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是導演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的百歲冥誕。作品啟發無數電影人、影響難以計量的人類心靈的他,是電影界的傳奇,但也(曾)是個凡人之軀。於今年坎城影展首映的紀錄片《柏格曼:大師狂想》(Bergman:A Year in a Life)為了這個百年而拍,呈現這位電影巨擘在鏡頭之後的真實樣貌,即將於8月10號上映,為全台觀眾揭秘。
《柏格曼:大師狂想》聚焦於柏格曼產量最豐、對他的電影生涯至為關鍵的1957年。那年,他第一次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拍片,並創作出影史經典《第七封印》和《野草莓》,還推出舞台劇和廣播劇。本片透過他生前親友和與之共事者的訪談,對照他的作品和他自己的影音紀錄,整理出這位天才爭議的一面。
他作品的深刻來自於他對人性和生命最誠實的探問,現實生活中,他卻以謊言隱瞞事實,顛倒是非以維持虛榮。他在工作上意氣風發,極少人能看見他私下赤裸的孤寂。他曾和三個女人生下六個孩子,卻無暇照顧,連子女的年齡都記不清。晚年定居於法羅島的他,究竟是為了清閒隱居,還是不願面對世界?
正如同柏格曼本人所說:「作一個人,我是失敗了,我要作優秀的導演」。身為世界唯一一位「超級金棕櫚」獎的得主,啟發世界各地無數成就非凡的導演與觀眾心靈,應該沒人敢說他不是一位優秀的導演。而在這部紀錄片中,不論是柏格曼曾為了讓他的電影男主角散發憂鬱、低沈的氣息,夥同醫生友人對該演員謊稱他有憂鬱症,並讓他真的服藥「治療」;還是柏格曼曾經在18歲時到德國當交換學生,因而崇拜希特勒以及納粹精神,甚至一度不願承認集中營的存在。看過《柏格曼:大師狂想》的觀眾,可能很難否認「作一個人,我是失敗了」這句話顯現出柏格曼的知己甚詳,而非只是他的自謙之詞。看了《柏格曼:大師狂想》,觀眾心中自有判斷。
他出生、成長、創作於瑞典,但他的名字和作品屬於全世界;他是英格瑪.柏格曼。《柏格曼:大師狂想》即將於8月10號上映,這不是柏格曼的電影,這是柏格曼。
via 佳映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