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阿拉丁》電影幕後美學!阿格拉巴異國風情、飛天魔毯時刻、阿里王子豪華遊行等五大場景設計

《阿拉丁》電影幕後美學

「I can show you the world」當熟悉動聽旋律再度於大銀幕上響起,那一秒彷彿我們也跟著乘坐魔毯的兩位主角,穿梭在《阿拉丁》(Aladdin)裡充滿魔幻異國色彩的阿格拉巴(Agrabah)空中,閃爍星空、被月光映照發亮的湖水與夜晚市集裡的嘈雜人群,真人版《阿拉丁》重新喚起了我們兒時對童話世界的想像。

 

在迪士尼與導演蓋瑞奇(Guy Ritchie)施展電影魔法下,大家熟悉的阿拉丁、茉莉公主、猴子阿布、賈方、魔毯與神燈精靈一一現身,三個願望、飛天盾地到夜裡環遊世界等經典場面,通通以頂尖特效手法演繹,帶來比動畫更瑰麗的視覺感受。1992年動畫版本珠玉在前,出任真人版導演重責的蓋瑞奇壓力自然不小,剛如何保留經典又維持其「蓋式風格」一貫暢快明亮節奏,要拿捏得宜勢必下不少功夫。若你熟悉蓋式影像美學,那勢必對開場,阿拉丁與茉莉穿梭在市集小巷裡躲避追逐的風格不陌生,類一鏡到底加上街頭追逐手法不僅從過往作品《福爾摩斯》系列、《紳士密令》傳承下來,更讓真人版《阿拉丁》多了幾分冒險精神。

 

而這一氣呵成的奔馳橋段,除了帶出阿拉丁與茉莉的緣分外,更通過鏡頭顯示了虛構的阿拉伯城市阿格巴拉面貌,只不過最初該如何描繪並彰顯其特色,則著實考驗美術場景設計師Gemma Jackson,畢竟這「極東之地」縱然不屬於於世上任一角落,但在每個人腦海中卻又是那麼歷歷在目。

 

阿格巴拉海港城市日常

 

曾操刀過《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場景設計的Gemma Jackson,此次從摩洛哥、緬甸等國度汲取靈感,因此我們能看見兩人在充斥北非摩洛哥馬拉喀什市集風格的巷弄中奔跑,從水果攤、肉販、皮革染坊到尋常人家庭院,她盡力塑造一座城市的日常風情,而以大地色系為主色調的阿格拉巴,自然要用些繽紛飽和色彩來點綴,粉紅玫瑰花瓣、多彩香料粉末以及路人們身上亮彩的衣裳,都讓畫面更為鮮艷動人。

 

 

由於阿格拉巴東面是沙丘,西面迎海,更是繁榮的貿易海港,Jackson將它比喻成為另一個納米比亞,面向大海的寬闊性讓阿格拉巴成了具生機的海洋城市,「因此你可以看見劇中的茉莉,極具世界觀與視野」,城市海納包容的特性與人物性格連結,讓茉莉不甘只做一位花瓶公主。

 

 

阿格巴拉皇宮

除了日常街景外,另一個重要場景則是阿格巴拉皇宮,儘管摩洛哥作為電影重要靈感來源,然而Jackson卻不願意將城市意象趨於單一化,因此在皇宮設計上,她借鑑了緬甸一處漆著金黃色彩的木造修道院,隨著歲月流逝,建物留下了與時間消磨的痕跡,她認為這正是皇宮所需要的。隨後團隊揉入拜占庭建築風格與土耳其伊茲尼克、波斯、印度等各異風情裝飾品,最終成就出滿載金碧輝煌氣息的宮殿,對於混搭設計風格,她表示:「若只是一味地模仿某個空間風格,反而會變得無趣。」。

 

阿拉丁塔樓

有別於氣派皇室,被阿拉丁稱作秘密基地的塔樓居所,則多了分幻想成分。當他帶著茉莉回到住所,原先空曠一物的空間,在他輕輕一拉繩索後,一張漂亮的手繪地毯形成遮蔽的天棚,光線穿梭破裂的孔洞形成一絲光雨,如此景象也讓看慣華麗景致的茉莉留下深刻印象,對Jackson來說,與遙遙相望皇宮形成強烈對比的阿拉丁住所,是劇中最具創造力也最神秘的地方。

 

阿里王子豪華遊行

作為《阿拉丁》裡最澎湃的場景,當屬阿拉丁在神燈精靈幫助下成為人模人樣的阿里王子時,震耳欲聾的歌曲「Prince Ali」搭配陣容浩大的遊行隊伍,讓人光看就莞爾愉悅。遊行隊伍靈感參考自倫敦諾丁山狂歡節(Notting Hill Carnival)、拉斯維加斯嘉年華遊行(Las Vegas carnaval parades)以及巴西里約嘉年華(Carnival in Rio de Janeiro)等節慶,團隊先後花了四天拍攝,動員了上千名臨演、舞者與3.7萬朵鮮花,成就出一場似「寶萊塢」電影式的奢華。

 

 

飛天魔毯時刻

《阿拉丁》最經典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橋段,非屬阿拉丁帶著茉莉搭上魔毯,馳騁於空中的場景,儘管現實世界沒有飛天魔毯,然而為了添加真實性,兩位演員確實搭上了機械式魔毯,並搭著人造風力,好讓反應不會顯得太過虛假。

 

 

via 迪士尼影業、 Collider、IndieWire、EW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奉俊昊新作《米奇17號》上映!精準分鏡且同步剪接,10大重點解密奉俊昊獨特的電影工作方法

奉俊昊新作《米奇17號》上映!精準分鏡且同步剪接,10大重點解密奉俊昊獨特的電影工作方法

繼《寄生上流》奪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等4大獎後,奉俊昊睽違6年以《米奇17號》回歸。羅伯派汀森飾演的米奇,被唆使做盡有害生命的苦差,死後身體卻會被重新「列印」,陷入無限重生的悲劇輪迴。這是奉俊昊的第3部英語長片,他獨特的導演風格如何為好萊塢帶來衝擊?總是能把類型片拍成作者電影的他,這回又是怎麼創作出這部「奉俊昊式」的科幻喜劇?

《米奇17號》的故事發生於近未來世界,羅伯派汀森飾演的米奇在地球遭逢絕境,前往外星球避難卻成為了「消耗工」,被指派做盡各種危害生命的工作,死後其身體會被重新「列印」出來且保有記憶。片名的「17號」即表示,觀眾看到的「這個米奇」已死過了16次。當人類列印的「高概念」故事,遇上「能把類型片拍成作者電影」的奉俊昊,交織出擁有人類意義、死亡本質、階級對立等深層議題的娛樂爽片,片中不說教但嘲笑著人類,又緊緊擁抱了人性的可貴與可悲。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這是繼《末日列車》、《玉子》後,奉俊昊的第3部英語長片,也是他第1部在英國拍攝的作品。全片於20228月開拍,歷時87天拍攝,共搭建超過40座布景,分布於4座攝影棚、1座大型戶外棚、1座飛機機庫,還有無數個風格迥異的外景地點。這部製作龐大的電影,在劇本、攝影、美術、剪接、特效等面向都是一門極其精緻的工藝。以下盤整《米奇17號》的幕後創作細節,走進奉俊昊獨特的電影世界觀與工作方法!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①改編幕後:不斷被列印的人是什麼感覺?

電影改編自小說《米奇7號》,奉俊昊表示,光是看到原著小說的簡介,就立刻被深深吸引。其中最吸引他的概念為「人類列印」,奉俊昊認為,人類列印不同於人類複製,更像是把人類當作紙張或是文件一樣不斷列印出來,光是「人類列印」的說法,就足以感受到這種生存狀態和職業本質的悲劇性。於是他開始思考,「如果真的有一個被不斷列印出來的人,他的感受會是什麼?這些想法一下子就浮現在我的腦海中,讓我馬上進入這個世界。」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除了人類列印,主角米奇巴恩斯也是奉俊昊著迷的點,「他並不是一個超級英雄,而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平凡人,經歷了這場瘋狂的冒險旅程。」原著裡的米奇是一個普通人,但奉俊昊讓電影裡的米奇「更普通」,設定成為來自社會底層階級、甚至「魯蛇」的人。此外,小說原名《米奇7號》,電影增加為《米奇17號》,看來電影版的米奇更為艱困,足足多死了10次。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②劇本創作:與世隔絕會寫出更好的故事

談到劇本創作過程,身為奧斯卡得主的奉俊昊也坦言,「真的非常孤獨和非常痛苦。」甚至會有完全不想寫的時候。一向都是身兼編劇和導演的他,將寫劇本看作自己的宿命,「不過我一直都知道這個過程大概在68個月之後就會結束,所以我就會抱著這種想法努力創作。我也會盡量讓自己變得愈孤立愈好,因為當我與世隔絕的時候,通常都能寫出更好的劇本。」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③分鏡的執著:現場99%按照分鏡拍攝

熟悉奉俊昊的影迷,必會知道「分鏡」在其電影扮演的重要角色。奉俊昊對親手繪製分鏡圖有一種執著,甚至到了「沒有分鏡圖,我就無法拍電影」、「對我個人來說,當我完成了分鏡圖的繪製之後,我就覺得電影已經完成了」的地步。他的分鏡圖非常精確,無論是鏡頭構圖或運鏡方式都會詳細標註,且會嚴格遵循這些設計,99%按照分鏡圖拍攝。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米奇17號》特技動作指導保羅洛威也分享,他認為奉俊昊早在電影開拍前幾個月,就已經想好每一個鏡頭。他提到彼此第一次見面時,奉俊昊就直接說明「我希望這看起來會是這樣⋯⋯」等非常具體的要求。保羅洛威說,他為其他電影設計動作的時候,通常得設計出10種不同版本,但《米奇17號》並非如此,而是先按照奉俊昊的構想拍攝一次,再拍攝另一個不同的嘗試版本。「但是他(奉俊昊)總是會說:『這兩個版本都很棒,但是我們要保留我原本想要的那個版本。』這是因為他完全知道他要的是什麼。」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④演員表演:在精準要求的框架下給予發揮空間

不過在演員表演上,奉俊昊會保持開放態度,樂於接受演員的即興發揮。他自陳:「這其實是一種矛盾,我在攝影機的位置和整體構圖上,非常嚴格地按照我的分鏡圖拍攝,但是同時我也告訴演員要在這些框架之中感到自在,也能夠自由發揮。這真的很矛盾,但這就是我的工作方式。」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飾演米奇好友的史蒂芬元也提到了這點,奉俊昊對演員的精準要求,反而帶來了另一種自由。「他可能會說:『你要精準地走位,走到這個畫面中的這個位置。』但他並不會嚴格地指導:『我需要你做出這種特定的表演。』我認為他的執導風格更像是:『這是這場戲份的要求,這是你的表演空間,你可以在這個框架內自由發揮。』我覺得這種執導風格其實更自由,因為這樣一來,我身為演員就不需要去想一大堆其他的事情。」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⑤拍攝節奏:不做額外補拍

羅伯派汀森表示,奉俊昊在最一開始就警告他,他的拍攝方式對演員來說可能會是一種衝擊,因為他不會做任何額外的補拍,而且從第一天開始就會這麼做。他分享《米奇17號》的拍攝方式,通常會「拍完一句台詞的鏡頭就直接換到下一個鏡頭」,有時甚至會「從一場戲份的中間挑出一句台詞來拍」,所以演員得必須立刻進入狀態。雖然是非常緊張、緊湊的拍攝,但演員也得以更精確地調整自己的節奏,不會因為要不斷重複拍攝整場戲而感到精疲力盡。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⑥拍攝時同步剪接:電影製作就像反覆修剪的過程

奉俊昊在拍攝的同時也在同步進行剪接,並樂意讓演員看到剪接好的片段,確認自己的表演是否符合整場戲份的氛圍。羅伯派汀森認為,「這是一個大家都要同心協力一起合作的創作過程,你完全不會覺得自己和整個拍攝過程感到脫節。」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製片崔斗浩分享,剪接師楊勁莫不只每天都在拍片現場坐鎮,還全程負責後製作業期間的剪接工作。針對比較晚進組的演員,會直接提供已經剪接好的片段給演員看,讓演員快速掌握這部片的調性。在拍攝期間,奉俊昊會定期拿到剪接好的片段,通常會儲存在隨身碟裡,並在週末觀看。整個電影製就像是一個反覆修剪的過程,而這也是奉俊昊製作電影的一套方法,會不斷回頭檢視影片,一遍又一遍微調,所以到了正式的後製階段,主要進行的是視覺特效,以及確保一切都看起來準確無誤,但是整部電影基本上已經剪接得非常完整了。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⑦美術設計:未來世界必須建立在現實世界上

奉俊昊一開始就和創意團隊說明,他的創作理念是「未來世界必須建立在現實世界的基礎上」,希望觀眾能看到熟悉的視覺元素,而且不會有任何疏離感。當觀眾能在畫面中辨認某些地方時,故事才會有說服力。因此重點並非「一場前往外太空的探險任務」,而是「建構一個充滿人性的環境」,只是對於《米奇17號》來說,這個故事「剛好」發生在外太空而已。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美術指導費歐娜克倫比表示,電影裡的星艦內部空間,靈感來自早期的工業用設施和載具,像是鑽油平台、貨輪和潛艇。她觀察,這些地方的人類居住空間受到壓縮,放置引擎和幫浦等機械設備的機房占據了最大空間,而工作人員的居住空間則被壓縮到兩側(這代表這些空間總是以機械為優先)。這些空間呈現一種奇怪的不對稱感,牆面充滿意想不到的角度,而且地板上有坡道。她是這樣向奉俊昊闡述理念:「星艦上所有的空間都應該受到擠壓,人們活動的空間應該都是剩下來的空間。」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美術指導、攝影指導和服裝設計師在幕後的合作非常密切,甚至研發出一種色彩分層系統,所有的色調都經過精確校準,因此戲服的顏色和布景的色調通常都很類似,並且會透過打光來強調這種一致性。電影中的布景、陳設以及道具,則在「復古感和未來感」、「低科技和高科技」之間取得平衡。例如片中角色使用的每一台相機和錄音器材,都是由工作團隊打造或改裝而成;但星艦內部到處可見的指示類型標誌,則是採用復古的字體呈現。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團隊內部也曾爭論「是否需要更未來感或科技感?」但美術指導費歐娜克倫比認為,「如果既有的杯子可以使用,為什麼要重新發明另一種杯子?我們不需要重新發明一個杯子。就像是一支筆,只要可以用就夠了。」這也成為了他們的設計邏輯,讓原先就存在的功能性物品維持原樣,椅子就是椅子、垃圾桶就是垃圾桶,但像是「人體列印機」等原創設備,就會花心思打造,最後人類列印機被設計成了一個違反重力、只靠兩個支點支撐的機器。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⑧伏蟲設計:結合視覺特效與操偶技術

看過片的人絕對會對「伏蟲」印象深刻。奉俊昊過去在《玉子》時已有創造視覺特效生物的經驗,但這次《米奇17號》不只是異星生物,更是故事中的重要角色。奉俊昊在電影開拍前好幾個月,就和概念設計師張熙喆一起研發伏蟲的造型,牠沒有脊椎,所以有一部分算是昆蟲;但又是溫血動物,所以有一部分是哺乳動物。片中的伏蟲有3種主要的大小分類:伏蟲寶寶的大小大約跟一隻無尾熊差不多;伏蟲少年的大小接近一隻大型豬,牠們站立時高度和人類差不多;伏蟲媽媽平躺的高度超過270公分,站立的高度則超過600公分。

現場拍攝時,由3名操偶師操控伏蟲媽媽;伏蟲少年的戲偶是一個靜態比例的參考模型,不需要任何操偶師操作;伏蟲寶寶則是一個傳統的填充玩偶。所有伏蟲的戲偶都按照真實尺寸製作,確保能夠呈現電影中伏蟲準確的大小比例。此外,奉俊昊在前置作業期間和韓國的Live Tone音效公司合作,為伏蟲設計了一些音效,拍攝現場會直接使用這些音效,讓演員做出反應。值得注意的是,「音效」也是奉俊昊很重要的敘事工具,他對音效要求的精準度和他對拍攝風格的要求一樣嚴謹。

⑨演員眼中的奉俊昊是?

羅伯派汀森說奉俊昊非常體貼、風趣幽默、非常專注,而且很會自嘲,「跟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不過他的氣場強大,會逐漸散布到整個電影製作過程的每個層面。飾演米奇女友的娜歐蜜艾基則說,他有超瘋狂的幽默感,而且完全不會把自己看得太嚴肅。史蒂芬元提及奉俊昊的領導方式,不是那種「跟隨著我,大家都要照我的話做」的風格,而是讓所有人都能夠參與拍片過程,並且理解他做的決定。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⑩創作信念:致力拍出娛樂性十足的電影

奉俊昊的電影經常會被評論為「混合了多種類型」,以《米奇17號》來說,可以在片中看到科幻、喜劇、諷刺、政治、社會、愛情等多種類型。對於這個經常被問及的問題,他表示在創作時並沒有這麼想,也不會刻意去做這些決定,「我在寫劇本的時候完全憑靠直覺,一旦寫完以後,就連我自己也會回過頭來思考,這個故事到底可以被拍成什麼樣的電影類型。」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米奇17號》探討的議題非常多且龐大,人類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死亡不存在,那什麼才是死亡?人類該如何面對與對待非人類的其他生命?但電影裡的角色並不知道自己正面對著這些哲學議題,造就了故事的喜劇感。奉俊昊表示,「我並不會只為了政治諷刺而拍電影。我從來都不希望電影淪為單純的宣傳工具,所以我總是很努力拍出風格優美和娛樂性十足的電影。」他認為,米奇遭遇的一切、他的處境,以及他在電影中被其他人對待的方式,本身就帶有政治性。這涉及人類如何對待和尊重一個人,但這並不代表電影中有某種刻意設計的宏大政治層面。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圖片提供:華納兄弟)

奉俊昊希望觀眾能夠單純地享受電影的樂趣,但他也希望觀眾可以在看完這部片後,「稍微」思考一下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以及人類該如何保持自己的人性。不過他說,「只要稍微花一點時間思考就好,也許花個3分鐘就夠了(笑)。」

文、資料整理|張以潔
圖、資料來源|華納兄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盤點Jennie〈ExtraL〉MV 設計椅!獵鷹椅、棉花糖沙發、鑽石椅等14款經典大師椅

盤點Jennie〈ExtraL〉MV 設計椅!獵鷹椅、棉花糖沙發、鑽石椅等14款經典大師椅

將在3月7日發表首張個人專輯《RUBY》的BLACKPINK成員Jennie(金珍妮),在最新問世的單曲〈ExtraL〉 ,不僅找來新生代饒舌女歌手Doechii合作,MV中那一張張,一看就知道大有來頭的一系列經典設計椅和沙發,提升視覺張力外,也展現了 Jennie 獨特的藝術品味。至於MV中到底出現哪些經典設計椅,趕緊看!

〈ExtraL〉找來美國音樂錄影帶導演Cole Bennett執導,這回在畫面中安排了大量設計名椅,將其作為視覺符碼,營造出極具戲劇張力的效果。不過MV可不是單純把椅子隨機排列而已,在美術指導Cody Fusina親自編排下,精選了50張最獨特罕見的設計椅和沙發,按照MV意境和舞蹈編排,呈現出不同排列方式。

若仔細看的話,也能發現MV裡椅子色系多圍繞著黑、暖棕、橘黃、橄欖綠色調,並且多是帶有復古感的世紀中期現代主義設計(Mid-century modern,MCM),與另一個充滿科幻未來主義的沙屋場景形成對比,十分有趣。以下盤點出現在MV裡的14款設計椅亮點:

Sling Chair 

設計師| Jerry Johnson

誕生於1960至1970年代,是世紀中期現代主義的代表設計椅。椅子以懸掛式皮革或帆布座椅搭配實木製框架,展現出輕盈且富有雕塑感的外觀。

Hoop Chair

設計師| Ib Kofod-Larsen 

丹麥設計師Ib Kofod-Larsen在20世紀中葉的設計椅,獨特的弧形木框環形靠背十分搶眼,以一體成型的彎曲木框架打造出圓潤輪廓,讓人坐上去時能感到滿滿包覆感。

Kodawood Penguin Chair

設計師|Seymour James Wiener

Seymour James Wiener作為家具品牌Kodawood的創辦人暨設計師,此款設計椅外型看似和另一款經典「Oyster Chair」(牡蠣椅)相似,但其實靈感是源自於丹麥設計師Kofod Larsen 在1950年代的代表作「Penguin Chair」(企鵝椅)。

當時這款左右椅背稍微向內彎曲的椅子,看起來十分俏疲,此設計亮點吸引了Seymour James Wiener目光,他做出改良版,儘管某方面來說算是致敬,因為兩者相似性其實非常高。不過現在若要找這張椅子,大多會被歸類成「Oyster Chair」。

圖中黑椅(圖片來源:IG@codyfusina)
Kodawood Penguin Chair為圖中黑椅(圖片來源:IG@codyfusina)

Marshmallow Sofa棉花糖沙發

設計師|Irving Harper of George Nelson Associates

1956年代開始由美國家具公司Herman Miller所生產的設計沙發。由當時任職於George Nelson設計工作室的設計師Irving Harper操刀,儘管多年來外界都誤把George Nelson視為原創設計者(那個年代認為公司大於個人)。

棉花糖沙發利用彩色柔軟的座墊,將傳統沙發轉化成3D立體形式,18 個排列在金屬框架上的泡棉圓墊,因為金屬軸結構的支撐,使得它看起來像塊柔軟的鬆餅,帶有典型的早期普普藝術風格。

Dokka Møbler Lounge Chair

設計師|Sven Ivar Dysthe

挪威設計師Sven Ivar Dysthe在 1960 年代設計,帶有經典北歐現代風格的休閒椅,由挪威家具品牌Dokka Møbler生產。椅子充分展現北歐設計的簡約、機能性與精湛木工工藝。

La Chaise Lounge Chair 雲朵臥椅

設計師| Charles & Ray Eames

Eames夫婦於1948 年設計的雲朵臥椅,靈感來自法國雕塑家 Gaston Lachaise 1927 年的雕塑作品《Floating Figure》。這款椅子最初是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辦的「低成本家具設計競賽」 而設計的,並以其有機流線型造型和極簡雕塑感 脫穎而出。

La Chaise採用一體成型的玻璃纖維椅殼,看起來像是擁有女體雕塑的慵懶優雅曲線。而椅子命名除了是致敬是雕塑家的名字,也是法文中「椅子」的意思。

Falcon Chair 獵鷹椅

設計師|Sigurd Ressell

挪威設計師Sigurd Ressel在1970年設計的Falcon  Chair,最初名為Blank Vals,是為挪威工業委員會(Industry Council)舉辦的家具設計競賽所創作。

原型是以金屬製成椅腳,皮革座椅由金屬扣環與框架連接,提供了如同吊床般的懸浮感。然而,由於金屬框架沉重且運輸不便,1974年,雷塞爾更新了設計,將原先的金屬椅腳替換為輕便的積層曲木,使獵鷹椅變得輕巧、且易於包裝與運輸。

Corona Chair

設計師|Poul M. Volther

丹麥設計師Poul M. Volther於1964年設計,是一款極具雕塑感的北歐功能主義座椅。作品名「Corona」為天文學中所指稱的日冕之意,座墊造型與排列靈感則是來自Poul M. Volther觀察日蝕的縮時攝影,由此誕生出這款懸浮感十足的設計椅。三塊不同尺寸組成的橢圓座墊列,靈感是來自人體胸腔的排列,能夠提供極佳的支撐性與舒適感,也彰顯優雅曲線。

Chrome Egg Chair

設計品牌|Dahlens Dalum

瑞典家具製造商Dahléns Dalum在1970年代推出的經典座椅,屬於當時流行的未來主義與太空時代設計風格。受到了Eero Aarnio的 Ball Chair及Arne Jacobsen的Egg Chair影響,擁有封閉式的蛋形外殼與金屬質感表面,營造出獨特的現代感與未來氛圍。

The Chair

設計師|Hans J. Wegner

無論是The Chair還是The Round Chair,這款由丹麥設計師Hans J. Wegner在1949年設計的經典椅,以其極簡卻精緻的木工工藝與有機曲線設計,被譽為是完美椅子的典範外,更是許多人心中的夢幻逸品。

另外,1960年時,美國史上第一次的電視轉播總統辯論會,做為總統候選人的甘迺迪與尼克森在電視辯論時所乘坐的椅子,正是 The Chair。

S 64 V Chair

設計師| Marcel Breuer 

匈牙利設計師Marcel Breuer在1928年所設計的經典鋼管懸臂椅,設計受到當時包浩斯(Bauhaus)學派的影響,融合了工業材料與簡約線條,展現現代主義的極致精髓。

椅子由Thonet製造,具有維也納特色的曲木工藝,與管狀鋼管的革命性使用,形成強烈對比,用藤條編織的椅墊與椅背代表了傳統,框架使用了新的工業材料製成,新舊材料碰撞,催生了這個20世紀最重要的設計椅子之一。

(圖片來源:Thonet官網)
(圖片來源:Thonet官網)

Diamond Chair

設計師|Harry Bertoia

原本是雕刻藝術家的義大利設計師Harry Bertoia,曾利用金工和雕刻技術,創作出一系列金屬絲線家具藝術品。直到 1953 年Knoll 公司找上他,希望連同一群專家合作,將作品量產為真正的家具。

Diamond  Chair鑽石編織椅正是其中一,椅子共有兩個不同結構,金屬的絲線以有機弧線彎曲編織成一張椅身,底部的拋光椅腳則像是戒指的台座,支撐著空氣中的透明鑽石。

K CHAIR

設計品牌| Karimoku

創立於1940年的日本愛知縣家具商 Karimoku,K CHAIR是品牌在1962年首次推出的椅款,和洋設計風格被視為日本現代家具設計的代表作。椅身展現溫潤的木質感,細節經過精緻打磨,突顯日本工藝的細膩度。椅墊與靠背以厚實柔軟的泡棉製作,搭配皮革或布料包覆,提供舒適的支撐性。

Cat’s Eye Chair

設計品牌|Kent Coffey 

作為美國20世紀中葉知名的家具品牌,Kent Coffey以高品質、實用性與現代感設計而聞名,Cat’s Eye Chair則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椅背有著如貓眼般的橢圓形鏤空設計,跳脫傳統椅子造型,讓整體看起來相當活潑。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