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藝術大師不朽傳奇畫作!《趙無極早期版畫作品展》亮相台南飛石樓

趙無極 1951年「克利時期」的版畫作品《山與日》

近年拍賣界吹起「趙無極熱潮」,只要是他的畫作,幾乎無一不創天價售出。雖擅長油畫,但版畫從來就不是趙無極藝術創作的附屬品,早在1953年趙無極就曾於瑞士Berne的Galerie Klipstein 舉辦過「版畫創作」個展,往後的近30年期間多次在美國、南斯拉夫、法國、義大利佛、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等地舉辦過獨立版畫展。1980年2月,趙無極在台北版畫家畫廊舉行版畫個展,那是他首度在台灣舉辦的個展。

 

時至今日,趙無極的版畫作品早已獲得世界各地藏家肯定,每年不時在倫敦、紐約、東京、巴黎、北京、香港等地的博覽會或拍賣會交易,成為另類流通廣泛的「藝術貨幣」。而趙氏早年的「克利時期」、「甲骨文時期」、「狂草時期」三個時期的版畫作品也橫掃國際間各大拍賣場,創下許多佳績。像是其甲骨文時期經典之作《銀河-09.11.1956》,則預計在佳士得(Christie’s) 2019上海秋季拍賣亮相,展現東方哲學中時間與空間為一體的宇宙觀,也被看好可望以上看新台幣3億的價值拍出。

 

趙無極的版畫到底有何特別之處?也許大家對版畫的印象就是個輸出的複製品,不同於大多數已成名的畫家,趙無極堅持每張版畫都是一個新的創作,而不是草草拿張油畫複製輸出大量販售。或許是家境富裕使然,讓這位及天才與努力於一身的公子哥可以無後顧之憂的用料,並掌握每張版畫的質量,不管是紙質還是顏料,過了一甲子的作品雖然多了點歲月感,卻還是能明顯看見那清晰的紋理與飽和的色澤!

 

2019年9月13日至10月20日,台南飛石樓的《趙無極早期版畫作品展》將展出趙無極「克利時期」、「甲骨文時期」、「狂草時期」三個堪稱趙氏巔峰時期的版畫作品,帶領民眾進入趙無極無邊無際的版畫世界。

 

展出作品亮點

「 我覺得他的油畫和石版畫十分迷人,使我同時想起克利繪畫的神秘和倪瓚山水的簡練,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趙無極是歐洲畫壇當今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貝聿銘,寫在1980年紐約Pierre Matisse畫廊,第一次舉辦趙無極個展圖錄上序言。

 

看完這張1951年「克利時期」的版畫作品《山與日》,完全可以理解為何貝律銘對老友趙無極給出了如此之高的評價!

 

《Vol d’oiseaux》(飛鳥)這幅版畫創作於1954年,取材自遠古金文的符號,畫面中群鳥漫飛,神秘而深邃,充滿浪漫情調與詩意,猶如一篇紀年記事的章節,只是箇中故事已化成抽象語言,難以詮釋。這一年趙無極真正踏出了抽象藝術的第一步,已不再單純以肉眼看世界,遠離了具象實物的描繪,迎來了「甲骨文時期」的開端。

 

1954年至1958年間,一系列以中國的甲骨文字為靈感的創作,得到最多國際市場的青睞,博物館收藏最愛的也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只可惜創作時間很短,留下的來作品並不多。

 

藝術史上最浪漫的傑作都是由愛情所構成的!趙無極與第一任妻子謝景蘭於1948年共赴法國學習與發展,兩人在巴黎過了一段如漁得水的幸福日子,但學舞蹈的夫人於1957年轉投法籍音樂老師的懷抱,婚姻觸礁後讓他失去了創作的動能。

 

隔年前往香港散心,才遇上了美麗聰穎的電影明星陳美琴,兩人閃電結婚後返回巴黎重拾畫筆,不過好景不常,因為家族遺傳性精神病的關係,陳美琴於1972年服藥過量病逝,這次趙無極傷得更深,又一度停止了創作。直至數年後他迎娶了比他小廿五歲的藝術館實習生梵思娃·馬凱,不但擔任他的經理人,亦陪伴他走完最後36年的人生。戲劇性的三段婚姻,讓他藉由她們的愛情與靈魂,解構成了一幅幅不同風格的符碼...

 

這張1967年的《無題》作品時值「狂草時期」,也就是他與第二任妻子陳美琴的熱戀時期,狂放的筆觸與充滿激情的飽滿色澤,可說是他生涯創作的巔峰。

《趙無極早期版畫作品展》

展覽期間:2019年9月13日(五)至2019年10月20日(日)

展覽地點:飛石樓(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83號)

聯絡電話:0983213777

 

飛石樓

2015由台南在地企業家王慶祥發起「藝術森林」計畫,台南市區由老宅改建的藝文空間、藝術工作室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府城巷弄間。這之中,卻沒有一間像「飛石樓」一樣,利用了舊大廈裡的閒置空間。

 

之所以取名為飛石樓,是汲取自台灣現代最重要的畫家之一的席德進,其工作室堂號就叫「飛石樓」,源自於思念家鄉後山那顆神奇的巨石乾爹「飛來石」。飛石樓主理人Patrick是國內非常低調的收藏家,他最喜愛的藝術家就是對台灣畫壇影響甚鉅的席德進。輾轉收藏到席德進大師親筆真跡的「飛石樓」牌匾,因而決定將此與席德進工作室取而同名。神奇的是,這塊堂號尺寸就那麼剛剛好,ㄧ公分不多不少的崁入「飛石樓」大廳兩柱之間,並非裝潢時刻意留下的。

 

別人的老屋新用,都是整棟老宅,為什麼飛石樓卻偏偏選址30年的舊大廈內,而且還是在8樓?同樣是閒置空間再利用,老房子修繕或砍掉重練很容易,但大樓呢?老舊大樓裡的閒置樓層空間越來越多,可是修繕不易,要拆掉更是有一堆產權問題要先解決。所以,陳舊的辦公大樓才是城市空間價值重塑最難的地方。

 

via 飛石樓

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北師美術館「宇宙探索號.啟航」探索人與科技微妙互動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2024年夏天,北師美術館推出《戰鬥之城.終》特展,吸引超過12萬人次走進由藝術家張立人耗時14年打造的迷你城市、探索其宏大的世界觀。這場展覽源自北師美術館自2015年展開的「作夢計畫」,其長期支持國內外具實驗性、跨域性的創作計畫,館方提供獲選團隊新台幣100萬元展覽製作經費,及美術館策展與行政團隊的全力支持與協助。

接棒《戰鬥之城.終》,「作夢計畫」最新獲選作品出爐

繼《戰鬥之城.終》,北師美術館第五屆「作夢計畫」由展覽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其由陳姿尹、莊向峰組成的「陽春麵研究舍」提出,兩人分別具備藝術、資訊背景,在計畫中融入靜態展示、AI互動裝置等規劃,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線展開敘事,在技術發展的路徑中尋找藝術介入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二,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在AI與天文學的交界,用藝術做一場夢

「陽春麵研究舍」長期關注科技發展應用對人類生活型態的影響,及對人們行為模式造成的轉變,本次獲選作品「宇宙探索號.啟航」結合靜態展示、沉浸式AI互動電影裝置等,企圖開拓科技發展伴隨而來、全新且未知的身體與感官的多重體驗,以此重新探索科技與人之間的微妙互動與關聯性。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陽春麵研究舍」成員莊向峰、陳姿尹。(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宇宙探索號.啟航」在天文學、資訊科學兩門不同的專業領域裡,對於蒐集到的資料進行「雜訊」的去除,或加入不同的思考邏輯與處理方式。天文學觀測與地球相距遙遠的天體、試圖將肉眼不可見的星象透過設備儀器記錄下來,並加以分析解讀成人眼可見、可解讀的客觀資訊;AI人工智慧則運用大量資訊科學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在資訊生成的過程中需加入「高斯雜訊」,讓生成的內容更具參考價值。

本計畫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切入,藉由對於「雜訊」與「隨機過程」的不同想像,在技術發展遠離身體感官經驗的狀態中,尋找藝術參與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

第五屆「作夢計畫」徵件共收到54組提案,其中多組投件由跨國團隊組成,包括新加坡、義大利、德國、丹麥、荷蘭、波蘭、冰島、瑞士、烏克蘭、加拿大、杜拜、墨西哥、美國、澳洲等地;經三階段評選,最終由「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評審團表示:「該計畫重新提出『我們如何觀看』的議題,在AI人工智慧與天文學這兩門具備高度專業知識的領域中,探尋藝術介入、參與的可能性,從而開啟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展覽預計於20262027年展出。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北師美術館空間。(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張碩尹新作登上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由張碩尹工作室和英國數位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合作的《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以嶄新觀看體驗,展開一段台灣老公寓發生的婚姻故事,作品將於2025年3月7日至15日在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全球首映。

西南偏南藝術節(South by Southwest,SXSW)是全世界最重要科技藝術與文化商業交流盛會之一,範圍涵括獨立電影、音樂表演、多媒體互動展示等,每年展出許多新作與科技成果,並媒合大量創作者與企業。

打破線性觀看方式,由觀眾自行拼湊故事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將於今年三月登上SXSW未來藝術與文化計畫,本次展出由藝術家張碩尹Blast Theory共同創辦人Matt Adams設計規劃,影片由導演蔡弦剛執導、演員夏騰宏柯念萱主演。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製作團隊合影(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展開。有別於傳統線性觀看方式,團隊打造出一個特別的觀看空間,在地板上以白色地線貼出公寓的平面圖,當觀眾走到不同房間時,牆面就會投影出該房間正在發生的故事。透過畫面與視角的切換,觀眾將在過程中逐漸拼湊出故事的全貌。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與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首度合作

Blast Theory的藝術創作運用新興技術製作表演、遊戲、影片、應用程式和裝置藝術,主題多為探索社會和政治問題,但常常又為觀眾製造非日常的情境體驗。2011年,Blast Theory受邀於台北數位藝術節展出的作品《觀看的機器》,就邀請觀眾一起「搶銀行」,在互動遊戲中思考、體驗事物,並藉由線上線下的整合,交織出新的現實。

張碩尹與Blast Theory的初次接觸可以回溯到2016年。當時Blast Theory剛推出手機遊戲《Karen》與沉浸式劇場《In Operation Black Antler》,同時也在籌備丹麥與英國兩地發布的《2097: WE MADE OURSELVES OVER》。彼時,張碩尹作為Blast Theory工作室的進駐藝術家,從中觀察到藝術計畫的靈活度與機動性,以及其作為建制外事件的潛力與影響力。

2023年,張碩尹攜手與Blast Theory展開合作計畫《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雙方花費超過一年多的時間進行前期討論後,Matt Adams特地來台與張碩尹工作室共赴北投拍攝,並由雙方協作後期製作,共同挑戰未曾出現過的作品形式。如今,作品將前進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首映,探尋更多可能與機會。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