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雄電影節】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入圍公布 30國72短片搶百萬獎金

【2016高雄電影節】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入圍公布 30國72短片搶百萬獎金

高雄電影節公布第六屆「國際短片競賽」入圍名單,來自30國家共72部短片,將角逐最大獎「高雄獎」等七個獎項與3萬美元的競賽獎金,所有入圍短片將於高雄電影館、in89駁二電影院與台北光點華山電影館放映,高雄台北首度聯映絕無僅有的「短片終極饗宴」。除了電影院現場放映,影迷還能在影展期間透過「雄影雲端戲院APP」,在全台各地欣賞入圍短片。

 

高雄電影節「國際短片競賽」,是亞洲第二大的短片影展,每年引薦國內外影壇新人的短片佳作,是全台獨一無二的電影創意視窗。今年總計有87國2565部作品報名,經過3個月的評選過程,最後入圍72部作品,多部獲奧斯卡、柏林、坎城、克萊蒙費宏、布魯塞爾、安錫等影展競賽的國際佳作;台灣共有20部入圍,包括柏林最佳短片獎〈禁止下錨〉、入選坎城短片正式競賽的〈阿尼〉、釜山影展最佳亞洲短片獎〈妮雅的門〉、翠貝卡影展最佳學生短片獎〈乒乓〉、青春影展金獎〈一直騎呀一直騎〉等20部作品。

 

入圍的72部短片中,今年奧斯卡最佳短片〈愛,無礙〉、坎城短片金棕櫚的西班牙短片〈停車場戀習曲〉,與柏林最佳短片奬的台灣作品〈禁止下錨〉來勢洶洶,〈愛,無礙〉以口吃男子的獨腳戲,傳達出孤獨與人際關係的幽微;〈停車場戀習曲〉透過一對日夜交班的停車場管理員,譜寫出見不到面卻巧妙陷入愛情,影像以監視器和時間碼的形式,帶來影像語彙的創新手法;〈禁止下錨〉則描述一對越南移工,面對借貸、仲介費等龐大壓力,只好販賣嬰兒的悲傷故事,帶著濃厚的人文關懷風格。

 

今年台灣作品的入圍導演都有濃厚的跨國背景,曾威量、鄒隆娜、廖克發、李永超、文二北投等導演,來自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而劉易、楊婕、謝宣光等導演則是在國外創作的台灣導演,他們在片中也以跨國移工、移民或母國故事為創作主題,人文手法創新台灣電影議題,也帶來跨文化的社會省思,是繼趙德胤之後,台灣電影新世代的混血風格。

 

國際入圍作品也不乏大師名導之作,曾入圍奧斯卡動畫短片的日本大師山村浩二,台灣噶瑪蘭短片節也曾企劃他的專題作品,擅長以多種動畫素材拼貼,與充滿童趣幻想的風格成名,新作〈薩蒂的遊行〉也入圍今年雄影競賽;高齡89歲的波蘭動畫巨匠維多吉爾茲,素以傳統繪畫轉化成動畫聞名,經常將大色塊顏料直接刷在賽璐珞片上,是動畫史上的瑰寶作品,他則以〈洞之映像〉入選,反璞歸真回到人類最早的洞穴繪畫,帶來極具藝術價值的動畫之作;另外曾在2014台北電影節「焦點影人」引薦的葡萄牙導演德尼柯特,以及去年「當代葡萄牙焦點」亮相的蓋布里爾埃布朗茲,分別有〈情遇里斯本〉和〈擴增夢境〉入圍,前部帶來優美迷人的里斯本風情畫,後部則是瘋狂無比的性愛夢境奇遇。

 

高雄電影節「雲端戲院APP」為全台首創短片影展平台,預計9/30上線,影迷可直接透過手機或平板下載,10/21影展開幕後,72部競賽入圍短片與觀摩影片將全面上線,影展17天再加碼一週,只要於APP購買一張門票180元,即可於10/21至11/13期間,不須排隊、不須劃位可無限次觀賞,讓全台影迷用最方便的媒介,欣賞高雄電影節精心策劃的國際短片影展。

 

高雄電影節今年推出「早鳥優惠票」,將於9/30於「愛PASS售票網」(www.ipasskhcc.tw)全面販售,只要於影展開幕前預購,即享有單張150元的優惠票價。其中最受歡迎的「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科學怪人」與親子電影場,將提早至本周五9/9正式開賣,歡迎影迷朋友儘快上網搶票。高雄電影節將於10/21至11/6於高雄圖書總館、電影館、in89駁二電影院、正港小劇場登場,並增加「雄影短片節」10/25至11/31於台北光點華山電影館舉行。高雄電影節更多精彩主題與片單,將陸續公布,影迷請拭目以待,相關資訊可上高雄電影節官網,或臉書【高雄電影節】查詢。

 

奧斯卡.坎城最佳短片:〈愛,無礙〉與〈停車場戀習曲〉

「國際短片競賽」國際入圍作品中,最受矚目的是今年奧斯卡最佳短片〈愛,無礙〉與坎城短片金棕櫚〈停車場戀習曲〉。英國短片〈愛,無礙〉襲捲奧斯卡、倫敦影評人奬等多個獎項,故事描述年輕男子追尋一段浪漫關係,卻困擾於他的口吃,精彩豐富的個人表演,細膩溫暖表現出男子複雜心理狀態,折服了奧斯卡的所有評審。〈愛,無礙〉是導演班傑明克萊瑞第一部作品,他僅花費1000美元的拍攝成本,完成了這部極具獨立精神的影片。

 

坎城短片金棕櫚的西班牙短片〈停車場戀習曲〉,一對日班和夜班的停車場保全,因為工作時間只能在交班時碰面,導演透過監視錄影的影像手法與時間軸,帶來一天一夜優美無比的愛情詩篇;入選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的〈親情,不忍翻譯〉,一段靜謐幽微的母女片段,帶出庫德族難民少女向母親宣布病情的感傷故事,全片在悄然無語的寂靜間,劃開親情最美麗時刻。雙導演之一的阿里阿斯嘉禮,是第三度入圍雄影,前兩部〈墮胎風暴〉與〈伊朗式祕密〉都獲得優選奬,是雄影的得獎常勝軍。

 

柏林影展正式競賽片則有葡萄牙短片〈擴增夢境〉,有如異色版的「全面啟動」,導演自編自導自演,成為精神學家與夢境機器的受害者,詼諧無比穿梭在女體與男體的性冒險,天馬行空就如彈塗魚張口打嗝一樣奇妙;越南短片〈越南迷情〉以城市角落的「偶然與巧合」,凝視窗景的女人、落淚不安的男子、脫去婚紗的女孩,抒發出迷離憂傷的的情感物語;瑰麗粉彩的匈牙利動畫短片〈愛〉,帶來太陽系與生態萬物的絕美變幻,星辰閃耀、樹木滋長、貓咪帶著可愛表情,在美麗精緻的畫面中詮釋「愛」的真諦,是部療癒佳作。

 

加拿大舞蹈短片〈舞舞舞〉以女孩的成長故事,充滿精彩無比的舞蹈視覺,激情無比的各式舞姿,讓觀眾隨節奏也躍動不已;德國偶動畫〈彈頭的忙碌人生〉上演瘋狂風趣的機械人生,連精子和卵子都得機械受孕,豐富趣味的表演譜出各式荒謬奇想;葡萄牙異色短片〈夜之色〉有著詩意筆調,描繪一段里斯本的神秘傳說,夜總會裡穿著金色戲服的華麗人偶,每夜表演著美人魚、母獅等神話故事,層層剝解女性慾望的奇幻之作。

 

克萊蒙費宏短片 自殺.同志.殺戮 禁忌上映

來自全球最大短片影展─克萊蒙費宏影展的作品,包括希臘短片〈百萬種自殺的方法〉猶如死亡搖滾版的「單身動物園」,描述一個未來世界法則「禁止自殺」,但人們除了自殺之外別無慾求,在這個命題之下,展開百無禁忌的自殺群像,也揭示導演對極權主義的反烏托邦叛逆;法國短片〈挑逗性遊戲〉上演一段師生情迷的同志愛情故事,層層剝開少男面對自我性向與愛情真相的秘密;韓國短片〈機械默示錄〉敘述人類女孩和機器人同伴的生存故事,在混亂的未來時代,他們得殺出重圍才能活下去,精彩刺激的科幻動作場景,絲毫不遜於好萊塢類型電影;德國動畫〈住高樓的男子〉以清新的繪本風格,描繪住在高樓天台上的男子,享受雲層之下的平靜舒逸,但沒想到混亂不安正藏在雲層之後。

 

入選布魯塞爾影展的比利時短片〈冰箱偷窺狂〉,以一對怪異的夫妻,和無所不在的監視攝影機,展開冰箱裡的血腥秘密,究竟帶來驚悚結局,還是愛情故事,是一部高明的黑色喜劇。獲得安錫影展最佳動畫短片的〈媽媽的冷咖啡〉,法式動漫風格描繪越南女孩,在母親去世後,猜疑與孤獨逐漸侵蝕她的生活,帶來懸疑感十足的驚悚短篇;也入選安錫影展的美國短片〈反璞歸真〉以3D動畫風格,描述一對女人面對文明與野蠻的探險,城市的她和森林的她,回到人性本質看見生存法則;波蘭動畫大師維多吉爾茲的〈洞之映像〉,重現洞穴壁畫畫風,穿透時間之軸,再現人類歷史的藝術文化美感。

 

台灣短片20部入圍 有機會進軍奧斯卡

雄影國際短片競賽完整收錄近兩年台灣的年度短片佳作,過去入圍的〈酥油燈〉、〈小偷〉、〈流放地〉、〈自由人〉、〈保全員之死〉等片,都曾獲得金馬獎最佳短片獎項或入圍。今年台灣的入圍短片包括曾威量奪得柏林最佳短片獎,描述越南移工變賣嬰孩的社會悲歌〈禁止下錨〉;鄒隆娜入選坎城國際影評人週,訴說外籍漁工感傷情事的〈阿尼〉;廖克發獲得釜山最佳亞洲短片,探索菲律賓移工女性私密情感的〈妮雅的門〉;劉易拿下翠貝卡最佳學生短片,敘述少女愛上球隊教練的青春戀曲〈乒乓〉;楊婕則同時有兩部作品入圍,分別是父親意外愛上兒子女友的〈克洛諾斯〉,以及另一部妓女與兄妹的都市情感故事〈蘇菲雅和她哥〉。

 

劇情短片還包括,《太陽的孩子》導演勒嘎舒米再次溫暖關照原住民文化的〈Ilisin〉;林亞佑獲得青春影展金獎,譜寫棒球少年初戀與手足情感的青春短篇〈一直騎呀一直騎〉;李權洋改編個人故事,敘述勞動家庭孩子成長的兒童電影〈銅板少年〉;莊之維帶來古怪女孩的「香水」奇情之作〈費洛蒙〉;楊凱婷以身體書寫愛情的限制級感傷〈未竟之地〉;文二北投創造出揉合西班牙與台灣風格的奇幻殺人紀事〈給愛麗絲〉;馬毓廷以懸疑感十足的節奏,帶來有如「共犯」的校園驚悚青春〈殺人手記〉。

 

入圍的動畫短片則有吳德淳再現本土獨特畫風,久違的年度代表作品〈暗河〉;劉旻入選安錫影展觀摩、以GIF動畫描寫都市生活日常的〈Bloody Dairy〉;王威人與蔡旭晟將高雄變成冰天雪地的〈大嬸與狼〉;以及鍾劭君帶來難得一見的黑色殺手動畫〈褓母〉。實驗短片有林欣怡以白色恐怖受難者施水環的家書為創作範本的〈第六十九信〉;以及謝宣光漂泊於伊尼什莫爾、史泰登和對馬島的島嶼寫生〈島嶼舊式〉。紀錄短片則有李永超的「流浪者計畫」作品〈孤獨園〉,紀錄緬甸僧侶的平靜生活,影片充滿靈光與哲學思維,將在雄影短片競賽世界首映。

 

高雄電影節也將推薦台灣的入圍與得獎作品參加克萊蒙費宏、柏林、東京等短片影展,其中在克萊蒙費宏和東京短片節若獲首獎殊榮,可取得直接參加奧斯卡短片競賽的資格。

 

via / 高雄電影節

《青春末世物語》上映:坂本龍一兒子空音央首部劇情長片,魔幻寫實的末日寓言

《青春末世物語》上映:坂本龍一兒子空音央首部劇情長片,魔幻寫實的末日寓言

由坂本龍一之子空音央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青春末世物語》於3月21日全台上映。本片從近未來觀照日本當代議題,兼具膽識與遠見,以地震創傷、移民隔閡、體制亂象等切面,刻畫青春成長的軌跡,被譽為既批判極權亦吟詠青春的話題之作。

空音央首部劇情長片

空音央(Neo Sora)1991年生於美國,自小穿梭紐約及東京兩地生活,大學時期主修哲學與電影,活躍於影像及藝術創作領域,作品橫跨劇情、紀錄、MV、廣告等。2020年首部劇情短片《The Chicken》入選盧卡諾及紐約影展;2023年執導紀錄片《坂本龍一:OPUS》,記錄父親坂本龍一臨終前的告別演奏而備受矚目;爾後於2024年交出自編自導的首部劇情長片《青春末世物語》,以一則魔幻寫實的末日寓言,獻給世上所有奮力反叛的靈魂。

《青春末世物語》導演空音央(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導演空音央(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在多元的成長環境下,空音央持續經歷東西方的思潮碰撞,《青春末世物語》設定於近未來的東京,描述的卻是極端民族主義抬頭、監控加劇、排外等當下社會急需正視的問題。以極具膽識的議題切入、當代簡潔的影像基調、細膩脫俗的編導功力等一鳴驚人,不僅一舉入選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更陸續榮獲國內外影展提名及獎項肯定,於金馬影展首映後口碑延燒。

(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海報(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以近未來的東京為背景

《青春末世物語》劇情闡述在近未來的東京,地震頻繁的壓抑日常裡,高中生摯友悠多和小幸盡情揮霍反叛的年少輕狂。從夜店臨檢中逃脫、潛入教室放送電音節奏,瞧不起體制歧視的勢利造作。一次惡作劇,使得校長執意在校園安裝電子監控系統,而掀起抗爭風波。悠多只想活在當下追逐音樂夢,小幸則因身分認同覺醒走上街頭,眼看青春就要分歧而告終,他們的友誼也在畢業前夕逐漸失控。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關於本片,空音央說明,《青春末世物語》以近未來的東京為背景,將現今日本已然存在的社會及政治氛圍加以放大。儘管右翼勢力和民族主義仇外情緒造成高壓,還是有越來越多的移民到日本定居,不同種族和背景的孩子們一起成長。《青春末世物語》的青少年主角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迎來了成長的洗禮。兩名主角各代表著面對政治壓迫時,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個為了徹底變革而抗爭,另一個則信仰活在當下。迥異的傾向讓好友之間產生分歧,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在我成長期間,其實也沒有認真關注社會和政治議題,我也想坦誠面對這一點,當時的我還是享受著和朋友玩樂、惡作劇、揮霍青春。從最直觀的層面來看,《青春末世物語》講述的是朋友之間自然而然地各奔東西,但電影也探討了整個大環境是如何默默塑造我們的生活和人際關係。《青春末世物語》裡的少年們在憂患中成長,都在各自尋求方法應付他們對未來的集體焦慮。我希望透過窺探這個想像中的未來,辨識它反映出的不安情緒,或許我們才能坦然面對現今的所有迷惘和恐懼。」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演員介紹

日高由起刀 Yukito Hidaka(飾 小幸)

生於2003年,拍攝《青春末世物語》時才剛高中畢業,曾是田徑運動員爾後轉職模特兒,隨即就被導演空音央相中而首次參與電影演出。在《青春末世物語》中飾演一名尚未歸化的在日韓裔高中生,雖然自幼即於日本生活,但在排外的社會風氣下仍然備受歧視。就在他面對日漸高漲的反政府思潮時,因而萌生參與社會運動的想法,也對好友的沉迷享樂和母親的百般忍讓感到不解。日高由起刀因拍攝《青春末世物語》的契機,除了體驗到高中生無拘無束的一面外,他也在成年後從父母口中得知祖母來自韓國,因而如同電影中的角色設定,戲裡戲外都有著切身的啟蒙與感受。

日高由起刀 Yukito Hidaka(飾 小幸)(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日高由起刀 Yukito Hidaka(飾 小幸)(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栗原颯人 Hayato Kurihara(飾 悠多)

生於1999年,受到導演空音央的挖掘,而從模特兒新秀跨足電影演出,外型與菅田將暉神似,卻多了幾分古靈精怪的氣質。在《青春末世物語》中飾演一名熱愛電子樂的高中生,更深信人生要把握當下、盡情狂歡,雖不受摯友認同,卻又何嘗不是以自己的方式對抗著這個世界?栗原颯人坦言,悠多這個角色和他自己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來自單親家庭、熱愛音樂、任性不羈。或許是因為與角色背景和性格極為相似,看著悠多放肆玩樂時的歡笑下,總覺得深邃的雙眼背後藏著隱隱的憂愁,那難以言喻流淌而出的氣息尤其動人。

栗原颯人 Hayato Kurihara(飾 悠多)(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栗原颯人 Hayato Kurihara(飾 悠多)(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青春末世物語》劇照(圖片提供:好威映象)

資料提供|好威映象、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奉俊昊新作《米奇17號》上映!精準分鏡且同步剪接,10大重點解密奉俊昊獨特的電影工作方法

奉俊昊新作《米奇17號》上映!精準分鏡且同步剪接,10大重點解密奉俊昊獨特的電影工作方法

繼《寄生上流》奪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等4大獎後,奉俊昊睽違6年以《米奇17號》回歸。羅伯派汀森飾演的米奇,被唆使做盡有害生命的苦差,死後身體卻會被重新「列印」,陷入無限重生的悲劇輪迴。這是奉俊昊的第3部英語長片,他獨特的導演風格如何為好萊塢帶來衝擊?總是能把類型片拍成作者電影的他,這回又是怎麼創作出這部「奉俊昊式」的科幻喜劇?

《米奇17號》的故事發生於近未來世界,羅伯派汀森飾演的米奇在地球遭逢絕境,前往外星球避難卻成為了「消耗工」,被指派做盡各種危害生命的工作,死後其身體會被重新「列印」出來且保有記憶。片名的「17號」即表示,觀眾看到的「這個米奇」已死過了16次。當人類列印的「高概念」故事,遇上「能把類型片拍成作者電影」的奉俊昊,交織出擁有人類意義、死亡本質、階級對立等深層議題的娛樂爽片,片中不說教但嘲笑著人類,又緊緊擁抱了人性的可貴與可悲。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這是繼《末日列車》、《玉子》後,奉俊昊的第3部英語長片,也是他第1部在英國拍攝的作品。全片於20228月開拍,歷時87天拍攝,共搭建超過40座布景,分布於4座攝影棚、1座大型戶外棚、1座飛機機庫,還有無數個風格迥異的外景地點。這部製作龐大的電影,在劇本、攝影、美術、剪接、特效等面向都是一門極其精緻的工藝。以下盤整《米奇17號》的幕後創作細節,走進奉俊昊獨特的電影世界觀與工作方法!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①改編幕後:不斷被列印的人是什麼感覺?

電影改編自小說《米奇7號》,奉俊昊表示,光是看到原著小說的簡介,就立刻被深深吸引。其中最吸引他的概念為「人類列印」,奉俊昊認為,人類列印不同於人類複製,更像是把人類當作紙張或是文件一樣不斷列印出來,光是「人類列印」的說法,就足以感受到這種生存狀態和職業本質的悲劇性。於是他開始思考,「如果真的有一個被不斷列印出來的人,他的感受會是什麼?這些想法一下子就浮現在我的腦海中,讓我馬上進入這個世界。」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除了人類列印,主角米奇巴恩斯也是奉俊昊著迷的點,「他並不是一個超級英雄,而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平凡人,經歷了這場瘋狂的冒險旅程。」原著裡的米奇是一個普通人,但奉俊昊讓電影裡的米奇「更普通」,設定成為來自社會底層階級、甚至「魯蛇」的人。此外,小說原名《米奇7號》,電影增加為《米奇17號》,看來電影版的米奇更為艱困,足足多死了10次。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②劇本創作:與世隔絕會寫出更好的故事

談到劇本創作過程,身為奧斯卡得主的奉俊昊也坦言,「真的非常孤獨和非常痛苦。」甚至會有完全不想寫的時候。一向都是身兼編劇和導演的他,將寫劇本看作自己的宿命,「不過我一直都知道這個過程大概在68個月之後就會結束,所以我就會抱著這種想法努力創作。我也會盡量讓自己變得愈孤立愈好,因為當我與世隔絕的時候,通常都能寫出更好的劇本。」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③分鏡的執著:現場99%按照分鏡拍攝

熟悉奉俊昊的影迷,必會知道「分鏡」在其電影扮演的重要角色。奉俊昊對親手繪製分鏡圖有一種執著,甚至到了「沒有分鏡圖,我就無法拍電影」、「對我個人來說,當我完成了分鏡圖的繪製之後,我就覺得電影已經完成了」的地步。他的分鏡圖非常精確,無論是鏡頭構圖或運鏡方式都會詳細標註,且會嚴格遵循這些設計,99%按照分鏡圖拍攝。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米奇17號》特技動作指導保羅洛威也分享,他認為奉俊昊早在電影開拍前幾個月,就已經想好每一個鏡頭。他提到彼此第一次見面時,奉俊昊就直接說明「我希望這看起來會是這樣⋯⋯」等非常具體的要求。保羅洛威說,他為其他電影設計動作的時候,通常得設計出10種不同版本,但《米奇17號》並非如此,而是先按照奉俊昊的構想拍攝一次,再拍攝另一個不同的嘗試版本。「但是他(奉俊昊)總是會說:『這兩個版本都很棒,但是我們要保留我原本想要的那個版本。』這是因為他完全知道他要的是什麼。」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④演員表演:在精準要求的框架下給予發揮空間

不過在演員表演上,奉俊昊會保持開放態度,樂於接受演員的即興發揮。他自陳:「這其實是一種矛盾,我在攝影機的位置和整體構圖上,非常嚴格地按照我的分鏡圖拍攝,但是同時我也告訴演員要在這些框架之中感到自在,也能夠自由發揮。這真的很矛盾,但這就是我的工作方式。」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飾演米奇好友的史蒂芬元也提到了這點,奉俊昊對演員的精準要求,反而帶來了另一種自由。「他可能會說:『你要精準地走位,走到這個畫面中的這個位置。』但他並不會嚴格地指導:『我需要你做出這種特定的表演。』我認為他的執導風格更像是:『這是這場戲份的要求,這是你的表演空間,你可以在這個框架內自由發揮。』我覺得這種執導風格其實更自由,因為這樣一來,我身為演員就不需要去想一大堆其他的事情。」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⑤拍攝節奏:不做額外補拍

羅伯派汀森表示,奉俊昊在最一開始就警告他,他的拍攝方式對演員來說可能會是一種衝擊,因為他不會做任何額外的補拍,而且從第一天開始就會這麼做。他分享《米奇17號》的拍攝方式,通常會「拍完一句台詞的鏡頭就直接換到下一個鏡頭」,有時甚至會「從一場戲份的中間挑出一句台詞來拍」,所以演員得必須立刻進入狀態。雖然是非常緊張、緊湊的拍攝,但演員也得以更精確地調整自己的節奏,不會因為要不斷重複拍攝整場戲而感到精疲力盡。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⑥拍攝時同步剪接:電影製作就像反覆修剪的過程

奉俊昊在拍攝的同時也在同步進行剪接,並樂意讓演員看到剪接好的片段,確認自己的表演是否符合整場戲份的氛圍。羅伯派汀森認為,「這是一個大家都要同心協力一起合作的創作過程,你完全不會覺得自己和整個拍攝過程感到脫節。」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製片崔斗浩分享,剪接師楊勁莫不只每天都在拍片現場坐鎮,還全程負責後製作業期間的剪接工作。針對比較晚進組的演員,會直接提供已經剪接好的片段給演員看,讓演員快速掌握這部片的調性。在拍攝期間,奉俊昊會定期拿到剪接好的片段,通常會儲存在隨身碟裡,並在週末觀看。整個電影製就像是一個反覆修剪的過程,而這也是奉俊昊製作電影的一套方法,會不斷回頭檢視影片,一遍又一遍微調,所以到了正式的後製階段,主要進行的是視覺特效,以及確保一切都看起來準確無誤,但是整部電影基本上已經剪接得非常完整了。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⑦美術設計:未來世界必須建立在現實世界上

奉俊昊一開始就和創意團隊說明,他的創作理念是「未來世界必須建立在現實世界的基礎上」,希望觀眾能看到熟悉的視覺元素,而且不會有任何疏離感。當觀眾能在畫面中辨認某些地方時,故事才會有說服力。因此重點並非「一場前往外太空的探險任務」,而是「建構一個充滿人性的環境」,只是對於《米奇17號》來說,這個故事「剛好」發生在外太空而已。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美術指導費歐娜克倫比表示,電影裡的星艦內部空間,靈感來自早期的工業用設施和載具,像是鑽油平台、貨輪和潛艇。她觀察,這些地方的人類居住空間受到壓縮,放置引擎和幫浦等機械設備的機房占據了最大空間,而工作人員的居住空間則被壓縮到兩側(這代表這些空間總是以機械為優先)。這些空間呈現一種奇怪的不對稱感,牆面充滿意想不到的角度,而且地板上有坡道。她是這樣向奉俊昊闡述理念:「星艦上所有的空間都應該受到擠壓,人們活動的空間應該都是剩下來的空間。」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美術指導、攝影指導和服裝設計師在幕後的合作非常密切,甚至研發出一種色彩分層系統,所有的色調都經過精確校準,因此戲服的顏色和布景的色調通常都很類似,並且會透過打光來強調這種一致性。電影中的布景、陳設以及道具,則在「復古感和未來感」、「低科技和高科技」之間取得平衡。例如片中角色使用的每一台相機和錄音器材,都是由工作團隊打造或改裝而成;但星艦內部到處可見的指示類型標誌,則是採用復古的字體呈現。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團隊內部也曾爭論「是否需要更未來感或科技感?」但美術指導費歐娜克倫比認為,「如果既有的杯子可以使用,為什麼要重新發明另一種杯子?我們不需要重新發明一個杯子。就像是一支筆,只要可以用就夠了。」這也成為了他們的設計邏輯,讓原先就存在的功能性物品維持原樣,椅子就是椅子、垃圾桶就是垃圾桶,但像是「人體列印機」等原創設備,就會花心思打造,最後人類列印機被設計成了一個違反重力、只靠兩個支點支撐的機器。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⑧伏蟲設計:結合視覺特效與操偶技術

看過片的人絕對會對「伏蟲」印象深刻。奉俊昊過去在《玉子》時已有創造視覺特效生物的經驗,但這次《米奇17號》不只是異星生物,更是故事中的重要角色。奉俊昊在電影開拍前好幾個月,就和概念設計師張熙喆一起研發伏蟲的造型,牠沒有脊椎,所以有一部分算是昆蟲;但又是溫血動物,所以有一部分是哺乳動物。片中的伏蟲有3種主要的大小分類:伏蟲寶寶的大小大約跟一隻無尾熊差不多;伏蟲少年的大小接近一隻大型豬,牠們站立時高度和人類差不多;伏蟲媽媽平躺的高度超過270公分,站立的高度則超過600公分。

現場拍攝時,由3名操偶師操控伏蟲媽媽;伏蟲少年的戲偶是一個靜態比例的參考模型,不需要任何操偶師操作;伏蟲寶寶則是一個傳統的填充玩偶。所有伏蟲的戲偶都按照真實尺寸製作,確保能夠呈現電影中伏蟲準確的大小比例。此外,奉俊昊在前置作業期間和韓國的Live Tone音效公司合作,為伏蟲設計了一些音效,拍攝現場會直接使用這些音效,讓演員做出反應。值得注意的是,「音效」也是奉俊昊很重要的敘事工具,他對音效要求的精準度和他對拍攝風格的要求一樣嚴謹。

⑨演員眼中的奉俊昊是?

羅伯派汀森說奉俊昊非常體貼、風趣幽默、非常專注,而且很會自嘲,「跟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不過他的氣場強大,會逐漸散布到整個電影製作過程的每個層面。飾演米奇女友的娜歐蜜艾基則說,他有超瘋狂的幽默感,而且完全不會把自己看得太嚴肅。史蒂芬元提及奉俊昊的領導方式,不是那種「跟隨著我,大家都要照我的話做」的風格,而是讓所有人都能夠參與拍片過程,並且理解他做的決定。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⑩創作信念:致力拍出娛樂性十足的電影

奉俊昊的電影經常會被評論為「混合了多種類型」,以《米奇17號》來說,可以在片中看到科幻、喜劇、諷刺、政治、社會、愛情等多種類型。對於這個經常被問及的問題,他表示在創作時並沒有這麼想,也不會刻意去做這些決定,「我在寫劇本的時候完全憑靠直覺,一旦寫完以後,就連我自己也會回過頭來思考,這個故事到底可以被拍成什麼樣的電影類型。」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米奇17號》探討的議題非常多且龐大,人類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死亡不存在,那什麼才是死亡?人類該如何面對與對待非人類的其他生命?但電影裡的角色並不知道自己正面對著這些哲學議題,造就了故事的喜劇感。奉俊昊表示,「我並不會只為了政治諷刺而拍電影。我從來都不希望電影淪為單純的宣傳工具,所以我總是很努力拍出風格優美和娛樂性十足的電影。」他認為,米奇遭遇的一切、他的處境,以及他在電影中被其他人對待的方式,本身就帶有政治性。這涉及人類如何對待和尊重一個人,但這並不代表電影中有某種刻意設計的宏大政治層面。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奉俊昊希望觀眾能夠單純地享受電影的樂趣,但他也希望觀眾可以在看完這部片後,「稍微」思考一下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以及人類該如何保持自己的人性。不過他說,「只要稍微花一點時間思考就好,也許花個3分鐘就夠了(笑)。」

文、資料整理|張以潔
圖、資料來源|華納兄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