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神話與復古邪典電影催生!挪威名導尤沃金提爾談新作《魔女席瑪》幕後秘辛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記憶乍響》導演尤沃金提爾(Joachim Trier)推出最新力作《魔女席瑪》(Thelma),橫掃歐美影評。宛如經典恐怖片《魔女嘉莉》遇上《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的《魔女席瑪》,完美融合了類型電影與驚人的電影美學,不僅代表挪威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也勇奪北美各大多個影評人協會年度最佳外語片,是今年春天影迷最不可錯過的佳作。

 

《魔女席瑪》描述一名從鄉下搬到奧斯陸展開大學新鮮人生活的挪威女孩席瑪,在入學後,與非常美麗的同學安雅產生了深厚友誼。但很快地她發現自己擁有令爸媽畏懼的超能力。在對情慾的不安之中,席瑪對安雅的好感越來越強烈,然而突如其來的神秘事件卻也越來越多,席瑪開始發現她的超能力與家族的悲劇性祕密有關......

 

導演專訪:尤沃金提爾談《魔女席瑪》

觀眾們已經很熟悉你過去自然寫實的風格,像是《愛重奏》、《八月三十日,我在奧斯陸》以及《記憶乍響》。他們或許會驚訝你拍了一部超能力驚悚片。是什麼讓你做出這個決定的?

坦白說,我一直能拍我想拍的電影,但這次我們選了條奇異的道路走去,想拍一部嶄新的電影。成長時期看的電影總是能夠有把內心的感覺拍出來的影像。我的成長時期看了非常多的安東尼奧尼與柏格曼,但是同時也很喜歡布萊恩狄帕瑪。同時我也非常熱愛大衛柯能堡的《死亡禁地》對於存在的詮釋,對我而言幾乎像是童話故事般,你可以看到非常人性且認同的東西,同時又有點超自然的框架。

 

《魔女席瑪》的故事是怎麼形成的?

當初我有個關於奧斯陸女巫的點子。我經歷過一個階段,因為我是個電影狂,編劇艾斯基佛格跟我看了很多七零年代義大利邪典電影(Cult Film),我還記得我重看《時空攔截》、《千年血后》等非常視覺性的東西。我記得佛格跟我聊到這些片非常貼近人性,探討道德與焦慮等等的存在性問題,但卻是以類型片的形式。當我們開始構思橋段與場景時,關於角色的種種一直出現,所以席瑪就誕生了。

 

其實想探討我們很熟悉的兩件事: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像是《記憶乍響》裡的弟弟的角色,另一個是關於寂寞的憂鬱,像是《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同時,又想加入類型片元素。整個過程很有趣,把我很熟悉的角色為主軸的故事融入想像空間的視覺。

 

例如觀眾已能一窺的野外與水中身體之畫面,在視覺上你讓本片離開了理性世界的領域,進入噩夢與奇幻的夢境。這樣的探索有什麼心得可以分享?

這是一種解放。這個故事幾乎已經是個神話,關於父女、關於接受命運的無能為力。這種具有神話的色彩在當今挪威電影中很不尋常。對我而言這非常有趣,本片融合了我第一次用寬銀幕電影拍,也首次使用新演員。艾莉哈波有演出經驗,但她並沒有受過專業的演員訓練,而飾演安雅的凱雅威肯斯其實是個音樂人。

 

哈波詮釋席瑪的情緒時有種痛苦的敏感,成長電影總是如此,何況本片中我們有位喜歡上了同性的女主角,這跟她非常虔誠的宗教成長背景更形成強烈了對比。

 

這對席瑪而言是個議題,因為父母,她對那種生活方式的批判已經內化。但我想要顯示那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純潔美麗的事情。要讓她去接受真正的複雜自己,說來好笑,因為這部電影在後製的時候,我同時也在弄關於挪威作家 Karl Ove Knausgard 解說挪威畫家孟克的紀錄片。孟克就是畫《吶喊》,關於內化、憂慮的畫作。但是他也畫了許多關於美、性感與北歐文化裡愉悅的複雜性與罪惡感東西。孟克處理了許多關於年輕人掌握權力進而了解自己的事情。

 

這真的有關聯。你可以看到席瑪超自然現象的產生是為了對抗壓迫。

 

我是希區考克的大粉絲。我喜歡他用心理的兩難當作一個敘事的開始。《艷賊》裡童年時期的驚嚇、《迷魂記》裡的焦慮與罪惡,他總是有辦法玩得起來,我也得到許多啟發。這裡,其實是對身體的焦慮。一個年輕女子在電影的開始就在處理沒來由地癲癇,醫生與科學都無法解釋的東西。我做了很多研究,非癲癇心理性發作(PNES)是真的存在的。雖然沒有超能力的直接證據,但是有非常多心理與生理關於人類身體無法解釋的東西。

 

當然不可避免的會提到另外的一個靈感:年輕女性與念力都讓人想到史蒂芬金。

 

對,沒錯。《魔女嘉莉》與《勢如破竹》,它們幾乎就是希臘神話了,當有人試著否定真實的命運,但是總是會在之後碰到。這些都是關於角色為主的故事,他是個很棒很有人性的作家。

 

我們回到選角上,你為何會做出使用新人當主角的決定?

我這兩個角色大約試鏡試了一千人。當我們見到艾莉,很明顯的可以發現她有不尋常的才華。她融合了成熟與純真,可以勝任一個角色從年輕到成熟的過程。她能捕捉到精髓,也跟角色的年紀相吻合。但最大的疑慮在於她是否能夠應付得了飾演這個角色的壓力。她得與蛇對戲,受水底憋氣的訓練。她其實蠻不想使用替身,還得把癲癇與抽筋演得栩栩如生。我們曾經考慮使用 CGI。我們介紹她一種方式叫 TRE,是一種受創後壓力的釋放,還有自我癲癇急救訓練,是許多士兵會的技巧。她學會一些可以自我控制發生的癲癇。我從沒見過飾演角色可以運用身體到這種程度的演員。

 

另外說一下凱雅威肯斯,現在是個家喻戶曉的音樂人。她是挪威與美國的混血,住在紐約。也是個非常好的演員。這兩個人之間的氛圍讓整個故事成功。她是那種看起來什麼都應付自如的人。在壓力最大的時候,她總能讓大家安定下來。她真的很酷。

 

可以分享一下如何指導演員的?如何準備,找到劇本與自由發揮的平衡?

拍攝一部超能力驚悚片時,我想:「我能帶來什麼原創的東西?」──答案就是試著去做一些更細膩更深刻的角色刻畫。即使有了可以往前進的故事,我也會為故事留個開闊的空間,讓演員可以試著去成就一些事情。即使有完整的劇本,我們還是替許多場戲辦了工作坊,於是在拍攝之前,我們又完成了另一版劇本。因為我想在拍攝期間再試試其他可能,拍完按照規劃的鏡頭後,我們會再拍幾個非正式的鏡頭,讓演員們可以探索不同的表演,我把這稱為「爵士鏡頭」──用即興產生的吉光片羽創造空間。這部片中,主角經歷了非常精準且驚駭的場景,有時候非常焦慮與害怕。我們事實上有一些方法與儀式讓艾莉進入那種緊張的狀態。她能給出如此棒的演出就是因為她能進入那個狀態,然後試圖征服那個狀態,以達到強烈的內在衝突。她在演出時暴露自己情緒的表現非常勇敢。

 

你提到這是你第一次用寬銀幕拍,為什麼會有這個決定?經驗如何?

我這次繼續跟之前三部電影的攝影師雅各伊萊合作,這次我們想要試點新的。我依舊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我愛大銀幕。我總覺得在那偌大的銀幕上,小小的角色在正中央會是個很有趣的觀點,這就是席瑪擁有的力量。


在《魔女席瑪》裡,你似乎也很喜歡更原始的東西,特別對於風景的擁抱,這尤其在寬銀幕上更為明顯。關於這方面有什麼能分享的嗎?

在挪威童話故事的傳統,19 世紀中葉有個大哥德時期、丹麥則有安徒生童話,北歐神話多是關於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魔女席瑪》有鳥、蛇、風與海的景象,同時也有挪威北方原住民閃族的文化。我想要更強調與對比都會和大自然的反差,比我之前的電影都還要明顯。我們得往北走去找那些大雪與冰湖,同時也得去挪威西部勘海邊的場景,試著去捕捉一些可以替故事增添情緒的畫面。我是個城市的小孩、跳街舞聽龐克穿黑色牛仔褲長大的。對我個人來說,這是趟進入斯堪地那維亞神話的旅程。挪威人有注意到:「老天,尤沃金去森林裡拍大自然!」這感覺非常不尋常。

 

About│尤沃金提爾

尤沃金提爾(Joachim Trier)的作品不但受國際評論讚賞,更獲獎連連,如《愛重奏》(2006)、《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2011),兩部片都與編劇艾斯基佛格合作,也都被邀請到世界重要影展並獲得獎項肯定,像是坎城、日舞、多倫多、卡羅維瓦利、哥德堡、米蘭與伊斯坦堡影展等。被譽為『影像的超級天才』,提爾在 2013 年被紐約時報選為 20 名值得注意的新秀導演。2015 年提爾的第 3 部長片《記憶乍響》是他的第一部英語發音電影,由影后伊莎貝雨蓓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傑西艾森柏格共同主演,也首度入圍坎城影展競賽片。《魔女席瑪》是他與佛格的最新合作,也是他的第 4 部長片,同時第二度代表挪威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劇情介紹

大雪斑斑的枯森林,一個小女孩呆若木雞的站在一隻小鹿旁,父親在後準備用獵槍瞄準,只是槍瞄準的是小女孩。只是短短的一瞬間,父親遲疑了一下就把槍移開了。多年後,席瑪搬去奧斯陸讀大學。表面上,她跟其他的同學一樣:敏感、弱勢、剛剛面對大人世界的五光十色。 在鄉下接受信仰虔誠的父母嚴格扶養的她,面對大學生活的種種,彷彿破繭而出。有天她在圖書館溫書時癲癇發作,還引發一群黑鳥衝撞窗戶,此時,一位非常美麗的同學安雅救了她。

 

這件事讓兩個女生之間的友誼蔓延開來。雖然席瑪的爸媽時時電話查勤,但她的人生已開始鬆綁。對安雅的情感與性慾的覺醒感到害怕的她,開始面對宗教教義的痛苦,也開始有種種怪事發生:做了關於蛇的春夢、癲癇持續的發作中...。每當她跟安雅的友誼更加深入,席瑪想真正做自己的慾望就更加強烈。為了找尋原因,她求助於醫院的幫忙,診斷出是非癲癇心理性發作,一種自古以來讓人們以為是女巫的症狀。之後她還發現了家族內不可告人的秘密、也有了關於命運不可逆轉的領悟,卻在此時,安雅謎樣般地失蹤了......

 

席瑪知道自己必須回到那曾經綑住她的家,並面對那難以面對的真相以及駭人超能力的後果。

 

 

via / 鏡象電影

金馬X威秀「A24作品選」看片指南:6部必看金獎電影、神級小品《日麗》等18作重映,同步公開場次表、票券啟售時間

金馬X威秀「A24作品選」看片指南:6部必看金獎電影、神級小品《日麗》等18作重映,同步公開場次表、票券啟售時間

台北金馬影展11月登場前,金馬執委會和威秀影城聯手推出「A24作品選」,自即將邁入的9月開始,率先安排2022至2025年間曾登台的A24電影陸續重返大銀幕。本文收錄18部值得一看(或再看)的精彩之作,同時細數「金獎得主製造機」縱橫國際獎壇至今的榮光,文末加映3部編輯選片,為大家獻上完整指南。

美國電影公司A24自2012年成立至今成功匯合主支流,在市場喜好和新興創作之間取出獨立一道,近年打造的「掃獎電影」更將楊紫瓊、布蘭登費雪(Brendan Fraser)等資深演員推向生涯高峰。呼應年底的電影盛事,金馬執委會與長期合作播映影展片單的威秀影城共同策劃「金馬X威秀聯名影廳」,於2025年9月16日至10月23日舉辦「A24作品選」重映活動,再現A24發行電影中反響極佳的18部作品。單場票券9月5日中午12點於威秀影城購票系統開賣,金馬影展辦公室則即日起販售「早鳥優惠套組」,一組2,000元,共含10張交換券,憑交換券可至信義威秀影城櫃台兌換任一場次票券一張,不分平假日亦不限單場兌換多張票券。

金馬X威秀「A24作品選」放映片單

1.《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2022)

2.《我的鯨魚老爸》(The Whale, 2022)

3.《日麗》(Aftersun, 2022)

4.《們》(Men, 2022)

5.《天黑請斃命》(Bodies Bodies Bodies, 2022)

6.《寶可噩夢》(Beau Is Afraid, 2023)

7.《之前的我們》(Past Lives, 2023)

8.《鬼手鬼手 請開口》(Talk to Me, 2023)

9.《貓王與我》(Priscilla, 2023)

10.《夢行者保羅》(Dream Scenario, 2023)

11.《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 2023)

12.《帝國浩劫:美國內戰》(Civil War, 2024)

13.《異教詭屋》(Heretic, 2024)

14.《辛辛監獄劇團》(Sing Sing, 2024)

15.《QUEER》(2024)

16.《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 2024)

17.《乖女孩》(Babygirl, 2024)

18.《滿血復活》(Bring Her Back, 2025)

每個人都看過那麼幾部——獨立電影公司A24何以如此成功?

▶ 培養受眾且持續擴張,打破「藝術與商業不能並存」魔咒

A24這塊獨立電影招牌,僅短短10多年的創辦歷史,隨便一數比比皆是21世紀2、30年代別有「某種代表性」而勾起討論的作品——不見得都能算上大片,卻總格外細緻地在觀眾心中、在社會暗角鐫刻印記。回顧過去包括電影語言向來極具爭議性的鬼才導演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中期作品《單身動物園》、《聖鹿之死》得以在此實踐,又如2016年《月光下的藍色男孩》、2017年《淑女鳥》到2021年《夢想之地》,豐富題材談社會議題、個人情感,也談時代夢想的傾覆與重生;再至2022年,一面憑大製作《媽的多重宇宙》、《我的鯨魚老爸》豐收影壇獎項,一面也祭出《日麗》這般美好易碎的小品。

在好萊塢做獨立電影,除挖掘觀點獨特、風格鮮明的創作,A24亦大力扶持新銳導演,並加以精準的市場策略、傑出的品牌經營和強勢的行銷手法,成功打破「商業」和「藝術」、「主流」和「小眾」界限,開拓兼得票房與獎項的雙贏局面,不但引發業界仿效,更成為少數本身即坐擁忠實觀眾的電影公司。

《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我的鯨魚老爸》(The Whale,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我的鯨魚老爸》(The Whale,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 不設限的手法X包羅萬象的選材,造就「金獎得主製造機」

2023年A24在第95屆奧斯卡囊括9項大獎,《媽的多重宇宙》一舉將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剪輯7獎項收入囊中,楊紫瓊更憑此作成奧斯卡史上首位亞裔影后;同屆還有《我的鯨魚老爸》使布蘭登費雪登上影帝寶座,同時奪得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獎。2024年再以《夢想集中營》獲最佳國際影片,2025年則藉史詩電影《粗獷派建築師》助安卓亞布洛迪(Adrien Brody)睽違20餘年二封奧斯卡影帝。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若說奧斯卡給獎取向上仍相對商業一些,世界三大影展同樣可見A24身影,此次放映片單亦不乏威尼斯影展肯定作品。2023年名導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挾貓王遺孀傳記電影《貓王與我》角逐第80屆金獅獎、同劇好萊塢新星卡莉史派妮(Cailee Spaeny)拿下最佳女演員獎。

《貓王與我》(Priscilla,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貓王與我》(Priscilla,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2024年,以英語片首作《天黑請斃命》廣受矚目荷蘭女性導演哈琳娜瑞金(Halina Reijn)所執導、奧斯卡影后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挑樑主演的情色驚悚電影《乖女孩》入選正式競賽單元,最終亦由妮可基嫚抱回最佳女演員獎。

《天黑請斃命》(Bodies Bodies Bodies,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天黑請斃命》(Bodies Bodies Bodies,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分類選片指南】

在A24製作的多元題材中,除恐怖類型帶出可觀的新風貌,刻畫多元族群、探究不同文化脈絡的作品亦深受歡迎,進一步拓展電影所能對現實生活產生的激盪與平撫。承上述獎項紀錄,以下大致分為肉體/心理恐怖、多元族群文化和身分認同3類簡介各部作品。

#肉體/心理恐怖

憑《宿怨》、《仲夏魘》聞名影壇的美國導演亞瑞阿斯特(Ari Aster),2023年再以超現實黑色喜劇電影《寶可噩夢》讓奧斯卡影帝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踏上瘋狂詭異的旅程。

《寶可噩夢》(Beau Is Afraid,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寶可噩夢》(Beau Is Afraid,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同年,由澳洲新銳兄弟檔導演丹尼菲利浦(Danny Philippou)和麥可菲利浦(Michael Philippou)聯手執導、講述一隻神祕「防腐屍手」通靈故事的《鬼手鬼手 請開口》,成為A24票房最高的恐怖片,連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都盛讚;後續接力推出的《滿血復活》則由莎莉霍金斯(Sally Hawkins)揭開邪惡儀式,依舊佳評如潮。

《鬼手鬼手 請開口》(Talk to Me,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鬼手鬼手 請開口》(Talk to Me,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滿血復活》(Bring Her Back, 2025)。(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滿血復活》(Bring Her Back, 2025)。(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2024年,曾協作《噤界》劇本的編導二人組史考特貝克(Scott Beck)和布萊恩伍茲(Bryan Woods)執導心理恐怖電影《異教詭屋》,讓經常扮演英倫紳士角色的演員休葛蘭(Hugh Grant)化身以變態方式探索信仰的恐怖份子,進而問鼎金球獎影帝。

《異教詭屋》(Heretic,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異教詭屋》(Heretic,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人造意識》導演艾力克斯嘉蘭(Alex Garland)一手包辦編導的2022年作品《們》,以詭異懸疑的民間傳說包裝性別議題;2024年作品《帝國浩劫:美國內戰》更邀來克絲汀鄧斯特(Kirsten Dunst)和卡莉史派妮兩位影后,以記者視角揭開戰爭的恐懼與殘酷,彷彿是對現今世界的駭人預言。

《們》(Men,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們》(Men,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Civil War,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Civil War,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多元族群文化

2022年,楊紫瓊、關繼威主演的《媽的多重宇宙》席捲全球近400個獎項,寫下影史傳奇。2023年,加拿大韓裔導演席琳宋(Celine Song)一鳴驚人的首部自編自導長片《之前的我們》,也以平實卻教人心動的重聚戀曲叩關奧斯卡最佳影片;同年,金像金球雙影帝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主演的《夢行者保羅》,以「全世界都在夢中見到你」的瘋狂構想,探討網路時代荒謬的爆紅現象。

《之前的我們》(Past Lives,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之前的我們》(Past Lives,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夢行者保羅》(Dream Scenario,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夢行者保羅》(Dream Scenario,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2024年,《辛辛監獄劇團》本於紐約州辛辛監獄「藝術更生計畫」的真實故事,講述藝術創作的救贖力量,真摯描繪邊緣人物。

《辛辛監獄劇團》(Sing Sing,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辛辛監獄劇團》(Sing Sing,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身分認同

2022年電影《日麗》以2000年代為背景,看似平凡記述一次父女的暑期出遊,實則透過細微情節鋪陳父親角色的內在孤獨和身分認同上的拉扯;台灣乃至國際間近乎所有影評皆給出極高正面評價,也讓2021年甫於電影圈出道的保羅麥斯卡(Paul Mescal)大幅打開知名度,並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及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另外,義大利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Luca Guadagnino)繼《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骨肉的總和》等名作後,再祭出改編自同名小說的同志電影《QUEER》,由「007」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和美國男星德魯史塔基(Drew Starkey)共同詮釋一段無所歸屬的迷戀,為酷兒創立新經典。

《QUEER》(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QUEER》(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同場加映:編輯私推3作

最後編輯從此列片單中挑出3部風格、題材迥異,但都特別有意思的作品,以非專業角度分享給大家作為選片參考。

1.《日麗》

《日麗》有如一段色彩褪去但輪廓歷歷在目的記憶膠卷,屬於非常「共感型」的作品——隔著屏幕也彷彿能夠和角色同曬夏日暖陽、嗅聞空氣裡的塵埃,且明明看畢當下一切都是淡的,然這份「淡」竟過了很久很久以後濃度仍維持不變,於是逐漸顯影得無比深刻。成長過程裡某些小小鈍鈍的痛感,在我們學得「黯然神傷」這樣的精準詞彙後便有能力去定義,重新拼組那些受時間曝曬而碎片化的記憶,某部分得以修復、某部分雖修復卻已扭曲、某部分在修復過程中發現缺損了無可復原⋯⋯

歸類成長電影,《日麗》好像應該說點什麼,可它說得不多,留予觀眾去試圖理解、甚或只是再次經驗曾經的不理解。

《日麗》(Aftersun,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日麗》(Aftersun, 2022)。(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2.《乖女孩》

由女性導演、女性演員構成的女性創作本質,為《乖女孩》這部作品賦予了非常別致的觀影體驗,叫它情色電影既對又不對,深究起來或許可用「意念上的情色」稱之。相較一般情色電影而言,此片並沒有真正畫面上極為露骨的場面,但從意念上來論,其毫不「遮羞」、直接觸碰「高潮」的表現手法,著實達到了過去同類型作品中未有的感官境界。

劇情圍繞一名高階企業執行長(妮可基嫚飾)與年輕實習生(哈里斯迪金森飾)之間的BDSM關係展開,當女性來到婚姻美滿、事業有成的中年,一切都平整得失去「人性」時,心靈過度需索所致的「肉體破格」成為解藥、生活的唯一刺激,讓人再度由外至內感覺活著。

《乖女孩》(Babygirl,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乖女孩》(Babygirl, 2024)。(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3.《夢想集中營》

先簡單粗暴總結的話,整部電影將觀眾「關進」了「看不下去」的輪迴裡,同時大概能推知這是創作者的意圖,或者預期的效果——當然,也是當代回首歷史瘡疤一個相當必要的手段。片頭長達135秒的黑屏,搭配著轟隆作響的詭譎音效(莫名帶有金屬摩擦的冷冽質感),而後突入第一幀畫面,並使用對比度低、長時間觀看將帶來視覺疲勞的灰藍色調貫穿全片。

《夢想集中營》於現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波蘭奧斯威辛(Auschwitz-Birkenau)集中營取景拍攝,選從歷史上真有其人的納粹指揮官魯道夫赫斯(Rudolf Höss)一家生活側面突顯集中營的殘忍殺戮。只能說這樣的作品絕不是為使觀眾享受其中,反倒是藉由觀看的不適感,做到「不救贖」這件事——不能夠弭平,不能夠有絲毫的緩解,必得持續處於不寒而慄狀態,看不下去地看完。

《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 2023)。(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 更多「A24作品選」重映活動及金馬影展相關訊息,可至金馬官方網站官方臉書官方IG查看。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楊德昌遺作《一一》4K修復版9/19院線重映:個人渺小哀愁映見社會百態,那些「好像沒什麼」的生命震盪後來我們都懂了

楊德昌遺作《一一》4K修復版9/19院線重映:個人渺小哀愁映見社會百態,那些「好像沒什麼」的生命震盪後來我們都懂了

談及心目中最愛的書、畫作、舞蹈、電影⋯⋯每個人想必都能講出那麼一部得註解為「不同年紀看有不同感動」的作品;而《一一》,或許又是這之中許多人的答案。已故傳奇名導楊德昌2000年憑此片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至今迎來25周年紀念,那份歷久不衰的平凡與平淡,2025年將通過其遺孀及原班創作人馬傾力修復的4K版本,重新載入台灣影迷心中。

難忘2023年此時,在北美館7大展間裡各個小小角落流連忘返。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和台北市立美術館共同主辦的《一一重構:楊德昌》帶著跨越世代、不同成長背景下的我們,再次慎重地回望、更甚於從意念上細膩地一一撫觸,這位台灣電影新浪潮「造浪者」畢生創作軌跡。每件手稿的字裡行間,每幀經典影像的句句對白,所映照出數十年間社會的美麗與哀愁,不管在何時何地被重現,都仍負其深重意義,都仍具令人沉浸而難自拔的多重魅力。兩年後的第78屆坎城影展,導演生前最後一部集大成之作《一一》以4K數位修復版載譽重返節慶宮,獲選經典單元開幕片。

2023年北美館《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2023年北美館《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一一》展區。(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一一》展區。(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楊德昌自小熱愛漫畫,尤著迷以《原子小金剛》、《怪醫黑傑克》等作聞名於世的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右為《一一》分場劇本,套有導演自製《原子小金剛》封套。(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楊德昌自小熱愛漫畫,尤著迷以《原子小金剛》、《怪醫黑傑克》等作聞名於世的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右為《一一》分場劇本,套有導演自製《原子小金剛》封套。(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 延伸閱讀:濱口竜介來台座談會重點整理!談楊德昌對他的影響,以及個人獨特的創作觀

兼為賀此殊榮與紀念25周年上映歷史,4K數位修復版繼坎城播映後,將接續於2025年9月19日登台灣院線大銀幕。重遇也好、初見也罷,21世紀百大電影榜上有名的《一一》不可不知4件事,本文帶你馬上看。

《一一》坎城紀念版原文海報。(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一一》坎城紀念版原文海報。(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楊德昌《一一》重映必知#01

刻畫中產家庭角色臉譜,領觀眾一同經驗幼、壯到老的人生百態

從婚禮到喪禮,故事多線合述一個中產階級家庭遇到的酸甜苦辣。年過40的男主角簡南峻(吳念真飾)是一家電腦公司合夥人,與妻子敏敏(金燕玲飾)、兩孩子及年邁的岳母同住於台北的公寓裡。然敏敏弟弟婚禮當天,一連串足以改變命運的事件接踵而至,岳母突然中風、命懸一線,南峻也意外與長時間未聯絡的初戀情人阿瑞(柯素雲飾)重逢,心中泛起久違漣漪。同時,公司正值轉型的關鍵時刻,某次偶然機會下南峻與來自日本的遊戲設計師大田先生(尾形一成飾)擦出合作火花,於是飛往東京洽談,並與阿瑞在異地再度相見。

全片以婚禮開場、喪禮收場。(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全片以婚禮開場、喪禮收場。(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南峻與敏敏。(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南峻與敏敏。(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整個家庭自此捲入難以預料的動盪,敏敏情緒崩潰、獨自投身宗教尋求慰藉;女兒婷婷(李凱莉飾)初嚐戀愛的甜美與心碎;兒子洋洋(張洋洋飾)在學校闖下禍事;敏敏的弟弟則在新婚與舊愛間進退維谷。這場生活的漩渦,迫使每個人面對自己的人生選擇。

婷婷。(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婷婷。(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洋洋。(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洋洋。(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楊德昌《一一》重映必知#02

新台北三部曲收官作,「簡單」不簡單

與《獨立時代》、《麻將》並稱「新台北三部曲」的《一一》,由楊德昌編導,杜篤之操刀音效、彭鎧立創作配樂,且找來同是導演的吳念真擔綱主演,淋漓詮釋時不我予的中年男人滄桑感,進而由他與妻子金燕玲、女兒李凱莉和兒子張洋洋一家的故事勾勒人生百態,輕且淡然地道盡不同階段所會經受的愛與失落。亦足見導演藉家庭縮影描寫社會矛盾與城市變遷,使作品價值不僅僅在於故事本身,更乘載無以言說的豐厚世代記憶。

楊德昌多年好友吳念真出演《一一》男主角簡南峻。(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楊德昌多年好友吳念真出演《一一》男主角簡南峻。(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對照楊德昌於坎城影展特刊中受《解放報》提問「為何而拍電影?」所答「因為這樣我就不用說太多話了。最好的話應該留在電影裡,而不是寫在紙上。」,《一一》那層極致單純的存在,愈顯不可多得的美好——正因人生中很少有事能像「一加一」、「二加二」般單純。「這部作品,就像人生裡的『一加一』、『二加二』般簡單。我希望觀眾看完後,像與一位單純的朋友相處過。若他們走出戲院時,只覺得遇見了一位『導演』,那麼這部電影對我而言就是失敗的。」話音縈繞耳畔,伴隨我們回首解得其中味。

南峻與初戀情人阿瑞的重逢,除激起劇中角色內心漣漪,就電影架構而言亦拉出故事的其一震盪線條。(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南峻與初戀情人阿瑞的重逢,除激起劇中角色內心漣漪,就電影架構而言亦拉出故事的其一震盪線條。(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楊德昌《一一》重映必知#03

劇本完成後沉澱10餘年才拍《一一》是為何?

《一一》是楊德昌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獨立時代》及《麻將》後沉潛4年推出的新作。他曾透露如果想拍生命的故事,可以專注在單一的個人,但若要拍從小到大、到老的生命階段,最好拍一個「家庭」,「因為所有的年齡都有一個代表,所有的人又都是密切相關的,他們的經驗可以投射到彼此身上。」由此可知為何《一一》劇本早在開拍前15年便已寫成,卻直到導演邁入50歲才真正著手;對於緻密的故事、複雜的人物關係,導演當時認為自己的人生歷練還不夠,年過半百終擁有充足的生命經驗和情感視野,得以帶出家庭篇章中最恰到好處的溫度,揉塑一段之於觀眾而言同樣切膚的體驗。

楊德昌《一一》重映必知#04

25周年致敬楊德昌,遺孀與好友力求原音、原色再現

楊德昌創作生涯最早憑《海灘的一天》、《恐怖份子》提名金馬獎最佳影片大獎,後又陸續挾重要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獨立時代》、《麻將》分別問鼎東京國際電影節、坎城影展及柏林影展主競賽單元獎項,最終以遺作《一一》摘得坎城最佳導演頭銜。不僅他個人成首位獲此殊榮的台灣導演,作品《一一》更被英國電影協會、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芝加哥太陽報》評選為年度最佳電影,BBC及《紐約時報》、《衛報》亦皆將之奉作「21世紀最偉大百大電影」;無疑為台灣電影贏得國際矚目,同時奠定其不朽的傳世地位和影響力。

楊德昌與德國導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於1995舊金山國際電影節。(圖片提供:影視聽中心/攝影:Pamela Gentile © Pamela Gentile, SFIFF)
楊德昌與德國導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於1995舊金山國際電影節。(圖片提供:影視聽中心/攝影:Pamela Gentile © Pamela Gentile, SFIFF)
楊德昌於《恐怖份子》拍攝現場。(圖片提供/攝影:劉振祥)
楊德昌於《恐怖份子》拍攝現場。(圖片提供/攝影:劉振祥)

2025年適逢《一一》上映25周年,全新版本由金獎音效大師杜篤之傾力修復聲音,楊德昌遺孀、電影配樂彭鎧立全程監製影像修復與色彩調整,精準重現90年代的台北樣貌。其中,與楊德昌在《海灘的一天》、《恐怖分子》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緊密合作的杜篤之,非常講究聲音的真實感和空間感;相識超過20年的兩人交情匪淺,楊德昌導演始終對杜篤之讚譽有加,曾說對方予他工作和生活上的信心。杜篤之也感念表示,此生影響自己最深的人就是楊德昌和侯孝賢導演。這次為老友出馬,必求完整留住昔日美好時光。

2000年首亮相的《一一》今年適逢上映25周年,原班創作人馬杜篤之、彭鎧立及導演遺孀攜手將其以4K影像帶回觀眾眼前。(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2000年首亮相的《一一》今年適逢上映25周年,原班創作人馬杜篤之、彭鎧立及導演遺孀攜手將其以4K影像帶回觀眾眼前。(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一一》4K數位修復版於2025年9月19日正式在台上映,預售套票內含坎城紀念版A2原文海報及電影票一張,售價600元,全台限量1125套,將在光點華山電影館、喜樂時代影城高雄總圖店販售,售完為止。

>> 套票啟售時間近日公布,最新消息可關注甲上娛樂官方臉書官方I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