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其實有很多的「土法煉鋼」?那些你想了解的策展二三事!

當許多學門因為與社會實用性脫鉤而逐漸式微之際,「策展」卻異軍突起有了專門學程,快速成為值得關注的產業。究竟策展是什麼?又有哪些眉角?點讀華山邀請活躍的策展人:飛躍文創活動展覽部總監陳姿含、飛躍文創 Brand ∙ Content 事業部部長陳慈賢、時藝多媒體展演活動部總監王華瑋、格式設計總監王耀邦、臺北市立美術館資深策展人蕭淑文及聯合數位文創活動事業群文創二部總監鍾逸民,以梳理過的實務經驗,分享關於策展,那些你想了解的事。

 

前倫敦泰特美術館館長 Nicholas Serota 說:策展是 20% 的天賦與想像力加上 80% 的行政、協作與管理。意即想出一個勾人心弦的主題是令人振奮的,但更需要的是管理與執行能力,才能讓一個展覽真正實現。策展人談的理想,需要管理的事物多而繁雜,但策展人們歸納出最重要的環節,指引我們往正確的路上邁進。

 

尋找理想中的展

1. 構想

所有的策展,都是為了呼應當下社會需求而開始,策展人必須對時代氛圍、社會變動、環境狀況、國際趨勢,甚至經濟等極其敏銳地查察,一切的發生策展人看在眼裡、更在心底凝聚出一個時代需求的樣貌,呼喚他去尋找一個能適切傳達這個時代感受的展覽。例如擅長 IP 展,並以舒壓療癒為主題的陳姿含,就是在 2013 年底觀察到大量可愛肖像竄出與當紅的關鍵字「小確幸」,這些現象顯示出大眾的壓力到了極大值,需要簡單不複雜的療癒,這就促成「阿朗基愛旅行展」成為少數非當紅 IP 卻能引動大量參觀人潮。

 

2. 尋展

就目前台灣商業策展中藝術作品展及 IP 展兩大區塊而言,展的形成方式截然不同。藝術作品展多半是由有眾多藏品的國際級美術館策劃好世界巡展案,提供其他國家購買,也可由策展單位向國際級美術館提出主題,再由館方將適合展品策劃出一檔展覽。由於台灣能承辦藝術作品展的單位有限,因此國外巡展計畫往往會優先通知,在尋展上較為單純。

 

相較之下,IP 展的過程就較複雜且極度講究時效性。IP 授權由於不具備展品或實質內容,所以策展單位必須以 IP 創造出一個展的主題、內容,如此才有機會打動授權方。王華瑋以「櫻桃小丸子學園祭」為例,耳熟能詳的小丸子故事梳理出家庭、學校、運動會等場景,才是展覽的內容。而經營玩具起家的飛躍文創,則會透過公司旗下其他業態的流行趨勢,去抓出有機會流行的 IP,或是熟識的日本 IP 動畫委員會提供最新規劃,挑出適合推動的IP進行發想。

 

比較特別的是當代藝術展或設計展,如 2017 年火紅的「teamLab: 舞動!藝術展&學習!未來の遊園地」,由於內容、主題與展覽形式都相當新穎少見,策展單位必須隨時緊盯國際最新展訊,方能優先取得來台辦展的機會。那要透過什麼管道與他們聯繫上呢?大家不約而同地道,「就是土法煉鋼寫信去詢問啊!」

 

3. 洽談

寫封清楚的說明信,有興趣的單位自然會很快接上線,但這只是個開端,接下來的往來討論、提案、協調才是策展人最需耗費心力,「策展不是一個模式一直套用,所有都是變動的,而且不斷變動」,鍾逸民說,包括展期與場地安排、展覽內容企劃、硬體規格層級等,這些內容的討論短則數個月、長則一年的來回協調,光是最單純的時間、地點就足以讓雙方耗盡心力。而遇到展覽內容及理念上的堅持時,更需要策展人以柔軟智慧去溝通;為了深入了解展覽,親自飛去展覽現場更是不可少,乃至於如 teamLab 的作品需要高規格硬體時,就連台灣的器材廠商都要先帶去場勘,不厭其煩來回確認展覽主題、內容、合作條件等,都是為了讓策展單位精準了解這檔展覽所需要的經費,從而進行最後的評估。

 

「策展不是一個模式一直套用,所有都是變動的,而且不斷變動。」

 

4. 評估

「很現實地,一檔展覽可能在開展前一年上千萬的借展費就要付出去,但錢只能用門票、商品慢慢回收,因此仔細評估是否值得投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王華瑋說。面對幾千萬的事,任何一家公司都必須謹慎以對,在了解展覽的詳細內容、規格、授權費、借展費或相關抽成後,就要對預算、市場、內容等進行完整而全面的評估。從總經費預估中,推算出門票價格、商品客單價、入場人次最低標等等,透過這些數字再回推出三個月的展期每日進場人次,分析台灣市場是否能達成,同時也會評估展覽來台的優劣勢、預估商品種類、企業贊助的可能……,這些都會經過市場調查加上策展人經驗提出評估分析,最後才進入決策會議討論。事實上,理性的數據分析更能幫助策展人聚焦在觀眾的喜好,「重視市場調查才能創造成功的商業模式,而這也才是策展公司能持續走下去的重要關鍵」,陳姿含說。

 

實踐路上的三大關鍵

簽約後,專案管理團隊開始與授權方窗口對接,包括場地確定、確認展場細節以及商品、票務、行銷宣傳、贊助、展場設計、產品運輸、保險……所有細節同步動起來,而策展人就像是粽子頭般,抓住每一條線的發展,以督導角色確保品質與如期完成。但其中影響展覽成敗的重要三因素:展務、商品與行銷,是策展最需要花費心思與耐心去完成的。

 

5. 展務

以展務而言,授權方往往會特別關注展場設計製作的正確性與精緻度,甚至有些展覽授權方會指定展場設計師進行設計,再交由台灣策展公司執行,所以策展單位尤其需要極細心處理。鍾逸民在操作「Hello, My Name is Paul Smith」展時,就曾不斷將油漆試刷板寄到海外,只為了讓授權方確定燈光下的顏色是正確的。來來回回需要非常大的耐心與時間溝通。

 

6. 商品

一檔好展覽除了有優質內容外,能讓觀眾增長知識或留下紀念的商品也是不可缺少。事實上,門票、商品、贊助是一個展的三大收入來源,因此商品開發是各策展單位努力的焦點。一般而言,商品來源分三大類,一是現貨商品,可由市場上洽談寄售;二是在國外展中已有授權販售的商品,可洽談進口販售;三是展覽限定商品,是策展單位以 IP 主視覺特別開發設計,這類商品需要經過授權方審批才能生產製造。展覽限定商品的獲利相對較高,進口商品單價高適合拉抬客單價,現貨商品取得容易,可以增加品項豐富度,三類商品各有優點,策展單位若能在成本控制、設計生產進貨時間調控上、及客單價間摸索出適當比例,可有效提升商店業績。

 

7. 行銷

一個成功的展覽必定要有成功的宣傳,一檔展覽的行銷預算甚至可達總預算的六分之一,這麼高的比例就是希望從各種管道觸及有興趣的觀眾,且讓觀眾看到廣告就立刻想去買票,因此特別會選定 TA 主要出沒地區、網站等進行投放,更重要的是每週進行檢視,一旦發現投放能見度不佳就要趕緊調整,以使短短展期能有效衝高參觀人次。此外,各家也善用自身擁有的不同業態資源進行宣傳,讓聲量作到最大。

 

創造夢想的展

相對於授權展有成本壓力,不是以售票為主要收入的展覽似乎包袱就沒如此沈重了,但策展人壓力並未因此減少,相反地,要如何讓人在「免費」進入後有「極大的收穫」,才是策展人更大的挑戰。

 

具有設計基底的格式設計,如今已對策展發展出一套清楚的思考路徑。從想想身在何處(where we are)開始,先定義現下的場域、時空適合拋出什麼題目跟大眾溝通;接下來再根據定義的時空場域,將視覺、空間、企劃的人聚在一起,以包圍式思考共同定義出主題(identity);最後,所有人員再依據主題,運用各種設計方式將具體主題抽象化地再現(representation)。

 

當然策展過程中,八成的時間都在處理細節的核對,但核心價值抓到了,展覽樣貌才能一氣呵成,所以格式設計採用全體共同討論、強化橫向連結方式,讓團隊朝同一目標邁進。王耀邦說,「最重要是符合現在趨勢,必須挑選到社會對應性鑲嵌很完美的時刻去呈現」,然後再以細膩的空間營造,給觀眾一段特別的體驗之旅。

 

「理性的數據分析更能幫助策展人聚焦在觀眾的喜好上。」

 

至於如臺北市立美術館等機構內策展,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一個空間並且有嫻熟的基本團隊,但相對地,專業度與前瞻觀點就更受到期待。蕭淑文透露,一檔展覽最花時間的就是前期研究與論述,策展人需要把內容、方向、架構在理論上鋪陳出脈絡,同時找到適合的藝術家來共同表現,尤其是面對當代藝術時更需要強而有力的論述。例如 2017 年的「社交場」就在「活展演」(live exhibition)的開放架構下,找了表演、視覺、戲劇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參與,透過往來對話,激起不同領域藝術家對策展主題的無限想像。

 

策展就如同一場精緻而講究深度的活動企劃,無論哪種類型,從理念到實踐之路上的事情同樣碎而多,但即使一年得面對數次高壓忙碌的過程,只要能與觀眾產生共鳴的火花,策展人們依然燃燒著他們的鬥志,以無以名狀的熱情,繼續完成與觀眾的每一場浪漫之約。

 

Text / 陳玟晴

Photo credit / 飛躍文創、時藝多媒體、格式設計、臺北市立美術館、聯合數位文創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布拉格「慕夏博物館」華麗轉身!進駐18世紀巴洛克宮殿、未公開手稿首度亮相

布拉格「慕夏博物館」華麗轉身!進駐18世紀巴洛克宮殿、未公開手稿首度亮相

阿爾豐斯·慕夏(Alfons Maria Mucha)在1894年為巴黎舞台劇《Gismonda》設計的海報,以優雅曲線、大自然圖樣和女性形象融合的創新風格一夕成名。到了1900年,他已經是全球最知名的藝術家之一,更是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的代表人物。位於慕夏故鄉捷克的「慕夏博物館」(The Mucha Museum),將其一生貢獻與成就凝結於此,成為喜愛慕夏者必訪的文化地標。

慕夏博物館的現有空間不大,在夏季觀光潮更是擁擠。由慕夏親孫帶領的慕夏基金會(The Mucha Foundation)決定將展覽空間移至全新修復完成的18世紀宮殿「Savarin Palace」,期望能讓更多人看見慕夏的作品,並讓博物館成為與在地文化連結的場所。新場館「Savarin Palace」位於布拉格市中心,將使用宮殿內最具歷史價值且保存最為完好的區域,經過精心修復後盛大開放。

「我的創作目的從來不是為了拆解,而是為了建構、搭建橋樑;因為我們都必須懷抱希望,相信人類會更加團結,而這種團結將因相互理解而變得更容易實現。」 ——阿爾豐斯·慕夏

布拉格「慕夏博物館」華麗轉身!進駐18世紀巴洛克宮殿、未公開手稿首度亮相
慕夏為法國演員莎拉·伯恩哈特的劇作所打造的一系列海報 © Mucha Trust 2024

新藝術運動遇上巴洛克宮殿建築

Savarin Palace建於18世紀,是捷克的重要文化地標之一。在19世紀末期,該宮殿曾作為民族學博物館使用,而後轉型成為社交俱樂部,更曾是捷克著名的「黑光劇」(Black Light Theater)起源地。經過修復後,Savarin Palace於2024年9月舉辦布拉格藝術週(Prague Art Week),開啟該場館的嶄新篇章。

布拉格「慕夏博物館」華麗轉身!進駐18世紀巴洛克宮殿、未公開手稿首度亮相
Savarin Palace © Crestyl

修復工程由捷克建築師Eva Jiřičná執掌,歷經近三年時間完成。團隊在修復期間與文物保護專家密切合作,發現了許多珍貴的設計細節,也重新修補建築立面的11座巴洛克雕像。Eva Jiřičná表示:「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將這座18世紀華麗建築與慕夏的作品相結合,讓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和諧共存。我們希望這個空間不僅是展示藝術品,還能幫助大家深入理解藝術設計與文化歷史之間的複雜關係。」

布拉格「慕夏博物館」華麗轉身!進駐18世紀巴洛克宮殿、未公開手稿首度亮相
Savarin Palace © Crestyl

多件早期油畫、草圖將首度公開

新的慕夏博物館將整合慕夏基金會30多年來的策展經驗,並展出多件從未公開的作品,包括慕夏早期的油畫、手繪草圖等,以及最新的相關學術資料。展品將定期更新,為重複來訪的觀眾塑造新鮮感。

全新慕夏博物館將於2025年1月24日啟用,更多資訊請見慕夏基金會官網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高美館陳威廷個展《彼岸》:提煉佛學和文學,探索生命及存在意義的擺渡人

高美館陳威廷個展《彼岸》:提煉佛學和文學,探索生命及存在意義的擺渡人

佛家說「彼岸」,指的是通往解脫、悟道的方法或途徑。深受佛學影響與啟發,常藉作品探討生命哲思的藝術家陳威廷,睽違三年在台舉辦個展,便以《彼岸》(Paramita)為題,匯集近十年平面繪畫、立體雕塑、手寫詩文等類型的重要創作,呈現自身對生命、成長、存在等課題的深刻思考,並傳遞對於此岸與彼岸、現實與幻境的探索和詮釋。《彼岸》即日起至20241229日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

高美館陳威廷個展《彼岸》:提煉佛學和文學,探索生命及存在意義的擺渡人
(圖片提供:陳威廷/攝影:黃覺深)
高美館陳威廷個展《彼岸》:提煉佛學和文學,探索生命及存在意義的擺渡人
(圖片提供:陳威廷/攝影:黃覺深)

生命的每個目的地都如「彼岸」

「波羅蜜多」(Paramita)一詞,在佛教中意指「到彼岸」,彼岸既飄渺又真實,指的是超脫生死與輪迴的涅槃;而對應的「此岸」則是處於不斷輪迴的境地。陳威廷對「彼岸」自有詮釋,他出生於台南,後因求學、當兵、工作、創作等不同生命階段,輾轉於屏東、高雄、台中、台北等台灣城市生活,後又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攻讀碩士課程,「我的生命歷經很多『位移』,對我來說各個目的地都像是『彼岸』。正好我的作品常探討生死等二元議題,談論很多『從這一邊到那一邊』的概念,『彼岸』這個詞作為展名,表達了作品中很多想法和情緒。」

高美館陳威廷個展《彼岸》:提煉佛學和文學,探索生命及存在意義的擺渡人
(圖片提供:陳威廷/攝影:黃覺深)
高美館陳威廷個展《彼岸》:提煉佛學和文學,探索生命及存在意義的擺渡人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藝術家的十年創作斷代史

《彼岸》將作品分為平面繪畫、紙上作品、立體雕塑三大類,並由策展人曾學彥策劃為四部配置:此地(Here)、生相(Portraits)、彼岸(There)、書寫(Writing)。「此地」與「生相」展示陳威廷前期創作的總結,大量使用卡漫風格的角色與物件組成畫面主體;「彼岸」呼應展覽名稱,是藝術家以少年的視角「回望」或「前瞻」成年後的人生境遇;「書寫」公開藝術家日常生活中的手稿、塗鴉、文字。

高美館陳威廷個展《彼岸》:提煉佛學和文學,探索生命及存在意義的擺渡人
(圖片提供:陳威廷/攝影:黃覺深)
高美館陳威廷個展《彼岸》:提煉佛學和文學,探索生命及存在意義的擺渡人
(圖片提供:陳威廷/攝影:黃覺深)

繪本、詩歌、文學滋養藝術創作

多年以來,陳威廷藉創作朝向原生家庭、人際關係的根源探究,以詩文作為敘事文本,並建構虛擬角色作為引路者,將東方哲思與當代視覺風格融為一題。

高美館陳威廷個展《彼岸》:提煉佛學和文學,探索生命及存在意義的擺渡人
(圖片提供:陳威廷/攝影:黃覺深)

各生命階段的經歷,都在陳威廷作品中留下深刻印記:童年時愛看繪本,書中圖像與文字的密切接觸奠定他早期的創作風格;少時相伴的卡通動畫和玩具反斗城,影響他為動物畫「肖像」,並帶動物們走出畫框、成為雕塑,如同玩具店中被賦予立體型態的卡通IP;大學讀中文系養成對文字的敏銳感知,詩歌成了他表達內心世界的重要媒介,亦融入作品為畫面提供隱喻性的線索,此外,經典文學作品也為創作帶來啟發,本次個展便可見多幅他再讀卡繆《異鄉人》後、以「太陽」為主角的反思之作。

高美館陳威廷個展《彼岸》:提煉佛學和文學,探索生命及存在意義的擺渡人
(圖片提供:陳威廷/攝影:黃覺深)
高美館陳威廷個展《彼岸》:提煉佛學和文學,探索生命及存在意義的擺渡人
(圖片提供:陳威廷/攝影:黃覺深)

從《彼岸》3件亮點作品看陳威廷的創作思考

▍凡是符號,皆有意義

這幅小狗頭上插著蠟燭的童趣畫作,是陳威廷送給媽媽的母親節禮物,當時為了讓禮物更顯特別,他不以過往常畫的熊為主角、改以小狗作為主視覺,燭光則有所寄情,暗示著親密關係間「給予」的雙面性。「我是個喜歡賦予符號意義的人,可能中文系背景讓我對詞語和形象間的連結比較敏感。火照亮他人時也正慢慢消逝,不只象徵著有人願意給予,也帶有重生的價值和可能性,這樣的兩面性對我來說很有意思。」

高美館陳威廷個展《彼岸》:提煉佛學和文學,探索生命及存在意義的擺渡人
Happy Birth Day, 2016, acrylic, colored pencil on canvas, 29x27cm(圖片提供:陳威廷)

▍以藝術演繹經典文學文本

在前往東京藝術大學進修之前,陳威廷自認只是個喜歡畫畫、寫詩的人,不敢談自己是藝術家。他看待藝術的視野,在讀到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之作《九歌》後被拓展,「我看見怎麼用視覺(表演)藝術重新揣測、演繹文學作品的文本,原來藝術的可能性是很多的。」

《九歌》帶來的啟發也反映在陳威廷近日重讀卡繆名著《異鄉人》後的創作,書中主角槍殺阿拉伯人的情節,及時常被提及的炙熱、令人難耐的陽光,讓他畫下多件賦予太陽「想法」的小幅畫作,如〈逃亡的太陽〉是他想像:「人想逃離這世界,會不會太陽也不想待著?」另一件乍看像月亮的作品,則是想像太陽總是照亮他人、有天累了隨意躺在草地上休息的姿態。

高美館陳威廷個展《彼岸》:提煉佛學和文學,探索生命及存在意義的擺渡人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陳威廷亦對《異鄉人》主角的處境和行為有所反思:「我從書中的情節、作者的書寫狀態,聯想自己面對世界的方式,也重新調整自己和世界的關係。主角感受到的『熱』讓我很有感覺,我很難想像人被逼到一個極限,會怎麼去回應外在。現在的時代要說是最快的時代也不爲過,收到資訊要很快消化、理解,回到我剛說的,我們要怎麼『正確地』面對外在,而且『正確』是什麼?我們也不得而知。」

高美館陳威廷個展《彼岸》:提煉佛學和文學,探索生命及存在意義的擺渡人
The illusive Moon, 2024, acrylic on canvas, 105x85cm/A Fool Chasing Balloon, 2024, acrylic on canvas, 105x85cm。(圖片提供:陳威廷)

▍延伸自佛學的生命哲思

談及自身面對外在世界的不確定,陳威廷提到日本編輯友人曾說常在他的作品中看見「迷惘」的狀態——曖昧、流動、難以捉摸,卻也充滿想像空間。這樣的狀態也反映於展覽後段多件大尺幅畫作,其中一件呼應日本戰時習俗的作品尤為深刻——綠丘在魔幻、超現實的畫面中綿延,一人靜坐樹下、一人彷彿在山丘上跳著舞,兩人都望著高掛夜空的月亮。

高美館陳威廷個展《彼岸》:提煉佛學和文學,探索生命及存在意義的擺渡人
(圖片提供:陳威廷/攝影:黃覺深)

陳威廷曾聽朋友說,戰時人們無法見到征戰沙場的情人和親人,便用類似皮影的方式,將月亮想像為畫布,將思念之人的形貌投射至月亮上,想像他們就在那;這在日語中有個浪漫的名字——「追影」,背後卻是動盪時代下人們無處安放的無助心緒,略顯諷刺。如果說月亮是思念的投射,那大樹便是思考人生的媒介,陳威廷說:「佛家中佛陀在菩提樹下頓悟,畫中人在那樹下,不見得會得到答案,但或許會獲得一個思考的機會。」

高美館陳威廷個展《彼岸》:提煉佛學和文學,探索生命及存在意義的擺渡人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做觀眾的擺渡人,探索此岸到彼岸的過渡狀態

《彼岸》以藝術家十年來的創作及生命歷程為索引,帶領觀者隨藝術家及畫中引路者的帶領,探索生命中的過渡狀態。有趣的是,展間正好是左右二分的長方形空間,有著明顯可見的端點和終點,觀展動線善用此特點,讓早期與近期作品相對,並藉燈光明暗變化暗示藝術家於不同生命階段的心境轉折;中段更巧妙安排三幅畫作銜接,不僅氛圍自明亮轉向幽暗,更透過畫作中的流星、彼岸花等意象,帶觀者從藝術家的外在轉向內心世界探索,同時遊走於明暗之間找尋自己的生命狀態。

高美館陳威廷個展《彼岸》:提煉佛學和文學,探索生命及存在意義的擺渡人
(圖片提供:陳威廷/攝影:黃覺深)

陳威廷於創作自述寫下:「『彼岸』是哀悼,也是致敬過去與不可言喻的明天。它是位移變化的虛渺,一葉舟獨自游向他方,無邊也無際,見山還是山。」藝術創作對陳威廷而言,是對存在的反映,每件作品都是「移情」的片段,描繪著他所存在的世界。

高美館陳威廷個展《彼岸》:提煉佛學和文學,探索生命及存在意義的擺渡人
藝術家陳威廷。(圖片提供:陳威廷/攝影:黃覺深)

陳威廷個展《彼岸 Paramita》

展覽日期|2024.11.09日(六)-12.29(日)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B1 Kspace(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9:30-17:30(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