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火焰探索純粹!台灣柴燒陶塑藝術家吳水沂的工藝美學

用火焰探索純粹!台灣柴燒陶塑藝術家吳水沂的工藝美學_01

蟲鳥聲環圍的工作室外,吳水沂指著長時間準備的柴薪說:「製作柴燒循環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利用原本就要棄用的果樹、殘枝,取材於自然、最終還於天地。」看著老師眼尾的笑紋裡夾藏著灑脫,似乎,漸漸懂了,柴燒成型的力量,不只是胎土入窯焰焙而已。

兼融中日生活哲學

柴燒,指的並不是像古代因技術條件限制不得已,「木材為燃料燒製而成的陶藝品」,而是偏向日本自十六世紀始有傳世、受禪宗影響,以精神為依歸主體而製作出的陶藝品。

用火焰探索純粹!台灣柴燒陶塑藝術家吳水沂的工藝美學_04
投柴燒窯就像是以肉身,對抗猛烈的火勢。

日本陶瓷工藝雖是傳承自中國的唐宋時代,但受唐代顯學禪宗影響更深,加上陶瓷文化與茶道、花道、香道等追求自我心靈救贖的生活藝術融合,由此發展出迥異於中國儒家思維影響、型制端正嚴謹的陶瓷器。這種另生的美感,便是以安靜素簡為審美重點、外觀樸拙自然的無釉柴燒陶藝。

用火焰探索純粹!台灣柴燒陶塑藝術家吳水沂的工藝美學_07
柴燒是土與火的藝術,其色澤與表面紋理,都是創作者意志的集結。

不被認識的小眾

自國中便開始接受美術教育的吳水沂,在藝術專科學校就學時期受臺灣陶藝領航者林葆家等人啟蒙,根植燒窯技術及釉藥理論基礎。而開啟吳水沂柴燒之路的「漢寶窯」,為日本人與臺灣人在苗栗縣西湖鄉設立,是以外銷日本花器、生活陶為主的登窯,在今日早已不復見。1970、80 年代時值臺灣陶藝蓬勃發展;當時追求的,幾乎都是釉彩技術躍進與變革,柴燒可說是眾人認知相當貧乏的小眾陶藝。

吳水沂想在自己作品土胎中加入自然「應該會有」的元素,打破傳統認知上器物土胎該是「乾乾淨淨」的固有思維。「世界之大,我何必止步於此,何不虛心接受自然的力量、承受那份如撞擊感動,依附自然,讓作品的存在昇華於器物本質之上。」

用火焰探索純粹!台灣柴燒陶塑藝術家吳水沂的工藝美學_08
柴燒鮮明的色彩與造形,讓作品呈現出一股堅韌的生命力。

靜謐的生命力

對吳水沂來說,柴燒的靜,是種走過火焰翻騰的新生,而從成形到排窯的每一個階段,都能賦予作品戲劇化的影響,而其中千翻百轉的可變性,就是柴燒之所以深深吸引吳水沂的地方。

吳水沂在燒造時使用橫越式的穴窯,燒製的過程中,火焰可直接於窯內流竄貫通。因為火勢猛烈,窯爐內便可達到無氧的還原燒狀態,搭配含鐵量的土,長時間的燒製,逼出土壤中的鐵質,讓作品沾染著滄泊的繡紅色。因落灰而層次更替的柴燒作品,吸納的正是一般以釉料為主的陶作品視為汙染的焰痕、落灰。這動態的靜,也是柴燒創作過程中的迷人之處。

用火焰探索純粹!台灣柴燒陶塑藝術家吳水沂的工藝美學_03
吳水沂使用的是穴窯,窯的前段是柴火燃燒處,所以排窯時放在前端的作品受火最為猛烈。
用火焰探索純粹!台灣柴燒陶塑藝術家吳水沂的工藝美學_05
柴燒時火焰串流的情景。

他也極愛在作品中,運用刮、切、戳、壓等手法,直接在材質上反映衝撞、邊傷,甚至憤怒的視覺感受。簡單、強烈,卻又不張牙舞爪的風格,是他企圖透過作品傳達的靜謐。

用火焰探索純粹!台灣柴燒陶塑藝術家吳水沂的工藝美學_02
吳水沂喜歡在坯體加入不同的刮刻效果。

回想起最初推廣柴燒的時候,擔心柴燒是沒人喜歡的陶藝形態,得孤寂地走下去,到今天百花齊放,參與柴燒創作者日眾,這讓一路以個人生命投注柴燒藝術領域的他備感欣喜。柴燒絕不僅是將陶胎放到窯裡面,然後丟柴點火那麼簡單。而是一門以最純粹原始媒材,皆順應大自然的節奏,讓土質、落灰、火痕、空氣、燃燒、時間,以及「我」的思維密合為一體,的獨特作品。

用火焰探索純粹!台灣柴燒陶塑藝術家吳水沂的工藝美學_06
木柴燃燒的灰燼, 在窯中會隨著熱氣流飄落在作品上, 這就是所謂的「落灰」。

文字/ 紀廷儒

攝影/ PJ Wang

更多與生活、材料、工藝、文學有關的美感,都在La Vie與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所出版的《觸之美:從手到心的美感體會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張紘齊的藝術養成很奇妙,小時候被畫家外公拎著到各地速寫,培養出對繪畫的興趣;長大後以模特兒身份旅美,走伸展台、拍時尚大片之餘也不忘創作。東方和西方的、傳統和新潮的、藝術和時尚的各種養分,都被他細膩提煉,化為畫中「手指人」奔走的奇異景觀。

歡迎走進張紘齊最新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與「手指人」共同在場,遊走夕陽海岸、歐風小鎮、水泥叢林……各種現實也超現實的平行世界風景,感受其中的愛與詩意。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藝術啟蒙自畫家外公

張紘齊對藝術的興趣源自家庭,他的外公金藩是東方畫會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影響他接觸藝術的重要人物。回憶起自己的藝術養成之路,張紘齊說:「小時候經常和外公到動物園速寫,在家也常在他的腳邊畫畫。最早是受到外公後期的作品影響,接著接觸他早期在東方畫會的作品;後來進到傳統藝術教育系統,才開始受西方藝術家影響。」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走上國際時尚伸展台,不忘畫家夢

不只台灣的成長過程,國外生活經歷也感染了張紘齊的創作。大學讀服裝設計的他,因緣際會下當起模特兒,更走上紐約、米蘭與倫敦時裝周伸展台,成為國際模特兒圈出名的台灣臉孔。

只是,張紘齊心中仍然有畫家夢。這十年以來,他走秀、拍照也持續作畫,這次《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個展中部分作品便是在紐約完成。工作、生活加追夢,聽起來就累人,張紘齊卻說浪漫,還覺得自己像現代版的格列佛,穿梭在不同的國家、文化之間冒險。

創造「手指人」做情緒的載體、觀眾的導遊

壓克力顏料和亞麻布,是張紘齊最常用的創作媒材,他用畫筆、調色刀作畫,偶爾也靠手指,用與材料近距離、甚至是零距離的方式,畫出自己遊走於多元文化的探險,傳達被遺忘的情感和觀點。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2022年夏天,張紘齊為畫作帶入了靈魂角色「手指人」,他性別流動,擁有指尖般的容顏,長了三隻手指和腳趾,總是穿梭於不同的場景,承載著創作者的情緒和感受。而畫中以紅、黃、藍及二次色描繪的場景,多半源自張紘齊的日常生活,可能是一次有意義的邂逅、可能是一場難忘的夢。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不過話說回來,張紘齊口中「被遺忘」的情感和觀點,指的到底是什麼?在旅行的過程中,張紘齊發現,「繪畫的觸覺體驗,常常被文化教育、流行趨勢掩蓋,限制了最純粹的感受。」面對這些被掩蓋、遺忘的感知,他不斷調整心態,也試驗直接以手指作畫的方式,試圖讓繪畫回歸最純粹的狀態,也讓作畫的「體感」極致真實。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張紘齊個展登陸奇想會

張紘齊將於台北藝廊奇想會舉辦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透過畫作、捲軸、短篇動畫等不同媒材,詮釋「手指人」的內心情景,及自身的生活故事。

現場作品分為3大系列:「人生的七味粉」匯聚了張紘齊過去十幾年來的生活回憶,以乘載不同觀點的7種畫面表現;「17個階段」透過色彩彰顯遇到各種人、事、物所產生的心情變換;「起源」則聚集了我們身在現實世界,或不曾在意、或錯過的愛和感知。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張紘齊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

展覽期間|2024.06.28 07.14

時間|13:0020:00(週二公休)

地點|奇想會(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7號)

門票|入場費為低消飲品一杯

50歲拋下25年廣告生涯,決定當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如果你看展不愛高深的論述、謎般的作品理念,只想純粹跟著色彩、線條、空間氛圍感受心緒的流動,那François Bonnel(弗朗索瓦・邦內爾)就是你在找的藝術家!

曾從事廣告業25年,50歲的François Bonnel毅然決然拋開熟悉的工作和生活模式,轉作一名藝術家。他把熱愛的音樂、藝術結合,作畫時讓耳邊的靈魂樂、藍調搖滾、民謠……貼合著畫中一切元素的脈動,用單純而直率的曲線、不對稱圖形、明亮色彩創造質樸畫面。看著Bonnel的畫,眼睛像是吃了冰淇淋,心情也不自覺跟著好了起來。想要感受這股魔力,不妨走進他在台灣的第一場個展《會唱歌的畫》領會。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50歲拋開穩定的廣告工作,當一名藝術家

出身法國的François Bonnel,有位擔任繪畫老師的藝術家媽媽,從小帶著他用手指沾著顏料隨意畫出線條、形狀,培養對藝術的喜好。聽到這裡,你或許會以為Bonnel順應著家庭環境的薰陶,讀美術專科,20幾歲就決定踏上藝術家之路。故事不是這樣發展的。正是因為媽媽從事藝術,Bonnel更懂得成為一名藝術家所需的天賦、機運和過程中的難處,於是他輕輕放下藝術之路,大學畢業後從事廣告業將近25年。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沒想到,2020年一場席捲全球的大疫,成了Bonnel生命的轉捩點。他本就厭倦日復一日的生活,又正好遇上疫情作為改變的契機,在50歲那年他決定揮別廣告生涯,嘗試做一名藝術家。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毫無包袱,自由實驗媒材、技巧的可能

現居於法國圖魯茲(Toulouse)的Bonnel,日日沈浸於這座玫瑰色古城的藝術氛圍,以即興的方式、融合音樂性發展創作,過程中也不斷探索數位媒體、攝影、拼貼等技巧與媒材。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成為藝術家對Bonnel來說像是一場解放。多虧人生上半場的辛勤努力,50代的他沒什麼現實包袱、更有餘裕全心投入藝術。正是這份餘裕,為Bonnel的繪畫注入純真、活潑、令人毫無負擔的生命力;光是看著,就不自覺被感染。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將音樂轉化為畫作,各個方向看都和諧

Bonnel來說,音樂是日常的必需品、繪畫的養分,他說:「一幅畫作必須與周圍的環境和諧,就像香水或音樂。」於是他聽著各個年代、各種曲風的音樂作畫,用色彩、線條、形狀和構圖,呼應著音符、和弦、旋律與編曲架構;並在構圖時反覆轉動畫布,讓畫作不管從各個角度、方向看,比例都是和諧的,且能看出不同趣味。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以下面這幅〈A Love International〉為例子,它正看像是一顆顆乒乓球在碗中跳躍;側看像是大大小小的香草冰淇淋灑落一地;倒過來看又像是忘了關的蓮蓬頭,水滴滴答答地落下。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幫畫作取名的巧思

說到把音樂融入畫中,Bonnel還有個習慣——用作畫當下正在聽的音樂曲目,為畫作命名,讓畫成為生活的有聲切片。這習慣也被帶到《會唱歌的畫》現場,看展時歡迎到臨窗小桌點播歌曲、為展場變換音樂,從François Bonnel專屬歌單找到與畫共鳴的聲音,跨越時空重回藝術家創作的時刻。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自私的藝術家

François Bonnel笑說自己是位「自私的藝術家」,創作只為了開心,沒有要講什麼大道理,「繪畫是一種純粹的樂趣,並非為了傳達訊息或哲學,而是簡單沉浸於其中。」這份單純的起心動念,正是讓他的畫作如南法陽光烘乾枕頭般愜意、舒適的秘方。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弗朗索瓦・邦內爾 François Bonnel 在台首個展《會唱歌的畫》

展期|-2024.06.30

地點|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01巷10號1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