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本質創意不受限:專訪Iittala全球設計總監Harri Koskinen

深入本質 創意不受限:專訪Iittala全球設計總監Harri Koskinen

擁有133年歷史的Iittala,創作出非常多系列商品,Iittala的幾位重要設計大師,同時也是知名的設計先驅,他們為Iittala的設計哲學立下一句座右銘:「打破對商品的既有規範和侷限,勇於挑戰創新和創意的無限可能,進而創作出質感、美感和多功能性三者兼具的設計作品。」La Vie專訪遠自芬蘭來而來的Iittala全球設計總監,同時也是全球知名的工業設計師Harri Koskinen,請他談談Iittala的設計哲學。

 

任何人都可以簡單搭配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是Iittala設計的起點,而融入生活中的實用性正是最終目的。歷經133年的淬鍊,使Iittala成為充滿北歐精神的象徵與高品質家飾設計品牌。2012年起擔任Iittala全球設計總監的Harri Koskinen,本身就是知名的工業設計大師,1997年仍就讀赫爾辛基大學的Harri Koskinen以一只冰塊燈(Block Lamp)獲得諸多大獎,2001年更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編列為永久館藏,直至現在仍是膾炙人口的經典設計。

 

Harri Koskinen擔任Iittala全球設計總監,致力於創作讓消費者和製造者都覺得新穎並具有創意的作品,他的作品相當多元,包括鍋具、家居用品以及餐具等。1999年他為Iittala創作線條簡潔俐落的Lantern系列燭臺,這只燭臺後來也成為MoMA的永久收藏,同時也是Harri Koskinen的設計經典代表作!

 

La Vie:在赫爾辛基大學畢業後,開始和Iittala合作,對一個年輕設計師而言,Iittala是一個什麼樣的公司?提供你什麼資源?

Harri Koskinen(後簡稱Harri):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在Iittala實習工作,還記得那年是1996年,我住在Iittala玻璃工坊(舊址)的對面,看著玻璃工匠製作各式各樣的產品,當時的我心生嚮往,很快便得到Iittala的賞識,並且順理成章在畢業之後直接進入並擔任Iittala的設計師,對芬蘭念設計相關的學生來說,Iittala是一家很好的企業,也願意栽培年輕設計師,得到這份工作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和挑戰。

 

La Vie:芬蘭是一個充滿自然美感的國家,你的靈感是否來自自然?你通常如何決定物件的形式?外觀與功能哪一個比較重要?

Harri:我出生在農夫世家,從小在鄉村長大,也很喜歡這些天然美景,即便農場、牧草、動物或原野,都是我生命的起源,也是生活的一切,自然而然的根植在我的生命裡。所以,我的設計靈感並非來自大自然,而是來自與人的溝通,比如,你問我外觀和功能哪個比較重要,其實當我在做設計的時候,第一個步驟想的並非外觀或功能,而是「為什麼要做?」先理解原因,深入的溝通比任何事都重要,而設計的形式,通常在發想之後便逐漸地成形了。

 

La Vie:你的設計運用了各種材質的可能性,並且相當成功。下一次你想挑戰什麼材質?Harri:材質也通常不在我一開始發想的考量之內,我最近一直在想的事情是如何提出一個新的形式?比如2012設計的「無系列」(Sarjaton),我想做一碟去蕪存菁的盤子(笑),希望剔除所有無用的部分,呈現完美和諧的平衡線條,同時我也相當注重收納的概念,即使層層疊疊的盤子也必須有美感。此外,我也曾想過回收再製這件事,雖然Iittala的工廠一直以來都有在做這件事,破損、有瑕疵的玻璃或陶瓷商品,都會被回收再製。但我也在思考可否用回收再製的概念去做完全不一樣的設計?拭目以待。

 

La Vie:哪個設計作品是你目前最滿意的?為Iittala設計的作品中哪一個又是你最為喜愛的?Harri:我目前最滿意的作品是跟一家公司合作的火災警報器(Fire alarm),他們給我很大的創作空間,事實上就像我說的,只要溝通了解這樣東西的本質,之後的創意都可以天馬行空,這個火災警報器就是在這樣的概念下誕生。它的本質很簡單,就是室內有煙霧的時候,火災警報器就會發出警告聲並且連線保全或消防單位前來處理。而我做的就是整體的規劃和設計,我運用了新的材質,將它設計成一個完全看不出來是防火器,反而像是居家天花板裝飾物的感覺,有五種顏色可以選擇,我暱稱它是天花板上的枕頭,因為他長得就像一顆迷你的枕頭般有趣。至於Iittala的設計,我最喜歡的是Lantern系列的燭臺,雖然已經15年了,我還是覺得它完美無瑕,如今也演化出插電檯燈,繼續散發溫暖的光芒。

 

La Vie:觀察你設計作品的演進,從事家具、工業產品的設計外,你也開始擴展到空間設計,可否談談下一步計畫,將挑戰什麼呢?

Harri:空間設計是之前為一間飯店設計了五個房間,但事實上未來還是以工業設計為主。我目前為一家科技系統公司設計一個有趣的界面,簡單來說它就是一個「按鈕」,可以被安裝在家中、辦公室或任何公共空間,它已經設定好程式,只要按下這個按鈕,就可以獲得你想要的服務(例如按下按鈕,DHL就會立刻來收件),雖然這只是個按鈕,但是我卻樂於設計這樣的小東西,因為它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兼具功能與高科技,但同時更具美感體驗,這就是我目前想做的事,讓生活更有趣也更美好!

 


Text / 葉靜芳
Photo / 王漢順
Via / Iittala

【更多完整專訪內容請見《LaVie》2014年7月號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一件畫作、一杯調酒、一場爵士樂,這間酒吧用感官帶你進入超現實大師的異想之境。

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熱鬧市區,最近出現了一間以超現實國寶畫家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為主題的酒吧「Bar Magritte」,運用飽和色調的現代家具、塑造沉浸感的《Femmes》壁紙,還有20款從馬格利特創作生平發想的調酒,打造多重感官的藝術體驗。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以超現實國寶畫家雷內.馬格利特為主題的酒吧「Bar Magritte」。(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紀念超現實主義大師的125週年冥誕

Bar Magritte位於布魯塞爾市中心的Rocco Forte飯店內,靠近著名景點「馬格利特博物館」,讓旅客能夠完整地在馬格利特的家鄉深入其超現實世界。這是一個適合在深夜與三五好友閒聊、下棋,享受現場音樂的酒吧,除了以馬格利特為發想的調酒酒單,也供應各式比利時經典小吃如炸薯條、肉派等。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Bar Magritte是一個適合在深夜與三五好友閒聊、下棋,享受現場音樂的酒吧。(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飽滿色彩、強烈視覺的平行世界

Bar Magritte由Rocco Forte飯店集團的設計總監Olga Polizzi、倫敦室內設計工作室DO Design Studio共同打造,用色歡樂而繽紛,搭配活潑俏皮的紋理質感、裝飾藝術風格的彩繪玻璃窗,還有整間酒吧的視覺亮點——圍繞著座位區的壁紙。這張壁紙出自於倫敦壁紙設計師Adam Ellis,挪用了馬格利特的畫作《Femmes》(1922),原作畫面細節被放大、延伸,覆蓋了整個空間,與酒吧外形成對比,宛如兩個世界般。

為了搭配視覺強烈的壁紙,設計團隊選用同樣用色飽滿的家具,例如來自葡萄牙品牌Munna,帶有白色滾邊的綠色天鵝絨長沙發、珊瑚紅色的單人沙發,以及在布魯塞爾當地所挑選的特色燈具、桌子等。Bar Magritte還規劃了一處表演舞台,讓現場爵士樂演出,帶領客人回到馬格利特活躍的1920與1930年代。

世界調酒大師訂製,馬格利特啟發的20款調酒

別出心裁的酒單,由雞尾酒大師Salvatore Calabrese精心設計,是Bar Magritte致敬馬格利特的另一方式。Bar Magritte的酒單分為「他的作品」與「他的世界」兩系列,共有20款調酒,分別從馬格利特的經典之作、私人生活汲取靈感。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Bar Magritte。(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在「他的作品」中,以系列畫作為名的「Shéhérezade」(天方夜譚),是一款帶著柑橘香氣的馬丁尼;「Lyricism」是蘋果白蘭地搭上西洋梨的組合;「Magritte」則以藝術家熱愛的波爾多紅酒為基底,結合蘭姆酒、杏桃白蘭地、草莓酒與柳橙汁。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Shéhérezade」畫作與調酒。(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Lyricism」畫作與調酒。(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從馬格利特人生故事取材的「他的世界」,包括向藝術家摯友薩爾瓦多.達利致敬的「Casanova」、以希區考克為命名靈感的「Film Maker」等——馬格利特曾與這位名導演合作過,也曾是一位業餘影人。無論是哪一款特色調酒,Bar Magritte都希望為客人帶來驚喜的香氣與口感,一如馬格利特的作品,帶領觀眾踏上夢遊仙境般的奇幻之旅。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Good Faith」畫作與調酒。(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Magritte」畫作與調酒。(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資料來源|Bar Magritt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張簡士揚個展登陸奇想會!古人現身當代生活場景,打破時間線性的「穿越美學」

張簡士揚台灣藝術家

在藝術家張簡士揚的畫中,古人們做著當代的事,他們騎摩托車、吃麥當勞、滑智慧型手機;幽默畫面配以鮮明色彩、流動線條,形成如真似幻的場景。像這樣的「穿越美學」,也成為他的創作標誌。

在全新個展《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當中,張簡士揚提出了「窗」的概念,透過智慧型手機與手錶等「當代窗景」,延伸出跨越時代的人們與他者和世界互動、連結的生活方式。展覽即日起至2024年3月31日,於台北藝廊奇想會Whimsy Works展出。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消暑〉/張簡士揚〈虎松〉。(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讓古人穿越至當代,賦予當代日常古典意趣

身兼產品設計師、藝術家雙重身分,現為迪士尼(Disney)大中華區特聘藝術家的張簡士揚,無論創作載體為繪畫、平面視覺、產品等,都流露著古典氣質與現代元素交織的「穿越」美感。而這次他在奇想會舉辦的個展《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由繪畫做主角。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奔馳吧〉/張簡士揚〈雲端情人〉。(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當凝視著一支落單的衣架、一件牆角的花瓶、一團陌生的煙霧,或某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常碎片,思緒便墮入了另個維度,Déjà vu的感受瞬間襲來,或則想像開始馳騁。「記憶」成就了這些奇異的心念幻象,令我們懷疑這是曾發生過的虛擬現實?還是極可能成真的超未來時空?張簡士揚的創作動機便源自於此。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鴛鴦戲水〉。(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4點解析張簡士揚的創作觀

張簡士揚的繪畫主題,看似描繪日常生活情境,卻又以敏銳纖細的眼光,探討時空的游移與彈性,是日常生活和超現實想像的結合。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張簡士揚描繪古人從事當代活動的一系列繪畫中看出端倪;在他的筆下,古人衝著浪、戴上耳機刷著碟、穿起泳衣彈吉他⋯⋯生活感與穿越美學在他的畫中揉合。

01 古人、太陽眼鏡、當代生活場景的意義

古人、太陽眼鏡、當代生活,經常出現在張簡士揚的作品當中,他對此解釋:「古人象徵打破時間是線性的觀念;太陽眼鏡則讓人看不出年紀與人種;當代生活是和現在生活連結的方式。」像是畫作〈switch tennis〉 背後創作的動機,就是隨機與線上的參與者一起打球,但對方是誰、來自哪裡一點都不重要。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switch tennis〉。(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02 以「窗」為題,串起古今與世界連結的生活模式

在這次奇想會個展《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當中,張簡士揚提出了「窗」這個古典元素,且不再在意古今場景的界線消弭,反而更進一步,以當下人類所擁有的「日常科技能力」去擁抱時空的疆界。他首度釐清,「『穿越』並非是我創作的主軸,記憶與日常事物才是,透過窗景,我們能夠連結。」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修修臉〉/張簡士揚〈跨時空網戀〉。(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窗引入了光源,框取了可見的視界,讓意識與想望延伸。在張簡士揚的新作當中,窗景改以手機、智能手錶等各種穿戴式屏幕呈現,這些畫面不單單只是創作者一人的觀看視角,還代表了當代人群於虛擬雲端的集體展演和分享,不管是直播、視訊、即時動態,雲端的即時呈現成了當代人文風情的載體。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直播早安〉/張簡士揚〈龍虎松〉。(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03 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激發靈感,人因過去而有如今的自己

人類意識與活動之間的觸發關鍵,亦是張簡士揚想透過繪畫探究的命題。經典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中,男主角一席關於他相信靈魂轉世並四散成碎片的發言,曾給了張簡士揚相當的既視感。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愛在黎明破曉時》劇照。

他認為每個人在這世界上,總會有機會遇到與自己特別投緣或獨具心電感應的瞬間,這些遭遇,很有可能是碎片與碎片的再度相遇;每一個當下的自己,也都與過去的自己有所連結,只不過在沒遇上之前,誰都沒料到這竟會成真。這份念想,得以從《跨時空交流》中見得,張簡士揚創作這系列畫作的起心動念,便是相信每個人的存在都是自己與過去的連結體。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跨時空交流》系列。(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04 儘管AI當道,人性才是最重要的

不只從電影延伸創作想法,法國電音團體Daft Punk成員Thomas Bangalter在解散之後所發表的看法:「我們一直都站在人性這邊,而非技術那一面......我最不想成為的就是機器人。」同樣也解答了張簡士揚繪畫中總是援古證今的姿態。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Daft Punk。

在AI與人性之間,張簡士揚選擇揣摩人們情感與依戀的出口,這點反映在他創作〈Human After All〉的過程中——在AI是否取代人的議題下,人性與科技應該有所區別,人性和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Human After All〉。(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與他者、時空共譜的童話寓言

綜觀《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展出作品,各種穿戴式螢幕畫面的溝通方式,呈現了當代人的觀看方式和習慣,就好像以前的人開了一扇窗,為了讓視野與想法破框延伸;身在當代的你我,也透過科技產品和世界互動產生新的連結。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The Musicians〉。(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看張簡士揚的作品總會會心一笑、心生共鳴,因為他描摹的不只是自身獨有的私人經驗,而是與他者、時空所共同譜寫的童話寓言。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龍樹》系列。(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張簡士揚個展《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

展覽期間|2024.03.09-03.31

時間|13:00-20:00(週二公休)

地點|奇想會Whimsy Works(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巷7號)

門票|入場費為低消飲品一杯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