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藝術大師不朽傳奇畫作!《趙無極早期版畫作品展》亮相台南飛石樓

趙無極 1951年「克利時期」的版畫作品《山與日》

近年拍賣界吹起「趙無極熱潮」,只要是他的畫作,幾乎無一不創天價售出。雖擅長油畫,但版畫從來就不是趙無極藝術創作的附屬品,早在1953年趙無極就曾於瑞士Berne的Galerie Klipstein 舉辦過「版畫創作」個展,往後的近30年期間多次在美國、南斯拉夫、法國、義大利佛、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等地舉辦過獨立版畫展。1980年2月,趙無極在台北版畫家畫廊舉行版畫個展,那是他首度在台灣舉辦的個展。

 

時至今日,趙無極的版畫作品早已獲得世界各地藏家肯定,每年不時在倫敦、紐約、東京、巴黎、北京、香港等地的博覽會或拍賣會交易,成為另類流通廣泛的「藝術貨幣」。而趙氏早年的「克利時期」、「甲骨文時期」、「狂草時期」三個時期的版畫作品也橫掃國際間各大拍賣場,創下許多佳績。像是其甲骨文時期經典之作《銀河-09.11.1956》,則預計在佳士得(Christie’s) 2019上海秋季拍賣亮相,展現東方哲學中時間與空間為一體的宇宙觀,也被看好可望以上看新台幣3億的價值拍出。

 

趙無極的版畫到底有何特別之處?也許大家對版畫的印象就是個輸出的複製品,不同於大多數已成名的畫家,趙無極堅持每張版畫都是一個新的創作,而不是草草拿張油畫複製輸出大量販售。或許是家境富裕使然,讓這位及天才與努力於一身的公子哥可以無後顧之憂的用料,並掌握每張版畫的質量,不管是紙質還是顏料,過了一甲子的作品雖然多了點歲月感,卻還是能明顯看見那清晰的紋理與飽和的色澤!

 

2019年9月13日至10月20日,台南飛石樓的《趙無極早期版畫作品展》將展出趙無極「克利時期」、「甲骨文時期」、「狂草時期」三個堪稱趙氏巔峰時期的版畫作品,帶領民眾進入趙無極無邊無際的版畫世界。

 

展出作品亮點

「 我覺得他的油畫和石版畫十分迷人,使我同時想起克利繪畫的神秘和倪瓚山水的簡練,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趙無極是歐洲畫壇當今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貝聿銘,寫在1980年紐約Pierre Matisse畫廊,第一次舉辦趙無極個展圖錄上序言。

 

看完這張1951年「克利時期」的版畫作品《山與日》,完全可以理解為何貝律銘對老友趙無極給出了如此之高的評價!

 

《Vol d’oiseaux》(飛鳥)這幅版畫創作於1954年,取材自遠古金文的符號,畫面中群鳥漫飛,神秘而深邃,充滿浪漫情調與詩意,猶如一篇紀年記事的章節,只是箇中故事已化成抽象語言,難以詮釋。這一年趙無極真正踏出了抽象藝術的第一步,已不再單純以肉眼看世界,遠離了具象實物的描繪,迎來了「甲骨文時期」的開端。

 

1954年至1958年間,一系列以中國的甲骨文字為靈感的創作,得到最多國際市場的青睞,博物館收藏最愛的也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只可惜創作時間很短,留下的來作品並不多。

 

藝術史上最浪漫的傑作都是由愛情所構成的!趙無極與第一任妻子謝景蘭於1948年共赴法國學習與發展,兩人在巴黎過了一段如漁得水的幸福日子,但學舞蹈的夫人於1957年轉投法籍音樂老師的懷抱,婚姻觸礁後讓他失去了創作的動能。

 

隔年前往香港散心,才遇上了美麗聰穎的電影明星陳美琴,兩人閃電結婚後返回巴黎重拾畫筆,不過好景不常,因為家族遺傳性精神病的關係,陳美琴於1972年服藥過量病逝,這次趙無極傷得更深,又一度停止了創作。直至數年後他迎娶了比他小廿五歲的藝術館實習生梵思娃·馬凱,不但擔任他的經理人,亦陪伴他走完最後36年的人生。戲劇性的三段婚姻,讓他藉由她們的愛情與靈魂,解構成了一幅幅不同風格的符碼...

 

這張1967年的《無題》作品時值「狂草時期」,也就是他與第二任妻子陳美琴的熱戀時期,狂放的筆觸與充滿激情的飽滿色澤,可說是他生涯創作的巔峰。

《趙無極早期版畫作品展》

展覽期間:2019年9月13日(五)至2019年10月20日(日)

展覽地點:飛石樓(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83號)

聯絡電話:0983213777

 

飛石樓

2015由台南在地企業家王慶祥發起「藝術森林」計畫,台南市區由老宅改建的藝文空間、藝術工作室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府城巷弄間。這之中,卻沒有一間像「飛石樓」一樣,利用了舊大廈裡的閒置空間。

 

之所以取名為飛石樓,是汲取自台灣現代最重要的畫家之一的席德進,其工作室堂號就叫「飛石樓」,源自於思念家鄉後山那顆神奇的巨石乾爹「飛來石」。飛石樓主理人Patrick是國內非常低調的收藏家,他最喜愛的藝術家就是對台灣畫壇影響甚鉅的席德進。輾轉收藏到席德進大師親筆真跡的「飛石樓」牌匾,因而決定將此與席德進工作室取而同名。神奇的是,這塊堂號尺寸就那麼剛剛好,ㄧ公分不多不少的崁入「飛石樓」大廳兩柱之間,並非裝潢時刻意留下的。

 

別人的老屋新用,都是整棟老宅,為什麼飛石樓卻偏偏選址30年的舊大廈內,而且還是在8樓?同樣是閒置空間再利用,老房子修繕或砍掉重練很容易,但大樓呢?老舊大樓裡的閒置樓層空間越來越多,可是修繕不易,要拆掉更是有一堆產權問題要先解決。所以,陳舊的辦公大樓才是城市空間價值重塑最難的地方。

 

via 飛石樓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共生之境,集展演、工作坊、茶席等體驗的創意私塾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坐落於台灣北海岸的「子隆山房」,是映現雕塑家張子隆畢生創作經驗和美學理念的藝術園區,也是一座海納多元藝術交流的創意私塾。園區內「藝術家之屋」是展演和藝術交流基地,更設有可眺望山海景色的觀景平臺;依傍山勢而建的步道,則被原生植栽和石材圍繞,點綴與地景相映的雕塑,景色優美。來到這亦能透過展演、雕塑工作坊、茶席等活動,體驗手作樂趣及與自然共處的逸致。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與自然共處、親近在地社區的藝術聚落

張子隆是台灣戰後重要的雕塑家,畢生致力推廣環境雕塑與空間美學。他不僅熱愛雕塑,也傾心建築,更曾參與東京迪士尼建設工事,卸下臺北藝術大學教職後著手策劃「子隆山房」,親自參與設計與監造,並在北藝大門下學生、現任園區藝術總監梁海莎的共同努力下,於北海岸孵化一方藝術基地。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2015年成立至今十年,子隆山房以「建立藝術、自然與生命的連結」為核心理念,透過展覽、工作坊及表演等形式,將張子隆一生的雕塑經驗與創作理念,化為激發想法、沉澱身心的藝術棲地。藝術能量不只在園區內湧動,更流竄至至北海岸一帶:子隆山房於當地推動環境藝術設置,並與國家風景區和社區合作,讓雕塑融入在地自然景致;同時與台大醫院金山分院等醫療機構合作藝術照護計畫,透過藝術傳遞療癒力量。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2018年,子隆山房進一步創立「台灣環境雕塑協會」,並以「石門雕塑中心」之名成為計畫執行場域;隔年再加入Res Artis國際駐村網絡平台,積極推動國際駐村創作計畫,吸引來自美國、澳洲、瑞典、日本、法國、韓國等不同文化背景及跨世代的藝術家參與,逐步蛻變為向世界敞開的藝術村與跨域平台。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子隆山房3大亮點空間:藝術家之屋、駐村工作室、景觀庭園

漫步子隆山房,隨處可感受張子隆對手作親造的熱愛、對自然的傾慕、對藝術教育的理念,以及嘗試將藝術帶入人們生活中的念想。園區主體建築「藝術家之屋」,藉循環材料砌築質樸紋理,三層樓場域涵蓋交誼廳、視聽教室、挑高展覽廳、辦公室等多元空間,築起藝術交流與教育推廣之地;像是城堡的塔樓則設有360度全景瞭望台,可遠眺白沙灣落日和七星山綿延山景。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援引日本美學構築的「聽溪館」和「望山房」,主要作為創作者駐村的起居和工作空間,建築周圍被綠意和溪流環繞,時刻有大自然為創作傾靈感;未有藝術家駐村時,兩處日式空間也採預約制開放體驗和租借。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戶外錯落依傍山勢而建的原石步道與景觀平台,保留原生植栽與石材,且四季皆有相應的花卉更迭,讓藝術品與自然地景相呼應,每一處都洋溢著「與自然共處」的美學精神。對張子隆而言,子隆山房不僅是創作的棲地,更是終身不斷完善的雕塑作品,是他無可妥協、用盡一生追尋的藝術夢土。

「我的創作方式,是執著於好好地把一件事研究徹底,享受過程,因為喜歡而做。」——張子隆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雕塑藝術妝點園區,展現萬物湧動生命力

作為藝術基地,子隆山房於室內外空間展示的眾多藝術品自是一大看點,展品鋪排方式強調藝術與環境之間的共鳴,如張子隆作品〈流動〉中的鐵件將隨時間變換色彩;梁海莎的雕塑以貝殼、花朵等自然形態捕捉生命初萌的瞬間。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此外,「藝術家之屋」二樓設有65坪、挑高4.2米的專業展覽空間,除了不定期策劃特展,亦常態展出張子隆的創作。長年專注於石材、木材與金屬雕塑的他,創作靈感源自現代主義及日本文化對素樸精緻美感的追求,在具象與抽象間探索,最終回歸簡約造型,以對「形」的嫻熟掌握,講求「360度皆能欣賞」,尤其以人體為主題,展現人類生命中源源不絕的生命力,並以圓潤曲線表達對女性孕育生命的敬意。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集展演、工作坊、茶席等體驗的「創意私塾」

歷經十年淬鍊,子隆山房已成為北海岸深具代表性的藝術聚落,是當地藝術教育、國際交流、社區凝聚的樞紐。朝下一個十年邁進,子隆山房於202510月迎新開幕,不只品牌識別、網站、硬體等皆迎來新貌,也更著力於落實「私塾」初衷,以園區內廣達百坪、設備完備的雕塑工作室為基地,策劃入門和進階雕塑工作坊;亦同步推出雕塑與詩歌聯展《人間四季》,及茶席、瑜伽、頌缽等多元活動。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剛入門雕塑藝術想體驗手作樂趣,「一日雕塑家」工作坊引領學員親自感受石頭質地與紋理、打磨石材,製作屬於自己的小型石雕。想更深入習得雕塑精髓,「石雕創作大師班」則由張子隆親自授課,並有專業助教隨堂輔助,學員將在12堂課的學程中,逐一學習美學基礎、模型製作、放樣、打磨等知識與工序,從無到有完成一件由自己構思、適合珍藏及展示的石雕作品;並在子隆山房團隊專業協助下執行佈展及打光,舉辦公開成果發表會。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北海岸藝術秘境「子隆山房」,雕塑藝術與自然的創意私塾
(圖片提供:子隆山房)

子隆山房

地址|新北市石門區八甲57

電話|02-26383633

參觀票價|500 元/人(含一份茶水、點心)

開放時間|需預約參觀,週四、週六及週日10:00-18:00開放預約

注意事項|需於兩週前事先預約,預約及工作坊、體驗課程報名請點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駿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禁建半世紀、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駿騰朱駿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社子島位處台北都市邊陲,因上世紀一場洪水侵襲而禁建數十年,自此長期被遺落在城市記憶之外,成了台北市令大眾印象最為模糊的地域之一。藝術家朱駿騰卻受其曲折命運吸引,啟動「野鬼」影像計畫,從社子島獨特的水文地景和人文脈絡取材,並親赴當地居住一年深入田調,藉創作提出對生命、生存和社會結構的反思。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駿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被遺忘的都市孤島

朱駿騰近年作品常聚焦於個人身處社會、政治及文化交織的複雜結構下,所面臨的生存狀態和困境。2021年,社子島的多舛身世及其之於台北城的微妙關係,吸引了朱駿騰的注意,他說:「被遺忘、封閉是我對社子島最初的感受。隨著時間的深入,我發現它更像是一塊漂流邊界,夾在城市與鄉下、陸地與海洋、存在與不存在之間。」而「野鬼」漫長的創作歷程,也激發出他對社會結構影響個人生存狀態的反思。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2022年,朱駿騰進一步將影像計畫拓展為長片電影《河鰻》,將都會邊緣的荒涼、土地記憶與奇幻愛情,融合為如夢似幻的影像詩篇。此作於2025年入選柏林影展、溫哥華國際影展、香港國際電影節、愛爾蘭高威國際電影節等,並獲第27屆台北電影節「最佳美術設計獎」。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河鰻》電影海報。(圖片提供:底噪影像)

探索社會邊緣空間的生存議題和未來

即日起至11/30於洪建全基金會藝文空間展出的「野鬼朱駿騰影像計畫」,以《河鰻》為核心,結合三頻道影像、攝影、裝置與文件,呈現藝術家在都市邊陲的觀察與思索。此作結合紀錄影像、劇情重構與田野調查,描繪社子島在長期禁建政策影響下,所形成的社會結構及邊緣化空間狀態,以及與島共存的居民生命故事。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河鰻》以三個對象為敘事主軸,涵蓋民俗信仰、居住和生存等議題。觀者將隨著溪洲底土地公的神轎繞境,感受當地元宵節習俗「夜弄土地公」氛圍;隨藝術家在社子島結識的女性友人沿路拾荒,探索「家居」的意義;隨一名夢想壯遊天下、現實卻「困於」島上的少年,踏上坍塌的社子入口地標自由女神像,走入見證社子島命運的東山宮,撥一通接不到外界現實的神秘電話……。透過影像,觀者將見證社子島「與時間錯置」的地方敘事,從而思索邊緣社會空間的文化政治及生態未來。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走進台北邊陲社子島:朱俊騰「野鬼」影像計畫一探被遺忘的城市之境
朱駿騰《河鰻》錄像截圖。(圖片提供:朱駿騰、洪建全基金會)

野鬼 —— 朱駿騰《河鰻》影像計畫

展期|2025.10.0111.30(每週一及國定假期休館)

開放時間|11:0018:00

地點|洪建全基金會(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12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