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學大師蔣勳的光印象:「所謂光鮮亮麗,在很亮的光裡,人都是偽裝的」

台灣美學大師蔣勳的光印象:「所謂光鮮亮麗,在很亮的光裡,人都是偽裝的」

每次蔣勳去行天宮附近的錄音室錄音前,總習慣繞去大龍峒廟口吃碗米粉湯,「還是老店熬的湯底好。」從小成長於保安宮後方巷弄,蔣勳懷念的不只是慢火細燉的滋味,還有高度工商業化前,看得見星空月光的光環境。

 

50年代的台灣,還是節儉的農村社會。蔣勳說,現在的年輕朋友恐怕很難想像,小時候家家戶戶最普遍的光源是蠟燭和油燈,儘管家裡也有電燈,但幾乎得隨時關燈,否則就會被父母責罵。就連當時比較有照明設備的廟宇神龕,光線也都是壓低不刺眼的。

 

遠離人造光 重回自然光環境 

正因當時對物資的珍惜,日常環境中反而可以感受到多種自然光。小時候蔣勳從家往西北邊走就是淡水河,往東就是基隆河,沿路上一直能感覺到河水的光,「記憶中河裡有黎明、夕陽,還有月光。」

 

「我很懷念那個年代,大家曾經擁有光的美好記憶。」在七巧節的晚上,蔣勳的母親會在院子裡講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母親指著天上的銀河,帶著孩子們辨認織女和牛郎星,一邊讀著唐詩,「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文學跟自然環境竟也能完全的融合在一起,那是他童年裡最感謝的一件事。

 

而元宵節,蔣勳一定到保安宮排隊領燈籠,提在手中的紙燈籠,風一吹就燒起來,一下子成了一團火光。「原來人生中有一種光是這麼幽微又燦爛,卻不能永恆。」這變成了蔣勳生命裡,最強烈的美學記憶。

 

也許從另外一個角度,在那樣的環境長大似乎很窮,卻是拜沒有過度的人工照明所賜。然而不過數十年,看得見自然光的光環境已經徹底消失了,蔣勳心裡覺得很遺憾。現代人的情緒處於焦慮和亢奮之中,或許跟不當的光環境有關。

 

蔣勳相信成長於不同的光環境,對光的感受不一樣,在美學上所要傳達的東西肯定也不同。蔣勳曾經在月圓的晚上,帶美術系的學生到太魯閣玩,立霧溪的水被月光照亮,整個峽谷亮起來,美得驚人,所有的學生都呆住,有的甚至都哭了。

 

「夜店如果要讓人High起來,一定先閃動光,刺激人的感官。」蔣勳一直覺得台灣的人心浮動,跟長期對光害無感,沒有意識這是心靈之害有關。尤其一到選舉,高達10層樓的候選人巨幅看板,光打得亮通通的,加上宣傳噪音,非常可怕。

 

反觀法國、日本,連海報的尺寸都有所限制。他相信,如果有一天台灣的候選人贏得選票,不會是因為聲光壓過別人,反而是由於懂得有所節制,那意味著台灣整體的文化美學環境提升了。

 

減光新美學 讓奪目、絢麗退場 

「醜,其實也是有慣性的。」節制對感官漫無邊際的刺激,是台灣一定要走的一條路。尤其光與聲音無遠弗屆,不是自己做好就可以,也會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蔣勳覺得政府應該要起來帶頭,或許在中秋的晚上不是烤肉,而是集體減光一小時,讓大家重新有機會感受月光盈滿之美。

 

「整合同一個區域的公共建築和街區照明,避免各事其主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像是新修復的國定古蹟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與鄰近北門照明的協調性;以及整個博愛特區的照明系統,包括總統府、外交部台北賓館、立法院、行政院、台大醫院,甚至二二八公園等,將來如果規畫好。做出示範,城市的照明從奪目退回到幽微,一定會慢慢的呼喚出很多記憶出來。

 

在地社區有共識也很重要,像池上的天堂路本因應觀光的需要設了路燈,但當地農民說,稻穀被24小時的路燈照射,無法休息,這已經不是池上米,最後集合一百多位農民之力反映,終於拆掉路燈。蔣勳跟龍應台曾在這裡看到非常漂亮的銀河,由此可見台灣有些地方的民間力量已經展現。

 

在幽微光里 找到真正的自我 

「光太亮時不能談心事。」所謂光鮮亮麗,在很亮的光裡,人都是偽裝的,不太容易有真實的自己出來。

 

白天的光是職場、公眾的光,只有在夜晚幽微的光裡,人們才會比較靠近一些些。蔣勳說,所以如果朋友來家裡談心,燈開得太亮的話,兩個人都會處在焦躁狀態中;他也跟朋友說,「如果想跟孩子談心,餐桌的光不妨可以調低一點」,至少不要讓光直接照到眼睛,一定會有幫助。

 

相對於希臘神話描寫的多是太陽的光,蔣勳說東方特別喜歡的是月光,唐詩裡很多的光都是夜晚的光,所以李白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裡頭透出的是可以跟月亮、跟自己影子對話的光,唐詩宋詞經常保留了人在夜晚做自己的難得和喜悅,所有的光都是幽微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望月懷遠〉,張九齡

 

適切的光亮 剛好即是最好

25歲的蔣勳前往克里特島的時候,在愛琴海夜航的渡船上頭,看到海面上遍灑的月光,想起兒時所讀過的〈望月懷遠〉,撼動不已。現在再看這首唐詩,幾乎就是一種對於光的呼喚,一種減光的呼籲。「滅燭憐光滿,不堪盈手贈」,當一個人能夠感受、憐惜月光的好,將燭火滅去,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一件事。蔣勳相信,有一天我們能感覺得到月光,甚至想用雙手捧起來送給遠方的朋友,那是人的心安靜下來,美學又回來了。

 

「童年有一個好的記憶,人的一生會受用無窮。」蔣勳一直覺得,兒時的記憶幫助他很大,如果說小時候讀過的唐詩,是美的庫存,可以一生提領不盡,那麼找回台灣適切的光環境,是同樣重要的。

 

或許那時,所有曾經被忘卻的感受性,會像他曾經看過河上的幽微月光,再度回到生活,和生活者的意識中,蔣勳對此不禁有一絲期待。

 

小檔案 蔣勳

作家、美學家,長期創作論述生活、文學與藝術,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今年擔任第一屆台灣光環境獎評審,出版最新著作《雲淡風輕:談東方美學》。

 

撰文者:駱亭伶

※本文由 商業週刊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關於光影的更多資訊,請見《La Vie》2018年12月號:光與影的生活時刻 】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大稻埕百年校園裡的「太平國小博物館」:展出黃土水《少女》胸像,開館特展爬梳其創作中「孩子」的多重面貌

大稻埕百年校園裡的「太平國小博物館」:展出黃土水《少女》胸像,開館特展爬梳藝術家創作生涯

太平國小博物館自2022年啟動籌備,歷時3年,將於2025年7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這座延續黃土水精神所打造的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以「聽得見讀書聲、聞得見稻穗香、看得見大稻埕歷史、能親近黃土水傑作《少女》胸像」為使命,深植於百年校園日常與在地文化記憶之中。另外,太平國小博物館採線上預約制、免費參觀,即日起可在官方網站線上預約。

黃土水130歲誕辰,太平國小博物館元年

黃土水生於1895年7月3日,1907年轉入太平國小前身「大稻埕公學校」就讀。1915年自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返母校任教半年,隨後赴東京美術學校深造。1920年,他以大理石雕刻《少女》胸像作為畢業創作,並將此作品贈與母校,種下今日太平國小博物館的種子。

太平國小博物館將於7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2025年7月3日這一天,恰為臺灣第一位雕刻家黃土水130歲誕辰,也將成為這座博物館的生日。(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太平國小博物館將於7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2025年7月3日這一天,恰為臺灣第一位雕刻家黃土水130歲誕辰,也將成為這座博物館的生日。(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全臺首座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誕生

《少女》胸像承載著藝術家對故鄉的情感與理想,百年來靜靜守護於校園一隅。2020年出借北師美術館進行修復並參展,社會反應熱烈,也促成關於保存與展示的公共討論。北師美術館創辦人林曼麗認為,《少女》胸像「就地保存」不僅回應黃土水贈作母校的初衷,更承載太平國小師生代代守護的情感,也符合學校與校友會的期望。唯須建立具備「專業性」、「公共性」、「教育性」的博物館機制,並解決永續經營的挑戰。而北師美術館團隊自2022年5月起進駐太平國小,延續「One Piece Museum」計畫核心,即透過「一件」文物即可在校園內落實美術館/博物館的概念,藉由館校協作模式與學校課程連結,導入藝術史、博物館專業、文化資產保存知能;並由田中央工作群參與空間規劃,最終這座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誕生。

《少女》胸像於黃土水專室(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少女》胸像於黃土水專室(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深植校園生活,延續地方文化脈絡

這座博物館深植校園生活,亦延續地方文化脈絡。沿著博物館小徑走入,映入眼簾的是由學生每日照料的田園,「綠色稻波」正呼應黃土水〈出生於臺灣〉一文中對故鄉風土的讚頌。稻波倒映於舊蒸飯室改建而成的「黃土水專室」落地窗上,這棟一樓平房即為《少女》胸像的常設展間。展室牆面採圓潤泥牆設計,營造如「土角厝」般質感,室內設有相思木打造的學習平台,自然光從玉蘭花樹梢灑落,映照胸像細膩的造形與紋理,展現黃土水對藝術的執著與對生命的凝視。專室門前的幽香,則來自紀念其遺孀廖秋桂所設置的桂花花台。

黃土水專室(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黃土水專室(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推出開館大展「黃土水與孩子們」

步出專室,可見一小方仿三合院「埕」的戶外工坊,重現黃土水雕刻大理石的工作場景;與之相連的「特展室」活化行政廊道空間。太平國小博物館開館特展主題為「黃土水與孩子們」,串聯三個子題:「黃土水身邊的孩子們」、「黃土水創作的孩子們」,以及「《少女》胸像與太平國小的百年情誼」,爬梳藝術家創作生涯中「孩子」的多重面貌。

特展室(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特展室(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黃土水與夫人膝下無子,在東京生活時與姪兒們共同起居,他們時而擔任助手,時而成為模特兒。展覽亦首度公開四姪黃清雲(歸化日本後改名幸田好正)後代寄藏的珍貴史料。黃土水早年以兒童為主題創作多件作品,包括初次入選帝展的《蕃童》(1920年)、獻給皇太子的《三歲童子》(1923年)等,雖皆佚失,皆為其雕刻生涯的重要篇章。目前存世之兒童主題作品僅《少女》胸像、《男嬰頭像》(1918年)與《水牛群像》(1930年)三件;其中遺世巨作《水牛群像》常設北市中山堂,《男嬰頭像》則特別出借本展。

《男嬰》頭像於黃土水專室(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男嬰頭像》於黃土水專室(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回顧《少女》胸像的百年保存歷程

展覽透過珍貴作品與文獻梳理,引導觀者能親炙黃土水對童稚神韻的描寫功力,也透露其寄寓純真的創作思維。展覽亦首次系統回顧《少女》胸像在太平國小的百年保存歷程,訴說其自1920年代進入校園以來,歷經沉潛、修復、再現,最終催生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的百年情誼。除了《少女》胸像,百年老校太平國小亦珍藏千餘件歷史文物,未來將活用這些資源規畫展覽、結合學校課程發展,並透過家長、志工與社區的參與,深化並擴散博物館能量,持續拓展黃土水的精神不朽。

展覽亦首次系統回顧《少女》胸像在太平國小的百年保存歷程。(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展覽亦首次系統回顧《少女》胸像在太平國小的百年保存歷程。(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久子館長」上任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國小博物館的「館長」已在今年5月18日博物館日上任,她是「少女資歷105年,館長資歷0年」的《少女》胸像的數位分身「久子小姐」。《少女》胸像1920年首次登場於黃土水的畢業展時,名為「ひさ子さん」也就是「久子小姐」的意思。如今《少女》胸像以「數位分身」恢復這個名字,成為太平國小博物館的在社群媒體中代言人。

(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太平國小博物館開館大展「黃土水與孩子們」
展期|2025.07.03 - 2026.01.31
地點|太平國小博物館(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39號)
開放時間|週二、週四、週六(國定假日休館)
採線上預約制,免費參觀,預約請點此

資料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史上規模最大的David Hockney登陸巴黎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Fondation Louis Vuitton),匯聚近70年藝術生涯、超過400件作品,從加州時期以泳池為題的一系列作品,到近年以iPhone與iPad創作的數位繪畫,展現David Hockney對於創作與創新的執著不懈。

史上最大規模的David Hockney特展

這場展覽由David Hockney親自參與策劃展覽敘事與空間配置,並與他的伴侶兼工作夥伴Jean-Pierre Gonçalves de Lima共同構思。展覽除了聚焦其過去25年的創作,也同時回顧David Hockney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帶領觀眾走進他多元且持續進化的藝術世界。他表示:「《David Hockney 25》是我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展覽,連我現在正在創作的畫作也會展出,我想這一定會非常精彩。」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David Hockney 25》展覽現場(圖片來源:Fondation Louis Vuitton)

持續帶來創新與驚喜的藝術旅程

自1960年代初嶄露頭角以來,David Hockney一直是英國當代藝術的重要代表。活躍藝壇至今超過六十年,他的創作生涯豐富且多產,無論媒材或技法皆持續創新,從未停下腳步。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David Hockney(圖片來源:Fondation Louis Vuitton)

David Hockney著迷於各種風格的藝術語言,並從自身的觀察、記憶與想像中汲取靈感。《David Hockney 25》首先以1950至1970年代的重要創作揭開序幕,像是1960年代David Hockney移居美國洛杉磯,以當地明媚的陽光、泳池與自由氛圍創作出的《更大的水花》與《藝術家的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等作品,以及《我父親的肖像》、雙人肖像系列如《克拉克夫婦與貓》等。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Christopher Isherwood and Don Bachardy(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1980至1990年代,David Hockney轉而描繪自然景觀,並持續挖掘風景畫的可能性。本展將呈現該時期代表作如《更大的大峽谷》等。

展覽的重點部分,則聚焦David Hockney近25年回到英國,於約克郡、諾曼第與倫敦的創作。在這段時期,他以色彩明亮、視角大膽的自然主題畫作為主,像是描繪春日山楂叢盛開的《五月的白花灌木》,以及巨幅冬景《沃特附近較大的樹》等,都展現了他對季節與光線變化的敏銳觀察。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May Blossom on the Roman Road(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這些畫作後來也成為David Hockney數位創作的基礎。新冠疫情期間,他以iPhone與iPad捕捉春日與重生意象的景色,透過科技筆觸描繪生活的希望,持續為人們帶來充滿驚喜的作品如《220 for 2020》系列。同時,他也持續以iPad和壓克力媒材為親友繪製肖像,並以傳統畫框裝裱數位畫作,產生時空交錯的視覺效果。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Full Bloom, 27th March 2020, No. 1(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來到展覽的尾聲,則將揭曉David Hockney自2023年7月搬至倫敦後的最新作品,其創作過程深受孟克與布萊克等人啟發,畫中結合天文、歷史、地理等元素。除此之外,David Hockney更將在此帶來他最新的自畫像,為這場規模空前的回顧之旅收尾。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After Munch: Less is Known than People Think(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Bigger Trees near Warter or/ou Peinture sur le Motif pour le Nouvel Age Post-Photographique(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David Hockney 25

展覽日期|2025.4.9 - 2025.8.31
展覽地點|Fondation Louis Vuitton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