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演出海報是如何生出來的?平面設計鄭秀芳與《生之夜色》的交叉作用

一張演出海報是如何生出來的?平面設計鄭秀芳與《生之夜色》的交叉作用

和EX-亞洲劇團的製作人林浿安一起拜訪平面設計鄭秀芳,在坐落於綠意充滿的寧靜社區、老公寓頂樓的工作室裡,迎接我們的是酒吧裡才會見到的那種精緻小點。小巧的玻璃杯裡,裝著色澤誘人的兩色小蕃茄,浸在紅酒裡熠熠發光,嘗一口滿嘴香甜。這還沒完,秀芳施魔法一般,為每個人的小杯裡添上一匙甜蜜的冰淇淋,幸福感再度飆升。

 

女主人溫柔可人的形象猶未遠,浿安笑著透露,其實他們團裡的行政每次要與秀芳商討平面設計事宜時,總有那麼一點ㄘㄨㄚˋ

 

我非常可以瞭解那種忐忑。

 

許多年前、當我還是個生手編輯的時候,就已經和這位行事風格相當鮮明的平面設計合作過,每每充滿了被她問倒的危機感。她的節奏明快,絕不拖泥帶水,問起話來一向直搗重點,虛無飄渺的字眼是通不了她那關的

 

如今回想,其實她拋出來的幾乎都是基本題,只是我們有時候會忘失了那些核心。秀芳用她一貫的快拍,解釋她哪來那麼多的問號:「我認為這世間的任何事,幾乎都可以歸結到4W1H(What、Who、When、Where、How)它能夠幫助你釐清所有事情。當有什麼東西讓你卡住了、或想不清的時候,只要回頭去想,我這是要做給誰的?它將出現於何時何地?它到底要表現的是什麼?……」

 

基本題之外,令浿安印象深刻的提問還有不少,好比說:「對你個人而言,如果今天要用一個顏色來形容你對這齣戲的感覺,你覺得會是什麼顏色?」即便當下未必能有具體的答案,這些討論都還是發揮了某種程度的效用,「因為其實,我們吃的是這個問題給我們的衝擊是什麼?」

 

與阿莎力劇場咖一見成主顧
加上這回的新戲《生之夜色》,這已經是EX-亞洲與秀芳的第三度合作。浿安最初之所以會找上秀芳,是透過秀芳的另一個老主顧、狂想劇場製作人曾瑞蘭的推薦。

 

「我跟瑞蘭說,我想要找一個『可以溝通』的平面設計,他可以聽懂我們的需求,能夠掌握劇團的作品風格。當然每個設計一定都有他的喜好和美學,但是我希望能保有一些為劇團設想的彈性空間。」按著浿安的願望清單,瑞蘭推薦了秀芳,「第一個是她很阿莎力、不囉唆,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表達得非常清楚;而且她是劇場人出身,瞭解劇場的工作狀況,讓我們在溝通上可以不用那麼費力氣。」

 

秀芳畢業於北藝大劇場設計系,有好些年做為幕後人員,接過大量的舞台、音效、燈光執行工作。雖然「Run show run得很開心」,但是由於對相關工作的未來發展,並沒有進一步具體的想法,讓她感到有些徬徨,於是憑藉著從高中開始累積的平面設計專長,跑到廣告公司、報社去上班,一邊在公餘接各種平面設計案,直到成為一名獨立工作者。「應該講說,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劇場,只是換了一種形式。」

 

離不開劇場,對她而言最大的引力在於:「我覺得劇場裡人跟人之間的交流是非常緊密的,有點像是男生當兵那種同袍情誼,大家相互支援、彼此幫忙,而我是喜歡過這種群體生活的人。」

 

做為平面設計,雖然沒有實際進到劇場裡和大家並肩工作,但至少在思考上,希望盡可能與劇組保持緊密的聯繫。除了那些打破砂鍋的提問,她會做的基本功課還有:「第一個是讀劇本,若是沒有劇本,至少要知道大綱,以《生之夜色》來講,他們還提供我創作會議記錄,於是我可以知道舞台、服裝等設計們的想法,若有他們的設計稿,當然更好。」

 

事實上通常很難這麼理想,隨著劇場演出的開賣時程越拉越早,在此之前就要備好文宣廣告的平面設計,經常是在作品尚未成形、許多東西都還飄在空中的情況下,就得先用視覺為它下個恰當的定義。

 

浿安感覺,這次的《生之夜色》尤其困難。首先這是與印度前衛導演Dr. Abhilash Pillai的跨國合作,「導演在遠方,對設計來講有個很大的挑戰是,這到底符不符合導演的想法,我們其實同步在過程之中一起摸索。此外,這個作品大膽挑選了棘手的癌症議題,不只是從醫療面向,而是拉到更大的哲學思考,那麼我們如何在視覺上貼近作品的本質,但又不會把觀眾嚇跑?」

 

這些之外,浿安還給秀芳添了一項挑戰是,「我們的戲常常會被定位成一種比較傳統、古典的氛圍,但我們其實也有很現代的面向。希望可以透過秀芳的視覺,慢慢破除那種單一的界定,讓我們的觀眾市場更被打開。」邁向成團的第11年,現階段的EX-亞洲,已經脫離了創作風格的摸索期,「所以也剛好是一個蠻好的timing,我們開始可以把自己表述得更為清楚。」

 

一翻兩瞪眼,或者一翻兩對眼

消化完所有的需求和資訊,秀芳緊接著要進行的第一次提案,對雙方而言都像是一場大賭局。「有時候會完全的翻盤,有時候一次就準了。」《生之夜色》是特別幸運的那種,「幾乎非常接近我們所想像的、這齣戲要表達的意涵。那視覺讓我們一看就覺得,ㄟ,味道對了。」

 

秀芳的發想路徑是這樣的:「我首先抓到的關鍵字是『癌症』,然後衍生出『生命』,這讓我聯想到『流動感』,緩慢的流體或是一縷輕煙,也讓我想起植物的年輪……類似這樣一路衍生,整個畫面該有的架構便會開始立體化。」最後發展出的那個如煙似水又有年輪感的視覺,讓我在初次見到它時忍不住拿起來多看了兩眼——顯然中了秀芳的招:「我希望它是稍稍隱晦一點的,觀眾看到這個圖形的時候,可以憑著自己的生命經驗去賦予它故事或做進一步的想像。當能吸引人注意並拿起來閱讀,我的任務就已經達成了。」

 

在她以類似概念發展的幾組視覺裡,劇團最後挑中了有肢體現身的版本,「其它的我們也很喜歡,但有點擔心被誤以為是視覺展。不管是作品的呈現方式、或對癌症這個議題而言,身體都是很關鍵的,所以我們偏好結合了身體與流動的這個感覺,也希望讓它有更多的表演感。」

 

最終以這個視覺,做出了EX-亞洲創團以來最貴的DM。其實秀芳也為劇團設想了便宜一點的印刷可能,「我甚至很認真的遊說他們,真的沒有預算就不要逞強這麼做」。

 

既然平面設計都肯退,為何還不惜超支?浿安的自白是:「可能連藝術行政都有一種比較不切實際的藝術家性格,明知沒預算,但是心裡總有一塊小空間留給創作者,包含平面設計也是。如果可以感覺到那是對的,那好吧,我們就努力多賣幾張票。表演藝術產業是每個環節扣連起來的,不光只是以導演、演員為主,也要尊重其它的環節,因為大家是在同個食物鏈裡一起把平台撐起來。」

 

「這就是劇場案子最可愛的地方!」作品橫跨不同領域的秀芳,感覺與劇場圈的合作是相對容易發揮的,「一來它總是有很多好素材可以使用;再者,他們多半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也有許多與不同設計合作的經驗,彼此間的溝通是容易的;此外他們通常比較尊重設計,會盡可能滿足你的構想。」雖然如此,秀芳並不放任自己恣意而為,在實現設計想法的同時,也得照顧對方的需求。

 

平面設計與藝術行政之間的關係,我覺得是盟友,甚至是戰友。藝術行政上戰場,我在後方提供所需的槍砲彈藥,但是在此之前,你要提供我適當的原料,如果一開始火藥就是潮濕的,得早點告訴我,那麼我們可以有其它的替代方案;也要跟我說清楚你的目標對象,要不然我做了一堆水雷,結果敵軍都在天上飛……」

 

浿安也把平面設計看作戲劇推廣的重要戰力,「當推出新的作品時,觀眾第一個接收到的就是平面視覺,透過這張DM,有可能就決定了他要不要看這個戲。」

 

滿足的嘗完秀芳的酒漬蕃茄,我想起自己本來對這水果的興趣不過一般般。要感謝秀芳的精心配搭,讓它看起來十分可口,我是受了那美色的誘惑,才有機會經驗這特別的滋味。

 

 

Text / 洪瑞薇

Photo / EX-亞洲劇團、鄭秀芳提供

※本文由Qbo藝文頻道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東京都美術館迎來開館百年!吉岡德仁設計100週年紀念Logo,2026年展覽亮點搶先公開

東京都美術館迎來開館百年!吉岡德仁設計100週年紀念Logo,2026年展覽亮點搶先公開

東京都美術館將於2026年迎來開館100週年,特別邀請設計師吉岡德仁打造100週年紀念Logo,並率先公開2026年的展覽陣容,其中包含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收藏展、奧賽美術館典藏展、藝術家Andrew Wyeth展等精彩企劃!

日本首座公立美術館邁入百年新章

作為日本第一座公立美術館的東京都美術館,自1926年開館以來,不僅是提供藝術家發表作品的舞台、與世界及日本名作相遇的場所,也是讓人們透過藝術與彼此交流的空間。而在即將迎來開館100週年的這個特別時刻,東京都美術館除了舉辦特別展與企劃展之外,還將展開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

東京都美術館將於2026年迎來開館100週年。(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東京都美術館將於2026年迎來開館100週年。(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設計師吉岡德仁操刀紀念Logo

活躍於設計、建築、現代藝術等領域的設計師吉岡德仁,2011年時替東京都美術館設計識別標誌,他從前川國男於1975年設計的美術館立方體建築汲取靈感,並以「淺顯易懂、平易近人」、「具象徵性的意象」、「融合歷史與未來」、「展現日本形象」等關鍵字為基礎,設計出兩款版本,既展現出美術館近百年歷史所蘊含的厚重感,同時傳遞出面向未來無限可能所帶來的輕盈感。而在代表美術館本身時,使用帶有顏色的立方體Logo;代表各項事業時,則使用以線條描繪、具透明感的版本。

這次,吉岡德仁再度受邀設計Logo,他以獨特的美學視角,從「100」字樣延伸出簡潔流暢的線條,打造出兼具洗練質感與紀念意義的標誌。館方除以此為核心展開一系列慶祝活動外,也同步推出特設網站,並搶先公開2026年展覽的精彩陣容。以下將介紹其中4檔展覽,完整內容可至100週年紀念官網查看。

100週年紀念Logo由活躍於世界舞台的設計師吉岡徳仁設計。(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100週年紀念Logo由活躍於世界舞台的設計師吉岡徳仁設計。(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東京都美術館2026年展覽4選!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スウェーデン絵画北欧の光、日常のかがやき」

展期:2026年1月27日~4月12日

在瑞典國立美術館的協助下,本展將透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瑞典美術黃金時期的迷人繪畫,深入探討北歐特有的與自然共生、豐饒生活的獨特感性。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スウェーデン絵画北欧の光、日常のかがやき」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スウェーデン絵画北欧の光、日常のかがやき」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アンドリュー・ワイエス展」

展期:2026年4月28日~7月5日

本展為20世紀美國畫家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 1917–2009)的回顧展。魏斯直至91歲逝世為止,持續描繪身邊的人與風景,其作品中常見窗戶、門等意象,象徵所處世界與彼岸之間的界線。本展將以這些主題為核心,探索魏斯筆下的世界。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アンドリュー・ワイエス展」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アンドリュー・ワイエス展」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コレクション 百花繚乱~海を越えた江戸絵画」

展期:2026年7月25日~10月18日

本展將從大英博物館約4萬件的日本美術收藏中,精選江戶時代的屏風、掛軸、繪卷,以及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等8位代表性浮世繪師的版畫佳作。此外,展覽也將聚焦近年的調查成果和收藏的背景,探討該館在日本美術的收藏、研究與保存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コレクション 百花繚乱~海を越えた江戸絵画」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コレクション 百花繚乱~海を越えた江戸絵画」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オルセー美術館所蔵 いまを生きる歓び」

展期:2026年11月14日~2027年3月28日

被譽為「印象派殿堂」的奧賽美術館將以「活在當下的喜悅」為主題,展出繪畫、雕塑、工藝、攝影等約110件作品。其中包含米勒《拾穗者》、雷諾瓦、莫內、梵谷等人的名作,將帶領人們感受多樣的「喜悅」形式。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オルセー美術館所蔵 いまを生きる歓び」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オルセー美術館所蔵 いまを生きる歓び」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資料來源|東京都歴史文化財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最美怪物誌」《yyin. volume 2: MONSTER》:19位台灣新銳創作者聯手,探索「怪物」在當代台灣的多重意涵

2025「最美怪物誌」《yyin. volume 2: MONSTER》:19位台灣新銳創作者聯手,探索「怪物」在當代台灣的多重意涵

歷時一年籌備,yyin.studio(八木印設計工作室)將在 11 月 17 日發行全新刊物《yyin. volume 2: MONSTER》。本期以「怪物」為主題,邀集台灣 19 位新銳設計師及藝術家共同參與,透過攝影、裝置、詩作、繪畫等多元形式創作,帶領讀者深入怪物敘事,探索並拓展其台灣當代的多重意涵。

yyin.studio(八木印設計工作室)長期關注台灣性別議題,致力以藝術連結大眾,開啟關於「陰性」的對話空間。2024 年與獨立出版社 dmp editions 攜手出版《yyin. volume 1》,收錄多組創作,探討性別流動、多樣性和親密關係。在東京藝術書展(TOKYO ART BOOK FAIR)首賣得到眾多國際讀者支持及好評,並於今年獲得金點設計獎標章肯定。

《yyin. volume 1》以「陰性」為主題,探索性別流動、多樣性和親密關係。(圖片提供:yyin.studio)
《yyin. volume 1》以「陰性」為主題,探索性別流動、多樣性和親密關係。(圖片提供:yyin.studio)

延續相同精神,《yyin. volume 2: MONSTER》持續以創作拓展大眾對陰性與他者的想像邊界。歷時一年籌備,yyin.studio全新刊物《yyin. volume 2: MONSTER》將在 11 月 17 日發行。本期以「怪物」為主題,邀集台灣 19 位新銳設計師及藝術家共同參與,透過攝影、裝置、詩作、繪畫等多元形式的創作,帶領讀者深入怪物敘事,探索並拓展其台灣當代的多重意涵。

全書共收錄 8 件作品,由藝術家與平面設計師搭檔創作(完整名單詳見文末),以不同媒材及觀點回應主題。編舞家王甯與平面設計師張巧怡通過舞蹈速寫,釋放女性身體被壓抑及誤解為怪物的能量;聲音藝術家 Betty Apple 和 3D 設計師 Jia 以人魚為主題,構築後人類時代的怪物進化敘事。

編舞家王甯、平面設計師張巧怡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編舞家王甯、平面設計師張巧怡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聲音藝術家Betty Apple、3D設計師Jia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聲音藝術家Betty Apple、3D設計師Jia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藝術家 Puzu Huang 與平面設計師 Sammi 以信件和繪畫展開對話,共同直面怪物般的內在恐懼。服裝設計師 71 Su 和視覺設計師劉銳將社會化的壓力視為怪物,設計出系列服裝。

藝術家Puzu Huang、平面設計師歐陽萱。(圖片提供:yyin.studio)
藝術家Puzu Huang、平面設計師歐陽萱。(圖片提供:yyin.studio)
服裝設計師71 Su、視覺設計師劉銳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服裝設計師71 Su、視覺設計師劉銳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書中同時收錄作品的中英文專訪,讓讀者了解精彩的創作歷程,以及各主題背後的思考脈絡。封面設計取材台灣人最熟悉的「蚌殼精」,跳脫傳統戲謔的形象,重新塑造牠在當代的姿態。

以當代蚌殼精作為yyin.第二期整體概念呈現。(圖片提供:yyin.studio)
以當代蚌殼精作為yyin.第二期整體概念呈現。(圖片提供:yyin.studio)

《yyin. volume 2: MONSTER》11 月起將前往首爾藝術書展(UE17)、草率季(重本書店攤位),以及東京藝術書展(TOKYO ART BOOK FAIR),讓台灣和世界看見來自台灣的怪物能量。台灣讀者可優先於社群預購,即日起至 11 月 16 日前享有預購限量八折優惠。

本期創作者名單(依作品順序排列):

Yagi Wang(yyin.創辦人)王甯(編舞家)、張巧怡(平面設計師)、Betty Apple(聲音藝術家)、Jia(3D設計師)、FM607嘟嘟、阿孫(Podcaster)、Kenalwayscan(平面設計師)、71 Su(服裝設計師)、劉銳(視覺設計師)、鵬栽(陶藝家)、陳文翔 (Penny)(設計工作室)、Puzu Huang(藝術家)、歐陽萱(平面設計師)、葉哲(藝術創作者)、陳亦婕(設計師)、美國牛津大學詩詞社(詩人)、謝佳芳(平面設計師)

資料提供|yyin.studio、文字整理|李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