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瑞絲薇斯朋壯遊太平洋屋脊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挑戰極限的自我探索與療癒

跟著瑞絲薇斯朋壯遊太平洋屋脊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挑戰極限的自我探索與療癒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描述女主角雪兒史翠德從一位毫無經驗的健行者,挑戰莫哈韋沙漠沿著崎嶇的太平洋屋脊步道一路走到美國太平洋西北岸,一段瘋狂又精疲力竭的人生歷練。這一段路從墨西哥國境延伸一路穿越美國國土一直到加拿大,太平洋屋脊(PCT, Pacific Crest Trail)是一條長達4200公里的超長徒步路線,平均必須花費四到五個月才能走完全程,途中會經過「優勝美地」、「國王谷」、「拉森火山」等著名美景,是健行客們嚮往的朝聖路線,這條路線也是《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主角雪兒找回自己的壯遊之路。有人看完雪兒史翠德的《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後,毅然決然走上這條探索自我的路程,被大家公認為勇敢的代表。許多網友也被雪兒的故事感動,書中告訴大家長途健行的中心圍繞在人與大自然之間,把人類從文明生活中抽離,把所有生存所需要而不是想要的東西背負在身上,腳踏實地感受物質生活之外的生存方式。


走過四季路途艱辛 學會如何獨處、與陌生人共患難  
1,800公里太平洋屋脊步道之旅 雪兒史翠德:「每秒鐘都有想放棄的念頭」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女主角雪兒在旅途中面臨了飢渴、炎熱、酷寒、野生動物等所有她最大的恐懼,最後她勇於面對改變,以突破自我走出一條擺脫傷痛和糾結過往的動人故事。真實故事女主角雪兒也坦承,在太平洋屋脊步道上健行94天超乎她自己的體能所及,「但這是一趟極度啟發心靈的旅程,當時我感到失落絕望,並處於躊躇不前的狀態中,如同許多人進入荒野,我選擇踏上這條艱難的步道,在許多層面上看來,我再度學會如何邁出步伐。」


每天清晨起床將自己的帳篷等物品背上身,健行PCT的路上只能帶著極簡單的行囊,帳篷、睡袋、口糧缺一不可,但過多的行李只會增加自己旅程的負擔,一如《那時候,只剩下勇敢》中瑞絲薇斯朋一開始被稱為「怪物」的行囊。所以PCT上每間隔一段路程就會有一個補給站,可以事先將自己需要補給的物品裝盒寄到補給站,旅途上也會遇到許多共行的夥伴互相幫助。PCT因為地形關係,路途過程常常會有極端的氣候,從乾旱的沙漠到滿山的雪景,不僅考驗健行客們的身體負荷,也挑戰他們的心靈勇氣。雪兒史翠德在《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裡直言「我每幾秒鐘就有想放棄的念頭」,然而在路途上遇見的人、事、物成為他繼續走下去的動力。被雪兒深深啟發也踏上自己壯遊之路的網友,在旅程中也因此不斷思考自己的人生,與自己獨處的過程中,才真正了解自己,感覺如同重生一般。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挑戰拍攝極限之美  
太平洋屋脊步道具有美國西部粗曠魅力的形象,橫越25座國家森林和7座國家公園,海拔可達一萬三千英尺(近四千公尺),並在哥倫比亞河處深達入海,途中包括多樣又獨特的地域,例如莫哈韋沙漠、紅杉林國家公園、土歐魯米草原、胡德山和瑞尼爾山的火山地形、火山口湖的森林,一路到眾神之橋-從奧勒岡州進入華盛頓州橫渡哥倫比亞河的懸臂橋。

 

導演尚馬克瓦利在拍攝《那時候,只剩下勇敢》時選擇追求全新真實之美,他表示,故事是描述一個身在荒野中的女人,所以必須在荒野中實地拍攝,「我們盡可能地在太平洋屋脊步道上和鄰近地區取景,但我們一直在尋找雪兒筆下的那種美,盡可能地提早拍攝以捕捉日出,也盡可能地越晚結束以抓住日落。」尚馬克瓦利每一件事都強調忠於真實,因此全片多數時間都在戶外拍攝,在荒野中、寒冷中,或炎熱中,都非常有挑戰性。有些地點甚至偏僻到必須租借驢子或馬匹來載運裝備,但一切都很很值得,執行製片納森羅斯說:「火山口湖是無法複製的,還有好幾個具有象徵性的地點,是我們必須就地拍攝的,這些地點都不可能使用綠幕特效,眾神之橋則是雪兒故事中的情感高潮,絕對要真實呈現。」尚馬克瓦利的堅持和全劇組的努力沒有白費,《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完美呈現女主角破繭而出與大自然真實之美的每個動人時刻。


瑞絲薇斯朋深受感動  出資拍攝《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
正在全台熱映中的《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猶如女性版《127小時》加上《白日夢冒險王》,這本同名暢銷小說是作者雪兒史翠德的親身故事,內容充滿激勵人心的深深打動奧斯卡影后瑞絲薇絲朋,一看完書就立刻爭取改編電影的拍攝版權,主演同時身兼製片,找來《藥命俱樂部》奧斯卡提名導演尚馬克瓦利執導,與《非關男孩》、《名媛教育》暢銷作家尼克宏比合作,並找來蘿拉鄧及知名影集《新聞急先鋒》實力男星湯瑪斯薩多斯基精彩共演,也是瑞茲薇絲朋強勢問鼎奧斯卡的最新代表作,輕¬柔奏出一曲蛻變與重生的女性生命之歌。


《那時候,只剩下勇敢》故事敘述因為母親與會酒醉家暴的父親離異之後,雪兒就和弟弟與母親相依為命,三人世界雖然窮困卻感情親密,甚至母親還跟她一起上大學唸書,原本看起來生命正在起飛的雪兒卻面臨母親罹病和過世的痛苦,最後連自己的婚姻也走上殊途。年僅二十六歲,生命就已陷入死胡同,再也無路可逃。傷心欲絕的她只能­揹起沉重行囊,毅然踏上一趟長達一千英哩的遙遠旅途,沿著美麗又殘酷的太­平洋屋脊步道,她一步一步嚐盡了孤獨的滋味,也終於面對自己張牙舞爪的心魔。更多電影詳情請洽福斯電影官網

花絮<一個人也要出發>
花絮<找到最好的自己>

 

 


圖文資料提供 福斯電影

山林中的藝術冥想秘境!安藤忠雄 X Antony Gormley新作《Ground》在韓國,建築與雕塑的詩意對話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聞名世界的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擅長利用金屬重現人體結構,傳達「人體是情感的容器」思想——遠看如分解、也似完整的金屬人形,挑戰著人眼、媒材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關係。

即日起至2025年11月30日,Antony Gormley於韓國Museum SAN帶來大規模個展「Drawing on Space」,展出涵蓋雕塑、沈浸式裝置、素描、版畫等共48件作品,並首次公開與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合作的永久性建築裝置《Ground》,這是首次有藝術機構為收藏Antony Gormley作品而專設空間,極具紀念價值。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山林裡與自然共生的美術館

2013年落成的Museum SAN,隱身於韓國原州一片森林當中,其名取自Space(空間)、Art(藝術)、Nature(自然)的英文字首,讀音呼應韓文中的「山」字,隱喻博物館位處廣袤山林當中,及其致力融合藝術、建築與自然的策展概念。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Museum SAN。(圖片來源:Museum SAN)

博物館建築由造紙業起家的韓松集團邀安藤忠雄設計,耗時8年才完成。自高空俯瞰,園區由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不同幾何輪廓的量體組成,體現安藤忠雄藉建築連接天、地、人的設計哲學,與其標誌性的清水模搭配,寧謐而富哲思。

> 安藤忠雄清水模新作「光之空間」!韓國Musuem SAN藏身山林中的全新光影冥想空間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Museum SAN冥想室。(圖片來源:Museum SAN)

Museum SAN設有紙藝廊、版畫工房、收藏韓國近現代繪畫與雕塑品的青鳥藝廊,及專藏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作品的同名場館等,場館間由花之庭園、水之庭園與石之庭園細膩串連,另設有兩座安藤忠雄打造的冥想空間,再次扣合SAN藉建築與藝術讓觀者與自然融於一體的理念。這次安藤忠雄為Antony Gormley設計的《Ground》,也延續著這份精神。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圖片來源:Museum SAN)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建築與雕塑對話的冥想空間

Ground》位於美術館花園下方,是一座直徑達25公尺的地底穹頂。圓頂頂部設有單一天窗,引自然光入內,呼應著古羅馬萬神殿的建築精神,同時體現安藤忠雄的極簡風格,及Antony Gormley長期以來對「空間感知」的探索。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來到這裡,觀眾會先透過一面全景玻璃牆,欣賞到藝術家建構人體的《Blockworks》系列鑄鐵雕像,它們或坐、或站、或蹲,靜靜佇立於洞窟般的空間中;從圓頂天窗流瀉而下的光線,為觀察雕塑材質、線條動態的體驗更添趣味。再向內走,則更能感知混凝土材質與穹頂織就、帶點神性的氛圍,窗外自然景致也漸漸合流,構築一方沈思秘境。有趣的是,場館外側設有一尊鑄鐵雕像,透過圓頂開口與外部景觀對望,藉其「視線」將穹頂空間與遠方山景串連,別具詩意。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Drawing on Space」聚焦藝術家對身體感知的長年探索

除了與安藤忠雄合作的建築裝置外,「Drawing on Space」也展出Antony Gormley大量精彩作品。開場聚焦《Liminal Field》系列,其以金屬線條建構通透、輕盈的人形,暗示著身體作為「邊界」的概念,這些雕塑雖與人等高,卻因空心結構流露出一種如泡沫般脆弱的特質,亦隱喻無常。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接著視野從立體轉向平面,第二展廳展出素描及版畫,梳理Antony Gormley對光與暗、實體與虛空、身體與建築等主題的探討。最後以沈浸式裝置《Orbit Field II》收尾,其由相連的鋁製圓環構築而成,輕盈懸浮於空間之中,邀觀者穿梭其中,親身與展品互動,亦體現藝術家一貫的信念:「雕塑的核心不在於物件本身,而在於體感經驗。」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無論是展覽本身或將永久存於美術館的《Ground》,都再度體現了Museum SAN將藝術、建築與自然揉合的概念。Antony Gormley也表示:「這次展覽的核心在於將實體與想像的空間結合,展品的存在是為了『活化空間』,而不是佔據空間,同時探索著身體與建築這兩種感知媒介間的關係。」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高橋一生帶小朋友即興演出,自由作畫!日本「學展」特別影像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由導演二宮健親拍創作歷程

高橋一生帶小朋友即興演出,自由作畫!日本「學展」特別影像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由導演二宮健親拍創作歷程

高橋一生和小朋友玩在一起的畫面會不會太美好!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即日起呈獻為期11天的「學展」,其中將夾帶兩件從今年首登場的藝術計畫《想像他者的四天》中生成的多人共創畫作,本屆頒獎典禮更將放映導演二宮健於4天工作坊期間所記錄孩子們揮灑創意的珍貴影像。從培養共感力與想像力的角度出發,此項目所回應並試圖溫柔改變的社會現況發人深省。

第75屆學展(Gakuten)推出實驗性影像製作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他者を想像する四日間)》,邀來演員高橋一生,協同7名從本屆參展者中選出的國中小學生完成兩幅大型畫布作品,並隨學展其他作品於2025年8月7日至17日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公開展出。而由電影導演二宮健同步拍下創作全過程的特別影像,則將於8月9日舉行的得獎者表彰典禮上限定放映,供得獎者及相關人員觀賞,循作品本身和紀錄片兩種途徑見證其中軌跡。

第75屆學展實驗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工作坊現場,演員高橋一生帶領7名國中小學生進行肢體與繪畫的即興創作。(圖片來源:學展)
第75屆學展實驗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工作坊現場,演員高橋一生帶領7名國中小學生進行肢體與繪畫的即興創作。(圖片來源:學展)
導演二宮健以側拍方式將創作過程「再創作」為紀錄片。(圖片來源:學展)
導演二宮健以側拍方式將創作過程「再創作」為紀錄片。(圖片來源:學展)

學展是什麼?

藝術教育人士西田信一(Nishida Shinichi)在1950年創立的「學展」,是日本第一個全國性學生油畫比賽;70餘年來由日本學生油畫會興辦,無參賽資格限制,亦接受來自海外的國際作品,現正於全球範圍內致力發掘年輕世代的藝術才能。評選項目涵蓋繪畫、插圖、工藝、攝影、數位創作等多元領域,且從幼稚園到大學的不同年齡層創作者都能報名。比賽核心自歷史案例中承襲而來,堅信「優秀的藝術不受年齡、國籍或名聲所限制」的精神,至今持續將才華橫溢的作品推向世界舞台;近年不僅廣邀各界知名人士擔任評審,大獎作品亦得機會於巴黎展出。

學展於1950年由日本學生油畫會初代會長安井曾太郎、創始人西田信一及其他6名藝術相關人士齊心創立。(圖片來源:學展)
學展於1950年由日本學生油畫會初代會長安井曾太郎、創始人西田信一及其他6名藝術相關人士齊心創立。(圖片來源:學展)
▼ 每屆學展於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進行公開展出

實驗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首登場

高橋一生主導、二宮健側拍,「即興」培養共感力與想像力

作為今年學展首次實施的藝術計畫,《想像他者的四天》旨在培養孩子「想像他者的能力」(意近中文「共感能力」所指涉,可能包括從他人視角看待事物,抑或經由共創形式對他人的表達有所共鳴等)。此理念發想自當代社會中人們「想像他者」能力普遍稀缺的現況,讓參與者透過肢體表達、即興演出、交流對話和揮灑作畫等環節,反覆加深「設想眼前的人、甚至於某個不存在對象」這樣的共感經驗。

《想像他者的四天》創作過程。(圖片來源:學展)
《想像他者的四天》創作過程。(圖片來源:學展)
高橋一生耐心引導。(圖片來源:學展)
高橋一生耐心引導。(圖片來源:學展)
7位小小藝術家於巨大畫布上揮灑創意。(圖片來源:學展)
7位小小藝術家於巨大畫布上揮灑創意。(圖片來源:學展)

在為期四天的工作坊中,高橋一生並非以導演或演出指導的角色參與,而是單純扮演從旁陪伴、覺察和承接孩子內心轉折變化的「伴行者」角色,構建出一個自由且深刻的創作空間,最終引導他們繪出兩幅「想像的藝術」作品。而將此場景具象化的正為導演二宮健,他詳實記錄7位小朋友4日體驗的側拍影片,將打開交織現實和創意的敏銳視角,靜靜喚起觀眾的想像力。

高橋一生作為「伴行者」,僅從旁陪伴和觀察。(圖片來源:學展)
高橋一生作為「伴行者」,僅從旁陪伴和觀察。(圖片來源:學展)
其中穿搭的即興演出亦是啟動想像力的一環。(圖片來源:學展)
其中穿搭的即興演出亦是啟動想像力的一環。(圖片來源:學展)
間接為孩子構建出一個自由且深刻的創作空間。(圖片來源:學展)
間接為孩子構建出一個自由且深刻的創作空間。(圖片來源:學展)
最終完成兩幅大型畫布作品。(圖片來源:學展)
最終完成兩幅大型畫布作品。(圖片來源:學展)

台灣觀眾對高橋一生肯定都不陌生,其別具感染力的演技與親切形象,為此類藝術教育項目盡心力自在想像之中。而擔任共同企劃兼導演的二宮健,早被認為是風格辨識度極高的日本新生代創作者。10多歲開始影像創作,就讀於大阪藝術大學期間即獲得京都國際學生影視節(KISFVF)大獎肯定,現年僅33歲已憑《裸睡美人》、《吉娃娃羅曼死》、《午夜少女戰爭》等多部代表作為觀眾所認識,亦曾在2017年作品中與高橋一生合作。此次他充分發揮個人尤擅長的實驗性手法,大膽而細緻地捕捉了孩子們朝氣蓬勃、充滿生命力的表情和創作歷程。

高橋一生(右)上週末甫攜新片《岸邊露伴一動也不動 懺悔室》來台會粉絲。(圖片提供:原創娛樂)
高橋一生(右)上週末甫攜新片《岸邊露伴一動也不動 懺悔室》來台會粉絲。(圖片提供:原創娛樂)

《想像他者的四天》紀錄片雖不開放一般觀眾觀賞,不過未來10天人正好在東京的讀者們,走過路過國立新美術館倒可逛進展廳,一覽高橋一生和小藝術家們帶來的兩大件畫作及第75屆學展的完整展出。

第75屆學展特別影像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

【作品展覽】

  • 時間:2025年8月7日至17日
  • 地點:國立新美術館2D學展展示室

【影像放映】

  • 時間:2025年8月9日
  • 地點:國立新美術館講堂(僅限得獎者及相關人員入場)

資料來源:學展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