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特色咖啡廳推薦!網友年度票選女孩最愛十大精選咖啡廳

台灣人嗜抹茶?網友年度票選女孩最愛的10家北台灣咖啡廳!

看完我們上回編輯2016年度票選的主題餐廳、展覽後,今天要向大家揭曉的就是「北部咖啡廳」的十大好評精選。雖然光是大台北地區,有質感、有創意、有吸引力的咖啡館實在非~常~多,但我們特別鎖定了十家編輯們大推的咖啡店,都是女孩取向的店家喔!還不知道要去哪家咖啡廳度過美好午後嗎?快快來筆記吧GO!

 

第十名:儲房咖啡館
 說到最近的大勢關鍵字絕對少不了「乾燥花」了!這家將花藝融合咖啡香的「儲房咖啡館」暗藏在民宅區當中,不只讓女孩們超好拍照,同時也提供多樣化的餐點選擇,讓你既能享受夢幻的氛圍,又能吃得飽足。


店家資訊

電話:(02)2517-5902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建國北路一段67巷29號一樓 (松江南京站)
 專頁:
facebook 


第九名:日常生活 a day
 位在松菸旁的「日常生活 a day」,滿滿的綠色植栽與木質的設計裝潢,給人一種特別輕鬆、閒適的感覺。另外這裡也會時常舉辦不同的藝文展覽,以及生活課程,讓你不只是單單品嚐咖啡,還有更多選擇喔!


店家資訊

電話:(02)2766-7776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四段553巷46弄11號 (市政府站)
 專頁:
facebook


第五名:Machikaka
 喜歡日式料理的朋友,相信都對「Machikaka」不陌生吧?這家雖然店坪數不算大,但小巧而溫暖的餐廳內,有著一道道日本暖心的家庭料理,以及溫潤順口的京都宇治茶、咖啡,另外最招牌的還有超濃醇香的抹茶蛋糕啦!完全是奢侈的幸福啊~(抹茶控絕對淪陷)


店家資訊

電話:(02)2777-2777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216巷4號1樓(南京復興站)
 專頁:
facebook


第五名:PINEDE
 接著同名次的還有編輯自己和朋友很愛去的蛋糕天堂「PINEDE」啦!以傳遞快樂為宗旨的PINEDE,蛋糕是以女孩會喜愛的口味為主。像是有著馬卡龍配色的草莓、巧克力蛋糕,以及最鼎鼎大名的烤起司蛋糕,不管視覺、味覺都是享受~

 

店家資訊

忠孝門市
 時間:11:00-21:00 
 電話:02-2740-0101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244號

民生門市
 時間:11:00-21:00
 電話:02-8770-5656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四段101號 

南崁門市
 時間:11:00-20:00
 電話:03-311-9688
 地址:桃園市蘆竹區南平街62號
 專頁:
facebook


第五名:溫床 NEST
 這家「溫床 NEST」是許多網友們口耳相傳的巷弄好店。溫馨的樓中樓設計,讓人很有回到家的感覺,來到這裡不妨試試他們家的「員工餐」吧~不管是肉丸醬飯、日式豬肉炒麵……簡單又大碗好吃,不管是想飽餐一頓,還是來這兒點杯招牌咖啡&奶茶放放空,都是很棒的選擇呦!

 

店家資訊

電話:(02)2356-9895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198巷38號(東門站)
 專頁:
facebook

 
第五名:Miuya Cafe 米屋珈琲 
「米屋珈琲」顧名思義就是絕對能讓你吃到熱騰騰的米飯啦!不過除了鹹食餐點外,店家細心研磨的咖啡、手作的抹茶蛋糕都被大推薦,想大啖美食的朋友一定會喜歡,另外他們也對於寵物來店非常友善喔~

 

店家資訊

電話:(02)2706-7067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文昌街49號(信義安和站)
 專頁:
facebook


第二名:咖啡小自由 libero coffee
 想喝咖啡,也想要喝點小酒?這間舒適的「咖啡小自由 libero coffee」就能滿足你兩種需求。而且店家也特別強調「我們堅決捍衛客人在白天喝酒的權利!」生活已經夠忙碌,不如就撥個時間來享受這般自由自在的悠閒時光吧!

 

店家資訊

電話:(02)2356-7129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243巷1號1樓(東門站)
 專頁:
facebook

 
第二名:Petit Doux.微兜Café Bistro
 進入前三位的倒數啦~這家「Petit Doux.微兜Café Bistro」是金色三麥的姐妹店,所以來這兒也能品嚐到好喝的啤酒。此外每道菜色也是偏向女性市場的取向,像是招牌的「瓦帕鬆餅」,它的份量足、外型美,重點是一切開還會立刻爆漿流出暖呼呼的餡料(吞口水),雖然有些小罪惡但絕對幸福甜蜜感滿溢!

 

店家資訊

電話:(02)2395-1336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198巷7之3號(東門站)
 專頁:
facebook

 
第二名:生活在他方elsewhere cafe
 又一家抹茶控愛店!位於中正紀念堂站的「生活在他方」咖啡店,擁有老饕們大推的抹茶千層蛋糕,另外店內也提供許多給大人的可愛繪本可以翻閱。一杯咖啡、一道甜點,配上充滿智慧與溫暖的圖文書,療癒力十足啊~

 

店家資訊

電話:(02)3393-2018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一段119巷3號1樓(中正紀念堂站)
 專頁:
facebook


第一名:沐樂咖啡
 登登登!冠軍揭曉~~~答案就是人氣歷久不衰的「沐樂咖啡」啦!這間剛好就是編輯私心最愛的一家北部咖啡廳呢!(拇指)不管是環境氣氛、餐點的CP值都讓人像上癮一樣,不斷地想回鍋再感受一次~根據編輯自己吃了十幾次以來,還真的都沒有失望過呦!

 

店家資訊

新生店
 電話:02-2358-7288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臨沂街13巷7號

信義店
 電話:02-2397- 9661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86巷3號
 專頁:
facebook

 
 以上就是編輯年度票選的「北部咖啡廳」最愛Top 10啦!有沒有發現裡頭就有不少家都跟抹茶甜點出名有關呢?(笑)(大家真的很愛抹茶)若你是愛咖啡成痴、只要幾天沒到咖啡廳報到就渾身不自在的人,這十家咖啡店的確各有厲害之處,大家不妨來挑一間去好好品味一下吧!


Text、Photo / 妞新聞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小吃老店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2025年台灣設計展將落腳彰化,也順勢為彰化火車站週邊最熱鬧的「小西商圈」帶來嶄新面貌,巷口的公園廣場、馬路上的標線、經整理後的小吃老店面,都為街區注入了不同以往的活力。

位於彰化車站週邊的小西街,在清朝時期曾是連接舊城西門與北門的捷徑,隨著火車站的興建,鐵路運輸便利更讓這裡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當時,小西街一帶聚集了成衣、布料、旅社和酒樓等商家,形成熱鬧非凡的市集景象。

隨著時代變遷與交通改變,這些產業逐漸式微,現在穿梭於小西巷弄間,傳承數十年的老字號小吃攤位和復古風情的建築仍隨處可見,同時也有不少青年進駐開設個性小店,為街區注入新的活力,讓小西商圈逐漸成為融合懷舊與年輕風格的慢遊之地。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漫步小西商圈,有不少青年進駐開設個性小店,為街區注入新的活力。(圖片來源:彰化旅遊資訊網)

小西商圈與一般招牌林立的商業街有很大的不同,光是進入街區的方式就充滿探險樂趣。從彰化火車站前三角公園(中正路口摩斯漢堡旁)隔壁不起眼的巷弄鑽進進入小西街巷(長安街100巷),並一路來到長安街、永興街、陳陵路範圍,行經綠意盎然的生活感巷弄、有歷史故事的屋舍、轉角的藝術裝置,每個角落都有驚喜。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小西商圈一帶有許多乘載歷史故事的屋舍。(圖片來源:彰化旅遊資訊網)

重塑商圈品牌「小西伴線」

小西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台灣設計研究院共同策劃、嶼人設計工作室設計統籌,期望打造出非典型的商圈品牌。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嶼人設計工作室團隊。(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前面提到,小西商圈自古就是彰化市的核心地帶,而如何強化地方與彰化市連結的記憶點,就是嶼人設計工作室最著重的目標。團隊將「小西」加上彰化老地名「半線」,並變化為「伴線」、「拌線」,表達小西不僅是商業街,更是以人情味為本、還有美食好手藝的地方。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全新品牌識別導入街邊旗幟。(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除了源自在地文化脈絡的品牌概念「小西伴線」外,設計團隊也運用地方商家常有的吉祥物「錢鼠」,轉化原先象徵富裕繁榮的意象,將布業的代表物件「線」畫成一隻「錢鼠」Logo,長長的尾巴捲成圓圓的錢幣,帶領旅人進入小西街巷內尋寶。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設計團隊運用地方商家常有的吉祥物「錢鼠」,將布業的代表物件「線」畫成一隻「錢鼠」Logo。(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以「線」為核心概念,貫穿平面意象

「小西伴線」計畫期望強調鄰里生活與商業街共構的環境氛圍,用「線」這個元素,將原本小西商圈裡無形且分散的點,串聯為「有形」且「連續」的生活空間。「線」的概念簡單、好應用,可以勾勒出小西當地知名歷史建物「高賓閣」、代表美食的叉子湯匙、小吃攤等形象,還可以繪製成地面上的標線,在空間中穿針引「線」,邀請旅人隨著指引遊逛街巷。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小西伴線」計畫期望強調鄰里生活與商業街共構的環境氛圍,用「線」這個元素串聯起有形且連續的生活空間。(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前後對比圖。「線」的概念簡單、好應用,可以化為地面上的標線。(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馬路標線不僅呼應全新商圈品牌視覺,更提醒行經車輛注意行人安全。(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3處街角特色空間,兼具遊客與居民需求

「線」甚至還可以3D化,從地面上飄浮起來,在城市空間轉變為實體街道家具,成為街角的多處特色空間,包含火車站出來就能看見的「車站前公園廣場」、小西特色街巷中酒樓遺址與醫生巷交界處的「小西巷微廣場」,以及鄰近歷史建物「高賓閣」的「空地口袋公園」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車站前公園廣場改裝前後對比圖。(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小西巷微廣場。(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空地口袋公園改裝前後對比圖。(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在這三處街道家具的設計概念是「線」從地面上漂浮了起來,變成高高低低的椅子、地圖和指標,並延伸品牌視覺形象,增設拒馬、花台和交通錐等街道設施,提供遊客蒐集地方資訊、居民日常休憩聚集。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線」從地面上漂浮了起來,變成高高低低的椅子、地圖和指標。(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這些公共空間提供遊客蒐集地方資訊、居民日常休憩聚集的場所。(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在材料選擇上,嶼人設計工作室選用了多項環保材,盡可能以新技術達到環境友善,如地面標線使用冷塑型止滑塗料,不含溶劑,施作時不產生額外的碳排放,且抗滑性高、耐磨耗、耐紫外線;鐵件座椅上方的坐墊使用一種菌絲生物材料,自菌絲液態培養、發酵、萃取菌絲體再成型、風乾、進行防水處理等,可說是「會呼吸的自然系生物坐墊」;而隨著座椅線條一路延伸至天際線的燈具,則採用太陽能板照明。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嶼人設計工作室選用多項環保材,盡可能以新技術達到環境友善。(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7商圈店家重塑空間,老字號小吃視覺更跳脫

除了商圈公共空間的重整外,許多地方商家也響應本次計畫,與設計團隊合作品牌形象與空間規劃。像是彰化限定的古早味老字號「堂記糯米炸」,保留原有的復古的攤車意象加入年輕化的視覺設計,讓街口轉角的小吃更加吸睛;專售手工蛋捲的「⾃然捲⼿感烘焙所」透過視覺阻隔打造「前店後廠」,並優化原本商品陳設空間。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堂記糯米炸。(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堂記糯米炸。(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然捲⼿感烘焙所。(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擁有超過60年歷史的「阿樹擔仔麵」以店內招牌餐點做為新的視覺形象,也規劃新的菜單組合;主打手沖精品咖啡的「桔萬咖啡」選入新的室內家具、改變陳設,讓店面更加簡潔俐落。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桔萬咖啡。(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老店「阿璋肉圓」運用店面對外形象(招牌橫招及帆布等),統一原本分離兩側的店面視覺,也以減法設計重新整理菜單與牆面資訊;建於1937年的「高賓閣」則從建築外立面品牌旗幟強化視覺辨識度,並對一樓場域進行功能重新分配,打造具有整體感的消費環境。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阿璋肉圓。(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新面貌!以「線」串連昔日布業榮景,改造公共空間、老店小吃建立非典型商圈品牌
阿璋肉圓。(圖片來源:台灣設計研究院)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公共藝術,就是那朵為城市染上特別氣味的花!

對大多數人而言,公共藝術可能是一座雕塑、一處景觀、一場多媒體實驗,但我更喜歡把它視為是縫合城市與居民之間的美學媒介。

台北市文化局
一座雕塑、一處景觀、一場多媒體實驗,位於政大公企中心「知識樹下的家」,是豪華朗機工用來匯聚眾人能量的當代公共藝術。(圖片提供:華麗邏輯,攝影:林祐任)

拉高視角來看,山、河、土地等構塑人生活的大區塊;再靠近一點細分,就會出現建築、綠地等容納各式人文活動的場域;為了要連結這些活動,於是出現通道。從「點」拉出「線」、從而構成「面」,人與人之間交錯複雜的流動於是展開,而我認為,公共藝術第一道縫合的,就是土地的記憶;縫合著城市中的點線面、縫合著居民們的文化記憶,也縫合了歷史與未來。

當第一道縫合創造連結後,公共意識便會開始發酵,此時的公共藝術會開始講究景觀美學、在乎地理意義,而非單憑藝術家個人喜好而設置,我認為這就是公共藝術的第二道縫合力量,它將縫合出眾人對現代、環境、風格以及建築景觀所有美學的思考脈絡。然而最重要的,是當這兩種縫合成熟後,更重要的第三道縫合才會出現;這是帶領、驅動、甚至顛覆一座城市思維的新意象核心。

位於日本六本木之丘廣場、由傳奇藝術家Louise Bourgeois設計的巨型蜘蛛雕塑「Maman」,就是一個具備第三道縫合功能的代表。令人矚目的霧黑色蜘蛛為中心,它召喚來一個橫跨潮流、藝術和商業活動的匯聚場域,將美術館、商場、辦公室、電影院等活動交織串聯;這不單單是一座雕塑,它更指涉潮流、美學乃至記憶再造,更具備顛覆現有思維的意義,帶領六本木之丘不斷融合、演進,甚至在六本木之丘周遭形成公共藝術地圖,每年舉辦的大型藝術節慶更從國際邀請集結近百件公共藝術,如此豐沛的能量,讓六本木之丘呈現不斷更新流動的指標。

台北市文化局
巨型蜘蛛雕塑成為再造六本木之丘公眾記憶的指標公共藝術。(圖片提供: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JASPAR, Tokyo, and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以藝術輕巧地讓城市煥然一新

如果把這些功能放在一起,是不是突然發現公共藝術的任務極為艱鉅、複雜而偉大?然而這是因為,公共藝術理當順著城市規劃、順著城市紋理而生,無論它是一道牆面、一個街道家具、一個轉角處的雕塑,它都要思考跟城市之間、跟居民之間的記憶關係,也就是說,公共藝術奠基在整座城市規劃中的一環,其任務自然而然的誕生並完成才是。

就如同人會不斷迭代更新,城市也是,因此公共藝術也該如此,或許以十年、十五年為一個週期,公共藝術也該因願景轉變或美學進化,而有拆卸更換的規劃。從公共藝術發展很成熟的國際城市如阿姆斯特丹、巴黎、紐約等地可以觀察到,許多公共藝術依附於企業或大型公共設施軸線,大約十年會更新一次,透過不斷衍替,能給予人們全新的感受,這就是公共藝術在發威。更簡單來說,如果把城市想像成一個家,那公共藝術就是家中的一瓶鮮花,只要換一種花,就會為家裡帶來全然不同的氛圍。這就是藝術、或稱之為美的力量。

台北市文化局
巴黎地鐵協和站,位於協和廣場之下,其月台牆壁的每一片磁磚上有一個字母,整個內容是1789 年法國大革命期間國民議會通過的《人權宣言》,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圖片提供:Clicsouris From Wikimedia Commons)
台北市文化局
Niki de Saint Phalle與Jean Tinguely的作品「史特拉汶斯基噴泉」,不僅是表達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的作品,更展現巴黎龐畢度中心作為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角色。(圖片提供:ChrisSampson87 From Wikimedia Commons)

更多可能的媒材創造更多的縫合可能

在臺北,扮演三種縫合角色的公共藝術也持續發展,並與建築、城市規劃更深度融合,近期的公共藝術,早已脫離二、三十年前單一創作的想法,而是朝向跨越不同介面,非物件式、獨立式的存在。近期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同廣慈社會住宅的公共藝術規劃,或是豪華朗機工策畫的政大公企中心跨域作品「朝光之向凝視」和「知識樹下的家」,以及大巨蛋公共藝術計畫「松菸巨蛋野球場的九局下半」。

臺北大巨蛋這十件作品的過程,思考的是如何貼合大巨蛋未來樣貌,同時回應連接松山機場、鐵道博物館、國父紀念館、松山文創園區的軸線,以融合景觀、跨域媒體、運動精神和在地人文風貌,達到縫合古今。

大巨蛋是一個複合環境,又是很新穎的場域,因此試圖設定更多媒材上的突破,包括景觀、聲音、音樂等,都可以是公共藝術的一環。

事實上,現在公共藝術的規劃越來越廣義,不僅是跨媒材合作,甚至一首音樂、一部電影、一個舞蹈都可能成為公共藝術選用的媒材,甚至是為一個區域設定主題顏色,或利用自然界的光、熱、水、潮汐變化、泥沙淤積等創作,都可以是一種公共藝術創作,也因此,它原有的時限性與地域侷限,或許更能被打破以跳出框架,美學眼界也能更加寬廣。例如臺北環南市場改建就是用一部長片去呈現它公共藝術的形式,這是極具突破性也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台北市文化局
臺北大巨蛋園區的公共藝術,是以融合景觀、跨域媒體、運動精神回應屬於臺北的在地人文風貌。(圖片提供:Anew Chen)

臺北下一步可以更好

一晃眼,臺北發展公共藝術已經二十多年了,然而對於城市或地域區塊是否做到三道縫合功能,還是有疑慮的。

大多數人對臺北公共藝術的印象,是混雜而多元的;譬如行走在中山北路上可看見楊英風雕塑,也看到馬偕醫院外面的馬偕博士石雕、或士林夜市旁出現臺北藝術中心那顯眼的球狀建築,但它們相互之間似乎沒有關聯,甚至與環境充滿衝突。由於「公共藝術設置辦法」規定,造就出越來越多單純大物件、英雄式或標竿式的公共藝術作品,其與環境之間的協調,或是長期來看的維護需求,都是公共藝術發展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以我多年從事公共藝術創作的經驗,後續的養護更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有鑑於此,我認為臺北公共藝術發展的下一階段,應慢慢朝向景觀整理方向發展,讓公共藝術參與到城市面貌重整的工作。例如一條河川需要整治,那藝術家就去思考如何處理河岸曲線,或許加入聲音裝置、置放引人好奇的望遠鏡或觀測光陰移轉的日晷,也可能是河濱公園一處色彩美麗的沙坑等,當這些公共藝術具備公眾功能性、富有美學基礎且有設計邏輯時,就會進入與景觀融合、因地制宜的境界,這也正是順著城市規劃而生、為城市帶來想像與改變的契機。

事實上,臺北需要更細微地去進行視覺工程或美感調整、景觀整理型的公共藝術,可以小到一排欄杆、一段步道,或是一道圍牆,透過藝術規劃與周圍調和。這確實需要多一點策略與城市遠見,然而公共藝術的發展,就是要照顧到在地居民、包容到在地特色,創造共同成長茁壯的意象,這時候,公共藝術將不再是憑空飛來,而是一個以在地特色澆灌出來、具有獨特文化氛圍與歷史脈絡的城市美學代表。

台北市文化局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是近年最值得關注的整體規劃案。左圖為林聖峰作品「大樹下的山水客廳」、右圖為Ram Katzir作品「書寫未來」。(圖片提供:禾磊藝術)

公共藝術的發展也可以更區域性、更有策略性,例如廣慈社宅的公共藝術計畫,它不只是釋出一個轉角或一個街廓,而是用一整個新場域與人的思考去進行規劃,從而產生出能改變居民思維、產生討論價值的作品。然而這需要制度上更細緻的配合,如何讓公共藝術規格與時俱進,是否能將公共藝術經費分配到公共藝術基金上,以挹注城市景觀的整理維護,甚至是評審組成是否能有更具公共藝術、永續環境等議題的委員加入?當公共藝術本身有十年可討論汰換的想法時,公共藝術法規是否也該加速調整以因應未來AI時代的快速變遷。

公共藝術的發展就像是城市的一面明鏡,反映也縫合著臺北對於生活所在地的願景藍圖,但公共藝術更可以是讓人印象深刻的花朵,期待臺北在公共藝術思維不斷進步下,終能開出代表臺北的那一朵花。

關於作者╱林昆穎

藝術團隊「豪華朗機工」共同創辦人,曾任2024「巴黎文化奧運臺灣場」、2021-2022「臺灣文博會」總策展人、2020-2022「臺北白晝之夜」藝術總監。

文╱林昆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