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2020展覽9大亮點!攝影大師布列松的中國紀實、2020台北雙年展聚焦生態議題

布列松在中國 1948-49 | 58

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稱北美館)宣布2020年度檔期,展覽計畫包含不同世代的海內外藝術家個展、歷史命題策展,並以下半年度的2020台北雙年展作為年度重頭戲,要帶給觀眾好展不間斷的一年!

回顧2019年,北美館眾多展覽廣獲多方肯定,為成果豐碩的一年寫下最佳註解。其中如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獲La Vie 2019台灣創意力100評選為「10大創意展會」之一,「池田亮司個展」更創下高話題討論度。

專題藝術家個展,展現各世代藝術實踐

2020年初,北美館延續2019冬季檔期的各大展覽,以《董陽孜:行墨》《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小說:雙城計畫》、《2019台北美術獎》、兒童藝術教育計畫「會動的藝術」迎接新的一年。2020年三月起,將透過現當代藝壇不同世代藝術實踐,梳理歷史情境與當代社會的再現,展出《未完成:黃華成》、《布列松在中國1948-49|1958》、《江賢二:回顧展》、《弗拉基米爾.可可利亞:內在移民》、《歐文.沃姆個展》等重要藝術家個展。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系列具獨特議題的個展涵蓋媒材與形式多元的創作展呈,其中不乏資深且對藝術家研究深厚的客座策展人操刀擘劃,賦予個展深刻且具脈絡性的觀視角度。

2020台北雙年展 |2020.10.24-2021.02.28 【1樓、2樓、地下樓展區】

2020年10月,由思想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和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的第12屆台北雙年展將正式登場。本屆雙年展自前期籌備階段即廣受國際藝壇密切關注。兩位策展人以《你我住在不同的星球上:外交新碰撞》(中文暫譯,英文展名:“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 New Diplomatic Encounters)為本屆雙年展命題,聚焦生態議題,企圖將討論過程中的歧見和衝突轉化為具建設性的協商對話,透過雙年展將美術館打造成不同觀點交會的外交場域。

兩位策展人在2019年9月訪台進行研究參訪,期間密集拜訪台灣藝術家以及與地理、生態、海洋等不同領域學者,展開對話,並實地踏查台灣的生態議題現場。策展人表示,因為當代社會所面對的人口、產業、環境資源、地質生態等眾多議題在這座島嶼上密集交會,於此醞釀而生的社會環境,成為藝術家、社會運動者、工程師、科學家和公民展開思辨的最適情境。本屆雙年展計畫將由客座策展人啟動本土策展人協作計畫,並規劃於2020年3月發布首波參展名單,進一步呈現本屆策展的規劃思維。

張永達《立霧溪河床侵蝕》

王湘靈個展|2020.03.07-05.24 【地下樓E、F展區】

夢與神話是個體經驗與集體意識的「症候」(symptom),具有類似的意義結構,皆以它非現實或超現實的語言指涉我們內心另一層次的存在。互為表裡,也互相指涉。對創作者來說夢境、神話、一些絮語呢喃,是生命作為一個連續體中得以淺嚐的斷裂。這些裂隙,在意識的堆砌裡被科技與文化的進程不斷抽換與複寫。那些斷裂不再只是夢或者神話,也是「現實」。2015台北美術獎首獎得主藝術家王湘靈,本以兒時的一段經驗展開,透過科技、文化符碼將時間、事件重構與破壞,讓個人經驗、意識上的斷裂成為與「夢」成對的「現實」。

王湘靈 《多重破碎》

江賢二:回顧展|2020.03.28-06.14 【1樓1B、2樓2A、2B展區】

「江賢二:回顧展」邀請藝評學者王嘉驥擔任客座策展人,梳理藝術家江賢二從1960年代開始至今,持續創作超過50年之久的平面抽象繪畫。江賢二旅居歐美近30年,90年代末期以《百年廟》系列在台受到關注。1999年開始返台生活及創作,2008年遷居台東金樽。如同不斷遷移居住地點的生活方式,江賢二習於開創不同的系列作品,繪畫風格也從早期「封窗之作」運用單一深色塊構圖,轉變為以繽紛色彩刻劃對人文關懷、生命運行的觀照與思考。「江賢二:回顧展」根據藝術家長達55年的創作歷程,從最早期到最近期,從多彩多姿與多樣的系列作品當中,精選其部分代表作展出;這也將是藝術家江賢二在將屆80高齡前夕的最重要且作品面向最為豐富而完整的一次展出。

江賢二《春》

歐文.沃姆個展|2020.04.01-06.14 【1樓1A展區】

奧地利藝術家歐文.沃姆(Erwin Wurm)從1980年代後期以來創發一系列「一分鐘雕塑」。其中他將自己或模型與日常物品放在一種意想不到的關係中,誘使觀眾對於雕塑定義產生質疑。藝術家試圖用「捷徑」來創造一種清晰、快速、時而幽默並具表演性質的「雕塑」。他邀請觀眾參與一分鐘雕塑的製作,並運用卡通連環風格的手繪草圖,指示觀眾如何進行,而觀眾必須放棄自身的習慣並遵循指示,將觀者身體置於與日常物品的荒謬關係之中。

歐文.沃姆 室內戶外雕塑

未完成:黃華成|2020.04.01-07.12 【3樓3B展區】

黃華成1935年出生於中國南京,逝世於1996年。1954年就讀於師大藝術系,在學期間即展現獨樹一格的藝術觀念。黃華成的創作橫跨數個領域,繪畫、美術設計、編劇、戲劇演出等皆有涉略,並創立僅有一人的「大台北畫派」,其所展現的概念創作進一步成為台灣前衛藝術運動的先鋒。本展預計重現黃華成生前重要的展覽計畫—「黑白展」、「現代詩展」、「黃郭蘇展」、「大台北畫派秋展」等展中的經典作品,並展出其繪畫創作、近百本書封設計及手稿、影片及舞台裝置等,以呈現其繪畫、設計、劇場等多方發展的獨特藝術成就,展示台灣藝術史上跨界創作先驅者的藝術歷程。

張照堂,《藝術家 黃華成 野柳》

布列松在中國 1948-49 | 58|2020.04.11-07.19 【3樓3A展區】

由布列松基金會委託法國攝影史學者暨策展人米榭勒.費佐(Michel Frizot)與台灣攝影史學者蘇盈龍共同策劃,展出現代著名攝影家亦是新聞攝影創始者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分別在1948至1949年、以及1958年,兩次接受當時全球發行量最大的國際刊物《生活》(Life)雜誌委託,進入中國採訪的紀實攝影。這批進入中國拍攝之照片是布列松系列照片中,唯一擁有完整事件紀錄的紀實攝影,此次展覽亦為首度完整展出。透過現代攝影大師之眼,凝視並捕捉上個世紀中國之轉變與遞嬗,亞洲近代歷史的發展線索於攝影畫面中隱然可見,展覽具有綴補台灣文化脈絡的重要意義。

布列松在中國 1948-49 | 58

弗拉基米爾.可可利亞:內在移民|2020.06.20-09.20 【地下樓D、E、F展區】

藝術家弗拉基米爾.可可利亞(Vladimír Kokolia)為捷克知名當代藝術家之一。畢業於布拉格藝術學院,並於1992年起執教於該校。1990年獲得首屆捷克年輕視覺藝術家大獎(Jindrich Chalupecky Award);1992年受邀參加德國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 9)。創作媒材包括油畫、壓克力、版畫、雕塑、鉛筆素描、水彩,多媒材混合等。可可利亞身分多元,兼具藝術家、學者、詩人與哲學家,80年代曾擔任捷克著名地下搖滾樂團「E」的主唱,並為多首創作填詞。現居於捷克郊區小鎮從事創作。藝術家藉由暗箱技法創作畫作、殘影(afterimage)或裸視立體顯示(autostereoscopic)影像裝置及作品,試圖貼近觀眾的內在世界,並藉以連結自身的經驗,使人們感受存在於圖像中的和諧。

弗拉基米爾.可可利亞《觀視梣樹》(Looking at Ash Tree)

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2020.07.11-09.27 【2樓2A、2B展區】

本展由日裔台灣策展人高森信男客座策展,以北美館典藏品作為出發點,挖掘藏於其中有關台灣二戰前後至冷戰時期與全球南方間之交流過程中所產生的藝術作品,藉以討論台灣與東南亞,乃至非洲、拉丁美洲等「全球南方」國家之間的互動關係和連結,以呈現過台灣於冷戰時期所扮演之重要角色,此外亦透由當代藝術家對於該時期的研究及回顧,重新定位台灣戰後的國際交流史。依時序本展分為四大主題,分別為:大撤退、南方的秘密、哀敦砥悌、就地南方。

石原紫山《達魯拉克的難民》

2019 藝術家系列個展:陳建榮、傅雅雯、鄭先喻、廖祈羽|2020.08.15-11.22 【3樓3A、3B展區】

陳建榮個展「Finders Keepers(暫名)」延續藝術家近年來創作,藉由理性與感性層疊交纏的樣貌展現人處於都會文明空間下的狀態,並運用視覺動能與意義流動,呈現時空和感受的游移性。傅雅雯個展「變形中」跨領域結合各種技術,探討身體力量對物體運動產生的影響,將隱形張力轉化為視聽影像,以此呼應現處的生活形態。廖祈羽個展則以擅長錄像敘事手法交疊真實與虛構,並透過關於生與死、愛與相伴的故事,觸及在世與來生的總總辯證。鄭先喻個展「injector after_null」延續2017年個展「injector before_null」當中的作品《sandbox》理念,運用手機訊號的攔截與傳送方式,導引觀眾探究人類視界對於事物存在的定義。

via 北美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走進大阪百年古蹟看展!《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以6大主題呈現多時代的文學樣貌

走進大阪百年古蹟看展!《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以6大主題呈現多時代的文學樣貌

走進大阪市中央公會堂(Osaka City Central Public Hall)的三樓特別室,彷彿踏入一個時空交錯的劇場。挑高的格局裡,華麗的拱形窗景與天花板壁畫交相輝映,而在這座承載百年歷史的建築空間中,一場關於台灣文學的魔幻之旅正在上演。《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選在盂蘭盆節期間於此登場,彷彿呼應著東亞文化中對於靈異世界的共同想像。即日起至8月20日,展覽將台灣文學中那些充滿神魔色彩的故事,帶到這座紅磚與白色飾帶交織的典雅建築裡。

設計靈感來自臺灣傳統宗教中的酬神戲臺,基座運用鏡面材質,映射出漂浮的視覺效果。(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設計靈感來自臺灣傳統宗教中的酬神戲臺,基座運用鏡面材質,映射出漂浮的視覺效果。(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戲臺上的文學劇場

策展團隊以3組戲臺作為主要展示結構,這個設計巧思來自台灣傳統民俗中的酬神戲臺概念。每座戲臺雙面展開不同主題內容,層層疊疊的構圖營造出劇場般的空間感。觀眾在觀展時,能隔著戲臺看見對面的人影,形成若隱若現的對望之感,這種空間安排本身就充滿了魔幻氛圍。

透過翻閱文字、觀賞影像,都能在多重感官的交錯中,重新認識臺灣文學的神秘面貌。(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透過翻閱文字、觀賞影像,都能在多重感官的交錯中,重新認識臺灣文學的神秘面貌。(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戲臺基座更運用鏡面材質,映射出漂浮的視覺效果;頂部則展示角斯角斯的畫作《怪生島》,與特別室天花板描繪的日本創世神話壁畫在色彩與構圖上形成奇妙呼應。現實與幻想在此交錯,建築本身成為了作品的一部分。

頂部展示插畫家角斯角斯的畫作《怪生島》,與特別室天花板描繪日本創世神話的壁畫在色彩與構圖上形成奇妙呼應,讓現實與幻想交錯。(圖片提供:文化部)
頂部展示插畫家角斯角斯的畫作《怪生島》,與特別室天花板描繪日本創世神話的壁畫在色彩與構圖上形成奇妙呼應,讓現實與幻想交錯。(圖片提供:文化部)

6大主題「戲演」原住民神話到當代小說

展覽設定6大主題,完整呈現台灣多族群、多時代的文學樣貌。「原住民文化」單元展現了島嶼最初的神話世界;「日本文化的影響」則回望殖民時期文學的複雜面貌;「台灣民俗再發掘」挖掘在地傳統中的靈性力量。在「當代通俗文學」單元中,司馬中原的鬼故事集、軍中鬼故事,以及臺大醉月湖女鬼等膾炙人口的校園傳說,帶著濃厚的時代氣息與在地色彩。這些故事長年在坊間流傳,承載著集體記憶中的恐懼與想像。

「臺灣民俗再發掘」展區,展出許丙丁1931年發表的《小封神》,描寫臺南各大寺廟的神怪趣談。(圖片提供:文化部)
「臺灣民俗再發掘」展區,展出許丙丁1931年發表的《小封神》,描寫臺南各大寺廟的神怪趣談。(圖片提供:文化部)
《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展出日治時期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的《女誡扇綺譚》,作品中等待未婚夫的千金所說「汝哪毋較早來咧」,恰巧與展覽意象「爾來了」巧妙對應。(圖片提供:文化部)
《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展出日治時期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的《女誡扇綺譚》,作品中等待未婚夫的千金所說「汝哪毋較早來咧」,恰巧與展覽意象「爾來了」巧妙對應。(圖片提供:文化部)

「小說的魔幻與寫實」單元則聚焦當代台灣知名小說,包括已譯為日文的《鬼地方》與《天橋上的魔術師》。展場設計了互動裝置,讓觀眾拍攝與書籍封面結合的照片,寓意「閱讀文學,映照自己」——文學不只是文字,更是一面反映內心世界的鏡子。

小圖015. 「小說的魔幻與寫實」單元則呈現當代臺灣知名小說,包括已譯為日文的《鬼地方》與《天橋上的魔術師》,並透過互動裝置,讓觀眾拍攝與書籍封面結合的照片,寓意「閱讀文學,映照自己」。(圖片提供:文化部)
小圖015. 「小說的魔幻與寫實」單元則呈現當代臺灣知名小說,包括已譯為日文的《鬼地方》與《天橋上的魔術師》,並透過互動裝置,讓觀眾拍攝與書籍封面結合的照片,寓意「閱讀文學,映照自己」。(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覽不僅展出文學作品,更跨界融合多種藝術形式。角斯角斯的《怪生島》畫作以濃烈色彩與奇幻造型,描繪出神祕的島嶼意象;土偶藝術家陳瑋軒帶來充滿怪誕氣息的精靈土偶,與文學中的神魔世界相映成趣。現場的環場音效設計也別具巧思,《鬼地方》、《夜官巡場》等著作的封面圖像與聲響交織出沉浸式氛圍。觀眾在視覺與聽覺的包覆中,能更深刻感受台灣文學所蘊含的情感與能量。

土偶藝術家陳瑋軒所創作的充滿怪誕氣息的精靈土偶,與文學中的神魔世界相映成趣。(圖片提供:文化部)
土偶藝術家陳瑋軒所創作的充滿怪誕氣息的精靈土偶,與文學中的神魔世界相映成趣。(圖片提供:文化部)
觀眾可點選螢幕中的文學作品,藉由影像與文字,認識臺灣文學的神秘面貌。(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觀眾可點選螢幕中的文學作品,藉由影像與文字,認識臺灣文學的神秘面貌。(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百年建築中的文化對話

選擇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作為展場,本身就是一個富有象徵意義的決定。這座建築見證了大阪的歷史變遷,而今成為台灣文學與日本觀眾對話的橋樑。在「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的大框架下,這場展覽不只是文化展示,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交流。

從山林、海洋到街弄巷道,從民俗、傳統到宗教儀式,這些生活元素在創作者的轉化下,化為小說、詩歌等作品中的靈性力量,構築出獨屬於台灣文學的神祕魅力。而在這座百年建築的氛圍中,觀眾將與人、與鬼、與歷史展開對話,體驗一場專屬於台灣的文學盛宴。

台灣文學作品中的「妖、魔、鬼、怪、神、靈」齊聚大阪中央公會堂,邀請民眾在盛夏來場具有「寒意」的臺灣神怪聚會。(圖片提供:文化部)
台灣文學作品中的「妖、魔、鬼、怪、神、靈」齊聚大阪中央公會堂,邀請民眾在盛夏來場具有「寒意」的臺灣神怪聚會。(圖片提供:文化部)

《魔幻臺灣臺灣文學展》

展覽日期|2025810日(日)~820日(三)
展覽地點|大阪市中央公會堂3F特別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大師筆記本公開!Moleskine巡迴展《Detour》在日本,看見塩田千春、nendo佐藤大、隈研吾等人的創意軌跡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一件驚艷世界的藝術品、一道銷魂的菜、一幀絕美的電影畫面,在真正被實現之前,或都只是紙上的飛舞字跡和隨筆草圖。筆記本乘載了私密的日常點滴、偶發的創意靈光,是記憶和靈感的結晶。義大利文具品牌Moleskine有感於此,策劃《Detour》國際巡迴展,蒐羅藝術家、建築師、主廚、電影導演、設計師、音樂家、作家……各領域名人的筆記本,邀觀者在被填滿的紙頁上,探索他們的創作歷程。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圖片來源:Moleskine)

適逢2025大阪世博,《Detour》現正巡迴至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將展至8/23;其後將移師東京21_21 DESIGN SIGHT,自9/10展至9/23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於大阪、東京展開。(圖片來源:Moleskine)

大玩「紙上策展」的文具品牌Moleskine

相信文具迷對Moleskine都不陌生,這個來自義大利、全球知名的文具品牌,前身其實是一間米蘭小型出版社「Modo&Modo」,其出產的筆記本據說曾受梵谷、畢卡索、海明威等藝術家及文豪愛用。1997年,出版社將這款原版筆記本帶回市場,並註冊了「Moleskine®」商標,從那時起逐漸擴展產品線,從筆記本、日誌、行李包袋、書寫及閱讀工具等,建構起以傳遞知識、激發創意為核心的品牌宇宙。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圖片來源:Moleskine)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圖片來源:Moleskine)

致力傳承印刷及裝幀工藝的同時,Moleskine亦與時俱進,開發數位工具「Moleskine Smart」將紙頁與螢幕連結,讓創作與工作流程更能無縫銜接。品牌旗下的Moleskine基金會,則致力推動創意教育,深入社會各角落,啟發並教導年輕人掌握創意技能,鼓勵他們運用所學推動社區甚至是社會的改變,本篇介紹的《Detour》巡迴展覽即是基金會自2006年起推動至今的長期計畫。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圖片來源:Moleskine)

《Detour》公開名人筆記本創意軌跡

Detour》所選的筆記本展品,多出自Moleskine基金會中超過1,600件館藏,當中除了有藝文、設計、影視、建築、飲食等領域名人親自填寫和裝飾的筆記本,包含普立茲克建築大師伊東豊雄、《雲端情人》電影導演Spike Jonze等人都曾響應;另有來自全球各地學生、文化團體和新銳創作者的捐贈。目前《Detour》已巡迴過倫敦、上海、巴黎、紐約和米蘭,最新站點則是大阪和東京;每到新的展覽地點,館方都會依當地文化脈絡挑選適合的作品展出,將多元視角冶於一爐。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圖片來源:Moleskine)

有趣的是,《Detour》展出的每一本筆記本都經歷了繪畫、剪裁、拆解、重構等使用和創作過程,有的充滿字跡和豐富插畫,有的甚至跳脫書型原貌,轉化為如同雕塑般的立體作品,迎來嶄新生命。無論表現形式為何,它們都具象化了創作者們的所思所想。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Detour》參展作品:塩田千春。(圖片來源:Moleskine)

《Detour》日本站陣容華麗,塩田千春、隈研吾、佐藤大⋯⋯都在列

Detour》日本大阪、東京雙站接力開展,選品聚焦於日本和義大利創作者,日本多位大師級人物如建築界的伊東豊雄、隈研吾、SANAA組合妹島和世及西澤立衛、青木淳,設計界代表深澤直人、nendo佐藤大、原研哉、川崎和男,及知名藝術家塩田千春、蜷川実花,再到名導押井守等人,都參與其中,陣容十分華麗。若想一睹這些創意人的創作軌跡,近日造訪日本不妨多安排一站!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2025大阪世博義大利館/《Detour》於2024米蘭設計週展出。(圖片來源:Moleskine)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Detour》參展作品:伊東豊雄、隈研吾。(圖片來源:Moleskine)
Moleskine筆記本巡迴展《Detour》大阪、東京接力開展!塩田千春、隈研吾、nendo佐藤大等大師參展
《Detour》參展作品:塩田千春、MuSuHi。(圖片來源:Moleskine)

Moleskine《Detour》日本站

大阪|即日起至2025.08.23,大阪世博義大利館,將展至8/23;

日本|2025.09.10-09.23,東京21_21 DESIGN SIGHT