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味廟會混種電音樂團「三牲獻藝」!揉合神明出巡、藝陣家將文化創作台灣才能產出的全新樂種

三牲獻藝登上2019總統府百年音樂會

以風土採集的方式,三牲獻藝將屬於台灣的廟會、藝陣音樂元素重新揉合,每個乍聽前衛的電子樂聲之間,卻能讓人感受到厚實的民俗信仰底蘊。從城隍爺夜巡、哪吒三太子、以及藝陣裡威風凜凜的家將,在三牲獻藝的音樂創作裡,長出了台味十足的新品種混血電音。

 

北管、嗩吶、拼貼的音符、電音碎拍旋律,獨立樂團「三牲獻藝」的音樂創作被稱為是「只有台灣可以產出的全新樂種」。即使在各有特色的獨立音團領域,以「台灣廟宇音樂+電子音樂」為創作基因的三牲獻藝,也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充滿實驗性與跨界想像的重要團隊。三牲獻藝以民間信仰文化出發的定調鮮明,就連團隊名稱都是來自於常用來拜拜獻祭的「三種牲禮」,而陸海空的三牲之名,也對應著團隊之中三位頗具分量的台灣音樂人:身為團隊發起人的柯智豪,是為空方代表,曾經獲得金曲獎等重要音樂獎項,《血觀音》、《九降風》等電影配樂都是出自他之手;黃凱宇(fish.the)曾參與《千禧曼波》配樂,和林強共同獲得第38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音樂,因人稱fish,順理成為海方代表;而知名電音製作人鄭各均(Sonic Deadhorse),曾多次獲得金音獎,擁有強大的聲響混搭能量,因為又名音速死馬,則是陸方代表。

 

2013年柯智豪與鄭各均在「混種現場」藝術祭合作的〈大演歌〉,是一曲以《西廂記》為底本加入電音的創作,這樣的跨界嘗試,讓原本就熟識但各自在音樂路上努力的兩人找來黃凱宇,經過一年多的田野廟宇音樂採集和醞釀,以大稻埕城隍爺夜訪為靈感主軸,2015年推出第一張同名專輯《三牲獻藝》。對他們來說,這張融合廟會慶典及電音的專輯,代表著一股如同「藝閣」的精神,將民間信仰與神話傳說以音樂為載體,呈現在當代生活中。

 

每回推出專輯前,三人都會一起討論內容主軸,在前期研究和音樂採集的過程中,往往因為許多發現而有所調整和突破,像是獲得金曲獎「最佳演奏錄音專輯獎」提名的第二張專輯《中壇元帥》,聚焦在台灣人很熟悉的哪吒三太子身上,卻從佛道教神話一路溯源到印度佛教,也讓三人對於信仰的脈絡與正統性有了更廣闊的理解。去年發行的最新專輯《家將》則將焦點放至民間陣頭體系,家將身上的繫鈴、執掌的生死簿都成為靈感來源,當專輯透過音響播出,在碎裂且帶電的聲響中,透出來自陣頭與民俗信仰的樂音旋律,頓時間讓人有身在異次元空間的感受。

 

儘管將傳統信仰或廟會音樂加入當代音樂創作已多有前例,但像是三牲獻藝這樣選材明確且專注的樂團的確少見。關於三牲獻藝成立的初衷與用意,就如同柯智豪曾在接受StreetVoice訪問時表示,希望藉由三牲獻藝將廟會或傳統信仰音樂活用賦予生命,也許以電音為當代與傳統的接點,就有機會讓存在台灣民俗信仰裡的獨特樂響被更多人聽見。

 

 

三牲獻藝的專輯中,收錄三位在專輯大概念下的獨立創作,你們各自的創作特色為何?

黃:對我來說廟會音樂就像是台灣的嘉年華,創作時腦海中有一幅廟會現場的音景(soundscape),廟會環境的人聲、摩托車呼嘯過的聲音等等,都是我會想在新作時表現出來的。

 

鄭:我的創作元素基本上以現場採集為主,不常做正統的那種44拍音樂,反而會有些7拍的創作,差異性比較大。而小豪老師的話,他的作品會以作曲的方式進行,結構感比較明顯,敘事性也比較強。

 

覺得廟宇音樂有哪些特質?最打動你的是什麼?最讓你不適應的又是什麼?

黃:廟宇音樂充沛的能量是最打動我的,不只是藝陣或廟會時的高分貝音量,還有現場眾人與環境音帶來的場域感,那也是我在創作時最想呈現的部分。最不習慣大概就是和西方音階不同的五聲音階。

鄭:北管的音色和明確的引導性,是最打動我的廟宇音樂表現。

 

出發自廟宇音樂的新編創作,通常在創作上有哪些手法?最大挑戰為何?

黃:通常會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取廟會音樂的律動,將拍子或節奏取出;第二種是樂器,將廟會音樂常用的樂器加入創作,像是北管之類的樂器一加入調性就會出來;第三種是取廟會音樂的整段旋律,但用其他樂器重新演奏,這手法相對比較隱性,很多人乍聽無法察覺。(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Vie》2019年5月號)

 

三牲獻藝

以落實風土採集,並將電子音樂與台灣廟宇音樂元素混種、融合的電子音樂跨界長程計畫,也是一個全新形態的電子音樂演出團體;由知名音樂製作人柯智豪所發起,加上另位兩位音樂圈重量級電音製作人鄭各均(Sonic Deadhorse)、黃凱宇(fish.the)所組成;並由年輕的視覺藝術家邱智群(children chiu)所組成的藝術團隊擔當視覺設計。

 

文字 /方敘潔 

圖片提供/三牲獻藝、中華文化總會、衍序規劃設計

(本文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9年5月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插畫家陳姝里:玩泥弄土,捏出一顆自由的心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對我而言,創作不會總是有很強烈的意圖。」一開口,陳姝里如此輕描淡寫,卻正好道出她在藝術創作之路上「自然而然」轉向陶藝的關鍵。過去十餘年,她穿梭在插畫與平面設計之間,也因此在插畫界中闖出一番成績。只是,日復一日,面對形形色色的客戶需求,她漸漸無法沉浸在「純創作」的心流之中。「會去捏陶,就像是一種自然轉換的過程,因為當時的我,很需要自己的空間,不僅是實體的空間,心理也是……」

創作的起點

日光穿過半掀的調光簾透進屋內,落在工作桌上散落的色紙碎片。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偶然被陳姝里收了起來,並衍生出她的創作系列:《拾獲物》(found object)。

「這些色紙碎片是剪紙過程中剩餘的材料,本來應該要被丟進垃圾桶的,但我覺得這些造型不一的圖形,其實更吸引我。於是我就把喜歡的碎片變成新的創作素材,拼貼出《組合》這系列作品。」

陳姝里剪紙剩餘的色紙碎片,衍生出她後續一連串的《拾獲物》創作系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陳姝里剪紙剩餘的色紙碎片,衍生出她後續一連串的《拾獲物》創作系列。(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偶然出現的碎紙片,意外帶給陳姝里更純粹、單純的創造樂趣。平時面對繁雜的平面設計與插畫工作,容易使她陷入過度的計畫與目的性。然而在這些碎紙片面前,心思卻能回到最初的空白。「這些剪紙碎片構成的創作,我叫它們『小雕塑』。某一天,我突然有個想法,如果把這些平面的紙片,變成立體的作品,可以怎麼呈現?」

可以說是記憶使然,陳姝里立刻想到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創作手法:陶作。原來,陳姝里的舅舅是陶藝家,小時候陳姝里在過年時會去舅舅的工作室玩陶。大學也修過一學年的陶藝課,所以捏陶對陳姝里來說並不陌生。

剩餘的色紙碎塊,被陳姝里視為寶貝,她著迷這些色紙的造型,甚至大量蒐集再將其拼貼成為一件作品。(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剩餘的色紙碎塊,被陳姝里視為寶貝,她著迷這些色紙的造型,甚至大量蒐集再將其拼貼成為一件作品。(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捏陶,也是在捏塑自己的心

捏陶看似閒適,但她苦笑說自己其實沒什麼時間可以閒下來,大部分時間被工作填得密不透風。後來有了小孩,時間又被分割得零零碎碎。「以前我可以每天工作十個小時,但自從女兒出生,人生又多了一種角色和責任。生活一直處在停不下來,不斷忙碌、擔心的狀態。」

漸漸地,她感覺快被外界的人事物塞滿,內心沒有了自己的位置⋯⋯「我喜歡創作,但成為媽媽之後,時間變得很破碎,加上疫情嚴重的那年,我24小時育兒,一天也許只有30分鐘的空檔。但我還是想創作,我需要創作。我內心知道,若再不撥一點時間給自己,我會失控。」

在這個掙扎的時刻,陳姝里接觸到陶藝,摸到陶土的那一刻,她感到一股似曾相識的感覺。「我以為自己已經忘了,但觸覺帶我回到小時候,在家門口玩泥巴,把泥土捏成球。手中握著泥球,我好滿足。而捏陶的時候,我又感受到那種純粹的快樂。」

開始創作陶藝後,陳姝里就想要將《拾獲物》中的平面造型化為立體。(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開始創作陶藝後,陳姝里就想要將《拾獲物》中的平面造型化為立體。(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放下執念,享受不可控

對陳姝里而言,不論是紙片創作、插畫,或是後來的雕塑、捏陶,本質都相通。她喜歡組合與拼貼,就像剪紙的碎片可以重新拼出新的造型;陶土也是如此,需要一塊一塊地塑造、連結,再進窯燒製。

然而,創作不總是順利。偶爾作品會在燒製過程中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或是不如預期。但她並不懊惱,反而樂於接受這種「不可控的成果」。「把錯誤留給媒材」是她打破完美、走向自由的一步。

一邊說,一邊拿出一樣作品。陳姝里試著把那個作品立起來,但隨即就倒下去:「這是一個立不起來的作品,我取名為《水平》。它也是我把剪紙碎片立體化的成果,本來想把陶土實心的部分挖除,讓作品平衡站起,沒想到作品還是無法站立。由垂直站立的狀態變成只能水平擺放。似乎是要我放下執念,接受它最後的狀態。」

陳姝里在原有的工作室裡,再整理出一個專屬創作陶藝的空間。(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陳姝里在原有的工作室裡,再整理出一個專屬創作陶藝的空間。(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她笑笑地繼續說:「所以這是一個失敗的作品嗎?我不這麼認為。或許對有些人來說,這是失敗品。但我卻因此看到,它有其他呈現方式。不只《水平》,我也有其他作品燒完後乍看不喜歡,但時間一久卻慢慢能夠欣賞它美的地方。」

陳姝里在大眾認知的「失敗」與「錯誤」中找到了另一種未曾想像的美。特別是當陶藝作品最後出窯時,會帶來無預期的驚喜或驚訝。她脈脈望著層架上的陶盤說道:「我好像也能更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不可控了呢!」

陳姝里熱愛作陶時的快樂,特別是捏塑作品造型時,她會想像自己走進作品,進入一個很純粹的空間。(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陳姝里熱愛作陶時的快樂,特別是捏塑作品造型時,她會想像自己走進作品,進入一個很純粹的空間。(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文字 / 洪孟樊

攝影 / 林家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次收集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私藏歌單、書單10+

一次收集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私藏靈感歌單、書單10+

Olafur Eliasson熱愛音樂。他認為音樂如同鏡子一樣映照出他的心情,承接並映照出他日常中忽視、未被滿足的情緒與需求。他也持續進修、閱讀,避免自己陷入知識的盲區——他永遠好奇還有什麼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在這裡,Olafur親身分享他私藏的歌單與書單。

➤ 延伸閱讀:深度專訪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世界沒有理所當然,唯有展開你的好奇心

Olafur歌單4+1:承接你的心緒

 

❶ 《In Waves》

Jamie xx|2024

睽違9年,相較前張個人專輯的繽紛,這英國電音鬼才交出的作品更顯憂鬱複雜,卻眼望舞池的純真快樂。

 

❷ 《Lahai》

Sampha|2023

生於西非獅子山裔移民家庭,英國非裔音樂人Sampha第2張專輯冠以祖父之名,揉合電子與靈魂樂,探索自己成為父親後的內省與溫暖。

 

❸ 《Enjoy the Silence》

Naima Joris|2025

這位疫情期間因社群翻唱而備受注目的比利時爵士歌手,回歸初心重新詮釋曾療癒她的歌曲。

 

❹《Go》

Jónsi|2010

這是Sigur Rós主唱Jónsi的首張個人專輯與個人的華麗冒險,夢幻假音飄盪, 在後搖與更流行的樂種間嬉玩。

 

同場加映:《I Hear You》

Peggie Gou|2024

因藝術收藏而相識,Olafur為活躍柏林的韓國DJ Peggy Gou首張完整專輯《I Hear You》設計專輯封面,她穿戴的作品便是Psychoacoustic empathy amp〉(2023);Olafur也執導單曲〈1+1=11〉MV,並將場景設定在他的柏林工作室,親自獻上一舞

 

Olafur書單×6:餵養你的靈感

 

❶ 《Is a River Alive?》

Robert Macfarlane|2025

土地是否能擁有人格權?Olafur觀察到台灣也正處理這議題,賦予河流或山脈人格權,自然界便也有了自我保護的法理基礎。

《Is a River Alive?》,Robert Macfarlane,W. W. Norton & Company,2025。(圖片來源:W. W. Norton & Company)
《Is a River Alive?》,Robert Macfarlane,W. W. Norton & Company,2025。(圖片來源:W. W. Norton & Company)

 

❷ 《Conflict Is Not Abuse》

Sarah Schulman|2016

資深酷兒運動者直面當代痛點:我們太快將不適貼上受害標籤?這部挑釁之作解構二元對立思維,呼籲重新思考責任與修復。

《Conflict Is Not Abuse》,Sarah Schulman,Arsenal Pulp Press,2016。(圖片來源:Arsenal Pulp Press)
《Conflict Is Not Abuse》,Sarah Schulman,Arsenal Pulp Press,2016。(圖片來源:Arsenal Pulp Press)

 

❸《山之生》

Nan Shepherd|1977(中譯版-新經典文化|2019)

手稿沉睡30年後,這位蘇格蘭女作家畢生的登山札記才問世。她以詩人之眼凝視高地荒原,成為自然書寫的經典。

《山之生》中譯版,Nan Shepherd,新經典文化,2019。(圖片來源:新經典文化)
《山之生》中譯版,Nan Shepherd,新經典文化,2019。(圖片來源:新經典文化)

 

❹ 《The Discovery of Slowness》

Sten Nadolny|1983

海軍傳奇在冰天雪地中尋找西北航道,天生行事緩慢卻屢建奇功,挑戰效率至上的現代迷思。

《The Discovery of Slowness》,Sten Nadolny,Penguin Publishing Group,1997。(圖片來源: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The Discovery of Slowness》,Sten Nadolny,Penguin Publishing Group,1997。(圖片來源: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❺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Bessel van der Kolk|2014(中譯版-大家出版|2017 )

這本書顛覆創傷研究的既有認知, 認為痛苦不只存在腦海,更銘刻在 身體之上,重新思考療癒的定義。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中譯版,Bessel van der Kolk,大家出版,2017。(圖片來源:大家出版 )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中譯版,Bessel van der Kolk,大家出版,2017。(圖片來源:大家出版 )

 

❻ 《The End of Nature》

Bill McKibben|1989

在氣候變遷尚未被關注之時,McKibben便已提出獨立於人類之外的「自然」已不存在,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與環境的關係。

《The End of Nature》,Bill McKibben,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2006。(圖片來源: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The End of Nature》,Bill McKibben,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2006。(圖片來源: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Olafur Eliasson,柏林。(攝影:Vidar Logi, 2024|Courtesy of CIRCA © 2024 Olafur Eliasson)
Olafur Eliasson,柏林。(攝影:Vidar Logi, 2024|Courtesy of CIRCA © 2024 Olafur Eliasson)

奧拉弗.埃利亞松 Olafur Eliasson

冰島-丹麥藝術家,1967生於丹麥哥本哈根,工作室位於柏林。作品探索藝術與世界的廣泛連結。自1997年起,他的個展陸續於世界各大美術館展出,創作形式涵蓋裝置、繪畫、雕塑與攝影,以其挑戰感知並強調環境共創的展覽與公共裝置,在國際藝壇享有盛譽。2003年,他在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的渦輪大廳創作《The weather project》,以迷霧籠罩的巨大發光「太陽」創造沉浸式體驗。2008年,他在曼哈頓與布魯克林沿岸建造了四座大型人工瀑布,呈現於《The New York City Waterfalls》計畫中。埃利亞松亦透過藝術探索氣候變遷的議題,例如2014年,他將格陵蘭冰川的碎冰帶至哥本哈根市中心,隨後2015年在巴黎、2018年於倫敦再次展出此《Ice Watch》計畫,讓路過的民眾得以親手觸摸來自格陵蘭的冰川碎片,見證冰川融化消逝的脆弱過程。2012年,創立社會企業「小太陽」(Little Sun),並持續參與其發展至2024年。2014年,他與Sebastian Behmann共同成立Studio Other Spaces,這是一間專注於藝術與建築的創作機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7月號《Olafur Eliasson藝術特輯》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