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漁光島藝術節「海島新樂園」台南登場!8組台灣藝術家、11組裝置藝術奇幻島、秘鏡亮點

2019漁光島藝術節-游文富《奇幻島》、漁光島白馬

來去台南漁光島放空一下!2017年底登場的首屆台南漁光島藝術節,為期短短一個月的展覽,即吸引不少人走進台南美麗海上後花園,感受愜意風情與藝術薰陶。如今睽違一年多時光,第二屆2019漁光島藝術節將在3月30日再度登場,並從「樂園回憶」出發,以「海島新樂園」為主軸,試圖結合「兒時回憶」與「自然地景」及「樂園想像」來討論漁光島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擁有迷人海景、無敵夕陽,位於府城安平港南側的漁光島,多年來僅藉著漁光橋與府城相連,對外地人來說,它像是藏著美好能量,充滿神祕韻味的淨土,然而這片擁有特殊人文地景的海邊秘境,其實在歲月之間存載著許多四、五年級生歡樂的兒時回憶,秋茂園內的八仙、西遊記、十二生肖、母子像、牧童騎牛等雕像,都曾是紅極一時的熱門拍攝景點,儘管時光流逝,回憶卻不滅。

 

 

為了重現這股海島新樂園熱情,在台南都市藝術工作室規劃下,廣邀七組台灣藝術家、團隊,包含在第一屆漁光島藝術節打造出高人氣作品「迷霧森林」的創作者游文富,及曾經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建築繁殖場團隊主要成員鄭乘騏,所帶領的南藝大建築所 場域.結構.行動組外,還有梁賴昌、參與阿姆斯特丹藝術燈節的UxU有用主張、新銳設計團隊彡苗空間實驗,以及與當地居民、國小生共同為漁光島創作等11組台灣藝術作品。

 

 充滿天馬行空想像力的創作,搭配上當代藝術家們的視野,團隊盼望漁光島藝術節能開展屬於每個人與島對話的獨特方式,以此路徑讓觀眾重新理解漁光島人文、生態豐富多元的面向,並與當地學校、社區、產業合作,在藝術節期間每個週末安排各類演出及工作坊、島上小旅行等,期使漁光島成為臺南有特色之離島藝術文化秘密景點,再次成為一個能不斷共創美好生命經驗的新世代樂園!

 

2019漁光島藝術節作品

1、游文富《奇幻島》

媒材/ 竹籤上彩(由黃漸層至白) 

 

在首屆打造出迷霧森林的藝術家游文富,這回將帶來大片竹籤裝置藝術。他表示自己曾在國小五年級造訪漁光島秋茂園,當時在斑馬上的照片更是令他印象深刻。《奇幻島》作品無疑是他對40年後的漁光島秋茂園心中的呼喚,在月牙灣的沙灘上,一個迷離又招喚不回時光的狀態,一隻白馬,配上如雪般的大量竹籤,是夢亦幻真,亦可能在網路上留下不少的足跡,相對於那時代小五的自己,是奇幻。

 

2、民眾照片徵集+都市藝術工作室《回憶成山》

媒材 / 木材邊框、鐵件、鏡面 

 

出來玩的當下人們最常做的就是拍照合影,從前到現在無一不是,此件作品由大大小小的相框象徵回憶組成一座山形,有些框出漁光島美景及正在島上嬉戲的人們,有些則為鏡面貼上老照片輸出,同時反映著正在島上玩耍的人們及舊時秋茂園老照片裡的元素及內容:例如奇異的神仙雕塑、牧童騎在水牛身上等。

 

本件作品為策展團隊都市藝術工作室與民眾參與活動,於前製期辦理「徵選老照片」活動,最後集結選出7張最具代表性與秋茂園經典的合影,將這些老相片中的元素整合濃縮,重新輸出進大大小小的框中鏡面上,而兩面不同的效果,也使島上遊憩的人們與秋茂園風光時代的風貌同時合影,讓曾經的歡樂出現於現在,將現在的合影留在未來。

 

3、彡苗空間實驗《海風Disco》

媒材 / 金屬鐵件、彩色壓克力、彩透門簾等

 

陽光、海風、餘暉,在每個造訪的人心中留下被溫柔色彩包覆與海風輕拂的美好記憶,串聯起從前與現在,是漁光島難忘而愉悅的身體經驗。跟著逐漸攀升的風車,《海風DISCO》像是個小小漩渦,把人們吸進這色彩交疊的萬花筒,隨著太陽緩緩移動到海平面,風車帶動光線的位移與顏色自由變化舞動,將沙灘的美好時光,轉化成風和光交織韻律的場所,在漁光島的海濱落印下斑斕的漁光。

 

4、UxU 有用主張《虹樹林》

媒材 / 烤漆彎管、五金、尼龍繩吊床

 

漁光島擁有濕地生態,過去也是漁民捕魚避風、臨時棲息之所,海域周邊有許多定置漁網及養殖棚架,可以想像漁民走進海裡打木樁及捕魚的鮮明畫面。

 

作品《虹樹林》就像一支支打在海裡的木樁,也像潮間帶上的虹樹林棲息在海陸之間,以一百多隻的金屬彎管,構築出仿若林間的空間感,並特別以彩虹色調營造作品的總體感,創造出繽紛的虹之林,讓人體驗驚喜夢幻的潮間場域。作品內部也設置四張吊床,讓民眾可以更悠閒的姿態在漁光島享受樂園般的追憶氣息。

 

5、梁賴昌《彩色泡泡》

歡樂的回憶時總是在出遊中發生,小時候跟著長輩出門玩,才有機會擁有一顆彩色的糖果,含在口中慢慢融化時伴隨著甜蜜的滋味跟許多泡泡的感覺。那些甜蜜的回憶,總在來漁光島時被勾起,彩色球體是回憶與彩色糖果味道的印象結合,透過球體內的彩色畫面,收納現在漁光島的歡樂風景,一點一點圓形窗景,格放出泡泡的畫面。

 

6、南藝大建築所 場域.結構.行動組《鯤》

媒材 / 木材、鐵件、網材等

 

漁光島的原地名為三鯤鯓,「鯤」原意為古代傳說中的大魚,而沙洲遠觀就像是大魚隆起的背部,所以「鯤身」延伸為沙洲之意。物換星移,黃秋茂先生於民國67年於漁光島興建海邊秋茂園,好幾代人因此有了童年在台南海邊遊玩的回憶。

 

此次團隊以鯤(大魚)作為概念發想,透過平台浮起於沙灘上,讓人坐臥於其空間感受裝置動態及風與浪潮的起伏,體驗漁光島最單純的人文風情,而你可以選擇走上平台,或是坐在舞台下方,各自享受不一樣的海灘樂趣。

 

7、UxU 有用主張《秘鏡》

媒材 / 鏡面不鏽鋼、金屬結構、鋼纜、五金

 

《秘鏡》一作品,在防風林之間利用矩陣排列的鏡面裝置圍塑出一個圓形空間體,整件作品因鏡面裝置反射週邊的景象,並使風景交疊在一起,形成奇幻的視境;鏡面裝置也使得作品本身彷彿融化在環境裡消失了一般,以一種最低的存在感去反映並且突顯環境的存在。

 

當靠進作品時,會看見自己的影像反射在被分割的鏡面裝置裡面,呈現出的不完整的形體,在存在與不存在之間,體現與自然不可分割的關係。 

 

8、漁光島居民+李提+都市藝術工作室《海中絮語》

媒材 / 蚵仔殼、麻繩等 

 

將漁光島的蚵殼編織成海浪設置於入島後第一個端景,暗示蚵仔養殖產業對於漁光島的重要性,此件作品為民眾參與作品,工作室將與島上居民運用島內推砌成山的蚵仔殼編織成一條大魚,吊掛於防風林樹中。

 

風從中吹過將這片片蚵簾拍打使其發出聲響,編織動作如同蚵仔漁民利用採收後牡蠣的空殼,以堅韌的繩子綁成一串,然後不斷垂掛在海水中,使蚵苗自然附著在空殼上稱為採苗的過程。藉由此作品展現片段的島上居民生活風貌。

 

9. 億載國小漁光分校 集體創作《虹橋》

安裝位置 / 漁光大橋

 

本屆漁光島藝術節也邀請漁光國小小朋友一起完成此件作品,運用透光壓克力板作為畫板,將關於樂園的想像塗鴉佈滿於漁光大橋上,陽光照射透過壓克力板將進島的步行路徑渲染成彩色,開啟人們對於樂園的想像。

 

10. 陳麗如&陳思涵《回憶拼圖》

媒材 / 金屬結構、壓克力、卡點西德、五金

 

為進入島內出入口的意象,《回憶拼圖》以過去漁光島秋茂園內的水牛與牧童為創作靈感,使用層層堆疊的壓克力色塊,組成抽象且色彩繽紛的水牛與牧童畫面,作品以相近於原物件的尺寸呈現,讓民眾有機會再次體驗當初水牛雕塑的巨大尺度。早年黃秋茂先生製造水牛與牧童的塑像,是希望勸勉世人勤讀精進,這次展覽藉由不同的手法詮釋水牛與牧童,除了緬懷過去的精神,也期許能夠為漁光島揭開更美好的未來。 

 

11. 徐婷&陳瑜辰《想摸海平面上的雲》

與虹橋相伴,漂浮在橋上方的《想摸海平面上的雲》,隨風優雅飄盪,作品由2019台南新藝術獎得主徐廷與陳瑜辰共同打造。如同寄居於漁光島的浮游生物,漂浮在海與天空之間,遊蕩在城市與自然的交界處。

 

呼應本次主視覺的漸層色彩,在陽光充足與日落時各自有特色,當人們踏上漁光大橋時,它像是熱情地與每一個人招手,而日落黃昏時,則以心滿意足的姿態做出道別手勢。  

 

 

2019漁光島藝術節周邊活動

為期23天的2019漁光島藝術節,除有11座融合地景的藝術創作,另外還有16件來自波蘭、荷蘭、巴西、澳洲於2018年與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教育大學與桑德基金會合作的「Ar/t/chitecture環境藝術創作展」作品。

 

展期間也將舉辦多場週末活動與工作坊,盼讓遊客在充滿藝術的氛圍中創作,在小島上感受不一樣的生活體驗。

 

「隨漁飄揚 」手繪風箏工作坊,適合親子同樂,可讓孩子選擇喜愛的色彩,在空白風箏上描繪夢想;「藍晒映像」則是採集漁光島當地植物,將腦海中建構的想像畫面,藉由藍曬氰版工藝顯影,紀錄當地之美。「漁光。海:漁網再生工作坊」使用回收的舊漁網,製作獨一無二的網編吊燈。

 

漁光島藝術節期間週末皆舉辦「漁光小旅行」導覽活動,帶領大家一同拜訪青蚵嫂,參訪地方宗祠、廟宇,透過地方耆老了解當地的故事,重新探索漁光島之美;最後伴隨海潮聲、漫步在木麻黃防風林裡,遇見美麗的月牙灣,細細品味漁光島上擺放的藝術作品。

 

2019 漁光島藝術節

展期:2019年03月30日(六) - 04月21日(日)

開幕活動 :3/30(六)

時間:16:00

開幕演唱會:徐佳瑩 

地點:漁光島月牙灣

https://www.facebook.com/yuguangartfestival/

 

文字整理:Ian Liu

via 漁光島藝術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山林中的藝術冥想秘境!安藤忠雄 X Antony Gormley新作《Ground》在韓國,建築與雕塑的詩意對話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聞名世界的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擅長利用金屬重現人體結構,傳達「人體是情感的容器」思想——遠看如分解、也似完整的金屬人形,挑戰著人眼、媒材與空間之間的互動關係。

即日起至2025年11月30日,Antony Gormley於韓國Museum SAN帶來大規模個展「Drawing on Space」,展出涵蓋雕塑、沈浸式裝置、素描、版畫等共48件作品,並首次公開與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合作的永久性建築裝置《Ground》,這是首次有藝術機構為收藏Antony Gormley作品而專設空間,極具紀念價值。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山林裡與自然共生的美術館

2013年落成的Museum SAN,隱身於韓國原州一片森林當中,其名取自Space(空間)、Art(藝術)、Nature(自然)的英文字首,讀音呼應韓文中的「山」字,隱喻博物館位處廣袤山林當中,及其致力融合藝術、建築與自然的策展概念。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Museum SAN。(圖片來源:Museum SAN)

博物館建築由造紙業起家的韓松集團邀安藤忠雄設計,耗時8年才完成。自高空俯瞰,園區由長方形、三角形、圓形等不同幾何輪廓的量體組成,體現安藤忠雄藉建築連接天、地、人的設計哲學,與其標誌性的清水模搭配,寧謐而富哲思。

> 安藤忠雄清水模新作「光之空間」!韓國Musuem SAN藏身山林中的全新光影冥想空間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Museum SAN冥想室。(圖片來源:Museum SAN)

Museum SAN設有紙藝廊、版畫工房、收藏韓國近現代繪畫與雕塑品的青鳥藝廊,及專藏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作品的同名場館等,場館間由花之庭園、水之庭園與石之庭園細膩串連,另設有兩座安藤忠雄打造的冥想空間,再次扣合SAN藉建築與藝術讓觀者與自然融於一體的理念。這次安藤忠雄為Antony Gormley設計的《Ground》,也延續著這份精神。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英國雕塑家Antony Gormley。(圖片來源:Museum SAN)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建築與雕塑對話的冥想空間

Ground》位於美術館花園下方,是一座直徑達25公尺的地底穹頂。圓頂頂部設有單一天窗,引自然光入內,呼應著古羅馬萬神殿的建築精神,同時體現安藤忠雄的極簡風格,及Antony Gormley長期以來對「空間感知」的探索。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來到這裡,觀眾會先透過一面全景玻璃牆,欣賞到藝術家建構人體的《Blockworks》系列鑄鐵雕像,它們或坐、或站、或蹲,靜靜佇立於洞窟般的空間中;從圓頂天窗流瀉而下的光線,為觀察雕塑材質、線條動態的體驗更添趣味。再向內走,則更能感知混凝土材質與穹頂織就、帶點神性的氛圍,窗外自然景致也漸漸合流,構築一方沈思秘境。有趣的是,場館外側設有一尊鑄鐵雕像,透過圓頂開口與外部景觀對望,藉其「視線」將穹頂空間與遠方山景串連,別具詩意。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Drawing on Space」聚焦藝術家對身體感知的長年探索

除了與安藤忠雄合作的建築裝置外,「Drawing on Space」也展出Antony Gormley大量精彩作品。開場聚焦《Liminal Field》系列,其以金屬線條建構通透、輕盈的人形,暗示著身體作為「邊界」的概念,這些雕塑雖與人等高,卻因空心結構流露出一種如泡沫般脆弱的特質,亦隱喻無常。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接著視野從立體轉向平面,第二展廳展出素描及版畫,梳理Antony Gormley對光與暗、實體與虛空、身體與建築等主題的探討。最後以沈浸式裝置《Orbit Field II》收尾,其由相連的鋁製圓環構築而成,輕盈懸浮於空間之中,邀觀者穿梭其中,親身與展品互動,亦體現藝術家一貫的信念:「雕塑的核心不在於物件本身,而在於體感經驗。」

韓國Museum SAN藝術秘境!安藤忠雄與雕塑家Antony Gormley合作大型裝置《Ground》
(圖片來源:Museum SAN)

無論是展覽本身或將永久存於美術館的《Ground》,都再度體現了Museum SAN將藝術、建築與自然揉合的概念。Antony Gormley也表示:「這次展覽的核心在於將實體與想像的空間結合,展品的存在是為了『活化空間』,而不是佔據空間,同時探索著身體與建築這兩種感知媒介間的關係。」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高橋一生帶小朋友即興演出,自由作畫!日本「學展」特別影像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由導演二宮健親拍創作歷程

高橋一生帶小朋友即興演出,自由作畫!日本「學展」特別影像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由導演二宮健親拍創作歷程

高橋一生和小朋友玩在一起的畫面會不會太美好!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即日起呈獻為期11天的「學展」,其中將夾帶兩件從今年首登場的藝術計畫《想像他者的四天》中生成的多人共創畫作,本屆頒獎典禮更將放映導演二宮健於4天工作坊期間所記錄孩子們揮灑創意的珍貴影像。從培養共感力與想像力的角度出發,此項目所回應並試圖溫柔改變的社會現況發人深省。

第75屆學展(Gakuten)推出實驗性影像製作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他者を想像する四日間)》,邀來演員高橋一生,協同7名從本屆參展者中選出的國中小學生完成兩幅大型畫布作品,並隨學展其他作品於2025年8月7日至17日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公開展出。而由電影導演二宮健同步拍下創作全過程的特別影像,則將於8月9日舉行的得獎者表彰典禮上限定放映,供得獎者及相關人員觀賞,循作品本身和紀錄片兩種途徑見證其中軌跡。

第75屆學展實驗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工作坊現場,演員高橋一生帶領7名國中小學生進行肢體與繪畫的即興創作。(圖片來源:學展)
第75屆學展實驗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工作坊現場,演員高橋一生帶領7名國中小學生進行肢體與繪畫的即興創作。(圖片來源:學展)
導演二宮健以側拍方式將創作過程「再創作」為紀錄片。(圖片來源:學展)
導演二宮健以側拍方式將創作過程「再創作」為紀錄片。(圖片來源:學展)

學展是什麼?

藝術教育人士西田信一(Nishida Shinichi)在1950年創立的「學展」,是日本第一個全國性學生油畫比賽;70餘年來由日本學生油畫會興辦,無參賽資格限制,亦接受來自海外的國際作品,現正於全球範圍內致力發掘年輕世代的藝術才能。評選項目涵蓋繪畫、插圖、工藝、攝影、數位創作等多元領域,且從幼稚園到大學的不同年齡層創作者都能報名。比賽核心自歷史案例中承襲而來,堅信「優秀的藝術不受年齡、國籍或名聲所限制」的精神,至今持續將才華橫溢的作品推向世界舞台;近年不僅廣邀各界知名人士擔任評審,大獎作品亦得機會於巴黎展出。

學展於1950年由日本學生油畫會初代會長安井曾太郎、創始人西田信一及其他6名藝術相關人士齊心創立。(圖片來源:學展)
學展於1950年由日本學生油畫會初代會長安井曾太郎、創始人西田信一及其他6名藝術相關人士齊心創立。(圖片來源:學展)
▼ 每屆學展於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進行公開展出

實驗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首登場

高橋一生主導、二宮健側拍,「即興」培養共感力與想像力

作為今年學展首次實施的藝術計畫,《想像他者的四天》旨在培養孩子「想像他者的能力」(意近中文「共感能力」所指涉,可能包括從他人視角看待事物,抑或經由共創形式對他人的表達有所共鳴等)。此理念發想自當代社會中人們「想像他者」能力普遍稀缺的現況,讓參與者透過肢體表達、即興演出、交流對話和揮灑作畫等環節,反覆加深「設想眼前的人、甚至於某個不存在對象」這樣的共感經驗。

《想像他者的四天》創作過程。(圖片來源:學展)
《想像他者的四天》創作過程。(圖片來源:學展)
高橋一生耐心引導。(圖片來源:學展)
高橋一生耐心引導。(圖片來源:學展)
7位小小藝術家於巨大畫布上揮灑創意。(圖片來源:學展)
7位小小藝術家於巨大畫布上揮灑創意。(圖片來源:學展)

在為期四天的工作坊中,高橋一生並非以導演或演出指導的角色參與,而是單純扮演從旁陪伴、覺察和承接孩子內心轉折變化的「伴行者」角色,構建出一個自由且深刻的創作空間,最終引導他們繪出兩幅「想像的藝術」作品。而將此場景具象化的正為導演二宮健,他詳實記錄7位小朋友4日體驗的側拍影片,將打開交織現實和創意的敏銳視角,靜靜喚起觀眾的想像力。

高橋一生作為「伴行者」,僅從旁陪伴和觀察。(圖片來源:學展)
高橋一生作為「伴行者」,僅從旁陪伴和觀察。(圖片來源:學展)
其中穿搭的即興演出亦是啟動想像力的一環。(圖片來源:學展)
其中穿搭的即興演出亦是啟動想像力的一環。(圖片來源:學展)
間接為孩子構建出一個自由且深刻的創作空間。(圖片來源:學展)
間接為孩子構建出一個自由且深刻的創作空間。(圖片來源:學展)
最終完成兩幅大型畫布作品。(圖片來源:學展)
最終完成兩幅大型畫布作品。(圖片來源:學展)

台灣觀眾對高橋一生肯定都不陌生,其別具感染力的演技與親切形象,為此類藝術教育項目盡心力自在想像之中。而擔任共同企劃兼導演的二宮健,早被認為是風格辨識度極高的日本新生代創作者。10多歲開始影像創作,就讀於大阪藝術大學期間即獲得京都國際學生影視節(KISFVF)大獎肯定,現年僅33歲已憑《裸睡美人》、《吉娃娃羅曼死》、《午夜少女戰爭》等多部代表作為觀眾所認識,亦曾在2017年作品中與高橋一生合作。此次他充分發揮個人尤擅長的實驗性手法,大膽而細緻地捕捉了孩子們朝氣蓬勃、充滿生命力的表情和創作歷程。

高橋一生(右)上週末甫攜新片《岸邊露伴一動也不動 懺悔室》來台會粉絲。(圖片提供:原創娛樂)
高橋一生(右)上週末甫攜新片《岸邊露伴一動也不動 懺悔室》來台會粉絲。(圖片提供:原創娛樂)

《想像他者的四天》紀錄片雖不開放一般觀眾觀賞,不過未來10天人正好在東京的讀者們,走過路過國立新美術館倒可逛進展廳,一覽高橋一生和小藝術家們帶來的兩大件畫作及第75屆學展的完整展出。

第75屆學展特別影像企劃《想像他者的四天》

【作品展覽】

  • 時間:2025年8月7日至17日
  • 地點:國立新美術館2D學展展示室

【影像放映】

  • 時間:2025年8月9日
  • 地點:國立新美術館講堂(僅限得獎者及相關人員入場)

資料來源:學展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