:María del Pilar García Ayensa,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正如 SOE Kitchen 在宣言第 10 項總結——「你在用餐時從不孤單。你的味蕾與一整條跨越家庭、社群與大陸、代代相傳的飲食記憶與知識相連。」而這份連結,正是他們想送上的最好的一餐。

(攝影:María del Pilar García Ayensa,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Olafur Elíasson、Christine Bopp、Lauren Mauer、Montse Torreda、Victoría Elíasdóttir、Leifur Kolbeinsson 與 Nora Wulff 於柏林工作室。(攝影:María del Pilar García Ayensa,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東京,2023|麻布台之丘藝廊「THE KITCHEN」

2023 年東京新地標麻布台之丘藝廊開幕展《Olafur Eliasson: A harmonious cycle of interconnected nows》期間,SOE Kitchen 與藝廊咖啡廳攜手推出限定企劃「THE KITCHEN」。菜單由主廚増谷武士遠赴柏林取經後設計,結合 SOE Kitchen 的植物飲食理念與東京在地食材,強調「料理即關懷」的精神——透過共食展現理解、同理與信任。其中一道料理以米麴甘酒醃漬紅蘿蔔與裙帶菜,搭配梅子風味芥花油,將和食鮮味與西式發酵轉化為層層堆疊的酸、甘、鹹香。

(攝影:Shimei Nakatogawa)
(攝影:Shimei Nakatogawa)

倫敦,2019|泰德現代美術館

2019 年,SOE Kitchen 與 Tate Eats 合作,於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 The Terrace Bar 推出一份以植物為主、氣候友善的限定菜單,作為展覽《Olafur Eliasson: In real life》的延伸計畫。為此,Tate 主廚 Jon Atashroo 曾前往柏林駐點一週,與 SOE Kitchen 團隊共同研發時令料理,系列餐點碳排放量較一般菜單減少 50%。其中一道自家發酵品,結合醃漬根菜、黎巴嫩酸奶酪、紅椒醬與裸麥酸種麵包,並搭配香料紅蘿蔔濃湯,平衡酸、甜、乳香與辛香,呈現一場由土壤、氣候與工藝交織而成的風味對話。

(攝影:Alcuin Stevenson,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攝影:Alcuin Stevenson,圖片提供:Studio Olafur Eliasson)

雷克雅維克,2018|SOE Kitchen 101

2018 年,Olafur 與廚師妹妹 Victoria 在冰島雷克雅維克的新興藝術空間 Marshall House,推出為期 3 個月的實驗餐廳 SOE Kitchen 101。延續柏林工作室的共食精神,邀請賓客共坐長桌、分享餐點與思考。菜單每日更新,結合冰島在地食材與柏林蔬食廚房的料理邏輯,呈現兼具風土氣息與永續理念的餐點。其中一道料理以醃漬比目魚生片搭配綠草莓與牡蠣葉,展現海港的酸鹹交融,也呼應 SOE Kitchen 強調的「料理即對話」——以風味構築地方性,在餐桌上留下即興實驗的痕跡。

(攝影:Timothée Lambrecq)
(攝影:Timothée Lambrecq)

柏林,2010|Space Activism Marathon

這款餐盒源自 SOE Kitchen 與空間實驗研究所共同舉辦的「Space Activism Marathon」座談活動,在為期 3 天的馬拉松式討論中,團隊每日親手製作午餐供參與者享用。餐盒設計強調食材色彩與口感平衡,將結合東方風味的八角醃蛋、洋蔥炒製的馬鈴薯可樂餅與自製番茄辣椒醬,組成兼具香氣與溫度的素食餐點。每一道料理皆強調「手作」——在重複的備料與攪拌中感受食材,也讓飲食成為思辨與對話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攝影:Maria Del Pilar Garcia Ayensa)
(攝影:Maria Del Pilar Garcia Ayensa)

文|葉欣昀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7月號《Olafur Eliasson藝術特輯》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信義區聚餐小酌新據點「LillA」!結合On Tap調酒及加州風格亞洲菜,邀TCRC訂製特調

信義區聚餐小酌新據點「LillA」!結合On Tap調酒及加州風格亞洲菜,TCRC特調台北就喝得到

美式餐廳「LillA」將加州生活風格與餐飲文化帶至台灣,進駐台北信義新地標Dream Plaza,菜單由台北人氣異國料理「BOTTLESS 非瓶」廚藝團隊設計,首季以海鮮、辛香、水果風味為關鍵字上菜;酒單則主打以紅白酒、自然酒為主的On Tap酒款,更邀台南名酒吧「TCRC」創辦人黃奕翔調製獨家Sangria,用精緻風味點綴盛夏夜。

信義區聚餐小酌新據點「LillA」!結合On Tap調酒及加州風格亞洲菜,TCRC特調台北就喝得到
(圖片提供:LillA)
信義區聚餐小酌新據點「LillA」!結合On Tap調酒及加州風格亞洲菜,TCRC特調台北就喝得到
(圖片提供:LillA)

將洛杉磯生活風格帶到台灣

2022年,「LillA」初亮相於新竹竹北,名稱靈感源自加州洛杉磯,象徵著創始團隊共同的生活背景。移民文化為洛杉磯灌注活力,尤其豐富了在地的餐飲文化場景,LillA將這份精神帶至台灣,將奔放美式風格及亞洲料理講求的層次結合,打造以「新加州料理」為核心的餐飲體驗。

信義區聚餐小酌新據點「LillA」!結合On Tap調酒及加州風格亞洲菜,TCRC特調台北就喝得到
(圖片提供:LillA)

從日到夜不斷電,跟上信義區立飲潮流

Dream Plaza揭幕,LillA宣佈重回市場,由台北人氣異國料理「BOTTLESS 非瓶」及「SALT&STONE」團隊聯手,為品牌體驗重塑新貌,無論菜單和營業形式都有所突破。跟隨信義區夜生活潮流,LillA著重夜間營業型態,不僅開闢立飲區域,營業至凌晨12點,週五和六更拉長至凌晨2點,邀DJ帶來音樂演出,從日到夜滿足聚餐、小酌等多元聚會情境。

信義區聚餐小酌新據點「LillA」!結合On Tap調酒及加州風格亞洲菜,TCRC特調台北就喝得到
(圖片提供:LillA)

「BOTTLESS 非瓶」團隊操刀菜單,4道菜色推薦

餐點部分,由「BOTTLESS 非瓶」主廚劉世堯(Eric)及趙韓淞(Han)操刀,選用大量海鮮、辛香料及水果入菜,調味上凸顯食材本身風味、不做華麗綴飾,將洛城「直球」風味移植到台北。

信義區聚餐小酌新據點「LillA」!結合On Tap調酒及加州風格亞洲菜,TCRC特調台北就喝得到
(圖片提供:LillA)

首波菜單推薦以下幾道特色菜!「川味口水雞肉丸」靈感來自川菜口水雞,但將切片雞肉改以肉丸呈現,口感更豐富,調味融和四川辣油及搭配洋蔥沾醬,香辣開胃。質地濃稠的「蕃茄湯」特別酸度較高的番茄營造酸爽滋味,再與烤起司三明治一同上桌,揉鹹香、奶香與酸甜滋味於一盤。

信義區聚餐小酌新據點「LillA」!結合On Tap調酒及加州風格亞洲菜,TCRC特調台北就喝得到
(圖片提供:LillA)
信義區聚餐小酌新據點「LillA」!結合On Tap調酒及加州風格亞洲菜,TCRC特調台北就喝得到
(圖片提供:LillA)

主餐則有雙主打,其中美式餐廳定番「肋眼牛排」佐以特調法式牛排醬帶骨上桌;「香煎鱸魚」則是酥脆外皮及鮮嫩魚肉交織,搭配櫛瓜與香草沙拉注入清新氣息。

信義區聚餐小酌新據點「LillA」!結合On Tap調酒及加州風格亞洲菜,TCRC特調台北就喝得到
(圖片提供:LillA)

主打紅白酒On Tap特調,台南「TCRC」創辦人訂製酒款

酒單則順應近年席捲台灣的On Tap風潮,帶來10種以紅白酒、自然酒為主的汲引酒款,更邀台南知名酒吧「TCRC」及「BAR HOME」主理人黃奕翔出馬,調製LillA獨家桑格利亞(Sangria),紅白酒及琴酒交織的風味正適合盛夏品飲,將於8月中正式登場。

信義區聚餐小酌新據點「LillA」!結合On Tap調酒及加州風格亞洲菜,TCRC特調台北就喝得到
(圖片提供:LillA)

人氣美式甜點「花生醬巧克力聖代」回歸

甜點無論風味或尺寸,都是大寫的美式風格,過去在竹北店就備受歡迎的「巨大花生醬巧克力聖代」也降臨信義店,其底部層層堆疊的布朗尼及巧克力餅乾出自「SALT&STONE」烘焙主廚池宮秀三之手,可可香氣濃郁、甜而不膩,配上花生醬和奶油一同入口極致滿足。

信義區聚餐小酌新據點「LillA」!結合On Tap調酒及加州風格亞洲菜,TCRC特調台北就喝得到
(圖片提供:LillA)

LillA

地點|DREAM PLAZA(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11號1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場月色中的粵式款待

夜色初起,月光像是被時間打磨過的銀盤,緩緩升起在臺中的高空。這個城市的中秋,從不是只有團圓,更是一場關於「細節」的節日美學。

在這個月光最圓的節令裡,臺中勤美洲際酒店以一道道細膩風味,為團圓注入詩意與深情。旗下榮獲米其林指南入選的粵菜餐廳明娟樓,將份季節的節奏被封存於一只低調而雅緻的八角錦盒中,盒身如夜空般藏藍,微光流轉處閃著桂花黃與月光金的細節。這是 2025 年明娟樓中秋禮盒,一封來自粵菜名廚吳錫卿、也來自詩意東方的邀請函,邀請賓客與親愛的人,在一輪好月下,也細細品味團聚的質地與餘韻。

CMH
臺中勤美洲際酒店以榮獲米其林指南入選的粵菜餐廳明娟樓 Ming Juan Lou 之名,傾心推出【明娟樓中秋禮盒】

融入詩意與吉祥的意象

開盒的那一刻,有如推開秋日窗扉。滑動式腰封設計恰如月相盈虧的變奏,讓這份禮盒不只是節令食物,更是一場開場即詩的儀式。八角造型的雙層結構沉穩中見心思,上層安放著四顆月餅,下層則靜置兩顆風味與一罐來自百年茶莊的蜜香烏龍茶。打開後,氣息就這麼悄然釋放:果香與茶香交疊,微甜與焙火在空氣中拉開序幕,如同秋夜席間,親友圍坐,燈火將夜色染暖的那一刻。

CMH
明娟樓中秋雙層八角禮盒

這些月餅,是從廣東經典中提煉而出的細膩工藝,也是主廚吳錫卿心中的節氣敘事。吳錫卿解釋,廣式月餅從來講究皮薄餡潤、層次圓融,「就像一桌粵菜,不以浮誇取勝,而是穩穩地把滋味做到剛剛好。」那顆「金月流芯」在切開瞬間傾瀉而出,鹹香的奶黃內餡如金色月光從心中傾洩而下;「芝麻流芯」則像是秋夜靜坐時的一杯熱茶,香氣深沈,餘韻綿長。若偏愛輕盈,那「柚香青檸檬」將成為最好的知己,文旦柚的果香與青檸的酸甜恰如其分,咬下時竟有種風吹過窗簾的錯覺。

CMH
明娟樓雙層禮盒內部為上下雙層結構,上層妥帖盛放四顆月餅,下層靜置兩顆月餅及 HGT 百年華剛茶業蜜香烏龍茶,層次分明、秩序井然,如同秋夜席間的團圓風景

粵式匠心的經典與創新

那顆「東方美人桑葚」,彷彿將茶香與果香交織成一首綿長的詩,餘味裡浮現一點微醺,像極了記憶裡的中秋夜,孩子奔跑、長輩閒談、月亮靜靜掛在屋簷上。更別說還有酒釀桂圓及柑橘巧克力,不只是風味的混搭,也是一種當代味蕾的審美,是在經典與創新之間,悄然而動人的平衡。

CMH
明娟樓中秋雙層八角禮盒

主廚特意選擇的蜜香烏龍茶,更讓整份禮盒像是有了韻腳。來自中部的百年茶莊 HTG 華剛茶業所出,茶莊在今年甫榮獲米其林指南全球首家高山茶合作肯定,湯色溫潤,入口帶著蜂蜜與熟果的氣息,輕輕一啜,便讓餘甘在齒間如歌流轉,也讓甜潤的月餅得以收尾在一個不失雅度的句點裡。

CMH
作為榮獲米其林指南入選的粵菜餐廳,明娟樓主廚 吳錫卿師傅監製設計這款禮盒

這份中秋禮盒,不是以奢華包裝喧賓奪主的產品,而是對文化的謙卑演繹。它談的是節氣的重量、家人的溫度,也是飯店廚藝哲學的一種延伸,將每一次的盛裝與烹調,都當作對季節與人心的回應。一旦將它送出,不只是禮物本身,更是一段時光的延續、一種心意的遞送。在這一年也許最圓的一夜裡,這盒盈滿月光的錦盒,將帶來無需言語的情意,明月幾時有?就在手上這盒月餅開啟的此刻。

撰文|Iain    資料暨圖片提供|臺中勤美洲際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