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的信差!跟著台南郵差攝影師李翔的鏡頭來趟秘魯之旅

回憶的信差!跟著台南郵差攝影師李翔的鏡頭來趟秘魯之旅

在台南市善化郵局擔任郵差工作近15年,暱稱「差差」的攝影師李翔,擅長以相機記錄生活,不同於多數攝影師主動尋找題材拍攝,靠著在外送信對外界環境的觀察,拍下每一年環境地景的變化、居民的生活、情緒等,不斷地累積,才有了攝影集《差差工作日誌》。透過攝影,李翔為居民留下了回憶,豐富了自己的生命,也讓更多喜愛攝影的朋友認識他。

 

這樣的真實感,感動了同樣致力於推廣攝影工事的Sony,今年春天,Sony與秘魯駐台商務辦事處合作,邀請「差差」李翔與台灣幾位優秀攝影師、部落客、導演等創作者一同前往南美洲的神秘國度—秘魯,希望能夠透過他們的鏡頭和敏銳觀察,讓世人重新看見秘魯之美!

 

 

秘魯地理面積是台灣的將近36倍,十四天的旅行並不算充裕,加上高海拔、日夜溫差大等外在因素,此趟旅程著實是個挑戰。而秘魯豐富的地理生態,從平地、高原、高山到神秘的熱帶雨林,該如何因應每種環境,來選擇長途旅行攝影的好戰友?


 

李翔認為,挑選旅行攝影器材的之前,應該先了解自己的攝影型態與習慣:「此趟旅行,時間對我來說是最大的難題。」在台灣,李翔與多數的被拍者之間,擁有長年的熟識,捕捉的不是畫面,而是生活,正因如此,有「感覺」的時候,他才會按下快門。而這「感覺」即是他與被拍者之間產生了某種交流,或是某種連結,說來玄妙,不過只要看過李翔的作品,一切不言而喻。此外,相較輕巧的機身、高畫質成像、高速對焦以及低雜訊等,是「技術」層面上李翔考量的重點。

 

考慮到在秘魯,所到城市停留時間不多,李翔決定化繁為簡,以一機定勝負,只帶上Sony α7III全片幅機身搭配FE 24-105mm F4 G OSS (SEL24105G),以爭取每一次按下快門的霎那。

 

 

將眼前所見的壯麗美景 細緻地保留

秘魯之行從首都利馬出發,歷經海拔約3,400公尺的古城庫斯科、5200公尺的彩虹山山頂、2380公尺的火山城阿雷基帕,當然還有那充滿生命力的亞馬遜流域…李翔跳脫了所謂的舒適圈,挑戰的不只是陌生的風土民情,還有體力的考驗。


 

十四天的秘魯旅行,不避免要長時間拉車,李翔回憶:「有些畫面是跟我當初在2014美國公路旅行的重疊,記憶也是,但不同的是,祕魯的公路多了一些地形上的變化,隨著海拔,也能看到不同地質的土壤,也能看見高山陵線的交錯,加上能隨時看見野生的羊駝,在車上,常常會驚呼好想拍好想拍這三個字!」回想起第三天,從南部大城阿雷基帕前往奇瓦伊,再從奇瓦伊進入全球最深的峽谷—科卡峽谷,路邊景色從都市、變成小鎮、田野,漫長的旅行雖然辛苦,窗外的景色卻令人心醉。李翔用相機將秘魯的鮮豔、強烈色彩,一一保留下來,細緻呈現旅途美景的每一吋紋理與質感。在移動上取景的部分,五軸防手震的功能,幫助李翔取得不少成功的畫面,即使在參數上設定不正確讓畫面有些模糊,也不影響畫面整體的感覺。

 

 

捕捉旅途中的瞬息萬變

「每個人的情緒24小時都在改變,你要怎麼樣捕捉畫面?只能去感受它。」在對的時間下按下快門,是李翔每一次給自己的作業。在秘魯,李翔試著用郵差的經驗去觀察當地民眾的生活,像是看到路邊的大嬸在吵架、或是不小心看到路人跌倒…這些看似很瑣碎的生活一隅,都是李翔拍攝的重點。當隊伍進入秘魯的亞馬遜流域之際,在河邊遇見一群活潑的孩子,毫不怕生的表演跳水給大家看!孩子戲水這樣動感十足的畫面,必須要迅速掌握,才能捕捉倏忽即逝的片刻!「你必須很快的反應,瞬間對好焦,不然畫面就過了!」


α7III自動對焦技術可迅速自動追蹤人物或動物的移動瞬間,並提供連拍功能,不再錯失任何動感的一幕!


 

進入亞馬遜之後,接受傳統文化與原始生物的洗禮。


 

橘紅色的圍兜兜,黃澄澄盛開的花,復古風十足的兩人座沙發,在李翔眼中,秘魯風情就是這麼衝突又吸引人。李翔在要集合前幾分鐘發現了這個畫面,拉長鏡頭、瞬間拍下這張他最喜愛的照片!

 

人 永遠是最美麗的風景

在伊基托斯亞馬遜流域坐船,沿途拍下的導遊凱薩:「在移動的船隻中,相機的穩定性就非常重要:不避擔心久拿、手晃造成模糊,只需專注在拍攝的對象上。」對李翔來說,景身不必完全模糊,與拍攝主體形成平衡感,就可以拍出頗具魅力的作品。


 

如李翔所云,自己是一個觀察者,為了不讓被拍攝者感到壓力,他通常會站在一定距離外拍攝。這張捕捉正在織布的秘魯婦女,臉部表情柔和自然,專注的神情彷彿透過鏡頭傳遞給讀者。靜音快門這次在整趟旅程發揮了極大的功用,讓相機給人的戒心降低,也不會於取景時,造成太突兀的尷尬。
 

 

孩子,不但美麗,卻也古靈精怪。即時眼部對焦,可精準捕捉靈魂之窗!秘魯的孩子擁有一股與生俱來的靈氣,黝黑的皮膚,深邃的輪廓,無邪的眼神,這趟旅行,李翔拍攝了不同城市裡的孩子。孩子對於李翔的好奇、歡迎,照片裡一覽無遺。


 

無謂晴雨晝夜 畫質依然超清晰

秘魯的城鄉差距大,並非所到之地都有充足的光源,在低光或是夜晚,Sony α7III輕鬆拍攝印加古城之美。此外,防塵防滴的貼心設計,讓李翔在遇到下雨天時也不怕,反倒拍出雲煙繚繞的天空之城—馬丘比丘。

 

「光圈全開的畫質很有水準,微距近拍也不成問題。尤其我對當地食物,或是植物好奇時,可以拍出不少喜歡的照片。以旅遊鏡來考量,又不想失去一些拍照的樂趣來說,FE 24-105mm F4 G OSS (SEL24105G)這顆鏡頭我算是相當推崇。」

 

 

「照相之於我,就是道出每張照片的座右銘,即便被歸類成作品,最後還是回歸到生活的意義。」李翔將旅行中的生活感,透過鏡頭忠實的傳遞,即便是在有限的時間內,Sony α7III讓李翔擁有隨意揮灑創意,也能拍出精彩的照片。每一次按下快門,秘魯的樣貌,逐漸在大家眼前拼湊出來,它的美麗、活力、生命力無可匹敵。秘魯人深邃的輪廓、熱愛生活、友善的態度,李翔說要自己親身去體驗才明白!而這次秘魯之行,也讓李翔更深刻的體認到,相機的重要性。正在準備旅行配備的你, Sony α7III絕對是旅行的最佳夥伴。

 

認識更多Sony α7III:https://bit.ly/2XFZz4y

 

李翔作品請參考:

李翔IG:https://www.instagram.com/rookie030/

李翔官方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postman030/

 

文字:羅家芳

攝影:李翔

資料來源:SONY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攝影攻略!攝影師蔡耀徴親解,如何拍出獨特視角的場館與現場氛圍?

2025大阪世博攝影攻略!攝影師蔡耀徴親解,如何拍出獨特視角的場館與現場氛圍?

2025大阪世博於4月13日~10月13日登場,為期半年的展期,無疑是今年極具規模與吸睛度的國際盛事。而大家前往世博勢必會拍照留念,但在人潮眾多、天氣不可控等狀況下,該怎麼克服?面對各個場館,又要如何找到自己的獨特視角?這次攝影師蔡耀徴親自前往現場取材,不藏私分享拍攝經驗與技巧!

若問2025大阪世博是否「好拍」?答案為是,但也不完全是。以設計「大屋根」的藤本壯介為首,到獲普立茲克建築獎的伊東豊雄、坂茂、SANAA,再到隈研吾、平田晃久、Foster + PartnersLina Ghotmeh等一線建築師,每一座場館映寫在相機裡都獨具特色。

但世博現場人潮眾多,天氣亦不可控,實則考驗拍攝者的現場應變與取景技巧。加上根據世博官方規定,會場不得攜帶大型行李(以600mm×400mm×900mm為限),且有輪子的行李箱、相機腳架皆被禁止。然而現場值得拍攝的畫面非常多,舉凡場館、表演、世博大景等等,白天與夜晚亦有不同景致,因此在能帶入的攝影器材有限的狀況下,設備的選擇就得非常精準。

荷蘭館。(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荷蘭館。(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世博拍攝的行前準備

此次蔡耀徴選擇以Sony α7R V作為主力機身,其具備雙卡槽、高畫素等特點,能給予專業攝影師穩定支援;加上AI對焦、防手震、四軸多角度翻轉螢幕等多元功能,亦讓取景更靈活。鏡頭則以3種不同焦段搭配使用:16-25mm的廣角鏡頭,可以同時容納展館和人潮,呈現世博各場館的氣勢與張力;中長焦選擇70-200mm,能壓縮景物作為畫面的前景或點綴;而針對現場的多變狀況,40mm的定焦鏡機動性高,且定焦鏡的特性能凸顯被攝主體,成為拍攝細節的好幫手。

拍攝展館前,先觀察建築特性

來到世博,每個人首先想拍攝的莫過於「場館」。蔡耀徴觀察,本屆世博許多場館色系都偏白、灰,甚至選用鏡面材質,這類顏色與材質的建築會反映天空色調,善加運用則能拍出不單調的場館照。例如「泰國館」就有一面偌大鏡面,彷彿建築與天空融合在一起,就算遇到陰雨,也能在不同的天空顏色映照下,形成晴天拍不出的氛圍。他也補充,這張照片拍攝於傍晚,快門非常慢,此時相機的防手震功能就很重要。

泰國館。(機身α7R V,鏡頭SEL1625G)
泰國館。(機身α7R V,鏡頭SEL1625G)

而在拍攝「韓國館」時,為呈現外牆上裸視3D的震撼效果,他選用16-25mm的廣角鏡頭,且蹲在地上拍攝,運用翻轉螢幕得以輕鬆取景。

韓國館。(機身α7R V,鏡頭SEL1625G)
韓國館。(機身α7R V,鏡頭SEL1625G)

在展館拍攝上,蔡耀徴也建議,「視線不要只放在單一場館,可以試著將周圍元素放入構圖。」同樣以「泰國館」為例,他在拍攝途中發現鏡面在某個角度下,可以反射出旁邊的「西班牙館」,因此有了這張「看似後製、其實是實拍」的兩館合影。

左為泰國館,右為西班牙館。(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左為泰國館,右為西班牙館。(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靜態展覽與動態表演的不同技巧

進到展館室內,展覽又是另一項拍攝重點。蔡耀徴此次在展場內多搭配40mm的定焦鏡,他解釋,介於廣角與中長焦之間的40mm焦距,很適合在有限的室內空間裡發揮,且不會容納太多不必要的資訊。「定焦鏡的特性還能使物件的邊緣更為銳利,使主體更容易地被聚焦、凸顯。」他說,拍攝「瑞士館」展覽時,裝置藝術的光線就在定焦鏡下粒子分明。

瑞士館。(機身α7R V,鏡頭SEL40F25G)
瑞士館。(機身α7R V,鏡頭SEL40F25G)

場館裡面可不只有展覽,在世博主場館「EXPO Hall」亦有表演可以預約欣賞,各國家館也會不時在戶外空間展演,成為走逛世博的驚喜。若想捕捉表演者的畫面與動作,蔡耀徴建議可以開啟相機的AI對焦功能。此次他就在「EXPO Hall」欣賞演出時,就在台上眾多舞者中,快速對焦到主角。

EXPO Hall館內演出。(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EXPO Hall館內演出。(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巧妙運用人潮與前景,創造氛圍大景

除了將眼光放在各個場館,來到這個5年一度的國際展會,勢必會想拍下屬於世博現場氛圍的照片。蔡耀徴說,世博現場免不了人群眾多,若想拍出熱鬧但又不雜亂的大景,建議在會場尋找制高點,並使用70-200mm的中長焦鏡頭容納整體視野。

世博現場大景。(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世博現場大景。(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蔡耀徴也強調,不需要一味地把人潮當作「需要避開」的劣勢,善加利用反而能為畫面加分。其中,讓人群變成「剪影」就是個好方法。例如他運用「電力館」的純白外觀,與黑色人群剪影形成對比,以廣角鏡頭呈現人潮走逛世博的有趣畫面。

電力館。(機身α7R V,鏡頭SEL1625G)
電力館。(機身α7R V,鏡頭SEL1625G)

而最能代表本屆世博的建築「大屋根」,除了單純拍攝其木構之美,蔡耀徴此次使用中長焦鏡頭壓縮景物,讓大屋根通透的木頭結構成為前景,造就獨特視角。

大屋根。(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大屋根。(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夜晚拍攝要注意什麼?

最後不可錯過的是夜晚,開放到晚上10點的世博,幾乎每個場館都有針對夜晚設計燈光,且戶外空間也固定會有水舞秀演出。蔡耀徴說,拍攝夜景時,機身的對焦需要精準,且拉高ISO後畫面品質也要維持水準;加上夜拍經常需要透過後製調整,因此相機的性能十分重要。善用器材加上現場觀察,就能讓世博迷人且多樣的夜晚姿態,以照片的形式定格留存。

水舞秀。(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水舞秀。(機身α7R V,鏡頭SEL70200GM2)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徴

美麗而混亂,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光影成邊界,街頭物件創造獨特框景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Vero」是義大利語中的「真實」,攝影師Vero Chen以此為名,透過攝影重新對焦並思考自己與眼前世界的距離。Vero時常透過街頭物件創造獨特的「框景」和「濾鏡」,鏡子、窗框、欄杆扶手、小販的防塵塑膠膜……遇上按下快門的瞬間,定格一幅又一幅模糊攝影師與被攝者之間的曖昧畫面——注視的目光被中間物件稀釋,兩者存於一地,卻像是兩個世界。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從「若凡」到「Vero」,探索名字與符號的意義

台灣人多有數個「名字」:出生時家人取的,可能源自家族傳統、算命或父母對孩子的想像和期許;上學後有了朋友們取的綽號、老師取的英文名,或自己依喜好為自己取的小名。每個名字,各有意涵和象徵,悄悄影響我們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方式。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出身的Vero本名陳若凡,若凡二字乘載祖父的期許,深植於其文化與家庭的根脈之中;赴歐美求學之際,他想為自己取個新名,偶遇義大利文中代表真實的「Vero」一詞,被其中蘊含的真誠和力量深深吸引,便以此為名,作為新生活象徵性的起點。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早年在電機與機械領域建立理性思維,卻在異地求學的過程中,因質疑體制與所學方向,轉而以攝影作為探索世界的方式。從台灣到加拿大,再到英國Kingston University攻讀攝影,Vero的旅程在技術與感性之間穿梭,逐步尋找屬於自己的影像語言。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以光影製造邊界,用街頭物件創造框景

在攝影集Another Name》及同名個展中,Vero進行一場對名字的拆解、一次身份的置換實驗,亦是一段從「陳若凡」到「Vero Chen」的視覺轉譯。Vero流連於倫敦、羅馬、羅馬等歐洲城市,拿著底片相機拍建築、街景也拍人物,相較於工整構圖,他更常利用建築、街頭物件、光影製造「邊界」,創造近乎破碎的畫面。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畫面殘缺的輪廓,彷彿影像中人與物的「名字」變形後的痕跡,也為攝影視角賦予了種「窺視」的意味——相機的兩側,分別是專注卻疏離的注視,和不被叨擾仍自顧自的生活步調,正如城市與生活其中的人們內在總承載著矛盾,美麗絢爛與破敗混亂共存。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在城市中觀察、融入、對抗,透過非常態構圖,挑戰觀者對於日常的認知;也在無數次的凝視與反射之間,重新思考名字與符號的意義,過程中「Vero」成了他在陌生世界中觀看、認識自己與他者的新方式,正如哲學家John Berge於《觀看的方式》中所說:「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台灣攝影師Vero Chen鏡頭下的殘破城市:以光影製造邊界,用窗框、欄杆創造獨特框景
(圖片提供:Vero Chen)

Vero Chen攝影個展《Another Name

展期|即日起至2025.05.14(三)13:0020:00

地點|Stairs Space(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749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